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使用关于网络语言的看法?

调查的背景首先,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过的时间。尽管已经发现和总结出网络语言的一些特点,并逐步将这种研究引向深入,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对网络语言全方位的跟踪、量化研究还远没有做到位。网络语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的语言,又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多大的冲击,这些问题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局部的、主观的认识上。其次,青少年群体是网民群体的主体(有资料显示,网民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人群,占网民总人数的38.9%,是第一大网民群体),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虽然有如此庞大的写作与阅读群体,但目前社会对他们了解、调研得却不够。再次,随着网络语言的风行,一些专家、学者担忧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最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所做的相关调查,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更坚定了我们做此项调研的决心。我们围绕“网络语言的影响”问题,共设计了包括“上网的目的”等13项调查内容。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洛阳市区的在校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印制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收回后,我们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差异显著性检验。问卷调查结果与对比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针对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2006年在北京的1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2006年12月27日的《北京日报》报道了这一教育调查。我们把在洛阳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与他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对于网络语言的错别字,持反对态度的人数,两地都占大多数:北京为80.9%,洛阳为62.2%,这说明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是比较强的。但是,两地几乎比例相当的大学生(北京为15.1%,洛阳为13.9%)对此持赞成态度,我们分析其原因:这部分网民认为,在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即使使用了错别字(确切地讲属于别字),阅读者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一般能够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而快捷、省时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这种思想认识与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又构成了矛盾,因此,在洛阳的高校,还有23.9%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一些蛮不讲理甚至黄色下流的语言,成为一部分网民的发泄语言。对于这种网络语言中的粗俗语言,两地的调查结果,持反对态度的大学生人数都占绝大多数:北京为89.5%,洛阳为80.5%。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北京为7%,洛阳为7.7%)不反对网络粗俗语言。对于后者,虽然人数只占很少一部分,也应该引起重视。网络之外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北京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的大学生并不很多,占总人数的35%,而洛阳的人数则非常少,只占3.7%。洛阳的调查结果还显示,53.7%的大学生在网络之外只是偶尔使用网络语言,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27.2%)网络之外从不使用网络语言。网络之外使用网络语言,一般是用于手机短信,日常写作中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北京为3%,洛阳为4.8%。把网络语言和传统汉语的应用分得很清楚的人数,两地均为大多数:北京为52.9%,洛阳为64.5%。另外,北京有68%的人认为,网络语言给传统语言添加了新元素,洛阳的调查结果与北京的基本相当,有61.8%的人持这种认识。我们把洛阳调查结果中的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都是聊天,比例分别为56.4%和51.4%,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天然的温床。与大学生相比,中小学生有一个特别之处,即玩游戏的人数相当多,占总人数的43.7%,高出大学生10.4个百分点。我们分析:这是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强和追求刺激的年龄阶段,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中小学生甚至逃避学业上网玩游戏。而大学生中的不少人已有一定的网龄,渐渐对网络游戏失去了浓厚的兴趣;有的是因各种考级、考研和就业等压力而无心网络游戏。对比结果还有一个差异,即大学生使用博客、参与论坛的比例均高于中小学生。这说明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更加多样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更平常更自然的心态去对待网络。对于网络语言中四种形式的喜欢程度,大学生从高到低依次为旧词新意、缩略、符号和数字,而中小学生依次为符号、旧词新意、缩略和数字。其中对缩略语的喜欢程度,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并无差异。对旧词新意的喜欢程度,大学生明显高于中小学生,这与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学识差异是分不开的。而对符号和数字的喜欢程度,中小学生又明显高于大学生。符号与数字,或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或简单省事,而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这些语言表达形式有喜爱倾向。对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的态度,有半数的中小学生反对使用错别字,这说明了中小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但是,仍有10.9%的中小学生持赞成态度,还有多达40.8%的中小学生选择“说不清”,这会给正处在语文学习打基础阶段的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应该引起重视。对于网络语言中的粗俗语言,与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调查显示,有绝大多数(占总人数的71.2%)的中小学生持反对态度。但仍有7.8%的中小学生持赞成态度,还有21.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这提醒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需做引导,在网络之外,中小学生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为6.2%,使用程度一般的为19.3%,从不使用和偶尔使用的人数占绝大多数。网络之外的使用,中小学生一般用于发手机短信,也有用网络语言写作文和记日记的。结语和讨论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出: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对正处在基础教育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影响(尽管目前影响的程度有限)。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将网络语言也应用到了他们的作文、日记(或周记)及日常的沟通交流(包括发手机短信)里。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的陆俭明主任在教育部召开的“著名语言学家及有关人士与记者见面会”上就建议,中小学生作文应禁用“网语”。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Internet的普及使网络不再是专家们的技术沙龙,使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而共享信息资源和进行全天候的交流。在我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速度非常快。这一科技的广泛普及,对于处在好奇心强、追求时尚又容易接受新事物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这为他们接触网络语言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升学是中小学生的头等大事。所以,繁重的学习压力使中小学生的内心需要放松,而上网聊天、玩游戏则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加之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他们的情绪又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这正是中小学生热衷上网聊天、玩游戏,有的甚至逃学上网的个体心理原因。上网聊天就能逐渐掌握网络语言(有的还是网络语言的创造者),而网络语言生动有趣、活泼可爱、诙谐幽默的特点也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以至于在网络之外的发手机短信、日常交流,甚至写作文、日记都会用到网络语言。再次,在我国的网民群体里,多数是青年人,他们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张扬个性,追求另类,在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中,有源于此的;网络之外的使用,成为他们自认为时尚、另类的标识。在这一点上,中学生体现明显。另外,在大力倡导要尊重孩子隐私权的今天,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一些隐私的空间,但有的家长就是“不放心”,要“时时、事事关心”,于是,记录内心世界的日记成了家长“探寻”的对象。孩子无奈的同时,也在想办法摆脱这种“关心”,市面上的带锁日记本正是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聪明的孩子还发现,日记里用网络语言,可起到与加锁日记异曲同工的效果。说白了,就是防止家长偷看。最后,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的变化。语体是语言的环境变体,如日常会话语体、公文语体、文艺语体、媒介语体等。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虫”们觉得网络语言这种语体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词表达,可读性就会差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势头”不减,自有它的魅力所在,青少年倾心于网络语言的魅力,甚至把它应用到现实语言中。如何看待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产生至今,争议也不断。持积极态度支持者有之,批评、质疑者也有之,甚至将网络语言斥为对几千年传统汉语的破坏,斥为文化垃圾、精神污染、网上黑话者也有之。面对网络语言,很多人评论说:有人爱你有人烦。网友们认为,网络语言直观形象,随意性强;使表达手段更丰富;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而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专家李如龙则表达了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2004年12月19日新华社)。中学老师认为:学生的判断力相对较弱,而网络语言还处于不规范阶段,如果盲目追随,势必影响孩子对规范语言的掌握。而那些对网络语言一头雾水的学生家长则抱怨:从孩子们嘴里总蹦出那些让人听不懂的词,沟通越来越难。一些家长最担心孩子动不动就“稀饭”、“偶”地不好好说话,如果养成不标准的语言习惯,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被16岁的儿子用网语搞得晕头转向的一家长不无忧虑地说:“我担心这些奇怪的话说多了,会损害孩子的汉语理解力和正常表达能力。”那么,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然不能采取漠视的鸵鸟政策,那就必须学会如何面对。首先,应该承认,网络语言已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而是被“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网民中流行,说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但是,由于中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还不牢固,在正式文体中还是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所以,教师需要做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教他们学会选择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而不必一味地排斥。其次,网络语言现在还“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们的母语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是活着的,是成长着、发展着的。语言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干部”一词当年从日本传来时,也不是当时公认符合规范的词语。50年前,“电话”叫“得律风”、“水泥”叫“士敏土”,那时大家说这些很时髦,可是现在不用了。可以想见,若干年后,会有源自网络语言的词语被收入汉语词典,也会被各种正规的汉语文本所使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和这个时代的生活相关的新词语,其中凝聚着民间的智慧,而那些粗俗的、不健康的网络语言,最终必定会被自然淘汰。的确,网络语言如果约定俗成了,也会流传开来。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就增收了新词新义1200条,“CEO、作秀、熊市、牛市”等都在其中。最后,这是一则因使用网络语言造成误会的实例: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看到一组镜头,中国男子篮球联赛(CSA)辽宁队与山东队比赛结束后例行的新闻会上,辽宁队主教练蒋兴权因某媒体将其称为“骨灰级教练”而勃然大怒。他向某记者质问道:骨灰是人死了后烧成的灰,用这个词来说我是什么意思?他认为,自己虽然年龄较大,但将其称为“骨灰级”是极大的不尊重,甚至会让自己折寿。在场的许多年轻记者试图向他解释这个新生的网络语言,但 一时插不上话,整个新闻会上蒋教练都怒气难消,使场面陷入尴尬。“骨灰级”,最早是对网络游戏顶尖高手的称呼,后来,“骨灰级球迷”、“骨灰级歌迷”等衍生词慢慢见诸 网上。搜索网络,并没有对“骨灰级”一词最准确、最权威的解释,但目前大致公认的意思是:指某人对某种事物至死不渝的热爱,或是某人在某领域中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并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该报纸对蒋教练的称呼并没有“大不敬”的意思,相反,是对其多年执教经验的一种肯定。――由这个实例,我们回到“语言”的本质,即“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在人际交流中,如果只顾及自己的喜好而不顾及对方的接受与理解,那么,这种表达是无效的,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本文系洛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网络语言对现实语言的影响》(项目批准号为2006-D092主持人张政英)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参考文献:1.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网,2004-01-20。2.刘超等:《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有哪些影响》,《北京日报》,2006-12-27。3.尚春光:《网络词语的人情味和形象性》,《语文建设》,2001(7)。4.汪磊:《网络语言报道和研究中的客观真实性问题》,《语文建设》,2005(1)。5.乐耀:《试论网络语言的自动调节能力》,《语言文字应用》,2006(4)。(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编校:张红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网络语言的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