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最后为什么把定向主给大明风华皇上杀了赵王?

长平之战《皓镧传》的故事背景为秦赵“长平之战”,秦国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军队,自此,赵国元气大伤,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资本。赵国被秦国武安君白起坑杀了四十万青壮年,赵王为什么没杀了在邯郸为质子的秦王孙异人(皓镧的夫君,后来的秦庄襄王子楚)报复?这不得不从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质子外交”说起。秦武安君白起首先,各国约定俗成的规矩,不得随意伤害质子的性命。自从“周郑交质”后,质子制度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处理矛盾、外交的一种重要方式,通常是把王室重要成员质押给结盟国,作为一种守约的保证,它一般用于求和、求援或者是为了消除对方的怀疑和猜忌。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还未完全崩溃,对于质子,各国之间都有个约定成俗的规矩,那就是你可以对质子友好,也可以对他不闻不问,但是不能轻易囚禁质子,更加不能随意伤害质子的性命。由于受周礼的约束,即使赵国“长平之战”被杀四十多万军队后,也不敢打破各国约定俗成的规矩,伤害在邯郸为质子的秦王孙异人。如果赵王囚禁、杀了异人,那就是对“质子外交”行规的公然挑衅。纵观春秋战国,质子死在异国他乡的很少,秦国悼太子(安国君的哥哥)死在魏国首都,传言是被平原君赵胜暗杀的,不可信。如果悼太子真的是被暗杀的,魏赵是无法承受秦国的怒火的,所以悼太子应该是在魏国病死的。其次,杀了秦王孙异人,也无济于事。秦王孙异人“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将白起屠杀了四十万军队主力,已经发生,当时即使赵王杀了秦王孙异人也于事无补。秦赵“长平之战”是由于赵国接受本已被韩王割让给秦国的上党郡,得罪了秦国,直接引发的战争。至于异人是为什么被质于赵,史书上未记载,当然肯定和“长平之战”没有关系,赵王杀了异人,反而算背弃了之前订立的盟约,也彻底激怒了秦国的虎狼之师。赵王如果杀了异人,只会激怒秦国,引起强溱的猛烈反扑,让赵国第一个被秦所灭,于事无补。再次,赵国留着异人,作为和秦国谈判的筹码。杀了秦王孙异人,也阻挡不了秦国的进攻,还不如留着质子,制衡秦国。虽然安国君不看重异人,秦昭襄王也不管不顾自己的孙子异人的死活,连年暴击赵国,可万一意外发生了呢?等到安国君即位秦王,作为异人的父亲,他也能像秦昭襄王一样铁血无情吗?还有一种在当时看来微乎其微的情况发生,万一异人以后回到秦国继承王位,毕竟在赵国为质多年,念着旧情,能缓和秦与赵之间的敌对关系呢?因此,赵国留着异人,也没囚禁、监视,任其自生自灭,作为在关键时刻和秦国谈判的筹码。最后,秦赵互相交质,不能杀。当时赵国和秦国互相交质,秦王孙异人在赵国为质,同时,赵国也派王室公子入秦为质。试想,如果赵国率先杀了秦王孙异人,背信弃义,那赵国在秦的质子也将性命不保。因此赵国为了不至于在道义上陷于被动,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杀秦王孙异人的。公元前257年,吕不韦和异人在秦国包围邯郸时,逃回秦国后,赵国便陷于被动,终于在公元前246年,赵国武安君李牧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订立盟约,才使秦国归还了赵国的质子。虽然秦赵连年争战,可赵王不仅没想过杀异人,连秦王孙的自由也没限制,只是对态度冷落,不友好罢了。如果时刻赵国监视着秦王孙异人的行踪,吕不韦就是以万两黄金也打不开邯郸的城门,更别谈逃出赵国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在周礼尚未完全崩坏的战国时代,质子作为一国的贵族后代,他的尊严和生命应该得到保证。质子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代表国家进行外交,他们的生命安全理应得到保证,这是国与国之间起码的信誉。以上就是笔者对《皓镧传》中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军队后,赵王为什么没杀质子秦王孙异人(也就是皓镧的夫君)报复的几点探究,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分享,谢谢!
文|飞鱼说史匈奴所畏,燕秦不战。易若摧枯,疾如激电。终惑谗言,反袂拭面。——陈元靓《事林广记》崤山,不止是一座山,还是秦国和山东诸侯的分界线。函谷关,不止是一座城,还是秦国易守难攻的地理屏障。坐拥这一座山和一处关的秦国,在与山东诸侯的作战中,占尽地理优势,但优越的地理位置,无法真正的阻挡强敌,真正让秦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是商鞅在秦国根深蒂固的变法。战国的历史,与其说充斥了诸侯的争霸,不如说是秦国崛起的历程。从面临被山东诸侯瓜分的险境,到具备横扫六国之势,秦国是战国历史中不能被忽略的一方诸侯,尤其是秦王政的雄才伟略,让秦灭六国也成为了历史中的必然,但秦王政兼并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战国末期秦国还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确切地说这个绊脚石不是一个诸侯国,而是一个人,此人就是赵国的李牧。但,作为赵国之柱石的李牧,却被赵王迁自己杀了。那么李牧赫赫战功为何敌不过佞臣谗言?因为他输于权谋,最终惨死于政治。赵迁杀死李牧对战国有何影响?不仅是赵国自掘坟墓,亦是六国末日,李牧一死,秦国大军再无对手,各个击破,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此事我们还得从李牧用兵慢慢说起。起翦颇牧,用兵最精。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如果这个顺序是排名的话,估计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也是,李牧在四大名将的排序中至少要在廉颇和王翦之上。廉颇用兵善守,想要攻破廉颇的防御并不容易,长平之战前期,廉颇的守,就让秦将王齕无可奈何,但廉颇进攻却不太擅长,因为王齕曾多次打败廉颇,但是论兵王齕肯定不是王翦的对手,换言之,也就是廉颇比不过王翦。而王翦面对李牧,也没有把握,竟然连尝试一下都不愿意,直到秦王用离间计让赵王杀了李牧,王翦才敢率兵进攻邯郸,所以也可以说王翦自认为不如李牧。至于白起和李牧谁厉害,这就不好说了了,但白起打的仗都是有把握胜的,而李牧打的仗都是自己创造条件而胜利的,另外李牧用兵,攻守兼备,守时如廉颇一般稳,而攻时又如白起一样猛,李牧凭借一己之力,保赵国于危难之中,堪称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中最后的良将。胜于战场,败于朝堂。赵破匈奴之战是李牧的成名之战,也是中原诸侯对匈奴作战中最解气的一次,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44年,而李牧另外一场对秦的战役是肥之战,此战中李牧大败秦将桓齮让所有诸侯为之震惊,而此战发生在公元前233年。李牧这两次战役,中间相差竟然有十余年,而在这中间,却很少有关于李牧的记载,这个时间段强秦的东出已经箭在弦上,尤其是对于赵国土地的侵占也愈演愈烈,赵国有如此厉害的将军,为何被雪藏十余年呢?或许是李牧一直在戍边,但是匈奴十万主力大军已被全歼,李牧戍边的意义也不大了,最有可能的是赵国的朝堂故意把李牧给束之高阁了,因为此时赵国的领导人已经换成了赵幽缪王赵迁,而赵迁对于李牧,那是很有芥蒂的。赵王迁是赵悼襄王与一个娼妓生的儿子,而赵悼襄王迎娶这个失足妇女的时候,李牧就站出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说其来路不正什么的,后来这个女人给赵悼襄王生了赵迁,慢慢地竟然在赵国的朝堂站稳了,并且还把赵王原配的王后和太子都给弄了下去,李牧当初的发对意见,自然成了掌权后赵迁母子心中的疙瘩。李牧之死,赵国末日。既然看李牧不爽,赵王迁自然不会重用李牧,雪藏他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秦国包围邯郸之势已成,赵王迁还是害怕了,于是又重新启用李牧,毕竟什么恩怨情仇在灭国面前都不值得一提。赵王迁对于李牧也只是利用的关系,想要把赵国托付给他,赵王迁根本做不到,后来秦国用金钱策略买通了权臣郭开以及赵王迁的老妈,对李牧造反投秦的诋毁,那可是充斥了赵国的朝堂,心里本就有疙瘩的赵王迁,毫不犹豫就撤了李牧的兵权。秦国正在步步紧逼,李牧自然不会不明不白交出兵权,于是赵王迁对李牧下了杀手,毕竟在赵王迁看来,秦国还没有打进来,李牧要是造反可是眼下的事情,杀了李牧的赵王迁终于放心了,当然秦国朝堂上下也都放心了,尤其是秦军大将王翦,更是放心了。李牧死后几个月,王翦的大军就一举攻破了邯郸灭了赵国,足见赵王迁昏聩的程度之深,当然关于李牧的死,还有其他版本,比如《战国策》里记载的是自杀,但不管哪种死法,都和赵王迁的糊涂脱不了干系。飞鱼说:李牧赫赫战功为何敌不过佞臣谗言?因为他输于权谋,最终死于政治,李牧的下场似乎是古代将军的命运,长期混迹在军队之中,自然缺乏在政治上的权谋,长期远离权力中心的将军,也往往跳不出被自己君主杀死的宿命。战国四大名将中,也只有王翦做到了善终,是王翦灭国的功劳让嬴政不敢动手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王翦的具备了其他将军不具备的权谋,他能清晰地揣摩出喜怒无常的君王之心,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王翦这个人的情商极高,李牧,白起,廉颇都远远不如。赵迁杀死李牧对战国的走向有何影响?其实这不仅是赵国自掘坟墓,亦是六国的末日,秦王政统一华夏的计策出台之后,赵国独自抵挡秦国十余年,可以说如果没有赵国的抵抗,山东六国的覆灭会被提前很多。而赵国有能力抵抗强秦的依赖是名将李牧,虽然六国崩塌早已是历史中的必然,无法扭转,但是李牧却硬生生地把这一必然的发生推迟了很多,足见李牧之威,堪称名将中的战斗机。有道是:李牧死,赵国亡,赵国亡,六国灭,对此,您怎么看?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事林广记》等。(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导读:本章为《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的内容,所要阐述的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四大刺客之一——豫让,在这个人物的背后是悲壮的侠义精神以及风云变幻的历史过往。自公元前453年智氏灭亡之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晋国王室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仁义尚存”的春秋时代马上就要结束,伴随着“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战国七雄”即将成为天下新的主宰者。城头霸王旗已然变幻,无数的王公贵族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成为荒烟蔓草中的齑粉,而刺客豫让这个小人物却奇迹般地为后人所铭记,他的事迹在华夏大地上流传了2500年,人们热切地称他为——无双国士!青史沧桑而沧溟浩瀚,翻开这尘封已久的过往,或许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何豫让这样一个底层的小人物,能够千百年来为人们称赞不已。或许,他身上所传递的不仅是消失已久的侠义精神,还有这人世间恒久的人心光辉——粪土万户,情义千金!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我是一个失败的刺客”公元前453年,周朝诸侯国之一的晋国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动乱,韩、魏、赵三家公卿势力联手消灭了智氏,智氏族长智伯(荀瑶)的头盖骨被赵襄子(赵无恤)做成了酒器,从此以后晋国的这三家公卿完全掌控了大局,晋国的国君已然沦为了毫无大权的傀儡,王室的势力已然名存实亡。作为胜利的一方,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三人好不得意,他们不仅痛快地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还将智氏全族屠戮殆尽,智氏的家臣们纷纷地逃散出去。一时之间,整个晋国都闹得人心惶惶:“赵襄子大人要追杀智氏的家臣啦!”城头的大王旗已然变幻,智氏的家臣们也是毫无办法,要么就逃到别处,要么就归顺到韩、赵、魏三家的麾下,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在匆匆赶路的逃亡者中,有一个人显得格外不同,他的眉目紧蹙着,似乎在决定着什么重大的事情。“豫让,赶紧走吧!”身边的人催促着他,他们似乎只记得逃亡了,仿佛智氏的过往已然与他们完全无关。这个叫做豫让的男子,随着众人一起逃亡到了山里,他们决定从此以后隐姓埋名,为的是躲避赵襄子等人的追杀。“我还是要回去!”豫让突然说道,“我要为智伯报仇,杀了赵襄子!”他的话犹如炸雷一般,身边的人都呆住了,随后又戏谑地笑了起来:“一朝天子一朝臣,智伯他已经死了,他的族人智果都不想为他报仇,你一个外人凑什么热闹呢?”豫让只是孤身向外走去,留给身后的人一个清冷的背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豫让在走了几步之后,突然大喊一声,随后便消失在了莽莽山林之中。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史记·刺客列传·豫让》但毫无疑问,豫让的第一次刺杀行动失败了,赵襄子在如厕之前发现了他。但是豫让并没有死,赵襄子放走了他,只因为他是一个忠义的家臣。“我把你家主公智伯的头颅做成了酒器,是因为当年他羞辱于我,你今天要杀我,我不但不怪你,反而很欣赏你的勇气和忠诚。你要是愿意留在我手下做事,我很欢迎;你要是不愿意,那么我让你安全地离开!”赵襄子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对这个青年很是欣赏。豫让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豫让这样想到,“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即便是如此,他还是想着为智伯报仇,于是在豫让的脑海中,酝酿着一场更大的计划。一场更大的刺杀计划豫让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赵襄子的王宫,他来到一家旅店做暂时的休整,一场更大的刺杀计划就要上演了。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没错,这就是豫让的新计划,他买了有剧毒的生漆涂遍自己的身体,很快,他的身体便开始长出了令人恶心的疮癞。想当初在智伯帐下为家臣之时,豫让也是鲜衣怒马的翩翩公子,但现而今的他,一走到大街上便招致行人的鄙视与责骂。豫让丝毫没有觉得不快,他的内心反而充满了喜悦,因为他觉得自己伪装得很成功。“要是我的声音被人听出来怎么办?”他这样想着,越想越觉得仅仅是毁容还不够,自己的一切特征都要毁掉。于是,在反复思量之后,豫让做了另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吞炭!炭,粗粝而不可食,豫让吞下它们是为了让自己失声。在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豫让终于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声音,他彻彻底底地成为了一个容貌丑陋的陌生人。为了检测自己的成果,豫让来到了大街上乞讨,来来往往的行人从他的身边路过,但是没有人能够认出他——豫让,原先智氏府上的座上宾。有人可怜他,问他是哪里人,家在哪里住,豫让也只是摆摆手,咿咿呀呀地指了指自己的嘴巴,于是那人便留下一点钱走了:“唉,可怜的一个哑巴!”在某一天的清晨,豫让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他的妻子。她就从他的身边走过,但并未认出这个丑八怪一般的哑巴,是自己的丈夫豫让。豫让想哭又想笑,他咬了咬牙,然后低下头任由那个人从自己的身边走过去。“你知道吗?听说赵襄子大人这几天就要出游了,到时候一定要看看这位大人的模样!”街上的行人波澜不惊的话,却使得豫让心中似波涛一般翻涌——他的机会来了!第二天,豫让出人意料地并未去街上乞讨,而是去见了一个故人,那是他当年共同在智伯手下效力的同僚。豫让来到友人家时,遭到了友人随从的驱赶,“哪里来的要饭的,躲远点!”但原本表情平静的友人,在看到这个半人半鬼的乞丐之后,突然就哭了起来。“你不是豫让吗?”“我是!”“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一番对话之后,豫让转身离去了,友人并没有挽留他,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愿他——其实,谁又不想为自己的主公报仇呢?只不过,人总是把自己的命看得更重要罢了,能够舍弃一切羁绊的人总是少数。豫让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唯有等待赵襄子出游了。而这一天,很快就来到了,这是一场感动千年的伟大悲剧。虽败犹荣,国士无双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节三》豫让就这样死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轰轰烈烈,因为他实在算不得什么出色的刺客。“豫让啊豫让,我已经放走你一次了,为什么还想着要杀我?”赵襄子这次生气了。“因为你杀了我的主公,还拿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我不能忍受你如此侮辱他!”豫让用沙哑的声音说道,近乎于唇语,但周围的人却听得一清二楚。“豫让,据我所知,你并非只侍奉过荀瑶一个人,你先前在范氏、中行氏两家都做过家臣,为何单单对智氏如此尽忠?”“范氏、中行氏都是以一般的礼节来对待我,故而我要以一般的礼节对待他们;而智氏智伯却以国士的礼节来对待我,我必然要以智氏国士的身份来报答他。作为人家的国士,难道不应该以死尽忠吗?国君的尸骸遭到了侮辱,难道不应该为此报仇吗?”“豫让啊豫让,我敬佩你的为人,但我之前已经放走你一次了,我今天必然不会再放过你!这是我为人的准则,但无论如何,我都从内心深处敬佩你!你虽然没能杀死我,但是你已经尽心尽力了,天下人都会感念你为智氏所做的一切,你的声名将从此远播!”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豫让就这样死了,他死的这一天,整个赵国的忠义之士都为他流泪。豫让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战国纷飞的时期,人人都朝不保夕,家国被灭是相当正常的事情。在各个卿大夫家中做家臣的人们,更多不过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聚集,一旦君主或是卿大夫遭遇不测,这些人自然而然就要做鸟兽散,就好比智氏的家臣们纷纷出逃一般。人人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切不过是逢场作戏,但只有豫让当真了。或许,他在中行氏和范氏那里郁郁而不得志,而智氏智伯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尊重与礼遇,这是底层出身的他感念不已的原因。毫无疑问,豫让是一个相当蹩脚的刺客,或者说他几乎没有任何行刺的行为,他是古代四大刺客中最“蠢”、最“笨”的那一个,但是他虽败犹荣。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仅此一句话,豫让这个失败的刺客,便可以称得上“国士无双”!“其为后世之鉴,岂不昭昭也哉”,这便是2500年前的侠义之士,这便是中华民族永恒不灭的血脉精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明风华皇上杀了赵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