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最近华为发布会新品上有没有比较有亮点的产品?

谢邀,利益相关。嗯哼,难得我标注这个词。关于产品评测,大家可以看其他小伙伴的回答,更为详细。我就简单概括下基础卖点:设计:一体超薄、三面无边视野设计画质:120 Hz 高刷 4K 屏、1000 nit 峰值亮度音质:帝瓦雷联合设计、芯片:鸿鹄 818 智慧芯片其他:2400 万AI慧眼,实现畅连通话、AI 健身、AI Kids好了,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余总在发布会上所说的「华为智慧屏,越用越增值」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影射的是华为怎样的思考以及产品价值设计理念?这个话题估计你在其他的回答里看不到,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些有趣的思考。前段时间,智慧屏项目组拉了一个紧急会议,我也在场。他们问了一个问题,智慧屏应该传递一个怎样的信息?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当时的我,分析了全部因素,提出了八个字:历久弥新,越用越值。是的,这个概念,最后也出现在了发布会上。所以,为什么在这个品类上,我们会去强调「增值」这个点?对于产品的价值设计,以及消费者的使用感知上,有哪些帮助?我来说一下。在我们眼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产品会越来越贬值。比如一个热水壶,当你购买的时候,它的价值是 200 元。但过了一年,由于各种磕碰、老化,导致价值出现一定折损,所以贬值。这个点大家都清楚,也符合大家的常识。那有没有可能,这个价值曲线,反过来呢?电子产品目前的赛道以及认知,都在于产品发布的时候,就是产品最好的时候。随着时间流逝,产品逐渐走上贬值的道路。但可不可能,产品随着时间延长,越用越增值?有这个可能。在理解这点之前,我跟大家聊两个小故事。也正因为这两个小故事,我才有了这个想法,才提出了所谓「增值」的概念。之前我买了一个华为智选的热水壶,功能非常多,我很满意。比如上面这个图,我可以选择诸多烧水的模式,比如柠檬水,比如咖啡。但我觉得,它依然有大量提升空间。假设买来的时候,模式总共有 10 种,那有没有可能购买半年后,模式更新为 40 种呢?作为一个厦门人,平日里都喝茶,各种茶叶所对应的温度并不一样。武夷山岩茶比较耐泡,可以用滚烫的开水。但绿茶却比较嫩,水温不能太高。所以,能不能开发红茶模式?绿茶模式?甚至白茶模式?黑茶模式?普洱茶模式?等等等等。另外,虽然我没遇到,但我不确定这款产品未来会不会出现水垢。所以,能不能开发一个模式,叫做智能识别水垢。它能够智能监测热水壶中水垢的情况,然后短信或通知栏提醒,提示当前热水壶出现了一定水垢,需及时清理,保证自己的饮水健康。你看,虽然刚买的时候功能已经不少,但贪心的我依然想得到更多。随着时间流逝,产品经历不断 OTA 升级,不断的软件功能得到开发,我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在我刚买的时候我是没有用到的,这就是「增值」的概念。再举个例子。因为我买了一只布偶猫,月底到家,即将加入铲屎官的列队。所以最近的我除了平常奋斗 996 搬砖之外,还在学习各种养猫知识。当我在面对猫砂盆的时候,我打算买个智能猫砂盆,省心省力。但我看了市场上大多数的猫砂盆,我都不满意,因为他们智能的点实在太少,而且功能更新不及时。我当时就在想,假设我菊立项了一款产品叫做华为智选猫砂盆,假设我是这款产品的产品经理,假设这款产品目前已经上市开售,我会怎么做?我一定会不断的继续开发一些有趣的功能,然后给所有已购买的人不断推送。网上 Demo 侵删假设华为智选猫砂盆,现在消费者买到手中,只能实现这几个功能,分别是猫咪体重监测、猫砂余量监测、如厕数据分析。网上 Demo 侵删那么优秀的我,会继续开发一些有趣的小功能。比如清仓模式,一键清空所有猫砂;定时模式,AI 学习猫猫如厕的习惯,然后定时清理;猫砂质量监测模式,智能分析现在猫砂的质量,如果猫砂出现问题会立马更换;开发幼猫模式,如果监测到现在所养的是幼猫,猫砂盆的入口会进行适度调节,避免猫猫被卡住。而这,也是所谓「增值」的道理。所以,价值曲线有没有可能是相反的?有可能。常规认知是产品在发布时,一定是产品全生命周期最好的时候。但其实并不然,产品刚发布的时候,应该是这款产品当下所能实现的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我觉得所有企业都应该更多的去思考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让你的产品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能够有越用越值的感觉,能够有不断的新功能让消费者得到体验。这一点,在手机上尤为明显。手机一旦 OTA 升级,很多朋友会感觉手机焕然一新。全新的软件体验,让你和手机的交互有更多可能。持续更新的固件,让你拍照的成片质量越来越好。以上这些,都会让你觉得手机越来越值。但其他产品呢?至少目前,都没有这种越用越值的感觉。回到智慧屏。不需要说行业数据,大家都清楚,电视行业换机周期实在太长太长。如果家里的电视没有到一个你实在无法忍受的地步,大概率是不会更换的。所以,我们应该去思考一个问题:用户买完了我的智慧屏后,就结束了吗?不应该。对于电视这个行业,更应该提供越用越值的感觉。所以,华为在做的事情是什么?硬件工程师,保证最基本的硬件体验,因为这是体验的下限和基础保障。而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去不断的推送最新的功能,不断升级,这决定了体验上线的突破。我们看一下畅连通话。最开始,畅连通话原本能实现的是智能人像追踪算法,让摄像头在不移动的情况下也能智能识别人像,让人物显示总是在屏幕中间位置。再之后,华为实现了手机与大屏畅连通话,手机可以发起屏幕共享,将手机界面投到智慧屏上,两方共享画面。这个比较适合年轻人远程教家里的老人使用手机。现在呢?新增边看边聊功能。让你在用智慧屏观看视频时,可实现边看剧边聊天。也就是一个电视画面能够显示两个部分,一部分在播电视剧,一部分以小窗的位置出现在右下角,和朋友一边聊天。这是这一代智慧屏V系列全新的功能。好,假设我是 2019 年买的智慧屏,那时候只能实现智能人像追踪,还不能实现屏幕共享和边看边聊。但现在呢?只要升级,就一定能体验到。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我们对于电视的认知,就是买来的第一时刻体验是怎么样,两年后体验还是那样。华为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情况,买来的时候是一个样,用了两年之后,反而有更多功能可以使用。而这得益于鸿蒙系统的属性,以及大量软件工程师的努力。只要更新,2019 年所买的智慧屏,也能实现 2021 年才发布的功能。再比如鸿蒙分布式的能力。分布式运动,当在大屏启动运动健康后,会实时在大屏显示华为 WATCH GT2 Pro 上的心率、卡路里消耗、锻炼目标的情况。分布式教育,学而思等直播课程在电视上播放,而答题和留言等操作在平板上完成。虽然华为目前没有公布未来更新的时间轴,但只要更新,体验就会得到快速下放。「增值」的概念就这么简单。各大企业和用户对于手机 OTA 升级已经习以为常,而这个价值点最后也被运动到车企上,但仍旧有大量的终端设备并不具备这种思维以及能力。但华为在做了,并且不断强调这种能力也应该被电子行业所一起重视。刚才说的是软件更新,现在再说一些生态的例子。2019 年所发布的智慧屏,那时候生态比较一般,可支撑的 App 远不如现在。但两年后,华为智慧屏与全民 K 歌合作开发智慧屏K歌功能,越来越多的生态企业也在不断加入。芒果 TV、极光 TV、哔哩哔哩 TV 版,喜马拉雅、蜻蜓 FM,学而思、洋葱学院、作业帮等,都在加入到华为的生态之中,带给用户给多的可能。所有生态,均可共享所有设备。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余总在发布会上所说的「华为智慧屏,越用越增值」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影射的是华为怎样的思考以及产品价值设计理念? 如果简单概括,就一句话,持续的「OTA 升级」实现「用户使用价值」增长。我说过,这项能力目前主要应用在手机上,也延续到了车企上,但大多数终端设备并不具备这种思维以及能力。而大量用户群体,也暂时还没关注到这一点。我们想讲的是,在购买产品的当下,你所购买的,一定是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它并不会贬值,而是会有更多功能与体验不断推送,不断呈现在你的面前,不断给予用户更多的价值体验。我们也希望用户能够看到这一点。正如我在购买猫砂盆考虑的内容一样。我买猫砂盆,不仅仅在于当下它所能实现的功能如何,还看重企业是否能够不断更新,不断开发新模式让我消费和使用。「购买在当下,着眼在未来」或许是对「增值」概念最好的解释。
最近这段时间华为智选一直都在出现,今天也看到了很多的新产品。虽然说他们都不是华为的,但是在设计和售后这方面仍然还是华为解决的。有一些博主在平台上爆料,华为在这个月的23号将会发布新品。之后咱们可以看到手表,电视,笔记本,手机等等这些新品。根据相关的爆料,在这一款的发布会上会有很多的新产品登上。华为血压智能手表和折叠屏手机,会更受人们的期待。先看一下这款手表,它是华为第1款支持测量血压的设备。很早之前官方就已经预热了,但是当时还在测试。这款新品功能和其他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是多了一个可以测量血压的功能,相信深受那些血压有需求的人们喜爱。至于价格,可能会在2000块钱左右。最后就是他们最新的mate V折叠到手机了,根据了解,这是一款偏女性的新机型。使用的是上下折叠的,这种方法和之前的折叠屏相比减少了一些零件,这就表示这成本这方面会有一些降低。而这也更有利于它的定价,很有可能成为这款品牌有史以来最便宜的一款折叠手机了。所以很值得期待,很有吸引力。对于麒麟芯片这方面,他的库存已经差不多用完了,这一次的新品大概可能会使用高通的产品,这就代表着新的产品,也不会支持武技。没详细的一些信息,还没有具体的了解。因为现在还没有开始,所以等到发布会的时候,咱们就能够知道更多的消息了。但是现在华为已经明确的表示,他们并不会放弃手机业务,所以他们会不停的推出新品,而且现在他们也已经开始自己研发5G射频芯片了,所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就会回归到5G的市场上。
亮点基本上大家都讲完了,我来当个坏人讲讲槽点和遗憾吧。由于平时我也是关心摄影的话题多一点,今天就着重讲讲这个部分。 @木西AlexanDENG 老师是本次华为样片风光部分的摄影师,拍了许多优秀的大片,如果大家想看华为 P30 Pro 拍出的照片可以去看他的回答。不能否认,P30 Pro 是一台极其优秀的手机,无论是创新的 RYYB CFA,还是首发潜望式的长焦镜头,还是首次搭载四摄(如果你把 ToF 传感器也算进去的话),都显示出了华为在拓展手机影像性能方面的决心。其实从几年前华为首次开始搭载双摄的时候开始,华为在这条道路上就从来没有停下,而且其解决问题的路线,可以说是一直为了“让普通人也能更方便地拍出优秀的照片”这个目标。华为曾经探索过很多技术路线,比如最早的黑白+彩色双摄方案用于增强画面细节,后来又尝试过 f/1.6 大光圈,再后来发现面对其它双彩色广角+中焦的方案的时候在 2x 焦距时处于弱势,就增加了黑白摄像头的像素来尝试弥补。再后来发现消费者对更长焦的焦段还有需求,于是加入了中长焦镜头,这就是我们见到的 P20 Pro 上的方案——大底广角主摄,黑白,以及中长焦的三摄方案。再后来华为发现消费者对超广角也有需求,于是把黑白换成超广角,这个就是 Mate 20 Pro 上的方案——大底广角主摄,超广角,以及中长焦。P30 Pro 针对 Mate 20 Pro 在硬件上又做了以下改进:换用 RYYB CFA 来增加最多 40% 的进光,增加了 ToF 传感器来获得更好的景深识别,还把长焦镜头换成了等效 125mm 的潜望式,ISO 更是来到 409600。在 DxOMark 上,P30 Pro 也是成功获得了静态和综合评分第一的优秀成绩,尽管视频分数较自己的上一代产品有小幅倒退,也比友商产品弱一些,但瑕不掩瑜,依旧捍卫了华为在手机摄影方面的领头羊地位。好话说完了,接下来讲槽点和遗憾。阴影里的 P30昨天华为重点宣传的是其 P 系列旗舰 P30 Pro,对其次旗舰 P30 着墨不多。尤其是在摄影部分,P30 在各个部分都是被削弱的,如果你想要获得华为所宣传的那些卖点,你需要购买一台 P30 Pro。当然,如果你并不是太在意这个部分,你完全可以购买更加亲民的 P30,毕竟即使是缩水后的 P30 在主摄和长焦上都是和 Mate 20 Pro 在一个水准,超广角稍微比 Mate 20 Pro 差一点,还是业界领先的水平。超广角:像素缩水到 1600 万。主摄:光圈 f/1.6 缩水到 f/1.8,光学防抖被砍了长焦:没有潜望式 125mm 长焦,为等效 80mm f/2.4 的规格ToF:被砍了,换成了激光对焦传感器超高像素?去年华为 P20 系列首次用上了 QuadBayer 阵列的 IMX600 传感器,让许多人第一次被科普了这个概念。今年随着 QuadBayer 阵列的铺开,以及年初 IMX586 和三星 GM1 的真假 4800 万之争,消费者也对这个概念越发熟悉。P30 系列的后置主摄索尼 IMX6*0 和前置 IMX616 均为 QuadBayer CFA,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情况、绝大多数模式下,它们输出的都是 1000 万像素(后置)以及 800 万像素(前置)。虽然比别的厂商 IMX586 的 1200 万像素差了那么点儿,但大多数时候也是够了,手机最重要的还是方便记录。RYYB CFA,益处多还是坏处多?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CMOS 传感器是如何输出彩色照片的。CMOS 传感器上的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只能感知光线的强弱,它是无法感知颜色的,所以它只能输出黑白的照片。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呢,有一位在柯达工作的工程师——拜尔,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每一个光电二极管前加上一块有颜色的滤镜,然后根据每个光电二极管输出的信号强度,以及其前面那块滤镜的颜色特征,结合周围的像素信息,来“猜”出这个像素应该有的颜色。他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滤镜组合,红、黄、蓝、绿、品红、青、白……最后他发现每四个像素为一组的话,R、G、G、B 这个组合是最合适的,也就是一个红、两个绿呈对角线排列,还有一个蓝,这一个经典的组合被广泛采用,也是目前绝大多数设备所使用的方案,而这个方案以其发明者拜尔的名字命名,被称为拜尔滤镜(Bayer Color Filter Array)。RYYB CFAP30 系列的色彩滤镜与常规的拜尔滤镜 RGGB(Red Green Green Blue 红绿绿蓝)不同,换成了 RYYB(Red Yellow Yellow Blue,红黄黄蓝)。黄色=红色+绿色,这意味着原本只能响应绿色的像素现在能同时响应绿色和红色,提高了对光线的利用率,也就是华为所称的 40% 效率提升的原因。但是 RGGB 这个阵列活了四十多年一直经久不衰不是没有原因的——还记得我们刚刚提到的吗?色彩是靠猜出来的。换句话说,滤色片滤色性能越差,对光的利用率就越高,但猜色准确率越低。最极端的情况就是纯黑白的 CMOS——对光线利用率可以说是最高的,来者不拒,但你能从纯明度信息里还原色彩吗?没有办法。RYYB 比 RGGB 提升了至多 40% 的响应效率——但如果换用摄影上更常用的对数标定,其实也就提高了 1/2EV 不到,大多数时候的提升还小于这个数,而带来的色彩问题却不是能轻易解决的,丢掉的信息就是丢掉了。DxOMark 非常客气地指出华为在弱光下细节和控噪方面都非常优秀,但是普遍饱和度偏低,弱光下有色罩,对天空的色彩还原也有问题,会持续地偏青色——如果你喜欢日系漫画风的照片风格这可能是重大利好,但如果你喜欢深邃蔚蓝的天空你可能就得考虑一下了。华为 P30 Pro 能不能打尼康相机不清楚,但是肤色可能会比尼康黄还要黄。DxOMark 样片DxOMark 样片DXOMark 样片此外,对于高光边缘,RYYB 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更多伪像,上面的紫色并不是镜头色散,而是 RYYB 带来的副作用。还有一点,由于 Y 像素能带来更高的效率,也就意味着它们更容易饱和,而 R 和 B 像素需要去迁就 Y 像素的曝光以免整张照片的高光炸掉,最终反而导致日常拍摄整体信噪比更低,还记得前几年华为和索尼大力推广的 RGBW 吗?W 像素提升的效率更高,但最终还是换回了 RGGB。DxOMark 指出,华为 P30 Pro 的动态范围比 Mate 20 Pro 反而倒退了,或许和这个脱不了干系。混合变焦,不看宣传看疗效华为这次的另一个卖点是混合变焦,我看了一下,实现非常有趣。简单来说,在 1-3x 变焦这一段里是数码变焦,3-5x 是用 5x 摄像头拍摄画面中间,然后周围用广角镜头裁切后的信息进行补齐,这样虽然会导致中心和边缘细节程度有所差距,但比单纯的数码变焦要好一些,5x 下使用 5x 潜望式镜头的数据,5-10x 是用长焦镜头进行多帧合成来尝试提高画面质量,再往上 10-50x 就是纯粹数码变焦了。纯粹是数码变焦的 1-3x 和 10-50x 没什么好说的,我们重点看 3-5x 和 5-10x 这两段。3-5x 模式在大多数时候表现得非常好,除了两个小问题:FoV Fusion Zoom一个是拼接还是留下了许多痕迹,细节丰富程度还是肉眼可见的不同。其次就是拍人像特写的时候——由于潜望式镜头最近对焦距离大约在 1.7m,如果你拍摄特写的话,这个镜头是不会启动的,它会变成单纯的数码变焦,效果就逊色很多了。弱于 Mate 20 Pro 和小米 9 的表现至于 5-10x,我觉得宣传的噱头要大于实际效果,各位可以去 DxOMark 上下载华为 5x 的样片,然后做一个 2x 缩放,用 cubic smoothing,也就是最最普通的 interpolation 方法,然后你就会发现——几乎没区别啊……毕竟等效快 f/40 的镜头了,再怎么堆也是出不来多好的效果的。你猜哪一个是混合变焦?ISO 409600 的意义?吃完饭回来继续写,这一个部分需要一点前置知识,可以看我的这个回答,但总结一下就是:成像里最主要的噪声源是光的散粒噪声(Shot Noise)——它由量子的随机运动引起,与拍摄环境有关,和 CMOS 性能无关。在暗光的环境下,提高画质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进光量,不管你是华为 P30 Pro 还是哈勃望远镜,都得遵守这个原则。换言之,任意设备,只要你愿意堆栈,总是可以拍出漂亮的星空的,华为的优势在于去发觉这个极小众的需求,并把它实现成人人可用的,这点还是要点个赞的——或许哪一天就用上了呢,或许,或许……不过我们也提到了,提升画质的唯一方法就是提升进光量,对手机这种固定光圈的设备(不要拿三星和 oppo 那个可变光圈来抬杠),那就只能延长曝光时间。当然,华为 P30 Pro 的 CMOS 比竞品稍微大一点,所以同条件信噪比会高一些。举个例子——三年前的 Pixel 一代手机,也是可以轻松拍出星空的,只要堆栈的时间管够。考虑到这是市郊,光污染还是有一些,邓楠老师去的纳米比亚显然更适合拍星星……Pixel 一代,2016 年Pixel 一代,2016 年把 jpeg 稍微拉亮一下从邓楠老师这两张样片我们也能明显看出堆栈时间对画质的影响:手持模式,华为 P30 Pro 样片,邓楠30s 曝光,华为 P30 Pro 样片,邓楠明显允许更长曝光时间的专业模式要来得更好一些。所以如果你想用手机去拍星空,就去拍吧,不用 P30 Pro 也可以的。针对对样片的真实性的质疑,虽然华为之前曾多次进行样片造假,但我还是很相信邓楠老师的。而对于 gain 的种类来说,一个是 analog gain,一个是 digital gain,华为这个 ISO409600 基本可以肯定是靠 digital gain,那和你用更低的 ISO 拍完 raw 后期进软件拉亮度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比方说 Lightroom 可以轻松拉 5EV,那你拿一张 ISO12800 +5EV 其实也就等效 ISO409600 了。这个指标市场营销意义远大于其实用性。超级感光的曝光策略iPhone Xs Max 暗光录像测试华为 P30 Pro 暗光录像测试根据 YouTube 上的一些评测,华为在 P30 Pro 在暗光下的曝光策略,尤其是视频的策略是非常有趣的,由于视频拍摄需要实时处理,华为选择了丢掉高光然后大幅提亮。DxOMark 提到华为视频 panning 的时候会掉帧。CNET 实拍对比和 DxOMark 描述一致,画面偏暖,色彩饱和度偏低,略显寡淡,天空蓝色还原失真,有青色色罩。注意高光控制和顶部结构的高反差边缘发紫。在大量红黄绿同时出现的场景里色彩问题更加严重,比如图中的食物和肤色的还原。弱光拍摄则是华为的优势项目,但色彩还是略低饱和一些。再谈星空下午有人质疑邓楠老师的星空样片是否真的为 P30 Pro 所拍摄,说实话我心里也有疑虑,但我也在答案里说了,我选择相信邓楠老师。现在视频放出,也算是解决了大家的疑虑,其实是有两张照片弄错了,30s 三脚架的长曝被误标成手持模式。也就是说那两张效果最好的相片其实并不是随手拍星空,而需要有稳定的平台支撑,这算是一个小插曲了。拖影不明显的原因视频里解释得很好,缩图到 100 万像素确实不明显,这里不再赘述。但很多人好奇为什么 30s 能拍星空而且效果还不错呢?这里要再提一下等效光圈的概念,华为的 IMX6*0 配合 f/1.6 的光圈,等效全画幅大概是 f/7.1,拍个星空还算能看。某竞品使用 IMX586,配合 f/1.75 光圈,等效全画幅大概是 f/9,这个同样的参数来拍就比较吃力了,但还有某竞品,同样是 IMX586,配合 f/1.47 的大光圈,等效大概是 f/7.6,这个就应该和 P30 Pro 比较接近。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还是底大多吃光子比较靠谱——这是 P30 Pro 在弱光下面对竞争对手取得优势的原因,但同时也是为什么 P30 Pro 比起相机还差的远的原因,你有再好的算法,也得遵守物理规律。谈算法狂热评论区里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声音:手机的成像不应该以相机的角度考虑,算法也是很重要的云云。诚然,算法可以给我们许多方便,可以掩盖手机成像由于底小等效光圈小而暴露的许多问题,但是——算法是建立在信号上的,再好的算法,只要不是无中生有创造信息,就不应该无视信号学的规律,不应该无视物理学的规律。算法不是灵丹妙药,哪里不灵丢个“算法”就灵了,什么东西有了缺陷就算法一下,有了问题就 AI 一下,似乎加了这两个词就能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不存在的。再谈 RYYB 及伪色首先需要说明的是,CFA 的组合远不止 Bayer(RGGB)、RGBW(又叫 RGBC,C 代表 Clear,全透)、RYYB 这三种。你们能想到的各种奇怪的 CFA,基本都被量产过并应用在摄影设备上,然后又在实践中被证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再强调一次——滤色片滤色性能越差,对光的利用率就越高,但猜色准确率越低。四种 RGBW(RGBC)、CYYM、CYGM、RGBE其中 CYYM 这种全补色系统拥有比 RGGB 高很多的灵敏度,比 RYYB 也高得多,因为青色=蓝色+绿色,洋红=红色+蓝色,黄色=红色+绿色,那对光的利用率是非常高的。如果真的没有任何不足的话,如果真的和评论区的某些人说的一样可以轻松减法反算原色色值的话,如果真的能用什么算法去解决的话,那 RGGB 早就被淘汰了——但是,并没有。因为 CFA 对光线的吸收不是理想化的,导致这导致了对亮度响应越好的系统,其色彩准确度越差。上面这些理论上对光线利用率更高的 CFA,早就都被应用在相机中过——比如用了 CYYM 的柯达 DCS 620x/720x,用了 CYGM 的尼康 Coolpix 和佳能 PowerShot 的许多机型,用过 RGBE 的索尼 CyberShot 系列——在 CFA 的革新与尝试上,相机厂商们才是真正的领头人。大概,也就早了二十年吧?说回 RYYB,近日有些宣传材料称这是华为首创,于是我做了一些调查。我注意到有这样一份专利 US20140125838,来自 CMOS 制造商 Aptina,它们最著名的产品就是尼康 1 系列相机里的 CMOS,后来被 OnSemi 收购。这份专利早在 2013 年就提到了 RYYB CFA。US20140125838OnSemi TND310 有 RYYB 的选项所以明显不是首创。接下来我又对 Aptina 和安塞美(OnSemi)的论文进行了搜索,发现 RYYB 是一个非常冷门的排列,即使在上面的专利中也没有这一方案的优劣详细介绍。但是,但是——我找到一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论文,Method for Quantifying Image Sensor Susceptibility to Chromatic Flare Artifacts。这里面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 CFA 的横向串色导致的彩色炫光伪像。像素 CrossTalk相较于常规的 RGGB,RYYB 会导致更大的干扰——成就 RYYB 的 Y 滤镜现在成了这个问题的罪魁祸首,在这篇论文里写道,在 45° 入射角时,就有极高程度的重叠,进而造成伪像问题。Because of the high transparency of the yellow filter, optical crosstalk is higher in structure (a), RYYB, than in structure (b), RGGB, at all angles. At 450, QE curves of all pixels in structure (a) are becoming highly overlapping due to the high optical crosstalk. 第一行是 RYYB,第二行是 RGGB 的模拟结果红点为 RYYB 方案,其它三个为拜尔 CFA计算结果如上图——我想这就解释了 DxOMark 样片里的严重伪色,这的确是 RYYB 导致的。DxOMark 样片,伪色CFA 带宽越大(越透明),横向串色越严重,这不是我说的,这是 RYYB 专利注册者,最早实现 RYYB 量产的 Aptina 和 OnSemi 说的。Y 周围的 R 和 B 像素的信号被干扰,你觉得猜色是更准还是更不准?当然,随着 DTI 技术的应用,这一现象可以被改善,但应该还是会逊于 RGGB +DTI 的组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发布会新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