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一下如何评估社交平台有哪些媒体推广的效果?

社交媒体的劣势篇1
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四大媒体 概述 优劣性对比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上,“媒体”的出现可谓是一大创举,它有效地传达了社会信息,引领人类不断进行交流和促进,提高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同时,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新媒体,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当代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是媒体行业本身的一种进步表现。值得思考的是,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四大媒体,其存在都意味着一定的道理,把它们在一定时间内相互对比来看,各有千秋。
一、新媒体与传统四大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新的技术为支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数字电视和电影、数字杂志和报纸、数字广播、触摸媒体、移动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等。新媒体具有形式丰富多样;有超强的互动性;媒体渠道十分广泛;覆盖面积宽;精准度高;方便快捷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新媒体在当代传媒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整个媒体界的发展起到了极具影响力的作用。我国在2010年上半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并成立了“新媒体专项基金”,这表明新媒体在中国社会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二)传统四大媒体。
传统四大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早期媒体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对一些社会信息进行宣传或者实现主体之间的交流。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传统四大媒体曾经各种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一度成为信息行业的龙头。但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一度发展,信息化技术和相关平台的构建,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市场,传统四大媒体的地位逐渐面临挑战。
总体看来,当前的信息行业正因为科技革命新高潮的到来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态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矛盾,但其根本性质和作用是大致相同的。两者之间并不能确切地区分谁更优秀、谁落后。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它们各自拥有着不同的长处和缺点,能够实现一定的调和。
二、优劣性对比分析
(一)传统四大媒体的优劣性分析。
(1)优点:市场基础深厚,受众数量多。相对而言,传统四大媒体早在80年代就开始风靡社会,为广大受众所推崇和喜爱。80年代报纸的广告营业额曾一度占领第一位。发展时间长,相对成熟和稳定。在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四大媒体已经拥有了既定的发展线路、市场规模、业务覆盖面积、专门的技术和人员等,并且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其中电视的有点可以概括为,能够通过相对固定的方式和途径,将社会信息立体地展现给广大受众群体;杂志的优点为,针对性地为部分受众提供专业的并带有较强刺激性地信息服务,是所有媒体当中生命力最为顽强的媒体;报纸能够及时、动态地提供社会信息,且便于受众保存与自主查阅;广播则是快速地利用带有强烈感染力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具有更强地便捷性。(2)缺点:传统四大媒体之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受到冲击,主要原因在于其不够灵活多变,程式过于固定,且本身技术发展缓慢,不能以大幅度的创新形式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
(二)新媒体的优劣性分析。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以一种新形势、新姿态、新技术实现市场切入,成功地剥夺和占领了相当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市场和受众。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进行信息交互,并且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平台进行传播,符合当代新生受众的价值观。(1)流动性强,覆盖面积较之传统媒体更加广,影响力更大。(2)跳脱了传统的媒体模式,实现了个性化的突破。能够更加细致地划分受众,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具体需求,针对性地推荐相关信息。(3)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除了一般单一的文字、图画、音视频等,还能够实现这些元素的结合,使最终的信息产物更加立体。(4)受众的地位实现可转变。在新媒体里面,用户可以同时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者,这样丰富了受众群体的地位体验,增加了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的趣味性。
而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因为发展迅速,内容过于庞杂,因此仍旧存在很多缺陷。(1)发展过于快速,市场、技术、人力资源等综合根基较浅,难以做到厚积薄发,因为内容上常常会出现浮夸、失真的情况。(2)内容过多,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块,管理难度大,存在较多的管理漏洞,例如:安全漏洞等。(3)个性化和商业化追求过度,造成媒体基本性质的转变,可能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或者使部分市场紊乱。
(三)优劣性综合比对及未来展望。
传统四大媒体仍旧能够占据传媒行业的主导地位,其发展和改革均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则为社会改革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同时活跃了市场经济。两者的优劣点可以实现理论上的互补。在未来的信息行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必将挖掘出两者的特点,继而实现两者在实践中的结合,以科技和新传媒的经验等,带动创新传统四大媒体,创造出以网络技术、电脑技术等为基础的未来高科技时代新型复合式四大媒体。
三、总结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人们不能就此忽略了传统四大媒体,应该思考结合相互之间的优点,扬长避短,更好地使“媒体”这一事物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思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研究[D].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8.30.社交媒体的劣势篇2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未来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现阶段人类社会对媒体的需求。“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符合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发展规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纳入“求同存异”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
求同存异 融合 思维 运用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求同存异”思维模式的提出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媒体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既加速整合又相互博弈。“求同存异”思想的提出顺应了现代媒体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把握和运用好媒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着重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关系。研究“求同存异”原则,不但能为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问题提供现实指导意义,也可以为当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冲突等问题开辟新的解决途径。
(一)“求同”的实质与基本要求
“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它是“求同存异”思想的目的所在。“求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寻求共同利益,追求共同目标的基础,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能够融合的基础条件。然而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寻求融合发展的“求同”过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整合阶段,需要媒体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融合发展中“求同”要具备的要求:
(1)在追求共同目标和发展时应做到“求同”。
(2)善于打破一些习惯性思维模式,采取多向思维方法,学会创造性、建设性地思考。
(3)努力寻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共同点,把握两者在“求同”过程中的定位和目标,恰当好处地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求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良好的基础条件,努力寻求共同点,使之发挥先进的优势作用。
(二)“存异”的实质与基本要求
“存异”就是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彼此之间有些差异或矛盾,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不了,只能“存异”。“存异”是为了达到“求同”的目标,暂时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间一时难以融合的事项搁置起来,留待时机成熟或科技进步以后再来解决。
(1)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必然存在差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差异性的特点和形式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能“存异”敢于“存异”,努力协调两者的关系,使媒体效应发挥最大的优势。
(2)在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差异或矛盾时,需要具体分析其矛盾的性质,依据其矛盾性质的不同,加以不同的对待。
二、“求同存异”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运用
“求同存异”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与外交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出了处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外交关系的处理思维尽管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思维有所不同,但是方式方法可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运用到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推动媒体产业发展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求同存异”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不仅可以指导媒体发展前进的方向和进度,更对今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存异”是为了“求同”,“求同存异”思维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优势性、一体性、灵活性和科技性的统一。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优势
1.传统媒体的优势:
在新兴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传统媒体拥有国家政策的资源,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体仍是国家官方正式公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得到国家很多政策的支持。
(2)传统媒体积累了从报纸诞生至今的信息数据资源,成为人们见证历史信息可靠的书面凭证。传统媒体报纸的雏形《邸报》是我国在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邸报》一直出版到1917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报纸在其几百年的传播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人们的规范和体系,其信息的可信性和自身的市场美誉度非常高。社会读者对报纸品牌的认可,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3)传统媒体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优势。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张汉文日报,是1858年在香港创办的《外中新报》,至今已有将近2百年的历史。如今,国内众多著名的报纸经历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凝聚了几十年的历史积淀,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品牌影响力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
2.新兴媒体的优势:
(1)新兴媒体比较注重互动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信息资源。
(2)新兴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新兴媒体使用者可以相互间共享信息,这些共享信息大大拓展了媒体的广度和深度。
(3)新兴媒体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
(4)新兴媒体兼具信息传播的同步性与异步性。新兴媒体的传播过程可以和受众一起参与,也可以先将媒体信息于一些网络平台上,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不同时间的观看和查阅。
(5)新兴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可以是随时随地传播最近发生的信息事件,甚至可以是同步传播。
(6)新兴媒体可以容纳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新兴媒体基于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同步传播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等多种数据信息。
(7)新兴媒体的信息以电子信息为平台,传播过程方便简洁,运营成本较低廉。
以温州“7.23”动车事故的传播为例。市民拍摄了手机照片,微博成为网民及时了解情况的“主阵地”,网友投身现场,人人都成为新闻记者,信息及时更新,在网络博客上以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图片很快进入各大新兴媒体并很快成为新闻的头条。在这次“报道”中,包括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在内的相互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呈现给广大人们,新的媒体形式与工具相结合,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性。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劣势
利的存在必须以弊的存在为前提,反过来也一样,既然一事物或者一事情有利的一面,按照矛盾的观点,必然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有优势的一面,必然也有其劣势。
1.传统媒体的劣势:
(1)传统媒体时效性差、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的劣势。
(2)传统媒体思想老化,编制死板,信息加工复杂。
(3)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主要依靠记者,信息采集内容很局限,渠道也单一。
(4)传统媒体不具备如:检索信息、定制信息、互动交流等功能,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软肋。
传统媒体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其发展至今出现劣势的状态也是在所难免。面对劣势传统媒体要善于抓住自身的优势,同时,与新媒体互动融合,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互动,使其多渠道传播,挖掘新的节目形式,通过整合、开发、取长补短,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2.新兴媒体的劣势
(1)新兴媒体网络快速传播中的非理性,缺乏严谨性,导致受众无所适从。
(2)新兴媒体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导致其缺乏权威的信誉度。
(3)新兴媒体网络传播容易被非法人员利用,导致社会和民众的不安。
(4)新兴媒体主要以网络为主,网络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信息网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发展也不断更新换代,在其发展迅猛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劣势,需要依托传统媒体优势,树立新媒体自身的信誉度、权威性和严谨性。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体化发展,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标。首先要树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努力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各种媒介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媒体信息的内容、技术、传达、平台、终端和人才的共享互通,形成一体化的思维、构架,传播、管理和模式。传统媒体积极开拓新形式,新平台和新模式;新兴媒体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模式,弥补新兴媒体在广大群众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求同存异”思维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借力的灵活性发展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曹培鑫表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不是割裂的两部分。”如今不少新兴媒体依靠微信、微博、APP等奠定了影响力,但其也是从传统媒体中延伸而来的。在他看来,技术并不是一个门槛,只是末端表达的一个出路而已,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拥有一批优秀的写作者、评论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将深度融合,并能够形成优势互补。“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巨变,传统媒体战略转型需要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把握数字时代的规律,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积极构建数字化发展战略,并以此为轴心,寻求未来发展模式的创新性突破。”
(五)以最新技术为平台推动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核心力量,也是融合万事万物发展的催化剂。它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起关键性的作用,是“求同存异”思维模式能够发展进行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实际上,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就是网络科技和信息资源相互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1.利用高新技术推进媒体硬件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
现代生活科学技术的具体运用和影响比以往都更直接、更迅速和更接近。媒体硬件的形式直接影响受众的关注度。现今,社会中媒体传播的硬件多种多样,并且以日新月异的形式发展着,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求同存异”融合发展的硬件基础。媒体硬件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为媒体的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最佳效果。
2.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等终端平台扩大媒体的范围。
移动互联网从20世界90年代引入国内后发展迅速。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互联网的客户端是众多移动媒体访问的主要入口,其技术的研发、平台的应用和广泛的普及都日趋成熟和完善。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为了更好地融合发展应积极开发彼此兼容的移动平台,为两者的“求同存异”建立对话的基础条件。要加强媒体平台的建设,丰富信息内容,完善后期维护,着力打造日趋完善的移动媒体接收平台,促使其规范有序发展,扩大在移动平台和终端的覆盖面和它们的延生环境。
3.利用新型技术拓宽媒体社会化传播渠道。
新型技术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能够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媒体人要不断推动媒体产业的创新、传播、运用、交互和推广,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媒体和接收平台以及媒体接收产品和人的有效对接,借助新型科技的力量,建立好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利用新型技术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求同存异”的融合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
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前几年3G技术才普遍,如今4G技术已开始推广和应用,56技术等也快将呼之欲出,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带来新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前提,紧盯其发展趋势,不断以新技术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三、结束语社交媒体的劣势篇3
关键词:OTA旅游;在线预订;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OTA(Online Travel Agent)是指在线旅游社,是旅游电子商务行业的专业词语。基于OTA形式下的旅游发展形式研究,符合当前时展的特点,对旅游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将基于OTA旅游在线预订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产生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OTA旅游在线预订消费行为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拓展信息传播的范围
针对于旅行社而言,其影响范围、顾客等多来自于周边街道的居民或者是回头客等,其营销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旅行社的发展。但是在线旅行社的发展模式下,则能够有效避免这一问题,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拓展信息传播的范围,打破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等,增强其营销的影响力。
2.网络传播的信息丰富
在线旅行社可以通过网页的形式,将旅行社中的相关产品、旅行路线等进行详细介绍网络信息能够传递到世界中的各个角落,且网络信息容量相对较大[1]。相较于传播旅行社发传单的形式,网络信息具有实时更新、内容丰富的特点,更加适合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节奏,使人们能够基于个人的需求,科学选择所需要的旅行路线。
(二)劣势分析
1.网络的营销效果不佳
网络营销多针对于频繁使用网络资源的人员,然而针对于一些没有使用网络资源、不会上网的老年人而言,则难以发挥其影响价值[2]。同时,很多人对网络安全、网络营销的信任度角度,这种问题的影响下,也会影响网络营销的综合效果。
2.双方缺乏互动流
在线预订的方式下,旅行者与旅行社之间的相互沟通不足,没有基于旅行者个人的问题等进行面对面回答,这种问题的影响下,致使旅行者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缺乏沟通与交流,则会致使各类不良问题发生率显著增加。
当前网络中的在线旅行社较多,比如携程网、去哪网等等,旅行者通常愿意选择品牌知名度较高的网络营销网站,在多方对比与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旅行的路线。
二、OTA旅游在线预订的发展对策分析
OTA旅游在线预订的发展模式下,可以通过积极应用新兴媒体,建立企业信息推广网络;引入自媒体形式,积极与旅行者交流以及推出个性定制旅游,彰显营销的特色等对策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积极应用新兴媒体,建立企业信息推广网络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得到快速发展,新兴网络技术受到人们的好评与广泛应用。比如微信、微博、邮箱等。在实际的OTA旅游在线预订的发展模式下,可以积极应用各类新兴技术实现信息的推广,建立企业信息推广网络,为现代OTA旅游活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详见表1)。
旅行社可以积极与上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广泛覆盖的企I信息推广网络。为了有针对性地营销和节约成本,要选择影响面较大的新兴媒体进行推广利用新兴媒体营销主要起到推广的作用,使潜在的旅游者能够了解旅行社的企业文化、旅游线路等等,增加旅行者的数量。
(二)引入自媒体形式,积极与旅行者交流
自媒体也可以称之为“个人媒体”,属于现代化、电子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主要包含博客、百度论坛等。OTA旅游在线预订消费行为研究中,可以通过构建自媒体发展形势,引入自媒体网络,积极与旅行者进行交流。
首先,旅行社在网站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与旅行者之间相互互动的方式,通过有奖征集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旅行者浏览网站信息,增强旅行社的知名度。其次,可以与百度贴吧等合作,建立专门的论坛,吸引旅行者参与到话题讨论中,积极与旅行者沟通,形成良好的在线旅行管理氛围。
(三)推出个性定制旅游,彰显营销的特色
针对于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推出个性定制旅行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旅行者。比如可以在母亲节将要来临之际,推出“康乃馨之旅”等主题旅游活动,基于多数母亲的年龄进行旅行线路的规划。在七夕情人节来临之前,可以推出“情侣双人游”活动等等,注重浪漫的氛围营造等。
三、结语
现代旅行社的发展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积极应用新兴媒体,建立企业信息推广网络;引入自媒体形式,积极与旅行者交流以及推出个性定制旅游,彰显营销的特色等方式,创设良好的OTA旅游在线预订消费管理模式,为现代旅行社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昱竹.OTA对旅游供应链间渠道关系的影响研究――以环意国际旅行社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248.社交媒体的劣势篇4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教育;SWOT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趋势的演变,新闻传播事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信息的载体形式、制作方式到传播技术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曾经的新媒体在遇到更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就变成了传统媒体。本文探讨的是当下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多媒体形式互动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媒体形式和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的变化。传统的大众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充当“守门人”的角色,信息的决定权在传播者手里。新媒体语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或手机,以点对点的方式传播信息,大大地淡化了传者的中心地位,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其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丰富,整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传统的大众媒介通过单一的形式传播信息,报纸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广播通过音频,电视通过视频。新媒体依托数字化技术,整合几乎包括所有形式的信息符号,在信息传递方面内容和形式都更为丰富。
一、新媒体语境下对新闻教育的要求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要求从以前新闻的“把关人”转变为信息的“引导人”,这就要求新闻教育者能够及时转变意识,在新闻人才培养的时候给学生传播有关角色定位的思想。要求学生在不断地加深对新媒体的认识,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
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载体变成了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信息获得渠道增多,单一的文字或者音频、视频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使用和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搜集并表现信息,满足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多种形式信息的需求。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技能,使用多种媒介,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将信息展现出来。
新媒体语境下,对新闻教育在思想、价值,具体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所要求。首先,关注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变革和实践对新闻教育的要求,用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行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其次是在新闻教学过程中,体现多种技能、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理念。最后,构建新媒体语境下教学实践平台,把教学、实验、实习融合在一起,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
二、高校新闻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工具,被广泛运用在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企业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于组织发展决策。用SWOT分析法进行高校新闻教育发展的探索,有利于发挥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消极影响。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传统的新闻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政治素养,注重打好专业理论基础,主要是以新闻史、新闻理论等课程来实现提高认识。学生只有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素质后才能的到更为开阔的思路,经过专业素养的熏陶才能够才成为专业人员。我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的新闻人物梁启超、黄远生、邹韬奋等无不是在历史、哲学、文学、地理等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所以才会在新闻报道过程古通今,理论联系实际,充满人文关怀。
传统的新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人们运用文字符号,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思维的过程,是对符号运用的高级形式。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丰富知识,整理思维,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写作不但在传统媒体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语境下,网页的写作也是重要的实践技能。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对于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者角色已经变化了的认识不够,依然有不少人认识还停留在“无冕之王”的阶段,角色定位不清晰。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在信息收集、整理、解释等方面是有优势的。大众媒体对信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可以看到的信息,它为大众设置议程,引导者社会的舆论走向。但是在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受众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到他们想了解的信息,而不仅仅是等待传统媒体信息的。新闻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依然以培养信息的把关人为目标,角色意识停留在传统环境。这种角色定位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环境的新需求
传统的新闻教育,围绕传统媒体形式,以单一媒介形态下的技能教育为主,强调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实用技能的训练。新闻学专业大多用培养文字编辑的标准培养学生,注重信息内容而非技术手段,强调对工作流程、文字加工规范标准的学习。在新媒体语境下趋势及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新闻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远远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新闻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的培养,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还欠缺。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空气”的时代,社会中几乎所有方面都要借助与媒体的沟通,信息的采集和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我国推行市场经济后,大众传媒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除了新闻媒体,还有大量的组织机构需要新闻传播人才,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国家行政部门的宣传部。据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有75%的学生从事的是与媒体相关的公关、媒体策划和文化传播工作,能在媒体工作的人不足四分之一。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把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由40年代代为媒体培养人才调整为面向整个社会培养大众传播人才。这与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各方面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需求多了有密切关系。
(四)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形态共兴于同一平台的趋势越发明显。新媒体语境下,普通受众也会使用新媒体,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字技术,普通受众也可以自成为信息的者,加快了专业化的新闻人才的可替代性。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新闻传播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内容的供应商,将自己的功能定位为为文化创新并向市场提供丰富的信息产品。这些媒体更青睐于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如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闻专业学生缺少专业背景而后劲不足。
专业教育与业界交流十分有限,致使业界对新闻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较低。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是新闻学专业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行业支持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新闻实践是专业发展的动力。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对专业化的媒介活动不熟悉,对新闻生产的规律不清楚。
三、高校新闻教育的策略
由上面的SWOT分析看出,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劣势。为了更好的建设专业,培养人才,可以采取多种人才培养策略(见表1)。依靠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S-O策略,利用已有的优势去避免减轻外部威胁S-T策略,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弱点W-O策略,克服内部劣势并避免外部威胁的W-T策略。
通过表1的四个策略,结合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学专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新闻学教育的弱点突出,基于也很明显,可以增强优势、改进劣势,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写作能力强并且适应信息社会环境的人才
发扬传统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抓住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继续加强理论政治理论素养和通识教育培养,抓好写作能力的训练。抓住信息社会对专业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外部机遇,培养适合新媒体语境需求的人才。面对新闻渠道和信息来源增多的外部威胁,应该培养学生深度挖掘信息,提供背景知识和信息之间关联等方面的深度报道。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培养,网络写作、编辑,各种新媒体的使用方法的训练。
(二)准确定位信息社会中大传播格局的角色,培养多种技能
认清形势,更新培养理念。树立大传播的理念,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环境的人才。培养学生深度挖掘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理性分析、判断事实,解读事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多元信息传播中明辨是非,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培养学生在选择事实。新闻教育要把这些理念根植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加强与业界的交流,与时俱进
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对新媒体要求的适应。新闻人才培养与师资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新闻人才培养首要是有专业化的教师。加大与新闻媒介的联系,把优秀的新闻从业者请进来,在选派专任教师到新闻媒介中挂职,及时汲取更多的鲜活的媒体养料,时刻关注媒介发展趋势,扩大双方的交流和合作。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到新闻单位实习,创办校园媒体的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课程体系,关注实际问题,理论符合实际
新媒体语境下,不但要坚持传统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把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课程当做重点,还要加入关于新的媒介形式下的理论课程,比如《媒介与社会》、《媒介融合与新媒体》、《营销传播》、《视觉传播》、《媒介素养》等课程。除了继续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能力,还要关注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技能,比如网络编辑,数字新闻、PS技术等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实践活动,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可以通过学生主办校园刊物,成立传媒社团,开展手机摄影、微博、微信大赛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人才培养观念、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受到新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信息环境的新闻人才,高校要及时转变培养理念,转变角色,发挥传统新闻教育的优势,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同时克服外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负面影响。从教学设置、新媒体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提高新闻人才培养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连利.简论日本新闻教育的特征[J].日本问题研究, 1997(1).
[2] 代杨.数字环境下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J].出版科技,2011(2).
[3] 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4).
[4] 申凡,李蓓.中美新闻教育培养目标指比较[J].现代传播,2005(5).
[5] 王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8(7).
[6] 郑亚楠.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教育与实践的对接[J].中国记者,2010(12).
[7] 蔡雯,翁之颢.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变化及其启示―基于传统媒体2013-2014年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的研究[J].现代传播,2014(6).
[8] 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当代传播,2010(6).
[9] 周琼,赵瑜.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刍议[J].当代传播,2009(6).社交媒体的劣势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 多媒体 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走向全球化,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拥有好的英语技能,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成为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多媒体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在高职院校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所以我们要结合现状和不足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1]
一、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已经被广泛认可,多媒体中PPT和Flash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授课常用的软件,它能更直观更生动地将要讲授的枯燥而乏味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图片和动画的形式,符合人类右脑图像记忆的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其想象力,并且能记得准确,记得牢固,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多媒体教学同时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负面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语音交流,或者放映视频,图片讲解等工具,能让学生和教师完成很好的互动,打破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自己讲解,学生只是记录者;而且如此生动的活跃的教学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丰富的想像,加上教师的循循利导,提出引导性问题,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讲课中去,主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而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所以交流在提高英语成绩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更何况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很薄弱,无论从语法上还是其单词掌握量上看都很薄弱,所以在仅两年的大专学习的时间有效提高英语交流能力仅仅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而多媒体手段的利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一切成功来自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恩师,所以学生有了兴趣后,多媒体教学手段又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脑、耳、手、口都参与进教学,效果很显著。[2]
三、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劣势分析
就目前本人所在的高职院校来说,教师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居多,以师范类院校毕业的研究生为主,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很高,但是能否合理并且科学的利用的多媒体设备,并且利用多媒体制作完美的、技术含量高、体现教学内容的PPT或者Flash课件还是持保留意见。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只是注重图片的精美,课件的容量,但是没有注意课件的质量,不能够很好的、完整的把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课件上表现出来;再者,教师利用多媒体教授的时候,往往以视觉享受为基准,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多媒体教学的进度太快,只是饱了眼福,实际收到的效果只是一种观赏作用。这样的话,不仅无效的课堂教学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本身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约束力很低,所以容易引导学生上课走神,并不专注于真正的课堂内容的讲授;最后,教师和学生过度的依赖于多媒体,而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加了教学成本,效果却不显著。
所以,根据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和其优势以及劣势分析,本人给出一下建议:
1.以传统教学为基础,多媒体教学为辅助,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大家嗤之以鼻,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分析其发展有优势和劣势,优势是让学生能更稳固的掌握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扎实;劣势是方法比较老套,比如板书,记笔记,让学生很枯燥,尤其对于学习英语来说,交流这一根本目的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要去除糟铂,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汲取出来,结合新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且将他们二者很好的结合,以此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学校加大对多媒体教学的支持力度。即邀请更多的多媒体方面的专家或者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与英语教师互相交流,找出制约其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障碍,让教学内容完美的用多媒体展现出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3]
3.规定多媒体教学在整个教学任务中的质和量,让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英语独特的魅力-交流,限制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
4.经常举办英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活动, 促使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的进步。
总之,高职院校英语的发展是长久之计,多媒体的作用在其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逐日突显,我们要更好的利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更好的为英语教学服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制的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角,我们应该进行合理的应用,无论从多媒体课件的质还是量上都应该保证,使英语能够借助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交流魅力,让学生拥有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英语学习的动力以及对英语学习的渴求。
参考文献:
[1].沈维军 媒体课件制作经验谈《教学改革与管理》 2004.1
[2].《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的畸变》:罗恒,《英语辅导报》 05―06学年度第22期第1版;
[3].新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谢录健,《英语辅导报》05―06学年度第14期第3版;社交媒体的劣势篇6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营销 微信
如今,社交媒体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网络交往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了,他们更多的是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和消费。
一、社交媒体与营销的相关概念
随着web2.0系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社交媒体产生了更多的基于网络的应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实现了组织与个人的联系互动,给社交媒体的营销提供了前提条件。全球最著名的百科全书网站维基百科(Wikipedia)上这样定义社交媒体: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编辑能力,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交。社交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目前,国内流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包括,以微型博客形式出现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公司推出的即时通信软件“微信”;与Facebook类似的中文SNS网站“人人网”;具有博客功能的个性个人主页“QQ空间”;以书影音起家的,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事物的社区网站“豆瓣网”等。[1]
下面我们谈一下市场营销,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下的定义是: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市场营销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欲望而实现的交换。
二、社交媒体营销出现及其发展
在我国,手机已成为人们访问社交媒体的主要设备。社交媒体应注意手机终端的使用满意度,及时搜集用户反馈、做好相应功能的完善、不断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才可以将社交媒体进行良好的推广。网民搜索数据以及搜索引擎营销,虽然它有精准性的优点,但是也有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和信息传递滞后等缺点。因为已经进行过一次相关产品的搜索,所以消费者很有可能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消费,此时推荐对于他们来说价值相对较小。另外,随着手机购物APP的兴起,手机购物的便捷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购物,不仅是随时性的还具有专门性。
如今传统的网络购物向利用社交媒体购物转变。随着人们对智能手机的适应,手机网上购物渐渐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除了主流的营销型网站之外,社交媒体的营销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如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各不相同。我们来着重分析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营销体系,并不断创造营销奇迹的微信营销。[2]
三、社交媒体营销应用――以微信为例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研发出来的一款语音产品,支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文字等,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群聊,实现了语音通讯。如今,微信比较火爆,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于是社交媒体的营销无不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3]
(一)微信营销的优势
1.客户数量大,营销成本低。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在微信推出后仅仅14个月的时间里,其用户就突破了2亿。客户数量之大展现了微信的发展前途和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一种优势。微信在任何时候都不收费,所以用它来和用户沟通的成本就比较低。
2.营销定位准,营销方式多。微信营销可以对某一客户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消息推送,也可以针对某一地域和某一点进行消息推送。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二维码、朋友圈等微信功能都能成为新的营销方式。缩短与用户的距离,使营销活动变得更加多样,于是营销活动的展开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3.营销方式人性化,客户群体真实。微信公众用户每天只能群发一次消息,一次最多8条。因此用户不会受到干扰,提高了用户体验。其他社交媒体的粉丝中存在着太多的所谓不是真正的粉丝,并不能够真正地为你带来几个客户,然而微信不同,微信用户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3]
(二)微信I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安全方面。在微信营销中,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信息安全、交易商品安全以及支付安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营销效果。若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难以留住原有的微信用户,更别说吸引微信用户。建立微信用户安全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微信营销想要走得更远,首先应当保证安全性,保证软件的正常运行、保护微信用户的个人信息;其次,还应当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商城经营者进行监管,保证微信用户购买商品的质量。
2.微信营销策略方面。微信营销出现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对待微信营销的态度也不是很一致。一部分持观望态度,还有一部分持冒进态度,由于面对新兴的营销模式,一时间没有制定好微信营销策略,也没有规划本自身的产品是否适合做微信营销,也没有对微信群体进行调查,盲目跟进,最终造成忠诚顾客的流失。我们应当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微信营销,也要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微信营销策略。现在微信营销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持观望态度的可以对成功案例进行研究,时代的发展伴随着自身的快速发展,若不想被淘汰,就要抓紧机遇,抓住微信营销。[4]
3.微信平台推广方面。腾讯公司对微信平台推广的问题表现在:首先,微信只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平台,微信自身没有对它的功能进行大量宣传,管理和宣传却在企业自身。其次,微信只能搜索公众账号,让微信用户自行发现或企业自行进行推广。质量与信任是企业的根基。一个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只有坚持质量优先,才能创造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让目标群体对其信任,再展开微信的品牌营销。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口碑将会决定企业微信营销的成功与否。[5]
四、结语
从微信营销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反映出社交媒体营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帮助达到企业品牌不同的营销目标。同时,大数据技术和新兴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都将对企业社会化营销起到推动作用,并提升营销的有效性,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交媒体在营销中得到充分利用。
(作者单位为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张海红(1991―),男,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 侯佳.社交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
[2] 郑思远.微信营销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6.
[3] 王珏.浅谈对微信营销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2014(04):172-173.
[4] 吉亚力,韩露.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营销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10):社交媒体的劣势篇7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 新闻传播专业 教学理念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在财经类院校如何办好新闻传播专业,业内虽然有不同观点的探讨,但笔者认为,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一、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能进入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或“陪衬”的地位。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优势学科的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也是其支柱学科,这些学科发展历史早,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师资队伍完备,教学科研积淀深厚。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门类中。而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在“合校”、扩招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短,教学科研积淀不够,整体实力较弱,在整个学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于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相抗衡。
2 师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低于财经类优势学科。财经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研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实践教学也具备了较为成熟、完善和稳定的模式。相比之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显得不足。从师资上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第一类师资虽然积累了一些中文的研究成果,但派不上用场,需要重新开始。第二类师资,由于长期在媒体工作,工作要求与高校差距很大,进入高校后,高校所要求的“高级别”、“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较少。第三类师资由于毕业时间尚短,学术积累有待时日。这样一个师资队伍,在财经院校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劣势。在实践教学方面,与财经类的传统专业相比,各个环节还不够完善。许多还处在探索、修改过程中。
3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难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科研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报纸、期刊排版系统、激光照排机、印刷机、一定数量的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在财经院校中的弱势地位,一般学校都不肯花大本钱投入在非重点学科上,致使实验室经费严重投入不足。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多为重点学科淘汰下来的设备,不能与社会同步,使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上手慢。有的学校虽然设备能与社会同步,但种类不齐全,有些设备总量又不够,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难于获得重点项目的支持。一则,新闻传播专业确还不具备与学校优势学科相抗衡的总体实力。二则,即使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学校也担心报上去竞争不过其他的综合性大学,因而不如推荐经济类、管理类的学科更稳妥。这样,大额的经费往往都集中于优势学科,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奖励教学、科研、支持学科建设。而新闻传播专业,除了正常的办公经费以外,几乎得不到任何大额项目经费的支持,仅靠精神鼓励,缺少教学、科研的物质激励机制与手段。一方面,管理者面对捉襟见肘的有限经费黔驴技穷,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虽然总体也在不断发展,但与优势学科相比,则相对落后。
5 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于优势学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并不低,但就业的总体质量却不及财经类的专业。用人单位在个体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接受综合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财经类毕业生由于“师出正门”,因而许多人能够找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受到用人单位的不重视,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总体协议就业率低于前者。
二、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
1 设立经济新闻方向,变劣势为优势。财经类院校的强势在于经济学、管理学,若能利用这一优势,在新闻学专业设立经济新闻方向,这样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培养出特色人才。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回访和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许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接受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这首先是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类的报刊、杂志大量涌现,即使是综合类的报刊也有较大版面的经济栏目。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分别设有经济台、经济频道、经济栏目。网络媒体更是充斥着大量的经济内容。以前经济节目、栏目的编辑、记者大多是学经济的。虽然经济学的功底较好,但他们到媒体以后。需要一段时间熟悉编辑、记者的职业特点、工作流程及操作技能。而经济新阐专业的毕业生就省却了这个“见习期”,上手快,能够直接进入角色。在媒体,这两种人还可以取长补短,产生互补效应。从目前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只有少数毕业生能进入省级大媒体,多数毕业生只能在市级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或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这些单位机构小,人手少,需要毕业生来了就能上岗,独当一面,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再从就业市场来看,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经济学功底,又懂得新闻业务,在与综合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更有特色,更有专长,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样,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就变劣势为优势,走出了制约自己的瓶颈。事实上,各个专业类大学都在尝试这种办法,如青岛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新闻方向、有些体育大学设立了体育新闻方向,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都设立了经济新闻方向或经济新闻专业,已初步尝到了“甜头”。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关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重要内容还处在探索、发展过程中,这种尝试在专业类院校中还是少数,多数还在徘徊观望状态。
如何保障经济新闻方向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经济学的基础课必须由专业课教师“原汁原味”开足,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经济学的延伸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经济学的时代感和前沿问题的把握。新闻学的专业课也要作适当调整,如新闻评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可改成经济新闻评论、经济新闻采访、经济新闻写作,这样就把经济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避免了“两张皮”。在实践教学方面,尽量带学生到经济类的专业报刊或电台、电视台的经济台、经济栏目、经济节目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学业上的不足,从而回到学校以后更加努力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2 聘请业界人士做与课程有关的专题学术讲座。新闻传
播专业,除了请这类专家做“一般性”的学术报告以外,还要请与各门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业内专家做专题学术讲座,这是由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决定的。如新闻评论课程,河北经贸大学就聘请了河北省著名新闻评论专家、河北省唯一韬奋奖的获得者、河北日报的高级编辑储瑞耕先生做了关于新闻评论的专题讲座,由于是课程讲座,有的放矢,学生听了“解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等都要请名记者、名编辑做与课程联系紧密的专题学术讲座,其他专业课也是如此。甚至有些专业课的时段(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时段)还可以让媒体的从业人员去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与社会同步,消除“滞后效应”。
3 强化师资的专业技能。上文谈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分为三类,除从媒体调入高校的以外,其他两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致使许多教师在讲到“操作性”的问题时“心里没底”,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出台了:50岁以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教师,凡没有专业对口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都要到对口实际部门脱产工作锻炼半年以上。并把此项内容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分值。对教师的实践锻炼也要有具体要求,实践完毕要提交实践报告,并出具用人单位对本人工作的鉴定。学院也要对教师的实践进行不定期检查,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经过锻炼的教师,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感性认识增多了,讲课更有底更自如了,同时也为科研提供了一手资料。
4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科二批培养的学生既不同于本科一批重点大学注重理论基础,又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其目标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笔者曾了解过河北日报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据报社的某领导称,过去我们是要学中文的,后来发现学新闻的上手快,就改为要学新闻的,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学新闻的后劲不足,现在又改为要学中文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上手快,尽快独当一面。作为毕业生来说,也是先就业,再择业。鉴于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动手能力强,不能只是坐而论道。社交媒体的劣势篇8
关键词: 微博 高校团组织建设 SWOT分析
微博是一种可以通过手机、IM(如QQ、MSN等)、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文字和多媒体信息的平台。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型社交工具,微博在信息传播及社会交流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使用者数量持续不断上升,形成了一个范围广、规模大、影响深的信息、社交平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据有关数据显示,微博用户中18—30岁者占比高达67%,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63%,呈现高学历、低龄化态势。微博简单、快捷、灵活的特性较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年学生生活节奏快,思想活跃度高,易受新鲜事物,社会参与意识高的诉求,从而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快速地传播和流行。
为了抓住信息飞速发展的机遇,2011年11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高校团组织微博体系建设的通知》,全国高校团组织微博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了。《通知》明确指出:“利用微博平台构建高效共青团组织新的组织建设模式,新的组织动员方式和新的工作活动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团组织的吸引力、扩大高校团组织的覆盖力和影响力、完善高校共青团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团市委也相继做出工作部署,号召全市各高校全面开展共青团微博平台建设工作,并率先开通了“青春·上海”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官方微博,以“青春·城市”、“青春·校园”、“青春·公益”、“青春·快讯”、“青春·加油站”等几个主题向全国青年团市委共青团建设实时信息。
目前,要深入开展共青团工作,就要积极深入探索研究新媒体,主动应用新媒体来有效指导共青团工作。本文利用SWTO原理分析高校共青团微博建设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最早用于企业经营和管理决策,包括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四部分,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对象现实情况的方法。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及时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增强高校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现代生活中,社会信息爆炸性增长,大学生人际交往表层化与快捷化,青年学生不喜欢面对面交流,传统的书信、电话等交流方式对他们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这就为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带来挑战。而微博以其最简单、最随意的方式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的需求,青年学生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只言片语的形式进行表达沟通,这种“背对脸”的创新交互方式,恰好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提供了新平台。通过微博了解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能使团组织和青年学生走得更近,贴得更紧,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扩大高校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高校团组织微博体系建成后,可全面组织动员全校团干部利用微博平台与普通青年学生形成联系,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时尚流行方式开展工作。利用微博工具为各级高校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团支部提供展示支部建设、组织支部活动、促进彼此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构建各级高校团组织与广大普通学生之间扁平化、多层级、快捷、多样、精准的交流沟通渠道和机制,建构全国、省级、校级、班级团支部统一的四级高校团组织网络化、矩阵式组织体系和信息化工作机制,既增强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团支部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又通过全国高校团组织微博集群形成正面思想引领的整体规模效应。
3.完善高校共青团的运作机制,创新共青团组织建设模式。
高校共青团微博是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探索利用新媒体服务凝聚青年的创新思路和有效形式,旨在通过搭建团组织引导青年的新平台。高校共青团微博主要包括信息、引导服务和交流互动等三个方面的功能,将团学组织基本情况、校园资讯、品牌活动、工作动态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给高校团组织、老师与学生间建立了一个新的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在及时信息、平息谣言、稳定事态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有效杜绝各种猜测、谣传,维护学校及共青团组织的良好形象,提升高校共青团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通过微博简短而快速的微博文字信息让同学们的精神文化得到熏陶,促进校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更加新颖的形式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真正意义上完善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团组织建设的新模式。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微博的娱乐性、时尚感较多地吸引了学生的关注,造成了学生沉溺网络的问题。
即使没有电脑,随处不在的微博也会让学生们不断翻看手机。刷微博成了大学生们类似吃饭睡觉一样的必做之事,“今天你微博了吗?”已然成为青年人最新的时尚流行语。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上课、学习,参加实践,分散精力。社交媒体的劣势篇9
[关键词]社交网站 传播 模式 效果
一、社交网站的新闻传播模式
(一)社交网站的概念厘定
社交网站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是帮助人们建立运营社会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Danah Boyd,2007)。社交网源起社会学“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 of Separation),依靠成熟的网络技术,将用户的线下人际网复制到网上,再与他人的关系网互动而形成更大的人际网络,并通过对彼此的关注来维持关系。
(二)社交网站的传播学研究综述
新事物是由结构性的变化所引起的(Charles Wright Mills,1959),研究社交网络传播模式主要就是寻找这种新型网络类型与传统网络类型相比,有哪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以用户为中心,低门槛参与,用户创造并贡献内容,帮助个人运营社会关系,通过人与人的网状关系传播信息。
2.社交网站是一种深度社会型的非权力网络(Ellison,2007)。深度社会型表现为:社交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与其他联系人织造网状链接,表现为“去中心化”,即“第三层秩序”(David Weinberger,2008)。社交网站“一对多,多对多”(One to N to N)的传播,因此而呈现出“多向、非对称、幂增长”的裂变式传播特点,网络结点联系的或然性增加。非权力主要表现为:把关人的权利进一步下放,虽然每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并不绝对,但是每一个节点必然会对信息产生“分流”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多向度的流动。
3.整合多样化传播形式。社交网站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同时开发诸多应用程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张炜,2009),多元互动沟通平台的诞生激发了网络能量增值。
4.及时互动的RSS订阅和分享机制。RSS订阅好友,第一时间呈现更新和反馈;而分享机制则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张炜,2009)。任何一种延伸,都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尺度(McLuhan,1964)。与传统网络相比,SNS网络将“用户”作为新的尺度,以“网状结构―用户内容―整合传播―及时反馈”作为新的“结构性的变化”。
(三)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1. 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分类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结构性特征,彭兰(2003)提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直线式,队列式,层次式。
直线式是连接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最便捷的途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不限信息量。直线式包含(1)同步直线式,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基本处于平等地位;(2)异步直线式,特点是信息的者处于主导地位,受者被动接受信息。
队列式指信息是按一定原则进行排列,例如时间。BBS和搜索引擎上的信息通常就会呈现出“队列式”特点。越靠前的信息,越可能被接收。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层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征,提供多通道出口,把关人通过有意识地编辑信息,达到特定的传播目的。
2.社交网站的五种新闻传播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社交网站的五种最主要的新闻传播模式。
模式一: 直线式点对点传播。在社交网站中,这样的传播模式是最普遍的,传者与受者处于平等地位,如留言功能。
模式二: 直线式点对面传播,如RSS订阅、关注日志、相册、分享、状态。
模式三: 队列式BBS传播,通过论坛和组群功能实现。
模式四: 层次式,由社交网站选择性推送,由上至下传播。
模式五: 媒介融合,新闻网站建立公共主页供用户订阅。
二、社交网站五种新闻传播模式效果评估
(一)为何选择配套熵权决策的SWOT分析
影响媒介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有众多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需要一种能够考察多重相关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研究是能够考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分析法。因此,本研究考虑采用SWOT矩阵,分析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及策略优选。
在实际操作中,SWOT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内、外部因素权重和评价的确定往往依赖于专家法。而熵权决策是一种基于客观熵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决策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研究考虑将其与SWOT分析法相结合,运用实证研究对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进行评估。
(二)研究框架
采用SWOT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应用过程如下:
1.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显著因素并建立标度,考察外部环境,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形成能够适用于SWOT分析和熵权决策的指标体系。
3.应用熵权决策法确定备选模式的优先级别和排序,提出最优的模式(或推荐模式);
4.建立推荐模式的SWOT分析矩阵,分析结果(图1)。
(三) SWOT初步分析及备选配置模式确定
1.SWOT优势分析
(1)集人际传播三个阶段的优点于一身。人际传播经历了面对面传播、延时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形态。(Donath & boyd,2004)“异地延时传播是对面对面即时传播的否定,而异地即时传播又是对延时传播的否定,所以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彭兰,2001)社交网站的人际传播既具备了面对面传播的很多特性,又能实现异地性和延时性,完成人际传播新变革。
(2)用户忠诚度高,依赖性强,粘性高于所有新闻网站,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6月,每天都使用社交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4.3%,73.9%的社交用户在一天之内会多次(≥5次)刷新个人主页,在社交网站站中,用户自发结成了稳定的社会群落,互相确认身份归属,传递信息,增进情感。
(3)一个更加真实的拟态环境。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社交网站上的虚拟形象和交际圈基本上成为了现实世界在媒介中的延伸。物理世界中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和地域属性得以在虚拟世界中继续构成主体,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继续有效地影响主体(Donath & boyd,2004)。
(4)传播渠道形式多样,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收听和浏览。
(5)传播多向性,Web2.0时代的核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状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王婧,2010)
2.SWOT劣势分析
(1)新闻信息量有限。社交网站一般通过RSS订阅获取信息,因此相比一般新闻网站例如人民网、新华网或者门户网站例如新浪、腾讯等而言,信息量较为局限,通常与订阅对象数量(好友数量)成正相关。
(2)新闻业务素质欠缺。社交网站并非专业新闻网站,可以充当新闻在人群中扩散的渠道而不能越俎代庖成为信源,因此重要新闻的传播一般只能通过转帖到日志、分享,或者在状态、留言中简短描述来实现。这些新闻都是碎片式的,分散存在于社交用户的个人数据中,用户想要进一步了解新闻全景只能登录其他专业新闻网站,浏览通过专业新闻记者采写、专业编辑整合的新闻专题。
(3)新闻内容局限。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获取到的信息,与订阅对象的信息偏好有密切联系,不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会传播不同内容的信息,甚至不同性别的用户所关注和传播的新闻也有巨大差异,用户甚至会因为自身偏好而屏蔽掉一些较为重要的新闻信息。(Dwyer,Hiltz,Passerini,2006)
3.机遇分析
(1)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报网融合、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成为趋势,比如新华社就将视频业务植入开心网。
(2)媒介融合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比如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与社交网站Facebook合作以来,目前已有39万名“粉丝”,他们每时每刻对CNN的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人人网公共主页为例,目前一共有50家媒体在人人网上建立了公共主页,其中排名前6的公共主页如表1所示:
(3)新闻传播从“大卖场”到“专卖店”、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小众的转化,对媒体而言,信息做到了最大化利用,充分体现了传播的异质化特性;对用户而言,则充分享受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乐趣。
(4)舆论理性可控。社交的真实性使网络社交从虚拟走向现实,并推动网络舆论趋向理性。德国学者纽曼认为舆论具有社会性,即要基于社会公众。在社交网站中,活跃着大量的舆论人,通过网络的聚集作用“引起人际间的多级传播行为”,出现广泛的议论,形成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和社会舆论。(Dwyer,Hiltz,Passerini,2006)“媒体与网民的互动,引起网络上议题的不断变化,容易引发公众舆论大讨论。而且由于社交网民身份的相对明确性,人们彼此间比较了解和信任,从而能形成真实的意见表达,而且意见表达趋于理性。
4.威胁分析
(1)社交网站用户流失,由于媒介疲劳引起的社交网站用户流失属于潜在劣势,会减少受众数量,对“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2)网络审判,社交网站上人与人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社交网站很容易成为新闻事件中“人肉搜索”、舆论暴力侵害的原发地,成为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审判席”。在新闻伦理道德多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
(3)日益渗入的把关人影响。在大度咨询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中,相比2006年而言,至2010年底,社交网站更加限制用户真实性,同时提高了对日志、留言、相册的监控度,增加了对敏感词的删除力度,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些阻力(见表2)。
(四)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
1.基于德尔菲法的SWOT矩阵
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又称专家意见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通过一系列整理作为预测的结果。在本案例中,特收集了五名专家意见,经过两轮征询最后取均值形成专家打分。
2.SWOT建标及模式评价与优选
针对已经提出的五个模式,参考图3中列出的指标体系中的标度层属性值(主要是内部因素指标)。对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则采用专家或权威打分法确定,评估采用很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很高7个等级,其对应的打分情况分别为1,2,3,4,5,6,7。最终得到各指标的属性值如表3所示。
结合熵权计算结果,将模式五作为推荐模式,模式二作为备用模式。即,走媒介融合之路是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的最优决策,要使推荐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宏观上应采取WO策略(劣势+机遇)和SO策略(优势+机遇),并以SO策略为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消除劣势,在消除其抑制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杠杆效应。
三、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 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
从本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社交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人际传播网络,新闻资讯类网站与社交网站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二)即时交互深度融合
新的网络传播模式的产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网互动、视频直播、在线广播等“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能力。如果说,传统媒体以往多是把传播内容“平移”到网络上,那么社交网站则推动了媒体之间的深度交互融合。
196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控制论的核心――“反馈模式”。由于大众传播模式自身具有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受众的信息反馈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断层,不能做到交互的及时性。社交网站则通常会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逐步形成媒体庞大读者群,让读者们对新闻进行评价,编辑实时掌握读者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报道方式。整个传播过程可以呈现非线性、双向反馈、实时动态的特点。
社交熟人社区的舆论环境(Dwyer,Hiltz,Passerini,2006)和高素质用户群也将推动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三)新闻传播落点明确
传播学中著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大众传播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以受传者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传播效果的大小。社交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订阅和建立组群。社交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在Web2.0时代继续向社区化、分众化挺进。在与新媒体的结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更加注重对受众的精确定位,按需提供分类新闻信息。由于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传播具有更强的定向性,用户更乐于接受,传播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J],《新媒体》2009年第3期
[2]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Retrieved from .
[3]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建构》[J],《今传媒》2005年第3期
[4]大度咨询,《2009年度中国SNS网站用户研究报告》[R],2009
[5]特纳:《管理者的管理工具》[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社交媒体的劣势篇10
一、新媒体对传统报纸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传统报纸新闻采编的行业发展特点
从时代进步发展的视角来看,传统报纸新闻业大有逐渐远离大众视野之势,但这并不代表报纸新闻行业被淘汰。从其发展特点上来看,报纸行业不同于网络新媒体,包括在公众影响力、新闻信息传播速度等方面,均相对滞后。但是,报纸新闻业从业人员以及对新闻素材的选取,特点显著,尤其是在新闻采编的写作技巧方面。包括像一些时事新闻、社会民生、国家政治等等,充分突显出了过硬与专业的写作水平,这一点是现代互联网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新闻采编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当前全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读者呈直线下滑趋势。在这一时期,属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推进,手机、电视、电脑等新型媒体的推广与普及,为公众提供了一套空前的影、音、声、像电子阅览新模式。对于大众读者而言,便捷简单、功能齐全是最为关注的。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可以凭借着简单的软件,阅读各项信息和知识。而传统报纸则不同,无论是功能还是形式,均比较单一。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新闻在时间上过于滞后,包括新闻的采编、排版设计、印刷等,已经大大失去了以往的新闻时效性。尽管传统报纸新闻采编在专业内的水平高、技术硬,但在如今快节奏的发展趋势中,已经不再被越来越来的民众所接纳。相比较于报纸行业,在互联网数字媒体平台上,借助于网络技术,一条新闻从编辑到只需要十几分钟、几分钟。总的来说,新闻时效性滞后是传统报纸新闻采编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传统报纸新闻行业的应对与创新
(一)明确定位 了解受众需求
笔者以为,当下传统报纸新闻采编所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新媒体相对传统报纸而言,具有个性化突出、选择性强、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新媒体与市场受众之间的互动性非常强。换言之,正是因为新媒体打破了以往那种传统媒体主动灌输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让社会大众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并大量吸纳受众群。对此,笔者以为,审时度势、取优补劣是传统报纸新闻业今后发展与革新的侧重点。首先,要明确新形势下自己的位置,认清与新势力之间的差距所在,探寻出根源。如上述重点阐明的两点问题所言,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差、新闻内容传播速度慢、新闻的传播与表达形式不易被受众所接受。基于此,笔者以为,在采取必要的手段方略弥补多方差距的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凸显出自身原有的特色与优点,可以在新闻内容上取胜,保证内容的公正性、权威性、客观性、真实性、有效性。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快、广、新、奇是最大的优势,但内容上的趋同性、信息传播的鱼龙混杂等,是其缺陷。所以,弥补自身劣势、强化自身优势很关键。其次,在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保障内容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报道的深度。主动出击、策略求变,进一步了解受众需求,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多层次受众的不同需求,扩充影响力。
(二)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努力提升职业能力与新闻素养
报纸新闻采编过程中,立足于市场,借鉴汲取新媒体的优势,并以此进一步展现出自身固有的优势,比如专业性强、权威性高等。笔者以为,在改革实践推进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新闻的内容质量,而这一切均需要新闻记者、采编人员来完成。因为在新闻信息内容的采编与后续报道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前期的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对此,第一是要做足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是要注意采访的目的性、针对性、细节性,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泛谈。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汲取新媒体的优势,前文中已经明确介绍到了,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交互性强。因而,报纸新闻记者和编辑人员在采访与编辑中,一定要认识到采访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取得采访者的信任很关键,包括對不同性格、类型、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不同层次的采访对象,采访工作人员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深蓝财经
2022-08-13 16:52
·四川
0
来源:新传研读社本期导读 guide在本期推送中,我们为你准备了今年发表于Social Media + Society(《社交媒体+社会》)上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交媒体上,记者的自我呈现是怎样的?作者以“新闻自我”(journalistic ego)领域为出发点,考察了新闻工作者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的三种面孔:推广者、名人和小丑。作者提出,记者在适应社交媒体空间的过程中,利用不同媒介的可供性来巩固新闻领域的规范和实践。同时,他们也致力于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职业规范、价值观和实践的别样自我。参考文献:Mellado, C., & Hermida, A. (2021). The Promoter, Celebrity, and Joker Roles in Journalists’ Social Media Performance. Social Media+ Society, 7(1), 205630512199064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有记者在郑州街头询问人们对记者的看法,得到的答案是:记者就是一群体力超强,随时准备抢C位,抗风抗雪抗晒抗风沙,并且随时随地能搭讪,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写文案的一个物种。从“C位”“文案”等表述可见,这其实是一种很“互联网”的回答。相比来看,20年前的人们如果被问及这个问题,可能首要考虑的是自治权、即时性、新闻伦理、客观性和公共服务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研究表明,记者这样的专业性职业受情境、历史的约束,并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在传统媒体的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自我呈现由特定新闻编辑室决策、新闻报道风格、所处的媒体体制,及人们对记者专业性认知等因素共同决定,因而相关研究也主要聚焦于记者在新闻机构范围内的行动之上。而在社交媒体空间中,新闻记者不再完全从属于某一特定机构。记者的个人兴趣被赋予了更高的优先级,其社交媒体形象可能与在传统媒体中扮演的形象有所冲突。换言之,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新闻实践的结构和逻辑发生了较大变化,记者们也在无形之中改换上了新的面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在传统媒体中,报道“国家颁布三胎政策”事件的记者应该扮演一名公正的观察者角色,给予不偏不倚的事实性报道。但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可以表达观点,甚至可以通过连珠妙语把自身打造成一个热门话题。根据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人们无时不刻不在前台、后台穿梭,致力于把“最好的表演”传达给“最对的人”。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可以轻易地区隔刻板的前台表演和后台情境;但在社交媒体时代,记者的自我呈现呈现出更复杂的层次。记者们一面策划要与观众分享的内容,一面通过前台和后台的表演来为自己搏取地位、资历、声誉和文化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我们该如何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记者形象?这篇文章做得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化的工作,通过整合相关研究、分析量化数据,作者提出了组成“社交媒体新闻自我(ego)”的三个职业角色维度:推广者、名人和小丑(见下图)。同时,作者还提供了具体的衡量指标,以便后来的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做更具可比性的跨文化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三个角色和相关指标:推广者1研究表明,由于数字世界的开放,任何人都有可能获得知名度,大批自我品牌涌现出来。从直播平台上崛起的薇娅、李佳琦,甚至近些年颇受追捧的化妆大师毛戈平都是自我品牌的典型案例。许多学者认为,推广文化和自我商品化话语是数字媒体文化发展的重要产品。在数字新闻领域,学者们发现,社交媒体上的树立品牌行为亦不可避免。推广行为能够提高记者工作、新闻机构及其个人的知名度和声誉,并最终转化为市场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项指标可以被用于评估记者和其所属的新闻机构的关系。首先是树立专业品牌(professional branding),即记者宣传自己的新闻工作。记者可以通过在博客、个人网站、其它社交媒体账户上转发自己或别人的链接、标记新闻片段来支持所属机构的工作,此时他们作为专业的第三方出场。第二个指标是个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即记者通过展示自己在传统新闻领域之外所参与的活动来宣传自己。例如,他们可能会强调自己是企业家、父亲、志愿者或运动员。记者通常会使用诸如转发他人的正面评论等策略来强化自己的形象。第三个指标是媒体推广(media promotion),即记者可以从事专业的推广活动,以吸引人们关注其所属媒体机构。第四个指标是产品/服务植入(product/service placement),这是一种隐性的推广形式,即记者以隐晦的方式向受众展示某产品或服务。例如,当记者谈论某话题时,他们可能会把产品放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或者穿着特定的时装品牌。与之相对应的是第五个指标,即显性的推广/背书(promotion/endorsement)。例如,有名望的记者可能会将通过赞扬某保温杯的质量,以吸引粉丝购买同款商品。名人2“名人”可以被概念化为一种将名誉和文化资本依附于人的话语活动。在过去,名声是获得成就的结果;而在现代社会,Gamson认为,炒作、购买声望和操纵风向等元素是名人话语的核心元素,它反映出等级制度与平等民主之间的张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变得“出名”成为更关键的问题。在新闻业中,记者可以因为在社交媒体上的某些行为获得社会和经济资本而成为名人,也可以在无名气的状态下,表现出名人的话语特征,以获得象征权力。我们通过如下指标来衡量记者如何“做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映射知名度(reflected fame),通俗的说就是“通过证明我认识周杰伦(或者周杰伦在采访时提到我)来证明我也有名气”,记者们一般通过转发、分享相关的物料来完成“自证”。第二个指标是关联知名度(fame by association)。至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关联知名度:记者可以在帖子中提及或标记名人,也可以发布一张与名人互动的照片(如摆拍或集体自拍)来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指标是不对称沟通(asymmetrical communication)。为了凸显地位,记者们不会回复普通观众的评论,而只会与其中一些人互动。第四个指标是活动曝光(event exposure)。比如,记者可能作为一个晚宴的客人在高档酒吧享受饮料。通过让观众一窥他们精心策划的私人生活,记者们营造出一种“名人感”。第五个指标是名望标志(trappings of fame)。例如,他们可能会分享自己穿着最新的设计师服装、在高级餐厅吃饭、开昂贵汽车、去异国他乡旅行的照片。第六个指标是日常生活场景(everyday life settings)。记者可以发布自己去超市或健身房、穿着休闲运动服、通勤、送孩子上学的照片,以此拉近和粉丝之间的距离,不至于让后者觉得他们难以企及。第七个指标是个人品牌标签(personal branded hashtag)。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名字、昵称或其他特征创建自己的标签,这有助于打造个性,强化粉丝和名人之间的互惠关系和共同利益,虽然这只是一种错觉。小丑3幽默有许多功能。除了娱乐功能之外,它还可能促进对话、增加好感、抵御潜在伤害、促进信息披露。幽默还可以作为一种挑战权力的工具和触碰禁忌话题的方式。学者们认为,现代的“小丑”扮演的角色与中世纪传统宫廷弄臣扮演的角色相似。虽然有些人认为小丑愚蠢,但他们是作为专业表演者在游戏。小丑们取笑权威、模仿他人、陈述真相、挑战社会道德,而却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表明,记者们也使用社交媒体空间来表演幽默。作者提出了四个指标来衡量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小丑角色:其一,努力搞笑(trying to be funny),这是指记者通过发布一些不严肃的内容表现幽默感,比如使用表情包、动图,或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夸张的姿势或声音元素来搞笑。其二,故意开玩笑(deliberate joke)。研究表明,大约五分之一的由记者发出的推特将笑话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关键不在于笑话好笑到什么程度,而在于有意开个玩笑。第三,嘲讽(rhetoric of ridicule)。嘲讽是深夜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常见做法,他们讽刺别人、时不时冒出俏皮话,以此获得笑声。第四,自嘲(self-deprecation)。自嘲可以被用来表达优越感和嘲笑他人或自己(laugh at),也可以被用来表达积极和友好的态度(laugh with)。谁能够在合适的情境开出合适的玩笑,谁就是赢家。综上可见,社交媒体上新闻记者的自我与传统新闻记者扮演的角色存在显著差异,破坏了传统新闻的职业规范和实践。然而,正如Tucker等人所指出的,社交媒体既不是天生的民主,也不是天生的不民主。在这一有争议的媒体空间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记者乃至更多职业。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平台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