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L+G3能戴尔g3装win10专业版工作站版吗?

全文8千余字60多张图片,分为以下章节:有宣而战各自为战背城一战战火纷飞龙争虎战在文章上篇,笔者对惠普战99 G3I高性能工作站级设计本(下文简称为“战99 G3i“)的机体外观、端口布局进行了讲解,同时对其进行了日常维护级别的拆解,使各位读者对其外观端口、内部布局和基本配置有了整体的了解,笔者也作好了开机测试的准备工作。有宣而战作为一台笔电,在开机之后,用户首先面对的就是其屏幕,屏幕是一台电脑最重要的输出设备,也是当今笔电产品一个重要的宣传广告部分,此台战99 G3i使用的15.6吋4K屏幕,官方的宣传如下:在惠普官网查询战99 G3i的真身-----HP ZBook Power G8,其采用的15.6吋4K屏幕,官方相关数据如下:使用AIDA64和HWiNFO64查看此台战99 G3i的屏幕面板信息,显示器ID为AUO9890,只能得知是友达光电出品。笔者对此台战99 G3i,使用Spyder X Elite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实测色域为:99% sRGB;74% AdobeRGB;75% P3;69% NTSC;和上面官方宣称的100% sRGB基本无误,表现优秀。实测显示伽马(显示光度)为2.5偏离0.02,色调响应曲线有所偏离,灰阶在20~80%的差距都较小,灰阶范围约在6880~6650开尔文之间。实测亮度最大值为404.29尼特,和官方宣传的400尼特相差无几;但实测对比度在最高亮度时也只有1010:1,低于官方宣称的1200:1----多次测量,同样差距如此,原因不明。实测屏幕的均匀性:色彩亮度的均匀性最高Delta E值为4.8,色彩亮度均匀性优秀。在50%亮度时,亮度最大差异达到16%,亮度均匀性还算属于良好。实测色彩精确度:Delta E在1F是为最大值4.78,其他均低于3,最终均值为1.54,比较优秀:最终,按照Spyder X Elite的评价标准,给予此台战99 G3i如下评价:从以上实测数据来看,此战99 G3i配置的屏幕的显示效果属于优秀之列:色域和官方数据标称一样达到100% sRGB,属于优秀;色准方面Delta E均值低于3,属于优秀之列;在屏幕均匀性方面表现也算良好,色彩亮度差异最高Delta E值为4.8,只是亮度最大差异达到16%有所欠缺;其最高亮度,也达到了官方标称的400尼特,也算是良好亮度。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比度上,以上测量的结果1010:1,距离官方标称的1200:1还有很大距离。在户外光线明亮处,此台战99 G3i的屏幕,凭其亮度和对比度,外加其IPS广视角,笔者实测使用效果还算将就,而在阳光直射之下,400尼特的亮度使用起来有点勉强。各自为战笔者对战99 G3i预装的Windows 10专业版进行了更新之后,其他驱动保持官方出厂预装不变(显卡NVIDIA驱动预装版本为462.30)。使用LatencyMon对战99 G3i进行驱动延时检测,结果如下两图(分别是混合显卡模式之下和集成显卡之下),LatencyMon持续运行15分钟都显示全面绿色,说明战99 G3i在驱动方面做得非常优秀!有了这样优秀基础,笔者有了更多的信心,开始对战99 G3i的CPU、GPU和存储,进行各自为战的逐一性能测试。CPU战99 G3i作为一台整机重量不到2公斤的轻薄导向机型,敢号称“高性能移动工作站“,是有其底气的----其配备了Intel最新 11代移动标压版CPU Core i9-11950H,使用AIDA查看CPUID信息如下:Core i9-11950H在当下NBC CPU综合性能排行榜中,排名是移动版第二名,仅次于intel Core i9-11980HK。在Cinebench R15基准性能测试中,如下对比图表所示,战99 G3i上的 i9-11950H的多核得分为1912,稍低于笔者之前测试过的DELL Precision 7760上的同型号的2011分,而两者的单核得分相同均为245:在Cinebench R20基准性能测试中,如下对比图表所示,战99 G3i上的多核得分为4512,低于DELL Precision 7760的得分4789,单核得分则是621,同样低于DELL Precision 7760的624:在Cinebench R23基准性能测试中,如下对比图表所示,战99 G3i上的多核得分为11810,低于DELL Precision 7760的得分12313,单核得分则是1626,反而比DELL Precision 7760的1614稍高:在Cinebench R15多核性能50次持续循环测试中,战99 G3i上的 i9-11950H的多核得分均值为1709.813,明显低于笔者之前测试过的DELL Precision 7760的1871.87,和笔者测试过的其他机型对比如下图,发现战99 G3i的得分曲线(图中白线),在10次循环之后波动非常明显,可见,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时,战99 G3i的CPU在性能稳定上,应该不如其他对比机型:战99 G3i上的 i9-11950H,使用3DMark CPU PROFILE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最高线程6433,16线程6385,单线程951;与此对比,DELL Precision 7760的得分均要高,分别依次是7041、6912、971。GPU在上篇说过,战99 G3i的显卡模式,只能设置为混合显卡或集成显卡这两种模式,不能设置为独立显卡模式,即没有独显直连模式。所以,对战99 G3i的图形性能进行测试时,笔者只能选择在混合显卡模式下进行。这点,是战99 G3i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战99 G3i的集显为Core i9-11950H集成的UHD,使用HWiNFO64查看其信息如下:此台战99 G3i配备的独显,是其可选的最高型号----独立显卡NVIDIA RTX A2000 Laptop GPU,它可以理解为是GeForce RTX 3050 Ti Laptop GPU的专业版,同样基于GA107 Ampere 芯片,有着2560个CUDA、20个光线追踪和80个Tensor内核以及128位显存。对于NVIDIA RTX A2000,NVIDIA同样刀法精准地有给出多种版本:TGP可选最低的35瓦,最高可达95瓦,各版本还有不同的运行频率,最终带来不同的最终性能。支持eDP 1.4b连接笔电屏幕、外部输出支持DP 1.4和HDMI 2.1。其理论上的性能,应该明显好于上一代的 Quadro T2000----不过,一般被厂商用于轻薄笔电机型上,TGP则采用最低档的35瓦……使用3DMark基准测试软件对其进行测试,和笔者之前实测机型的得分对比如下图所示,和笔者之前测试过的、采用Quadro T2000的ThinkPad P1 Gen 3相比,战99 G3i的总分要略高:RTX A2000令人遗憾地不支持Port Royal,由此,和其同门相比,从A3000开始,就开始拉开很远了……VRMark基准测试得分对比如下图所示,在笔者的测试中,战99 G3i上的RTX A2000的Orange Room和Blue Room的得分表现还算正常,但Cyan Room得分表现明显偏低,,结果使其总分,比独显模式下能独显直连的ThinkPad P1 Gen 3要低。在专业图形性能测试方面,使用SPECgpcViewperf 13基准测试软件,得分和其他机型对比如下图,战99 G3i在混合显卡模式下的总分,略低于独显直连模式之下的ThinkPad P1 Gen 3。使用SPECgpcViewperf 2020 v1.0基准测试软件,得分和其他机型对比如下图,情形类似上面SPECgpcViewperf 13的对比结果:以上图形性能测试结果和对比,可以看出战99 G3i上的RTX A2000的图形综合性能,和ThinkPad P1 Gen 3使用的Quadro T2000相比较,两者在伯仲之间。为何在战99 G3i上,作为Quadro T2000的接班人的RTX A2000,其性能并没有明显提升呢?笔者认为,原因应该是如下两点:战99 G3i不支持独显直连模式,对独显的性能发挥有所限制;战99 G3i上的RTX A2000的TGP估计是可选中最低的35W,A2000本身也没有全力发挥;存储此台战99 G3i安装了两条Micro 16GB DDR4 3200MHz内存,在intel 11th CPU和WM590芯片组终于正式支持之下,运行在3200MHz。使用AIDA64的缓存和内存基准测试模块,对战99 G3i在混合显卡模式和集显模式下,分别进行了测试,得到的结果如下图:左边是混合显卡模式,右边是集显模式,两个模式下差异很小可以无视。此台战99 G3i出厂预装的硬盘,在上篇中笔者说道“出厂预装的2个SSD均为三星PM9A1 1TB”,这是笔者没有细看忙中出错,已经有读者指出这个错误,靠近CPU部位的是支持PCIe 4.0x4的三星PM9A1 1TB SSD,另一个是PCIe 3.0x4的PM981a 1TB SSD。战99 G3i两个2280 M.2 SSD插槽,只有靠近CPU的那个才支持PCIe 4.0x4,官方这样的安排,也算是正确地对待了SSD性能和成本的完美结合。使用CystalDiskInfo检测两者,显示的信息分别如下:使用AS SSD Benchmark对两者进行测试,得到的成绩分别如下:(左边为PCIe 4.0x4的PM9A1,右边为PCIe 3.0x4的PM981a)使用CystalDiskMark对两者进行测试,得到的成绩分别如下:(左边为PCIe 4.0x4的PM9A1,右边为PCIe 3.0x4的PM981a)使用PCMark 10对两者进行测试,得到的成绩分别如下:(上面为PCIe 4.0x4的PM9A1,下面为PCIe 3.0x4的PM981a)综上可以看出,PCIe 4.0x4 SSD的传输速率基本上接近PCIe 3.0x4 SSD的两倍,在延时上则为接近一半,这说明战99 G3i上的磁盘性能发挥符合理论,没有打折扣。另外,正如上篇所言,战99 G3i出厂默认并没有启用intel VMD,在用户启用之后,还支持将两个M.2 SSD组建为RAID 0或1阵列,但是,鉴于两个M.2分别为PCIe 4.0和3.0,而且战99 G3i有且只有两个SSD,组建RAID意义不多,除非数据需要极度安全,可以考虑组建RAID 1。背城一战有了以上对CPU、GPU和存储系统各自为战的逐一性能测试,就可以开始对战99 G3i进行综合性能基准测试了!使用PCMark 8对战99 G3i进行整机综合性能测试,得到的结果对比如下图:从上图可以看出,战99 G3i混合显卡模式下的总分,和笔者之前测试过的HP ZBook Fury 17 G7、ThinkPad P1 Gen 3、ThinkPad P73三者独显模式的得分差不多,高出HP ZBook Fury 17 G7和ThinkPad P73的混合显卡模式的总分不少;而战99 G3i集显模式的总分,高于HP ZBook Fury 17 G7集显模式,也高于ThinkPad P73混合显卡的总分。这可见战99 G3i的综合战力,已经可以和HP上代移动工作站旗舰ZBook Fury 17 G7媲美,在集显模式时还占了上风!使用PCMark 10对战99 G3i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对比如下图:从上图可以看到,战99 G3i混合显卡模式下的总分,高于17 G7和P73混合显卡模式,也高于ThinkPad P1 Gen 3的独显模式,但低于17G7和P73的独显模式的总分,不多低得并不算特别多,约在3~9%之间。其集显模式总分,依然高于17G7集显模式。这样一来,结论一样是重复上面所言----“战99 G3i的综合战力,已经可以和HP上代移动工作站ZBook Fury 17 G7媲美,在集显模式时还占了上风!”接下来,使用专业行业综合性能基准测试软件SPECwpc 2.1,对战99 G3i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和对比如下图:战99 G3i在混合显卡模式下的总分,超出同样是混合显卡模式之下的、上代移动工作站旗舰ZBook Fury 17 G7很多,也高于上图中其他所有对比对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战99 G3i采用的新一代强悍的CPU、外加DDR4内存终于运行在3200MHz而带来的明显优势。提示:对比对象中的17G7,其DDR4内存运行在2666MHz,P1G3是运行在2993MHz。再使用专业行业综合性能基准测试软件SPECworkstation 3.10,对战99 G3i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和对比如下图:得分对比和上面类似。特别是和笔者使用了3年多的ThinkPad P71相比,战99 G3i的总分几乎翻倍……最后,看看在具体的应用上,战99 G3i的表现又如何。使用UL Procyon对战99 G3i进行了测试,混合显卡模式下,UL Procyon Photo Editing(针对Adobe Photoshop和Lightroom的图像编辑)得分为7410分,高于笔者在2月份实测的17G7的7199分:战99 G3i在混合显卡模式下的UL Procyon Video Editing(针对Adobe Premiere的视频编辑)得分为3963分,低于笔者之前实测的17G7的5594分----在这里,可以明显体会到RTX A2000和上代旗舰RTX 5000,必定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最后,看看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10.0对战99 G3i的测试成绩又如何。笔者选取了之前刚刚测试的、CPU同样是Core i9-11950H的DELL Precsion 7750,还选取了笔者去年测试的、和战99 G3i定位相似的ThinkPad P1 Gen 3、MSI WS63、MSI W65的测试成绩,一共4个机型的成绩作为参照对比,这4款机型的成绩在下面图片中,依次按如上顺序排列。PassMark CPU得分对比如下图,可以看出战99 G3i的Core i9-11950H的性能发挥,确实还是低于DELL Precision 7760上面的同款CPU,但远超其他机型很多。PassMark 2D得分对比如下图:战99 G3i在混合显卡模式之下,其2D得分超低,仅稍高于MSI WS63(为Quadro P4200混合显卡模式)。PassMark 3D得分对比如下图:战99 G3i在混合显卡模式之下的3D得分,仅稍高于ThinkPad P1 Gen 3(为Quadro T2000独立显卡模式)。PassMark 内存得分对比如下图:战99 G3i的得分居然最低,笔者对此深感无奈,原因不明……PassMark 硬盘得分对比如下图:这个无需多解释,因为战99 G3i测试的硬盘是PCIe 4.0x4 NVMe SSD,而图中DELL Precision 7760的成绩,是测试的PCIe 3.0x4 NVMe SSD。依据以上,PassMark给予战99 G3i的总分只有3997分,对比如下图:战99 G3i的总分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MSI WS63,远不如ThinkPad P1 Gen 3……综合以上多种单项和综合性能基准测试的结果,笔者认为,战99 G3i在性能发挥上,有如下结论:其CPU性能表现优秀,但在充分发挥上,还是略低于17吋旗舰级的同代对手;其不能设置为独显直连模式,在不少方面影响到了图形性能发挥,是个遗憾;其内存性能的发挥,在PassMark PerformanceTest基准测试中明显偏低,原因不明;其支持PCIe 4.0x4 NVMe SSD,由此在磁盘性能上表现优秀。战火纷飞压力测试战99 G3i的以上性能测试,大部分只能说是在正常情形下的表现;在其中,CPU采用Cinebench R15多核性能50次持续循环测试,已经可以发现其得分曲线,在后段起伏明显波动较大,这说明其CPU的性能发挥,在长时间持续高负荷之下,受到较为明显的受限。那么,在长时间持续高负荷运行时,GPU的性能发挥,在火力全开、战火纷飞之时,表现又是如何的呢?使用3DMark Stree Tests对战99 G3i进行了测试,Time Spy Stree Test的结果为稳定度99.6%,顺利通过:难度相对更大的Fire Strike Stree Tests也顺通过,同样是稳定度99.6%,这说明战99 G3i的GPU性能发挥,在长时间持续高负荷运行时,其稳定性没有问题,表现非常优秀。至于内存和硬盘,一般在压力测试中很难出现有稳定性问题,除非采用了低端或伪劣产品,战99 G3i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功耗分配那么,战99 G3i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时,其CPU和GPU的具体表现(功耗、温度和运行频率等),到底是如何的呢?提示:以下测试时,室温均为28摄氏度左右。首先,笔者使用AIDA64的系统稳定性测试模块中的Stress FPU,对混合显卡模式下战99 G3i的CPU,进行了10多分钟的持续压力测试,屏幕截图如下:CPU温度最终稳定在75摄氏度左右,频率最终稳定在2400MHz左右,功耗最终稳定在35W左右。然后,对集显模式下战99 G3i的CPU,也进行和上同样的10多分钟的持续压力测试,屏幕截图如下:CPU温度最终稳定在80摄氏度左右,频率最终稳定在2600MHz左右,功耗最终稳定在45W左右。将HWiNFO64记录的数据,选取了CPU的温度、频率、PL1、功耗四个数据,进行对比图表如下(其中红色为混合显卡模式,绿色为集显模式),结果就是:CPU温度:集显模式CPU均值为90.63摄氏度,混合显卡模式则为77.30摄氏度;CPU频率:集显模式CPU均值为2918MHz,混合显卡模式则为2423MHz;CPU PL1:集显模式CPU均值为50.28W,混合显卡模式则为36.41W;CPU功耗:集显模式CPU均值为50.24W,混合显卡模式则为36.98W;结论就是,集显模式下战99 G3i的CPU性能发挥,比混显模式下要好:集显模式主频要高200MHz、功耗要高10W。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集显模式下独显不发挥作用,理论上无需提供功耗和散热,所以战99 G3i在集显模式时,可以受限相对较少。接着,使用FurMark GPU stress test对混显模式下的GPU进行10分钟的压力测试,屏幕截图如下,战99 G3i的NVIDIA RTX A2000温度最终在65摄氏度左右,功耗稳定在35瓦左右,此时,CPU的温度和频率不断频繁波动,功耗也是在25W左右频繁波动。将HWiNFO64记录的数据整理出如下对比图表,结果就是:CPU温度:均值为87.92摄氏度;CPU频率:均值为4042MHz;CPU功耗:均值为24.20W(CPU PL1为25W)GPU温度:均值为64.70摄氏度;GPU频率:均值为586MHz;GPU功耗:均值为34.84W。结论就是:战99 G3i上的NVIDIA RTX A2000,其TGP为最低档的35W。在只对GPU进行压力测试时,战99 G3i的CPU温度比GPU还高,同时CPU PL1会下降并锁定为25W。最后,同时使用AIDA64 Stress FPU和FurMark GPU stress test,对战99 G3i进行了10分钟的双重压力测试,屏幕截图如下,会发现CPU PL1同样锁定为25W……将HWiNFO64记录的数据整理出如下对比图表,结果就是:CPU温度:均值为73.11摄氏度,起始期间峰值99摄氏度,然后保持了96摄氏度左右约70秒,之后迅速下降,最终稳定在70摄氏度左右;CPU频率:均值为1964MHz,起始时峰值为4626MHz,然后保持了不低于3000MHz约70秒,之后迅速下降,最终稳定在1800MHz左右;CPU功耗:均值为28.99W,起始时峰值达到近75W,然后大约保持了不低于53W约70秒,之后迅速下降,最终稳定在25W左右;CPU PL1:起始是保持了62W约30秒,然后下降到50W左右继续保持15秒,之后持续下降,大约在70秒左右时锁定为25W;GPU温度:均值为64.70摄氏度,从最初的50摄氏度开始,经过约70秒一路爬升到71摄氏度的峰值,然后开始缓慢下降,最终稳定在66摄氏度左右;GPU功耗:均值为34.84W,峰值为41W,整个过程波动不大,就是35W左右。GPU频率:均值为595MHz;结论就是:在功耗分配上,和上面GPU单压力测试时一样,都是CPU 25W+GPU 35W;在温度上,GPU依然保持了65摄氏度左右的均值,而CPU则不然,反而均值只有73摄氏度,比GPU单压力测试时的均值88摄氏度,还低了15摄氏度;在频率上,GPU和GPU单压力测试差不多,都是逼近600MHz,CPU的均值则从4042MHz下降到均值为1964MHz。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认为:在进行GPU单压力测试时,CPU没有什么压力,战99 G3i的应对策略,是在锁定CPU PL1为25W之后,任由CPU自己随意自由发挥(所以其频率、功耗和温度上下波动非常频繁密集);当到了双压力测试时,CPU面临巨大压力,战99 G3i既要保证GPU为35W,又要在温度不超过100摄氏度的前提下,在起始的约70秒的时间内,尽力保持CPU PL1的高数值,同时采取逐级抵抗的方式,最终PL1撤退到25W,死守不退----后面就是帝都,再无退路!最后的结果就是:单CPU:混显模式35W,集显模式45W;单GPU:GPU 35W;CPU+GPU:CPU 25W + GPU 35W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以上4个压力测试中,依据HWiNFO64记录的数据,CPU风扇和GPU风扇的转速,除了集显模式时均值都为3750RPM左右,混显模式时的均值,都是4300RPM左右----这是战99 G3i简单而又粗暴的应对策略。在压力测试时,可以听到较为明显的风扇运行噪音,但声压没有频繁波动,音频也不属于刺耳范围。机体温度战99 G3i作为一台重量不到2kg厚度不超过23mm的15吋笔电,在持续高负荷运行时,其内部主要部件的温度,在上面已有详细数据。此时,其机体外部温度又是如何的呢?笔者对战99 G3i进行长达4小时的双压力测试,然后对其机体外部温度进行了测量,得到的结果如下。在室温28摄氏度左右的环境下,全速运行4小时之久的战99 G3i的相关部位的温度如下:电源:高达近56摄氏度;屏幕:逼近36摄氏度;触摸板:逼近36摄氏度;键盘:ZY部位较高逼近44摄氏度。战99 G3i键盘所在的C面9点区温度图如下:掌托:整体比较均衡,在36摄氏度左右;键盘:左右在38摄氏度左右,ZY部位整体达到44摄氏度;键盘和B面之间:ZY部位为最高点,逼近46摄氏度。战99 G3i底部所在的D面9点区温度图如下:底部掌托下方:左右在37摄氏度左右,ZY稍高逼近40摄氏度;底部键盘下方:左右在37摄氏度左右,ZY靠近热源从而区域温度达到45摄氏度左右;底部后方:左右在40摄氏度左右,ZY为主要热源所在,显示超过50摄氏度----需要注意的,红外测温仪在此处测试到的温度,是透过散热格栅的孔洞,测量到的内部部件的温度,并不是外壳温度。附上战99 G3i压力测试时其后方周边温度一览图如下:通过以上实测的数据,总结如下:战99 G3i在28摄氏度的环境下,经过长达4小时的持续高负荷运行,其掌托上下、底部大部分区域的温度都在40摄氏度左右,键盘ZY和底部后方ZY这两个部位的温度,在45摄氏度左右相对较高,就整体而言,其机体外表的温度控制,笔者认为还算表现不错。电池续航笔者对战99 G2i的电池续航测试,采用的是PCMark 10专业版。PCMark 10的电池续航测试有5种情景模式,分别是游戏(GAME)、视频播放(VIDEO)、应用程序(App、现代办公(MO)、闲置(IDLE)。笔者对这5种情景模式运行时的相关设置,分别如下:现代办公(Modem Office):屏幕亮度50% +电池性能均衡;应用程序(Applications):同上;视频播放(Video):屏幕亮度100% +扬声器音量100% +电池性能最佳;游戏(Gaming):屏幕亮度100% +电池性能最佳;闲置(Idle):屏幕亮度0% +电池性能节能;战99 G3i的电池为83瓦时,其续航时间笔者暂时没有查询到官方数据, 对其在混合显卡模式和集成显卡模式下的电池续航,分别进行测试,其中闲置(空载)测试项目的结果分别如下两图,令人感叹:得到结果如下图表:续航时间最短的是游戏情景,混显模式下为1小时31分,集显为3小时25分;视频播放情景,放弃测试;混显模式下的现代办公情景,为11小时1分,集显为12小时11分;混显模式下的应用程序情景,为10小时48分,集显为10小时45分钟;续航时间最长的是闲置情景,混显模式下为19小时34分,集显为19小时29分;以上,战99 G3i的现代办公和应用程序情景的续航时间,在混显和集显模式之下,高达10~12小时,如果作为日常办公使用,战99 G3i可以支持长达一个半工作日!战99 G3i的电池充电时间,官方手册标明支持快速充电:在系统休眠或关机下30分钟可充满约50%。笔者经过多次实测关机充电,从5%充满至100%,总体时间大约为100分钟左右。关机充电期间,其150W电源的外表温度图如下,明显高于图中右侧的ThinkPad P71 230W电源,这属于是正常现象,因为此时ThinkPad P71的电源,是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并没有全速供电。龙争虎战HP作为当下PC三大品牌之一,中国区将其ZBook Power G8重新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惠普战99 G3i高性能工作站级设计本”,其关键词包含了以下三个:高性能移动工作站级设计本在高性能方面,凭借其采用的Intel最新 11代移动标压版CPU Core i9-11950H,表现确实令人眼前一亮,支持PCIe 4.0X4 NVMe SSD的表现也很精彩;而作为移动工作站级的专业显卡NVIDIA RTX A2000,当然是通过了多种ISV认证,但其性能,却受限于TGP被压制为35W,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测其仅仅稍高于上代同级的Quadro T2000,有点使人遗憾,如果是能换成高一档的RTX A3000,就更令人期待了;在设计本方面,其采用的4K屏幕,色域实测达到100% sRGB,色准Delta E均值低于3,屏幕均匀性方面表现也算良好,最高亮度达到400尼特,有着不低于1000:1的对比度,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多数设计师对笔电屏幕的要求。而作为一台有着15.6吋屏幕而又轻薄导向的机器,其机体坚固可靠性,也有不错的保证,通过了多种安规测试:凭着以上综合特性,战99 G3i的真身----HP ZBook Power G8取得了reddot winner 2021红点奖项:那么,战99 G3i的作战目标剑指何方?其在当下群雄并起的PC多国演义中,是否能顺利取得盘踞一方的太守地位,从而为惠普中国在中原PC的伟大事业增砖添瓦吗?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战99 G3i的目标已经包含在上面所言的三个关键词中,但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个联合关键词----大屏轻薄;至于战99 G3i的雄心壮志,凭借其一身武艺和不错颜值,以及还算过硬的身体素质,应该会在厮杀中一战到底!但其是否能取得太守之位……战场上的事情是千变万化的,笔者也就不敢断言了,毕竟,在当下PC世界中,同样是时代的惠普,不是惠普的时代,历史的进程,不是由某一个人能决定的……最后,笔者说一下对官方采用“战66、战99”命名的个人看法,很简单:和“脑黄金”和“脑白金”一样案例,无需高大上,只要接地气就行。老铁666,屠龙刀999,各位读者,没记错吧?备注:此次测试的机器笔者于惠普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购买,购买链接如下,现时已经销售一空,补货日期不明。
HP工作站操作系统安装说明目 录一、XW 系列工作站LINUX 安装调试1一、工作站安装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1二、工作站安装SUSE LINUX108三、制作LINUX 阵列卡驱动软盘55四、red hat linux 下安装显卡驱动60二、使用Restore plus 光盘恢复VISTA 系统68三、HP Performance Tuning Framework 软件使用80一、XW 系列工作站LINUX 安装调试一、工作站安装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1.把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第一张安装光盘放入光驱,并从光盘引导。2.在引导界面输入"linux dd",并回车确认3. 进入文本安装界面,选择有设备磁盘驱动4. 选择从软盘进行加载5. 插入制作好的驱动软盘(磁盘控制卡驱动),并且选择ok6. linux 安装程序开始读取软盘注:如果驱动加载成功,将直接出现步骤8 的界面,如果加载没有成功,会有如下提示,只要选择:Manually choose 然后选择:LSI Logic megaraid_sas Driver 即可7. 选择没有其他设备从磁盘加载8. linux 安装程序检测计算机配置9. linux4 安装程序提示测试光盘,如想测试选择ok,不想测试选择skip,建议选择ok,并按顺序检测光盘,以避免安装过程中由于光盘问题安装失败10.检测完成后,计算机随即将进入图形安装模式注:1.xw9400 主板集成的SAS 控制器,用RHEL4 Update4 和RHEL3 Update8、RHEL3 Update7 可以直接识别到,无须加载驱动。2.使用AS4 Update3 用以上安装方法在xw9400 工作站上没有成功,在服务器同事的帮助下,ML150 g3 (SAS 控制器与xw9400 同为1068E)使用相同安装盘,相同安装方法,安装成功,方法应该没有问题。3.矩阵图xw9400 支持WS3 U8 or later 和WS4 U4 or later,是不是低版本没有办法安装,大家感兴趣可以继续尝试。二、工作站安装SUSE LINUX10一、光盤啓動,之後一路按照提示就可以進行安裝二、安裝結束后,進入操作系統后一些截圖SUSE LINUX 比其他版本的LINUX 更接近于WINDOWS,易上手,也很人性化三、制作LINUX 阵列卡驱动软盘首先,从lsilogic 网站下载驱动,具体步骤如下:内核具体版本,参考晓宇之前发的《HP Workstations User Manual for Linux》虽然linux 7.2 内核也是2.4 ,但readme 中说明只针对Red Hat AS2.1, EL3.0, 和SuSE SLES8 ,所以此驱动不适合linux 7.2。下载下来的文件是linuxmpt_26K_3028305,直接接压,选择文件夹disks-1选择mptlinux-3.02.83.05-1-rhel4.i686.dd.gz将扩展名为".gz"的包解压成".dd"的文件共有三种方法创建安装软盘:在 windows 下创建软盘:将Red Hat linux CD 1 光盘放入光驱,到 \dosutils\rawritewin 目录下,使用rawritewin 软件将 Image file 指向驱动img 文件中(如 c:\*.img),然后点击 Write如果是DD 格式的文件,将文件类型改为all files,找到对应的DD 文件,方法与img 文件相同注意:低版本的rawwrite 不支持长文件名文件完成驱动软盘制作在 MS-DOS 下创建软盘:将“mptlinux-3.02.83.05-1-rhel4.i686.dd.gz”文件保存到临时目录中。 使用 WINZIP 将“mptlinux-3.02.83.05-1-rhel4.i686.dd”从该文件解压缩到相同目录中。使用“dosutil”目录中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2.1 CD 的“rawrite”实用程序。把经过格式化处理的 3.5 英寸空白软盘放入软盘驱动器。 再使用下列命令(假定磁盘映像位于 c :, 并且 CD-R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戴尔g3装win10专业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