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魔方怎么样APP的省心目标盈风险大吗?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问题困扰基金行业多年。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相关理财机构基于长期不懈的探索,逐渐为这一问题找到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理财魔方为例,该机构创始人兼CEO袁雨来在近日接受券商中国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理财魔方2017年至2022年用户的月平均盈利概率接近90%。在盈利概率提升下,用户留存率也逐步提高。袁雨来表示,提升盈利概率的关键,在于运用AI技术精准识别投资者需求,实现“千人千面”的财富管理服务。因为在AI技术的广泛运用下,专业理财服务资源得以普惠化,享受专业理财服务的机会是平等的,投资者能基于自身情况获得差异化财富管理服务。并且在技术赋能基础上,券商、基金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未来也有望实现低成本的千人千面理财服务。用户月均盈利概率近90%理财魔方成立于2014年,自2015年推出第一版APP后就持续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投资者的财富管理服务模式。“我们很早就对国外投顾业务模式进行了调研和尝试,当时认识到虽然发达国家市场也是以标准化资产为主,无论是风险、收益还是产品的丰富程度,都远超过中国,但国外已是一个相对有效市场,他们的理财方案和系统算法并不适合中国市场。”袁雨来对记者表示,从那时候起,他就尝试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市场的理财系统,主要设想包括智能投资管理、智能客户分析与管理、千人千面交易这三大管理系统。理财魔方从2016年开始构建这套适合中国的基础系统,从构建到完善花了两年的时间,成为国内首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实现了“千人千面”智能投顾服务的公司。2018年至今,理财魔方先后有过三次系统升级,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基于财富管理服务或者基金理财服务的认知体系,也就是理财魔方一直在深耕的“客户立场、个性化定制加伴随式服务”的这套3C投顾标准。袁雨来表示,从2022年开始,理财魔方再次将更多精力花在AI技术的升级上,旨在为更广阔的投资者群体提供财富管理。因为深耕个性化定制和伴随式服务,是实现财富管理服务“千人千面”的关键所在。袁雨来表示,理财魔方近年来的一系列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顽疾是可以解决的。袁雨来说道,公募基金长期收益率不错,大部分基民赚不到钱,主要原因是投资者追涨杀跌。但从理财魔方2017年至2022年60个月的数据统计来看,用户每月的平均盈利概率近90%。期间虽然也经历过2018年的下跌行情,但由于盈利概率提高了,用户留存率不但没有流失,反而越来越高,老客户还愿意往里面多投钱。二是依靠AI技术另加上少量的人工辅助,会极大改善财富管理的服务效果。在这方面,中国比美国有优势,因为美国理财服务大约是在近20年才全面转向机器和AI技术的,而中国公募基金一开始就是全电子化标准化发展的,并且中国还有着海量的互联网用户,因此完全可以依靠人工智能提供服务,跳过人力服务这个阶段。三是基于AI科技系统的理财服务体系,能实现真正的千人千面服务。1万个理财师服务1万名客户是千人千面,但人力成本太高,只有私人银行等少数高端客户可以享受。但在AI技术的广泛运用下,普通投资者也能享受到“个性化定制”的理财服务,可以实现基于自身约束条件下的理财目标最优解。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为市场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理财世界,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所有理财资源对所有投资者都是可得的。“理财魔方客户中最小的投资金额有几千块钱,最大金额则高达8000万元,不管是高净值客户还是普通客户,他们享受的服务背后用的是同一种算法。理财魔方目前主要服务的群体以中产客户为主,主力客群平均可投资资产大概在5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我们的客户已经遍布到全国2600个县,但主要群体集中在北上广深和一线省会城市。”袁雨来说。把财富管理服务普惠化在上述成果背后,袁雨来对基金理财市场有着深刻思考。袁雨来对记者直言,“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矛盾存在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从宏观方面讲,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投资者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和专业财富管理供给之间的不匹配。“我们所说的‘基民不赚钱’,实际上隐含的是‘普通基民不赚钱’,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高端客户(比如私人银行客户),实际上赚钱概率比较高。因此,把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普惠化,提供给普通基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微观上讲,袁雨来认为,金融投资是投资者市场认知的变现。之所以出现基民不赚钱现象,是基民对标准化资产的风险收益和期限之间的认知不足,导致风险错配。“对普通基民而言,这种认知不足是正常的,因为缺乏对应的知识结构。但高端客户可以通过支付高额管理费弥补这方面不足,从而实现投资盈利概率的提升。”理财魔方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袁雨来表示,关键在于运用AI技术对基民需求进行精准识别,提供“千人千面”的财富管理服务。“千人千面”之所以可行,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AI技术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可以产生更明显的规模效应。并且,用户越多,人工智能的算法越准,所以能让越来越多普通投资者享受到更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他强调道,国内基金投顾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基民目前所面对的多是由基金产品构造来的若干个基金组合,这里面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特征,并不算是“千人千面”。要实现“千人千面”,一方面要捕捉到基民的行为变化。比如面对同样的基金组合,基民在持有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行为变化,那么对应的风险偏好和资金量也会变化;面对市场下跌时,有些人希望能降低风险,有些人则希望能提高风险追加投资。此外,初始风险承受能力类似的人,在市场里持有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行为变化。所以,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既要体现在基民进来时的配置方案上,也要体现在行为变化后投顾服务的及时跟进上。袁雨来说,客户在APP上的使用痕迹,都反映着心理和情绪变化,人工智能可以更及时和准确地捕捉到这些细节,通过及时响应进行更准确的沟通。“基金净值每天在变,用户几乎是每天或隔天看一次,使用比较高频。他们进来后会去APP不同地方浏览,在不同页面的停留时间也不同。随着时间积累,就会形成一个用户行为集合。在这些样本数据之上,我们就能很好地预测具体用户的投资行为,这些就是精准的投资需求。这样的一个个需求画像叠加起来,就是一幅千人千面的场景。”袁雨来特别说到,除了主要的自动化流程外,理财魔方还专门留出了一部分人工服务团队进行投资者情绪安慰。“通过AI技术捕捉到基民心理情绪的变化,既有因缺乏必要的投资知识导致的无措,也有面对市场大震荡的情绪波动。人工服务团队就是为了后者而来的,这是机器没法替代的。”助力更多金融机构实现“千人千面”在袁雨来看来,理财魔方虽然面向C端提供财富管理服务,但本质上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在C端服务已实现千人千面基础上,未来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券商、基金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赋能。“我们现在已经摸索出了适用于理财魔方客户的技术系统、组织架构和服务体系。目前也已有赋能金融机构的案例。比如,我们为券商和基金公司输出的是智能投资管理系统,帮助他们自动化筛选资产,并构建和管理投资组合。在这些系统赋能下,机构客户的服务也能实现低成本的千人千面。截至2022年底,B端业务收入占比超过了10%,明年应该会更大。”当记者问及,从C端个人客户发展到B端机构客户,理财魔方能否为国内方兴未艾的投顾市场,输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体系化服务理念。袁雨来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们根据理财魔方成立8年的服务实践总结出了3C投顾标准,既是理财魔方和其他机构的主要差异所在,也是财富管理机构差异化发展可参考的理念。”所谓3C投顾标准,分别是客户立场(Customer Position)、个性化定制(Customization)、伴随式服务(Companionship)。袁雨来认为,基于客户立场,就是要为所有的客户提供相同质量(平等)的财富管理服务,提供风险控制优先的资产配置理念,以及以最优化盈利概率为目标的服务立场。买方投顾所言的客户第一,核心在于平等。如果失去这个前提,财富管理服务最终会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里,变成牺牲一部分人利益去换取另一部分人利益的内卷。袁雨来特别提到,从客户角度而言,财富管理应以风险控制优先,而不是超额收益。因为多数中产客户的家庭积蓄,是点滴积攒起来的,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也需要有所保障。标准化资产投资是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所以要风险控制优先,不能让客户去赌,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不一样,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是不能接受赌的,所以必须是风险控制优先。此外,只有提高盈利概率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才能让客户和市场走向良性循环。因为盈利概率高,资金的投资期限就会更长,市场波动就会降低,盈利概率就会进一步提升,整个市场都走向良性循环。在个性化定制方面,袁雨来认为核心在于从AI能力出发识别每一位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资金量,让每一位投资者都能拥有与自己实际能力匹配的投资组合,并跟随生命周期的需求变化去做个性化调整。另外,不同用户的认知状态会不断变化,好的财富管理体验,最终交付的方案要随着市场和人的变化而变化。这必然要构造一个灵活的投资系统,而不仅是构造了几个基金组合。针对伴随式服务,袁雨来认为,要伴随到客户整个投资生命周期的各项服务,而不仅是简单的投教。投教只能让客户理解一些简单的理念,但未必能真正让客户深入习得金融知识,也未必能让客户自发地变得理性。投教只是让客户拥有一些正确的大方向理念,投资能力还是需要投资机构或者财富管理机构帮助提供。这其中,情绪响应是较为重要的。如何让用户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保持理性的行为,袁雨来指出,伴随式服务本身是需要通过机器来识别客户认知,风险匹配以及情绪波动,然后施加以这种自动化推荐式的认知提升以及人性化情绪价值服务的一个过程,以专业、理性和温暖的服务,陪伴投资者度过市场涨跌起伏的投资全生命周期。
交通银行(601328)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济金融形势2021年,面对内外部诸多风险挑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稳中有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企业经营持续改善,高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实体经济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进出口增势良好,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人民银行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银行业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资产规模保持稳步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精准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促进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实现了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存款期限结构优化,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市场定价格局得到巩固。
二、财务报表分析报告期内,本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金融工作“三项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和巩固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报告期内,集团实现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875.81亿元,同比增长11.89%。实现营业收入2,693.90亿元,同比增长9.42%;净利息收益率1.56%,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产收益率0.80%,同比上升0.03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76%,同比上升0.4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结构优化。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11.6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5%。客户贷款余额6.5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71万亿元,增幅12.17%;客户存款余额7.0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43万亿元,增幅6.54%。资产质量稳中加固。报告期末,集团不良贷款率1.48%,较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6.50%,较上年末上升22.6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33%,较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一)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1.利润总额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润总额939.59亿元,同比增加75.34亿元,增幅8.72%。利润总额主要来源于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43.12亿元,增幅6.95%。三、业务回顾(一)发展战略及推进情况2021年,本集团秉持“建设具有财富管理特色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银行”战略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高质量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本集团出台“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示范,聚焦“上海主场”建设、数字化新交行建设两大领域率先创新突破,打造四大业务特色、建强五大专业能力,推动经营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质的稳步提升。1.发挥“上海主场”优势作为唯一总部在沪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本行坚持发挥“上海主场”优势,服务落实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将“上海主场”作为全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改革试验田”,发挥制度创新、示范引领作用。管理机制上,深化对“上海主场”政策、制度、市场、产业、客群的多维系统研究,在核心领域、关键环节做到精准引领、支撑。强化放权赋能,各类创新产品优选上海主场先行先试。优化差异化考核,提升重点客群“金融服务渗透率”、重点业务市场份额。业务发展上,清理业务流程逻辑的断点、堵点,利用场景金融创新产品服务,形成“一件事”机制并进行复制推广。围绕大医疗健康生态场景做优“惠民就医一件事”。服务绿色、科技、战略新兴等重点产业的公私全链条,形成“科技金融一件事”。深化离在岸一体化改革成果,加强产品集成,做好“跨境金融一件事”。2.建设数字化新交行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局,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大资源投入,培育业务新价值增长点。坚持客户导向、聚焦价值创造,深化数字化、企业级思维,以数字化思维和手段赋能经营管理、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场景建设等,推动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适应性和竞争力。健全面向集团的数据管理与应用体系,优化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生产关系,提高以“算力+算法”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建设集成整合、高效复用、即时赋能的数据服务。打造业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分布式和云计算核心技术平台,努力实现高效敏捷、弹性调度、融合创新的技术架构,确保核心关键业务的自主可控。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运营模式,提供风险、成本、业务发展新平衡下的网络安全最优解。3.打造四大业务特色普惠金融特色贯彻“增强金融普惠性”的要求,触及更多客户及场景,服务小微企业以及城市治理、乡村振兴、民生消费等领域的金融需求,稳步提升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质效。贸易金融特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双循环”,紧抓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核心节点企业,做大做强链金融服务,更好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提升客户粘性,吸引结算性存款。科技金融特色对接科技强国战略,打造商行和投行一体化服务体系,大力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带动中收和利息收入增长。财富金融特色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大财富-大资管-大投行”一体化经营体系,为人民财富积累、保值增值、传承等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做大AUM,优化收入结构。4.建强五大专业能力客户经营能力以客户为中心,完善公司、零售、同业客户的精细化分层分类管理,制定针对性策略,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实现客户深度经营,有效控制风险。科技引领能力加快建设数字化新交行,推动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在科技和数据的管理机制、基础能力、资源投入等方面加速突破,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质效。风险管理能力构建“全覆盖、全流程、专业化、责任制”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持续加强风险管控,守牢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协同作战能力充分发挥综合经营和国际化布局优势,强化集团一体化的协同作战能力,持续释放发展合力。资源配置能力围绕规划方向和重点,持续优化组织、人员、渠道、财务、考核体系等,确保战略有效落地实施。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报告期内,本行通过“上海主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国际结算量增幅,零售季日均AUM余额、代销个人财富管理类产品收入增幅等均高于全行水平。报告期内,长三角区域利润总额457.81亿元,对集团利润贡献占比48.72%,同比上升4.01个百分点。数字化新交行建设方面,打造出“交银e办事”、数字人民币、手机银行6.0等一批创新标杆,四大特色业务线上化、数字化、开放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云平台、数据中台、多方安全计算平台等取得阶段性进展,全集团生产和网络安全运营平稳,数据和技术驱动力持续增强。2021年金融科技投入同比提升23.60%,全行招录金融科技专业背景人才占比从2019年的32%提升至2021年的55%。四大业务特色方面,“惠民就医”已在29个城市上线,合作医院超250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9.23%,“普惠e贷”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4%,买单吧和手机银行APP去重MAU较上年末增长17.56%。推动交银e关通、CIPS标准收发器等产品服务。报告期内,境内行贸易融资发生额同比增长31.28%。打造“交银科创”市场品牌,完善科创系列产品,满足科创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求。报告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较上年末增幅超过90%。丰富财富管理产品货架,发布“交银养老”品牌,搭建个人养老金融“五享服务”。报告期末,境内行管理的个人金融资产(AUM2)较上年末增长9.26%。报告期内,本集团通过代销财富管理类产品、基金与理财业务等,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73.10亿元,同比增长24.32%。(二)公司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增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报告期内,集团公司类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311.11亿元,增幅11.63%。其中,境内行绿色信贷、涉农贷款及投向为制造业的相关贷款增幅分别为31.37%、14.13%、16.16%,均超过集团贷款平均增幅。服务国家战略,支持重点区域发展。报告期末,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5.30%,增幅较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高3.13个百分点;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占比52.15%,较上年末提升1.42个百分点。加快发展贸易金融和科技金融。报告期内,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产业升级的机遇,贸易融资发生额同比增长31.16%,余额在对公贷款中占比提升1.37个百分点;科技金融授信客户2.3万户,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较上年末大幅增加1,420亿元,增幅90.90%,在对公贷款中占比提升3.29个百分点。1.客户发展推进客户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分层经营服务体系。报告期末,境内行对公客户总数较上年末增长14.21%,新开户数同比增长41.02%。集团客户方面,采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建立总分支一体化立体服务团队,“一户一策”提升头部客户精细化服务水平。报告期末,集团客户成员8.2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8,114户。政府机构客户方面,建系统、搭平台,找准合作切入点,扩大银政合作优势地位。报告期末,政府机构客户7.0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914户。小微基础客户方面,通过开户流程优化、网点综合化行动、线上外呼团队集中经营等手段,持续推进线上和远程获客渠道建设。报告期末,小微基础客户203.2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6.5万户。2.场景建设以数字化思维深耕场景建设,在医疗、学校、园区、海关等细分场景融入金融服务,优化惠民就医、交银慧校、智慧金服、交银e关通等创新产品客户体验,全方位升级各领域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惠民就医已先后在上海、南京、大连、广州、宜昌等29个城市上线。智慧金服平台累计签约客户8万户,较上年末新增3万户,结算收款量2,39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0%。创新推出“智慧记账”产品,以算法为核心解决客户转账收款与应收账款对账匹配难的痛点,交易量累计突破20亿元。丰富交银e关通金融服务功能,在上海、深圳、厦门等区域的特色功能开发和客户发展均领先同业。3.普惠型小微企业服务加快普惠数字化转型。依托“普惠e贷”打造线上综合融资产品体系,实现线上标准产品与个性化场景定制产品“双轮驱动”。线上标准产品实现抵押、信用、保证等多种方式自由组合,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与工商联和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在供应链、科创、乡村振兴、医保、双创、个体工商户等重点领域实现场景定制。加大对小微首贷、续贷、信用贷,制造业贷款、中长期贷款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聚焦小微科创、绿色金融、产业链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提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强化数字化管理,提升线上、线下全流程风控水平。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88.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23%;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21.2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3.4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放平均利率4.00%,小微客户综合融资成本下降0.49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1.16%,较上年末下降1.02个百分点;全行2,779家营业网点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业务等金融服务。4.产业链金融贯彻落实稳链保链、固链强链要求,重点在专项授权、制度创新、流程优化等方面发力,“一链一策”满足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强化科技赋能,打造产业链“秒级”融资产品线,票据秒贴业务发生额394.84亿元,快易付秒放业务发生额28.26亿元,推出交行自建智慧交易链平台。对接中航信、中企云链等12家主流平台,实现便捷无感的跨场景金融合作、全程自动化秒级放款等功能,大幅提升用户体验。运用创新产品,与电力、建筑、汽车和医药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深化合作,满足企业上下游的融资需求。报告期内,产业链金融业务量同比增长23.46%,报告期末,产业链金融融资余额1,559.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08%。5.科技金融运用内外部数据,建立健全科技金融客户名单库和标签池,支持客户精准画像与识别。聚焦启动资金、风险投资、引进战投、企业上市等十大业务场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债贷全融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围绕专精特新、“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出具细分行业营销方案,加大科技金融客户拓展力度。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2.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5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982.4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90%;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7户,较上年增长304户,贷款余额101.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71亿元。报告期内,已在启动资金、股权投资等场景落地,实现“贷+股”融资规模1,061.63亿元。6.投资银行持续做大投行全量融资规模,打造创新型投资银行。报告期末,NAFMII口径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3,895.09亿元,同比增长14.68%。立足场景创新,深耕并购领域,近两年本行境内并购贷款净增规模分别为326亿元、411亿元,均居银行业首位,报告期末存量规模位列银行业第5位、较上年末提升两位。聚焦“科技金融”特色,设立7支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创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做深“融资”“融智”协同服务,上线“蕴通e智”顾问系统。持续服务社会民生,主承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熊猫债(债券通),用途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14单,规模41.65亿元。全方位提升产品服务创新能力,获得市场认可,荣膺《亚洲货币》2021年度“最具创新力资产证券化业务”等奖项。(三)个人金融业务以“金融资产+数据资产”提升零售客户拓展经营能力。聚焦政务、出行、教育、医疗等民生场景及餐饮消费,升级产品和服务方案,做大场景获客。报告期末,中高端客户数3较上年末增长15.29%,报告期内,借记卡线上获客占比较上年末提升7.3个百分点;信用卡线上获客占比超过50%。强化财富金融特色,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快速增长。报告期末,境内行管理的个人金融资产(AUM4)规模42,56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6%。境内行代销个人财富管理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8.37%。个人金融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集团占比64.62%,同比提升2.32个百分点。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个人贷款占比持续提升。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余额22,850.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6%,其中个人按揭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5.13%。报告期内,借记卡累计消费额26,034.05亿元,同比增长32.02%;信用卡累计消费额30,155.69亿元,同比增长3.83%。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余额在集团占比34.83%,较上年末提升0.96个百分点。1.零售客户及AUM以服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持续打造财富金融优势,坚持“金融资产+数据资产”双因子增长,提升零售客户联动拓展和深度经营能力。全渠道全场景获客成效逐步显现,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策略日益丰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AUM规模加速增长。报告期末,境内行零售客户数1.85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3.76%,达标沃德客户200.2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5.31%。AUM规模42,563.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08.14亿元,增幅9.26%。2.财富管理秉承“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打造财富金融特色。发挥集团优势,增强产品创设和供应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引进集团外高竞争力产品,与6家行外机构建立代销理财产品合作关系,丰富财富管理产品货架。融合量化指标与专家经验,为客户打造涵盖理财、基金、保险的“沃德优选”产品体系,扩大专业财富配置惠及面。报告期内,首批试点推出“跨境理财通”业务,丰富客户投资选择。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出线上财富开放平台,携手合作机构,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资讯、产品推广、投资者教育和投资陪伴等服务。报告期内,境内行代销个人财富管理类产品收入98.37亿元,同比增长28.37%。其中,代销个人公募基金产品余额3,193.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73%,代销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3,043亿元,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代销机构排名中居银行业第五位;实现代理基金(含券商、专户)净收入35.76亿元,同比增长80.08%,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45.78%。代销理财产品余额9,451.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4%;实现理财净收入37.70亿元,同比增长11.11%。代销保险产品余额2,213.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00%;实现代理保险净收入19.09亿元,增幅22.14%。3.消费金融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满足购房者合理购房需求。主动贴近数字生态,围绕居民衣食住行医等日常消费,打造专属场景消费贷产品,助力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消费信贷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助力绿色经济;持续开展客户旅程优化,提升办理效率和客户体验。打造零售风控中台,推进零售信贷风险统一管理,强化资金用途管控,合理满足信贷需求。报告期末,个人消费贷款(含信用卡)市场份额4.95%5,较上年末提升0.17个百分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4,895.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13%。4.私人银行产品货架日益丰富。加强集团联动与外部合作,推出私募理财、投资类信托、TOF产品、阳光私募、国内市场首款CTA另类投资策略理财产品;创新首单慈善信托产品,专供有慈善意愿的家族财管客户;定制匠心传承、股权类等家族信托方案,产品投资策略不断丰富,满足私银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开展私银经营模式改革,深化客户分层分级管理,建立超高净值私银客户总分行协同营销维护机制。加强私银队伍建设与管理,持续提升服务客户的专业能力。聚焦市场热点和业务诉求,扩大投资研究范围,以投研报告为引领,以资产配置建议书为工具,资产配置服务专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告期末,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数7.0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5.30%;集团管理私人银行客户资产9,951.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36%。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同业6市场份额连续四年提升。5.银行卡信用卡聚焦优质客户,以“数据驱动+线上经营”推动获客数字化转型,提升客户活性。发布信用卡买单吧APP5.0版本,整合推出“积分乐园”和“惠”两大特色频道,满足客户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同步开发的买单吧5.0鸿蒙版,是金融行业首批支持鸿蒙操作系统的APP。推出王者荣耀职业联赛、洛天依等时代感较强的卡产品,提高对年轻优质客群的吸引力。全年新增活户同比增幅38.88%。报告期末,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量7,426.88万张,较上年末增加161.29万张。报告期内,信用卡业务获“卓越品牌力金融服务产品”“人气之星信用卡”等9个奖项。信用卡中心在人民银行上海分行2020年度上海市银行业机构综合评价中被评为“A类机构”。在多个领域推广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已在137个内部管理流程中落地应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每月处理业务量70万笔;通过对自主研发的雅典娜智能机器人应用深层语义理解模型,优化线上解决率偏低的功能点;搭建“机器人+”催收体系,提升机器人催收能力和人工处理效率,机器人阶段回收率较上年末提升7个百分点。开展最红星期五、超级最红星期五、周周刷、年年奖等品牌营销活动,促动消费额逐季增长,实现品牌曝光和业务转化双促动。紧抓重点节日和线上渠道营销,与第三方平台持续开展促绑卡、促用卡活动,提升移动支付交易额。报告期内,信用卡累计消费额30,155.69亿元,同比增长3.83%。持续优化风险定价策略,加快发展场景分期,报告期末分期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0.50%。报告期末,境内行信用卡透支余额4,924.86亿元。借记卡结合国家战略及细分客群需求,丰富借记卡产品线,推出乡村振兴、绿色低碳、长三角等多款主题借记卡。报告期末,借记卡累计发卡量16,575.14万张,较上年末净增651.25万张。通过协同合作机构优化支付产品,提升持卡人主流平台支付体验;与中国银联等平台合作开展零售商超、出行文旅等用卡营销活动,促进消费支付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借记卡累计消费额26,034.05亿元,同比增长32.02%。聚焦普惠民生场景,践行“支付为民”理念,实践数字化批量获客。积极融入数字化政务平台建设,将线上账户体系与政务场景结合,实现政银合作新模式。围绕城市交通、旅游出行、车主服务等出行场景,构建会员体系、丰富支付优惠权益;围绕看病就医、线上购药等场景,创新支付方式,打造健康生态;关注各地教育和校园智慧化建设,契合教育改革重点领域,以开放银行模式助力校园场景便捷化支付,在培训资金监管、智慧食堂场景等方面形成交行方案。报告期内,借记卡线上获客占比较上年末提升7.30个百分点。(四)同业与金融市场业务积极构建同业合作金融场景,深入参与我国债券、货币、外汇、商品等市场建设,将金融市场创新转化为满足个人、企业、政府、同业等各类客户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1.同业业务服务金融要素市场发展。对接上海清算所,首批上线大宗商品现货清算业务,为大宗商品交易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报告期内,上海清算所代理清算业务量市场排名首位,获得上海清算所优秀清算会员、优秀结算成员等奖项。对接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率先开展标准仓单和非标准仓单的线上质押融资业务,证券、期货结算量市场排名前列。报告期内,金融要素市场活期存款平均余额1,846.57亿元。配合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标准收发器应用。对接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在推进我国人民币跨境支付核心技术安全可控上发挥积极作用,报告期内,配合推动CIPS标准收发器应用部署,成为CIPS标准收发器直参版的首家试点行,并推动本行客户首家上线CIPS标准收发器间参版、企业版,上线标准收发器客户数市场排名首位。搭建同业合作平台。建设交e通平台,包括同业财富管理平台和价值连接平台。其中,通过同业财富管理平台向同业客户提供财富管理、账户管理、支付结算、要素市场业务等服务;通过价值连接平台向中小银行终端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等服务。报告期末,交e通平台合作同业客户数1,775户,较上年末增加225户。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开展结算业务合作,报告期末,与105家证券公司开展第三方存管业务合作,证券公司客户合作覆盖率97.22%;与91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存管业务合作,证券公司客户合作覆盖率96.81%;与148家期货公司开展银期转账业务合作,期货公司客户合作覆盖率98.67%。2.金融市场业务积极发挥做市、报价、交易等职能,支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报告期内,境内行人民币货币市场交易量71.3万亿元,外币货币市场交易量1.84万亿美元,人民币债券交易量4.05万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交易量3.54万亿美元,黄金自营交易量3,661吨,继续保持市场活跃交易银行地位。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产品创新。跻身首批债券“南向通”做市商、首批境内投资者,达成“南向通”首批交易;成功发行市场首单外币同业存单,达成银行间市场多个外汇衍生品首日交易,成为X-Swap(利率互换电子化交易系统)桥机构、利率期权报价机构。综合运用投资及交易等手段,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力度,强化债券投资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报告期末,金融投资规模35,232.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3%,证券投资收益率3.25%。服务企业避险保值需求,报告期内,达成代客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共计121亿元。推进全球资金一体化运作,提升境外行资金运营管理质效。完成亚太区资金平台第二阶段的外汇、利率交易业务系统建设,统一归集东京、新加坡、首尔等7家亚太区境外分支机构美元和离岸人民币资金,实现债券发行和投资、货币市场交易、外汇交易以及衍生品对市平盘等业务的集中开展。3.资产托管紧密联动头部基金公司,以绩优公募基金为重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持续做大公募基金托管。坚持全产品布局,深入推进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托管业务合作,全面拓展托管市场。围绕养老三大支柱,做优托管服务,支持和保障国计民生。报告期末,资产托管规模12.0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89%。4.理财业务理财产品发行坚持低波动、稳健运作思路,以整体、持续稳健的表现,为投资者守住“钱袋子”。加快全渠道产品销售体系布局,深挖母行客户潜力,拓展行外代销渠道,报告期末,累计引入16家行外代销机构,通过行外代销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规模4,098.59亿元,行外渠道代销规模行业名列前茅。报告期末,集团表外理财产品时点余额13,842.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89%,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时点余额12,246.64亿元,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为88.47%,较上年末提升27个百分点。(五)综合化经营本集团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金融租赁、基金、理财、信托、保险、境外证券、债转股等业务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报告期内,子公司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9.52亿元,同比增长33.51%,占集团净利润比例12.50%,同比上升2.02个百分点。报告期末,子公司资产总额5,438.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4%,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4.66%,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2007年12月开业,注册资本140亿元。主要经营航空、航运及能源电力、交通基建、装备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融资租赁及经营租赁业务,为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单位。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深耕航空、航运、传统融资租赁等业务,主体经营指标继续位居行业前列。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188.87亿元,同比增长3.11%;净资产358.44亿元,同比增长12.72%;租赁资产余额2,863.70亿元,同比增长6.55%;航空、航运资产规模1,755.53亿元,拥有和管理船队规模430艘、机队规模272架;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5.30亿元,同比增长10.27%。公司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绿色租赁资产超过120亿元,成功发行中资租赁公司首单双重认证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债券,获《财资》“最佳可持续发展债券”奖项。报告期内,获得金融时报“年度最佳金融租赁公司”等各类荣誉18项。公司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洋山特殊综保区成功落地国内金融租赁行业首单自贸区SPV跨境设备租赁创新项目;首次介入木屑船专业化细分领域,完成全球最大舱容、世界首艘采用B型舱超大型乙烷运输船交付;完成国内金融租赁行业首架全流程经营租赁客改货飞机交付。强化集团联动,深化“租赁+”业务模式推广,报告期内与集团境内省直分行联动融资规模425亿元。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开业,注册资本57.65亿元,本行和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85%和15%的股权,主要经营信托贷款、投资基金信托、应收账款融资、房地产信托、证券投资信托、家族信托、慈善信托、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受托境外理财(QDII)、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以打造“最值得信赖的一流信托公司”为战略目标,深耕“私募投行、证券投资、财富管理、受托服务”四大战略支柱业务,经营业绩稳中有升。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76.37亿元,净资产144.78亿元,管理资产规模6,091.24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2.35亿元,同比增长1.39%。公司连续四年获银保监会监管最高评级;在中国信托业协会开展行业评级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A级(最高级);获《上海证券报》“诚信托·卓越信托公司奖”。报告期内,公司落地行业首单“碳中和”资产证券化和人文医疗慈善信托。立足信托专业优势,打造“融资+投资”“非标+标品”“境内+境外(QDII)”“对公+对私+慈善”的综合化信托服务方案,协同集团提升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大运营的一体化金融服务能力,通过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股权投资等助力集团打造四大业务特色。联动集团注册银行间市场首单“N+N+N”模式ABN储架业务——交享链鑫2021-2023年度供应链定向资产支持票据,储架额度100亿元,引进公开市场资金,服务小微企业融资。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注册资本2亿元,本行、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65%、30%和5%,主要经营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业务。报告期末,公司近七年、近五年、近三年权益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行业排名分别为2/70、10/88、16/108。4只基金产品近七年收益率超过300%,4只基金产品近五年收益率超过200%,25只基金产品近三年收益率超过100%。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9.99亿元,净资产57.24亿元,管理公募基金规模5,4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7.86亿元,同比增长42%。公司作为集团打造财富管理特色的中坚力量,围绕集团战略与十四五规划,持续提升投研核心竞争力,构建多层次产品线,运用主动管理投研优势的溢出效应,提升权益、固收+和FOF、投顾组合管理能力,努力打造具有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流精品基金公司,服务集团财富管理能力建设。报告期内,联合母行共同在养老金融产品的布局和销售上发力,旗下产品交银安享稳健一年FOF基金报告期末规模超240亿元,是全市场管理规模最大的FOF产品。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注册资本80亿元。主要面向个人、私银、机构、同业客户发行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及混合类理财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发挥银行理财大类资产配置优势,组建专业化投研团队,打造连接资产管理业务上下游的投资研究能力,其中,稳享固收增强系列理财产品及管理团队获得《证券时报》评选的“2021年度杰出银行理财团队天玑奖”。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02.06亿元,净资产99.29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1.55亿元,同比增长73.61%。公司获监管机构、主流媒体颁发的金牛奖、金龙奖、金贝奖等权威奖项28项。作为集团财富管理产品核心供应商、大资管业务创新发展的综合平台,公司积极对接财富价值链,丰富养老、普惠客群产品线,优先满足集团内客户理财需求。抢抓理财净值化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良好的客户基础和渠道拓展能力、稳健的产品和资产管理能力,实现理财产品规模持续增长。报告期末,理财产品余额12,246.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43%。积极拓展行外代销机构,实现行外代销产品余额4,098.59亿元,占比33.47%,行外代销规模在理财子公司中名列前茅,被《中国经营报》评选为“2021卓越竞争力渠道拓展典范”。交银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10年1月成立,注册资本51亿元,本行和日本MS&AD保险集团分别持股62.50%和37.50%,在上海市以及设立分公司的地区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成为一家在保障型保险服务领域成长性和盈利性居领先地位的公司”战略目标,回归保险保障,强化特色经营。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930.18亿元,净资产75.96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原保费收入169.41亿元,同比增长15.48%,实现净利润9.10亿元,同比下降12.07%,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0.5%。公司不断完善高客营销流程,抢占高客市场。启动全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中高端客户跨越生命周期实现养老保障的需求。进一步提升银保条线专业能力,从客户需求出发,建立一支近百人的财富规划师团队,既服务于当地机构,也可跨地区飞行作业,通过保险金及保险金信托的配置,满足高净值客户“守富”“传富”需要,实现客户在集团体系内闭环作业。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注册资本100亿元,系国务院确定的首批试点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主要从事债转股及其配套支持业务。截至本报告披露日,银保监会已批复同意本行向该公司增资5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市场化债转股主责主业,积极服务实体经济降杠杆、控风险,新增投放金额123.27亿元,项目退出金额47.11亿元,当年净增投放76.16亿元。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570.70亿元,净资产143.0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29.06亿元,同比增长135.30%。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原为交通证券有限公司,2007年5月更名为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17年5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主要经营证券经纪及保证金融资、企业融资及承销、资产管理及顾问、投资及贷款业务。报告期末,本行对该公司持股比例为73.14%。报告期内,公司继续采取“地域双三角、行业双聚焦、转型双科技”策略,为客户提供产业链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完成IPO承销项目23单,债券承销项目140单。公司与本行香港分行合计债券承销规模在中资离岸债券市场承销数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26.62亿港元,净资产74.24亿港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12亿港元,同比减少63.3%,主要原因是受到投资市场低迷的影响,尤其是在2021年第四季度固定收益证券所产生的损失导致。中国交银保险有限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2000年11月成立,注册资本4亿港元。主要经营经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批准的一般保险全部17项险种。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一般保险全牌照优势,承保主业质效同步提升。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7.97亿港元,净资产5.85亿港元;报告期内,毛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70%;支出前承保利润同比增长22.59%,净赔付率30.84%,实现净利润938万港元,协同业务收入1,301万港元,同比增长7.20%。(六)全球服务能力本集团形成了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横跨五大洲的境外经营网络,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3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境外经营网点69个。报告期内,境外银行机构实现净利润57.01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比例6.51%。报告期末,境外银行机构资产总额11,872.34亿元,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10.18%。1.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落实“稳外贸”和“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要求,推出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对接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市场采购贸易平台,服务境内多地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信保融资产品满足外贸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为外贸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帮助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报告期内,本行国际结算量4,831.58亿美元,同比增长45.24%;跨境贸易融资量339.63亿美元,同比增长44.52%。2.境外服务网络本集团在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法兰克福、卢森堡、悉尼等地设有23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兑换等金融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与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家银行建立境外银行服务网络,为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3家境外人民币参加行开立241个跨境人民币账户;在31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银行开立27个币种,共81个外币清算账户。3.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推出“跨融通”服务方案,境外行以账户融资资金对接境内客户人民币融资需求219.01亿元,支持境内实体经济发展。发挥集团境内外联动优势,累计办理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362.68亿元,同比增长363.79%。报告期内,境内银行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人民币12,121.32亿元,同比增长60.50%。4.离岸业务依托离岸业务优势,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报告期内,离岸业务实现净经营收入13,704.41万美元,同比增长13.51%。报告期末,离岸业务资产规模159.3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35.69%。(七)渠道建设1.企业网银及企业手机银行聚焦客户体验,提供专业化、智能化的PC端和移动端对公线上金融服务,增强金融科技赋能企业客户高质量发展能力。报告期末,企业网银(银企直联)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7.17%,年累计交易额同比增长14.08%;企业手机银行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36.62%,年累计交易额同比增长73.23%。2.个人手机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内最佳为标准,创新提出“蝶变向新,千面魔方”的设计理念,发布新一代个人手机银行6.0版本,强化开放互联、财富成长、科技关怀三大数字服务能力,打造智能化、个性化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报告期末,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MAU)3,811.03万户,全年增长22.82%。3.买单吧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服务渠道建设,发布信用卡买单吧APP 5.0新版本,增强智能化水平,提升客户体验。优化登录等功能,吸引手机银行客户使用买单吧,当年累计520万客户通过手机银行授权登录买单吧APP。报告期末,买单吧APP月活跃用户数较新版本上线前增加392.70万户,且保持逐月增长。2021年10月买单吧APP获新浪财经发布的年度银行信用卡APP测评报告第二名。报告期末,买单吧APP累计绑卡用户7,026.58万户,月度活跃用户2,657.26万户,金融场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场景使用率分别为82.99%和55.37%。4.个人支付深耕线上支付相关功能。作为首批对接行,将个人手机银行接入银联统一收银台,实现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场景嵌入和支付联动,并与支付宝建立互联互通,支持客户扫描支付宝个人收款码完成付款。5.开放银行持续丰富可输出产品和业务解决方案,向各类平台提供在线保理、电子保函、经销商快贷、交e保、银企付等线上金融服务。加快民生消费场景建设,推出政务钱包、惠民就医、智慧校园、资金监管等标准化场景解决方案。报告期末,已累计开放接口1,369个,累计调用次数超2.6亿次,新增合作机构256家,新增非零余额电子账户36.66万户,分别是上一年的6.09倍和4.57倍。6.第三方平台渠道大力发展“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云端银行等新媒体渠道,提升渠道获新转化与经营能力。报告期末,“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服务客户规模较上年末增长约10倍。升级云端银行,与本行企业微信对接,服务用户规模236.84万人。(八)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本行金融科技投入8 87.50亿元,同比增长23.60%;为营业收入的4.03%,同比上升0.50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集团金融科技人员4,539人,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5.03%。1.擘画IT战略规划本行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持续完善金融科技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报告期内,先后发布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十四五”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和数据治理规划,提出金融科技发展愿景“POWER”,其中P代表平台(Platform)、O代表开放(Open)、W代表智能(Wise)、E代表企业级(Enterprise)、R代表重塑(Reinvent),以技术创新和数据要素为双轮驱动,打造体验极致、生态丰富、风控智能、运营高效的数字化新交行。报告期内,本行在金融科技领域获得多项荣誉。在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评选中,多方安全计算平台及场景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CIPS标准收发器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20年度上海金融创新一等奖。“医疗付费一件事”获评2021年度“上海标准”及上海人民金融优秀应用场景奖。成立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数据产业化专委会,作为荣耀伙伴参加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评大会SAIL奖并获得TOP30榜单奖。2.深化科技赋能聚焦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财富金融等四大业务特色,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品,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赋能业务发展。依托手机银行6.0版本,构建客户统一视图和洞察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为客户精准匹配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建立涵盖借贷记卡、内卡外卡、特约特惠、线上线下(300959)商户一体的新商服系统,打造“五个集中”运营体系,为商户提供综合服务。推出“薪税管家”数字化薪酬场景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强化“普惠e贷”功能,融合个人与法人、多种担保方式,为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线上一站式融资支持。上线交e通同业财富管理平台和价值连接平台,实现同业客户的一站式线上投融资与清结算服务。赋能经营管理。个人金融业务企业级营销中台主体功能上线,对接手机银行、买单吧、消息中心、新一代客服平台等7个线上化服务渠道,支撑每日300亿条策略名单集的运算,满足数千标签灵活设定。丰富数字化场景营销策略,以量化数据实施精准的分层分类经营。推出新一代客户服务平台,引入国产化多媒体通讯平台,实现全集团客服资源共享互通,首创推出3D数字人虚拟客服及4G视频客服,提升客服业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企业级零售风控中台基本实现“统一决策、统一反欺诈、统一模型、统一监控、统一数据、统一运营”等一期建设目标,数字化风控能力持续提升。3.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提升数据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年形成3.1万余项数据标准,推进系统架构中的标准统一,实现数据规范、数据资产、指标体系在线服务。构建数据质量闭环管控机制,形成万余项数据质量检核规则,增强数据质量管理有效性。企业级数据中台基本建成,部署算力充裕的大数据集群和“一湖一仓”的数据底座,实现数据服务快捷响应统计报送、业务数字化转型和管理创新需求。打造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为经营管理提供风控建模、业务分析、营销拓客等各类场景的数据分析应用支撑,便捷自主查数用数。深化外部数据对接合作,与12家省级大数据局、59家市级大数据局建立合作关系,入驻北数所、上数所,累计对接133项外部数据,融合应用内外部数据,挖掘数据价值。4.加大创新技术应用投产新一代云平台,同步上线试点项目贷记卡核心系统;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95559智能客服在“人工+AI”的线上客服模式中人工客服同比减少20%,客户问题一次性解决率提升至91%;推出隐私计算平台试点运用,在探索建立银行业数据与外部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的交换、融合以及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领域走出重要一步;全行共5个项目入选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在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应用领域取得突破。5.夯实网络安全建设完善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立集团统一安全标准,健全客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客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大信息安全技术投入,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安全防御体系,7×24小时安全运营服务机制顺畅,全集团安全防护强健,在国家举办的安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报告期内全行生产和网络安全运营平稳,重要信息系统实际可用率达到99.99%以上,保障金融服务安全稳定。四、风险管理本行董事会将“稳健、平衡、合规、创新”确立为全行总体风险偏好,对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银行账簿利率、信息科技、国别等各类风险设定具体风险限额指标,严格控制各类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一)风险管理架构本行董事会承担风险管理最终责任和最高决策职能,并通过下设的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掌握全行风险状况。本行高管层设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以及贷款与投资评审、风险资产审查两类业务审查委员会,业务审查委员会接受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定期向其报告工作。各省直分行、境外行、子公司参照上述框架,相应设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作为研究防控本单位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重大事项的主要载体,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全集团延伸落地。(二)风险管理工具本行积极践行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基层、急用先行为导向,建设企业级风控应用。筑牢全行风险数据底座,优化风险统一视图,完善覆盖全集团的统一风险监测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智慧化水平。2021年“交通银行多方安全计算平台及场景应用项目”作为金融机构首批将多方安全计算技术融入风险管理的尝试,获人民银行2020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报告期内,推进风险计量体系建设,打造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加强风险计量全集团统一管理,优化覆盖各类主要风险的计量体系。推进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项目,加快系统建设升级。(三)信用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统一信用风险管理。在保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基础上,推动信贷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支持普惠小微、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房地产、政府隐性债务、产能过剩、信用卡等领域的管控力度。不断提升管理基础,完善授信政策框架体系,授信与风险政策纲要、行业投向指引、“一行一策”、专项政策实现敏捷迭代;授信流程线上化、自动化程度持续提高,线上办理抵押登记已在全国推广,在长三角多地市实现“跨省通办”。系统工具不断升级,贷(投)后管理、风险监测手段进一步丰富;风险分类更加准确严格,资产质量稳中向好趋势明显。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报告期内,处置不良贷款839.36亿元,同比增加10.25亿元。一是进一步发挥总行专业化处置能力,成功推动重大风险项目处置落地,提升不良处置成效。二是积极落实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新政,拓宽个人和对公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对房地产领域,一是加强准入把关,以“因城因户施策,分层分类管理”为总体原则,坚持“区位、业态、客户、成本、回报”五要素选项择户标准,加强差异化管理。二是做好风险化解,落实“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三保”(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要求,指导全行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两个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工作。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充分运用各项内外部工具加强风险监测、做实风险排查,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持续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报告期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额增加5.49亿元,不良贷款率1.25%,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对信用卡业务,完善风险与收益平衡决策模型和评价体系,强化数据管理、深入模型应用、升级风控系统,完善客户画像,支持精准施策。持续优化客群结构,加强客户经营,做大优质资产规模。加大保全清收力度,聚焦实质不良清收,积极化解存量风险,确保信用卡资产质量稳定可控。报告期末,信用卡业务不良贷款率2.2%,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本集团加强风险识别,加速风险处置,严格资产质量分类标准,资产质量基础不断夯实,资产质量水平稳中提质。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967.96亿元,不良贷款率1.48%,分别较上年末减少9.02亿元、下降0.19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与占比“双降”。(四)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指因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本集团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主动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市场风险,通过采用限额管理、风险对冲和风险转移等方法和手段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本集团对法人的汇率风险和交易账簿利率风险的一般市场风险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资本占用,对内部模型法未覆盖部分的市场风险采用标准法计量资本占用。内部模型法采用历史模拟法计量风险价值(VaR)和压力风险价值(SVaR),历史观察期均为1年,持有期为10个工作日,单尾置信区间为99%。每日及时采集全行资金交易头寸和最新市场数据进行头寸估值和敏感性分析;每日采用历史模拟法从风险因素、投资组合和产品等维度分别计量市场风险的风险价值;每日开展返回测试,验证风险价值模型的准确性。内部模型法结果应用于资本计量、限额监控、绩效考核、风险监控和分析等。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强化产品管理,优化限额设置,加强风险评估和排查,不断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密切关注金融市场波动,强化市场剧烈波动下的敞口监控和风险预警,严守市场风险各项限额。(五)流动性风险管理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包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决策机构,由监事会、审计监督局组成的监督机构,由财务管理部、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部、营运与渠道管理部、各分支机构、各附属机构及各项业务总行主管部门等组成的执行机构。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是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本集团每年根据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根据流动性风险偏好,制定书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政策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集团认真落实监管要求,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持续加强全表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前预判,做好现金流测算和分析;统筹调度,做好融资管理和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持续监测,确保日间流动性安全,流动性限额可控;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压力情景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等,测试结果显示本行在多种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均处在可控范围内;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提高反应速度及流动性风险处置能力。本集团整体流动性风险状况稳健,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匹配率均满足监管要求。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为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之比;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本集团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放于中央银行且在压力情景下可以提取的准备金、以及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一级和二级资产定义的债券。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要求,资产规模不小于人民币2,000亿元的商业银行应当持续达到流动性覆盖率不低于100%的最低监管标准。本集团2021年第四季度流动性覆盖率日均值为115.70%(季内日均值指季内每日数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计算该平均值所依据的每日数值的个数为92个),较上季度下降7.59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现金净流出量增加。净稳定资金比例指标为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要求,资产规模不小于人民币2,000亿元的商业银行应该持续达到净稳定资金比例不低于100%的最低监管标准。本集团2021年第三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09.93%,较上季度下降0.87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向零售和小企业客户、非金融机构、主权、中央银行和公共部门实体等发放的贷款增加。2021年第四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08.64%,较上季度下降1.29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向零售和小企业客户、非金融机构、主权、中央银行和公共部门实体等发放的贷款增加。2021年第四季度流动性覆盖率及各明细项目的平均值、2021年第三、第四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及各明细项目请见附录“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补充资料”章节。(六)操作风险管理本集团建立与全行业务性质、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整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规范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操作风险事件收集管理、关键风险指标监控等工作流程。报告期内,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分类和矩阵评估机制,加强对子公司操作风险一体化管理,强化对重点领域操作风险监测评估;修订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外包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集团业务连续性和外包风险管理。(七)法律合规与反洗钱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完善法律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法律合规风险识别、监测、防控和化解,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和合规文化建设,法律合规管理总体平稳。报告期内,本集团完善反洗钱管理制度、流程和系统,提升反洗钱改革质效,推进机构洗钱风险评估,强化客户身份识别,加强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管理,强化制裁合规管理,提升反洗钱管理能力。(八)声誉风险管理本集团贯彻落实《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紧扣“敏捷反应,精准回应”管理要求,治理架构层面,明确将党的领导融入声誉风险管理各个环节,完善“两会一层”风险治理架构;机制层面,健全集团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优化顶层设计,探索构建源头防控、敏捷应对、快速处置及精准回应、联防联控四大核心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执行层面,健全全流程闭环管理,夯实常态化建设,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声誉风险管控得当,负面舆情应对积极有效,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九)跨业跨境与国别风险管理本集团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明确、工具齐全、IT支持、风险量化、实质并表”的跨业跨境风险管理体系,各子公司、境外行风险管理兼顾集团统一要求和各自监管当局特别要求。报告期内,针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强境外机构疫情防控和风险管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各类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保障业务平稳运营。加强境外机构员工防疫、流动性、业务连续性和资产质量等重点领域工作。强化并表管理,细化各级附属机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定期统计监测机制。加强国别风险管理,持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监测落实限额管理要求,细化国别风险评级,开展国别风险评估和提示预警。(十)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本集团认真落实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要求,推进管理系统建设,细化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持续监测大额风险暴露情况,严格落实各项限额管理,提升集团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能力。报告期内,本集团大额风险暴露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十一)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本集团主动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气候和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作为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治理架构、优化管控手段,做好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报告期内,本集团正式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支持机构,并开展了高碳排放行业客户风险排查和评估,有效支撑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目标。2021年,本行参与了人民银行组织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双碳”目标背景下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压力对本行高碳排放行业资产质量的潜在影响。测试结果显示,压力情景下,本行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但整体风险可控,对本行资本充足水平影响有限。五、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外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转向,国内外疫情防控压力较大,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中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预计国民经济基本面将延续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各项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为银行业提供新赛道。2022年,经济政策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精准直达,为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提供良好契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民生消费领域需求持续释放,为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提供机遇。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为金融创新发展构筑广阔舞台,数字技术的快速演进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注入充沛活力。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特点突出,银行业发展仍将面临挑战。发达国家超宽松政策退出将产生较强负面外溢性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加大。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相互交织,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韧性提出更高要求。2022年,本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集团“十四五”战略,发挥长三角区位优势和示范作用,加快数字化转型,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加大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对接政策导向,在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持续增加对普惠小微、绿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增强复杂金融产品设计能力,在细分领域做出业务特色,确立比较优势,推动价值提升。发挥综合经营优势,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和消费升级,促进共同富裕。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深入服务对接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四大功能”及“五个中心”建设,打造战略推进的“创新策源地”“改革试验田”,发挥制度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充分用好“一件事”机制,实现在大医疗健康生态、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的快速突破,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速创新经验向更多领域和分行的复制推广。加快推进集团数字化转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加快全流程数字化应用,推进数字技术对全行价值体系、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客户服务等各个层面和环节的重塑,推进数字化新交行建设“整体性转变、革命性重塑、全方位赋能”。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确保信息系统平稳运行,保障金融服务安全稳定。坚决打赢资产质量攻坚战。持续深化风险授信与反洗钱改革,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落实常态化、制度化全面风险排查机制,全面压实风险管控责任。聚焦重点风险领域,提升风险防范化解专业能力,提升交叉风险识别和综合应对能力。强化内控案防有机融合,做好案件防控和风险处置的统筹衔接,守牢防控金融风险底线。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5877108',
container: s,
size: '660,80',
display: 'inlay-fix'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技术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