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总结海明威威介绍

1950年前后,海明威陷入了人生的低谷。长年酗酒,加上热爱冒险,已经摧毁了他的身体。脑袋多次脑震荡留下的后遗症、偏头痛、高血压、糖尿病等问题,让他饱受折磨。在精神上,知交好友的离世,也让海明威越来越抑郁。精神和肉体双重的折磨,让海明威痛苦不堪,连文学创作都陷入了凝滞期,不少人断言,海明威已经丧失了写作的能力。可就是在这样内外交困的时期,海明威完成了他人生的巅峰创作《老人与海》。1952年9月1日,这本书一出版,就被无数人喜爱,海明威也成了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第二年,海明威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老人与海》里,没有枪炮,没有性,也没有死亡,有的只是平静而美好的生活,只是一个老人永不言败的乐观精神,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努力到问心无愧,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再有一个结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01连续八十四天了,老人圣地亚哥没有打到一条鱼。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倒霉的老头。人生的好运,似乎已经离他而去,与他再也没有关系了。因为长时间没有打到鱼,跟着他学习打鱼的男孩被父母叫回去了,男孩的父母觉得,这老人绝对是个衰神,便让男孩去了另一条船。可是在男孩的眼里,圣地亚哥才是最棒的渔人,他爱圣地亚哥,两人有着深厚真挚的情感。。男孩离开后,老人孤身一人,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尽管他消瘦又憔悴,浑身上下都写着苍老,脖子上有了皱纹,脸上也长了斑。可他的眼睛,还是海水一样的颜色,他的身上,还是有着在命运面前永不屈服的热情。第八十五天,天还没亮,老人再次出海,这一次,他要到远海去,他相信这一次一定可以打到一条大鱼。老人是个出色的渔夫,他娴熟地把鱼饵放在不同的深度的海水里,动作一丝不苟,不管会不会有鱼上钩,他都要将准备工作做好,即使这可能是无用功。但也有可能今天就会打到鱼了,谁又知道呢?每天都是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刺痛着他的眼睛,他看着鸟儿跟他一样忙着抓鱼,像他一样大多数时候都徒劳无功。天亮后,圣地亚哥抓到一些小金枪鱼,船板上的金枪鱼还在进行垂死挣扎,圣地亚哥好心地敲了它的头。但圣地亚哥的目标,可不是几条小鱼,而是真正的大鱼,那才是他为之而生的事。大鱼还没有上钩。突然,老人感受到了动静,一条大鱼开始吃饵,老人耐心地等待着,直到大鱼真的上钩了,他才拉动绳子,可是鱼太大了,圣地亚哥根本拉不动,反而被鱼拉着在海上行驶。圣地亚哥想钓大鱼,所以他出海。他打鱼,也做好迎接各种可能的准备。命运对人的处置,总是悬而未决,想打鱼,却不一定总能打到鱼,想抓鸟,也不一定总能抓到鸟,即便想得到的已经到了眼前,可能也还要给你设置种种阻碍。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做什么,就去做,不要因为担心做不成,就不去做。不要像顾城诗里说的那样:你说,你不爱种花,因为害怕看见花一片片的凋落,所以,为了避免一切结束,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02一个人被一条大鱼拖着,在海上行驶,人是孤独的,鱼也是孤独的。孤独中,圣地亚哥想到了那个孩子。圣地亚哥觉得自己成了缆桩,他不能把钓索绑在船上,那样鱼会跑掉,唯一让他觉得安心一点的是,鱼一直在向前,而不是向下。要是鱼向下,该怎么办呢?圣地亚哥不知道,但是他相信自己会有办法的。四个小时过去了,鱼还在稳稳当当地前行,可圣地亚哥已经手臂发麻,口干舌燥,整个人都很累,他靠着船头休息,尽量不去思考,只是忍耐着。他也不知道鱼什么时候会上来,也许毁在日落之前,也许毁在月出中天的时候,或许会在第二天日出。总之,鱼会上来的。天已经黑了,可是鱼还没有上来。孤独的老人和孤独的鱼,谁也没有奈何谁,圣地亚哥想:“我拿它没办法,它也拿我没办法,只要打起精神,鱼就无可奈何。”为了这条鱼,圣地亚哥放弃了其他几条撒在海里的钓索,他一心一意和这条大鱼斗智斗勇,他温柔地自言自语,“我到死也要陪着你。”太阳再次升起来了,可是圣地亚哥发现,那鱼并不累,他希望鱼会跳出来,那样他就有办法对付它,漫长的搏斗较量中,圣地亚哥开始佩服这条鱼的生命力,但他还是怀着天黑之前将鱼杀死的希望。茫茫大海上,一条小船被一条大鱼拖着,圣地亚哥在和大鱼搏斗,他看着鸟儿也在捕鱼,便和鸟儿说话,“人要靠自己奋斗,鸟和鱼也这样。”战况是惨烈的,圣地亚哥的手被划破了,鱼也累了,速度开始减慢,可是他依旧心神紧绷,预防着鱼向前冲带来的危险。他的一只手已经累到抽筋了,但从没绝望过。《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句话说:希望是个好东西, 而且可能是最好的东西。希望之所以是希望,是因为他有着各种各样的可能,可是很多人只盯着一个结果,忘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03终于,鱼上来了,圣地亚哥看清了这条鱼的样子,它比小船还要长两英尺,头和背都是深紫色的,嘴部就有棒球棍那么长。圣地亚哥见过很多大鱼,有生以来也抓到过两条,但都不是一个人,而今,他孤身一人面对的这条鱼,却是最大的,比他听说过的还要大。更糟糕的是,他的左手,还僵硬得像抓住东西的鹰爪。尽管如此,老人并不绝望,他知道,他的手会恢复的,他会像条汉子一样和鱼搏斗,他希望自己是那鱼,它那么有力量,而他却只能靠意志和才智。下午某个时刻,鱼又开始挣扎。老人已经很累了,但他还是忍耐着,到现在为之,和大鱼的较量,已经超过了一天一夜,谁也没能奈何谁,但老人相信,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他。夜幕下,第一颗星星出来了,很快这颗星星就有拥有很多朋友,老人说:“那鱼也是我的朋友,我从来没有看见或者听说过这么大的鱼,但我必须杀了它。幸好我们不用去杀死星星。”和鱼的战斗,一直在继续。他要让鱼知道,人到底有多少能耐,还要让它知道,人到底能忍受多少磨难。圣地亚哥很累,但他对自己说“你要镇定点,勇猛点,老头子。”他和鱼战斗,希望杀死鱼,可是他觉得,被这么大、这么漂亮、这么高贵的鱼杀死,也是可以接受的。疲累中,圣地亚哥不断提醒自己,要清醒点。终于,他杀死了鱼,他把鱼拉过来,近距离看它,摸它,感受它,这条鱼大约有1500磅,也许还要更重。圣地亚哥觉得,双手已经完成了任务,可是他的头脑却昏昏沉沉的,他太累了。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不得不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出海之时,圣地亚哥的目标是一条大鱼,现在他已经得到了这条大鱼。不管后面的路途会这样,眼前的这条大鱼,就是他的努力几天的收获。这不是向别人炫耀或者证明的证据,而是努力奋斗后的奖励,这奖励仅仅属于自己,这份成功的喜悦,也只有圣地亚哥能够领受。04圣地亚哥胜利了。他带着鱼往回走,不断地看鱼,以确定这是真的。然而,鱼的鲜血引来了鲨鱼,一个小时后,第一条鲨鱼就开始攻击他。老人知道,这鲨鱼,是奔着他的鱼来的,但他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他充满决心,尽管希望渺茫。他再次看了大鱼一眼,他想,好事总不长久,或者这终归只是一场梦。为了守护自己的战利品,老人和鲨鱼搏斗,充满决心和愤恨,他讨厌这些想抢夺他的胜利果实的掠夺者。第一条鲨鱼虽然被杀死了,但是它还是拿走了大概四十磅的鱼肉,一起拿走的,还有老人的鱼枪和绳索。圣地亚哥虽然杀死了鲨鱼,但他还是没有保护好鱼肉,他觉得这是失败。“好汉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好汉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对于自己的鱼,圣地亚哥想,他杀死那条鱼,不光是为了谋生和卖给别人当食物,也许是出于骄傲而杀死它,因为他是个渔夫。鱼活着的时候他爱它,鱼死了他依然爱它。隔了一段时间,海面上又来了一群柠檬鲨,老人拿着船桨,把小刀绑在上面,开始战斗。他只是一个人,一个老人,战斗是艰难的,也是充满危险的。但他是一个渔夫,他必须为自己的鱼战斗,尽管他手里只有鱼钩了,战斗到后面,他拿着一根木棒,守护自己的鱼。鱼被毁得越来越厉害,老人已经不忍心再跟它说话,他继续战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为止。”终于,老人回到了岸边,驶入小港时,夜幕深沉,酒吧的灯光已经熄灭了。大家都睡了。他那条鱼,被鲨鱼撕咬得只剩下一个巨大的骨架。老人回到家里,就沉沉地睡去了。男孩又来看他。看到老人的样子,男孩哭了。圣地亚哥这一觉睡得很好,他梦见了狮子。人们看着那条鱼骨头,测量着它的长度,发现它有18英尺那么长。男孩又决定和圣地亚哥一起捕鱼,圣地亚哥说:我不走运,我再也没有好运了。男孩答:去他妈的好运。我会带来好运的。05成功是什么?若仅仅以结果而论,圣地亚哥此次出海打鱼,是失败的,因为他带回来的,只有一个骨架。对结果都判断,当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可是相对于结果,过程却是漫长的,对于有些人而言,也是重要的,舍弃过程而只看到最后的结果,岂非荒谬?人生在世,有些事情,当然要看结果,但是并不能事事都只看结果,最起码,就人生而言,就生活而言,结果太简单了,成功?失败?或者是最后的死亡?都太苍白了,而真正美好的而有力的,却是那过程。圣地亚哥想钓大鱼,他钓到了,并且这个过程无比精彩,他努力到问心无愧了,这就是成功。就生活和人生而言,世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可如今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成功的标准,都只看重结果,有钱、有名、有地位,就是最普遍的成功观。有些人就为了这些东西,将原本丰饶有趣的人生,过得干巴巴的。陈丹青出名后,很多人就问他,你是怎么成功的呀?说得好像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一样。其实对于问这个问题的人来说,他想要的就是成功,至于其他的,可能都要退居其次,否则的话,他应该问怎么把画画画得更好,怎么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到最好。后来在《退步集》当中,陈丹青还说:成功观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还是第二名,挣一亿还是挣两亿?我对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没有反应,我知道我的画,我自己,都毫无价值,但我讨厌一群人脸上那种集体向前冲的表情。当然,陈丹青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成功了,要钱有钱,要名有名,所以有人可以说他站着说话不腰疼。可如果是我这样的穷光蛋,是我这样跑到山里过着简洁生活、不努力赚钱、也不在社会上打拼的穷人说这句话,大概别人又会觉得酸溜溜的。说到底,还是一个成功观的问题。用这样的成功观去看人,值得称道的无非就是两类人,一种是已经有钱有名的成功者,另一种是努力追求“成功”的人,其他不奉行这个标准的人,当然就存在各种毛病了,要么是逃避,要么是自私,要么是无知。梁文道是读书人,有次去某大学演讲,有一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向他提问题。期间,有个学生举手说:“梁老师,我不是来问问题的,我是要你看清我这张脸,你要记住我的名字”梁文道就问他:“这是为什么呢?”那学生回答说:“这是因为你会发现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面孔,会出现在杂志上,我会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或者大企业的CEO”梁文道再问: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将来打算做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这我没想过。一个人连自己想做什么,连自己喜欢做什么都还没想过,就想着成功,这岂不是很疯狂很搞笑的事情吗?06还记得以前和朋友说到陶渊明的隐居,他说陶渊明其实就是适应不了官场斗竞争,所以才逃避到田园。其实,我很欣赏这样的田园,为什么一定就要适应某种东西呢?不喜欢?那就离开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啊,反正生活是自己的,关他人何事?当然,人生有很多束缚,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种经验,只要在生活里滚过一圈的人,都能够理解。然而,很多束缚之所以能束缚你,是因为你愿意,是你自己把双手伸进套子里去的,因为那套子里,有诱惑你的东西。但我想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老人与海》里的老人,只拿回来一个鱼骨,但老人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将自己该做的都做了。所以回到家里,圣地亚哥梦见了狮子。1961年,海明威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我想,真正的成功,也应当是这样,那不是对外在的拥有的满足,而是对内在状态的满足。文|不有趣灵魂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海明威的代表作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例如《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又名《战地钟声》、《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其中《老人与海》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海明威一生游历过许多国家,还以记者身份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就是以其在西班牙的所见所闻为基础创作的,成书于1940年。此部作品讲述了一位美国的西班牙语教授罗伯特·乔丹,自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并接受执行敌后破坏任务。整部小说讲述了从接受任务、准备到执行任务的全部过程,但时间跨度却仅仅只有三天。而就在这短短的三天中,主人公感受到了责任、友谊、爱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死离别,仿佛就是充实丰满的一生,读者也从中深刻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以及战争的无奈和残酷。《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故事。整个故事同样发生在短短三天时间,老人在海上漂泊了三天,和大马林鱼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捕获。但马林鱼的血腥味却招来了一条又一条鲨鱼……老人在海上表现出的精湛的捕鱼技术、坚强的毅力和无坚不摧的勇气。正是海明威“硬汉”风格的完美体现——英雄可以被消灭,但永远不会被打败!虽然在小说的结尾,老人不得不托着马林鱼的空骨架回到岸上,但他却决定重整旗鼓,再次出海。小说的方向对准未来,表达了积极的乐观主义。海明威的作品素来以用词简单著称,有一定英文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尝试阅读原文,尤其是这部《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文字简介,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英文阅读兴趣的不二之选。编辑于 2019-05-09 12:5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结海明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