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就变性格也好是谁唱的?

  “要是再多给我一分钟,不,哪怕一秒也好。”这样的遗憾将通过实施闰秒来弥补。国际标准时间——协调世界时UTC将在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实施一个正闰秒,即增加1秒。由于时区差别,我国将于北京时间2017年1月1日的7时59分59秒进行闰秒调整,届时将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这将是我们第27次迎来闰秒。”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时间频率所张爱敏研究员说。  闰秒是如何产生的呢?张爱敏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方式——天文时和原子时。“借助天文观测得到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然后把它分为86400份,得到前者的秒长;把碱金属铯133原子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定义为后者的秒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发现天文时和原子时逐渐出现偏差,且渐行渐远。为了保持天文时和原子时的一致,国际电信联盟于1971年决定把协调世界时作为全世界通用的标准时间。  当天文时和原子时相差0.9秒时,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就向世界发布公告,将在下一个6月或12月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把协调世界时拨慢或拨快1秒,也就是正负闰秒。  近年来,关于实施还是取消闰秒的争议越来越大。张爱敏告诉记者,这主要是闰秒的弊端造成的。“地球的自转速率变化不可预测,使得闰秒没有规律,只能依靠人工干预,实施起来不但耗费人力物力,还存在误操作的风险,闰秒的负面作用在现代科技中越来越明显。”  21世纪初以来,科学界就开始研究取消闰秒。国际上在涉及时间频率的两个政府间组织——国际计量局于2007年多数通过了取消闰秒的建议。国际电信联盟将在2023年第四次表决取消闰秒的建议。  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原子秒取代天文秒。“科学家以天文秒作为尺子,在1个天文秒里,数出铯原子的133同位素振动了9192631770次,也就是1原子秒。”中国计量院首席研究员李天初院士告诉记者。  张爱敏告诉记者,产生国际原子时(TAI)的70多个实验室中有中国3个实验室,对TAI的产生具有话语权。其中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准确度达到1.5×10-15,即2000万年不差1秒,被国际计量局接收为基准钟,使中国成为第8个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的国家,与法、德、美、英、俄等一起,正式参与国际原子时的校准工作。不但保证了中国在国际原子时合作中的话语权,而且具备了“表决权”,一举改变了我国只能被动接收国际标准时间的窘境,也为协调世界时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就变性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