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的话,可以直接用PUA.AI来写吗?

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ai写文目前水平还达不到ai绘画的程度而已。回答里那些叫嚣着“因为没有ai小鬼跳脸”的小画手,根本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但是故意不说,能出现他们眼里的“ai小鬼”的根本原因是因为ai出的图已经在常人眼里十分不错了。而在常人眼里十分不错,也就是威胁到画师的利益,因此画师们才抵制。如果有朝一日,其实我认为很快就会有,有ai能够批量输出常人觉得已经很不错的小说,那么“ai写文小鬼”也很快会出现,ai写文也会被网文作家一起抵制。本质上就是自身利益受损而已,区别就在于你能不能正视,还是骗自己“ai出的就是答辩”。骗骗兄弟们可以,别把自己骗到了。
今天照例是来学校办公室码毕业论文的一天,买了咖啡和早餐坐在办公桌前随手翻翻群聊准备写论文,突然下面这张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图片摘自群聊,未发现源出处随后这张图片被群友进一步扒了一下,发现这个截图出自《中国青年研究》,是一篇论文,原图如下(我也在新浪微博上找到了原文):图片摘自微博“客官不要急”博主然后我点进去这个链接,看了一下这位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上面的文章:《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试政策》(原文链接: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适政策)。本来看摘要的时候,我就想打“这个摘要就有些对年轻群体的偏见和恶意,让人读着有点不适”,但是因为发现有一些观点还比较中肯,并且想比较客观地分析一下这个“论文”,所以也就先删掉,开始读下面的内容。读完了整篇论文,我只能说,上面那句话评价这篇文章还是太轻了。图片摘自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2022-11:09《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试政策》一文这个摘要看似写的很学术,有着各种各样的高大上的学术(跨界)词汇,但是其实有着浓浓的偏见:“青年的‘摆烂行为’并不总是被逃避主义所支配,也可能包含着‘精致利己主义’的深层意图”,这句话写出来的时候就已经预设了现在整体青年群体都是摆烂的,都是精致利己的;这两个人说“‘摆烂’体现了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发挥了涵化认知和渗透行为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摘要里,他们已经得出了年轻人已经将“摆烂”这个词刻入骨髓并且按照摆烂的标准去实践——不去努力、直接躺平就是目前年轻人的常态的结论,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摘要给我看的很奇怪,感觉有一些逻辑上的问题以及对于青年群体的偏见,于是开始看正文。当看正文的时候,逻辑冲突就一下子起来了。首先,他们的研究方法为什么是选择出现“摆烂情绪”的月份作为抽样池?并且这些所谓的青年如何去界定,是大学生?研究生?还是什么?如何去筛选这些数据?怎么知道问的问题没有引导性,对方的回答是不带有笔者引导得出的答案?在这里他们没有对自己的被试进行一个明确的范围界定,只能说他们的结果其实并没有什么代表性(更何况后文也没说从这些数据中他们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也是让我觉得很迷的一点)。图片摘自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2022-11:09《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试政策》一文之后二位作者对青年形成“摆烂”的原因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摆烂一词体现出了青年人的“逃避可耻但是有用”的处世哲学,并且这个词因为他的表述激进,鼓吹放弃奋斗,面对困境想着不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随波逐流,甚至催生了“一些人设设定上的浮夸表演”。这些“摆烂”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堆砌成一场集体盲从下的网络狂欢”。看完这篇文章里的这些话语,再看着我和好朋友之间说的摆烂话语,我逐渐陷入沉思,觉得自己天天说摆烂就是个对自己和社会不负责任的烂人...虽然前文二位的基调说明了年轻人的“摆烂”是一个无比贬义的词,但是后文又说:图片摘自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2022-11:09《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试政策》一文这两方面在逻辑方面就产生了逻辑对冲甚至有点可笑...一方面批判青少年是个浮夸的演员,一方面又说本来就是一个情绪发泄:他们看似对年轻人的情绪有一个很深刻的了解,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又在说这个词儿大家选择的过于激进,会给目前的青少年群体产生不良的影响,看到这里我都不知道到底他们是友军还是敌方派来的间谍。直到最后提到了“政策调适”,才真正的图穷匕见:图片摘自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2022-11:09《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试政策》一文图片摘自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2022-11:09《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试政策》一文第一个政策倒是喜闻乐见,建议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风气,激励大家向先进标兵学习,我个人也是非常支持的,但是至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就涉及到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说的话真的不对吗?到底什么样的话才是“正确的、该说的”话呢?之前我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媒体批「yyds」「绝绝子」等网络用语,称人们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了,网络用语真的会影响表达能力吗?在这个问题中,我提到了一点:在目前的社会中,这些“梗”的出现是一个对社会现象的精准表达,是大家创造力的体现。好梗也好烂梗也好,都是由社会筛选的结果。当过一段时间,一个梗的热度过去,大家自然就会把它忘掉,矫枉过正有的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事物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在语言学中照样适用。语言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因为语言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判断语言的对错本来就是一种硬权利的表现。图片源自小红书App这个图片是前段时间我在小红书上看到的,有的人对PUA被滥用这件事严肃发声。我可以理解这位po主的点,因为ta觉得当PUA被滥用成CPU或者是什么KFC是一个很插科打诨的事情,提到PUA大家也都会带着一个开玩笑的戏谑心态去讨论。确实,我承认PUA这件事应该被正当对待,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PUA这件事和PUA这个词是两个东西?名字是一个代码,我们在叫错代码的时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会认真客观理性地对待PUA这件事,这两个是不同的逻辑不是吗?甚至因为CPU、KFC这些大家都了解的术语,PUA才会更加深入人心,在某些方面这对于大家了解PUA的危害甚至起到了促进作用。严肃地提出来PUA就不应该说成其他的形式本质上就是把自己放在“说正确语言”的高位上来评判大家本来作为娱乐的事情。在普通的语言运用上宣告高道德,踩在制高点上批判别人的行为,本来就是一个很奇怪的行为——无论是什么阶层、什么样的语言使用方法,我们都是平等的,是不应该受控制的。当然,对于那些运用语言违法犯法的行为必须要严厉打击,因为法律是社会的底线,任何人不容践踏。所以其实当我读上面那篇论文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场景是:家长看着自己上初中的孩子,天天在班级同学面前说自己没学习没学习,结果回家孩子天天努力学习,生怕落下。估计当家长的心里还在说“这孩子有点东西,还挺努力”,应该不会有家长说“你天天别在学校说你自己没学习没学习,在学校也要天天好好学习给大家表现出一个正能量的样子!”吧...那么这么一看,我们口中所谓的“摆烂”也都是图一乐,散发一下自己的疲累情绪以便第二天更加努力地热爱自己该过的生活。至于KFC啊、CPU指代PUA这个词,其实也在指引着我们多多关心身边看到的事情,关心一下身边的人,起码没有这些“平替”,我们对PUA这个事物也知之甚少不是吗。所以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严格管控“摆烂”或者是命令大家一定要准确地使用“PUA”这个词——当我们什么话都不敢说,一旦开口只能说严谨的标准语的时候,那时候就该有人站出来说“现在的年轻人啊,真的是什么都不说了,问什么都不说”。有的时候,给大家多留一点空间,其实对于语言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更加健康的行为,不是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写小说知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