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典小说 《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为例,请举例其中 的角色人物,说明小说的艺术特色?

曹雪芹写红楼梦多用双峰对峙的手法,如晴雯之灵巧与袭人之温厚,如良儿偷玉与坠儿偷金,最经典的还要数黛玉和宝钗这对例子。红学家俞伯平说:“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妙莫能相下。”宝钗的鲜妍妩媚,黛玉的袅娜风流在文中多有并举,如第六十五回中,曹公就借小厮兴儿之口言到:“一位是我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一位是姨太太的女儿,姓薛:这两位姑娘都是美人一般的呢,又都知书识字的。或出门上车,或在园子里遇见,我们连气儿也不敢出……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  宝玉过生日时,众人占花名行酒令,宝钗掣一枝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可谓实实在在的冷美人;黛玉掣一枝芙蓉,端得是风露清愁,别有情思。元春省亲时,钗黛二人所作之诗皆为搪塞,远不如后文起社时出彩,可“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和“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一对比,也能看出宝钗是含蓄端庄,黛玉是别具一格。除言谈举止,诗词游戏外,宝钗之冷艳,黛玉之宛转风流,在书中的戏曲部分也有体现。戏曲是《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元春省亲之时,点了《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处戏,脂批“伏贾家之败、元妃之死、宝玉送玉、黛玉之死”,可谓是全书的关键,此一段笔墨亦为后文贾蔷与龄官之事做铺垫,使后文龄官画蔷不显得无中生有。说回黛玉和宝钗,戏曲一事上,曹公将《牡丹亭》《西厢记》给了林妹妹,而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寄生草》给了宝钗,二者对比来看,格外精彩。一、林黛玉与《牡丹亭》《西厢记》,处处有情《牡丹亭》是何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西厢记》是何文?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崔莺莺与张生,杜丽娘和柳梦梅,都是痴男怨女的纠缠,两部戏都脱不开一个“情”字,无怪乎曹公给了“情”字缠身的林妹妹。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和别人最大的不同便是身上那股不染世俗污浊之气的草木之灵,所以她吟诗作词通常是触景生情,又由情及景,落于笔下,辞藻天成,别出机杼,气脉贯通,别有自然风流意味。她代宝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一气呵成,生动自然,别有意趣,隐隐有林下之风,不是读多少书就能写出来的。所以,黛玉初读《西厢》,初遇《牡丹亭》,必要发生在一个情景皆备的情境下,这个情境便是黛玉葬花。黛玉葬花,见落红满地,不忍由其随水飘零,满怀伤春之情,此时遇到宝玉,二人共读一卷西厢,满腹心事都被勾起来,只觉词藻警人,方知戏文的妙处。曹雪芹在此斜插一句“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端的不失大家小姐身份。从《红楼梦》全书来看,诗礼之家的孩子们是不准看些传奇角本的,看了会被认为不务正业,所以宝玉在外面得了闲书不敢带回家去,也不敢让人看见。见黛玉读罢《西厢》,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笑着点头儿。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的通红了,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了!好好儿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账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二字,就把眼圈儿红了,转身就走。这段极有意思,明明是宝玉给黛玉安利了《西厢》,黛玉觉得格外好,被宝玉顺嘴拿戏词开两句玩笑,眼圈却红了,可见被戳到平日心事,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句戏词的事。这心事是什么?莺莺喜欢张生,杜丽娘喜欢柳梦梅,都是因身份难以说出口的感情,这喜欢中又对未来有无限担忧,和黛玉不无相关。而宝玉开玩笑说“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时,又岂无几分痴心在其中?可见二人俱是痴情人,又端着身份不能明说,又按奈不住,只好借词曲相互试探。后文宝玉对紫鹃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你叠被铺床?”也是这个意思。宝玉是日思夜想,下意识顺嘴就说了,黛玉也是日日夜夜满怀心事,因此总要反刺两句。一部《西厢》引出宝黛二人多少口舌争端。都是一般心情,却总要吵上两句,是恋爱中小儿女的常态。却说颦儿读了《西厢》,无限情思已被勾起,曹雪芹当然不肯轻易放过,又火上浇油般让梨香院里飘来一曲《牡丹亭·游园》,“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都似这般付于断井颓垣”。这本是杜丽娘游园伤春之语,恰合颦卿此时心情,不由得让人细琢磨一番。黛玉再侧耳,却是《惊梦》一折里的《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恰合平日心病,不由得心神动摇,回想起前日所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更加销魂落魄。有情有景,落花流水,伤春词句,缠绵悱恻,万般景物戏文全系“情”之一字牵连,这是曹雪芹写黛玉与戏曲。二、薛宝钗与《寄生草》,字字在理反观宝钗听戏赏曲,又是别样文章。若说黛玉听戏逃不开一个“情”字,宝钗听戏则逃不开一个“理”字,黛玉通山川草木之灵,宝钗则是人情世故,世事洞明。宝钗论戏出自第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过生日,要热闹热闹,命众人点戏。宝钗深知贾母上了年纪,爱热闹,先点出《西游记》,又点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嫌弃说:“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方引出宝钗对戏的一番评论。宝钗笑宝玉:“要说这一出热闹,你可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一枝《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随后将那唱词细细道来: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拍案叫绝,称赞宝钗无书不知。最可喜曹雪芹此处用黛玉吃醋就此截住,宝钗评戏,点到为止,正是大家闺秀的风度。这枝《寄生草》的背景,如今不听戏的人多有不知。这支曲子出自《虎囊弹·山门》,是一出笑剧,人物对白格外有趣,无怪贾母喜欢。这折戏讲的是《水浒传》中鲁智深打死屠户,避祸出家在五台,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寺中僧人,被师父智真长老遣往别处。下山之时,心中无限心酸,一枝《寄生草》由此而生。鲁智深不容于世,四处碰壁,寻求逍遥人生未果,出家后知道了寺院也非清净自在地,无奈之下只好道出“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可世间自有世间的规矩,若外不能容于世,内不能自容于世,哪里来的心中的“烟蓑雨笠卷单行”,可知“芒鞋破钵随缘化”也是虚空妄语。由宝钗论戏可见宝钗的周到体贴,贾母、宝玉二人听戏口味截然不同,而宝钗能两处不失。此段更见宝钗能雅也能俗,最难得能从宝玉眼中的“俗戏”里品出妙处,非入世之人不能,这是一种圆贯通融的智慧。而宝玉闻听此言,“拍膝画圈,称赞不绝”好像一个原本对此一无所知的人被带入了一个新世界,心有所感,在似悟非悟之间,痴儿癫狂之态毫端毕现。此段有脂批:“是极,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身不自主矣。”可见宝钗也是旁学杂收,博学多知,并不只一味关注经济之道,所学庞杂而自持,更是可贵,同时也为四十二回黛玉酒令失言,宝钗兰言审颦儿埋下伏笔。三、黛玉之颖悟与宝钗之博学四十二回先不提,这段最妙的是引出下文宝黛钗三人谈禅。湘云黛玉二人和宝玉闹脾气,宝二爷心中难受,提笔立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随后又填了支《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黛玉见了,笑话宝玉愚钝,拉着宝钗来问宝玉。黛玉问得是:“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可谓句句机锋,灵心慧性。又后续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道理又深一层。宝钗是拿六祖惠能的菩提偈作比,讲了“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故事,笑话宝玉的偈子没有完结。宝玉见自己还不如她俩,也就了了参禅的心。此段文字可见,非如黛玉之聪慧灵巧,不能寥寥数语,句句戳人要害;非如宝钗之博学明理,不能循循劝解,以典服人。所以后来秋天起诗社,黛玉一首《问菊》将菊花问得哑口无言,灵心备显;宝钗一首《螃蟹咏》以食蟹小事讽刺世人,眼光毒辣。几出戏曲,黛玉的风流灵动,宝钗的博学多知,尽在不言中,黛玉可爱,宝钗可敬,正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作者:十年长梦,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