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声生不息第三季,陈楚生最近参加了什么综艺真好,你们还想听他唱啥歌?

导读在港乐季、宝岛季之后,行至第三季,《声生不息·家年华》再次延续“中华音乐编年史”主题,14位歌手以中华音乐百年发展为画轴,描绘历史中的时代新声。在又一次创新迭代中讲述家国故事、输出澎湃能量。第三季能再次获得广泛关注和各方赞誉,源于节目在“破题—审美—共鸣”上持续求变求新,将地域性和文化性进一步拓宽,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家年华”和“嘉年华”。节目热播引发网友热评:“唱的是家国情,感动的是每个中国人”。沿历史之“路”,找到归“家”之根《历史写作简明指南》曾围绕“历史学家如何讲述历史故事”这个主题写道:“几乎所有历史学家的书写都始于想要回答关于起源、发展和结果的问题”。其实,不光是历史学家,大多数人对“来龙去脉”都有好奇心,人们想知道某个事件背后的意义为何?它如何对后世产生影响?为什么多年后人们还会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在历史学家眼中,讲出一个好的历史故事,必须先找到一个足以引发好奇心的好问题,并尝试去解答它。恰如这本书所说:“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时,你的故事实际在讲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并由此形成一个中心论点,来说明事情是按某种特殊路径而不是其他方式发展的。”《声生不息》第三季找到的这个“中心论点”,便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家”。一个拥有14亿人的大家庭是如何形成、发展、壮大,并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节目聚焦中国百年“家”的变迁,以“编年体”为轴、以歌声为媒,从近代中国的“家境浮沉”,到新中国建立一个“人人当家作主”的时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铿锵呐喊,再到年年春晚热气腾腾的“家”的回忆、彩铃时代中的青春“家园”,直到歌曲一响便“一发入魂”的奥运“家国梦”。节目娓娓道来地讲述着一个个“家园同构”的历史故事,连嘉宾和观众也都被统称为“家人们”,温暖质感扑面而来。那么,如何沿历史的脉络,梳理出“家”的轨迹,并一展“家”的年华?正如先导片中所说,“历史的掌故不妨交给一个世纪前的历史发声”。节目回顾了从最早的流行歌曲《毛毛雨》到《篱笆墙的影子》《相约九八》《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时代经典,以及《爱丫爱丫》《老人与海》《大中国》等极易引发大合唱的流行歌曲,涵盖了华语音乐百年发展图景和大众心中的音乐回忆。而在线性的叙事空间中,有一段饱含“泪点与燃点”的岁月,足以震撼心灵、令人无限感慨,那就是对中国建国初期音乐的回望。《家年华》独具匠心地将历史亲历者(当事人口述)、历史讲述者(主持串词与主题片)、历史演绎者(歌手演唱)融为一体,过往岁月不再是记录式的被呈现,而是从“四面八方”向观众的各种感官冲击而来。从“烽烟滚滚”中走来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自述峥嵘岁月,但他们期盼的不是自己健康长寿,而是抗美援朝精神能薪火相传;歌手韩红难掩激动地告诉观众,对藏族同胞来说,《唱支山歌给党听》具有特殊意义,这声“母亲”是经历过沧海桑田的人民的心声。由此,当《英雄赞歌》的旋律缓缓响起,当藏语版《唱支山歌给党听》从藏族女孩稚嫩空灵的嗓音流出,“为什么大地春常在”、“我把党来比母亲”等耳熟能详的歌词便不再只是抒情的词句,而是回归到这些旋律诞生的土地和岁月中。因为有了历史的厚度、故事的共情、如初的心声,“好听的歌曲”得以迸发出“原生的情感”,这正是《声生不息·家年华》在前两季的基础上,再次打动人心的“内在肌理”。以音乐为媒, 打开叙事空间曾有历史学家阐述过这样的观点:解决历史谜题不仅需要科学,还需要艺术。科学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而艺术能将事实与解释结合起来,动人地讲述一段过去的故事,从而让历史真正被后世铭记,延绵于时间长河之中。如果说厚重的历史是“家年华”的内核,流转的音乐便是“嘉年华”的形态,要让传承之声“声声入耳”,艺术表达的加持尤为重要。《声生不息·家年华》延续了前两季的经验,在不同时代的音乐“页码”间轻盈跳跃,让经典歌曲焕发新颜。活跃在不同年代的歌手齐聚“声生街道”,认识彼此的“名片”不仅是音乐金曲,也包裹着集体记忆与艺术创新。第一期中,周深演绎的歌曲《跟着你到天边》旋律脱胎于近一个世纪之远的《渔光曲》,张淇、胡彦斌用摇滚致敬火热年代,陈楚生深情重唱《一封家书》、汪苏泷将《我的眼里只有你》唱出新感觉;第二期的多个双人合作舞台被网友誉为神仙“搭子”,孙楠、韩红时隔多年再度综艺合体,重新演绎《美丽的神话》,谭维维和郁可唯、毛阿敏和胡彦斌、黄绮珊和周深、古巨基和陈楚生的组合,也为年代金曲带来了更多想象。更值得玩味的是,《声生不息》在选曲上具有记忆点、时代感和传唱度三者兼容的特点,这些歌曲不仅是一个时期的音乐风尚,还要在当下激发共鸣,是时代与个体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从这个维度看,节目对歌曲的挑选和重编极具挑战,既要在保有“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出“新菜单”,还要讲出“每道菜”背后的文化意义,但《家年华》也因此比常规音综多出了一层宽广的表意空间:音乐自然是表达的主体,而音乐的背后,是几代人的“记忆背景音”。如何在客观真实的历史中寻得共鸣共情的集体记忆,又如何借助文艺形式和审美意趣,把过往历史从“身外”拉回“心中”?大众媒体大有可为。古人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音乐的魅力从不止于“好听”,它也是心声的自然流淌、情感的高峰体验。好的歌曲总是跨越时间的,听歌的人也便拥有了与历史和自我对话的“超能力”。以音乐的嘉年华,述说家的年华,《声生不息》带领观众沿历史之路回家,找到属于国人共通的温暖。而在岁末将至之际,“家”所引发的联想更为丰富、自然、亲切,平时羞于说出口的眷恋,在此刻更易抒发、更显真挚,更容易让我们在共同的记忆中,再次感知彼此的亲近、确认“我们”的价值,这也正是三季《声生不息》带给综艺节目创新不息的价值所在。(作者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监
制:杨明品轮值主编:张苗苗后期编辑:索东汇专注广播电视政策解读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官方账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楚生最近参加了什么综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