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大概内容阅读链接和文章有什么不同?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草船借箭》教案1
  学生视角:
  “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
  难点: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师思考:
  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学《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知过人。文章内容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关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学中应把握好文章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中心,结合学生对文章已有的认知基础,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
  重点: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设计特色: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方法一:
  理由: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程序:
  一、提示课题,点出“借”字。
  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突出哪能个字?
  二、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A“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借箭”的经过怎样?
  C“借箭”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并据以上问题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掌握重点,突出“借”字。
  “借箭”的经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A、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
  B、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开船借箭?为什么等到这个时候?
  C、把船停在哪里?怎样停的?为什么?
  D、“借箭”时,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E、你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知天---预测准三天内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顺水。
  知地----大雾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鲁肃忠厚(保密备船)曹操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卓越。并通过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行动的对比,表现出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的风范,反衬出周瑜气量狭窄,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的卑鄙行径。
  四、复述巩固,抓住“借”字。
  五、演读欣赏,体会“借”字。
  方法二:
  理由:文章中心主要是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贯穿在文中的主要线索。
  程序:
  一、复习导入。
  组织学生进行补题练习,
  练习分清前因后果,训练有条理地表达。
  ()草船()借箭。
  二、抓住中心词,突出重难点。
  1、引导通读全文,思考: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神机妙算)结合中心词进行质疑,师生共同梳理。
  (1)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分组研读课文,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建议,从“知天、知地、知人”三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强调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体会。
  (抓住中心词,读书质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交流汇报,互相补充。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复述课文。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互相补充、评价,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利用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演示借箭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复述课文。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评价意识,动手实践能力。)
  4、小结: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空。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回顾全文内容,理解故事深层次的前因后果。(周瑜妒忌设局陷害;孔明大败失败周郎。)
  四、再回课题,学后质疑、解疑。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五、拓展表演,综合实践。
  利用手中搜集的关于三国人物的资料,表演文中的故事。
  资料:
  1、《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罗贯中著。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号湖海散人,杭州人。《三国演义》的内容是描写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间的历史事件,重点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及兴衰过程。它以三国历史为骨架,其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与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具体内容和血肉部分则出于虚构创作。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山东琅琊的一个官僚世家。
  3、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5、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6、原著中对大雾的描写: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反白昼为昏黄,变丹青为水黑。
  7、原著本章小结:
  浓浓雾露满长江,天地难分水渺茫,二十舟船能摆列,万余弩弓尽施张,
  飞蝗透草摇天影,孔明今日伏周郎。
《草船借箭》教案2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知道吗?
  ⒉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角色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六、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①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②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①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②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①擂 ②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①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②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③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1、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①嘲讽、动摇军心;
  ②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③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三天有大雾;②鲁肃会帮忙;③二十只船够;④船头东西摆;⑤士兵擂鼓喊;⑥只管饮酒乐;⑦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①还击;②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案4
  【教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
  一、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二、添油加酱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评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草船借箭》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忠厚
《草船借箭》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曹”等11个字。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的个性。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1.2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哪些故事哪些人物?(生自由交流)
  1.3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啊!长江边上,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一个经典故事《草船借箭》。(板题)
  1.4《三国演义》简介:成书于元末明初,以《三国志》所记载的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小说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写起,止于东吴灭亡,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斗争。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读课文,疏通生字词,理清课文叙事的思路。
  2.1字词过关
  周瑜妒忌委托都督幔子布置调度水寨擂鼓弓弩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2成语理解:
  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与“神机妙算”意思相近的词有:锦囊妙计、料事如神、足智多谋)
  2.3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巧妙计划,周密安排,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诸葛亮。)
  3.自主学习,感知“借箭原因”
  3.1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那么周瑜是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这个任务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用“----”划出他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2生读课文,划句子
  3.3汇报
  (1)周瑜与诸葛亮在对话中,心中各自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周瑜的暗藏杀机,心怀鬼胎;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不动声色。)
  (2)分角色朗读对话。
  (3)草船借箭后,周瑜对诸葛亮又有何评价呢?
  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齐读。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研读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
  3.4神机妙算“借天时”――知天时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早料到第三天四更时会“大雾漫天”,果然神机妙算。]
  3.5神机妙算“借地利”――懂地理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关注情节变化中的人物表现,感知人物形象
  4.1结合课外知识和初读体验,概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神机妙算)
  4.2联系情节变化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1)关注文段,自学探究。
  探究问题:
  联系下军令状前后诸葛亮的表现,联系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和鲁肃的表现,联系诸葛亮的推断与曹操的表现,等等,看看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些什么,从中你又认识到了怎样的诸葛亮?
  自学建议:
  A.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B.自主思考,提取关键词概括“算到了”。
  (思考举例:我从文中画了这样两句话: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说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之前就算到了三天后会有大雾。通过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的天气,我们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所以我填的是“只要三天,算到了三天后大雾漫天”。)
  (2)互学(组内完善和补充)。
  (3)展学(合理分工,说清观点)。
  (4)组际交流(对照组内学习成果,商讨补充、质疑或反驳)。
  4.3梳理观点,小结归纳。
  联系情节变化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背后,对天气的预判、环境的了解、人心的洞察。他的神机妙算已经到了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5.拓展延伸,升华人物形象
  5.1出示赞扬诸葛亮的古诗:
  一天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5.2指名读古诗,品析古诗意境。
  5.3 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诸葛亮,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他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他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可见他既会神机妙算,又会巧妙安排,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5.4师:“草船借箭”既为借,则有“还”,那么诸葛亮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周瑜真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三国演义》。
  5.5作业:
  (1)复述课文,写成一篇日记。
  (2)课后读名著《三国演义》第46回。
《草船借箭》教案7
  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说教学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文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小结:看来诸葛亮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2、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他还了解哪些人呢?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说板书: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10
  导入: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歌曲? 《三国演义》那个人物最有才能,智谋最高?
  板书:诸葛亮
  出示幻灯片:诸葛亮简介。生自读。
  出示学习内容:课本《草船借箭》;丛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课外阅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轻声读学习目标。
  学习流程:
  一、初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
  1.读《草船借箭》,找到描写诸葛亮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填写学习单。
  方法提示: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的人,从 课文第()段()可以看出来,这是()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等)。
  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大家共同补充纠错。
  学习《诸葛亮舌战群儒》,方法同上。
  学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方法同上。
  二、畅所欲言,交流收获
  小组讨论总结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用那些词语来形容?抽生到黑板上板书这些词语。
  3、读写结合,完成练笔。
  用今天所学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同学,让其他同学说说你描写的同学是怎样的人,用到了什么描写。
  四、学习总结:1.我会通过……感受人物性格。2.我会运用学到的方法描写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11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12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 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 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 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 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 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提出研究课题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 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 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研究“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 究
  6.组织全班交流。
  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 研究
  表演课本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 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扩展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 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 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延伸
  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 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
  附表一:专题研究交流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内容组织 1.结构严谨;
  2.内容丰富,有独创性;
  3.内容与主题联系紧密;
  4.以课文为基础,有理有据。其 他
  1.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3.仪表大方,有表现力。
  --------------------------------------------------------------------------------
  附表二: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等级 语 言 动作 神态 表演技巧 总体印象 改进意见
  A
  B
  C
  --------------------------------------------------------------------------------
  附表三:小论文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项目
  1.大小合适;
  2.能反映研究内容。
  论据
  1.原文解释通俗易懂;
  2.与课文联系紧密;
  3.举例充分、确切;
  4.扩展运用合理,有独创性。
  其 他
  1.书面整洁;
  2.内容叙述有条理;
  3.基本符合论文撰写要求。
《草船借箭》教案13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 )诸葛亮;诸葛亮( )答应( )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 ) 的人。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 (3―5) (6~9) (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 )天气和( )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 识人心:周瑜 鲁肃 曹操
  诸葛亮 懂地理: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张欢琴
《草船借箭》教案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三国,导新课
  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看过)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那些人物?(学生发言)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吗?(学生各抒己见)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
  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大多数同学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有些初步了解。老师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课文找出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1.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
  (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经过(3―5自然段)结果(6―9自然段)
  (2)、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
  师: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探究性学习作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领悟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
  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1.学生默读课文把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
  2.小组互动,快速讨论、交流,准备汇报。
  3.全班互动,交流研究成果。引导品读感悟。
  ――算天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②但是光读这句,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出诸葛亮之所以敢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在三天前就算准了这场雾。)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齐读)”
  ――算人。
  (1)算到了曹操谨慎多疑。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抓住“笑”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说说诸葛亮在笑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如:笑曹操的谨慎多疑,笑周瑜的自不量力,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根据诸葛亮不同的笑进而读出不同的语气)
  诸葛亮虽然笑着说,但他并没有把要说的话说出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诸葛亮会说什么(指导学生练笔写出诸葛亮没说的话。如: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因为他太谨慎、太多疑啦!周瑜想害我,太自不量力了吧......)
  (2)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
  鲁肃虽是周瑜的心腹,但生性忠厚老实。就是因为诸葛亮对鲁肃十分了解,就算准了他不会告密(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算准了借箭的位置
  师:诸葛亮不仅能算天、算人而且还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引读:“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因为诸葛亮考虑周密,非常清楚借箭的地理位置,是他的巧妙安排。你们觉得诸葛亮怎么样?(神)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周瑜哪里不如诸葛亮?(通过与诸葛亮对比,感受周瑜形象:心胸狭窄,自不量力......)
  {设计意图:以文眼“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的读去感悟语言文字,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植根在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中。}
  四、总结全文,以读促读
  1.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民族的化身,智慧的化身。
  2.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或三国中的英雄人物,课后再去好好地读一《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
  {设计意图:由三国开课,又由三国结束,使整个课堂前呼后应,完整一体。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读《三国演义》从而激发学生好读经典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
  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
  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
  神机妙算
  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督,遮,寨,插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3.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3-5):探听情况。
  第三部分(6-9):借箭经过。
  第四部分(10):借箭成功。
  四、研读1、2自然段,了解起因。
  1.多媒体出示1-2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2)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支箭?(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用箭。②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3)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已识破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伤了和气,那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同时又从大局考虑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所以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2.分角色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3.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08-27
草船借箭教案03-02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02-08
《草船借箭》教案八篇07-20
精选《草船借箭》教案4篇08-04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8-29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0篇)03-02
精选《草船借箭》教案3篇09-23
《草船借箭》教案(15篇)11-03
《草船借箭》教案(汇编15篇)09-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船借箭的大概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