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听了兄妹俩的话,心里在想什么?2 50字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quàn)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肓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tián)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xiōng)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课文完,请阅读下面的教学设计
《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

教师: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得到?

预设: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眼前会呈现出一幅画面,学生听着教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也就更能走进课文了。

3.自读、提问、解疑。

(1)自由阅读第3—8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2)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3)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①让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

②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

示例: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音乐会的入场券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

点拨归纳:盲姑娘的家境贫寒,从“茅屋”“微弱的烛光”“旧钢琴”“入场券太贵”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预设问题三: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章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4.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

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

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

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

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

①教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月光曲》也是如此。

②学生活动: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段落(第8自然段),感悟交流。

点拨归纳: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成为贝多芬先生的知音;也是当时月光笼罩下的美妙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出示课件)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

过渡: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情感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了琴键——听!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静静欣赏。)

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9自然段。

①学生读语段,想象画面。

②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

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

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汹涌澎湃。)

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

③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

教师:(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教师: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这里说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比开始时怎样?(节奏加快,曲调变得激昂。)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教师: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亮?从哪儿知道的?(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此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节奏又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体会到画面及乐曲旋律的变化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是曲为心声。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月光曲》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④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预设: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来思考,盲姑娘的脸是“恬静”的,眼睛是“睁得大大的”,可见她也陶醉在了音乐所创设的画面中。“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他感觉到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是一个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预设:可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还可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结合课件呈现的画面配上文字。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启发想象,说一说。

教师:当音乐停止,贝多芬悄悄离开后,盲姑娘和哥哥终于从音乐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同桌之间合作。

2.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1)引导对比:可试着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显得太平淡,没有那么深刻感人了。)

教师: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着把现实和联想结合起来。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文中恰当地加入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也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3)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爱丽丝》《欢乐颂》,学生静静倾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4)学生配乐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

3.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过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那么,大家觉得贝多芬做到这一点了吗?在你的心中,贝多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

(1)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示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2)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过渡: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贝多芬四十多岁时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那激越豪迈的乐章,感受他那融入音乐之中的博大的胸怀和不屈的力量。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选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着写一写。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贝多芬、听琴、感动、激动

想象:面朝大海、醉人景色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我们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课文第9自然段读一读,小组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生: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乐曲的节奏也比较慢。

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生:“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音调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陶醉啦,这儿应该是曲子的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好,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穷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让我们和穷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

生:我好像看见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我好像看见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水手们正和风浪搏斗呢!

师: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大家齐读这一段,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赏析:第9自然段是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这一段描写文字优美,但内容比较抽象,让学生体会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不太容易。教师引导学生一遍遍读课文,且适时结合关键字词进行点拨,最后播放《月光曲》音乐,让学生静静联想,说说自己从中听出了什么。这样把用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有机结合,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学生心间,深深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教学的重点得以突破。

喜欢我就点赞加关注,学习找我不迷路。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只作为公益学习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多芬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