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手机的吗?


  
  最近的乐视可以说是没有快感了。资产被冻结,工资发不出,员工讨债,贾跃亭离职.一系列负面信息不禁让人觉得乐视要走到尽头了。   
  
     
  
  据说城门失火,会伤到池塘里的鱼。这么大的企业,就算死了也要当垫背的。最近乐视商城所有乐视手机产品都显示缺货,美其名曰“敬请期待”。乐视投资的酷派公司也是如此。酷派商城上的手机产品也显示缺货。   
  
     
  
     
  
  被乐视收购不到一年的酷派,可以说是最尴尬的一枪。当时中华酷联的四款国产手机,依靠与运营商的合作,推出各种合约机,分得一杯羹。   
  
  如今,华为是中华酷联唯一一家公司,其他三家公司也逐渐脱离运营商的束缚。几年前手机卖场随处可见的合约机屈指可数。说也奇怪,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买赠送额外话费福利的合约机了?   
  
  
    
  印象中的合约机无非是某通信运营商和某手机厂商联合定制推出的机型。用户购买手机,与指定运营商签约,一次性付清租赁费。(大多以存款的名义支付)   
  
     
  
  到处都是合约机传单。   
  
  相比没有定制的裸机,合约机会比非合约机性价比高很多,因为预存了部分话费。有的折扣力度很大,返还的话费甚至超过了机器本身的售价,让消费者买完手机后会产生“赚回车费”的错觉。   
  
     
  
  其实这只是运营商惯用的套路。上图就是一个例子。售价2299的16G版手机将返还2999元话费。看似买手机赚了700元,但事实是返还的话费在合同期内会逐月分期返还。   
  
  按照这种说法,是不是买了合约机,未来三五年就不用充话费了,用返还的话费来付月租就可以了?   
  
     
  
  上图是运营商合约机套餐资费表。可以看出,无论选择哪种套餐,月租费都是高于月返还金额的。也就是说,即使退还了话费,消费者仍然要支付一部分金额来扣除月租,直到合同到期。一旦合同到期,你需要支付高额的全月租金。   
  
  至于你怎么说月租这么贵,那是因为:   
  
     
  
  当然,合约机的套路远不止这些。   
  
  卡分不开。合同期内分卡,话费不退,卡被锁。   
  
  合约只能涨,不能跌。如果合同后要换套餐,一定要坚持只涨不跌的原则。比如之前96元的合约套餐,只能换高于96元的套餐。   
  
  你可能会想,反正合同到期了,卡号也不再和手机绑定了。再租一个月便宜点的卡就行了。   
  
  仔细想想。手机号用了2年多,暂时不谈换号后一一告知亲朋好友的繁琐。号码使用过程中绑定的各种业务和账号都和旧手机号扣在一起。换号的成本比记住另一个号码还多。   
  
     
  
  当然,最恶心的无非是合约机内置的运营商app。从开机画面来看,系统中的各种手机营业厅,大量低频使用甚至几乎不用的定制应用占据了手机的桌面和内存。安卓用户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更有甚者,把运营商的Logo直接贴在合约机机身上,怕别人不知道你用的是预存话费的合约机。   
什么区别10.jpg">  
从以上几点来看,合约机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其实并不划算,到头来没省多少钱不说,还要为此为合约合同买单。合约结束以后还要承担高额的套餐才能保住你用了 N 年的手机号。
  
目前,美国主流运营商已全部取消合约机。之前 T-Mobile 是第一家停售两年合约的美国大型运营商,该公司早在 3 年前就采取了这一措施;AT&T 去年初效仿了 T- Mobile 的做法,限制了两年合约的销售渠道;Verizon 也在 8 月取消了合约计划。
  
  
而直到最近,美国移动运营商 Sprint 证实,该公司将停止销售两年合约机。至
  
此,美国四大运营商将全部以全价和分期付款的方式销售手机。
  
看似划算的合约手机,实际包含了太多的隐形成本。面对繁杂的套餐价目表,不少消费者往往最后都走向运营商铺好的「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合约机一无是处,为何还是有人在养这棵运营商的摇钱树呢?  
  
目前市面上合约机的销售模式,由三个关键因素构成:
  
手机产品终端
  
套餐
  
合约利益推力
  
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合约机的出生和消亡。
  
从产品终端上讲,早期的国产手机产商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大,在三星,摩托罗拉等大牌国际厂商打入内地时,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机型定制,似乎成了一条险中求胜的路子。一来可以通过运营商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二来可以通过运营商的套路扣住用户,增强品牌粘性。
  
  
而套餐方面,大多用户月消费并达不到套餐的低消金额。而对于一些高昂话费人士,合约机却不失为一个亲民的选择。除此之外,一些单位的批量购买,部分商业活动的礼品的赠送,共计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需求量。
  
  
反观美国,取消终端补贴的运营商通过改变营销策略,并将精力放在更多强调网络质量、手机套餐的设计和内容服务方面,从而走出了捆绑泥潭。对网络的重视和对手机套餐设计理念的改变,已经为运营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也就短短几年的工夫,与运营商联合推出的定制手机,竟成了用户不疼,厂商不爱的代表性产品。美其名曰保证最低消费,实际上是强制消费。  
在极客君看来,尽管运营商在合约机上推出各种补贴返利,但终需回归通信本质,从营销拉动为主回归到实打实的网络服务上来,顺应国家的提倡政策。天若有情天亦老,提速降费是沧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