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甘肃省上高二,想问一下学戏剧影视戏曲导演专业的要求,想看看自己合不合适?

“大家都是抱着没做好就辞职的心态来的”丨专访《舞千年》总导演 原创 GuDuo骨朵编辑部 骨朵网络影视文 │绯飞上个周六,一对“历史CP”突然在社交平台上重回观众视野。随着综艺《舞千年》第五章的播出,节目里出现的李白、杜甫两位诗人,让观众们又回忆起学生时代被“全文背诵”四字支配的恐惧,纷纷在话题#舞千年让我的诗词DNA动了#中背起了《将进酒》。这已经不是《舞千年》第一次唤醒观众们对“文化CP”的记忆,第三章《盛世双姝》舞蹈片段中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双人舞,也让观众们又一次回想起这对女中豪杰间的惺惺相惜。有文化,是《舞千年》给人最鲜明的观感。不论是节目中展示的舞蹈片段,还是小剧场中历史角色的谈吐、礼仪,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不怪乎会有观众发出“没点文化还看不懂《舞千年》了”的感慨。凡事总有两面,《舞千年》获得一片称赞外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声音,譬如觉得开篇的背景剧情过于“中二”,与文化综艺的气质不符;亦或是觉得每段舞蹈前的小剧场太过冗长,与舞蹈本身有些割裂。从开播起就闯入骨朵综艺热度榜单前十,并基本稳定在前五名左右,对于一档主打舞蹈+文化的综艺来说,这样的热度表现已十分出色。昨天豆瓣开分后直接拿下了8.8的评分,似乎,那些争吵并没有怎么影响《舞千年》受到欢迎。但今天,骨朵依然邀请B站综艺制作中心草帽工作室制作人、《舞千年》总导演之一姜小巍分享、解读一下,这样“独特”的综艺形式背后的故事。简单、专业,在《舞千年》中共存“我和河南大哥冯铮,幻维二哥徐鹏常常一起自嘲,整整这一年真就只干了一件事——改方案。”姜小巍提到的河南大哥正是河南卫视,而幻维二哥则是指曾为《跑男》《极挑》等综艺提供后期服务的幻维数码,再加上B站,《舞千年》就是集这三方所长打造出的节目。提起河南卫视,观众们最先想起的总是《唐宫夜宴》《祈》这类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晚会,而此次《舞千年》B站与河南卫视的联合,也令许多观众、甚至部分主创导演下意识地认为,这次依然要做一个舞蹈表演结合XR(扩展现实)技术的节目。然而最终,上线时间一拖再拖、赚足期待才姗姗来迟的《舞千年》有为《十二风舞志》荐舞的故事背景,有解读舞蹈的小剧场,也有或实景、或结合特效,不拘一格的舞蹈表演……着实是任何人都从未见过的模样。姜小巍表示,其实最初这个节目还叫《上潮了小主》的时候,的确没这么复杂。“最初的方案是想每期让一个舞团来表演,然后通过棚内访谈的形式,讲讲舞蹈背后的故事。”但在筹备过程中,随着了解和接触各大舞团,三位导演有了“野心”。“既然我们邀请顶级舞团,那为何不‘玩回大的’,干一场让各地歌舞剧团神仙打架的大事呢?”邀顶级舞团同台竞技的想法很快被浇了一头冷水。带着新版方案,三位导演满怀信心地向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请教,不料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你们说想通过舞台包装,给我们的经典作品更好的呈现。可每个作品都有独特的背景、道具甚至装置,你们把那么多作品强行塞进一个舞台搞比赛,恐怕不是加分,而是减分。”当天回酒店的出租车上,大家一路沉默。许锐的话点醒了主创们,或许导演组认为能为这些经典舞蹈作品加分的声光电特效,对于专业舞者来说不一定是助益,每个舞蹈的舞台都应该是不一样的。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将涵盖上下五千年文化背景的众多舞蹈集结在同一节目里?节目组数易其稿,最终选择了“红白歌会”这一经典综艺模式:通过设定对立双方的对抗形式来推荐舞蹈,用这一基础综艺构架串联起不同风格、不同历史背景的舞蹈作品。而在《舞千年》中,红白歌会变成了围绕《十二风舞志》展开的荐舞大会。“古代有记录各地风土人情的《风物志》,那我们也可以有记录舞蹈的《风舞志》。既然最终选出12支作品,那么不如就叫《十二风舞志》。” 《十二风舞志》的设定,乍听带着些B站特有的中二感,对B战来说是契合了生态,但对于一部同时上线河南卫视播出的台播综艺来说,就有些“画风不合”了。姜小巍解释道,《十二风舞志》在有着强调古代语境的作用之外,还含有几分对于传统文化现状的隐喻:“节目中将《十二风舞志》设定成无字天书,是想给观众带来警醒——我们那些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如果一直无人问津,最后就会被遗忘,就像这本《十二风舞志》一样文字性死亡。”解构、重构,全新模式背后的孤注一掷策划期里原版舞蹈视频看多了,节目组成员纷纷开始质疑自己:我真的看懂这些舞蹈了吗?观众又看得懂吗?曾有一位知名舞蹈综艺制片人向骨朵感慨过,舞蹈类综艺难出圈,是因为舞蹈的欣赏门槛实在太高了。《舞千年》同样面对这个问题,这一段段经典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太过深刻,如果舍文化而仅展示形体之美,不但观众看不懂,对这些舞蹈作品来说也实在可惜。终于,在推翻了三十多版方案后,如今剧情+故事+舞蹈的模式诞生。“我们担心舞蹈作品门槛太高,为什么不去给每个作品配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担心专家点评太乏味,为什么不让他们成为角色台词?既然别的作品都可以用影视化呈现,为什么不干脆豁出去,抛掉所有我们十几年熟悉的一切,抛掉舞台,抛掉真人秀,做一次真正“全剧本”的舞蹈节目?”在这个思路之下,《舞千年》整体被分为了三个部分:为《十二风舞志》荐舞的主线剧情+每个舞蹈前的小剧场+舞蹈片段。整个节目剧情感极强,艺人嘉宾们全程身处剧情与角色之中,完全抛弃他们身上一切有关“本人”的看点;甚至为了保证节目效果、方便展示不同角色的特性,所有艺人“荐舞官”全部采用配音,连声音这个“水印”都抹去了。但这种形式是极冒险的。姜小巍表示:“综艺节目和电影电视剧最大的区别在于,综艺节目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来自于节目中的嘉宾真人秀,观众来看也是为看艺人本人的反应。但我们的艺人就像是演员,不与观众互动、不做丝毫与本人相关的反应,脱离现实,只让观众与我们一起沉浸在剧情里。”“我们抛弃了自己十几年来做综艺的经验。从来没有一部综艺是这样的,没有对比、无法预估,我们汇报项目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也不知道最终这个节目会长什么样’。”这种未知让整个导演组都觉得十分没有安全感,“开播前一天晚上我们仨整晚都睡不着,互相打电话鼓励对方。我们几个经常说,这次是赌上整个职业生涯在做节目,如果观众不能接受的话,真的要辞职了。”流量?质量?从未纠结,只有取舍不论是整体《十二风舞志》的背景故事,还是每个舞段前的小剧场,这种将影视与舞蹈结合的“实验性”综艺模式注定《舞千年》无法成为一部先声夺人的爆款作品。“的确这种上来先讲故事背景的结构不大符合综艺节目的制作规律,大部分综艺会有开场秀,将最精彩的部分放在第一期。而《舞千年》在技术层面上的确会出现开播即面临观众高流失、低留存的情况,但对我们来说传达节目的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些经典的舞蹈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感的。如果这种形式和流量之间势必要做取舍,那我们首选打造一部‘慢热型’的、像是读书一样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化综艺。”除了舞蹈的选择,嘉宾的选择上《舞千年》也突出一个专业。姜小巍表示,《舞千年》几乎将大部分的投资都花在了制作上, “荐舞官嘉宾,我们只选有深厚舞蹈背景并且至今热爱舞蹈的人。对于《舞千年》来说,只要这个人跟舞蹈不搭边,再红再热,依然要往后排。”而为了保证节目中的舞蹈片段对观众的持续吸引力,《舞千年》共启用4组执行导演团队,每组负责6支舞蹈片段的拍摄,外加1组专门负责主线剧情和舞蹈的导演团队。节目组为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鼓励他们在各自的片段中实现自己所有的影像梦想,最大限度保证每支舞蹈的风格化、整体节目的多元化。在不久前播出的第三章中,改编自甘肃省歌舞剧院舞剧作品《丝路花雨》的《梦幻伎乐天》,就是这种风格化的极致体现。作为敦煌舞的开山之作,这一次的《丝路花雨》一反大众印象中诠释飞天的形式,将敦煌之美与《西游记》中的天宫幻境结合,用80年代的经典影视作品风格致敬这个诞生于1979的经典舞蹈。采访中姜小巍特别感谢B站弹幕里的观众。不论是《丝路花雨》,还是前面的《孔子》、后面的《赵氏孤儿》,忐忑,已经是每一个经典舞剧选段改编版与观众见面前主创们的固定心理阶段:“我们最怕的其实不是没有人看,而是怕没拍好对不起这些舞者、这些作品。”好在,弹幕里总有人能读懂这些舞蹈的深意,总有人因为这档节目而看到华夏舞韵之美。原标题:《“大家都是抱着没做好就辞职的心态来的”丨专访《舞千年》总导演》阅读原文
虽然细节有违真实,但佐藤纯弥拍出的不是古史,而是那份今天寻不回的古意。>>>>>>>>>>>1988年,中日合拍的[敦煌]公映。最近,出于种种原因,有幸再次看到这部影片。在当下,这样的影片,值得珍视。因为中国银幕上失传已久的“古意”,被这群日本人,留在了胶片里。注意,是“拍出古意”而非“复原古代”。因为影片对于北宋服装、道具的复原,远没有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其中,甚至充满了日方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想当然”,导致讹误横生。但影片的精良制作,还是呈现出了他们的用心。翔实的考证,结合对画面质量的良好把控,是这份“用心”最好的体现。比如开场的殿试场面,举子赵行德在宋仁宗面前,回答策问。能看出,殿上仁宗、大臣、赵行德的服装,大抵还是靠谱的。君臣服饰,直脚幞头、团领袍,包括大臣朝服上的小团花纹,基本符合史实。(当然,仁宗的明代衮服,以及宫殿里明清风格的细节就不靠谱了)赵行德的服色,也是宋代所特有:宋朝平民,衣着大多为黑白两色。他头戴的软脚幞头,也是宋朝士人,最通行的帽子。所以,后来的酒馆场景,众举子衣着相同,也有依据。除此之外,影片在构图、光照、色彩的把控上,进一步复原了氛围。比如殿试这场戏中,景深镜头突出了宫殿的空旷。主光源从紧闭的隔扇门窗中透过,亮度较弱的硬光,更突显了殿试气氛的黯淡压抑。加之考官连连逼问,难怪赵行德要大汗淋漓了。低沉的开场,有益于剧情低开高走,人物先抑后扬的对比。同时,也复原了时代氛围的真实感。那个主要依靠灯烛照明的年代,就该如此。相比之下,如今一些古装剧,高亮度、高对比度的画面,几乎亮瞎人眼。导演恨不得告诉全国人民,中国古代是有电的,而且不要钱,随便用。文戏的营造,还不是影片最出彩的部分。战争场面的铺陈,恢弘壮丽,而不失真,体现出了古代战争的特点。那个时代的金戈铁马,绝不是单靠“人多”的打群架冲锋,就能实现的。有序而有效的战阵,才是取胜的法门。[敦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与今人拍摄的某些战争戏,大异其趣。比如西夏军的日常训练场景。片中,骑兵的训练,是两排骑手,持长棍冲锋,模拟骑枪冲刺,一回合将对方击落下马者胜。利用冲击力,紧握长枪,一击毙命,才是战场上骑兵长兵器的惯用法。再看近年古代战争剧,马军将领交战场面,让人笑出眼泪:两人手提数十斤的长枪大戟,在马鞍上如体操运动员,闪转腾挪花样百出。别说不合史实了,牛顿在坟里都躺不踏实。同样,在实战上,影片也对古代战争的阵法,有一定考究。在此,我们以片中甘州之战中,骑兵的表现为例。战役中,西夏骑兵,冲向回鹘弩手队时,骑兵之间间隔较大,类似于步兵中的“散兵线战术”。这是为了避免敌军射手集中射击,在密集队伍里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而回鹘骑兵迎战,双方骑兵对冲时,采用的是锥形阵。一骑当先,之后人员逐渐增多,形成前细后粗的阵势,便于突入对方的骑兵群。战阵的真实,加之大全景镜头,对于壮阔场面的展现,令人为之气夺。柔光又凸显了沙漠昏黄的色调,使战争场面的每一帧,都有如一幅破阵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就这样跃然而出。今天的某些古装剧,从美术到服装、道具,都是一副暴发户下葬气势:有钱不懂花,又花不完,索性连寿衣都镶金嵌玉——可又有什么用呢?人都死了。现如今,这部[敦煌]有必要重拾、重看。那个时代,即便是商业大片,也对历史有着钱穆口中的“温情与敬意”。可惜,[敦煌]与那时的电影工业本身,也将成为敦煌遗卷般的古物了。文
冀翔编辑
燕然石图
博浪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表演艺考生怎么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