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数量等于或?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标准解读《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一、概述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英国弗利克斯伯勒(Flixborough)爆炸事故? 1974 年 6 月 1 日 英国 Flixborough的Nyproa 公司的己内酰胺生产装 置发生环己烷大量泄漏 后引发蒸气云爆炸, 造 成28人死亡,36人受伤, 工厂周边1英里范围内有 1800多座建筑受到破坏。英国Flixborough事故英国Flixborough事故意大利塞维索污染事故? 在20世纪,世界上还发生了多种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塞 维索(SEVESO)事故是最闻名的“六大污染事故之一。? 1976年6月在人口稠密地区的意大利塞维索一家化工厂 反应器发生放热反应,高压气体冲开安全阀,发生爆炸, 致使三氯苯酚大量扩散,引起附近农药厂除草剂(2,4, 5-涕)的3500桶废物泄漏,三氯苯酚亦是产生二恶英类 有毒物的来源,造成污染大气和周围环境。暴露人群超 过30000人,其中700多人被迫离家疏散。事后鸟、兔 等出现死亡,约2000人二恶英中毒。事隔多年后,当地 居民的畸形儿出生率增加。印度博帕尔灾难?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美国联合碳化物 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发生 毒气泄漏,约25吨MIC有 毒蒸气被释放,有毒蒸气向 附近城镇蔓延,很快就笼罩 了25平方公里的地区,几 天之内有2500多人毙命, 20万人受到波及,附近的3000头牲畜也未能幸免于 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工业灾难。被博帕尔农药厂毒气夺去生命的孩子(选自《黑镜头》)危险的种子早已被埋下? 为了避免储气罐内温度在夏季烈日曝晒下升高,罐体大部 分应被掩埋在地表以下,罐壁间装有致冷系统,以确保罐 内毒气处于液化状态;万一罐壁破裂,毒气外逸,净化器 也可中和毒气;假如净化器失灵,自动点火装置可将毒气 在燃烧塔上化为无毒气体。? 由于杀虫剂销售不佳,工厂1984年开始面临停产,大量削 减雇工人数,70多只仪表盘、指示器和控制装置只有1名 操作员管理,工人安全培训时间也从6个月降到了15天。 在事故发生时,生产线上的6个安全系统无一正常运转。 手动报警铃、异氰酸酯的冷却及中和等设备不是发生了故 障,就是被关闭了。事故的原因? 危险是在灾难发生的前一天下午产生的。在例行日常保养 的过程中,由于该公司杀虫剂工厂维修工人的失误,导致 壁无法抵受压力,罐内的化学物质泄漏。? 毒气泄漏过程中,未教市民如何逃生。没有一个从工厂逃 出来的人死亡,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被告知要朝相反的方 向跑,逃离城市,并且用蘸水的湿布保持眼睛的湿润。公 司却没有对当地居民做出任何警告,最基本的建议—不要 惊慌,要待在家里并保持眼睛湿润。? 惨案发生后,未向医院提供毒气信息。25年后才判决,印度总理辛格在泄漏事件25周年纪念 活动中称这起悲剧“一直折磨着所有印度人的良心”。共同特征? 根源是设施或系统中储存或使用了易燃、易爆 或有毒物质。? 事实表明,造成重大工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 程度既与危险物质的固有性质有关,又与设施 中实际存在的危险物质数量有关。重大工业事故一般职业安全 事故频率?按单元辨识? 危险物质按列名清单1974:flixborough 1976:塞韦索,意大利塞韦索法令Ⅰ?按区域(场所)辨识? 危险物质列名+类别? 土地利用规划? 安全管理体系? 应急预案1984: 博帕尔,印度1984: 墨西哥城2001: 图卢兹,法国塞韦索法令Ⅱ?按GHS分类? 公众咨询和参与2005: 邦斯菲尔油库 英国塞韦索法令Ⅲ《塞韦索法令》对重大危险源的要求高级重大危险源低级重大危险源? 申报? 重大事故预防方针(MAPP)?

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重点

什么是风险? 什么是隐患? 危险源?安全和危险?

隐患(管控措施出现薄弱环节)

高空坠落物(物体打击)

没有自动急停装置、带手套、违章操作

未设置燃气检测报警装置、室内通排风不符合要求

脚手架未固定、未正确选用使用安全带、强风下作业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段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93 号)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1)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 20 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

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

(2)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93 号),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 4 个等级,具体划分如下:

①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②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③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上 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④一般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注:该等级标准中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在衡量一个事故等级时按照最严重的标准进行划分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重点】事故隐患的分类: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 4 类风险。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统计大量机械伤害事故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 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 330 起意外事件,有 300 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 件造成人员轻伤1 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

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从上述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例如: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损坏的原油储罐呼吸阀、携带 SARS 病毒的人、没有操作规程是危险源

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第一类危险源客观上已经存在并且在设计、建设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单元是指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设施或场所,分为生产单元储存单元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该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标准中,表 1 给出了 85 种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未在表 1 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应根据其危险性,按表 2确定其临界量;若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应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

2、常见危险化学品临界量:

甲烷/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苯—50 吨、氢气—5 吨、氨—10 吨、硫化氢/氯气—5 吨、煤气—20 吨、甲苯/甲醇/乙醇—500 吨

汽油—200 吨、氰化氢—1 吨

3、石油产品或液化气储罐的储量计算:

储量 Q=储罐的容积 V×介质的密度×充装系数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安全”的字面含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指的是“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阶段采取的技术措施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一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一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其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安全生产许可是指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实行安全许可制度。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矿山企业分为:煤矿和非煤矿山。其中非煤矿山包括: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及其尾矿库地质勘探单位采掘施工企业石油天然气企业

8: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减少和控制危害和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第二节 事故原因及安全原理(重点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二)事故因果联锁理论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四)轨迹交叉理论 (五)系统安全理论 (六)综合原因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人 100%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因此,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谓事故频发倾向者解雇。

频发倾向理论是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显然不符合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理念。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年,美国海因里希第一次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阐述了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间及与伤害间的关系,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反应,包括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尽管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有其优势,但是它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德(Frank Bir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以下 5 个方面:管理失误、个人原因(工作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1)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损失控制,管理是核心。

(2)事故基本原因:个人原因(缺乏知识技能、动机不正确)和工作有关原因(规程不合适、设备不合格、环境不适应)。

(3)事故直接原因:人行为,物状态。

(4)事故皆因接触,防事故即防接触。措施:改装置、防释放、提能力、配用品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 4.事故5.伤亡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德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1.管理失误 2.个人原因工作条件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 4.事故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概述

1961 年,吉布森(Gihaon)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 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阑值的能量引起的;

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 4 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哈登认为,预防能量转移于人体的安全措施可用屏蔽防护系统。约束限制能量,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称为屏蔽,这是一种广义的屏蔽。同时,他指出,屏蔽设置得越早,效果越好。按能量大小可建立单一屏蔽或多重的冗余屏蔽。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 11 种:

(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控制能量释放; (5)延缓释放能量; (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 (7)设置屏蔽设施; (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 (9)提高防护标准; (10)改变工艺流程; (11)修复或急救。

(1)11 项防范对策简单总结为:替、限、泄、控、延、路、屏、隔、标、改、修。

(2)11 项防范对策全部为安全技术措施

(四)轨迹交叉理论(人 50%,物 50%

1、轨迹交叉理论的提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遇,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

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2、轨迹交叉理论作用原理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1)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人的不安全行为基于生理、心理、环境、行为等方面而产生。

(1)生理、先天身心缺陷。 (2)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 (3)后天的心理缺陷。 (4)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能量分配上的差异。 (5)行为失误。

2)物的因素运动轨迹:在物的因素运动轨迹中,在生产过程各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

(1)设计上的缺陷,如用材不当、强度计算错误、结构完整性差、采矿方法不适应矿床围岩性质等。 (2)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 (3)维修保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 (4)使用上的缺陷。 (5)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

(五)系统安全理论(物 100%

1、系统安全理论的含义

Safety),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在一个新系统的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其安全性的问题,制定并开始执行安全工作规划―系统安全活动,并且把系统安全活动贯穿于系统寿命周期,直到系统报废为止。

2、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

(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能够造成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称做危险源,来自某种危险源的造成人员伤害或物质损失的可能性叫做危险。危险源是一些可能出问题的事物或环境因素,而危险表征潜在的危险源造成伤害或损失的机会,可以用概率来衡量。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应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和危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受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限制,对于认识了的危险源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因此,只能把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即可接受的危险。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万一发生事故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上

事故是社会因素(基础原因)、管理因素(间接原因)和生产中危险因素(事故隐患)(直接原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后果。事故调查过程则与上述相反,为事故现象→事故经过→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

1. 系统原理 2.人本原理 3.预防原理 4.强制原理

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他们互相联系有互相制约,如果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

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对于管理系统有3种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

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有效综合。

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反馈是控制过程控制机构的反作用,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工作吸引力

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建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

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

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

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

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

针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以采取 3 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

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不止政府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也包括企业安全管理人员)

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不仅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安全贯穿于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2、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记忆口诀:正太风范)

(1)动态相关性原则。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例如巷道开挖产生动态过程,一是随开挖行为的延续,所揭露的岩体必然不同;二是随开挖行为的延续,岩体的应力必然重新分布;三是随开挖行为的延续,为使开挖的巷道具有特定的作用,其巷道的结构必然不同。也就是巷道有天井、平巷、斜巷之别,有规格、断面之别,但它们又是相关联的,因此生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整分合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

(3)反馈原则。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4)封闭原则。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记忆口诀:级励行动)

(1)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

(2)能级原则。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3)激励原则。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车间主任和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他们营造个人进取机会,大大激励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行为原则。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是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2、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记忆口诀:果然3本 )

(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如爆炸事故,爆炸时伤亡人数、伤亡部位、被破坏的设备种类、爆炸程度以及事后是否有火灾发生都是偶然的,无法预测的。

(2)因果关系原则。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

(3)3E 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 4 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针对这 4 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 3 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所谓 3E 原则。

(4)本质安全化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2、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记忆口诀:安监)

(1)安全第一原则。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

(2)监督原则。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不止政府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也包括企业安全管理人员)

第三节 安全心理与行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外部剌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根据上述人的行为反应模式,可知人为失误主要表现在人感知环境信息方面的差错;信息刺激人脑人脑处理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差错,行为差错等方面。

(1)感知差错。信号缺乏足够的诱引效应,无法引起操作者注意;信息呈现时间太短,速度太快,出现认知的滞后效应;操作者对操作对象印象不深而出现判断错觉;由于操作者感觉通道缺陷(如近视、色盲、听力障碍)导致知觉能力缺陷;接受的信息量过大,超过人的感觉通道的限制容量,就会导致信息歪曲和遗漏;环境照明、眩光等情况使人产生一种错觉。

(2)判断、决策差错。正确的判断来自全面的感知客观事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积极思维。除感知过程的差错外,判断过程产生差错的原因主要有:

1)遗忘和记忆错误; 2)联络、确认不充分; 3)分析推理差错; 4)决策差错

(3)行为差错。常见的行为差错的原因主要有:习惯动作与作业方法要求不符;由于反射行为而忘记了危险;操作方向和调整差错;工具或作业对象选择错误;疲劳状态下行为差错;异常状态下行为差错,如高空作业、井下作业由于分辨不出方向或方位发生错误行为,低速和超速运转机器易使人麻痹,发生异常时作业人员直接伸手到机器中检查,致使被转轮卷入等。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生理等,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对于客观性因素,主要从遵从适应性原则,应用教育的方法来有效控制;而对于主观性因素,需要通过管理、监督、自律、文化建设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在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中,个性心理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的性格是人在具备正常的先天素质的前提下,通过后天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形成的。这种后天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包括家庭、学校和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在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具有以下性格特征者,一般容易发生事故:

(1)攻击型性格。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喜欢冒险、挑衅,与他人闹无原则的纠纷,争强好胜,不易接纳他人的意见。这类人虽然一般技术都比较好,但也很容易出大事故。

(2)孤僻型性格。这种人性情孤僻、固执、心胸狭窄、对人冷漠,其性格多属内向,与同事关系较差。

(3)冲动型性格。性情不稳定,易冲动,情绪起伏波动很大,情绪长时间不易平静,易忽视安全工作。

(4)抑郁型性格。心境抑郁、浮躁不安,心情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易导致干什么事情都引不起兴趣,因此很容易出事故。

(5)马虎型性格。对待工作马虎、敷衍、粗心,常会引发各种事故。

(6)轻率型性格。这种人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惊慌失措、优柔寡断或轻率决定。在发生异常事件时,常不知所措或鲁莽行事,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成为现实。

(7)迟钝型性格。感知、思维或运动迟钝,不爱活动、懒惰。在工作中反应迟钝、无所用心,亦常会导致事故发生。

(8)胆怯型性格。懦弱、胆怯、没有主见,由于遇事爱退缩,不敢坚持原则,人云亦云,不辨是非,不负责任,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很容易发生事故。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人们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或思维的快慢,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都是气质的表现。一般人所说的“脾气”就是气质的通俗说法一个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后天的环境及教育对其改变是微小和缓慢的。因此,分析职工的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和支配,对保证工作时的行为安全有积极作用。

一般认为人群中具有 4 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胆汁质的特征: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马路第一杀手"。

(2)多血质的特征:思维、言语、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易适应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 “马路第二杀手"。

(3)黏液质的特征:突出的表现是安静、沉着、情绪稳定、平和,思维、言语、动作比较迟缓。 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最少的群体。

(4)抑郁质的特征:安静、不善于社交、喜怒无常、行为表现优柔寡断,一旦面临危险的情境,束手无策,感到十分恐惧。 驾车中容易疲劳

3:【与行为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人类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和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量(或者说付出)获得最大效果。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握“最小”这个尺度,如果这个“最小”如果超出了可能范围,目标将发生偏离和变化,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简化作业】

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和期望总是受到群体效果的影响,在安全事故方面尤其如此。生产中虽有某种危险因素存在,但只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卫能力,切断事故链,就不会发生事故,因此事故是小概率事件。多数人违章操作也没发生事故,所以就产生了侥幸心理。【明知故犯】

某些条件下,某些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对抗】

(4)凑兴心理。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应,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从凑兴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或发泄剩余精力,常易导致不理智行为

好奇心理是由兴趣驱使的,兴趣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青年工人和刚进厂的新工人对机械设备、环境等有一点恐惧心理,但更多的是好奇心理,他们对安全生产的内涵认识不足,于是将好奇心付诸行动,从而导致事故发生。无证驾驶往往是此种心理使然。【无知违章】

(6)骄傲、好胜心理。

骄傲、好胜心理在工人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经常表现为骄傲好胜的性格特征,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满足于一知半解。有些是工作多年的老工人,自以为技术过硬而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持无所谓态度【盲目自大,倚老卖老】

群体中往往有非正式的“领袖”,他的言行常被别人效法,因而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目标期望的,就产生积极的效果,反之则产生消极效果。

第四节 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1)宿命论与被动型的安全哲学

(2)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

(3)系统论与综合型的安全哲学

(4)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哲学

2:(1)宿命论与被动型的安全哲学

事故与灾害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认为人类的命运是老天的安排,神灵鬼怪掌握着人类的生死大权。这是一种无知、落后和愚昧的宿命论的安全哲学。“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事故不可防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等认识,也是存在有生产安全事故的宿命论观念。

(2)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

例如,事故处理所坚持的"四不放过"原则,用统计分类的方法进行事故致因的理论研究,事后整改对策的完善,管理中的事故赔偿与事故保险制度等方法和措施,都是受经验论与事后型安全哲学的影响所形成的具有补救意义的办法。

(3)系统论与综合型的安全哲学

对事故的发生和分析采用了系统的综合方法来解决,认为人、机、环境、管理是故事产生的四大综合要素,主张将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等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措施。例如:各级责任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五同时”原则;查思想认识、查规章制度、查管理落实、查设备和环境隐患的“四查”制度;“四全”: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

(4)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哲学

20 世纪中后期,世界进人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人类对安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以系统安全观为指导,提出了自组织思想,有了本质安全化的认识,其方法论是力求安全的超前性、预防性、应急性,实现本质安全化

①从人的本质安全化入手。②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③研究和应用“三论”。④坚持"三同时""三同步"原则。⑤开展“四不伤害”“6S”活动。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⑦科学、超前、预防事故。⑧应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红线”意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安全发展必须做到三个不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不能损害劳动者的安全,不能损害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四不两直”安全生产暗查暗访制度】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14 年 9 月建立并实施“四不两直”安全生产暗查暗访制度,即①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②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关注 2022 年 6 月我国第 21 个“安全生产月”主题,本年主题口号:“遵守安全生产法,做好第一责任人”

事故性质包括:因果性、必然性、潜伏性、可预防性

(二)系统的本质安全化

系统的本质安全化(广义的本质安全化)是指包括人一机一环境一管理这一系统表现出的安全性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其完整性,使得人一机一环境一管理系统在本质上具有最佳的安全品质。这种最佳的安全品质体现在系统具有相当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通过全面的安全管理,使得事故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者可以接受的程度。系统的本质安全是针对整个人机系统的,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三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四是管理规范和持续改进

风险预控管理就是运用系统的原理,对各生产系统、各工作岗位中存在的与人、机、环、管相关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分析评估;对辨识评估后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标准和措施,明确管控责任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危险源数据库,使各类危险源始终处于动态受控的状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查处为预防控制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全管理方式。

(一)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

1、安全发展的内涵及根本任务

安全发展是指发展要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之上,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实现有安全保障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安全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安全生产。

2、安全发展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战略性、宏观性、导向性、实践性

3、安全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2)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 (3)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强化安全发展的微观基础 (4)着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实施“全民安全素质工程” (5)加决完善安全法制,依法治安(6)大力推进安全科技,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

(二)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

(1)强化“红线”意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2)抓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3)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4)加快安全监管方面改革创新 (5)全面构建长效机制

(1)确立了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 (2)揭示了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 (3)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4)贯穿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5)坚持生命至上,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传递了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1)以最坚决的态度坚守“红线”,推动安全发展 (2)以最严格的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3)以最严厉的手段深化隐患整改,推进依法治理 (4)以最有效的措施营造安全生产浓厚氛围 (5)以最大的勇气推进安全生产改革创新 (6)以最严明的纪律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1:【安全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安全文化不仅仅包含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安全态度、安全心理、安全认知、安全行为准则等“内化”文化素质,还包含安全理论体系、安全知识系统、安全行为方式、安全行为习惯、安全制度、安全标准、安全标识、安全凝聚力、安全激励力等“外化”的文化表象和载体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关于狭义的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1)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

(2)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建设。

(3)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

而国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生产奋斗目标,为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是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提倡对人的“”与“”,以“灵性管理”为中心,以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为基础。

安全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应主要包括:

一是处于深层的安全观念文化。 二是处于中间层的安全制度文化 。三是处于表层的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 。

2:【安全文化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安全文化所提出的价值观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决策活动提供了为企业大多数职工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它们能将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将企业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目标,使个体的目标、价值观、理想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理想有了高度一致性和同一性。

(2)凝聚功能。当企业安全文化所提出的价值观被企业职工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后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而强大的群体意识,将每个职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激励功能。①用企业的宏观理想和目标激励职工奋发向上。②为职工个体指明了成功的标准与标志,使其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

(4)辐射和同化功能。企业安全文化一旦在一定的群体中形成,便会对周围群体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迅速向周边辐射。而且,企业安全文化还会保持一个企业稳定的、独特的风格和活力,同化一批又一批新来者,使他们接受这种文化并继续保持与传播,使企业安全文化的生命力得以持久。

《法律法规》知识点已经更新完成。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获取电子版教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