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电子琴初学指法步怎样自学视频

本书详尽地讲述了电子琴的基本构造和基础乐理知识,消除了读者学琴前的所有障碍。之后又讲解了电子琴的演奏方法,并精选了大量难度适宜的练习曲及乐曲,内容全面,可以使初学者学习乐器时更易上手,迅速掌握演奏方法,并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

1.2电子琴的选购与保养002
2.3调号、拍号与小节004
4.1简单的歌曲入门练习013
5.1调、调号、音阶027
5.2和弦标记与演奏030
左手分解和弦准备练习032
柱式和弦准备练习036
新大陆交响曲(节选)037
5.4单指和弦与多指和弦042
6.2伴奏类型与速度选择049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053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070
雅马哈系统和弦对照表159
卡西欧系统和弦对照表163
附录5多指三和弦对照表
附录6电子琴学习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答

置顶推荐:zhihu(知乎)上的Fazioli(),德国留学,钢琴专业,强烈推荐各位读者直接去读他的帖子,谢谢。

前言(2015年元宵节)
请各位读者注意,钢琴和音乐的学习方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又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所以不可能有统一的完美的答案。本文为作者的个人体验,所得出的意见方法可能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读者,请各位自取所需。本文的上半部分是在与钢琴的“热恋期”(买琴后半年)中写出的,文笔夸张幼稚,我自己现在读起来都有些脸红,不过这是我当时的真实心理体验,所以也将其保留。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过“幸福的婚姻是要双方不断地发现对方新的优点”,我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六年来和钢琴音乐的姻缘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但不可否认,磨合期是漫长的,中途曾有几次想要放弃,但还是坚守了下来。未来五年的目标是二声部弹唱(亨德尔,巴赫,莫扎特),巴赫的小前奏曲,创意曲以及平均律。谢谢。

利益相关声明:本人过去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均不受乐谱出版商,电钢琴厂商,钢琴音乐培训机构雇佣。
学习风险声明:自学钢琴有风险,入坑请谨慎。

当我坐在厨房间的凳子上,上百次地跟着旧录音机哼唱Beethoven的命运时,怎么也没想到十年之后,会有机会在钢琴上弹出那个著名的旋律,“当当当,当”。有爱乐者如是说,“上帝啊,请把我头脑中的音乐记忆抹去,让我重获首次听到他们时的快乐”。通过钢琴,而不是上帝,我重获了这种快乐。

生活就好像做梦一样,这个比喻已经被许多诗人证实。有时,命运给你一块糖,还没等你舔几口,过过瘾,就又被他老人家收了回去,让人独自伤心。又有时,命运拿回了糖,却又变出了巧克力。而命运给我的这块巧克力,就是钢琴。

巧克力这个比喻实在是太完美了,不,更精确一点,是那种像苦胆一样的黑巧克力。你想拥抱它,但又想逃避它。它严肃地立着,淡然地,而不是献媚地望着你,不动声色。直到你再一次低着头走过去,接受它的训斥和爱抚。天哪,这听起来像是自虐。掌关节上残存的酸痛在打字的间隙告诉我,享受钢琴要付出代价。是的,可以说一切深入的艺术享受或者思想享受都要付出代价。钢琴作为零件最多(9000多个),机械结构最复杂的乐器,代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极高成就。我猜想,基于这两点,电影导演倾向于选择钢琴而不是其它乐器作为有自虐倾向的男女主角的道具,尤其是那些外表柔弱,内心刚毅的女主角。

总有人认为打字和弹钢琴差不多。这两样都是双手运动,看似相似,后者却要难许多。让我试举一二。其一,键多。其二,手要左右移动。其三,在一个时刻要按住几个键。其四,钢琴的意大利文名为piano forte,意为轻重机,不同的用力方式会有不同的音响效果,音乐工作者管它叫表情。其五,需要兼顾踏板(esp,延音踏板),可以把它看成第三只手,将刚刚弹奏过的音符保持下去。踏板的作用像信号系统里移动平均滤波器,会使音乐更平滑,或者说更模糊。浪漫派大量使用踏板,想像一下著名的“日出*印象”。

打字可能一个月就能练成,钢琴没有半年时间的功力,是无法自娱娱人的。

学钢琴就像是学一门新的外语一样难。先得从识谱开始。我走了个小小的弯路。林文信。在教育电视台播过他的节目。据说从他开始比较简单。我也是。他的教材我用了三周。他用简谱,而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谱子都是五线谱。而且,他教材最后的歌曲安排不合理。密集的三和弦以及八度。而之前在他的练习曲中没有出现过这些。换句话说,学了他的练习曲,无法弹他的歌曲。他的录像也是注水的。我放弃了他,我的启蒙老师。

不久,我就了解到琴界的“手型”大讨论,比如,书上一般会说“像握一个鸡蛋”,但是在电视上,你看到的大师们的手指都是直的,肯定握不了鸡蛋。在怪才Gould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纪录片里,可以看到他似乎是在抚摸琴键,如同抚摸情人的发梢。可笑的是,有的老师还用尺子量学生的指头和琴键的角度,弄得学生在弹琴时不是关心弹出的音效,而是手指角度了(又不是上形体课)。看了几篇文章之后,我想到在练习打字的时候,我似乎没有考虑过手型问题,而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快怎么来。所以,我选择了和打字差不多的手型,也是最舒服最自然的拱形。至于那些大师的手型,他们小时候肯定也和我们差不多,只是后来掌关节越练越强,不需要弯也能奏出强音了。

看来“创新教学法”不是这么容易的。我还是接受两百年来认可的传统教育吧。这个嘛,上过一年钢琴课的琴童都知道“拜厄,车尔尼,巴赫”。

在买钢琴之前,我对如何读谱一无所知。音乐素养仅限于Beethoven和其他大师的交响乐,以及跟着录音机吹口哨。当然,还有内在听觉,也就是音乐记忆力。我可以把一段段不相关的音乐连接起来,在脑子里一遍一遍的播放。在安静的阅览室里读书的时候,那些乐曲就会从脑海里喷涌而出,我让这些调皮的小捣蛋一个个排好队,按顺序来翻跟斗,拿大顶。我很得意。我不用一边塞着耳机,一边读书。我随时都可以听。但是我读不懂谱。阿炳也读不懂。他是盲人。

拜厄的书也是从零开始的,右手高音谱,左手低音谱,看起来比简谱更简单。难道我说反了?这样说可能更好,简谱适合记录简单的乐曲。如果用简谱来记录Beethoven,那就有你受的了。拜厄的曲子有一百多首,我是挑着弹的。十首左右吧,基本上是从全书的1/4到3/4,那种有几个升降记号的我都没弹,怕自讨没趣。

这时候,我发现犯了个大错,我坐的位子不在当中,而是偏左,这样坐,右手在中音区会舒服一点。但为了尊重权威,我把椅子往右挪了挪,这样就和科班出身的小伙子们坐在同一根起跑线上了。

我从辛丰年的书里找到了三个有相似经历的同好。一是辛本人,著有一本钢琴小传“”。老先生是资深老乐迷,一肚子乐史故事,六十多岁开始学钢琴的,弹了十多年吧,几百首曲子。现在帕金森了,当然这和弹琴没关系。从他那儿,我知道了有改编曲这么个好玩艺儿。改编曲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初是提供给听不起音乐会的乐迷在家里欣赏曲子的。虽然有些改编曲只剩下个框架,但只要灵魂还在,改编就算成功。钢琴改编曲之王要授予炫技大王李斯特,不过他的改编曲也是技巧艰深,不到高级水平,无法染指。他的Beethoven交响乐改编曲就是我的终极目标。二是刻薄王子肖伯纳,他自称不从车尔尼开始,而是从最熟悉的Mozart唐璜序曲改编曲开始,完全自学,不管指法。这一点我怀疑,因为改编曲上有指法提示。肖踏入文艺圈子所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乐评。他是下过真功夫的。每一次音乐会之前,他先在钢琴上熟悉改编曲,指挥的各种细节错误,比如最常见的速度和谱子提示的不一致,都逃不过肖的法眼。三是辛反复提到的一位六十多岁的美国老太太,她的丈夫不同意她学钢琴,所以她等丈夫过世之后,立即去买了一台,后来据说也练到了中级水平。

以上这三位,除了最后一位无法得知,前两位都曾有扰民的嫌疑。有鉴于此,我选择了可以调节音量的电钢琴。电钢价钱也便宜的多,只有真钢的一个零头。有许多朋友说,电钢和真钢手感不一样,而后者更硬一些。听我的,琴键硬对你的手没什么好处,弹过八度你就知道,单单把手张开就会酸痛,更不用说如果琴键硬的话。据说三角钢琴反而会比立式的软,我的Yamaha P85就是按照三角钢琴做的,有一个选择性延音踏板,立式钢琴没有这玩艺儿。所以,找男朋友要找硬汉型的,钢琴则相反。

在弹拜厄的时候,其中的一首,好像是从中音区的12345然后大跳到高音区的12345。这个大跳让我困扰了很久,不是左右差两度,就是差三度,总之,弹对的概率不大。我查了好几本钢琴技巧的著作,看有没有地方提到,结果没有找到让人满意的办法。书上说“要让肌肉产生记忆”,也就是死练。不过,我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练习,就是闭着眼睛练习大跳八度,不去看键盘,通过听声音来判断自己是不是跳对了,练了一周以后,基本上百发百中,其他的距离也差不多了。

还有一个让初学者头痛的地方,就是除了C大调以外的其他调。比如,我最早听的Beethoven里有一首F大调浪漫曲,是提琴协奏曲,但是我始终不知道F大调是什么意思。一些音乐爱好者书中提到调,也是含糊其辞,说什么“大调是明朗的,小调是忧郁的”。后来通过一本通俗乐理书才知道,在简谱里会写1=G,就代表G大调,G大调会#F(升Fa)。G大调也有像C大调一样的音阶,也就是你从G作为1开始弹,到了Fa要弹Fa右边的黑键。在钢琴上弹一下,你就会发现,和C大调的味道差不多(因为每个音的音程都是1,1,1/2,1,1,1,1/2,其中1是一个全音,1/2是半音)。所以,你会在G大调的谱子上看到Fa上面有个#升记号,这是一个全局记号,意味着你在弹奏的时候,得把所有的Fa都升一下。

拜厄书断断续续地弹了一些,一直没有碰到比较好的三和弦练习曲,据书上说是因为拜厄是给幼儿用的,而幼儿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指力。我又转向了车尔尼,车是Beethoven的入室弟子,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了一些贝弹自己的奏鸣曲的细节(与贝的谱子不一样,比如贝没有标渐强,但在实际的演奏中却采用了),所以车的回忆录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车从15岁开始教钢琴,积累了大约2000首练习曲,他的大作反而被遗忘了。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有没有把车尔尼的练习曲全部弹完的琴童,但是靠他吃饭的琴师满街都是。

车尔尼599的练习曲一开始就有各种和弦织体的练习。练了几首三和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指力大增,那一串串糖葫芦看起来也亲切多了。遗憾的是,车的书中并没有关于三和弦的详细解释,练习曲也比较乏味。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林文信的练琴格言“先右再左,双手再合”。起初我也是这么练的。但如果说“先右再左”的难度是1的话,“双手再合”的难度至少是5,甚至是10。后来,我在一本“学琴日记”里读到,只要能把右手和左手分别弹下来,就可以合练了,用那位老师的话“小孩子学走路都是两只脚一起走的,没有看到过分开练的”。另一本书中提到复调作品,比如Bach的作品,应该先把左右手分别弹熟,再合起来练。我想这个说法也有问题,因为复调是严格按照对位法写成的,不同声部的音符与音符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辛丰年说如果Bach听到瓦格纳作品里的不和谐音会发疯的),在Bach初级曲集中,这种关系大多差两个全音,所以一个声部会给另一个声部以提示,而只有合起来练习才能找到这种关系。主调作品的旋律也会给伴奏提示。一句话,“尽早合起来练习吧”。

过去,我常看到一些文章,提到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两者类比。弹过钢琴之后,我相信,这是人们的一厢情愿。音乐与数学太不同了。前者唤起人们的感情,而后者则是纯粹的逻辑思考。如果说一定要找到一些关系的话,也就是对位法或者和声学里的一点非常简单的数学,如等差数列之类。只有在听Bach的赋格曲时,我才会产生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即将多个声部分解开来的喜悦。文学似乎无法创造出像赋格曲形式的作品,因为人同时可以听到几种声音,但一次只能读一句话。

我有理由相信,在钢琴出现的二百年之后,会出现比车尔尼更好的练习曲集。所以,上Amazon找找,这才知道,老美自学钢琴最有名的教材名为“Alfred adult piano course”。而国内的书店里最多的是大汤,小汤,却没有Alfred,真让我惊讶。于是,我通过Emule找到了电子书和一个同名软件。(三点注:)(上音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Alfred的)

Alfred不同于其他教材的是,它是为成年人写的,有循序渐进的理论指导,练习曲也是一些知名的古典和歌曲改编曲,而且可以说改编的恰到好处,对于初学者不会太难,又不显的太简单。对我来说,Alfred是真正将我领进了钢琴艺术的大门。相比之下,林文信的课程就不值一提了。想起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不要读中国人写的教材,看来在钢琴学习上也适用。

Alfred的第一课就告诉你如何放松,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紧张。当你发现自己的手掌和掌关节酸痛的时候,要立即停下来。然后握紧拳头,打开,甩甩手。手掌向上,向下各若干次。这个放松法挺有效的,我一直在用。

虽然我有了放松技巧,但是我又发现4指,也就是无名指,是所有指头里最容易疲劳的。Alfred的书中,有一张图,原因是4指的筋腱和3指(中指),5指(小指)连在一起,也就是说4指的独立性最差。为此,我受Bach的小步舞曲启发想了个4指练习曲,就两句,右手是3453,5435(以上的数字都为手指数),左手亦然。一周以后,4指的独立性就好多了。另外,4指,5指无力的问题,也是采用书上读到保持音练习。比如你要练5指,就先全按住1234,再让5指上下按动。这个练习做过以后,手指感觉有力多了。

如果我们去问音乐教授,他会说,多关心关心音乐,而不是手指。是啊,我看到有这么多人一直在讨论哈农之类的,个人的意见是对于只想自娱的人没有什么必要。Alfred提供了两个哈农练习曲,我觉得够了。

Alfred对和弦织体有比较详尽的解释。比如,在C大调里,频繁用到的C大三和弦,F下属和弦,G7属七和弦。在爵士乐中,这些和弦如何进行等等。对于主调音乐来说,和弦就像相声里的捧哏,将旋律捧起来,或者说把旋律包裹起来。林文信的所谓创新,就是用不同的和弦织体来给旋律作伴奏,他称之为“左死右活”。从辛丰年的书里得知,我国二三十年代,就有钢琴家做过这样的尝试,被称为“黎氏伴奏法”,最简单的就是左手轻拍主要音符的低音八度,俗称打Base。更复杂一点,就是弹出主要音符相对应的低音和弦,旋律速度和伴奏速度相反,总是一快一慢。

通过Alfred的练习曲,我接触到了各种基础的旋律结构和伴奏结构。当我把Alfred level 1弹完的时候,对五线谱已经相当熟悉了,不用看一个音弹一个音。而且,一些简单的曲子也能慢慢地视奏出来。

辛丰年的公子在为他的书作的序中提到,辛一拿到钢琴就在上面弹Beethoven,Liszt,Mozart等人的作品(这里我猜想是改编曲,或者是只弹原曲中某几个最重要的声部),他虽然弹得短短续续,但通过想象力弥补,倒也乐在其中。按辛的说法,这是“通过钢琴读谱的乐趣”,他老人家似乎从未给旁人弹过,也没有这个意愿。辛是比较纯粹的古典音乐爱好者。而年轻气盛的我偶尔还有在人前卖弄的念头。

弹完Alfred,我已经不愿意再回到车尔尼的老路上,所以又开始找谱子。这次终于和辛丰年会师了,一本德国人编写的“”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本书有“599难度”和“849难度”两个级别。虽然我不知道849究竟有多难,还是立即选了它,更难的应该更接近原曲吧。我赌我能弹“849难度”。如果我输了,那么只好再在车尔尼的老路上绕个弯了。

故事终于要结尾了。值得庆幸的是,上音出版社的编辑似乎也不清楚“849难度”有多难。所以,这一个月来,我一直在享受“通过钢琴读谱的乐趣”,而且是弹我最喜欢的那些古典作品。我首先弹的是巴赫的“圣母颂”,和弦织体最简单,速度也不急。然后是“伏尔加瓦河”(还记得电视剧金婚里李天骄出场时的主题音乐吧)。

与辛丰年,肖伯纳一样,我弹地不连贯,但是这其中乐趣和跟着磁带吹口哨很不同,因为我确确实实地看到了简化后的大师的音乐是怎样构成的(这就像我小学的时候读简化版的“悲惨世界”)。而最让我激动的,是亲手弹出了那些美妙的和声(比如Beethoven的如歌的柔板5,6小节),它们比我在CD里听到的更令人感动。

通过钢琴,我逐渐看清了一个曾经朦胧的世界。

写作本身给我带来乐趣,就像弹钢琴的乐趣一样。如果有读者喜欢,那就更完美了:)

我在前文中遗漏了重要的三点,因此在这儿做一下补充。

一,为什么我选择自学?

我始终认为,负责而又有足够能力的老师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捷径。自学时,最痛苦的事就是不知道自己弹得是否正确。我只能弹一段,然后听一段名家演奏的录音,虽然这种方法锻炼了我的能力,但非常耗时。如果有老师在旁边,立即能指出错误,那我就能节省不少时间。

好老师的重要性就像好父母一样不言自明。然而,在我的整个求学生涯中,遇到的好老师少之又少。我的经历决定了,我习惯于自学,而且以此为乐趣,一种再次发现的乐趣。尤其是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我觉得只要不是创造性很强的东西,都能通过阅读来获得基本知识(前提是这门学科有相关开放的资料),当然同时要有实践的机会。就拿钢琴来说,有两百年的积累,资料充足,电钢又不贵,适合自学。

除了在正文中提到的一些钢琴教程,我另外参考过一些基础的作曲和分析文献,比如“Composing music”,这本书是以练习串联起来的,谈到了作曲的方方面面。我在弹奏Alfred之前,把它通读了一遍,在理论上,没什么问题。另外,还读过“Counterpoint”其中的一两章,这是受肖伯纳的启发,他也曾自学对位法。

现在的钢琴老师授课,有两种方式,单人或小班。我不会选择小班授课,虽然价钱便宜,环境肯定是闹哄哄的。至于单人授课,老师是不是磨洋工,让你“打基础”?基础是打不完的,2000首车尔尼,朗朗弹了几首?到了我这个年纪,我需要的是可以根据我的要求授课的老师,而不是按照课程表上课的老师。我相信,这种老师在中国非常难找到,与其这样,我还不如自学。就像正文中所说,我学钢琴的目的不是在女友面前炫耀,而是享受通过钢琴读谱的乐趣。

二,如果我有孩子,我会让他去学钢琴吗?

简单回答,如果他喜欢,我会找一个老师,单独授课,如果不喜欢,我不会勉强。在这里,我承认,我在钢琴上获得的乐趣可能不比跟着录音机吹口哨更强烈。不过那时候我处于青春期,可能对音乐更敏感吧。

我的父母都不是音乐爱好者。父亲对音乐的兴趣仅限于俄罗斯歌曲,母亲则宁愿听谈话类节目也不愿听音乐。我的亲戚朋友中也没有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如果不是在高中的音乐课上听到Beethoven的F大调浪漫曲,我可能也不会成为现在的我。不过,我又想,幸亏我的父母没有逼迫我在小时候练琴,否则按照我的性格,肯定会对音乐和钢琴恨之入骨。

我看到过一些过了十级就再也不弹的朋友。他们学琴是完成父母的心愿,而不是自己的心愿。而这些父母大多数并没有练过钢琴。他们不知道,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练琴也是一种相当痛苦的活动,更重一些,甚至是扼杀创造力和童趣的活动。我宁愿我的孩子去画画,发挥他的想象力,随便画什么都可以。

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弹钢琴可以把人塑造绅士,淑女。我看不见的。我见过满口脏话的琴童。福楼拜的名著“包法洛夫人”中,女主人公是音乐爱好者,钢琴弹得不错,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红杏出墙,被情夫抛弃后自杀。混世魔王希特勒也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对瓦格纳的歌剧情有独钟,希本人在参政之前做过半专业画家,还卖出过几幅画,销售业绩比梵高好。我觉得,相比较而言,文学更能启发一个人的心智和想象力,这里的文学,并不包括“包法洛夫人”中的通俗言情小说,而是指更深刻的作品。虽然我非常喜欢古典音乐,但我认为亚里士多德说的“音乐不深刻”(大意)也许是有道理的。(补:叔本华对音乐评价甚高,见他的论音乐。)

我会让我的孩子有机会去尝试各种东西,写小说,诗歌,数理(我小时候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上面),绘画,音乐,各种运动,各种科技活动,各种艺术。我要帮助他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让他在二十岁之前获得自己的健康的乐趣,树立自己的人生方向。

三,为什么选择钢琴而不是其他乐器?

在选择钢琴之前,我曾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乐器的诱惑。

第一种乐器是小提琴。在交响乐里,弦乐合奏的表现力令人瞠目结舌。且小提琴的音色最接近人声(声带和琴弦类似)。不久以后,我放弃了学提琴的念头,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听说难度太大。

第二种是单簧管。听说从单簧管到萨克斯比较容易,但我不太喜欢它的音色。

第三种是吉他。我的朋友推荐,但我不喜欢,因为我想用乐器来演奏多声部古典音乐和巴赫的复调作品。

辛丰年先生的一系列乐评让我确信,如果我想了解古典音乐,最好的选择是钢琴。钢琴有7又1/4个八度,覆盖整个管弦乐队。两只手可以同时奏出几个声部,其他乐器几乎无法做到。

可以说,钢琴既适合初学者,又适合大师。下至下里巴人的简单伴奏,上至阳春白雪的钢琴协奏曲。我在拿到电钢后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用右手弹出欢乐颂的简单主题,即使我在之前既读不懂五线谱,又看不懂琴键。所有杰出的作曲家在钢琴上都有一套,可算是半个钢琴家,所有知名乐评家基本上都在钢琴上弹过改编曲。

所以,如果你热爱古典音乐,想要更好地欣赏它们,弹钢琴改编曲吧:)

我的经验是,有些技巧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的。比如我在第一个月的时候(林文信),尝试过八度和踏板,但都失败了。但等我慢慢地弹到半年的时候,我再尝试它们的时候,发现太简单了,我甚至有一种感觉,这是我天生就会的,就像我开口说中文,打字,自行车双脱手打弯一样,非常自然。

脑科学认为,人脑的学习过程需要时间,一件事情从开始认识,到最终建立长期记忆,至少要1个月,想想我们小时候学说话要多少时间吧。所以急功近利地专门练习技巧可能没有好的效果。

逐步地弹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喜欢很重要,这样你才能投入感情去练习,有谁每天连Hanon能投入全部感情?),难度上逐步提高,可能才是正道。

我现在在弹月光,感觉比致爱丽斯难多了,主要是右手小手指的旋律线弹的不太清楚。所以专门练习小手指的保持音。我甚至觉得月光就是右手小手指练习曲,呵呵。

从恋爱,蜜月,厌恶,到理解--真实的弹琴者心路

每个成年人开始学琴都会经历蜜月,比如第一次用右手弹出旋律,第一次双手合奏,第一次用踏板弹浪漫派乐曲,等等,每天晚上都要弹好几次。这就像和一个朝思暮想的美人结婚一样,一开始一定是恨不能天天粘在一起。

但是一两个月以后,就会开始烦躁(这一段我同样经历过)。对自己进步缓慢的不满。还有钢琴那种神秘感已经打破了,回归到它的原始身份--一个88键的乐器。这就像天天对着一个美人,怎么也会起腻的。天使般的赫本都结婚离婚好几次呢。

所以,在开始学琴后的两个月后,我大概有接近一个月时间没有碰钢琴,我甚至有点讨厌看到它的呆板的外观,我又开始吹口哨。直到有一天,我又坐到钢琴前,弹Beethoven的如歌的柔板,其中的两个和弦就像天使的声音一样打动了我。我和钢琴和好了。我开始理解它的美,并通过它理解大师们的杰作。

这本书是由华裔美籍物理学博士C. C. Chang所著,此人曾在Bell Labs工作,先已年逾七十。Chang有科学眼光,有工程实践。缺点是行文有些像学术论文,如果不投入一定的时间,不易掌握其中的关键。

Chang认为过去和现代的钢琴教育都基于老师们代代相传,大多以讹传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手形,钢琴大师的技艺大多是碰巧学到,他们自己也未必清楚自己的方法与别人有何种不同,更无法传授给自己的弟子。Chang也许也哀叹自己是错误教育的牺牲品,所以才将毕生感悟都写了下来。

Chang著述的目的与传统的钢琴教育书籍有不同之处,其一,Chang将此书开放于网络上,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二,Chang不靠这本书升职;其三,此书的一部分内容与传统教育不同,或者说挑战传统方法。

在通读此书之后,我又修正了我的练习方法。如我在前文中提到,“尽量早一点合起来练习吧”。但Chang的观点是,如果和起来练习不顺利,还是要分开练习,并集中攻克最难的几个小节。

左手的和弦有时会连不起来,Chang推荐将上一个和弦和下一个和弦的第一个音连起来练习。

我在弹一些速度比较快的和弦分解时,发现演奏时间长会造成手的酸痛,有时还会有刺痛的感觉。Chang说贴键不容易受伤,因为接触面大了。我又想到Gould抚摸琴键,应该就是贴键姿势吧。有意识地从拱形换成“尽量”贴键以后,手部酸痛缓解了不少。

Chang非常强调Mental Play的作用,认为这是伟大音乐家如Mozart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我尝试后发现,在脑海里播放音乐对我不难,但在脑海里弹琴还是不容易做到。

钢琴的学习方法本身因人而异,所以把他总结的方法拿过来小规模地尝试一下,可能会发现有奇效。

乐谱,书籍,课程,软件等推荐(强烈推荐★)
[1] ""★,适合完全初学者
[2] “”★,适合有两三个月基础的初学者,实际上没有车尔尼的849难。有些段落为了移调(减少#或b),把整个曲子的味道改变了,遗憾。
[3] ”“ ,难度高于钢琴上的古典849难度。目前进行中的是我最爱的老柴第六交响区,第二乐章。单单一个双音+跨指就练了将近一个月。2011年弹过Mozart的多个歌剧选段。
[4] “” ★,这本书在Amazon和国外的钢琴学习论坛上的评价都相当好,曲目难度跨度较大,适合至少有半年以上基础的初学者。作者Humphries是剑桥音乐理论PhD,专攻即兴创作,另著有“The Improvisation Handbook”。“The Piano Handbook” 兼收并蓄,包括了钢琴曲的几乎所有主要类别(如rock和blues),但主要的曲目是classical。作者在序言里反对用注水的现代流行音乐钢琴曲“引诱”年轻人学钢琴,更推崇将钢琴曲从classical到pop的发展演化脉络呈现出来。
[5] ""★,俗称“小巴赫”,巴赫的妻子收集的包括巴赫本人,他最优秀的儿子C.P.E Bach,以及同时代作曲家曲目,我到2014年底前大约弹了2/3曲目,发现巴赫与其他作曲家相比真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师。
[6] “”★,2014年底开始弹,非常喜欢其中的前奏曲第4号。

适合初学者的普及读物,但理论不够严谨。
中文版为人音出版社的“”,★
不适合“完全”的初学者。此书理论严谨,我读了前100页后,再看谱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弹一支新的曲子之前,都用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罗马级数+数字低音”(我认为比流行音乐所用的“字母标记”更舒服)将和弦进行标记出来,记谱也变得容易了许多。像“The Piano Handbook”一样,几乎所有的例子(包括了从classcial到pop)都精心选择,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来。
[4] ★,古典音乐写作课程,实质是古典音乐和声学,比pop或jazz的和声更严格。2014年1月开课,此课程强调应用,需要一定乐理知识,手头最好有“调性和声”一书做参考。
[5] 和声练耳课程,2014年4月开课
[7] ★,2014年10月开课,严格来说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但处理的是音乐数据,所以也列在这里。课程有相当的理论难度,即学习者至少要上过相关数字信号处理基础课程,知道DFT的基本性质和推导。课程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几乎搭起了音频信号处理的整个大框架。学习这门课是为我之后写sight singing程序做准备。

首先,视唱是练耳的基础。视唱练习到位,练耳也会水到渠成。我的学习路径:第一步,先用Earmaster练习分辨音程和唱音程(选择自己的音域),以及以拍手方式打拍子(Earmaster不支持练习唱拍子),完成最基本的练习大约要3个月时间。第二步,用“Music for Sight Singing”或其它视唱书,在电钢旁练习,“Music for Sight Singing”的正文和附录讨论了几乎所有唱拍子和唱音名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如果有之前Earmaster打拍子和唱音程的基础,唱完第一部分“自然音”前九章,大约需要4个月时间(二声部弹唱和切分音是难点)。以上练习时间以每天至少30分钟记。

我在电钢旁练习视唱时,一般将单拍子曲目的BPM调到85,复拍子调到60,这样唱单拍子的1/4拍和复拍子的1/6拍即不会太急促,也不会不耐烦。唱每个条目之前先唱这个调的上下行主三和弦(大调Do-Mi-Sol-Mi-Do,小调Do-Me-Sol-Me-Do,Me唱成Mei),也可以再唱属三和弦,属七和弦和下主三和弦。以上是一个调中最主要的和弦,唱它们可以熟悉对这个调的感觉。

二声部弹唱分为弹唱拍子和弹唱旋律,一般为一只手打拍子(我偷懒,直接开节拍器),另一只手弹琴(弹唱拍子可以用弹某个低音或者敲电钢的塑料琴板来代替敲桌子)。二声部弹唱比单声部视唱难的多,所以开始时可以调低电钢的音量,使人声盖过琴声,即首先保证视唱部分正确,熟练之后,再逐渐调高电钢音量。二声部弹唱优先选择电钢的弦乐音源(在我的Yamaha P85电钢上有Strings的按钮),因为弦乐发声与人声带发生最为相似,且音量有延续性(钢琴在按下琴键后音量随时间递减,不适合长时值音,而视唱书中有大量长时值音)。

[1] ★包含了视唱部分,强烈推荐。用过之后才发现我连最基本的音都唱不准。
[2] 中文版为上音出版的 ★ 2015年8月开始练习。西安音乐学院周杨的硕士论文“《视唱音乐》(Music for Sight Singing)研究”提供了使用本书的一些思路,值得一读,论文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本书提出的方法,如一边指挥,一边唱拍子或唱音名,以及循序渐进的练习(从主和弦音跳进,到属和弦音跳进,等等),都是Earmaster等软件无法比拟的,毕竟软件作者不是视唱方面的专家。
[7] ★歌唱呼吸技巧以保护嗓子,11分钟开始“唇颤音”。

[1] ★,Hewitt教你怎样弹出Bach的味道,全长2个半小时。

我的电钢是Yamaha P85,性价比高,手感和音效都不错,弹了5年多没问题。

一,买声丽st-2688耳机(30元)和绿联6.5mm公转3.5mm母接头(8元),这不到50元的投资是绝对值得的,有一种换了一台电钢的感觉。从此不用怕弹f(强音)吵到邻居,弹p(弱音)自己听不清。
二,我身材较高,故在电钢下面垫了约10cm砖头(用报纸包好),这样就不用弓着身子弹琴了,三踏板可以拆下来直接放在地上。
三,夏天时手会出汗,容易在黑键上打滑,所以我用小刻刀在黑键上划了X形的划痕,相当于手工上磨砂。
四,Yamaha P85上没有液晶显示屏,无法显示当前节拍器的速度,而调整节拍器是需要按键盘的(说明书上有键盘和节拍器数字的对应表,但每次调整都要查,相当麻烦),所以我将数字写在一个纸条上,正好对应每一个按键,然后贴在P85的表面,这样调节拍器就方便多了。

接下来我还想尝试将电钢和电脑用MIDI转USB线连起来,但由于系统是Linux,还是有点不确定。

如果想回应"mark",“顶”之类的词,请用点击“喜欢”或“推荐”代替之,谢谢。
请不要再豆邮我询问“哪里可以下载到什么”或者“可不可以发我一份什么”,希望大家支持正版书籍和软件,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琴初学指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