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什么意思谁?

更多文章请见:如果觉得文章能带来一定帮助的话,还烦请各位进行三连~以便更多人能够看到原文章:一.什么是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来源于分析心理学(又名荣格学派)中原型学派John Beebe大师,其提出的荣格八维功能模型,被称为毕比模型。是至今为止,最受分析心理学学者广泛认可的模型,而相关的官方著作即为《类型与原型》。类型与原型功能轴对应位置十六人格的类型与原型关系(分析心理学者惯将内外倾取向字母放在之前,其基本含义并无变化)John Beebe原型学派对于荣格八维功能的释义关于Johne Beebe的简介 约翰.毕比,美国荣格分析师,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心理类型与原型学专家。曾于2000-2002年间担任旧金山荣格学院院长,擅长从荣格学派的观点分析电影,精通易经和荣格心理类型。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特聘讲师。
关于《类型与原型》简介 ——本书是约翰.毕比博士多年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和原型理论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心理类型理论是荣格对意识的分类,原型理论是分析心理学实践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毕比博士将两个理论结合起来,经过数十年临床研究、自我分析和电影分析,开创了类型原型分析的先河,对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来源于豆瓣内容简介)——《类型与原型》是其对分析心理学的新贡献,堪称心理类型新论,尤其是已被国际公认的“毕比模型”(Beebe Model),对心理类型背后所包含的原型以及原型意象的心理分析。在约翰·毕比看来,“每一个意识的类型学位置背后,都有一个原型在参与,引领我们成为英雄、父母、儿童甚至异性。由此,能够使我们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源于申荷永推荐序)二.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John Beebe/毕比模型)的基本理论在毕比模型中,荣格八维并非如同我们往常所认知的一样,阐述认知功能是单一、按照顺序发展的模型(这几乎是人格类型论的陷阱),这无疑是受了MBTI二分法倾向的影响所带来的错误认知。在约翰.毕比模型中,他通过分析心理学(即荣格学派)原型的象征含义,强调了一个人的功能发展与个体成长经历中所形成的原型及原型情结脱不开干系,而此类模型,更加强调人的毕生发展。各位如果有兴趣,也可以与我第一篇文章所写的功能位置释义进行比对(那时我并没有接触John Beebe的著作,而本身对功能的称呼确乎是我以自己的理解,加上本土化传播所带来的结果):若化生:浅析荣格八维(一):从MBTI到荣格八维关于原型意象的解释 原型: 在荣格词典里,原型被定义为人类心理中原始的结构性元素,原型包含了动能、能量和情感,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在柏拉图所论述的“形式”中,已经表现出了荣格所使用的原型的痕迹列维一布留尔在其著作
《原始思维》中使用的“集体表象”这个概念,更是接近了荣格所描述的心理原型。根据列维一布留
尔的描述,“集体表象”在某一集体(该集体可以是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中世代相传和继承,并且在该集体的每个成员身上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作用方式,‘
集体表象”还能够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的意象和象征物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注:集体表象=集体意象。 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来说,都再现着某种原型的存在。 荣格说,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在其对“精神与生命”的论述中,荣格还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只有具有意象性并因此而可描述,一种心理实在才可能成为意识内容,即能够被描述。 在分析心理学(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中,人的情结与阴影都是基于原型而形成的,由此称为原型情结 关于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若想要了解更多可直接阅读此篇文章我们可以在本文第一小节里看到这幅图,由此我们将使用这幅图片,阐述John Beebe模型最基本的理论John Beebe《类型与原型》原文:通过自我剖析和多年的荣格分析实验,我最终确定了八种独立的原型,它们在个体身上、个体的心灵中引导八种功能态度的表现。( 毕比,2004) 。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相关的这一对原型,这一对原型形成一个轴(图中垂直轴),被称之为人格的脊柱,而另外两个功能位置上的原型(没有在此图显示)构成脊柱的阴影,一般情况下阴影无法被觉察到。而与辅助和第三功能相相连的原型,形成人格的双臂,连同它们的阴影。大多数人的类型探索始于找到他们自己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之时,这个时候他们就能够充分体验到当两种类型相互对抗时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对这人而言,更难的识别的是与他们这两个功能相同但是态度是相反的类型(阴影);在这个时候,无论个体是否意识到,原型都会被激发,从而无法看到个人的目的,而会采取对抗的方式,通常情况下以对立或者卑鄙的方式对待他人。为了阅读方便,而且出于传统的位置顺序的考虑,我习惯给每一个态度功能的“位置”和相对应的原型分配数字(即图中的数字,John Beebe习惯于用功能位置的数字对功能进行阐述),但我不再把一个人的类型资料看作是表现不同意识功能分化程度的僵化等级系统。 相反,我认为当我们在心中建构模型时,功能态度类型根据位置的特征占据不同的位置。就好像它们有角色间的互动一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中,不同功能在自体(即自我)和阴影(自我所恐惧的冲突、被压抑的部分)戏剧舞台上,通过这个角色互动来表现自己。若化生批注:简单而论,不同类型的功能表现受功能位置的影响,譬如说#5 Ne类型(INTJ/INFJ)的功能表现,与#2 Ne类型(INTP/INFP)的Ne功能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我们分析一个人的类型的时候,绝对是要结合这个个体的经历,去确定ta的荣格八维类型的 尽管不同角色的特定功能类型的实际互动受个体类型的控制,但是所有这些角色在任何一个人的心灵中都能找到。所以我把它们视为携带不同功能的原型情结,因此,我倾向于把它们称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够发现的次人格。而我把位置#1与英雄联系起来,这并没有任何理论上的问题,因为它直观上讲得通且与日常经验相符,即分化程度最高的功能就会拥有英雄的特征,这种偏好选择的通常是一种胜任力。若化生批注:即我们常说的主导功能,主导功能在量表测试中可能数值不是最高的(因为荣格八维是不可做量化的,八维测试没有常模,所以测试只能测出偏好度),但会是我们下意识去使用它的功能。但是当我们超越英雄的第一功能后,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八种功能在它们的强度水平上都像英雄一样。实际上,它们在等级系统中不是从第一功能经由第四功能到第八功能逐级递弱,而是与功能的强度有关,意识功能所在位置的原型角色决定这种意识功能表现出强度水平,而且原型在不同的人身上发展程度也不同。若化生批注:八维量表测试里,不是数值越低的功能就必定不在前四功能中。个体对功能的偏好程度与实际表现是有差异的。同时功能背后的原型代表了一个人更深层的防御机制、依恋模式等等。根据防御机制及依恋模式的不同。哪怕是同一个类型,他们所测出来的数值或是功能强度的表现都会存在差异。可以说的是,荣格八维是综合了人格特质论与类型论的模型。给功能编号是有些不合适,因为这样做就违背了早期的荣格心理学原理和伊萨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使用荣格心理学对MBTI进行分析的结果。而我今天在这个后英雄时期对功能进行编号时,我们应该从质而非量的角度上解读这些数字,这些数字就像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中的街道编号一样,第“二”和第“三”功能是相同的,就像纽约的大道,它们通过质让我们去识别我们实际所在的位置。若化生批注:实际上这么做是为了方便分类,并且使荣格八维理论形成一个更严丝合缝的模型。John Beebe想说的是:功能强度与功能位置不具有因果性,具体可见这篇文章:原型理论的脊椎组(#1与#4的功能位置,即一四功能):主导功能:英雄/女英雄 与 劣势功能:阿尼玛/阿尼姆斯的原型释义一个人格的主导功能最早通常在儿童期开始形成(劣势功能亦然如此),这个位置与英雄/女英雄的原型意象挂钩。优势功能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是我们最有掌控感的部分,因为它与能力和潜力的控制感有关。这种与优势功能相连原型给我们带来自信,更多使用它的同时,我们有可能以此发展出一种优越情结,在男人身上称之为英雄,女人身上则称之为女英雄(补充:当然,自身性别认同同样重要,我们同样需要考虑到性少数人群的人格发展情况)。这是由过去的成功经历所塑造的,也会是我们自身全能形象的由来。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优势功能的认识和重视越多,儿童越容易发展出主导功能的优势,并发挥自身的天赋与能力。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都得到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将它称作已经形成为人格骨架提供意识支持的“脊柱”。他们可以说是同期发展的一对兄弟,出现在我们人生最早的时候。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为特征的角色,有利于形成人格的“脊柱”。能够使我们意识到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之间的这个轴,可以使一个人知道他或她是谁,也让这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比较容易保持自己身份的整合性。优势功能与劣势功能具有强关联性,正如同英雄/女英雄与阿尼玛/阿尼姆斯的对应关系一样,它们是最早存在于能被我们意识到的功能之中的,劣势功能会是羞耻感的来源,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被迫使用劣势功能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与劣势功能表现出优势功能相反性别的负面原型特质:防御性、歇斯底里、绝望、易怒等等。尽管劣势功能带来羞耻感,但是劣势功能与灵魂或精神直接相连,是心灵中最理想的一块地方。让我们有更高事业或使命的能量都在心灵的这片区域,也是我们自己身上相对脆弱和无力的部分。所以如果一个人的优势功能是内倾思维(1st Ti),这个人会重视群体中每一个人聚在一起的目的,而他所缺乏的是让大家聚在一起的情感技巧(4th Fe,8th Fi)。相反地,一个内倾情感型(1st Fi)的人会被吸引去挑战最晦涩的哲学体系(4th Te,8th Ti),即便要他或她去面对错综复杂的逻辑思考。一个强烈关注食物质量和安全的人,可能会拥有优势内倾直觉(1st Ni)和劣势外倾感觉(4th Se),而一个优势功能是内倾感觉型(1st Si)的人可能会更多关注如何保证未来的生活质量,如现在行动去降低全球变暖,这是种外倾直觉(4th Ne)的预防措施。荣格心理学认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发展是一个人后半生的主要任务,而劣势功能是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相关联,会以一种更具创造力和适应性的方式出现。 如果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都得到发展的时候,我们可将之称作已经形成为人格骨架提供支持的意识“脊柱”。( 弗洛伊德在八维理论中被认为是INFP,他的内倾情感使他能够成为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当他仍然是一个年轻医学生的时候,依然能够结合外倾思维能力去明确有力地提出一一个理论,并使用自己的理论去弄清楚他所治疗个案的动力。)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意识分布在以身份和品德为核心的周围,而且代表某些东西。但另一方面,一个分化相当良好的意识也会产生一定的阴影。 如图显示为:内倾情感型个体的人格脊柱和它的阴影。原型理论的脊柱功能组的阴影(#5与#8的功能位置,即五八功能)在我们进入释义以前,还请各位先查阅John Beebe对此理论的实践分析。由于弗洛伊德的意识立场对深度心理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检视他是如何使用自己的外倾情感和内倾思维的。文献中频繁出现弗洛伊德,对他的同仁不忠于他们关系的指控和站在他的角度上,对这些不忠不加辨别地进行指责的例子。 来源于John Beebe《类型与原型》原文第五功能:对立人格(英雄/女英雄的阴影) 与第八功能:恶魔人格(阿尼玛/阿尼姆斯的阴影)的原型释义情结与阴影相辅相成,在我们在幼年时期,最早发展优势功能与劣势功能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诞生出与他们相关的阴影,正所谓情结越大阴影越大。但阴影并非是不可化解,如果发展得当,它还会成为情结在升华过程中最得力的助手。对立人格是防御的原始来源,当我们感到优势功能的地位和它最重视的价值感遭受攻击时,我们倾向于迅速选择对立人格进行防御。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的是,第五功能能够与第一功能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而对立人格的防御方式究竟是消极或是积极的,往往与我们的防御机制的升华与固结相关联。第五功能实际上在第一功能足够强大,没有被压抑时便能自然而然的发挥其优势。恶魔人格这个术语表示与心灵中最无意识的部分相连的原型,通常集中的是我们最顽固的和最无意识的性格缺陷,当我们有野蛮的表现时,通常来自这个原型和与它相连的功能态度。八功能中,最无可救药的功能态度像是一个魔鬼,但是这个魔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象征着阿尼玛/阿尼姆斯的第四功能的发展而进行一定驯化,它们之间同样可以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尽管我们的自我意识通常难以忍受劣势功能(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能够把我们的自我意识放大并投射出去,让所有人都会看到我们意识中这个丑陋笨拙的区域),但我们发现最重要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对立人格或恶魔人格所携带的功能对他人施加的影响。也因此,第八功能可以是我们终生的阴影功能,除非我们另外七个功能足够强,能够帮助我们提取潜意识中的材料到意识当中,否则这个功能是难以发展其优势的。我们的功能中这些较少受到抑制的部分给他人的感受是消极的。它们是形成“不公正”评价的真实基础,我们的感受通常来自他人的评价。如果有人在接收到不公正的评价时,会对他或她自己说,“ 那个人看到了我的阴影”,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一旦我们认识到我们的阴影,那么与它和平共处,甚至更多地为己所用都是可以达成的。原型理论的双臂组(#2与#3的功能位置,即二三功能):功能位置与原型的对应辅助功能:父亲/母亲 与 第三功能:少男/少女的原型释义在青少年时期,则是确定二三功能的分化,第二功能的原型意象叫做父亲/母亲,第三功能则叫做永恒儿童(少男/少女),这就直接涉及到了我们的第一依恋对象是父亲、母亲亦或者说是其他长辈——我们的第二功能形成会更多地受第一依恋对象、家庭教养模式的影响,而第三功能的形成则更多地受我们与第一依恋对象的互动与联结模式、自身的选择所影响,共同左右了我们和外界互动的策略,二三功能的轴则形成了“双臂”。 辅助功能位置上的功能态度在大多数的成人身上都能得到充足的发展,它会是我们最得力的左右手,经常被用来做事,或者去帮助和支持他人。。辅助功能是父母般的功能,它主要是去帮助别人发展,也经常是他人的榜样。而第三功能并不往往如我们所控制,毕竟祂是一位永恒少年,是自我们童年中所形成的关于孩童的情结,在童年中虽引起重视,但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照料的部分——祂需要一个行为良好的人去赞扬、支持、强化和引导它(才能够发挥它本身的作用),将会成为我们的第三功能。而祂是需要一个足够稳定的内在客体所支撑的,而第二功能在其中则会成为第三功能较有力的保护者与促进者(但并不能完全保护),但并不能使第三功能保持稳定性。在我们长大以后,那个早期受到父母责难的儿童仍然停留在我们身上,一般这就是创伤性神经症的来源,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拥有第三功能的创伤部分(即阴影第七功能)。成年的女性有时候在跟别人相处时会表现的像一个受惊吓的儿童,看起来像似退行,但是在当她进人到必须使用第三功能的情境时,她自己的心灵已经进入儿童角色。我曾见到了这种情形,发生在一个聪明、口才好、博学的内倾直觉型有着外倾情感辅助功能的女性身上,她从来不知道对帮她处理现实业务的人说什么,例如对一位为她写遗嘱的律师,她的劣势功能不仅仅不能够帮助她拟定房产的细节(4th Se),也从来不知道律师能够帮她做什么,更不知道遗嘱有什么用(7th Te),律师尝试问她问题时,她变得沉默,再次变成她进行经济业务时的社交恐惧症,结果她放弃了立遗嘱,死后也无遗嘱。这是一个功能丧失的例子,功能丧失给她的第三功能造成很大冲击:在这位女性身上,她的第三功能是内倾思维。少男或少女原型所携带的功能像一个孩子 ,稳定性差。另外还是这位女性,在没有社会需求的压力时,可以写出相当美妙的诗篇,能够巧妙地表现出她的状态,也即当永恒的少男和永恒的少女携带这个功能(还是这名女性,内倾思维)时,它表现的是一个创造性功能。这种在极度头脑空空和过度的创造力之间的摇摆就是内倾思维作为第三功能的特征,给人一种所有第三功能都在紧缩和膨胀之间往复的感觉。第三功能同时也会给予第二功能一定补偿,它们如同一四功能一样,彼此之间也是互补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心灵中一条人格轴上,而且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个体心灵层面,它们像意识的双臂一样起作用,
是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被意识性地用来去支持他人或者被他人支持,它们为意识的脊柱(优势和劣势功能)提供一种平衡,使我们自己更加关注我们是什么人或能我们能做什么、能为自己做什么。因此,脊柱可以被视为与我们自体相关的轴,双臂可以被视为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轴。当然在这里需要指出的这两条轴也是互补的关系,一条轴总是理性轴(迈尔斯.布里格斯的术语为“判断”),而且另一条总是非理性轴(“感知”)。例如,我们会利用双臂去使自己冷静下来,当我们太倚重非理性的脊柱时,双臂也会使我们与人相处时变得更加理性,双臂还能够支持我们去超越僵化的理性脊柱。原型理论的双臂功能组阴影(#6与#7的功能位置,即六七功能)第六功能:长老/女巫(父亲/母亲的阴影) 与 第七功能:小丑(少男/少女的阴影)的原型释义长老是一个原型,他是好父亲的阴影。长老在拉丁文中是“老人”的意思,是“老者”的词根,他的特征是经历过一切时间考验,但是现在却拒绝改变。( 这个神话形象是罗马神话中带着镰刀的撒杜恩神,他不再是一个收获的原型意象,而站在了青春活力、成长和发展的对立面。)当教条出现,并且生命中不再需要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时,思维就会成为这个长老,拒绝改变任何现状。辅助功能能够被用来去鼓励和激发他人,能够在他人的人生道路上强化和支持他们,但是辅助功能的阴影,也即是长老功能,与辅助功能恰恰相反:它去妨碍和破坏别人,将他们困住,让他们去怀疑自己的一切(因此又被称为批评家功能)。但我们同样可以发挥此功能的一些特殊优势。察觉到对方或计划、亦或者是第六功能会给我们所重视的东西带来破坏和危险时,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察觉规避风险。面对第六功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重视或给予一定限制,就像我们面对一个行为不端的儿童所采用的方式那样。在这种情况下,长老的原型或角色也可以被视为消极的或者责难的父亲角色,同样在女性身上与之对应的巫婆,可以被视为一个挑剔的母亲,其看起来几乎无法被取悦。而一旦第二功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我们去有意识的强化此功能的优势与强度,也并非是难事。例如,一个辅助功能是外倾情感(2nd Fe)的母亲原型可能会通过做饭去照顾他人,如果一个人巫婆的位置上是外倾感觉(6th Se),将会情不自禁地使劲敲打公寓的墙壁来表达对隔壁聚会噪音的不满,或者会扇鲁莽的小孩耳光。父亲般的内倾感觉辅助功能(2nd Si)的表现可能是教儿子一系列打领带的基本动作,相反,长老般的内倾感觉(辅助功能受阴影控制)可能会指出来儿子笨拙的手部动作。长老或巫婆功能的内倾情感(6th Fi)的表现形式是一副冰冷的沉默,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示如果有人以如此品味方式说话和做事情就应该得到无言的绝罚。第七功能,即为小丑原型,它本身与第三功能的创伤性经验密切相关,是我们面对使我们如孩童般茫然失措的难题时,在无意识中出来捣乱的功能,它会更大程度地使我们进退维谷,让我们无法认清现实;但当我们能够通过合理处理第三功能的创伤性经验时,它同样能够被我们所用,这时候它能发挥教他人认清现实的效用。但这同时便意味着我们需要正视,并且跨越原生家庭对我们不恰当的管束甚至伤害。当然,在前期发展中,第七功能的作用并不能很好地被我们意识到,我们对它的作用的察觉,比第四功能要隐蔽许多。第七功能也有另外一个别称,即盲点功能,除非我们能够首先强化第三功能的稳定性,否则第七功能是难以进行发展的。当一个青少年要做出一个选择,而父母并不赞成这个选择时,一个辅助功能是内倾感觉(2nd Si),主导功能是外倾情感(1st Fe)父母(即ESFJ)会破坏事物的原型秩序,在这种由直觉架构的情境所带来的困惑中, 孩子无法注意到父母之前从未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对自己的选择表示拒绝。这个悲剧表现的就是如果一个孩子选择不符合自己家庭模式的婚姻(他们会选择另一个种族或者同性的人),他们将会摧毁家庭的神圣感。此时需要这个年轻人身上有非常强的内倾直觉去看到他或她所做的选择并没有摧毁家庭的神圣感,即使是同性恋,也不必然是在亵渎神灵。 来源于John Beebe《类型与原型》原文到这里我想各位已经大致明白了八功能与八原型的对应及含义,在之后我将会在有关于浅析荣格八维人格篇的系列文章中,更多结合John Beebe的类型与原型理论进行人格分析与文章创作,更多涉及到家庭关系与依恋对象、自客体关系与人格类型形成关联性的部分。希望各位看到这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到,分析心理学是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类型的思路。而由此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此类模型更好地运用到自我的发展、面对客体的方式中去,望各位自性化之路顺利十六人格的类型与原型关系(分析心理学者惯将内外倾取向字母放在之前,其基本含义并无变化)此处需要再次注明命名方法的不同,分析心理学学者惯将八维功能的内外倾态度取向字母,放在其功能简写之前,即图中的EN、IN、IF、EF、IS、ES、IT、ET,即是我们平常所用的Ne、Ni、Fi、Fe、Si、Se、Ti、Te,其是含义一致的。不过也许分析心理学的八维功能命名法,更容易让初学者理解MBTI与八维功能的对应关系?三.本篇结语本篇我们终于接上第四篇文章所留的伏笔,推出了John Beebe的荣格八维模型,而不论是John Beebe本人,亦或者是分析心理学都值得我们更加去关注。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结合John Beebe及分析心理学派对于荣格八维功能的释义,结合我个人的咨询经验与理论理解,写出更具体生动的荣格八维功能释义,敬请期待~John Beebe原型学派对于荣格八维功能的释义另,在此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中国荣格八维相关的交流社区中,依然有不少人将此理论视为人格特质论,而甚至有人将人格障碍与荣格八维模型中的人格类型扯上因果性,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明智的做法,亦或者是值得推广的学说。可以承认的是,原型情结与阴影的理论不仅很好地从另一角度阐述了自客体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神经症的形成,但是这并不是一套科学有效去甄别自身是否具有罹患某种特定人格障碍风险的方法。在现代,我们有更加具有信效度的检验方式——医生与量表,而分析心理学终归日渐式微,而导致其现象的真正原因则是缺乏科学可检验性,也逐渐退出了临床分析的舞台,但是由此诞生的譬如:沙盒疗法、积极想象等等却被保留了下来,这套学说也依然有其可取之处,我们仅作为学习或是更多的自我探索用途是再好不过的。如果感到状态失常、拥有罹患任一精神疾病亦或者任一人格障碍的可能性,请速去就诊并视情况预约心理医生,而非仅仅使用此工具用以自疗,这相当的不可控且充满风险。本文理论源自于John Beebe的《类型与原型》,全文经过对于原著的一定整理后结合部分为作者个人所写及观点而成,个人只对于本文享有著作权。未经允许,请勿直接转载本文。欢迎各位更大程度上推广《类型与原型》此书的理论,并结合自身见解进行产出,更欢迎与我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本文来自涅九文化传播团队主理人若化生本系列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及任何形式的抄袭篡改行为,仅供学习用途,侵权必究涅九文化传播团队专栏:涅九文化传播另这篇文章之前被人举报建议修改,因此我重新进行了编写与排版进行发布。欢迎投食~https://qr.alipay.com/fkx06436wr5bhleh16lc67f?t=1585087783580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