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电影比其他电影更真正能打动人心的?


2022-06-02 08:53
来源:
泪沐电影发布于:江西省
22年前,一部电影不仅让一个13岁的农村女孩火遍全国,而且让她在世界观众面前也露了一回脸。
电影里的故事很简单,就
是一个作为临时代课教师的女孩,执着地留住每一个学生的故事。但是,这个代课教师身上的执拗让我们为这份坚持而感动!
电影里,她是本色出演,身上有着农村女孩纯真的气质。朴实的装扮,被紫外线晒得红红的皮肤,笑起来月牙般的眼睛里透着干净,直白,一句话,她长得很普通。
张艺谋曾几次在媒体面前直言“她长得不好看,身材也不好,不适合当演员”。
她,就是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女主角,魏敏芝。如今,魏敏芝的故事,比电影更打动人心。
01
1995至1997年的那段时间,是张艺谋的低谷期。恰好1998年,张艺谋看到新疆作家施祥生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时,他被小说中执著地留住每个学生的代课教师的故事所感动,由此他决定筹拍这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这部电影采用的都是业余演员。很幸运的是河北赤城县镇宁堡村的13岁女孩魏敏芝被选中了饰演女主角。
原本来选角的副导演郦红看中的是魏敏芝的双胞胎妹妹,魏聪芝。奈何妹妹性格太腼腆,面对副导演提出的唱歌跳舞的要求,魏敏芝的妹妹不敢表现自己。
这时,在一旁的魏敏芝勇敢站出来说:我会!说完,她就真的大胆唱了一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接着还跳了一段自己编的舞蹈。这让副导演大为惊喜,追问她“你敢拍电影吗?”魏敏芝尽管不懂什么是电影,但回答得依旧大声且坚定:“敢!”
就这样,魏敏芝被带到了张艺谋的镜头面前,最终她从一万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女主角。
从此,她的人生与她同村的女孩们比起来,开始变得不一样。
电影拍了几个月的时间,杀青了。魏敏芝告别电影生活,重新回到了小山村。重复着放学后劈柴、喂猪的生活。那时,她还没意识到这部电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02.
魏敏芝扮演的乡村教师自然、真实的形象,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无数人记住了她。
1999年,《一个不能少》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映。
一举拿下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第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等十项大奖。
连姜文看完《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后,都说:那个女孩脸上一点不做作。
魏敏芝,一夜爆红。
一批又一批娱记涌进那个偏远的小村庄。看着堵在家门口的那群人,一向大胆的魏敏芝,开始迷茫起来。
她回忆说:“当时不知道是去见识外面光鲜亮丽的世界,还是继续踏踏实实回乡读书。”
这时,
张艺谋第二次找到了魏敏芝。
语重心长地对她
说了一段话:
“孩子,你不能当明星,从现在起一切归零。你成功出演了一部电影,只能说你的人生多了一份不同的经历,这一件事不能改变你的命运。你不要听别人夸你是大明星,我希望你冷静下来,你不适合进入娱乐圈,我也不希望你进入娱乐圈。但是你能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好好学习,从现在开始,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人的命运除了自己的性格决定,还有关键时期来自贵人的指点。
那时候,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魏敏芝,听从了张艺谋的建议,退出了演艺圈,回家专心上学。
14岁的魏敏芝,接受了石家庄精英中学的邀请,来到精英中学读书。幸运的是精英中学为了让她安心上学,免除了她的学杂费,还每月给她生活补助。
1999年,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的魏敏芝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功课上。她经常在熄灯后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学习。三年后,魏敏芝顺利考上了精英中学高中部。
03.
虽然被张艺谋劝退了演艺梦,但那部电影在魏敏芝心中早已种下一颗演员的种子。高三备考时,19岁的魏敏芝想要把心中的种子变成现实的果实。她把高考目标告诉了父母和老师:当不成演员,那就当导演。
毫不意外,这个想法遭到了老师和父母一致反对。父亲劝诫她:“你最好别做导演这个梦,老老实实去考师范类学校,将来像你姐姐一样教书得了。”
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6年的大城市求学经历,让当初那个勇敢的魏敏芝对未来的路更加笃定。
2004年5月,魏敏芝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虽然失败了,但她又把目标转向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影传媒学院最终,她通过艺考。在后面的高考备考过程中,魏敏芝十分刻苦,她知道这是改变她命运的一次机会。每天晚上寝室熄灯后,魏敏芝就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到深夜才睡觉。
2004年5月,魏敏芝走上考场。最终,以文化课460分的成绩,被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影影视传媒学院编导系录取。
6年前,那个以为初中毕业后就等着嫁人生子的纯朴的姑娘,靠着勇敢与一股拼劲为自己走出了一条更宽阔的路。
04
走进西外,魏敏芝在大二那年正式当上了导演。她把自己的高考经历,拍成了电影《夜的童话》。
也许是上天开始眷顾这个满身拼劲的女孩,魏敏芝遇到了人生的又一个贵人。这个人是国外杨百翰大学的美籍华人教授陈尔岗。他看过电影《一个都不少》,对影片中的代课教师印象深刻。当他来西安讲学时,他终于见到了“小魏老师”。
两人
一番谈话,让陈尔岗觉得这女孩和电影里一样“同样执着、同样满怀梦想”。他想帮助她。
于是,在他的推荐下,两年后,魏敏芝以英语笔试、口语最高分的成绩,领着全额奖学金,走进了杨百翰大学,学习传媒电视专业。
留学期间,魏敏芝在聚会中认识了她的丈夫,两人在2008年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如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毕业后,魏敏芝独立执导和主演了电影《母亲的心愿》。还曾根据自己的经历改编拍摄电影《奇迹的女儿》。这些年,她还拍摄过纪录片,电视剧。
魏敏芝走向外面世界的大门就是导演张艺谋打开的,多年后,她也变成了一名导演。这应该是张艺谋当年应该没想到的吧。
05
2010年,张艺谋携《山楂树之恋》和新“谋女郎”周冬雨出席第30届国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新闻发布会。魏敏芝以电影工作者的身份,恰好就坐在台下。
当魏敏芝在台下提问时,台上的张艺谋感慨不已:“我很多年没见到魏敏芝了,你长大了,像故事一样。当年跟我拍电影的时候,很小,现在她是坐在这里给我提问题,给我一种恍如梦里的感觉。”
而魏敏芝更是感慨万千,对于张艺谋,她是万分感激的:“拍摄《一个都不能少》的阅历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我才有机会读大学,出去深造。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我可能会在家养猪、结婚、生孩子,做家庭妇女。”
其实,我们都很感慨,魏敏芝是幸运的,这个世界努力的人很多,但不是谁都有贵人相助。
无论何时何地,付出足够的努力与坚持都应该是人生的底色。也许你不是最优秀的,但有了它们时尚,你终究会收获幸运,变得强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能展现美景的电影离不开两个元素:(1)巧妙地镜头设计。(2)整体影片质量过关,即优质影片更能提供美丽的镜头。很多人或许不理解第二条,我们可以拿两部电影做个对比。一部是豆瓣和imdb都排名第一的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另一部是评分跌破3分的《富春山居图》。两部戏中都出现了主人公在海边相遇的情节。但是您说说,哪部电影的海边镜头更能打动你?当然是《肖申克的救赎》。如果影片质量不行,电影中的美景也都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而康德认为,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客观的美景打动了主观的观众,所以让观众产生了美的感受。很显然,动人心弦的剧情往往赋予电影中的景色生命的气息,从而让观众嗅到其中的美感。只要你有钱,如今的电影工业已经可以帮你完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程度的美术设计了。但是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展现这些美轮美奂的海洋、深潭、鲸鱼与蓝夜,它展现的不止是画面本身,还隐喻着主人公的的精神与意志如同这也景色一样的浩瀚壮美。2.标准与反标准:当一部电影质量过关,那就需要巧妙的镜头设计了。电影的标准镜头是16:9或2.35:1,因为宽屏符合人的视觉需求。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用“黄金分割”作为审美标准。比如把这样的线套在一张电影镜头中,来判断这个镜头美丽与否。。。然而事实上,黄金比例存在与否,在设计界存在争议,人们往往发现,几乎万物皆可黄金比例。更何况美丽与标准无关,往往很多出其不意的美往往是破坏标准。比如侯孝贤在聂隐娘里基本在使用1:1.41的近似方形画面,打破了纵向宽屏标准。因为聂隐娘中的人物占据镜头比例不大,所以1:1.41的方型镜头能拉伸画面,让高耸的风景能够融入其中,也能展现竖版水墨画中所架构的画面内容——而这些构图往往在16:9之类的横版构图难以实现。但在抚琴镜头中,为了让镜头与琴身协调,又转回1:1.85满屏镜头。但是美又并非完全没有标准的。在展现美丽景色时,摄影师们不是随意摆放机位,很多美丽镜头都有一定的精心设计。首先是构图:水平线构图:以水平线条构成全图的基本走向,从而拉宽了镜头的视觉感受,水平线构图,往往表现出宽阔、稳定、和谐的感觉,通常运用在森林、草原、水面等等。斜线构图:斜线构图分为平式斜横线和立式斜垂线两种。过多的水平镜头可能会让影片画面显得呆滞、刻板。因此,通常电影中的斜线构图比水平构图更多。斜线构图适用于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紧张、危险、一泻千里等场面,也有的画面利用斜线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一个固定导向的作用。另外斜线构图也强化了画面的透视感,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渐变比水平构图更明显。S构图多用于广角空镜头(即没有人物的镜头),用弯型构造表现景色的韵律美。当然也有人物镜头使用s型构图,s型的扭曲感也延展了镜头的空间感,让镜头显得饱满。三分构图法:在这种方法中,需要将场景用两条竖线和两条横线分割,这样可以得到4个交叉点,将画面重点放置在4个交叉点中的一个即可。三分之一构图即让人或物处在画面三分之一且偏下方的位置。与将人物放置中心的构图往往让人物显得强势,而三分之一的构图则会让人物与周围景色较好地融为一体。因此,三分之一构图往往表现人物沉醉于景色之中的场景,一种人景交融的画面。卞之琳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这类镜头也往往表现出影片中人物与美景融为一体,观众在凝视人物的时候,也见证了美丽的风景。而同时,在这类镜头中,人物的情绪很好地感染了景色,让景色更有回味感。画框构图:最经典的应该是《公民凯恩》里的画框构图:室内的大人们正在为少年凯恩的未来所焦虑;凯恩却在窗外兴奋地玩耍。成人的焦虑与少年的无忧无虑形成鲜明对比。画框构图会引导观者注意框内景象,产生跨过门框即进入画面的感受。且画框内外往往明暗、色调对比强烈,从而增加画面的层次感。3.色彩冷与热:冷色调的镜头表现人物的失落感,热调表现的是生命力。色彩对比:4.美丽的景色是带有情绪的:同样是展现美景,我们吐槽烂片像拍MV。之所以烂片的美景像MV,因为松散的剧情无法将精致的画面网罗成一体,而是让它们显得空洞、分散。而好的电影,让美景成为电影表达的一部分。所以优质电影的美景是带有情绪的。怀旧感:低饱和度、低亮度、偏黄、红色调。苦闷感:低饱和度、偏黄色调:忧郁感:绿色、低亮度偏暗的画面让绿色呈现出一种潮湿感,反映角色的忧郁。温馨诗意感:绿色和明亮的画面。明亮的绿色的鲜嫩感,呈现出清新的气息。温馨怀旧:逆光、黄调上述这些画面之所以美丽,除了是景色本身的美,还因为由它们构成的故事能够打动人心,从而增强了画面的魅力,也就加深了画面的美感。比如《恋恋笔记本》的这个镜头,表现得是男女主角约会的情形,“约会”的情形为这片河水增添了浪漫气息。《阿飞正传》中的相应镜头叙述的是男主角前往菲律宾寻母,被母亲拒绝后,又要迅速逃到美国的情景。故事本身的苍凉让这些画面更加阴郁。另外,《怦然心动》与《七宗罪》的这段镜头,配上或清新或苍凉的台词,也让这些画面有了相应的味道。怀旧、落寞、梦幻感:逆光、黄调、高饱和度《傲慢与偏见》、《阿飞正传》、《被嫌弃的松子》里相应画面更是演员生动的演技带动了整个画面的情绪。搬运自我的知乎,未完待续。
好电影的判断标准,可能有一些综合性的考量,即综合电影拍摄技法方面,内容对于观众的触动方面,还要平衡艺术和票房方面,再看看有没有开创性,引领一时风潮,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考量,每个方面都做到优秀,某个方面特别突出,大概可以称为好电影。但是这些判断的标准,要掰扯起来,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意见。总而言之,若说起好电影的判断标准,可能很难,根本都找不到所有人都满意的。但我认为,好电影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在某个方面做到了极致,都可以是好电影。比如说《英雄》。我一直认为,如果《英雄》不是张艺谋拍的电影,它现在的评价肯定要高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英雄》其实应该归为艺术电影的范畴,而不太像是一部商业娱乐大片。这是一部披着商业大片外衣,但本质上是一个并不注重娱乐效应的电影。当然,作为开启中国电影商业化浪潮的鼻祖,为了加入更多娱乐性和话题性,这部电影使用了全明星阵容,刻意的,也是张艺谋一贯爱好的,使用了大量千军万马,人海战术的大场面镜头。所以,《英雄》这部电影,本身是个误会。张艺谋,从他长期电影经历来说,就不是一个适合拍这种大场面和娱乐电影的导演。是历史的因缘际会,交给了他这个任务。也因此,《英雄》本来更适合作为一个艺术电影来欣赏,结果外表铺张成了娱乐电影。这是它得到很多差评的主要原因。现在很多对《英雄》的批评,大多都是在抨击其故事性太差,很多情节雷人,空有华丽的画面,却没有一个深刻的内涵和灵魂,如此等等。但同样是张艺谋,他导演的北京奥运开幕式,就被夸上了天。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赞叹这是一出华丽的、诗一样的盛典。在我看来,《英雄》这部电影和北京奥运开幕式是相似的艺术,但是大众对于这二者的评价标准不一样。《英雄》是一部电影,而且是一部关注度非常高,又需要赚钱,需要讨好尽量多的观众的电影。一部需要赚钱的大制作,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观众看爽,它一定需要一个完整而饱满的故事;而奥运会开幕式只是一场秀,能够看到让人赞叹不已的画面,就超出很多人意料之外了。张艺谋还是那个张艺谋,但拍出了比奥运开幕式更加出神入化画面的《英雄》,很多人就不能满意了。但如果抛开故事性不谈,《英雄》在画面上的开创性,以及在某些镜头方面达到的超凡脱俗的境界,真的是电影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部的水平。然而很多观众一定会说,空有画面,没有故事,岂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一部电影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我认为并非如此。正如优秀小说也并非一定要有一个好故事。20世纪世界文学出现了意识流小说,是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的很多故事,就根本让人看不懂。和意识流小说同期出现的卡夫卡等人写的小说,写的故事也不是传统的那种故事。正如同时期世界绘画发展,也从以前讲究画得像,逐渐过渡到印象派的意识流,再过渡到毕加索的画不像。这些同为20世纪世界文学和艺术史上的重大变革,都颠覆了以往的文学和艺术的表现形式。说这些,看起来和电影没有什么关系。但我想说的是,电影也有艺术性的一面。文化既有雅文化,也有俗文化。李银河说俗文化,不是低俗文化。什么是低俗文化?什么事儿都往下三路靠,粗鄙无聊,这是低俗的文化。俗文化,是和雅文化相对应,前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后者就相对来说比较小众。比如说大众都喜欢看故事,看曲折的,打动人心的故事,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故事性的小说也好,电影也好,很多人不喜欢,但不代表这些就不好。文学有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区别,电影也有娱乐大众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我最近一直在抨击豆瓣,但也要承认,豆瓣所推崇的那些艺术电影,小众电影,也并非都是无病呻吟的装逼玩意。比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在作为大众观影口味代表的猫眼上,只有6.9分。当然这也是因为打分人数太少,可能不是太有代表性。《太阳照常升起》就是那种故事性很差,甚至反故事性的电影,充满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它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在很多艺术电影爱好者看来,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佳作。如果要具体说说这部电影如何好,可能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所以,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最好要更有包容性。像某些豆瓣用户那样鄙视大众电影要不得,但是像很多大众都看不懂的电影,就觉得它一定是在装逼,也不一定。文化要有多元性。电影也不只一种拍法,我们需要用更开拓的视野去看待不同类型的电影。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不要搞互相歧视。再回到《英雄》这部电影。如果用一种艺术电影的眼光去看待它,不要太纠结于故事性,你会发现它很多镜头拍出了那种东方文化独特的味道,甚至具有一种玄学的味道,具有一种诗意。什么是诗意?诗意这个词很难解释,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说法,就是一刹那间的感悟,无论是关于人和自然之间,还是人和人之间的某种关系,一句诗,讲出了刹那间的某种感悟,打动了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冯延巳“高数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很有格调,韦应物的“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和孟浩然的“舒云淡河汉,微雨滴梧桐”大有不及。这句“高数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就是讲述了一刹那间的诗意。需要细细品味。《英雄》中的很多镜头,也很有这种诗意。尤其是李连杰饰演的无名,和梁朝伟饰演的残剑,那场在九寨沟水面的意念之战,真的是超凡脱俗,每一帧,都需要细细回味。电影,是关于光和影的艺术,是关于动态画面的艺术,视听语言是它的基本元素,正如小说的基本元素是文字。像《英雄》这样在视听语言做到了极致的电影,很难再找出另外一部同样水准的作品。评价一部电影,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一部电影,只要在某一个方面做到了极致,拍出了其它电影都无法达到的境界,都可以算做好电影。再如《唐伯虎点秋香》本身故事性也很一般。这个电影很多观众都看过很多变,几乎是烂熟于心,但要仔细想一想就知道,如果这是个靠故事的电影,怎么会吸引我们看这么多遍呢?《唐伯虎点秋香》有点像是一个大型小品,而且每一个场景,它的段子,都几乎达到了《主角与配角》的水平。开头人体作画,和周星驰那段打击乐自述,这种情节的想象力,真的是非常惊艳,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镜头,那种震撼感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但是如果就故事性来说,这个电影很多情节要么是夸张过度,要么根本就不合常理啊。所以才叫无厘头啊。《唐伯虎点秋香》也根本无所谓内涵,它就是一个纯粹的娱乐电影,它的出发点,就是要颠覆很多既有的东西,通过这种颠覆和恶搞,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电影体验。它属于那种最一流的娱乐电影。这种电影的评价标准,既不能用故事性,也不能用是否打动人心,甚至也不能用喜剧的是否逗人发笑来评判。《唐伯虎点秋香》已经超越了普通喜剧范畴我在这里举了几个电影,无论是哪个电影评分网站,都不是得分最高的那批电影,但在我看来,这几部电影,都将是注定会影史留名,绝对无法忽略的好电影。当然,关于电影评论,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世界上绝没有任何一部,非看不可的电影。关键是我们能否从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美感和体验。所以,说到最好,每个人对于好电影的体验,都是一种私人的感悟,最好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观影品判体系,而不要迷信任何电影榜单。首发于观察者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部最有感触的电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