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书一共有八篇文章都有哪些说明方法的?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语文书第一课内容篇一1、在“谈话导入”中,交流心路历程,分享彼此的感受。2、在“诵读诗歌”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魅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3、在“亲近语文”中,初步了解整本书的大概结构,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并喜欢上语文老师,也渐渐地爱上语文课。(一)谈话导入,认识老师1、师简单自我介绍:我姓xx,名xx,我是一位爱读书、爱思考的老师。2、初步认识一下学生:能像我这样的,来介绍一下你自己吗?3、依次出示课件,师生交流。课前,你心目中想象的语文老师会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课前,你心目中想要一位怎样的老师来成为你的语文老师?现在,你初步认识徐老师后,心中想要说些什么呢?(二)诵读诗歌,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三)了解大概,亲近语文1、认识封面:仔细看看语文书的封面,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2、读读目录:认真读读语文书的目录,说说:(1)这本书一共有几篇课文?标*号的有几篇?标△号的有几篇?(2)认真读读课题,你最喜欢哪些课文?为什么?(四)提出要求,准备学习1、拥有一本新华字典或词典等学习工具。2、准备三本簿子:日记本;练笔本;摘录本。3、准备一、二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4、认真读读“预习”单、“复习”单,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四)布置作业,练笔表达新来的语文老师我的语文老师难忘的一节语文课八年级语文书第一课内容篇二1、了解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的新颖构思3、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点)4、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介绍丽的新颖构思。(难点)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者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二、作者简介三、关于丽四、整体感知1、文章标题有什么意义?一滴水实际上是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历丽,向人们介绍丽这座古城。2、文章标题中“经过丽”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车转轮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边,跃入流,奔向大海。”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来安排的。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丽哪些景观?作者介绍了丽的四方街。五、课文精读1、文章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什么变化?2、这一滴水到丽经历了哪些曲折?先是玉龙雪山顶上的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入丽却跌入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样介绍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三处介绍。一是第三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扬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车上眺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的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4、第8段有什么作用?5、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介绍东巴文的水字?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时间这一线索的?7、作者为什么让自己化作一滴水游历丽?8、我们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地方?六、据以上问题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的经过,重点是四方街。七、拓展延伸八、教学后记八年级语文书第一课内容篇三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2课时第一课时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全文注释如下: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第二课时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3)学生背诵课文。八年级语文书第一课内容篇四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3、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4、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1、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父母内心的声音,从而化为他们感恩的实际行动。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2、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教学突破:通过复述课文和内容框架问题的解决,帮助熟悉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紧扣文本进行问题探究和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新课学习前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营造新课氛围。然后由一组台阶图片,引入新课学习。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完成生字词教学。四、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通过对三个框架性的问题学习,进行课文复述,了解小说故事情节。五、问题探究,研读课文。通过对六个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把握文章意蕴。六、把握理解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1、安排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句练习,粗略感知父亲形象。2、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父亲形象。要求学生通过对文中重要事件的分析,来概括父亲的特点。3、在此基础上归结父亲形象。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七、欣赏歌颂父亲的歌曲,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配合投影图片展示。八、作业布置,拓展延伸。写写你的父亲,或者写写你知道的父亲,并试着感受父亲的品格或胸怀。九、板书设计。(略见投影)十、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书第一课内容篇五精读课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4、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1、制作课件;2、准备电脑、投影仪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入题:课件投影1(二)起近作者学点文学知识:(课件投影2)《朱自清全集》里。学习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3: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二、检查预习:(投影4)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投影5)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根据词义写出词语(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5)衰颓败落。(颓唐)三、整体感知课文(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投影7—9: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归纳:投影10—13四、小结: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五、作业的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一1”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六、板书设计:四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父疼子次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背描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影子爱父写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七、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二、旧课复习: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三、问题探讨:(投影)明确(投影11—23):(1)外貌:○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2父亲的体态:肥胖。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2)动作:○1走路的姿势:蹒跚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2)语言: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内容包含的感情儿子上车前“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儿了上车后“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过渡语: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2、质疑:(投影24)(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投影25、26)(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投影27:(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四、小结: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五、作业的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六、板书设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章都有哪些说明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