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社会越发达人类越痛苦,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21、民族大义和民族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强调自身的民族利益。

22、我们讨论民族大义,就是要诚正树立各民族交融和美、一体复兴的中国梦信念。

23、56个民族之中,汉族人口就有十多亿。其他各族人口合起来仅达汉族的一半,所以统称为“少数民族”。

24、我们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5、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但登上历史的舞台的民族为数不多。

26、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

27、《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告诉我们,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在于汤锅的数量不同。

28、各民族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大同小异。

29、新中国各族人民祸福与共、生死相依。

30、旧社会的民族观让各民族都知道“通过互助共同分享肉汤”,新中国的民族观让各民族只知道“自己要吃而无法吃到肉汤”。

31、民族主义片面强调________的民族利益。

32、民族大义是基于民族社会的________。

33、正义的本质在于_____的利益。

34、我国宪法对基本国情做出了权威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_______国家”。

35、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有众多民族登上历史舞台,经过持续不断地分化和_____,造就了现在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6、汉族人口有十多亿,而其他各族人口合起来仅达汉族的一成,所以统称为_________。

37、清末民初,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外有_________,内有封建军阀纷争,各族人民备受磨难。

38、就像一个家庭里的男女老幼,各民族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分别呈现出各自的_________。

39、各民族经过持续不断的分化和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_____个民族。

40、几十年前阶级苦斗、民族纷争,现在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________不同。

一、历史生成于中国本土的民族概念

31、民族识别工作第一阶段,确认了蒙古、回、藏、苗等30个少数民族。

32、1985年将“崩龙族”改为独龙族。

33、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是以斯大林民族定义为理论指导完成的。

34、我们可以再学校社会等各处进行宗教宣传,也可以在寺庙中宣传无神论。

35、我们要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罪恶活动。

36、宗教和民族是相似的概念,我们可以视作一回事。

37、我国各民族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38、我们必须重视把宗教和民族关联起来看待民族问题。

39、在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沟通中,语言通常保持着不变的状态。

40、语言系统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

41、文化能够长期稳定地体现民族的统一性和继承性。

42、不同的民族往往使用相同的语言,同一个民族也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

43、“民族”概念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

44、当今世界上的国家以单一民族国家为主。

45、“民”字本义为“奴隶”,概指被统治的人群。

46、南齐时代的道士顾欢,在《 》中提到了民族概念 。

47、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 )历史格局的理论,为民族概念的中国化提供了学理依据。

48、随着原始族群出现阶级分化,国家在的( )的废墟上建立 。

49、近代以前,西方没有民族概念,只有原始的( )概念。

50、族性特征中的( )以历史事实为客观基础。

51、( )是人们共同体内部的情感纽带,是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皈依。

52、道教在佛教传入的前后形成于我国本土,奉春秋晚期思想家( )为教主。

53、宗教的价值在于促使人性趋于完美,但宗教的形成和( )有着复杂的世俗背景,往往使得宗教功能作用也趋向复杂 。

54、宗教信徒们坚信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 ) 的神秘世界。

55、1986年将( )改为毛南族。

56、( )是各学科专家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具体的科学分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

57、( )是在学术界内部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之后,还要将学术建议拿到待识别民族及其相关民族的干部群众之中征询意见,以“名从主人”为原则达成族属共识。

58、( )是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确认。

59、一些处在分而未化、融而未合状态的民族成分,鼓励( )。

二、民族历史范畴及其族性规律

31、原生民族是“民族实体”,而“次生民族”则是“复合民族”。

32、原始群在流动中群居,男子共妻、女子共夫,处于“知其父而不知其母”的蒙昧状态。

33、氏族尚没有共同的语言,但共享着一定程度的文化。

34、胞族外婚制排除了兄弟姐妹通婚的可能性。

35、部落拥有共通的血缘,人们之间的关系为血亲或姻亲。

36、民族一旦形成,只有原生具有其自身的一体性。

37、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的立场上看,民族范畴的上限是原始社会末期。

38、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历史上的民族最初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瓦解的过程中伴随封建社会而形成的。

39、“族自秦汉以下,既不是国家分裂时期的部族,也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民族,而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民族”这一观点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40、汉民族形成于古代中国的观点,既切实指向了民族概念的中华文明古国历史实际,更基于中国实际指向了民族世界文明史上的民族形成上限。

41、民族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42、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必然造成许多历史上的具体民族退出历史舞台。

43、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意味着民族历史范畴的最终完结。

44、从民族交融的角度去看,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范畴全过程普遍存在的族性规律。

4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46、“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______”并行,构成民族范畴全过程普遍存在的族性演化规律。

47、______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48、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因素普遍存在,汉族就是由许许多多的古代民族融合而成的;但与全人类的民族融合终极结果相比,这种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仅仅是民族范畴的_____同化现象。

49、按照中文的传统定义,“部落为部,_____”,“部族”实际上是古代历史上概述部落与氏族的联合简称。

50、任何一个民族的《简史》都需要厘清民族的_____和形成问题。

51、范文澜的观点是“族自秦汉以下,既不是国家分裂时期的部族,也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民族,而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_____”。

52、与原生民族的复合性相应,次生民族也客观存在着______性。

53、民族过程“三交”中的______指的是在接触的基础上发生人员、物资乃至精神文化元素的互换。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中写道:“正如几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一样,几个胞族就古典形式来说则是组成一个_______”。

55、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凡结成一个胞族的氏族通常都是原先由一个________分化出来的。

56、胞族的形成,是通过氏族之间的婚姻关系实现繁衍,实行氏族_____制实现的。

57、在父系氏族社会,血缘关系按照_______来确定。

58、有些氏族以动物、植物等图案作为本氏族的标志,也作为氏族始祖母的形象,表明氏族成员间有血缘的纽带,这种标志就是________。

59、无论“原生”、“次生”,民族都不是人类社会的原始族性集团,但都具有多元______的民族过程特征。

60、学术界往往把民族分成两类,一类叫原生民族,一类叫________民族。

三、我们所处历史阶段的族性国情

22、必须正视各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要充分尊重、理解,不能(),否则就会损害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

24、先秦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朝人说“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隋朝人说“协同内外,混一戎华”,元朝人说“天下一家,一视同仁”,这种 ()、() 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精神共识。

31、民族范畴目前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历史阶段

32、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以按需分配制度代替阶级剥削。

3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意味着族性区别因素的减少。

34、如果从僵化的民族定义出发,认为民族特征也就是一些固定的“民族要素”,只要既有的一些“要素”缺失了,就意味着相关民族的族性因素减少了。

35、民族差距则主要是指各民族之间民族文化先进性发展上的差距。

36、无论民族自身的特点还是民族之间的差异,都是在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

37、一“特”双“差”的长期存在,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社会族性规律决定的两大趋势之一。

38、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

39、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大交融、文化大交流都会带来社会新的大动乱。

40、那种把多民族当作“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4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42、社会主义时期族性因素繁荣发展的规律依然是“交往、交流、交融”与“同化、异化、涵化。

43、壮族民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娱乐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壮族的族性,而壮族“歌仙”刘三姐则应当是这种族性升华的标志。

44、我们应正确认识各民族特点,尊重各民族差异,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正能量,逐步缩小各民族差距,更好地促进中华各民族繁荣发展。

45、民族间发展过程趋于平衡,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明显,而且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46、民族范畴的社会主义阶段特征是共同( )。

47、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民族压迫,实现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而创造了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

4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49、各民族的共同因素,是交融涵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等方面形成的共同性或一致性。

50、所谓族性,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是在社会互动中转换生成的。

51、民族差异是基于民族特点并在()中形成的相互差别。

5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问题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和解决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

53、我国民族地区面临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的双重任务,面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因此,实现民族地区同国内其他地区协调发展,特别是缩小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54、数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维护多民族的大一统,并把它看作是“(),古今之通义”。

55、()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56、民族范畴自原始社会末期进入()时形成。

57、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个判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58、民族之间共同因素增多并不意味着族性区别因素的(),相反还有利于民族社会族性再生。

59、民族差异大致可以从()的各个层面去观察。

60、先秦人说“(),皆兄弟也”。

四、国家治理视角的民族问题概念

31、在改革开放以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来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32、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时代的主题已经转变,民族问题上的阶级斗争观念依旧切合我国的实际。

33、“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也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34、民族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现实利益与传统纽带紧密结合因而相当稳定的群体分类形式。

35、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民族的自身发展既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民族问题变化的动因,还是民族问题解决的归属。

36、我国民族自身发展领域的问题大致分为两个层面:国内各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问题。

37、各民族的自身发展问题只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逐步解决。

38、我们应该联系中华民族十多亿同胞同心同德的中国梦去深刻理解民族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加自觉地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寻求各民族自身发展问题的解决之道。

39、整体问题的解决需要局部问题的分别解决来推动实现;局部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体问题的通盘解决来系统保障。

40、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特有的社会关系。

41、这一重要关系总体上表现为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乃至相互斗争。

42、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以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则有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

43、所有发生和存在于民族地区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

44、在近代,民族主义构成了历史的主流,也奠定了当今世界的基本国家类型和格局。

45、民族个体利益是指关系到某一个或者个别民族民众的利益。

46、在改革开放以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来的()这种观点一直误导着人们的思想。

47、在改革开放后,国家认识到()和新民主主义之间的民族社会关系的差别,就突破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念传统。

48、狭义民族问题将民族问题严格限制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定义为: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的()问题。

49、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十二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作出了概括。

50、“残月”与“新月”的形成,是地球的遮挡所致,日月和地球运转带来的月相变化,就像熵增()的纠缠。

51、“新月”观认为,()只存在于民族之间,不可能存在于民族内部。

52、民族问题是具有()的社会问题。

53、跟民族范畴的任何族性因素一样,民族问题领域的民族性也是在()基础上转换生成的。

54、民族的自身发展,事关 ()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55、除了自身发展领域,民族问题还反映在()、民族与阶级乃至国家之间等重大关系方面。

56、()划分不合理,则有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

57、民族关系的核心要素是()。

5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的大背景之下,阶级斗争还将于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依然可能()。

59、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五个基本特征是: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

60、民族问题的(),是指民族问题在世界上广泛存在,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贯穿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终。

五、依法保障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9、各地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 机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法律顾问制度,同时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正常宗教信仰要予以尊重,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16、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
    A、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等如何,语言文字等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B、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C、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27、民族平等和一般平等一样实质上是权利的平等分配。

28、民族问题属于民族发展的外因。

29、民族平等就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包括政治、法律等方面所享有权利和所处地位的相同性。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平等问题 ,本质上正确处理机会共有和结果平等的辨证关系问题。

3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个都不能少”是指包括中国当代社会的全体人民。

3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们的战略布局里是战略评估的定位。

33、在精准扶贫中,我们注重抓五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

34、“一个都不能少”是指群体中的个体“一个都不能少”。

35、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依法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

36、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的违法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信仰什么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

37、开展好监督检查,是确保民族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的重要一环。

38、以执法部门、民族行业、网络网站为重点,加大对民族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

39、要坚持以民法确立的有关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建立健全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具体规定。

40、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是一致的。

41、权利的有效保障将促使公民自觉履行义务,而公民义务的自觉履行将为基本权利的行使和自由的扩大创造条件。

42、我国对各民族的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都无一遗漏地加以保护,显示了民族平等权利保护的()的特点。

43、中国民族平等权利的特征包括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彻底性、完整性、() 和广泛性。

44、我国建立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45、我国的民族平等是建立在()基础上的,民族平等权利具有真实性。

46、()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重要阵地,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阵地。

47、习近平治理()新理念,是其治国理政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4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是对改革开放以来“ () ”思想的强力坚守。

49、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提出来,这就突出强调了它在我们国家“() ”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

50、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有关规定为根本、以 () 为主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51、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制定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52、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争取各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53、加强涉外法律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执法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 、宗教极端势力。

54、要进一步用法治精神引领、用法治思维谋划、用法治方式实施和推进各项工作,用民族工作()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用法律来保障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

55、如果()的尊严得不到维护,民族平等关系就无法得到保障。

56、着眼于民族社会,必须借助()调控规律推进民族政策法制化。

六、守望相助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2、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封闭格局的打破,民族交往交流的增多,会极大地促进民族交融,这是()的必然结果,是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16、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封闭格局的打破,民族交往交流的增多,会极大地促进民族交融,这是( )。

19、各族交融共乐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说到底,就是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从56个民族一体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事业着眼,从( )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学、共居、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24、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让_____。

28、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实行的是争取、团结、联合少数民族的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例如:_____。
    A、在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同志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同盟”,成为革命战争年代重视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B、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通过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模范执行政策的干部,迅速在民族工作中打开了局面。
    C、西北局负责人习仲勋,对青海藏族昂拉部落首领项谦“十擒十纵”,最终让项谦心悦诚服,也因此稳妥地解决了西北地区很多民族、宗教问题
    D、张德江委员长对广西一直特别关怀,对广西人民怀有深厚感情。无论在广东工作的时候,还是到中央工作,都为广西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在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建设珠江-西江黄金水道、扶贫开发、民族工作、安全生产工作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帮助。

30、融洽民族感情,要特别关注信教群众、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的主要原因有_____。
    A、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群众中影响大,要做到政治上尊重他们、工作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关照他们,充分发挥他们资政建言、协调关系、引导群众、化解矛盾的作用。
    B、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思想活跃、能量不小,要将他们纳入工作视野、加强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C、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宗教。生活在这些地区基层的党员,如果拒绝参加传统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势必脱离群众,把自己孤立起来。
    D、只要信教群众、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这三个重要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就不会出现民族不和谐现象了。

31、在处理各民族关系时,只要适当对民族共性进行引导,就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

32、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前提是发展民族文化。

33、风俗习惯不同是文化差异的最直接表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是党的群众观点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各民族都不能以自身的好恶来对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34、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增强共同性、差异性,不断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

35、我国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

36、2005年,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的一项法定活动。

37、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以人为本。

38、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是各族群众自我教育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39、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基本思路,必须顺应历史趋势,帮助离乡背井的各族群众有序嵌入城市,协力实现外来族众的城市位育。

40、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对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而言,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以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用不大。

41、无论把家安在农村,还是安在城市,各民族都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才是 符合中国梦的愿景。

42、民族关系不再是民族地区才有的社会关系,而是日益成为全国范围的社会关系,但也有能够例外的地方。

43、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群众中影响大,要做到政治上尊重他们、工作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关照他们,充分发挥他们资政建言、协调关系、引导群众、化解矛盾的作用。

44、融洽民族感情,没必要关注信教群众、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

45、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北局负责人习仲勋,对青海藏族昂拉部落首领项谦“十擒十纵”,最终让项谦心悦诚服,也因此稳妥地解决了西北地区很多民族、宗教问题。

46、推进各民族交融共乐,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

47、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甚至矛盾冲突、碰撞对立的过程中,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

48、要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既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

49、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口支援力度空前,又面临着“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只要坚持并发挥好中央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和民族地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结合外在动力和内生潜力,从容不迫、奋力拼搏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缩小差距是历史的必然。

50、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吉林省()。

51、广西、贵州、青海等省区,以及延边等自治州,提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或()示范区的目标。

5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突出创建主题,紧紧围绕()、共同繁荣发展,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团结、自觉维护团结、不断加强团结。

53、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寺庙。

54、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做好少数民族()的服务和管理,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

55、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要持欢迎的心态,而不能抱着“来得越少越好,走得越快越好”的心态。

56、在新形势下,地方的干部都应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提升应对民族宗教问题、处理民族宗教相关事务的能力。

57、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要禁止招工上的(),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招收少数民族的员工,表彰奖励各民族联合创业方面的典型。

58、人的团结,基于心的感应与认同,必须(),靠全社会的良性互动来融洽民族感情。

59、在认清民族工作领域“()”新阶段新特征的前提下,强调“八个坚持”,强调紧扣民生加快发展,强调各族团结关键在人心。

60、融洽民族感情,要特别关注信教群众、()和知识分子。

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把( )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有利于保障各民族在“小家”中共同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6、当前,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牢牢把握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任务,要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机遇,努力提高__,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8、生态保护问题、扶贫开发问题、边疆建设问题、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并不是某个民族的单独问题,这些需要制定__加以解决,因地施策、因类施策,着力解决区域内突出的共同性问题。

16、民族区域自治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各民族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 )。

17、民族区域自治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各少数民族从人口多到人口少,从大聚居到小聚居,几乎都有了相当的自治单位,充分享受了民族区域自治权利。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 )。

22、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政策,主要体现在__。
    C、在口岸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给予支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D、表彰奖励各民族联合创业、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等方面的典型

27、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提高________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

3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集多重考虑、多种因素为一体的政策设计,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

3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33、在一个自治地方,往往共同生活着数个甚至数十个民族,由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情况很少。

3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与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而且为党和国家制定实施区域发展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载体。

35、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

36、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进入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发展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超过了东部。

37、我们要摒弃原有针对民族地区量身定做的政策,同时要认真理解并贯彻落实这些新政策。

38、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加大银行、证券、保险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

39、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重点向基层特别是农林区倾斜。

4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

41、2013年民族八省区的GDP总量大体上才与广东一个省相当。

4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

4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争取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44、从1965年开始,国家在中西部15个省区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其中陕、渝、黔、川、滇、甘、青、宁等省市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45、在全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还从扶贫、教育、文化、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方面加大了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

4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____ 、领土完整,以及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7、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着重坚持统一和____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48、____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49、促进 发展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50、在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过程中,就综合考虑广西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分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后来又把___、防城港、北海三地从广东划归广西,使广西有了出海口,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发展广西经济。

51、无论是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体制,还是国家的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把民族自治地方作为重点,其目标都是加快民族地区____发展,促成各地区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52、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______》实施30年间,民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53、当前,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牢牢把握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任务,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央、_____、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民族地区发展。

54、我们要继续坚持原有针对民族地区量身定做的政策,同时要认真理解并贯彻落实这些新政策。总的精神是: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只能___不能削弱、只能加大不能减少。

55、公共财政要把重点放在_______上,在教育、民族文化和新闻出版、扶贫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56、制定扶持政策,应以维护全国____市场为前提。不宜单独为民族地区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非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政策。

57、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

58、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走出一条________的科学发展路子。

59、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经济结构的_______。

60、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以___________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带动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八、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

8、以下不属于民族地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的法律依据的是:
    C、《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10、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疆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边疆地区的开放开发。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确立13个对外开放城市和241个一类开放口岸,陆续批准设立了14个国家级( ),拉开了第一轮沿边开放的序幕。

12、抓住“一带一路”新机遇构成新棋局,向内看,基础设施落后是边疆建设要突破的“瓶颈”。要面向( ),打通“毛细血管”,解决“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通水、通路、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兴边富民打好基础。

14、在解决各民族共同发展问题的实践中,党和政府不仅看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贫困现象,尽力兜住贫困人口的温饱底线,而且紧紧抓住( )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路和水的问题上谋求根本解决。

15、在路的问题上,中央指出,当前民族地区( )要“抓两头”:一头要结合国家开放战略和区域规划,打通对内对外联系的“大通道”,实现通江达海出境;另一头要打通与“大通道”联系的“静脉”“毛细血管”,形成交通网络。

16、民族地区已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灌溉、排涝、供水、发电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民族地区水利建设欠账较多,( )、( )、安全饮水问题都比较突出。

19、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推进( )、( )等建设,真正从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棋局的视野来思考和谋划,把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开放开发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与正在规划的几个经济支撑带相连接,培育形成民族地区新的发展优势,共同构成我国下一步开放发展的“新棋局”。

20、我国要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开发区提高开放水平,可以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和政策。现在民族地区都有一些对外合作的平台,如( )、( )、( )等,要突出特色,更好发挥作用。

21、抓住“一带一路”新机遇构成新棋局,向外看,要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抓紧推动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国际大通道,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B、抓紧推动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22、边境建设要通过开放促进开发,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市场机制与东部沿海地区连接起来,吸引资金和技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使( )成为在亚洲连接东西的重要腹地,成为最有活力、最有后发优势的地区。

24、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疆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边疆地区的开放开发。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 ),拉开了第一轮沿边开放的序幕。

26、生态补偿制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 ,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来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运行机制。

31、在解决各民族共同发展问题的实践中,党和政府不仅看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贫困现象,尽力兜住贫困人口的温饱底线,而且紧紧抓住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路和水的问题上谋求根本解决。

32、中央明确提出:要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干几件大事,并且要求在2020年全面实现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既定目标。

33、加强民族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34、2007年,十七大提出“提升沿边开放”,开启了我国第二轮沿边开放的步伐。十八大明确提出扩大沿边内陆开放,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35、边疆开放开发是一盘事关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棋。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

37、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是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内容。

38、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

39、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环境恶化速度相对减缓。

40、资源未开发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突出瓶颈。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要一定注意惠及当地、保护生态,决不能一挖了之,决不能为一时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

41、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和子孙后代福祉的最大公益工程。

4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在民族地区搞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城镇化、产业发展,都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43、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农牧业、矿产、能源、文化、旅游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各地都把优势发挥出来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就活了。

44、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民族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我国污染企业优先向民族地区转移。

45、产业转移要让资源产地的各族群众更多地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46、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通过 和政府引导,把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47、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以“ ”的方针支持“林牧副渔”等特色经济建设。

48、国家先后批准在广西 、宁夏银川—石嘴山等地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49、民族地区多处在大江大河的源头,是国家重要的 屏障。

50、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上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 制度。

51、自“十一五”以来,国家一直坚持 治理与资源开发并举的战略方针。

52、生态环境脆弱、 能力不强,仍然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突出瓶颈。

53、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 补偿。

54、自“十一五”以来,国家一直坚持 治理与资源开发并举的战略方针。

55、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 的重要举措。

5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主要针对 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

57、建立 机制是落实新时期环保工作任务的迫切要求。

58、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线是世界最长的,2.2万公里中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有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 。

59、抓住“一带一路”新机遇构成新棋局,向内看,基础设施落后是边疆建设要突破的“瓶颈”。要面向边疆 ,打通“毛细血管”,解决“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通水、通路、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兴边富民打好基础。

60、由于自然条件、地理因素以及自身财力的限制,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仍然突出。为了使各族群众不再为山阻、为路困、为运难,全国铁路建设的重点放在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特别是 特困地区。 集中连片

九、 加快发展民族文化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8、加快建设覆盖全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 )为骨干,以边疆、基层和农牧区为重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

15、民族地区有关部门在运用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考虑( )因素,要将民族医药的发掘、研究、开发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科技含量,走产业化之路,切实地把民族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31、发展民族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32、要立长效的机制,采取特殊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3、加强民族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34、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原封不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5、“双创”过程始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36、要大力发展各民族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基础文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平等化。

37、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整个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38、加快建设覆盖全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39、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40、几十年的改革,使得社会保障事业最终脱离计划经济而转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

4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政府对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给予普遍性资金补助。

42、目前,民族地区的这张社会保障安全网还不够完善,水平也较低。

43、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疾病发生率高,一些地区地方病比较严重,威胁着少数民族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44、藏、蒙古、维吾尔、傣、壮、朝鲜和哈萨克7种民族医药已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45、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成果突出,部分高校已拥有民族医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46、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面实现了“ ”攻坚目标。

47、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 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内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48、要加强民族地区 建设,建立长效的机制,采取特殊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 和创新性发展。”

50、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 、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51、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促进 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整个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53、公共 体系薄弱,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54、要继续结合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切实有效地推进 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促进和谐周边环境建设。

55、要编织好一张全覆盖的社会保障 ,坚守网底不破,在基本生活、基本养老、社会救助等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保障。

56、2009年国务院启动新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启动了_____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年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实现了全覆盖。

57、中央财政对于少数民族八省区的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一直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在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中所占比例由制度建立之初的50%提高至将近____%。

58、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和高寒地区,_ 、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59、中央强调,要加快改善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要满足各族群众的需要,大力支持________的传承和发展。

60、民族医药通常特指_________的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族医药、傣、壮、苗、瑶、彝、侗、土家族、回族、朝鲜族等民族的医药。

十、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

9、1961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的 强调,要培养各方面的少数民族人才,重点培养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并逐步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党委书记。
    B、《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23、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既要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更要注重“ ”的要求。

24、中共中央批转针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文件有
    B、《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26、人才资源的开发对与民族地区发展在以下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D、人才资源开发是完善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全面进步的保障

29、按照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识别和使用人才,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_____。

31、民族英雄是党和国家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32、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行使自己管理内部事务权利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更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3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贯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

35、办好民族地区的事、做好民族工作,好干部只是起辅助作用。

36、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庄严使命,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37、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有总体规划。

38、少数民族干部不用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

39、少数民族干部要牢记肩负的政治责任,在民族团结、合作共事上做表率,在服务人民、推动发展上奋发有为。

40、谋求长远的发展不必非要持续地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

41、要想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要做的就是人才资源的开发。

42、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只是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一部分,构不成重要的因素。

43、大到国家小到具体的工作,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

44、要切实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把用人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作为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

45、要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大家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46、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 的桥梁。

47、实现民族地区 发展的目标,关键还要依靠大批高素质的有强烈事业心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民族群众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发挥和依靠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48、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行使自己管理内部事务权利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更是做好民族工作的

49、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

50、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要以 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

51、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对于不利于甚至 的言行,要及时亮剑发声,毫不含糊。

5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 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

53、少数民族干部善于理解而且能够充分反映 的意愿和要求。

54、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走到领导岗位上来, 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5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繁荣需要_____各级各类人才。

56、只有各种人才积极建言献策、添砖加瓦,民族地区才能实现真正的____。

57、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友好环境的营造、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把________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58、人才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全面和谐发展的__________。

59、要切实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把____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作为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

60、人才资源友好环境的营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使______得到有效、充分的发挥。

十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16、1.以下属于当前我国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阶段特征的是( )。
    D、国家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

28、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 )。
    C、文明的中国,让中国思想、中国价值观在世界上发挥巨大的影响;
    D、美丽中国,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0、现阶段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目标在于改善民生,到2020年要做到()。
    C、除特殊情况外,民族地区建制实现村村通公路、通邮政,逐步实现电力供应全覆盖
    D、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保障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居住条件

31、改革开放初期的民族工作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分配关系较为简单情况下的进行的。

32、改革开放以前的民族工作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感情高于民族感情背景下进行的。

33、民族地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一直处在大后方的位置。

3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模式是一样的。

35、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3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

37、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着眼于团结稳定抓繁荣发展,从而形成繁荣发展的合力;又要立足于繁荣发展缩小差距,从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

3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工作是阶级感情高于民族感情背景下的民族工作。

39、各族群众心中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成功梦,一个是创新梦。

40、要实现加强民族团结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六个共同和四个互相增进同胞之情,从而保障各族人民休戚相关、手足相亲。

41、守,就是要坚守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治地位。

42、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也无论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法律上都具有平等的地位。

4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中的一部分,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总体目标。

44、为了确保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各少数民族共同发展。

45、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6、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民族工作面临“________”的新阶段特征。

47、________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是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第一个特征。

48、民族地区群众收入低,政府保基本、_______的任务重。

49、在第______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做出了精辟概括。

50、_________系统确立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基本路标。

51、坚持__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52、民族工作围绕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展开,因而总体上有两件大事:一个是________,一个是发展。

53、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_________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54、民族团结既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国家硬实力的核心构件,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_________。

55、加强民族团结的政策目标就在于增强( )的凝聚力,让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圆中国梦。

56、守,就是要坚守各民族一律平等的()。

57、举凡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各民族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应(),没有任何权利只允许某些民族享有或限制某些民族享有。

58、只有在这五位一体的()指导下,才能够有效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确保五十六个民族共圆中国梦。

59、美丽中国,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实现中华民族( )发展。

60、为了确保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以( )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十二、担当民族大义守护中华民族共有家园

12、如今,西方反华势力把西藏作为“西化”、“分化”我国的突破口的政治图谋没有改变。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各族人民的福祉和全国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我们应把___________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14、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 )、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凝聚和彰显。

21、为什么说民族问题特别重要?
    A、民族问题处理好,便是一个政治安定、社会发展、人民受益的积极因素
    B、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容易引起政治动乱、社会震荡,造成国家衰落、人民受苦。

27、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的论述,增加一个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执政党,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________

31、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32、国家需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创建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33、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需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4、民族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它还应是国际事务。

35、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36、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煽动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情绪。

37、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5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有利于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相关法规。

39、民族地区的消极腐败相对于其他地区,影响更为重大。

40、解决好民族问题,只需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了

41、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第一道精神保障。

42、解决民族问题的精神保障无需做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43、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和平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凝聚和彰显。

44、我们要遵循民族意识的良性调控规律,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反对和防止两种民族主义

45、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高度自觉中诞生,并在这种民族意识沿着良性调控轨迹推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成长。执政以来始终高举与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大旗,遵循民族意识良性调控规律,反对和防止“两种民族主义”。

46、( )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47、1.少数民族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需要国家进一步在( )中创建。

48、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 )的心灵契合。

49、在民族事务领域,必须坚持维护( )与反对外来干涉立场的高度统一。

50、主权是一个国家赖以( )和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

51、西方式的“人道主义干预”违背了()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52、( )的战略部署,对于做好民族工作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保障。

53、全面推进(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4、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 )。

55、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______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是民族团结的根基。

56、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的论述,增加一个对______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57、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______,这同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

5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的__ 。

59、1840年鸦片战争后,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产生了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高度自觉,奠定了 __ 的心理基础。

60、半个多世纪以来,反对这两种民族主义的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大的标志是建立了____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科技发展与人类的幸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发展与人类的幸福(8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科技发展与人类的幸福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2014级 伦理学 杨柳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和发展基础,人类社会对科技的依赖和需求越来越强烈,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人类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显然,幸福和科技发展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因此这一论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关键词:科技发展;幸福观;联系与影响;幸福,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之一,人类的幸福观,价值观二者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包容,然而科技发展却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改变在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突破

2、,很多科技创新打破了人们对事物传统的认识。比如转基因,克隆,试管婴儿等出现,使人类要面临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高科技的出现,有可能彻底颠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尤其使伦理学将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未来的伦理世界、道德世界将呈现自然人-技术人、自然家庭-人工家庭混合共生的过渡形态,道德哲学应当以创造性的价值智慧,卓越地调和与解决这个矛盾。为此,必须进行道德哲学创新的理论准备。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备,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出现很多人类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状况,那么这样科技的发展不但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益处,反而会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到我们实际的生活中,科技的创新和突破极大程度的满足着人们的物质需

3、求和精神需求。例如智能设备的出现,几乎改变了人们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它能满足现代人多种不同的需求。近几年来,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等,不再是智能设备和电脑的附属物品了,所有智能设备都在往可穿戴的方向发展,可穿戴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到身上,与衣物甚至与人体直接结合起来的智能移动设备,通过比较成熟的软件和硬件技术来实现多功能和智能化,很好的将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且,这一新兴行业在流行风向和市场消费的驱动下,正在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对这些智能设备的需求越来越高,对设备的操作形式、审美体验、人机结合等方面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各个生产商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技术,新款式和新功能

4、层出不穷,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现代社会较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对健康比较重视,许多智能设备就都出现了健康追踪监测的功能。只要把智能设备穿戴在身上,它就能为用户提供较为完善的运动、健康记录的反馈。运动量,睡眠,心率,热量摄入与消耗等等,能很好的满足现代人对于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到医院体检才能获取自己身体的详细状况,通过智能设备,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身体基本状况,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时下较为流行的新技术,同样拥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室内各类家电都可以与智能手机相连接,实现了方便地操作体验。比如人们可以在下班的路上,就可以通过

5、智能手机预先打开空调,电饭煲可以开始先做饭,洗衣机可以开始洗衣等等,像三星的Galaxy Gear,可以通过相关的应用去控制智能冰箱。随着这一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的生活不像以前传统的那样麻烦和费力,很多事情通过一个智能设备就能随心所欲的控制和掌握。几乎会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科幻片中的场景不再是只在电影中出现,而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步一步的走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二、 幸福观的演变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我们的幸福观又出现了哪些改变呢?我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在得到不断的满足,那我们真的幸福了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的幸福观是怎样的。1、中国传统的幸福观

6、在中国,儒家所倡导的幸福观和价值观对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具有最深厚的影响,传统儒家幸福观认为:幸福并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它只是道德的附属产物,道德是必须和幸福结合在一起的,主张德福一致,一个人没有美德,就不可能产生幸福感。物质和享乐是完全和幸福不沾边的,人生的幸福在于一个人需要不断提升和修炼自己的美德,而不是追求物质和享乐。这样的幸福观,一直影响着所有的中国人。还有道家合于自然的幸福观,主张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天意。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拥有知识财富和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很好的看待一些生活中的辩证关系,顺应自然,就能得到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

7、,其日固久。”(道德经)其意是说祸与福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祸正是福的依靠,福正是祸的潜藏之处。其意是说祸与福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能说清楚祸或福发展到什么样的极限就会向反面转化呢?道家告诉人们,不要在意当下的事情的好坏,辩证的双方往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我们要得到幸福,就要顺应自然,道家并不否认人的需要或欲望,但贪欲却是祸害的根源,就如民间所说的“知足常乐”一样,相反,就不能得到幸福。中国墨家主张,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强”与“力”来获得,但是一切都以“义”为前提,一旦有伤害到“义”的行为,就不能视作幸福,这里的“义”,也是指一种道德修养。在西方,也有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他

8、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他认为,快乐是一种最高的善,但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只有“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才是真正的快乐。他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和平静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是一种无欲无求的满足状态。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总是避免不了痛苦,过度的享受最终导致痛苦,这也是欲壑难填的道理。不难发现,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几乎所有哲学家的幸福观中,都提倡了对于内心修养和美德的追求。而不是物质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幸福观自然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

9、们对自己利益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道德的修养,也越来越不重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的发展,使人们的重心都放在了发展经济上面,科技的发展,也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而科技伦理这样的概念,并没有被很好的重视起来,不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以破坏环境带来的经济发展比比皆是。人们所重视的,都是你拥有什么,你获得了什么,消费的观念,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不断深入人心。现代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往往是用功利主义的眼光在判断的,通常最先是看经济能力消费能力,其次再到社会地位,再到道德修养以及其他。人们的价值观被经济发展所影响,那幸福观也同样如此,现代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往往在于拥有了多少财富,只有拥有了财富

10、,才能更好的享受到今天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当我们提到的智能设备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与创新,当它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全世界的人类都在追逐它,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幸福观和价值观的改变,人们不再倡导美德和心灵的宁静,取而代之的是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追求。即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人类整个幸福观价值观的改变,和科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幸福观的演变,在古代与现代的择偶标准的例子中就比较明显。在古代,物质条件相对现代来说比较缺乏,科技也落后很多。女子在婚姻中很少有选择权,但是“贤妻良母”就是古代的择偶标准。人们选择配偶也比较慎重。

11、司马迁也说, “ 夫妇之际, 人道之伦也。礼之用, 唯婚姻为兢兢,”大多讲究郎才女貌,才子佳人,门当户对,等等综合考虑的因素。女子出嫁以后则要遵守“三从四德” 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这些道德指导下组成的家庭,才会得到幸福。而在现代社会,大多年轻人基础择偶标准相对简单,即有房有车有钱。认为充足的物质基础才是获得幸福婚姻生活的保证。三、 科技发展与幸福观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当代的科技发展大多是服务于现代的经济发展的,然而科技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关键,这将意味着整个时代是以经济

12、发展为重心的,人们的幸福感的获得,也会和这个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经济的发展,消费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人们的消费能力弱,那么经济的发展就会缓慢。在这个消费被刺激的过程当中,我们大多数人慢慢的把幸福感转移到了消费上。 那要很多的消费带来经济飞速的发展的话,科技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科技创新了,才能带来更多的新产品,人们才会不断的消费,经济才能持续的发展。然而,这一种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模式,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价值观与幸福观,整个世界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每年都有不同的潮流等待着人们去追逐和购买,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方面,然而因为通过科技带来物质不断的在增多,人们所需的物质条件自然都比以前

13、多了很多倍,人们越来越不容易得到满足,就更不容易感到幸福,想追求心灵的宁静,却有铺天盖地的信息告诉你买买买,不买,仿佛你就脱离了这个时代,就不幸福。然而在古代,把幸福等同于道德修养的时代,为什么却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是较为落后的,人们所拥有的物质资源,都来源于人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例如:粮食、布匹、车马、等等,都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最基本的生产劳动获得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并没有因为财富的累积,而能得到别的不是通过自然环境中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得不到的物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自然更容易重视道德的修养,追求人格高尚。而事实上,我们太过于重视科技

14、和经济的发展,忽略科技伦理的问题,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例如,为了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会出现很多浪费的消费,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会主动和被动的参与到其中来。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现代人离不开的智能设备。比如,一部手机,在过去可能一个家庭用一部座机就用很多年,而在当今的智能手机时代,即使自己不想浪费,可是一部旧的智能手机往往过了一两年左右总会感觉碍手碍脚,有可能反应非常的慢,系统不能升级,必须日常要用的新功能无法使用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个时候,你能做的往往就是换一部新的,而且身边大多数人都会换一部新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幸福观往往就会被悄悄的改变,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我们拼命的工作,获得了更多的物质以后,就需要更努力的工作,于是人们很少有时间来思考幸福感从何而来,只是在重复

企业激励机制的效用分析

企业的激励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庞大工程,它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引才、留才、用才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始终,并应该注意保证企业激励机制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而激励机制对企业的效用问题一直是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通过一些大企业的成功经验,说明了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中有重要的应用,之后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效用,最后提出了针对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看法和对策,从而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激励机制提供依据,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探索。

[关键词] 激励机制 应用 效用分析

激励机制是企业为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企业运作水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已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运用和探索。

在现代企业中,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而企业能否成功地从奖励、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对员工实施激励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好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两军相遇勇者胜”,“勇”者,胆识、士气也。在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士气低落的团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著名管理顾问尼尔森提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之一,使企业经营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扮演权威角色,而是要设法以更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士气,间接引爆员工潜力,创造企业最高效益。以激发士气为目的的激励,需要全新的理念。通用、海尔等这些企业激励机制给我们带来启示。

GE每个部门都有一个反映每个员工工作情况的图表,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占15%的是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醒警钟,督促他们上劲;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公司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知道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按照这个评估制度,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应该得到奖励,哪些人应该打道回府,一目了然。

而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则提出了“赛马”而非“相马”。即身为“千里马”的人不再寄希望于伯乐的出现,而将命运的缰绳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里,海尔坚持用竞争上岗的办法选拔人才,在“赛场上挑骏马”,实行管理人员公开招聘,每个月由干部部门公布一次空岗情况和招聘条件,经过严格实际考核,笔试面试。使人尽其才,使一批好学上进,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员工进入管理,一批年轻大学毕业生经过基层锻炼走上了领导岗位,干部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得以运行。新鲜的血液不断的补充到海尔身上,造就了一个平均年龄近二十多岁的管理层,使企业充满了开拓进取闯天下的热烈气氛。

二、激励机制的效用分析

1.由注重物质激励到注重精神激励

作为企业和企业的管理者,仅仅知道员工的内心愿望是不够的,不要以为多发奖金,多说好话就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要让他们为你卖命工作,需要你施展更细微的手段。有几个方法可以让下属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干劲,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是向他们描绘远景。领导者要让下属了解工作计划的全貌和看到他们自己努力的成果,员工愈了解公司目标,对公司的向心力愈高,也会更愿意充实自己,以配合公司的发展需要。所以领导要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不要把事实和意见混淆。不断提供给他们与工作有关的公司重大信息。

第二是授予他们权利。授予不仅仅是封官任命,领导者在向下属分派工作时,也要授予他们权利,否则就不算授予,所以,要帮被授权者清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独挑大梁”,肩负着一项完整的职责。方法之一是让所有的相关人士知道被授权者的权责;另一个要点是,一旦授权之后,就不再干涉。

第三是给他们好的评价。有些员工总是会抱怨说,领导只有在员工出错的时候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身为企业的领导者最好尽量给予下属公开的赞美,至于负面的批评可在私下里进行。

第四是听他们诉苦。不要打断下属的汇报,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随便诊断,除非对方需要,否则不要随便提供建议,以免流于,瞎指挥”。就算下属真的来找你商量工作,你的职责应该是协助下属发觉他的问题。所以,你只要提供信息和情绪上的支持,并避免说出类似像“你一向都做得不错,不要搞砸了”之类的话。

第五是奖励他们的成就。认可下属的努力和成就,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士气,同时也可以有效建立其信心。

第六是提供必要的培训。支持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如参加学习班或公司付费的各种研讨会等,不但可以提胜下四鼓士气,也可以提供其必要的训练。教育训练会有助于减轻无耻情绪,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员工的创造力。

2.由注重组织激励到注重自我激励

改变一个人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激励一个人有时候只需一句话,人才不是笨狗熊,不是只会懒洋洋的躺在路边晒太阳的波斯猫,人才是只虎,天生就有在旷野山林里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每位人才都有自我激励的本能,他们都希望能够自主,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施展,希望得到认可,希望自己的工作富有意义,一个聪明的组织或领导如果能够利用他们的这一本能去激励人才,甚至可能不需花费分文。要利用人才的自我激励本能,就要发觉真正的激励因素。利用员工的内在欲望,促使他们实现最大的激励度和生产率。不要费劲去试图一个一个地改变人才,而应该努力去改变你的组织,减少不利用澈励的消极因素,从而充分调动人才实现自我激励的本能,激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会促使人才留下来,用不好,就会伤害人才的自尊心,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每位人才都有希望别把自己看成是“自尊人”、价值人”和“自我实现人”。因此,激励当代人才的重点应该放在“肯定”上,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康特所说:“薪资报酬是一种权利,只有肯定才是一个礼物。”负激励尽量少用。

3.由注重形式到注重效果

企业领导人要想让激励方式达到最大效果,需掌握及时、明确和量身定做等要领,并赋予员工工作的使命感和充分自主权,才能在公平原则下满足不同贡献者的需求。

4.由“马后炮式”激励到未雨绸缪式激励

一般是激励措施都是在员工有了好的表现后,公司再哈予奖励。事实上,公司还可以抢先一步,激励员工产生好表现,实际做法包括:第一是设定清楚的目标,以及公平评估体系。英国《人事管理》(People Management)杂志指出,最能激励员工的目标必须兼具挑战性(与他人比赛,或者设定标准等)与达成性,并且设有达成的期限。此外,公司必须建立员工认为所有员工的奖励都一致,便做到了公平。事实上,针对不同贡献的员工,应该有不同的奖励。

第二是赋予工作使命感。让员工了解他们的工作贡献,可以让从事最平常工作的员工也能充满动力。例如,当一个以清理污水卫生的员工,认为他的工作是“拯救日益污染的环境”时,他的工作士气便会提高许多。缺乏这种使命感,即使在高薪的工作,可能也只是另一份忙碌的工作。

第三是给予员工自主权。研究证明,即使你只是让员工有权力调整办公室灯光明暗度,这种小权力都会让他们更有工作动力。

第四是满足员工的需求。除了提供员工基本的工作资源,还要进一步满足员工的私人要求,让员工在上班时,不需为日常生产的琐事烦心。

第五是提供正面的回馈。有些主管喜欢私下称赞、公开批评,事实上恰恰相反,只有私下批评、公开称赞才更能激励员工。对于表现不佳的员工,有时候主管必须做到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给予他们较小、较容易的任务,让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并给予他们正面的回馈。之后再给他们较重要的任务,以逐渐引导出好表现。第六是表彰个人的贡献。企业顾问史密斯(Gregory Smith)于《CEORefrerher》杂志指出,每名员工再小的好表现,若能得到认可,都能产生激励的作用。拍拍员工的肩膀,写张简短的感谢纸条,这类非正式的小小表彰,比公司一年一度召开盛大的模范员工表扬大会效果可能更好。

三、对我国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的启示

国内外有关专家曾说过激励机制是中国企业的一块“软肋”,专家的话道出了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缺陷,它严重制约着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仅要在有良好的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而且要在法律、法规上给予支持。这样才能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持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要确立企业愿景,激励员工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实现企业战略而努力工作。着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建立“学习加激励”的管理模式,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保证。其次,运用公正杠杆,使激励机制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建全有关激励机制的法律法规。■

企业激励机制合理性的分析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011—1班,学号:)

摘要: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1]。本文对企业激励机制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度分析,并且提出自己认为的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关键字:企业、激励机制、合理性

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一个企业体系完善和人员完善并不能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拔头筹。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在这种大环境下就凸显出来了。

激励的目的是正确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企业激励机制的合理与否关系着一个企业能否长久的保持生机,能否蓬勃发展,甚至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存亡。

激励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2]。

激励过程包含3个基本方面:行为的动力是什么,行为如何被导向特定的目标,怎样维持行为[3]。

从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对怎样激励人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其所研究的激励侧面的不同及其与行为的关系可归纳为内容性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调整型激励理论。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是企业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连接手段,所以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尤为重要[4]。

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我认为应该满足如下几点。

3.1 激励形式多样化

员工作为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自然对所期望得到的激励不同。这种时候,如果企业的激励形式太过于单一,自然就无法满足大多数员工的要求,也就自然无法最大的发挥出激励机制的作用,起到预期的效果。

我认为激励的形式至少应该包括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荣誉激励。

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向员工授权、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的认可,公平、公开的晋升制度,提供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以及制定适合每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等等。精神激励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多变、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倡导企业精神,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

物质激励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有资金、奖品等,通过满足要求,激发其努力生产、工作的动机。它的出发点是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荣誉激励是一种终极的激励手段,它主要是把工作成绩与晋级、提升、选模范、评先进联系起来,以一定的形式或名义标定下来,主要的方法是表扬、奖励、经验介绍等。荣誉可以成为不断鞭策荣誉获得者保持和发扬成绩的力量,还可以对其他人产生感召力,激发比、学、赶、超的动力,从而产生较好的激励效果。在管理学看来,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发展需要,或归于马斯洛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并不是惧怕和敬畏。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其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秉性。尊重意味着让他自由发展其天性。

在这三种激励形式中,精神激励和荣誉激励有着重叠的部分,但是二者又不是完全一样,所以企业不可忽略其中任何一个。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是,精神激励和荣誉激励又可以归纳为非物质激励,区别于物质激励,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这二者缺一不可,一如人的双腿,只有二者平衡发展,我们的企业才能大步向前,快速发展。

3.2 激励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企业激励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那么激励目标的合理设置自然是其合理性的重要一环。我认为合理设置激励目标应该满足如下几点。

3.2.1激励目标的可实施性

有部分企业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就不切实际的给员工画了一张大饼,描绘出了美好的不切实际的蓝图,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激励的目标或者形式设置的太过于宏大,甚至让员工感觉太过于遥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那么就会适得其反。员工会认为反正自己达不到要求,得不到奖励,索性破罐子破摔,积极性就会消失殆尽。这样的激励目标自然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所以一个合适的激励机制必然有着合理的激励目标和形式,让员工觉得自己努力之后有希望获得,而不是假大空的盲目设置。

3.2.2激励形式的层次性

一个企业内部,员工处于不同的岗位,所拥有的物质财富,职能权利,以及对生活状态的追求都有所不同,所以企业内部的激励绝对不能一概而论。要细致的划分出等级,针对不同位置,不同层次的员工设置不同的激励形式,投其所好。

而对同一个员工,当他处于不同位置,在不同的时期,所需要的激励也自然不同。正如我们学过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阐述的: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个体顺着需要层次的阶梯前进[5]。

4.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一个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应该包括如下几部分。

4.1.科学设置组织薪酬体系

对于员工来说,薪酬是满足生理需求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薪酬动态调配机制,在薪酬结构当中,适当提高激励性薪酬的份额和比例,把成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与其工作实绩挂钩,使组织的薪酬体系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6]。

4.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组织成员可能会遭遇生、老、病、死、失业等人生中各种风险,仅靠自身和家庭力量来保障,能力极其有限。因此,组织要为其成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面临风险的组织成员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使其能够放心、安心、尽心地投入工作中。这样,成员的工作效率必然大大提高。

4.3.建立合理的职务晋升制度

职务晋升是对组织成员的最大激励,职务晋升制度在激励机制建设中居于关键地位,是满足组织成员职业发展要求的切实保障。在建立晋升制度问题上,要敢于打破旧的用人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比如参考借鉴竞争上岗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等,要拓宽用人视野,扩大民主,让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4.4.鼓励组织员工参与管理

要扩大员工参与管理的渠道,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其参与管理,这是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增强归属感、认同感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满足组织成员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

4.5.建设和谐的组织文化

组织存在效率不高、效益不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和谐的组织文化,缺乏以组织文化为核心的凝聚力。组织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弘扬正气,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成员树立高度的社会使命感,营造出为实现其使命而努力工作的良好氛围,促使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行为取向与组织目标不断靠近,最终实现契合。

只有正确理解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且建立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员工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企业所用,企业也才能够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当今社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1] 张雯:《山东通讯技术》,天津财经大学,2005年01期 [2] 田卫川,《激励机制与激励方法》

[3] 聂瑞,吕涛,《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4] 马龙兴,冯长川,《激励机制与激励企业扭亏》

[5] 董玲,陈闽红,《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与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6] 袁晴,《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探讨》 [7] 刘伟,《激励所有者与激励经营者》

浅析我国中小型企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分析

要】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长远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才的运用,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采用员工激励机制吸引人才,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激励的现状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仍然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稳定经济、增加就业、发展对外贸易、技术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作为企业金字塔结构的低层,每年都有大批新的中小企业诞生,也有很多经营不善的企业被市场淘汰,同时还有一批中小企业经历了严酷的市场考验,成长起来,向大型企业迈进。那么,同样是创业者满腔热情建立起来的企业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呢?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中小企业能否成长的关键不是经济环境,也不是市场条件,而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笔者支持这一观点,中小企业可能因某一

机会而挖到第一桶金,但企业是否能继续前进,却必须依靠有效的管理,有效的激励方式,有效地留住优秀人才。因此,在中小企业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激励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一、激励及激励机制的概述

激励是HR的重要内容踏实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持续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行动起来,去实现指定的目标。因此企业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最根本目是正确的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激励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自身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因此也可以说激励方法运能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怎样运用好激励方法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性的问题。

激励机制是指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文化环境和价值取向等,对员工的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鼓励和激发以使其行为继续保持和发展的机制。

激励机制的原理:在组织系统中,激励客体和激励主体之间通过激励相互作用的方式。即企业管理者采用激励的理论和方法,对员工采用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以此引起他们心理状况的变化,达到激发动机,引起行为的目的,使员工的每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忘的组织目标做出持久努力,再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加强,对行为加以控制和调节。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使用,对于吸引人才,协调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冲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以及提高员工素质等,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激励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员工的管理方面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普遍存在激励方法匮乏、员工跳槽频繁、管理成本增加等现象。因此,如何管理员工,了解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是成为新时代的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其次,人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起着尤其关键的作用,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中小企业实施员工有效激励机制的重要性虽然被很多中小型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但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理解不够正确,存在较严重的片面性。我国中小企业现有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以物质和精神的方法来创造、激发、满足并维持员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基本条件,从而保证企业实现预定目标。大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特殊的经济转型期造就了企业的粗放型的成长模式。企业经营者持续关注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却忽略了很多与成长速度不协调的因素,出现了管理的上的缺陷,特别是在员工激励机制方面,毫无作为。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日益健全和市场经济的逐渐丰富和步入正轨,虽然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管理者都有了进行员工激励的意识,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完善部分激励机制。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战略眼光,行为短期化

没有真正的战略,行为短期化是中小企业的重大弱点,这就容易造成中小企业领导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表现为政策朝令夕改,用人标准往往因一时一事而频繁变动,缺乏从战略出发培养核心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长远考虑。在用人观上只注重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而较少考虑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留不住人,更不能形成一支核心的管理团队。

(二)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管理,用人机制落后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地域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大多采用家族作坊式的管理,粗放式的经营,早已面临着众多的困难 家族式企业用人唯亲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在心理方面经常排斥外来人,认为外来员工都不可靠,因而对外来员工产生不信任感,在很多企业主看来,自己人总要比外来人更放心 这种排他式的用人机制,使得那些家族外的员工,即使有非常好的专业技能或者管理能力,也是无用武之地,无法展现自己本身的实力。有才干的人,始终被排斥在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之外,永远也得不到晋升这也直接导致了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归属感,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无法激起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企业无法吸引优质的人才,由于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对于企业未来想做大做强将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企业主们认知能力低下是主要原因,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放眼市场,这与他们本身所处的年代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的企业主学历层次不高,有些甚至只有小学文凭,具有的知识结构非常有限,对管理理念与思想的理解还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无法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在用人机制方面更无从谈起。

(三)激励措施过于单一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员工的激励是企业管理里面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处于核心的地位。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涉及企业的整个制度结构与自身的文化程度高低,还有整体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激励不仅仅是一个奖惩制度,同时也是组织结构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跨国公司、国内的大型企业当中由于激励制度比较健全,各种行为的奖惩都已经

很好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形成涵盖内部的各项工作内容,员工应该提倡什么、抑制什么 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都明确的十分的清楚,通过相应的一系列完整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以,在这些企业当中,对于员工的激励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有内在,外在的,包括各种物质性的奖励,如工资、奖金、福利、津贴等等;福利制度的奖励,如住宅补贴、交通补贴、手机话费补贴、医疗保健等等;精神方面的奖励,如对工作业绩的认可与赞赏、职务晋升、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荣誉的授予以及赢得别人的尊重等等;还有工作内容丰富化,增加工作的丰富化、趣味性、挑战性等等。员工通过对以上多样化的激励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与内在价值和意义,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奉献精神,发挥员工的潜能,使其可以自愿地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工作当中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反观国内的中小企业,多以短期激励为主,以工资或者奖金定夺,这往往直接体现在求职者在企业的面试当中,甚至在面试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说明工资待遇如何。企业往往通过薪酬机制来激励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却很少会考虑到员工工作的满意度、工作内容的丰富化、以及在工作中的成就感。业绩好,老板认可,工资奖金就多;业绩不佳,老板训斥,奖金或无。这种激励方式完全过分强调了物质,认为物质奖励可以替代一切,忽视了在精神方面的激励。须不知,人不单纯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实利人,而是一种社会人,一种现实人,是一种有着各种需求的人,是复杂和高度社会化的产物,不再是旧社会的奴隶,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

(四)政府监管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政府监管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过渡,相应的监管体系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小企业由于分布广、数量多,各行各业情况复杂,东部地区分布密集,西部地区分散,各地方政府行政监管人员往往因为人员缺少,资金不足以及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因素,无法完全对所管辖的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监管。即使存在监管,大多也只是表面现象,象征意义更浓,无法深入企业内部,对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不能做到全方位的安全监督,更谈不上员工的监管。所以,即使省政府有针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文件,也往往无法准确及时的下达各地区中小企业或者中小企业不能很好的执行,让监管机制成为一个名不副实的状态

另外,少数地方政府和该地的某些中小企业联系较紧,不能很好的处理经济发展与企业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重生产搞发展,刺激经济增长,使地方政府更有面子 政府的大门为中小企业敞开,使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处于无人可管,无人敢管的一个状态,出了监管方面的问题,政府也不会追究企业方面的责任,而是通过某些手段将事态进行平息,因而少数中小企业处于国家监督制度和相应部门的监控之外更有政府监管人员在执法监督过程有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情况,甚至某些官员直接参与企业谋取暴利的现象,无视政府监管体系的各项规则,使监管体制成为空谈,就更谈不上去监管中小企业如何去激励员工、留住员工、用好员工了。

(五)奖惩激励方式不平衡,产生消极情绪

奖励就是对员工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惩罚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的的行为进行惩罚。奖励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而惩罚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因此,在管理中应该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我国中小企业在奖惩激励的应用中,虽然也运用奖励的手段,但更加注重惩罚。如企业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各种管理条例以约束员工的行为,表面来看是管理的规范化,但这样会使员工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逐步丧失真正自我思考与创造的能力。过多的惩罚还使员工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对立情绪,最终难

以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来激发更多正面的行为。虽然,企业对员工违规行为的惩罚一直是以规范员工行为为目的,但在目前的惩罚中却存在着标准不一致,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以至于企业在实施奖惩激励机制时,不能合理的掌握奖惩力度,从而导致奖惩激励机制的失衡。

(六)缺乏健全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组织的文化也对实现民主企业、提高企业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企业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员工对企业缺乏一种认同感,将自己视作为企业打工,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工作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企业文化的不足,使企业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缺少凝聚力,企业员工人心涣散,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方针,部门之间互相推委、扯皮。其次,很多工作不是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而是利用所掌握的企业资源谋取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置企业全局于不顾。

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有效实施激励政策的关键是“三位一体”

众所周知,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有着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望。一旦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立即转化为动机,从而激发人们去行动。所以说需要是人的行为之源,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原动力,也是激励的依据。在实施激励政策时,有效利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关键还要善于“换位、定位、到位”,而且要善于“三位一体”。换位:就是站在员工或下属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员工的工作动机以及付出的劳动的艰辛程度,站在他的角度考虑个人的劳动或付出汗水以及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多大的作用。站在他的角度想:“我为企业做出了如此的成绩,企业或上级应该给予我什么样的相应奖励”。一个特定岗位上的员工在一件事

情上做出了成绩,他的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他的行为目标除了完成岗位上的职责外,一定还有另一种或几种潜藏在内心的愿望,如他可能想通过完成一件自己一个时期阶段的任务,而达到职务的晋升,或物质奖励,或是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给全企业的员工看,或是给自己找女朋友看,或积累恋爱、成家的“资本”,等等。定位:是指通过换位思考、与员工及其周围人士的沟通(沟通除了与一个特定的员工沟通外,还要注意与其周围的员工沟通,通过与其周围员工或他的朋友的沟通,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他的心底的愿望)、观察其工作与生活言行(观察他工作中精神状态和工作质量以及业余生活中的注意力,观察他的爱好),综合这些方面从而准确把握他的现实内在需求、或价值(希望企业给以奖励的价值)或奖励的形式、时间等;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一个特定的员工在不同的时期、环境也是有不同需求的,这些需求主要是受自身的愿望变化、自身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时尚的变迁或引导,家庭(原有随父母的家庭和自己希望建立的小家庭)的直接或间接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的,由于影响员工需求的因素很多,而且是可以独立变化,有可以是交叉影响变化的,而且现代社会里员工的单一层次的内容越来越少,综合层次的内容越来越多,有时也需要企业规避他的不合理的需要或引导他的需求向高一层次提高,所以定位就必须是动态的定位,而且是综合各种因素的定位(只能适度超前,切忌丝毫滞后)。到位:是指根据员工的岗位奉献,确定并及时实施相对应的奖励的金额、内容、方式等。一方面是要将激励真正激励到员工的心里去,也就是说:在综合考虑企业成本或正面影响关联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奖励到他内在的需求水准上;另一方面,经常存在企业给以员工的激励,可能会因为员工的先期需求判断在本企业属于偏高的水准,或因为上级判断员工的需求层次不准而偏低等,造成激励没有到位,这时要辅助以说到位,切忌激励完就了事的做法。这里的到位是相对的,而且是对特定员工、关

联员工、企业成本等来讲的,是综合的到位。是政策实施与阐释的到位,尤其是对于员工存有不合理的需求时,一定解释到位,补充到位,而不能一味的迁就。

(二)有效建立公司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绩效评估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激励手段,但许多中小企业却忽略了这一点,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小企业建立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能与责任。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工作指派上的随意性,而且能克服招人用人的盲目性,也为员工业绩考核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依据,有利于充分发挥组织效率。不少企业的内部管理失效,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事实上,制度化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是否将灵活的机制纳入制度之中。同时,制度必须有利于组织的协调,坚决摒弃“末位淘汰制”之类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的制度。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是一种现实人性,以正面的自然的激励和中小企业员工自发的愿望,促使他们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为假设,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本管理。因此,我国中小企业首先要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企业员工管理,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将中小企业员工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针对中小企业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在人事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努力做到适才适用。在管理中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对中小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同时,借助通讯技术的发达和日益完善,加强企业部门横向和纵向的沟通,鼓励员工发表意见,使决策计划透明化、民主化,扩大决策

计划的参与群体,调动其积极性。

(三)注重情感激励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情感因素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最直接的一种激励因素。因此,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情感激励,真正关心、体贴、尊重、爱护员工,多从员工的角度来想问题,理解他们的需要;培养员工的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本企业的归属感及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员工产生幸福感。情感激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关心员工,为他们排忧解难。二是要注意经常与员工沟通。三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企业的内聚力,使员工心情舒畅,努力工作,使企业成为团结战斗的集体,形成团体优势,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激励机制。

(四)坚持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激励原则

奖励和惩罚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种手段,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才能真正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但是,惩罚具有负作用,员工受到惩罚后不可避免地产生挫折心理,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处理不当的话可能会导致员工出现严重的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激化企业内部矛盾,无法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因此,在激励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奖励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情绪,适当采用惩罚的方式,以减少员工的消极情绪,坚持以奖励机制为主,惩罚机制为辅,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加强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环境形象、服务等。企业文化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

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它内部的工作环境就比较和谐,员工的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员工能以积极的心态投人工作,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同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内,员工的贡献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赞赏,从而使员工追求成长、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容易得到满足,产生荣誉感和责任心,使他们的热情、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产生极大的激励效果。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在企业竞争中取胜,要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创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优良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内在激励,它能够发挥其他激励手段所起不到的激励作用。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中,每种激励机制都有一定的使用环境,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激励措施,建立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挽留和使用人才,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激励的过程直接涉及到员工的个人利益,对于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激励的实质是调动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激励的目的则是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和要求,从而使他们奋发努力工作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需要,都有实现这种需要的内在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他去为实现自己的需求而努力工作。

总而言之,激励对其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又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面对着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营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应该竭尽所能,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我国的实际条件,努力建立一套符合中小企业自身的激励机制,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以便获取更好的发展。

[1]匀晓瑞:《中小企业如何实施有效激励》,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版。

[2]马立强:《我国中小企业员工激励管理的有效性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03-106页。

[3]李一民:《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构建》,《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版。[4]陈彦敏:《激励机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商业期刊2010年版。[5]黄进凯:《中小企业员工激励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8-82页。

管理的核心是对员工的管理,对员工的管理的核心是对员工的激励。激励作为管理核心中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企业激励机制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所以,任何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一套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激励作为管理手段,与凭借权威进行的指挥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内在驱动性和和自觉自愿性。

由于激励是起源于人的需要,是被管理者追求个人需要和满足的过程,因此,这种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不带有权威强制性,而完全是靠被管理者内在动机趋驱使的、自觉自愿的过程。激励使人在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作用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激励的特点有四个:

1)、显著的就是它的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2)、有被激励的对象,即被激励的人

3)、激励的动机是需要,即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内在愿望和动机。

4)、激励效能的判断是抽象的。人被激励的动机强弱,即积极性是看不见的、听不到的,只能通过观察由这种积极性所推动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工作效绩上判断。

二、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管理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管理变革的主题,就是人的管理,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人才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使企业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洋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主动性,不断增强其满意度,企业才能表现出巨大的活力,从

而实现良好的经营绩效。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

(一)、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抑制。

(二)、企业管理者读一员工缺乏必要的信任和尊重,如有些领导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建议。而当员工向领导提出建议后,却迟迟得不到回应。其实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接受员工的建议,但至少要应尊重员工提出的每一个建议,让员工知道你重视他的意见。因为员工在是生产第一线,他最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他们的建议越受重视,其工作积极性就愈高,参与意识就愈强,企业的饿绩效就会愈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若对员工所提意见不理睬,员工认为领导对其缺乏信任,不尊重他们的劳动,工作的积极性会受到挫折。

(三)、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措施不适时,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和方式的因素发生了变化,企业员工的需求层次也相应的发生了由高级的变化,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状态。单纯生存的需要已被高层次的情感与归属感需求、自我实现需要、受人尊重需要和社交需要所代替。人们已感觉到团队合作精神是他们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者应了解环境变化后员工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适时调整激励措施,充分的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用人机制不当,也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人才是企业之本,人才是利润之源”。在企业里,用人是一门艺术。用人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因为用人不当,不仅不会对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挫伤一部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企业激励机制的运用

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建立公开透明的人才激励机制,要让员工在公开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必须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人才激励机制让每个员工的个人利益在规范的制度下得到保障,才能有助于员工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才能留住人才。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增强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要与绩效考核机制结合起来,科学评价每个员工的劳动成果保证员工工资收入公平合理,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绩效考核要突出重点,抓住最重要的指标。原则是“重视什么就考评什么”,促使员工做好企业所希望的事。总结一下就是三句话:第一,员工干什么就考评什么;第二,公司重视什么就考评什么;第三,不要把“德、勤、能”、“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这些内容纳入绩效考评,因为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绩效”。绩效考核结果还要向每个员工进行反馈,即在考核结果出来后考核人员要与一个被考核对象进行反馈面谈,指出被考核者的优点与不足,达成一致意见,并把改进计划落到实处,杜绝不良绩效再次发生。但很多企业的考核人员一方面缺乏沟通技巧,难以保证反馈质量;另一方面不能持之以恒,保障反馈工作长久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把这种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要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好坏,不断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二)、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通的一种激励模式,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的结合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其次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同时,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最后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作用、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我们始终认为只激励一条跑道一定会拥挤不堪,一定要激励多条跑道,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能安心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其次是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分清那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那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那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总之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企业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从一而终。

(四)、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指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历差异等等。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5)、企业家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是企业家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惟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是企业家要为员工做出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总之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的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当然在激励中也不能忘记对企业家的激励,最近国家出台对企业家的年薪制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决定组织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每一个企业都应努力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人才方面要尽力的做到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和凝聚人才;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避免人本管理的误区,使每一位员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努力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

念与管理模式。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一、建立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知识资本成为中小企业创造效益的推动力。尤其在当今社会,离开人才,企事业单位均将寸步难行;目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粗放配置状态,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战略是以人为本。人才流动快,成本消耗大,企业竞争激烈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好和用好人的一把利器,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共同为本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在对员工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中指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不称职的位置。这种单纯的“根据绩效决定晋升”的激励机制是片面的。因此,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是突破局限于员工绩效评估所带来的种种制约因素的关键,是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体现了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现代化涵义。

二、中小企业实施激励机制的方式

中小企业运用激励机制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的运用方式较单一,忽视企业人才激励的多样性,不注重人才的长期激励,激励的随意性强没有制度保障并且薪酬体系均较单一等特点。如管理者在对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常常采用正激励,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水平,而忽略了负激励的互补效应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运用的主要激励机制形式如下。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员工工作,其主要形式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物质激励手段上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在报酬形式上,多采用底薪+奖金的“万能”报酬方式,年薪、股票期权、利润分成等物质激励方式应用较少。实践证明,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基本的条件,是直接影响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因素,薪酬分配的合理、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2.目标激励。组织目标是通过各个群体以及个体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目标具有引发、导向、激励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将组织的总目标按阶段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以此达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但是,运用目标激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目标设置的合理、可行,与员工个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难度要适当;内容具体明确,有定量要求;应既有近期的阶段性目标又有远期的总体目标,使员工感到工作的阶段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等等。

3.信任激励。信任能唤起人们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忠诚度和创新动力。而信息激励则是激励主体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尊重、支持等

情感对激励对象进行激励的一种模式,是最持久、最“廉价”和最深刻的激励方式之一。实践证明,管理者一个期待的目光,一句信任的话语,一次真诚的帮助,都能使员工自信起来,走上成功的道路。员工能否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工作,与管理者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管理者只有信任每位员工,帮助员工树立自信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绩效水平。

4.情感激励。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各种情感诉求。情感激励是通过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良好的感情关系,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式。因此,企业领导者要及时了解并主动关心员工的需求以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从而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及支持、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使被管理者处处感到自己得到了重视和尊重,以增强员工对本企业的归属感。

5.行为激励。情感常常会受到他人行为的支配,进而使自己的行为受到影响。研究表明,树立企业员工榜样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如通过宣传优秀或模范员工的行为,能激发其他员工的情绪,引发员工的“内省”与共鸣,从而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引导其他员工的行为。

6.奖罚激励。奖罚激励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一种常用的激励方法,在中小企业中常被运用。比如表扬、赞赏、晋级和批评、处分、开除等都分别是奖励和惩罚的一些常见形式。研究表明,赞赏是一种由外

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较好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管理者给员工的一个极小的赞许,都会激励员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实践证明,奖罚措施应用得当,将会发挥较大的激励效应;但是一旦应用不恰当,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

7.竞争激励。竞争在企业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竞争激励则是企业管理者鼓励进步、鞭策平庸、淘汰落后的关键环节。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里兰提出人不仅具有权利需要、关系需要还有成就需要。在中小企业中,不乏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胜任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意识,管理者合理的运用竞争激励机制,让具有成就需要的人,全身心投入工作,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就感,将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兴旺发展。

8.危机激励。随着竞争的日益激励,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多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适时地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让员工意识到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以及由此可能对员工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此有效的激励员工自发地努力工作。

1.完善薪酬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人才的绩效和确定“奖金”的数额,但在薪酬激励方面,中小企业应抓住

三个主要环节,即合理、公平和频率。所谓合理,就是员工付出的劳动能得到相应的薪酬。实践证明,动态结构工资模式,使企业利益的分配合理,即企业和职工个人所得与其各自付出的努力与劳动投入大体相当,形成了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利益激励机制,解决了鞭打快牛,苦乐不均,从而发挥了利益机制对企业行为的积极鼓励和约束作用。公平是指工资分配是否公平。员工对自己的工资报酬是否满意,不仅受收入的绝对值影响,也受相对值的影响。每位员工总是把自己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同他人作比较。若结果相等,即同等投入获得同等报酬,认为公平,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而频率是指工资增长和调整的频率。由于员工的劳动投入是变化的,因此,与之相适应的工资分配也随之相应变动。巧妙地运用工资额度、级别的调整和升降,可以收到激发员工工作劲头的作用,使员工工作有盼头,这是优秀企业的共同经验。

2.建立适时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从员工的需求方面分析,根据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层次理论,不难看出人的需求是复杂的,并且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而改变。员工在企业的生活中也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动机和需要。所以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引导员工的思想方面,要合理根据每为员工或者不同的小群体的不同需要,对其实施不同的激励组织和控制,或将多个激励方式联合运用。

从中小企业内部选拔、外部选聘人才方面分析,借人之才,用人

之力,注重人才的柔性激励有利于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所谓柔性泛指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特征,反映灵活、行动迅速、根据周围的环境、机会的变化而调整思想、避开威胁、改变策略。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管理者若能把握好激励机制运用的时效性和度,将会吸引优秀的人才,将其智慧和力量为己所用,使其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管理者的精力也将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思考和解决更重要的问题。否则,管理者就会被淹没在一些琐碎的事务中,即使殚精竭虑也难以成功完成企业的管理。

总之,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中小企业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面临的的竞争也迅速加剧。人才已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颇受关注。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仅依靠企业规章制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改进、完善和调整激励机制的方式,使企业在一个良好的轨道内运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越发达人类越痛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