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助听器和正常人听到的声音一样吗就能听懂言语了吗?

近年来,听力障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明显。我们的父母长辈中,或多或少都有人耳朵不好,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到配助听器。但初次接触助听器的朋友往往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的觉得助听器越戴越聋,有的觉得助听器功率越大越好……正是因为有太多误区,许多人无法正确选配助听器,导致了听力康复的效果也不理想。针对这个问题,我整理了几个最常见的误区,希望能帮到大家。误区1:助听器可以治好耳聋助听器只是一个辅助聆听的工具,没有治愈耳聋的能力,就像戴眼镜并不能恢复近视一样。当我们自己或者家人出现听力损失时,应及早就医,如果是3个月内的听力损失,及时进行正规治疗,是可以恢复一部分听力的。超过3个月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临床上几乎治疗不好,这时候就要使用助听器或耳蜗干预了。误区2:助听器会越戴越聋助听器会不会越戴越聋,是分类型来看的。助听器分为数字机和模拟机,数字机属于医疗器械,通常在专业听力门店出 售,模拟机不属于医疗器械,一般在网上才有。如果是在专业的验配中心选配的数字助听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越戴越聋的。而且,现在的数字助听器都带有智能芯片,可以根据个人的检查数据输入到电脑中进行数据调试,一般都是缺多少补多少,不仅不会对听力造成损伤,还能听得更好。但如果是模拟机或者未经调试的数字机,就有伤害听力的可能,这类助听器是不建议佩戴的。误区3:助听器有辐射不健康有人说,助听器有辐射,戴着会刺激耳朵伤害人体。事实上,自然界中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的产物,都是存在辐射的。因此,助听器也存在辐射,只是助听器的辐射量比电子手表的辐射量还要小很多,对人体造不成什么伤害。另外,佩戴助听器的原理属于物理干预方式,是不会影响到健康的。误区:4:戴上助听器就什么都可以听见有人认为戴了助听器就能立即听得好,甚至有人觉得戴了助听器能听懂方言。不少人把助听器想象成了一个无敌黑科技设备,戴上之后就能全世界语言交流无障碍。事实是,助听器只能针对听损者的现有听力情况进行补偿,效果再好也不可能和真耳一个水平。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下,助听器的听声效果跟很多因素有关,并不是简单的“只要戴上助听器就什么声音都能听见”。所以选配助听器前要有合理的期望值,只要能够改善我们的听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就可以了。误区5:戴助听器会得老年痴呆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证明,戴助听器不仅不会得老年痴呆,还能帮助听损者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因为长期的听力下降又不加以干预,才会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而佩戴专业验配的助听器,是为了更好地聆听,让佩戴者更愿意与亲友交谈、参加社交活动,这样反而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的可能。误区6:等我完全听不见了再戴助听器很多老年人认为,要等到完全听不见了再配助听器。这里要强调的是:助听器的听声效果跟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和言语分辨率有很大关系。如果长时间的听力下降且不进行干预,会导致言语识别能力的下降,那时即使佩戴了助听器,也可能出现“听得见,但听不懂”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听力下降越重,对语言的识别能力就越差,佩戴助听器的效果也就越差。所以助听器越早验配效果越好,拖得越久效果越差。以上6点,都是配助听器时家属和患者容易陷入的误区,由于篇幅较长,我将在下篇文章中为大家继续盘点助听器验配的重点误区,敬请关注。我是听力师张艳艳,在听力康复指导和助听器验配领域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如果大家有听力上的问题欢迎与我交流,我会耐心为大家解答~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学习听声音,辨识各种声音,学会在嘈杂的环境中听取对自己有用的声音,这些能力都是后天习得的。一旦有一天听力开始下降,这些能力也同时在下降,且听力下降的时间越久,对熟悉的声音和噪声下的言语声辨识度就越差,有的甚至会产生认知障碍。在戴助听器的初期,也许会感到不习惯、不自然,这是因为听力损失导致您的听力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声音刺激,需要时间来重新适应助听器听到的声音。还会出现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的情况。这是因为助听器可以帮助听到声音,但助听器无法代替大脑来分辨声音。事实上,我们对声音的理解最终是由大脑来完成的,想分辨声音还是需要通过坚持配戴助听器并努力去理解声音。坚持佩戴助听器,不仅有助于保护残余听力,还可以及时发现听力的变化或是某些聆听问题,这时把情况反馈给验配师尽早调试或解决,才可能发挥助听器的最佳效果。而间断性佩戴会影响听觉神经的适应能力。若是只在有听力需要时如看电视、与人交流、外出等情况下才佩戴助听器,其他时间就取下来,不但残余听力得不到保护,听觉功能还有可能退化,助听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会有不坚持佩戴的患者来抱怨“戴上助听器也听不清”,而拒绝佩戴助听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助听器和正常人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