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黄河谣》后几道湾对应的是什么意思呀?

  海南是个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气候宜人,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海南的十大旅游景点介绍,欢迎参考!

  海南的旅游景点介绍 篇1

  在海南岛北岸,沿着铺前港到东寨港10多公里长的海滩上,生长着一片茫茫无边际的红树林,它像一道绿色长城一般,出没在海水之中:当潮水上涨时,海滩被海水淹没,树干浸泡在水中,只有茂密的树冠飘浮在海面上;退潮后,泥泞的树干露出海面,盘根错节,好像一片原始森林,因而有“海上森林”或“海底森林”的美誉。

  在海南岛的所有地方,都生长着各种热带植物,尤其是哪子树,更是随处可见。海南岛上的椰子树在南、北部有所差异,生长在岛的北部的椰子树杆干较粗而矮,而生长在岛的南部的椰子树则细而高。海南岛的东海岸椰子树生长得比西海岸好些,自文昌县到崖县数百公里的海岸带上,椰林无边无际,郁郁苍苍,十分壮观。尤其是有“椰子之乡”之称的文昌县境内的东郊椰林,是海南岛椰林中的佼佼者。

  东郊椰林靠海而长,海风吹拂,椰影婆娑

  位于海南岛东南部万宁县境内的海边,有一座山峰,山势不高险,然景物奇特多姿,素享“海南第一山”之美名,这就是东山岭。海南名菜之一的东山羊就是在这片山上放的羊。

  东山岭素有“海南第一山”之美名,以巨石最为特色。

  南海猕猴岛:猴岛位于陵水县的南湾半岛,三面环海,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区。岛上除了有热带植物*400种,动物*百种,原始的自然环境和2500多只家国二类保护动物猕猴外,现居住着21群千余只猕猴,因此人们称之为“猴岛”,是我国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景区。

  鹿回头在崖县三亚港南约5公里处。这里有一座山岭拔地而起,雄伟峻峭,气势非凡,因貌似一头金鹿伫立在海边回首观望,故得名“鹿回头”,且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来三亚,比上鹿回头,在这里,您可以俯瞰三亚全景,特别是三亚夜景,美丽动人。

  6、天下第一湾-亚龙湾

  前几年尚名不见经传的牙龙湾海滩,如今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东方夏威夷”的美名,饮誉中外。亚龙湾集中了现代旅游五大要素:海洋、沙滩、阳光、绿色、新鲜空气于一体,呈现明显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均气温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海南旅游景点英语介绍,欢迎参考!

  英语海南旅游景点介绍1

  兰州又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和大自然为其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并曾两次入选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全市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文物点500多处,古遗址2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50余处。

  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兴隆山;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白衣寺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南湖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

  这是一座唯一黄河环绕的大都会,这是一座因“拉面”而声名鹊起的城市,这也是一座藏着“马踏飞燕”的城市。作为甘南旅途的起点,或许它的风情与藏区有很大的不同,但绝对值得你细细的品味。

  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零七年),改浮桥为铁桥,是黄河上游第一座铁桥。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全部工程共耗白银30余万两。登桥远望,不远处的黄河如带,蜿蜒盘曲,为兰州这一工业城市增色不少。

  甘肃省博物馆,是一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综合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银川、兰州市所形成的三角中心地带,地处宁夏南部,横跨宁夏泾源、隆德、原州区两县一区,总面积6.78万公顷,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年*均气温5.8℃,年降水量676mm,年*均相对湿度60-70%,是西北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

  主要景观:野荷谷景区、小南川景区、凉殿峡景区、二龙河鬼门关景区。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西北50千米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它东距沙湖旅游区35公里,南连西部影视城12公里,西接滚钟口风景区和西夏王陵30公里,占地面积9300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0%,拥有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八百余种,是宁夏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

  主要景观:樱桃谷景区、贺兰山阳光索道、青松岭等。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位于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历代帝王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镇北堡影视城在*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是*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西部唯一著名影视城。在此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各地影视城之冠,故被誉为“*一绝”。华夏西部影视城已逐步将单纯参观型的旅游点发展成既有观光价值,又有为游客制作影视片及餐饮、购物、陶艺、骑射等多样化服务的娱乐型旅游区。

  镇北堡已陆续拍摄过《黄河绝恋》、《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双旗镇刀客》等百余部影视片。因为影片《红高粱》、《黄土地》、《黄河谣》等都相继在国际电影节上拿过“金熊奖”、“金狮奖”等国际大奖,所以镇北堡被冠以“*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

  108塔位于黄河青铜峡大坝库区以西的山坡上,距银川市76公里,为*古塔建筑中仅见的大型塔群。

  108塔是一处整体呈三角形布局的108座古塔,塔群自上而下,呈1、3、3、5、5、7、9、11、13、15、17、19奇数排列,形成一等腰三角形,所有的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刹给成(塔刹又分为华盖、相轮、宝顶三部分),整个塔群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其独特的布局原因无人知晓,成为佛教建筑中的一个千古之谜。

  108塔始建于西夏。塔群坐西朝东,背山面水,随着山势凿山分阶而建,由上而下,错落有序,呈一、三、三、五、五、七、九......奇数排列,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大型塔群,这108塔,除最上面的第一座塔较大之外,其余均为小塔。塔全部用砖砌成,抹以白灰,属于*式的实心塔。民间相传,一百零八塔是穆桂英的“点将台”,“天门阵”,其实它是佛教的纪念塔。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为了去掉人生众多的烦恼,善男信女要戴108颗贯珠,念108遍经。据说,来这里游览的人们,只要拜了塔,就可以消除烦恼,带来吉祥和好运。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贺兰山岩画包括石嘴山市岩画、*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中卫县岩画几部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沙坡头位于宁夏*自治区中卫市,1984年建立,面积1.3万余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腾格里沙漠景观、自然沙尘植被及其野生动物。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是草原与荒漠、亚洲中部与华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交汇地带,植物有422种,野生动物有150余种,充分展示出一个以亚洲中部北温带向荒漠过渡的生物世界。该保护区是*第一个具有沙漠生态特点,并取得良好治沙成果的自然保护区,是干旱沙漠生物资源“储存库”,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013湖南卫视大型亲子秀《爸爸去哪儿》第三期、第四期节目在以此地为外景地进行拍摄。

  宁夏沙湖位于宁夏*自治区*罗县西南,距银川市56公里,总面积82*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2*方公里,沙漠面积12.7*方公里。是一处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著名景观:游乐园、瞭望塔、水族宫、芦苇迷津、蒙古包旅馆、西夏行宫、大漠旱舟、水上滑梯、水上跳伞、水上摩托、滑沙索道、湖中荡舟、天然浴场等旅游项目。当年《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开头,紫霞撑木筏那段戏就是在这拍摄的。

  高庙位于中卫城北,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称“新庙”。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经道光二年、咸丰三年、光绪八年续建,改称“玉皇阁”。民国初年增建后,改称“高庙”,建筑面积达2510*方米,是一处造型完整、气魄壮美的古建筑群。

  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

  中华回乡文化园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纳家户*大寺北侧,紧临京藏高速公路永宁出口处,依托古老的纳家户*大寺和*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以展示*建筑文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农耕与商贸文化为特色。

  包括主体大门、**博物馆、*礼仪大殿、民俗村、演艺大殿、餐饮中心。

  宁夏*自治区简称“宁”,处在*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宁夏是*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总面积为6.64万*方公里。

  宁夏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宁夏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很是繁华。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宁夏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

  宁夏地处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块、阿拉善台块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座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公里,里边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50*方公里。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王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在我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由于八九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地面建筑遭到破坏,但遗迹尚存,尤其是9座王陵陵台和已探明的140多座陪葬墓交错有序、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贺兰山麓的冲积扇上,仍可见昔日的辉煌。

  宁夏水洞沟遗址旅游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是连接宁蒙旅游的纽带,占地面积7.8*方公里。水洞沟是*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荣获“*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在曾经的80多年间,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水洞沟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石器和化石,能够更加了解古代的历史。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三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位于宁夏中卫市城区以西20公里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处。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即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丰厚,被旅游界专家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在历经五千载悠久岁月的洗礼,依然以磅礴大气的姿态,展现着东方巨龙的恢弘气势。作为哺育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替代她的重要地位。

歌颂黄河的《黄河谣》中,曾以极为浓郁的感情色彩、以动情的笔触,真切地描绘了“天下黄河九道湾”的气势。

每一道湾,都蕴藏着历史厚重感,每一道湾中,也有说不尽的故事。正所谓黄河“九道湾”,每一道湾都历尽了千年沧桑。

“天下黄河几道湾?天下黄河九道湾……头道窄来二道宽,三道湾里能跑马,四道湾里能行船,五道湾里出宝贝,六道湾里老龙潭,七道湾里禹王庙,八道湾里过八仙,九道湾里通天河。天连地接几万年?天连地接九万年”。

笔者认为,这首荡气回肠的《黄河谣》,不仅可以让世人感受到黄河的神韵,同时也可以让华夏儿女找到自己的根。黄河作为远古时期,古老的部落文明的发祥地,以母亲一般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一切。没有黄河,就没有华夏文明,也不可能有十四亿华夏儿女。

但这位慈爱的母亲也有发怒的时候,据《山海经》中的描述可以得知,自古以来黄河就特别活跃,决口、溃堤十分频繁。

为了能够抵御洪水的侵害,远古时期,人们就以治水为己任。以治水有功接受舜帝禅让的大禹,就曾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其实就可以看出,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水患时,其实就一直在致力于治理黄河。从最开始的修筑堤坝以“堵”为主,到大禹时期以“疏”治为主,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祖宗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治理,黄河水患的科学方法。

《山海经》中记载的治水方法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志怪古籍,很多人都将这本古籍当做奇书看。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实与书中的神话传说息息相关。由于这本古籍成书并非一时,所以才会出现多种意识形态。如果能够深入研读此书,可以发现书中有很多治理黄河的记载。

由于中国的古代社会中的先民,对大自然的了解十分有限。所以当遇到风霜雨雪,以及山洪爆发等自然现象时,都会认为这是天神在发怒,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山海经》中就曾多次出现,关于遇到大旱、大水之类的祭祀行为。

尤其是书中提到的“见则大水”,实际上可以解释为发生水灾,就应该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而“见则大旱”的意思则是,发生旱灾的时候也要祭祀。

《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提到的有关水灾的记录共有七条,这说明当时的黄河水域,曾发生过至少七次决口。

1.大禹之父鲧的治水方法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寻求最有效的治水方法。据《山海经》中记述,大禹并不是第一个治理黄河的人。相传在尧、舜二帝时代,由于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尧帝曾命有崇部落首领鲧去治水。而鲧就是大禹的父亲,他曾治理洪水长达九年。

鲧的主要治水方法,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这种治理水患的方法又被称作“障水法”。在最初的时候确实缓解了中原洪水泛滥,并且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但由于这种方法阻塞了河道,所以导致洪水来袭时越淹越高,历时九年的治水终以失败而告终,尧帝一怒之下将其“殛之于羽山”。

鲧被尧帝“殛之于羽山”后,他的儿子大禹接过了治水的重任。大禹总结了其父鲧及前人的治水教训,开始放弃围岸筑堤的方法,改用疏导江河的方法治理洪水。“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最终取得了治理水患的巨大成功。

《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应该就是大禹治水之后留下的遗迹,这条河道位于孟津以上夹束于山谷之间。笔者认为,这条作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既是古人治水的探索,同时也是转变治水观念的重要突破。

大禹发明的这条河道居高临下,可以将黄河汛期时的洪水,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后人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当然,由于黄河每隔百年就会改道,所以在黄河下游曾有过多次重大改道。这也是大禹治水之后,黄河继续泛滥的根本原因。

3.黄河改道,隐患无穷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起至1938年,大约254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时间至少有543年,如果从数量上来看高达1590余次。规模较大的改道有26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三年就会有决口两次,而百年之内至少改道一次。

黄河频繁决口,导致沿岸百姓一直都生活在水患的威胁之下。如果想要知道第一次决口的时间,由于年代久远这也根本无从查起。但笔者认为无论黄河决口,第一次的时间具体是哪一年,其实都不影响这条母亲河再次决口泛滥。

按照史料记载,大约在周定王五年,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黄河改道。这次洪水从宿胥口东行漯川,至长寿津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入海。笔者认为作为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改道,既然已经可以看出黄河,洪水泛滥时的汹涌澎湃。

二、祭祀治水,注定一场空

1.“五藏山经”中的祭祀行为

《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曾记载了七条有关治疗,水灾和旱灾的祭祀方法。比如:

“南次二经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说的是见到这些异象之后,就应该知道要有洪水来袭。

“东次四经剡山。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如果发现有食人的异兽出现,那么“见则天下大水”。所谓“见则大水”说的是,即将有洪水泛滥的灾情出现。

2. 《海内经》中描绘的息壤治水

《海内经》中曾记载过这样一段话: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息壤”貌似是一种可以土掩洪水的方式。但从”窃”字和“不待帝命”来看,息壤并非谁都可用,必须在天子授权之后才能使用,所以“息壤”应该是一种,治水时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

由于鲧未经许可使用“息壤”,所以尧帝才命“祝融杀鲧于羽郊”。事实上鯀的儿子大禹在治水的时候,也曾用过息壤治水,非但无过还有功。

这一点,曾被记载于《淮南子-地形训》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笔者认为无论是鲧还是禹治水,在治理黄河水患的方法,绝对不仅仅是“息壤”。大禹治水时以疏导为主,所以每当发洪水的时候就会顺流而下,这其实与大禹掌握了兴修水利的方法有关。

而其父鯀的办法则是修建堤防,虽然在当时社会中效果甚微,但是这种治水方法沿用至今。而大禹采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治水,看起来要比鯀的方法更有效果。

但是这种治水方法并不可行,毕竟通过人力疏通河道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大禹之所以用这种方法可以治水,主要是因为遇到了气候变化。

三、古代治水名人,方法多样效果斐然

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没有放弃治理水患或者说洪灾。除了这些远古时期的治水名家之外,其实在古代历史中,真正存在过的水利专家还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水患泛滥,所以涌现出了很多治水方面的专家。

春秋时期楚国人孙叔敖,曾主持兴修了芍陂,主要的方法就是将淠河水,以及诸山水都引入人工湖。这种治水方法至少要先进2000多年,他在人工湖中修建堤坝形成水闸。水多时可以开闸放水,水少时可以关闸蓄水。不仅灌溉了一百多万亩的农田,而且也为楚庄王称霸中原奠定了重要基础。

战国时期的魏国人西门豹, 也曾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并组织修建了十二渠,使大片田地成为了旱涝保收的良田。郑国、李冰父子、史禄、贾让等人,都为治理古代水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的治水方法非常科学,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佳方法。

四、西汉贾让“治河三策”

西汉时期黄河曾多次决口,为了能够早日解除水患,贾让曾组织大量人力物力治水。针对黄河水患频发贾让提出,以“宽河行洪”的治水思想为主,全面治理黄河上、中、下游,每一个地方都采用不同的对策。

上策滞洪改河、中策提筑渠分流,下策缮完故堤。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对后世,其实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根据不同水患采取不同对策,这种治水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被水利专家们广泛使用。不仅可以达到治理水患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让治水变得更科学。

笔者认为“治河三策”,不仅有力的缓解了西汉时期的水灾问题,而且也为后世人治水提供了宝贵经验。贾让作为2000多年前的西汉人,能够总结个人的治水经验,总结出“治河三策”这样经典的治水方法,不得不说他的功绩应该被后人铭记。

自古以来黄河水患都是历城历代的心腹大患,如果哪个朝代能掌握治理水灾的方法,不仅会成为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王朝,而且还会让这个朝廷更得民心。从远古时期一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就从未停歇过。

笔者认为从鯀、禹治水开始,再到西汉贾让时期的“治河三策”,其实都体现出了古代人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在面对汹涌的洪黄河水患时,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并且在治水这件事情上不断摸索方法,并最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治理黄河水患的对策。这说明古代人在面对洪水猛兽时,并不是畏手畏脚的忍让,而是勇于面对越战越勇。

文学港湾|冯并|家住长安街

清明杏花雨正浓,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哥突然来了电话,带着喜声说,我家又住长安街喽,你不来看。我噗嗤一笑,别逗了,你不是二十多年前就挪了窝吗,长安街好宽敞,现在哪有你的住落地儿。他哈哈一笑,你不信,过天儿瞅个空子接老兄去看看,那小院侍弄得和以前一样,还是一树梨花一架葡萄,梨花开得正旺,葡萄藤抽叶还要再等十天半个月,但金鱼缸从屋里搦到了院中间儿,你看了保准和先前一样地稀罕。

搁下电话,我为他的话好生纳闷了一阵子。二十多年前,他家倒也真地住在长安街边,就在东单新闻大厦后身的一个胡同里,胡同叫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是那里后来唰唰地建起了一水新大厦,他家也就成了规划中的动迁户。在那以前,我上班的报社在老人民日报的院子里,他在前面的设计院里工作,常见面,一来二去也就熟了,因为顺脚,他家的隔着长安大街的院子去过几回。那个小四合院有些年头,破旧但收拾得很利落,一株梨树,春天里花开雪白一片,晚春里葡萄架成荫,还有那有些年头的石桌石墩,坐在石墩上,看着鱼缸里摇头摆尾的金鱼,有一种神仙过日子的悠然感。

后来要动迁,他自然也少不了一脑门子“官司”,舍不得亲手种下的梨树和葡萄藤,更舍不得一抬脚就到长安街上的那份爽气,但长安街的拓宽和整理又是大事,也就只得怏怏告别旧居,同街坊们一起搬走了。去了哪里,不很清楚,只知道他没有要数量不很少的搬迁房,要了一应拆迁房款自行搬离,具体是什么地界儿,没有细打听。现在他说,我又住长安街喽,那似乎根本不可能,别说那里已是寸土寸金之地,也不曾听说旧地界盖有什么回迁房,要想找新的四合院,也只能到二环路上去寻,但必须有很大的财力。

他没有爽约,隔天真地来了,开着一部红色的迷你电动车,见面还是那个喜哈哈的样儿,先说他不是买不起奔驰宝马,年纪大了就喜欢国产小电动车的灵巧适用,这车天安门广场前虽然难得驶过几回,家住的那一段完全可以任它行走。说着也就一拧电门兴冲冲地上路了。走着走着,发现有些不对劲,这不是沿着通恵河一路向东吗。这老兄在耍什么把戏,既上了车,也由不得我,索性小寐一会,看他究竟向哪里弯来弯去。

到地界儿了。一声笑喊,惊起后猛地下车来,哎呀,这不就是通州的八里桥吗,那地铁站的标志明摆着。这里有过一个远近闻名的农产品大市场,以前我也逛过,怎么就与他的我家又住长安街喽接上卯呢。这回轮到他惊奇了,亏你是个老新闻,连这都不明细。长安街过去是西单到东单的十里长街,现在可是从京石路到宋梁路的一条百里长街。这八里桥就把在新长安街最东头的运河把头上,我家就在老八里桥旁,不在长安街上住又住在哪里?

这倒也是,长安街确乎伴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延伸,从明代营建皇城开始,它就有十里长街的世界名声,其长度超过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清庭覆亡后城东厢门开出了建国门,街长早已经超过了十里,近年来,随着北京的扩容和市政府迁到通州区,长安街开始再次延伸,这街也就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百里长街。如此看来,这老哥并没有诓我,他的的确确又住在了延长了长安街边儿上。

他在这里的小院,形状大小,近似于原来的旧院,一色八成新青砖房,只是缺少老建筑有筒瓦有翘檐的古建气,但在不大的院落里,还真地有着如旧院里别无二致的一株梨树和一架葡萄藤,还有那个依稀见过的金鱼缸和石桌石墩。石桌上还有一只不大的生着绿锈的铜香炉。梨树开花满枝满丫,与暖冬里的雪挂一般无二。虽说现在是早春天气,正直午时,眼前这一树梨花在阳光的直射下,更显一片耀目白光。

天气不错,我围着在梨花仔细观赏,老哥看我没有进屋多坐的意思,也就在石桌上泡来一壶花茶,一边润嗓,一边看花,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聊说起来。我说时间过得好快,真不知你搬到这里,但不知老兄当初为什么要选定在这八里桥下住。他并没有正面接话,似乎在想些什么。我原来是准备听他说道说道搬迁的那些曲折往事,但他也没有过多的言声,问过过了身体状况,又问讯过去几位老友的情况,也就站起来说,有长聊的时间,你不想先到老八里桥头上走走看看吗。

天气晴朗,春风徐来,很快就上了八里桥。眼前的八里桥一新一旧有的两座。上下也就隔着百十多米。新桥不必细看,那是老八里桥的现代替身,单孔拱桥车水马龙。老八里桥是雍正时候还是什么时修建的,并不清楚。石砌长桥三孔错落。在老年间,中间的高孔过得桅船,两边的低孔走得小船。桥面汉白玉石柱上,也雕有各具形态的石狮子,有大有小,还有小狮蹲在大狮背后的俏模样。那布局与卢沟桥头的两排石狮子并不相同。

向桥下望,桥墩土坡上已经完全返青,桥口尚有余水微澜。桥上现在只过步行人,近处就是很大很大的一个音乐公园。有人打趣地说,这老八里桥要“退休”了,其实是修了新桥,要把老桥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起来,桥上不能再过机动车,桥下也不再行船。我知道,北京比较有名的古桥至少有五、六座,如沙河上的朝宗桥、十三陵的神道五孔桥、张家湾旧城南的萧太后河桥,著名的卢沟桥以及琉璃河石桥等等,均有5、6百年的桥龄,但一座是一座的样。这座原名为永通桥的老八里桥是北运河通向通惠河的咽喉,因此它的漕运历史价值要超过别的古桥。

然而,它的历史价值似乎远不止于此。听身边行人指指划划地说,市里还要在这里辟一八里桥纪念馆。纪念什么,自然不全是为了千年古运事。在百十多年前,八里桥一直也是京东的一道重要内门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桥头的上上下下,可是发生过震惊中外并动摇了清廷根基的八里桥大战。陪我的老哥也没有多讲关于八里桥的什么往事,只是手托石栏干,扫视着前方和左右,我则努力地在脑海里搜寻着往日查看有关史料留下的一些零星记忆。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当时的英法联军强盗“指挥官”们描述和回去邀功的记载,说在这场惨烈的战役里,僧格林沁统领的5万步骑兵阵亡了1200人,“联军”才损失5人,清军是如何地不经打,以及曾在拿破仑麾下打过仗的一位旅司令官,回去后又怎样差点被封为“八里桥伯爵”等等。但在西方列强军事头目们的记录里,也留有一位鏖战在桥头上的高个子白衣小将的不屈形象记录。这位披着白色战袍的旗令官,在八里桥头上一直挥舞着战旗,绝不后退一步,中弹后依然倚着桥栏,久久未倒。那勇气和气概是很不寻常的。

想着想着,我蓦地记起,这位同样有着高大身躯的老哥,似乎在多年前无意中说过,他有蒙古族人的血统,如果真是这样,他会不会是当年清军僧格林沁麾下那位旗令官的一位隔代后人,而他在院子里多次种植的开有白花的梨树,和石桌上的香炉,那会不会是他家族里相沿下来的一种特别祭奠形式呢。

后来的人们,对八里桥战役有众说纷纭的历史评价,最多的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僧格林沁的颟顸,也有如同对有名的“义和团”五花八门的多种评价,如他们是如何不识深浅挥舞大刀赤膊上阵,不知列强坚船利炮的利害。但事实上,殊死反抗侵略是中国人最正常的本能反应,就在所谓联军洋枪队初登天津海河口时,有一位名叫张德成的运河船工发动了5千人,分乘72条船,从独流口直上天津,夺取了“租界”小红楼,在武清马家口与“八国联军”展开肉搏战,并陆续转战廊坊和京城之间,这就是史称的“天下第一团”。但张德成在天津失陷后,被变卦求和的慈禧党羽杀害在运河船上。中华军民的反抗经历了这样的挫折,谁是真正的历史罪人,那应当是十分清楚的。

就八里桥战役来讲,僧格林沁确乎犯有大的战术错误,就是不该贸然投入上万骑兵,在冷热兵器相博的时代里,没有经历过热战战场的清军战马,在炮声中惊骇四散,把步兵的阵营也冲得不成阵形,焉能不溃,而冷兵器对热兵器之间的装备差异,也证实了国防落后就会挨打的千古道理,但这一切并不意味中国人和中国的兵士天生孱弱,乃是晚清维新改良失败后必然发生的国势衰微引起的民族悲剧。嘲笑清廷的腐败与愚蠢可以,但就是不可以随意辱没中国的战士和亿万民众。

从老八里桥头回到他的院落里,我们又叨叨了许多别后事,但我的目光也还是不时地停留在那开着一树白花的梨树上。我第一次发现,梨花也有着似浓似淡的一股香气。尽管,我目前仍然不知道我的那种推测,有没有准头,刨根问底地去问人家的家族私密,也很不礼貌,但在话里话外中提到当年那位挥动大旗的白衣军将,我的这位老哥一直无言地听着,并没有特意地去否认什么。我似乎有了几分判断自信,他早些年间决意从老宅搬到到八里桥下去居住,应该与老八里桥发生的历史有着某种关联。就看他说到我家又住长安街喽的那种开心劲儿,他对长安街和长安这两个字,或者有着更多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念想着那位老哥院里开满枝白花的梨树,而那开满白花的梨树也有时也会幻化,幻化出八里桥头那位挥动大旗的白衣军将,还有运河船工们中流击水的身影。我好像有些更明白了,长安,长安,他从来就不是一条只以里数简单计算的一条街,拉直拉长开来,这里有过历史的曲折,也有今日国人长治久安的新百年追求梦想,而新追求和新梦想的进一步实现,新老八里桥无疑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转换坐标。新的转换就发生在这新的百里长街里。不是吗?

原名冯竝,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80年代初期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编辑,后进入经济日报社任评论部主任,90年代上中期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2000年后任经济日报总编辑。十届政协委员,国家有贡献专家,邹韬奋奖获得者。曾聘为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世界生产力学科学院院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现为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名誉会长。著有《“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一带一路:全球经济的互补与跃升》、《丝路大视野》、《冰上丝路:最后的地中海》、《丝路文明札记》、《冰上丝路:最后的地中海》、《新市场与新市场人》、《南珠北玉:略谈副刊编辑三十家》、《中国文艺副刊史》、《改版》、《冯并通讯集》、《冯并杂文集》、《冯并评论集》、《经济随笔》、《即铭随笔》、《新叶集》以及散文集《不落的琴声》、《塞上明珠》等。新著《运河城镇笔记》和《黄河谣》将在年内出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谣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