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生命中有哪些遗憾哪个失误最遗憾?

内容:邓维25年新闻摄影失误与遗憾研讨会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4号兆维工业园A2区1门三层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
与会“炮手”:蒋 铎 王文澜 于文国 许 林 解海龙 兰红光 刘占坤 黄 文 李洁军等

     下午2:50,主人公邓维终于现身展览现场。他是特意晚来的,以便让那些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能够在看展览的时候可以不留情面地为每一幅照片留下批评的话语。看到每一个来到现场的人,他都要致谢,一脸的虔诚。记者感慨地望着这位拥有影坛显赫声名的人,今天他甘愿拿自己当靶子,他的内心一定很纯静,很清静,很冷静。
下午3点,为这次展览所举行的研讨会如期开始。这一天,大家等了十年了。早在10年前,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刘占坤就撺掇邓维搞个展,理由是你这么大腕不个展后面的人怎好意思搞呀。邓维终于“不负重望”,一鸣“惊”人,这一惊不打紧,让人惊的是本展览不是展示自己的成就,而是公布自己的失误;这一惊,惊出了自己的真诚,也惊来了一片真诚的“炮弹”――所有炮手们有感于邓维之于新闻摄影发展的良苦用心,不遗余力地发射着炮弹,为他助阵。
      关于邓维作品,或曰“邓维现象”的研讨会共举行过三次,头两次是1987年,本次已事隔18年。与头两次有褒有贬,褒大于贬不同,今天各位炮手“贬意十足”,有些被贬的甚至是18年前被褒过的。看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真就看出了中国新闻摄影快速发展的土壤和原因。
作为好友,也作为同一时代的同行,王文澜兼作主持人,率先叫阵――
王文澜:今天,咱们大家济济一堂,还有很多朋友是从外地赶来的,这么远都来了,这让我非常感动。邓维的意思是怕大家不好意思给他提意见,一开始还不露面。其实这是多余的,他在,大家伙也能给他轰一轰啊,不敢轰就挠挠痒痒啊,咯吱咯吱啊,这都可以啊。因为我们现在拍照片的人缺乏这种气氛,就如中国摄影报刘宾他们曾经搞了个栏目,谈失误,谈了谈也觉得痛苦。今天,邓维先把自己摆到了遗憾和失误这个地步。我想,每个拍照片的人都觉得我们拍照片都会有失误,充满了失误,各种各样的失误。他经历的失误我们都有过。摄影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拿起相机就会面临着本质的东西,理论的东西还是留给蒋老、许老等说吧。今天由我和黄文来主持这个研讨会,大家伙都说说,咱们把理论落落定,使大家伙通过这场特殊的研讨会都有收获。邓维自己拿出30个瞬间,我们自己也在解剖。
      说到这里,王文澜将话筒传给了黄文。邓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探索新闻摄影新的表现方式的时候,黄文还是学生,她和她的同学们是看着邓维的片子完成学业的,但今天,黄文却说开了“风凉话”――
黄文:前些日子在西安开会时,邓维在会上散发请柬,我当时说了“风凉话”,这是好玩儿,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我其实是对摄影批评持怀疑态度的。中国新闻摄影每向前发展一步,是很艰苦的,其实人们是对批评的愿望比对鼓励的愿望少得多,而一旦事做成了以后,你要想批评它,就得掂量掂量。邓维是把自己的失误拿出来让大家批评的。以前行里有句话,叫“骄傲是要有本钱的”,但今天又想到了一句话“虚心也是需要本钱的”。敢让批评是特别有本事的事儿。而且邓维脾气也好,大家怎么捶打他,他都能禁得住。我觉得办遗憾与失误展览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如果办一个“邓维25年摄影精品展”你敢拿出来吗?(邓维连声说“不敢不敢”)。我认为邓维的那些失误与遗憾其实不是一些拿不出手的东西,是有可取之处但又没有达到完美,有些东西的确是可以斟酌的,我的一些意见了写到纸上了。我觉得有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好事,这个气氛特别好,我们可以商量可以探讨。我觉得邓维作为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25年的老新闻摄影工作者,他能够主动拿出自己的作品作为靶子,让大家来品评,让大家来批判,这是开一个批评的先河,不管这事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或者效果有多大,我还是要为这一开端喝彩。希望今天在坐的老师、同行还有各位朋友能够多说两句。
黄文“检讨”完对这事的“心路历程”,王文澜迅速将邓维推到前台,他只得率先“发言”――
 邓维:在发请柬时,我没有通知外地的,因为今天正好是周末,我不想让外地的朋友们奔波。但今天到场的外地朋友,是听说了这事后专程赶来的,有山东的,山西的,连云港的,浙江的,广州的。这让我很感动。我想要表述的都在图片下方的文字里了,我希望所有的来宾都能将你们的看法和意见都写在照片下面专门准备的纸上,不管你的意见有多尖锐,都是为事业,为新闻摄影的发展的。我做这个展览就是为了这个。
      邓维话毕,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刘占坤按捺不住,抢先谈了自己的感受――
刘占坤:我和邓维是同行也是朋友,10年前我就建议他搞个展,给后面的人带个头。他却把失误和遗憾当作主题!可是谁又能没有失误与遗憾呢?实际上我的失误跟遗憾比他还多,而且今天年看了他的照片以后,许多新闻的现场我当时也在,我的照片也有拍得好的,也有拍得不好的,这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来说说是很正常的,但是我觉得可贵的一点是邓维能把这些失误与遗憾总结出来,除了自己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安慰和回顾,给我们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这是邓维今天所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我知道邓维最早是从文字记者改行干摄影记者这一行的,一开始他就比我们思考得多,在照片的拍摄过程中有很多内涵的东西。在我看来,他所谓的失误是瞬间欠点儿火候,但那个时候的眼光是一种,现在的眼光又是一种,当时的照片能发出来就是好的,今天我看了展览中所有的照片,我认为它们是好的,虽然它们有失误。
      这时一位面孔较生的年轻人拿起了话筒。问过别人,方知他就是新京报的图片编辑糜洪恩。他用今天一个图片编辑的眼光点评了25前到现在的几幅作品,代表年轻人掌了一把“话语权”――
糜洪恩:看了这些照片,我觉得在几方面都有受益,邓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驾驭上的失误,发稿上的失误,技术上的失误,准备上的失误,以及理念上的失误,很有借鉴意义;但是也有突破,尤其是文字上的突破,画面上没有提到的,他在文字上提到了,这在我们今天的工作当中是一种启示。说说我的观后感吧。“小保姆的心事”光看画面以为是亲人,主题很好,展示出农村人内心世界什么样。但图片说明与画面内容有了歧义,这样的照片多了,会让读者感到不好;“惊人一跳”属于画面的价值观判断问题,邓老师自己给毙掉了。
      新华社记者蓝红光也是看着邓维照片长大的,对邓维的感受颇有相同之处。谈起邓老师此举,蓝红光充满深情――
这30幅照片让我感到亲切,它们时代的烙印很强。邓维的失误我们也有过。我们都是俗人,都有错误。邓维是一个有勇气的俗人。他的失误有时是败在编辑的心态。当时拍时是一种情况,现在反思时是一个样,关键是读者想知道什么,咱给读者提供了什么。摄影职业是很自我的,新闻摄影是这样,这在商业和风光摄影上更明显。今天邓老师的反思,给我们共勉:新闻摄影是自我性很强的职业和行为,如果能忘掉自我,失误与遗憾会更少。
      黄文:在新闻摄影的探索过程中,谁走在前面,谁的见险就大,邓老师是用自己的代价换取了我们的安全和规避失误。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在中国新闻摄影界德高望重,多年来他恪守着一位摄影记者的业务准则,兢兢业业,无论是新闻摄影实践还是理论建树颇丰。些番前来观展、“炮轰”,都十分认真。他在每一幅作品前伫足,细品图片和文字,并留下了真诚的评语。听听他在研讨会上是怎么说的吧――
蒋铎:在中外新闻摄影史上,这样的自我否定式的摄影展览还是头一回。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邓维现象”就引起过中国新闻摄影界的关注。邓维现象是时代产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没有范敬宜这样的总编辑的工作环境,是产生不了邓维对新闻摄影的探索的。对邓维今天展出的片子,我的印象是一是题材反映改革,十是生活气息浓,没有矿难、跳楼、血腥,全部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现场。如果说有不足,80年代时圈内也有议论,文字拐弯抹角,看图像费力。这毛病很多人都有。新闻摄影是看的东西,成功与否不是最刺激人的,最刺激人的是摄影人不自今,但是太自信了也不行。许多年轻人不大注意想不足和改进。邓维的有些照片不一定错,是编辑错了。当然,邓维的片子也有对焦不准,曝光不足的,但是他善于和勇于反思。每个人都要多反思,这样者能进步。
      炮手李洁军来自都市报新闻摄影开拓创新的前沿广州新快报,一副宽边眼镜架在鼻梁上,颇有几分文气。他一张口,就透出了钻研的气息――
李洁军:邓老师的片子有的是用望远头拍的,焦点对着后面,那近影就虚了;用广角头拍的实,影深范围大嘛。那时要是有数码相机,这些失误对任何人来讲都可以避免。摄影记者在年龄结构上有老中青少,都市类的报纸年轻记者多,的确充斥着蒋老所说的火灾、跳楼这样的题材。一些年轻摄影记者拥有着当今最先进的数码器材,但他们却是低能化的,在新闻题材上追求边缘化,只能坐等突发新闻。邓老师的片子折射出的是思考型记者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在我们所服务的读者方面,快餐大餐都应该有。许多记者不会对社会转型期进行思考,报道没深度,拥有最先进的器材,却居然出不了精品。年轻记者的影像感的确超前,超越了前辈摄影记者,那么片子呢?超越了吗?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钱捍也专程从济南赶来热心面精心地“批判”邓维――
钱捍:俺和邓维是同时代的人,为什么这些片子他能拍到,俺们拍不到?原因是经济日报当时开了新闻摄影在表现方式上的先河,推出了邓维。现在邓维主动把自己的失误推到前台,让我们思考,再好的片子了有失误。这个展览的启示在于:认识失误吧,失误是成功之母;新闻摄影是一个过程,要在事件开始前、发生当中、开始后都要留意重要的瞬间。贺延光那幅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就是在事件以前抓拍的。吴仪那张照片,邓维在那个年代就这样思考了,难得。摄影记者要细心观察、耐心等待事件故事性的瞬间。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许林多年来从事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对从邓维身上显示出的新闻摄影理论的发展变化感慨良多――
      许林:我这是第三次参加邓维的研讨会,前两次都是在1987年,那时邓维已经在拍摄带有思考性的照片。邓维今天又给我们作出了一个榜样,他对所拍照片全过程全面思考。他20多年没变不停地思考,不光总结成绩,还有失误。会思考才能成为优秀摄影记者。“小模特”那张照片视觉上没抓住中心视点。作摄影记者,要时刻想到我们片子编辑怎么看,读者怎么看,同行怎么看,这就是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
      炮手于文国想说的话太多,决定日后写一篇专文谈感受,但还是忍不住透露了三点意见――
于文国:第一,本展览历经十年才现身,却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新闻摄影又发展到了一个节点上,要倡导什么?第二,邓维从事新闻摄影到现在,他在自我解析,对他的解析我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第三,作为职业摄影师或记者,要能从道德角度评价自我,邓维能拿出自己的失误与遗憾示人,他的“自我牺牲”在给别人充当铺路石,这事本身就是一件道德意义上的事。
      解海龙:邓维的30幅画面都有遗憾,他毫不留情地把自己解剖开来。摄影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老让人觉得可惜和追悔。邓维用本身的教训给人当经验,这是何其珍贵的!在摄影艺术的众多题材中,新闻摄影是旗帜,它谈的是思想内涵,记录才是摄影的本质,是摄影的第一属性。

原微信文章题目:李克强总理谈教育:教育走的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

写在前面的评论,一句话--此文至少值得所有正当或拟当父母的朋友们(包括教育工作者)阅读的。--闵宝权

青少年应该朝气蓬勃的,全身有使不完得劲,脸上挂着灿烂笑容的,眼睛是明亮和灵动的,内心充满好奇和幻想,人格保持单纯和善良。请问:您的孩子是如此的吗?您教的孩子是如此的吗?

您可能非常忙,至少您可以浏览该文中粗体字的部分和闵宝权的评论。

此篇文章的内容非常不错,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醒,这几天微信上都在疯传,但因愿标题里标注“李克强总理”,心里或多或少有些疑问,后来我专门在网上搜寻。该文章实际上应该出自张克运(重庆市第71中学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导师)之手,至于为什么挂上李总理就不得而知了,我估计是希望中国的家长们、教育界工作者们以及政策的制定者们更多正视国内的教育问题,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尊重人性,还教育以其本来的教书-育人的本质,而非被外在的名利所困扰所迷惑。

9月初开学伊始,就不断听到学生跳楼的传闻和校园凌霸的新闻(尽管学校方面拼命封锁消息),最近携程幼儿园的老师体罚和虐待幼儿的新闻沸沸扬扬.......这些都是有关教育的负面新闻。是啊,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天下的教师都想教好属下的孩子,在大家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上个好学校(小学、中学、大学)、找个好工作和找个好伴侣,这些都没错都可以理解,只是考虑这些基本的述求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想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还教育什么样的本来面目?这篇文章非常好,非常中肯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故我在此全文转载。同时还附录几篇有关教育方面的非常不错的文章。

正文后面附录的主要内容:

附录3:南怀瑾老师讲述:现在不仅孩子要受教育,家长更要重新受教育

附录4: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痴迷不悟

下面是正文部分:作者-张克运

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是灵魂的东西!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

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

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了,芮成钢不就是吗?

(闵宝权简评:像芮成钢还毕竟显得很“成功”-上了好大学,找了好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名气了,还有不少孩子早早的就倒在进入社会的门槛外面,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或走向社会后不能自食其力,不能融入社会,存在明显的人际交流问题等等。我每天的门诊都会接待几位有问题的青少年,接待多位有焦虑抑郁失眠的成人,背后的问题均与家庭养育模式、亲子模式和社会教育模式有关!)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芮成钢这个道路,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上面有76篇文章,涵盖亲子关系、头晕、头痛、周围神经病、脱髓鞘病、神经官能症(躯体化症状)、医患沟通、静坐观呼吸等原创文章。

特别推荐:对亲子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此网站文章区阅读我的拙文 给孩子多些陪伴,给孩子多些自主空间,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4:欢迎收看闵宝权主持的有关医学心理的讲座视频,在公众微信号搜索:“医百科技”,进入后点击“医百直播”,搜寻“宣武心理”,点击“视频”。里面有关于亲子教育、躯体化症状、“房树人画图投射”系统解读、心理咨询设置等方面的视频讲座。

特别推荐:闵宝权医生在兰州及西宁给医护工作者讲的“身心临在,家长如何陪伴孩子慢慢长大”的完整视频(3小时)。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去收看一下,毕竟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心和未来期望所在,是国家的希望。呵护好孩子,抚养好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是呵护好我们的未来!

注5:欢迎参阅公众微信号“宣武心理”,上面有不少活动告示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精品文章。欢迎医护和心理同行加入宣武心理俱乐部的学习交流群,欢迎大家参加俱乐部举办各种公益心理沙龙和相关培训。英雄莫问出生,有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和优异才能者(心理咨询方面),欢迎您毛遂自荐前来讲学或加盟我们的实战心理团队,或参加每年的年度脱产实战技能培训计划。欢迎对心身疾病和心理咨询感兴趣的医务工作者前来我科的心身疾病专业组进修或来宣武心理平台上观摩学习。

注6:关于“宣武心理实战咨询技能培训计划(全年脱产)”简介

(自2017年10月开始每年举办一期)

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第一期“宣武心理实战咨询技能培训计划(全年脱产)”(初中阶)已经顺利完成, 当初经过3轮面试,最初有13位心理咨询初学者(也有学习多年但实战经验欠缺的)进入该计划,1年后实际顺利毕业的有7位,并于2018年10月被宣武心理团队聘任留用,并进入随后为期2年的中高阶的实战培训(要求更高、更具体、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她们是:华磊、凌至华、盛金虹、张淼、周山力、李菁、陈艳苹。

截止2018年12月6日,经过详细严格的面试和遴选,已有12位心理咨询初学者进入第二期实战培训计划。他们是:张思娜、李婧怡、宋元东、王艳艳、何超、赵立荣、柯斌、滑东平、宋丹、王琪、任道辉、郭宁。

上面的的19位心理咨询师目前也是宣武心理团队一线的骨干心理老师,他们边接受培训边为闵宝权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介绍的病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团队其他资深心理咨询师尚有大津秀女(总督导)、丛立美、康小瑞、周玥、陈慧珍、黄凯。

关于“宣武心理实战咨询技能培训计划(全年脱产)”培训内容请参阅此公众微信号2018年6月16日的文章《全年心理咨询师脱产实习计划,助你1年达到独立执业水平》和11月15日的文章《市场为本,实力为王,实战派心理咨询师的养成之路在何方?》

对此计划感兴趣的朋友请留意2019年6月份新的第三期招募告示(可能会2020年1月开班)。

第三期计划现在可接受预报名,针对上面所有的内容,或有心理案例推荐等,均可来电垂询管理助理张国云老师(微云)(可加微信)。

1990 华西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学士

协和医科大学 神经免疫病学 硕士 导师:许贤豪教授

2002 首都医科大学 临床神经病学 博士 导师:贾建平教授

1995-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觉得生命中有哪些遗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