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域网中的分组交换采用的协议是网络中,主要取决于网络拥塞程度?

参考书籍为《图解tcp/ip》第五版,主要内容还是TCP/IP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与网络发展的历史及标准化过程(简述)、OSI参考模型、网络概念的本质、网络构建的设备等

下面是协议层从底层至顶层的一个模型图:

网络通信科根据数据发送方法进行多种分类,分类方法很多,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

1. 面向有连接型和面向无连接型

发送数据之前,需要在收发主机之间建立一条通信线路,在通信传输前后,专门进行建立和断开连接的处理,如果与对端之间无法通信,可避免发送无谓的数据

这种类型不要求建立和断开连接,发送端可任何时候发送数据,接收端也不知道自己何时从哪里接受数据,这种情况下,接收端需要时常确认是否收到数据,彼此也不需要确认对方是否存在

2.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软件通信方式大致分为2种: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TCP/IP协议组,采用的就是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中,交换机主要负责数据的中转处理;计算机与交换机相连接,交换机之间由众多通信线路连接,计算机发送数据时,需要先连接电路,建立连接,即可进行通信,直到连接被断开

最初,一台计算机收发信息时会独占整个电路,其他计算机只能等待,且无法预测何时结束通信,为解决这个问题,将发送的数据分为多个数据包,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后发送,这就是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中,由分组交互机(路由器)连接通信线路;在每个分组首部写入发送端与接收端地址(即同一条线路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也可以确认区分每个分组的数据目的地,以及它与哪台计算机通信

分组交换的大致处理过程:发送端将数据分组分给路由器,路由器收到后缓存到自己的缓冲区,然后再转发给目标计算机;因此,分组交换也称为:蓄积交换

路由器收到收据会按照顺序进行缓存至相应队列,然后以先进先出顺序将其逐一发送(有时会优先发送目标地址较特殊的数据)

分组交换的缺陷:分组交换中,通信线路共享,因此,通信传输速度可能有差异,根据网络拥堵情况,数据到达目标地址时间长短不同;另外,路由器缓存饱和或溢出时,可能发生数据丢失,无法发送到接收端的情况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特点:

3. 根据接收端数据分类

简单来说就是一对一通信,最早的固定电话就是单播通信的一个典型例子

将消息从一台主机发送给与之相连的其他所有主机;典型例子就是电视播放(将电视信号一齐发送给非特定的多个连接对象)

与广播类似,也是将消息发送给多个相连接的接收主机;不同之处在于多播要限定某一组主机作为接收端

在特定的多台主机中选择一台作为接收端的一种通信方式(从目标主机群中选择一台最符合的主机作为目标主机发送消息,一般被选中的主机将返回一个单播信号,随后发送端只会和这台主机通信)

在实际的应用中有DNS根域名解析服务器

PS:几种不同方式的思维逻辑图:

通信传输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被视为通信主体,它们由“地址”加以标识,在计算机通信中,每一层协议的地址都不同

通信地址必须明确的表示一个主体对象,以便确认通信主体,同一个网络中不允许有2个相同的通信主体存在,这就是地址的唯一性

地址总数不多的情况下,有了唯一地址就可以定位相互通信的主体;如果地址总数比较多,那么想要高效的定位通信主体,就需要让地址具有层次性

比如:MAC和IP地址在标识一个通信主体时都具有唯一性,但只有IP地址具有层次性

MAC地址由制造商制造的网卡,通过识别制造商号,制造商内部产品编号以及产品通用编号来确保MAC地址的唯一性

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2部分组成,即通信主体IP地址不同,若主机号不同,网络号相同,说明其处于同一个网段

网络通信中,每个节点都会根据分组数据的地址信息,参考一个发出接口列表,来判断报文应该由哪个网卡发送出去,其中,MAC和IP的区别在于:

MAC:寻址参考的表叫做地址转发表,其中所记录的实际上MAC地址本身

IP:寻址参考的表叫做路由控制表,其中所记录的IP地址是集中了之后的网络号(网络号与子网掩码)

搭建一套网络环境需要涉及到很多电缆和网络设备,下面只介绍下连接计算机和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搭建网络的主要设备及其作用:

1. 通信媒介与数据链路

计算机之间通过电缆相互连接,电缆可以分为很多种,根据数据链路不同,选用的电缆类型也不同,而媒介本身也可被划分为电波、微波等不同类型

传输速率:数据传输过程中,两个设备之间数据流动的物理速度称为传输速率,单位为bps(Bits Per Second,每秒比特数),即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多少

吞吐量:主机之间实际的传输速率称为吞吐量,单位为bps

           吞吐量不仅衡量带宽,同时还有主机的CPU处理能力、网络拥堵程度、报文中数据字段的占有份额(不含报文首部,只计算数据字段本身)等信息

任何计算机连接网络时,必须使用网卡(全称网络接口卡,也称为网络适配器、网卡、LAN卡)

OSI模型中第一层——物理层面上延长网络的设备;由电缆传过来的波信号或光信号,经由中继器波形调整和放大再传给两一个电缆

一般情况下,中继器两端连接的是相同的通信媒介(有些中继器也可完成不同通信媒介之间的转接工作)

有些中继器可提供多个端口服务,被称为中继集线器(Hub)或者集线器,每个端口都可称为一个中继器

4. 网桥/2层交换机

网桥是在OSI模型第二层——数据链路层面上连接2个网络的设备;它可以识别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帧,并将数据帧临时存储于内存,再重新生成一个全新帧转发给相连的另一个网段

网桥能够连接不同传输速率的数据链路,并且不限制连接网段的个数

数据链路中有个数据帧叫做FCS,用以校验数据是否正确送达目的地;网桥通过检查该域中的值,将损坏的数据丢弃,此外,还能通过地址自学机制和过滤功能控制网络流量

地址:MAC地址、硬件地址、物理地址及适配器地址,也就是网络上针对NIC分配的具体地址

自学式网桥:自行判断是否将数据报文发送给相邻的网段的网桥(记住曾通过自己转发的所有数据帧的MAC地址,并存储到自己的内存表中)

以太网等网络中经常使用交换集线器(Hub),也属于网桥的一种;交换集线器中连接电缆的端口都能提供类似网桥的功能

5. 路由器/3层交换机

路由器:OSI模型第三层——网络层面上连接2个网络、并对分组报文进行转发的设备,根据IP地址进行处理;TCP/IP中网络层地址就成为了IP地址

           路由器可以连接不同的数据链路,它还有分担网络负荷的作用(某些路由器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功能)

4~7层交换机负责处理OSI模型中从传输层至应用层的数据;即以TCP等协议的传输层及其上面的应用层为基础,分析收发数据,并对其进行特定的处理(例如:负载均衡器)

应用场景:带宽控制、广域网加速器、特殊应用访问、防火墙等

网关:OSI模型中负责将从传输层到应用层的数据进行转换和转发的设备;处理传输层及以上的数据

         网关不仅转发数据还对其进行转换,通常会使用一个表示层或应用层网关,在不能直接通信的协议间进行翻译,最终实现通信

使用万维网(www)时,为控制网络流量和处于安全考虑,使用代理服务器(也是网关的一种,称为应用网关)

使用代理服务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不需要直接通信,而是从传输层到应用层对数据和访问进行各种控制处理,防火墙就是一种通过网关通信,针对不同应用提高安全性的产品

各种设备及其对应网络分层预览图:

核心网(数据传输核心)+边缘网络(传输节点)+接入层(汇聚层:连接边缘网络的部分)

4. 信息发布以及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由大型服务器、存储以及计算机网络构成(某些大型数据中心甚至连接到“主干网”)

(1)能够描述因特网的具体构成,包括基本硬件和基本软件(具体构成描述)
(2)能够根据为分布式应用提供服务的联网基础设施来描述因特网(服务描述)

连入因特网中的设备称为主机,它们位于因特网的边缘所以又叫端系统。它包括有

  • 服务器(Web和电子邮件服务器)
  • 移动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

端系统可以容纳(运行)应用程序,如Web浏览器程序、Web服务器程序。端系统还可以划分为两类: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一般服务器是更为强大的机器,因为需要处理大量数据。

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分组交换机连接在一起。当一台端系统要向另一台端系统发送数据时,发送端系统将数据分段,并为每段加上首部字节,每个数据分段称为分组。这些分组通过网络发送到目的端系统,在那里被装配成初始数据。
1、通信链路,即不同的物理媒体。比如同轴电缆、铜线、光纤和无线电频谱。不同链路传输速度当然是不一样的,传输速率单位为比特/秒(bit/s,或bps)。
2、两种分组交换机,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
2-1、路由器用于网络核心中
2-2、链路层交换机用于接入网中

端系统通过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接入因特网(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如本地电缆或电话公司的住宅区ISP、公司ISP、大学ISP。每个ISP是一个由多个分组交换机和多段通信链路组成的网络。

端系统、分组交换机和其他因特网部件都要运行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控制因特网中信息的接收和发送。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和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是因特网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协议。

IP协议定义了在路由器和端系统之间发送和接收的分组格式。

因特网的主要协议统称为TCP/IP。

从发送端系统到接收端系统,一个分组所经历的一系列通信链路(物理媒体,物理层)和分组交换机(链路层交换机和路由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称为通过该网络的路径。

假定Alice使用邮政服务向Bob发一封信。Alice不能只是写了这封信(相关数据)然后把该信丢出窗外。相反,邮政服务要求Alice将信放入一个信封中;在信封中央写上Bob的全名、地址和邮政编码;封上信封;在信封的右上角贴上邮票;最后将该信封丢进一个邮局的邮政服务邮箱中。因此,该邮政服务有自己的“邮政服务API”或一套规则,这是Alice必须遵循的,这样邮政服务才能将自己的信件交付给Bob。
同理,因特网也有一个发送数据的程序必须遵循的API,使因特网接收数据的程序交付数据。
当然,邮政服务向顾客提供了多种服务,如特快专递、挂号、普通服务等。同样地,因特网向应用程序提供了多种服务。当你研发一种因特网应用程序时,也必须为你的应用程序选择其中的一种因特网服务。

一个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报文发送和/或接收一条报文或其他事件所采取的动作。
因特网广泛地使用了协议。不同的协议用于完成不同的通信任务。

端系统连接到其边缘路由器的物理链路。边缘路由器是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的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 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物理媒体:双绞铜线;需要DSL调制解调器;通过有线电话接入)
  • 电缆 (物理媒体:光缆和同轴电缆——叫做混合光纤同轴Hybrid Fiber Coax,HFC;需要电缆调制解调器;通过有线电视接入)因为使用同轴电缆,所以同一条电缆的许多家庭同时使用网络时,速率会大大降低。
  • 卫星(乡村环境;比拨号稍快)
  • 拨号(乡村环境;速度低得可怜)

二、企业、大学校园、家庭接入网方式:

  • 以太网(当今现有局域网(LAN)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
  • WiFi (DSL调制解调器或电缆调制解调器与无线局域网技术结合)

三、广域无线接入方式:
适用于手机这种移动设备的接入方式。通过蜂窝网提供商运营的基站来发送和接收分组。与WiFi范围不同,用户可以距离基站数万米,而前者只有几十米的有效距离。

  • 引导型媒体(电波沿固体媒体传输,光缆、双绞铜线、同轴电缆)
  • 非引导型媒体(电波在空气或外层空间传输,无线局域网或数字卫星频道)

通过网络链路和交换机移动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

在各种网络应用中,端系统彼此交换报文。在源和目的之间,每个分组都通过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传送。分组以等于该链路最大传输速率的速度(当然是个理论速度,实际不可达)传输通过通信链路。
1、存储转发传输机制。交换机接收到整个分组之后再开始传输该分组的第一个比特。
2、排队时延和分组丢失(丢包)。排队时延取决于;丢包取决于流量强度和发送接收速率,丢包发生于路由器的缓存溢出、分组中某些比特损坏等情况。
3、 转发表和路由选择协议。转发表用于将目的地址映射成输出链路。路由选择协议就是用于的工具。

“频”是频段的宽度,也就是带宽,把一条电路的带宽分为多个较小且相同带宽的电路。如4kHz的带宽,分为4条电路,每条电路享用1kHz带宽。
类似于程序间的并发执行。多条电路在一个时间段内交替传输,并使用所有带宽。

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对比:

  • 分组交换网络中,资源不是预留的。会话报文按需使用资源,所以可能要排队等候获取资源从而接入通信线路。
  • 电路交换网络中,在端系统通信会话期间,会预留端系统间通信沿路径所需资源(缓存,链路传输速率)。
    传统电话网络是电路交换的例子,此时沿着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路径上的交换机都将为该连接维护连接状态。既然已经为其预留了带宽,所以发送方能够以确保的恒定速率向接收方传送数据。

分组交换类比成一家不需要预定(不预留资源)但不能保证能安排座位(需要等待)的餐馆。
电路交换类比成一家需要预定(预留资源),能保证到达餐馆立即入座点餐(不需要等待)的餐馆。

分组交换的优点:提供比电路交换更好的带宽共享;比电路交换更简单,更有效,实现成本更低。
分组交换的缺点:不适合实时服务(电话和会议视频),因为端到端时延是可变和不可预测的(主要因为排队时延的变动和不可预测所致)。

总体来说,分组交换的性能优于电路交换的性能,因为分组交换按需分配,对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 今天的因特网是一个网络的网络,结构复杂,由十多个第一层ISP和数十万个较低层ISP组成。
  • 较低层与较高层的ISP相连,较高层ISP彼此相连。
  • 用户和内容提供商是较低层ISP的客户,较低层ISP是较高层ISP的客户。
  • 有些内容提供商已经创建自己的网络(如Google),直接在可能的地方与较低层ISP互联。

结点总时延 = 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

检查分组首部;决定将该分组导向何处;检查比特级别的差错。
取决于先期到达的正在排队等待向链路传输的分组数量。如果队列为空,且当前没有其他分组正在传输,则该分组排队时延为0。平均排队时延与流量强度有关,流量强度越接近于1,平均排队时延非常大。
将所有分组的比特推(传输)向链路所需要的时间。用L比特表示该分组的长度,用R bps表示从路由器A到路由器B的链路传输速率,对于一条10Mbps的以太网链路,传输速率R就是10Mbps。传输时延是L/R。
一旦一个比特被推向链路,该比特需要向路由器B传播。从该链路的起点到路由器B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传播时延是d/s。d是两台路由器之间的距离,s是传播速率。传播速率取决于物理媒体。

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的对比:

传输时延公式L/R,与分组长度和链路传输速率有关
传播时延公式 d/s,与路由器间距离和传播速率(即物理媒体)有关

因为排队时延随时间变化,分组n发送到路由器n的往返时延实际上能够比分组n+1发送到路由器n+1的往返时延更长。

瞬时吞吐量,指当前端系统接收到文件的速率,像下载文件时显示的速率。

瓶颈链路:指服务器和客户之间(即两个端系统)具有N条链路,这N条链路的传输速率分别为R1,R2,R3,…,Rn。我们从服务器和客户的文件传输的吞吐量只能取它们中的最小值。min{R1, R2, R3, … , Rn}。

在因特网的核心中,装备了高速率的链路,从而很少出现拥塞。但比特从服务器向目的地的流动速率仍然是在这条传输链路上吞吐量的最小值。所以,在今天的因特网中,对吞吐量的限制因素通常是接入网。

可以讨论一个定义良好的、大而复杂系统的特定部分。

方便不断更新迭代。改变服务的实现而不影响该系统其他组件。

  • 某一层协议会向它的上一层提供服务
  • 每层通过在该层中执行某些动作或使用直接下层的服务来提供服务

帮助理解这2句话的一个例子是,由第n层提供的服务可能包括报文从网络的一边到另一边的可靠传送。这可能是通过使用第n-1层的边缘到边缘的不可靠报文传送服务,加上第n层的检测和重传丢失报文的功能来实现的。

一个协议层能够用软件、硬件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

用软件实现的有:应用层协议(如HTTP、SMTP)、运输层协议。
用硬件实现的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用两者相结合实现的有:网络层

位于应用层的信息分组称为报文(message)

TCP: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包括可靠的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UDP:不提供不必要服务的服务,没有可靠性,没有流量控制、没有拥塞控制。

位于运输层的分组称为报文段(segment)

相关协议:IP协议、路由选择协议

IP协议:所有具有网络层的因特网组件都必须运行IP协议
路由选择协议:有许多路由选择协议提供不同的路由选择方案

位于网络层的分组称为数据报(datagram)

相关协议:以太网、WiFi和电缆接入网的DOCSIS协议

某些协议基于链路提供可靠传递,但不同于TCP的可靠传递。

位于数据链路层的分组称为帧(frame)

物理层任务是将帧中的一个一个比特从一个结点移动到下一个结点。

  • 端系统实现5层因特网协议栈
  • 链路层交换机只实现2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因特网协议栈
  • 路由器只实现3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因特网协议栈

1- 某个端系统的应用程序,根据相应数据转换的实现,数据变为应用层中的报文M。
2- 报文M传送到运输层后,被附上首部信息Ht,变成报文段
3- 报文段传送到网络层后,被附上首部信息Hn,变成数据报
4- 数据报传送到数据链路层后,被附上首部信息Hl,变成帧
5- 帧传送到物理层,将帧转换成比特形式在物理媒体中传输到另一个分组交换机的物理层。



报文的解封装过程是与之相反的操作,从物理层到应用层依次去掉每层附加的首部信息,再向上层传送。

但实际上报文的封装过程可以十分复杂。比如一个大报文可能被划分为多个运输层的报文段,然后这些报文段每个也可能会被划分为多个网络层数据报。

Dos使得网络、主机或其他基础设施部分不能由合法用户所使用。Web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DNS服务器和机构网络都能成为Dos攻击的目标。

1、 弱点攻击。攻击易受攻击的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使得服务器停止运行,或者崩溃。
2、 带宽洪泛。攻击者向服务器发送大量分组,分组数量太多使得服务器的接入链路变得拥塞,使合法的分组无法到达服务器。
3、 连接洪泛。攻击者在服务器中创建大量的半开或全开TCP连接,使合法的连接无法被接受。

带宽洪泛攻击还有升级版为分布式Dos(DDoS),攻击者会控制其他的主机(僵尸网络),向服务器发送大量分组。

计算机网络(湖南信息学院)中国大学MOOC答案100分最新完整版

第4周 网络应用(下)(2h53m36s) 第一单元测验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协议要素的是

2、 在分组交换网络中,主要取决于网络拥塞程度的时间延迟是

4、 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 Mbps,分组大小为1 000 B,其中分组头大小为20 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 000 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开始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C:本地域名服务器的域名
D:权威域名服务器的域名
答案: 邮件服务器的别名

10、 服务器端套接字绑定的IP地址是

11、 通告SMTP服务器端开始发送邮件内容的SMTP命令是

12、 若用户1与用户2之间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则1、2、3阶段分别使用的应用层协议可以是

13、 各用户可以使用相同频率载波发送信息的多路复用技术是

14、 5层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相比,缺少的层次是

15、 属于OSI参考模型的非端到端层的是

16、 下列Socket API函数中,可以在TCP服务器端调用的是

17、 电路交换技术更适合突发数据传输的网络。

20、 P2P方式实现文件分发比C/S方式快。

第11周 局域网(2h30m58s) 第二单元测验

1、 数据链路层采用回跳N步协议(GBN)传输数据,数据帧序列号为3比特,当发生数据帧超时时,需要重传的最大数据帧数是


上方为免费预览版答案,如需购买完整答案,请点击下方红字: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建议在浏览器添加书签收藏本网页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萌面人APP



1.可查看各种网课答案

点击【萌面人官网】,可查看知到智慧树,超星尔雅学习通,学堂在线等网课答案

点击【中国大学慕课答案】,可查看mooc慕课答案

2.可一键领取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无门槛优惠券

如图所示,点击对应图标即可领取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无门槛优惠券


萌面人APP: 可查看各种大学网课答案,可一键领取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无门槛优惠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域网中的分组交换采用的协议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