《海难》瞒天过海的主人公是谁谁?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198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曾经提到他早年做记者时采访一位海难幸存水手的经历,“那位水手只是跟我讲他的历险故事,而我是用他自己的话、用第一人称把它们写出来,就好像他就是写作的那个人……当时署名的是那个水手,不是我。直到二十年后(注:应为十五年,马尔克斯记忆有误,海难发生在1955年,书籍出版在1970年)再版,人家才发现那是我写的。没有一个编辑认识到它写得好,直到我写了《百年孤独》之后”。

  马尔克斯提到的这本十余年后才被结集成书的著作正是1970年出版的《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彼时《百年孤独》已名噪一时。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2017年6月

  马尔克斯把主人公在漂流中度过的这空虚无聊、一模一样的十天写得不重复、不野蛮,一切都是真实而感人的。

  一场海难把他推向筏子上的漂流生活

  海难实际发生的时间是1955年2月28日,在加勒比海上,哥伦比亚海军的卡尔达斯驱逐舰上有8名水兵落水并失踪。海难搜寻工作并不顺利。四天后,搜寻结束,水兵们被正式宣布死亡。谁料又过了一周,其中一人竟现身于哥伦比亚北部一处荒僻的海滩。落海的水兵贝拉斯科在一个随波漂流的筏子上没吃没喝地度过了十天,奇迹生还。

  为了完成《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马尔克斯与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每天交谈六个钟头,持续二十天,最后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把贝拉斯科在海上漂流的十日奇遇做了详尽的挖掘,并署上贝拉斯科的名字。事故发生一个月后,故事在《观察家报》上连载刊登。

  报道不仅激起了文学上的回应,在政治上也引发了轩然大波。随着对海难经过的一步步复盘,海难的真实原因浮出水面。根本没有军方所称的引发事故的暴风雨,只是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上,一阵风使得舰船发生猛烈倾斜,造成胡乱堆放在甲板上的货物散落,八名水兵落水。这一披露揭示了三个重大失误:驱逐舰上运输货物;超载;最后,运输的都是些走私货、冰箱、电视机、洗衣机。

  揭露是爆炸性的,受到重击的独裁当局被惹怒。《观察家报》报社被迫关门;水兵丢掉了自己的荣誉和前程,迅速从公众视野消失;马尔克斯则不得不在巴黎开始自己的流亡生涯。在外漂泊数年的马尔克斯后来说:“我时时思念着故土,这倒真有点像海难幸存者在筏子上的漂流生活。”

  实际上,这个故事因《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出版,在十五年之后才和马尔克斯有了真正的勾连。这也是马尔克斯感到沮丧的地方,正像他在《巴黎评论》采访时说道“没有一个编辑认识到它写得好,直到我写了《百年孤独》之后”。在1970年为《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写的序“故事背后的故事”中,他也表达了沮丧,“相比对这篇文字价值的兴趣,出版商们更在意它是由谁的名字发表的,其实我很难过”。

  五十年前,《百年孤独》一经问世就让“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成为经典。然而,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这篇早在《百年孤独》之前就由28岁的记者马尔克斯完成的非虚构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时,会有怎样的评价与感受?

李敬泽,生于1964年,作家、文学批评家。

  《百年孤独》五十年

  它对一代中国作家有强大辐射作用

  1967年《百年孤独》首次问世,至今整五十年。还记得初次读《百年孤独》时的情境吗?

  阿来:我读《百年孤独》是在船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还在学写诗歌,还没有想到写小说。从武汉到重庆的船很慢,七天七夜我就读这本书消磨时间,陷入幻想。我是藏文化背景,在本民族文化中有非常强大的民间文学、口语文学的叙事传统,马尔克斯天马行空,天上、地下人鬼不分的叙事,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不管是写诗还是写小说,过去在学校接受到的书面文学的走向还是过于单一。此后我常背包下乡,向民间吸收精神跟审美滋养。当自己拿笔起写小说时,小说的观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写出来就是《尘埃落定》那种样子。

  李敬泽:我有一个很特殊的《百年孤独》版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家白酒厂专门出一种酒叫“百年孤独”。酒盒里装一本巴掌大的《百年孤独》,牛皮封面。有段时间我开会时往兜里一放,就这样把《百年孤独》看了一遍。

  《百年孤独》确实对一代中国作家、读书人发生了重要影响。“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经典开头,当代人习以为常,但在八十年代还是有种震撼感。它教给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语言对于时间的创生能力。语言创造出一个关于时间、关于世界的结构和秩序,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小爆炸。

  梁鸿: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时,我18岁师范毕业,在一个特别闭塞的小学校教书。学校前面有五座坟,后面有一座坟。那时我还不知道马尔克斯是谁,但“百年孤独”这四个字特别吸引我。晚上一个人在学校,读到“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时,我觉得这就是在说我的学校。当时到了第二三十页,突然发现缺了几页,我非常着急,自己试着把漏掉的段落补起来,写了两行。此后我买了好几个版本的《百年孤独》,好像纪念一样,仿佛重新回到那个小学校,然后再从此出发看整个世界。

阿来,生于1959年,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等。

  非虚构写作者要意识到权力限度

  如何看待非虚构写作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何为“真实”?

  阿来:非虚构写作确实牵扯到伦理的问题,也就是写作者的权力边界。20天,每天6小时,交谈过程中有一个主导者吗?面对活生生的人的采访时,交谈中写作者希望当事者能把精彩的、真实的东西讲出来,有一些诱导性的东西可能会不自觉地出来。

  梁鸿:每一种文体都有它的界限。但不管怎样,写作者本身一定拥有某种权力。非虚构写作也是。100多小时的记录,哪些东西删掉,哪些东西留下,这就是马尔克斯的权力。写作者要意识到权力限度,而不是无限地觉得自己拥有真理。在哪种意义上使用自己的权力,怎样尽可能和所写的人物之间建立一种对视、凝视,或者同在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非虚构是一种主观的而非绝对客观的真实。世界上没有绝对客观,文学更不是这样。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来谈非虚构可能才有意义。谁能说这个水兵说的都是真的呢?因为这个人的幻觉也是真的。马尔克斯把他的幻觉谈出来也很有意思,也是“真实”的东西。

梁鸿,生于1973年,学者,代表作《出梁庄记》等。

  马尔克斯的层层孤独

  从不得不孤独到茫茫人海中的孤独

  孤独是马尔克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这个主题如何贯穿和发展?

  阿来:他每篇小说中,孤独原因其实不一样。《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老上校整天都在等政府通知他从今天起拿补助金、退休金,孤独是社会不公造成的。《百年孤独》马孔多的孤独感,是因为历史、社会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点接近宿命感,那种孤独感更深刻、更刻骨铭心。马尔克斯在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还说到整个大陆的孤独。拉丁美洲在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寻找发展之路时,拉丁美洲作家要找这个大陆独特的声音。这时他们发现,欧美发达国家习惯把自己的那一套模式、观念强加给别人,所以在姿态上他们对这种东西是有反抗的。

  李敬泽: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触及“孤独”这样一个人类根本情境。《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的孤独里,海员很无辜,没招谁没惹谁,船翻了,他不得不孤独。但马尔克斯把“孤独”这个主题变成伟大的创造,恐怕还是在后来的作品中。真正的孤独不是在海上一个人没办法的孤独;而是在茫茫人海里仍然感到孤独,这是马尔克斯后来真正的厉害之处。

  (经授权整理自《百年孤独》问世50周年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版新书发布会)

  撰文、整理/新京报记者 李佳钰

《格列佛游记》中考专项试题

《格列佛游记》以其杰出的讽刺而名垂世界文学史的。小说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飞岛国)和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夺和残酷剥削。

时代背景本书成书于1726年左右,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 (1667—1745)的代表作。

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早年生活艰苦,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勉强上完大学。1688年,斯威夫特来到英国,曾先后做过乡村牧师以及贵族的私人秘书。《桶的故事》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格列佛游记》的构思源于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斯威夫特谈到当时政界种种贪婪无耻的行径时激动万分嬉笑怒骂间,信笔开始了《格列佛游记》第一卷的创作。成书后经过无数次的增删修改,终于1726年匿名发表,并立刻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很大争议。200多年来,它译成几十种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1872年被译作《谈瀛小录》登载于《申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影响到后来《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作品的创作。作者生平

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出生前数月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1686年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取得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土学位。1689年受聘于远房亲戚邓波尔爵士,任私人秘书。邓波尔逝世后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一教区长和爱尔兰大法官伯克利伯爵一世的私人牧师。不久,他返回伦敦,结交执政的辉格党的知名人士。斯威夫特死于精神病的瘫痪,葬礼极其简单。他早在1735年写好墓志铭:“如今,狂想再也不能折磨他的心,去吧,过路人,如有可能,请你习他的榜样,为保卫人类的自由而奋斗!”

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吸引了小人国所有的人。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当时,另一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末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内格(大人国)。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物的侵袭。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但国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在家呆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贼船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飞岛救起。这些人的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国王和贵族都住在飞岛上,老百姓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部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

01 点击收集生存物品,制成生活必备品

  游戏主人公你,会在沙滩上醒来,接受鹦鹉对你开船触礁的无情嘲笑。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收集岛上的稻草和树枝以及可以吃可以用的任何东西。收集的原材料将放在屏幕下方的方框内,(当框子满了就不能再拿了,解决办法就是简单粗暴的把能吃的吃掉)选择左面的方框利用手中的原材料制作工具和所需要的物品。例如斧子可以砍树,鹰嘴钳可以用来凿开坚硬的岩石。游戏其实是一个闯关制的游戏,每闯过一天就是一关。右上方的钟表显示一天中的三个时段,白天黄昏和夜晚。白天和黄昏时间较长,夜晚时间较短,也是最危险的时段,度过夜晚基本上就算是成功度过一天,在新的一天中不断发现和面对新的挑战,直至逃脱游戏胜利。这是一个困难总比办法多的游戏,游戏玩家会因为各种原因死去,例如被蛇咬死,被毒死,被饿死,总之荒野里遇见的各种危险都可能会成为游戏结束的原因。游戏中屏幕的右方有三个指标生命力,体力,脑力。时时补充和关注三个指标是游戏进行的关键。


(树上除了有好东西也会有毒蛇,要时刻保持警惕)

02 火和食物是闯关的重点tips

  在死了10000多次以后,本人总结了在游戏中野外求生最重要的几个因素。首先工具、火和食物必不可缺,制作好充足的工具不仅可以用来采集物品也可以用来防身(打蛇)。夜晚如果没有火就会被不明生物袭击致死。缺乏食物会导致体力下降被饿死。其次,将营地火生在远离树林的沙滩上,到了傍晚森林附加就会有蛇出没增大致死几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主人公制作陷阱可以抓捕猎物,肉补充体力的效果比植物要好,火可以烹饪食物,但是并不是什么食物都能用来吃,即使煮熟了也不行(我想你知道我是怎么中毒的了)。关于时间的分配方面,可以选择白天干活,晚上烹饪食物,补充体力,合理安排时间和原材料。


(晚上一般用来制作东西,补充体力和休息)

03 场景丰富,讲解明确

Entertainment创作的非常成功的冒险闯关类系列游戏,空架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世界和求生体系。新系列继承了上一系列粗线条外加夸张风格绘制的LOGO,同时也改善了上一个系列里存在爆发力不足的现象,在新系列沙滩中增加了许多丰富的场景和更加真实的季节体系,总体上游戏因为在海边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玩家需要根据场景和季节来选择相对应的解决问题办法和处理方式,使得游戏更加具有真实性。游戏最令人满意的一点就是讲解和标注都非常明确,工具都有其固定用法,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一种方式解决,且一直能刷出新东西和新道具,不仅提高了游戏的要求,也使游戏更加流畅。总的来说这还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冒险生存类游戏,喜欢单挑荒野的同志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其实拼命努力工作才是逃生的关键,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04 场景季节是新旧版本的最大不同之处

Entertainment创作的非常成功的冒险闯关类系列游戏,空架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世界和求生体系。新系列继承了上一系列粗线条外加夸张风格绘制的LOGO,同时也改善了上一个系列里存在爆发力不足的现象,在新系列沙滩中增加了许多丰富的场景和更加真实的季节体系,游戏因为在海边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有点类似于上一系列里巨人国度的气候),与上个系列不同的是区分了明显的旱雨两季,玩家需要根据场景和季节来选择相对应的解决问题办法和处理方式,使得游戏更加具有真实性。

  沙滩这个系列相较于上一个系列明显改善的就是后续爆发力不足的现象,上个系列虽然场景更为丰富,但所有的场景设置都采用铺陈的方式展开,缺乏阶梯式的递进和变化,新系列采用开拓式的发展,以岛为单位,通过不断刷出新东西和新道具(增添了造船功能),来实现场景的变化,相不仅提高了游戏的要求,也使游戏更加流畅。游戏最令人满意的一点就是讲解和标注都非常明确,工具都有其固定用法,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一种方式解决,玩儿到最后竟然玩儿出了经营类游戏的味道。总的来说这还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冒险生存类游戏,喜欢单挑荒野的同志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什么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