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本杀剧本创作中如何保持创新活力作品创新和独特性?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剧本我不知道,但是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不一定要先有一个主题,很多时候甚至写完了,写作者也不一定能确认小说的主题,所以很多写作者,我相信也包括别的类别的创作者,都很讨厌别人问他:“你们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这个作品的主题可能真的无法用一个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因为作者所想表达的其实已经在作品中完全表达了(否则作品不会结束),因此你这时候再另外问作者“想表达什么”,作者当然会很无奈。但这是题外话。虽然不一定要先有一个主题,但创作总不免要先有一个动因,可能是因为一个场景,一段情节,一个人物,甚至可能是因为一个画面,一个句子,一个人名等等,都有可能,但是要把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零碎的动因发展为一篇情节完整的小说并不容易,这里面有作者的欲望、毅力、运气和理性的选择在,首先欲望很重要,如果作者本身并不存在表达的欲望,而且往往必须是一种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即写下来的欲望,那么这篇小说可能都还没有到水到渠成的时候,有时候我会选择等待,当然不一定非要等到这时候才写。毅力也是至关紧要的,即便是一篇短篇小说,区区一万字,也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如果算到最初的动因的产生,甚至可以有十几年)才能最终地完成,更不用说一部长篇花了一辈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了,即便是网络写作,那也需要数年如一日地更新,每天更新至少数千字,也绝不是普通人就可以完成的。运气这里我不先说了。说一说最后的一点:理性的选择。有无数的动因,让你去选择创作无数的作品,你究竟选择哪个动因去完成,我以为主要基于三点:首先,是你对你自己的了解,创作首先必须建基于对自身的了解之上,这意味着同时你也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人格,以及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如同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或者孟子说的四十而不动心,这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很多人一辈子都到不了这个境界,当然不意味着非要到了这个境界才可以写作,但写作应该能够帮助你达到不惑和不动心的境界,否则对你而言,写作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意义。其次,对传统的了解,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写作都逃不开传统,它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必定只能是对传统的背叛,从最浅显的方面说,传统类似于一个坐标系,能帮助你定位你的作品的位置,从最深层的方面说,只有你的作品真正地进入了传统,才能具有它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成为传统这棵大树的一部分,从而使它得以摆脱作者和当下,得以获得神的属性。第三,当然就是对世界以及对于行业的了解,对世界的了解我之前已经说过了,其实与对自身的了解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行业的了解,则可以帮助你更快地把作品发表出去,获得别人的赞赏和金钱的回报,这在写作的初期尤其重要。当然这上面说的并不是截然可分的,我只是为了方便才分开来说,其实这几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而相成,缺一而不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会舞台剧剧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