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文典藏]论:MM如何拍出漂亮的照片

摄影基础知识入门,教你如何用好手中的相机拍出好照片!
 先认识单反
  相信单反数码相机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陌生的东西,对于逐渐向“追求艺术效果"的人来讲,单反相机成为了必然的选择,目前市场上各种品牌各个价位的单反相机不胜枚举,但未必贵的就是好的。
  单反数码相机又称为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是从最初的单反胶片相机发展而来,因此其结构和成像原理也基本相似,只是单反数码相机利用电子元件替代了原先的胶片结构,使操作和成像输出更为方便。
  单镜头反光相机即SLR(Single Lens Reflex),而单反数码相机即是DSLR(Digital Single Lens
 数码相机的主要组成结构
  数码相机由光学摄影镜头、CCD/CMOS影像传感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哭、光学取景器、LCD液晶屏、存储卡、闪光灯、电池等主要功能部件组成,如下图所示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数码相机使用了CCD或CMOS影像传感器和存储卡卡来取代胶卷。一台相机的档次,CCD或CMOS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传感尺寸越大,相机档次相对越高,价钱越贵)
数码相机极重要的一个元件:影像传感器
  影像传感器又称感光器件,是数码相机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技术。一般分为以下两大类:
  1、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CD 是半导体组件,于 1970 年在美国贝尔
(Bell) 实验室发明。 CCD
其实是一组可以进行"光电转换"的光电体,当光通过镜头聚焦形成影像后,CCD便会将影像的光讯号转换为电讯号(电压)。光量愈大,释放出之电子数量便愈多,电讯号亦愈强,像素的显示则会愈光。在
CCD 上组成画面的最小单位被称为像素,每个光电体亦即等于一个像素。每块 CCD
所含像素的数目与大小都与影像质素有着直接关系。像素愈高,输出的影像质素便愈高。
  2、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和
CCD 一样同为在数码相机中可记录光线变化的半导体。CMOS
的制造技术和一般计算机芯片没什么差别,主要是利用硅和锗这两种元素所做成的半导体,使其在 CMOS 上共存着带N(带&电) 和
P(带+电)级的半导体,这两个互补效应所产生的电流即可被处理芯片纪录和解读成影像。
  需要注意的是:CCD采用的时间在CMOS之前,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市面大部分数码相机的传感器采用的是CMOS,粗略来讲,CCD的功耗大,成本高,成像相对更为细腻,CMOS能耗低,成本低,高ISO下的成像相对CCD不足,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所以CMOS目前被大量采用。
  后面涉及到的传感器均以CMOS为主
传感器的大小以及35mm标准
  先讲35mm标准以及全画幅、APS-C规格
  数码单反相机的CCD很多都是“APS-C”画幅。那么,究竟APS-C究竟是什么意思?还得先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诞生135胶卷谈起。那时候德国研制出拍摄35mm(36-1mm&24mm)电影胶片的Leika照相机后,35毫米胶卷又叫“莱卡卷”,后来世界各厂生产用于拍摄35毫米胶片的照相机越来越多,“莱卡卷”这个名称已不能适应了,于是就按胶卷的宽度改为“35毫米胶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后,为了区分35毫米电影胶片和照相机用的35毫米散装胶卷,在胶卷盒上印有135的代号。后来大家就公认把35mm胶卷称为135胶卷,把用135胶卷的相机称为135相机。
  1996年由FujiFilm、Kodak、Canon、Minolta、Nikon五大公司联合开发的APS(Advance
System)胶片系统问世。APS开发商在原135规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改进,包括相机、感光材料、冲印设备以及相关的配套产品上都全面创新,大幅度缩小了胶片尺寸,使用了新的智能暗盒设计,融入了当代的数字技术,成为了能记录光学信息、数码信息的智能型胶卷。
  APS定位于业余消费市场,共设计了三种底片画幅(H、C、P):
  H型是满画幅(30.3&16.6mm),长宽比为16:9;
  C型是在满画幅的左右两头各挡去一端,长宽比为3:2(24.9&16.6mm),于135底片同比例;
  P型是满幅的上下两边各挡去一条,使画面长宽比例为3:1(30.3&10.1mm),被称为全景模式。
  APS问世以来前后有50多家生产厂商加盟。
  由于在现今数码单反相机中,大都是采用了小于135规格的CCD或CMOS感光器件,除了奥林帕斯的4/3系统和佳能全画幅以外,现存几乎全部都是和APS-C型胶片一样的大小:长宽比为3:2,边长近似为24.9&16.6mm,为了便于形容,人们就把类似这种大小的感光器件称之为“APS-C规格”。
  到了数码相机时代,由于35mm胶卷的广泛使用,于是乎它便成了数码影像传感器的标准(其实传感器的作用相当于胶片相机的胶卷),就像我们用米或者公斤来度衡长度和重量一样。35mm成为我们判断镜头视野度的一种标注。例如,28mm
焦长可以实现广角拍摄,35mm焦长就是标准视角(人单眼视觉),50mm镜头是最接近人眼自然视角的,而380mm镜头就属于超望远视角,可捕捉远方的景物
  刚才说了,35mm是传感器的标准,大小为36x24mm,这种尺寸的传感器就是全画幅尺寸(因为是基础知识,中画幅和大画幅不在此处涉及)。如下图基本上为市面上常见的影像传感器大小,同为APS-C,佳能和尼康有一点差异,尼康的标准更大一些。
  图一:各厂家的传感器标准(这也是相机好坏的一个极其重要指标)
  图二:各尺寸下的面积大小
  图三:35mm的胶片和35mm规格的传感器(大小一样)
数码单反相机的核心构件
  快门机构
  相机曝光时间的长短是通过快门实现的,快门和光圈配合使用,其用途是控制相机内部感光元件的进光量。在光线条件相同时,要想获得正确的曝光,如果光圈设定很小,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而当光圈设定得较大时,则需要较短的曝光时间进行曝光。
  光圈是镜头内部的一个控制光线进光量的组件,光圈开启的大小是通过一个可调整的控制器实现的,通常光圈采用多片结构,它于人类瞳孔的结构,可以很轻松地关闭和打开,光圈数值用F值表示,有时采用小写的f,光圈的数码越小,光圈越大,进光量也越大,如f2.8的大圈大于f4。
  镜头体系
  镜头是单反相机的眼睛,它的内部由各种透镜组成。每一个品牌的数码单反都有着庞大的镜头系统,每套系统中的镜头各类繁多,常见的有广角镜头、中焦镜头、微距镜头、长焦镜头等。具体分类,说到镜头的时候再细讲。
什么是快门速度,光圈,ISO,白平衡?
  先讲快门速度
  快门是镜头前阻挡光线进来的装置,是一种让光线在一段时间里照射胶片的装置。
  一般而言快门的时间范围越大越好。也就是说相机能达到的快门速度越快越好。
  各级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单位是“秒”。专业135相机的最高快门速度达到1/16000秒。常见的快门速度有: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等。相邻两级的快门速度的曝光量相差一倍,我们常说相差一级。如1/60秒比1/125秒的曝光量多一倍,即1/60秒比1/125秒速度慢一级或称低一级。1/60秒的曝光量是1/125秒曝光量的2倍。为什么夜晚的时候,我们手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会发虚,模糊?那就是因为快门速度太慢的原故。目前大多数单反相机都具备了B门功能,这是一个能自由决定快门曝光时间长短的功能,目前暂不涉及。
  安全快门速度:什么是安全快门呢?简单地说,就是保证手持稳定拍摄的快门速度。高于这个快门速度,就能够保证手持拍摄的稳定性;低于这个快门速度,手的晃动可能会造成照片拍虚。
  安全快门的计算
  快门速度是以秒来衡量的。那么,什么样的快门速度才能称得上是安全快门速度呢?实际上,安全快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与所使用的镜头焦距密切相关。安全快门速度是焦距的倒数,也就是安全快门速度=1/焦距。例如,如果在佳能EOS
30D上使用一支50mm的镜头,那么1/80s就是安全快门,因为EOS
30D的焦距转换系数为1.6(这个系统和后面为什么要乘以1.6,关于等效35mm焦距,这个后面讲),所以50mm的镜头的实际等效焦距是80mm。如果选择1/125s或者1/250s的快门速度,能够保证拍摄的稳定性。反之,如果选择1/30s的快门速度,则有可能会出现“拍虚”的情况。
  快门速度不同,拍摄的题材,进行的创作也不同。慢丝绸般的流水、夜晚拖拽的车灯,需要用慢速快门,抓拍高速运动的飞鸟、赛车,则需要快速快门。
  图一图二:慢速快门拍摄出来的车水马龙和流水丝绸般的效果
  图三:高速快门,将赛车运动的瞬间凝固下来
  图四:巧用快门速度,拍摄出来的运动效果(如何拍摄,手法后面的创作篇再讲)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来表示。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光圈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1]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5,F64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光圈 F
值越小,通光孔径越大,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越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两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
,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F5.6的通光量是F8的两倍。同理,F2是F8光通量的16倍,从F8调整到F2,光圈开大了四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
F值常常介于 F2.8 - F11。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 1/3
级的调整。F后面的数值越小,光圈越大。光圈的作用在于决定镜头的进光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反之,则越小。简单的说就是,在快门速度(曝光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光圈F数值越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画面比较亮;光圈F数值越大光圈越小,画面比较暗。
  光圈的作用
  1.能调节进入镜头里面的光线的多少,举例来说:家养的小猫,白天的瞳孔总是缩成一条线,到了晚上,就自动地打开成为一个圆孔。所以,同样道理,在拍照时,光线强烈,就要缩小光圈,光线暗淡,就要开大光圈。也就是说F值越小的相机(其他参数不变),越有利于夜景拍摄。
  2.光圈是决定景深大小最重要的因素,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举例来说:患有近视眼的朋友,不戴眼镜的话,总是习惯性地眯起眼睛看东西,这样往往看得清楚一些,套用摄影的术语,这就叫做:缩小光圈(瞳孔),增加景深!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漂亮的背景虚化的图片,这和大光圈离不开关系,光圈越大,背景虚化得就越厉害。
  图一:光圈的大小
  图二:光圈在镜头中的样子
  图三:大光圈、长焦距下拍摄的背景虚化的人像(背景虚化成像,关系到焦距、光圈大小、景深控制的影像,焦距和景深的概念后面讲)
ISO 感光度
  感光度是胶片对光线的化学反应速度
  数码相机的感光度是一种类似于胶卷感光度的一种指标,实际上,数码相机的ISO是通过调整感光器件的灵敏度或者合并感光点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是通过提升感光器件的光线敏感度或者合并几个相邻的感光点来达到提升ISO的目的。数码相机提升ISO以后对画质的损失是很大的,尤其感光器件面积较小时,提升ISO简直就是要命。
  早在胶片时代我们的摄影生活就默默遵循这一行业标准,购买胶卷时包装上都会标示ISO 100、ISO
200、ISO400这样的字样,此处的ISO数值越大,表示胶卷的感光速度越快,意味着ISO数值高的胶卷,只需要较弱的光线就能使胶卷生成影像,以便在同样亮度的光线条件下,可以使用较小的光圈或较高的快门速度,即感光度与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举个例子来说,ISO
100的曝光速度比ISO 50快一倍,因为在相同情况下使用ISO 50时曝光1/125秒,如果换用ISO
100的胶卷只要1/250秒。
  高感光度优点
  感光度对摄影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速度,更高的感光度能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其二是画质,越低的感光度带来更细腻的成像质量,而高感光度的画质则是噪点比较大。说到这里顺便导入一个概念——噪点,主要是指CCD将光线作为接收信号接收并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像中的粗糙部分。那么噪点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要明白对于作为电子产品的数码相机来说,内部的影像传感器在工作中一定受到不同程度的来周边电路和本身像素间的光电磁干扰,简而言之就是拍摄出的图片一定会存在噪点,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看到的只是程度的轻重而已。
  高感光度缺点
  对于第一种提供高ISO数值的解决方案来说,在加大增益幅度的同时,噪点信息也被相应放大,故在高ISO画面中噪点也越发明显;而第二种方式如上文所述那样,在获得高ISO的同时与成像相关的像素数也会成倍缩减,为了保证成像尺寸原本的影像信息会被扩大,噪点就这样产生了;对于第三种解决方案而言,因为减少了感光像素,所以在白平衡过程中只有进行像素插值才能得到完整的影像。相信这三条解释并不难理解,对于现在数码相机中流行的“降噪功能”就是为了消减第三种解决方案带来的噪点而设计的。相信经过本文的论述,数码相机拥有可变ISO感光度已不再是秘密了,虽然高ISO在噪点方面还是令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担忧,但为了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和更明亮的画面,这也算是一种不增加成本的折中解决方法。
  图:同环境,不同ISO下的图片对比。可以看出,ISO越高,图像的嗓点越多。合理运用光圈、快门、ISO才能正确对一张照片进行曝光。
说到白平衡,就得先说一下色温的概念
  什么是色温?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是“色彩的温度”,色彩光线也有温度?是的,但此温度非彼温度,那么,色温如何解释呢?
  色温(colo(u)r
temperature)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单位为K(开尔文)。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说要多些,通常称为“暖光”;色温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开尔文温度单位);钨丝灯为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600K;电子闪光灯为6000K;蓝天为K。
  在色温上的喜好是因人而定的,这跟我们日常看到景物景色有关,例如在接近赤道的人,日常看到的平均色温是在1K(黄昏)~17000K(中午)),所以比较喜欢高色温(看起来比较真实),相反的,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平均色温约6000K)的人就比较喜欢低色温的(5600K或6500K),也就是说如果你用一台高色温的电视去表现北极的风景,色彩看起来就感觉偏青;相反的若你用低色温的电视去看亚热带的风情,你会感觉色彩有点偏红。意思也就是说,拍出来的东西,颜色和看到的不一样,会出现偏色。而色温和白平衡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就讲。
  色温图展示
  常见光线色温表
  同一张照片,选择不同色温的情况下,拍摄出来的照片效果。左边为高色温,右边为低色温。
白平衡,字面上的理解是白色的平衡。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调整白平衡的实质是调整色温。
  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对在特定光源下拍摄时出现的偏色现象,通过加强对应的补色来进行补偿。
  白平衡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让白色所成的像依然为白色,如果白是白,那其他景物的影像就会接近人眼的色彩视觉习惯。调整白平衡的过程叫做白平衡调整,白平衡调整在前期设备上一般有三种方式:预置白平衡、手动白平衡调整和自动跟踪白平衡调整。通常按照白平衡调整的程序,推动白平衡的调整开关,白平衡调整电路开始工作,自动完成调校工作,并记录调校结果。如果掌握了白平衡的工作原理,那么使用起来会更加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数码相机中,选择白平衡通常都是通过WB按键,根据环境光线下色温的不同,最好是手动设置白平衡,自动白平衡往往不太准备。(本节白平衡需要结合上面的色温共同理解)
  图一:相机预置白平衡,以及其对应的色温
  图二:同场景,同时间段设置不同白平衡(色温)的照片对比
对焦与景深
  单反通常会提供三种自动对焦模式:1、单次自动对焦,当对焦完成后半按快门即可锁定对焦。2、连续自动对焦模式,自动对焦会一直跟踪运动主休连续对焦。3、智能伺服自动对焦模式,该模式由数码相机自动判断被报运动主体是静止还是运动,若静止则采用单次自动对焦,若运动则采用连续自动对焦模式。
  在数码相机机身上,自动对焦通常都是AF.S/AF.C,该档位通常都在镜头和机身的连接处。此外,还有一档MF档,该档位是手动对焦档位,初学者暂时不推荐该档位。
  景深是指被摄主体(焦点)前后仍然能够清晰成像的距离范围,如果距离较大则可以说景深较大,如果距离较小则可以说景深较小。
  对同一款单反相机来说,景深和如下三大要素有关:1、光圈,光圈越大则景深越小,反之亦然。2、焦距,焦距越长则景深越小,反之亦然。3、对焦距离,对焦距离越近则景深越小,反之亦然。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同等条件下,影像传感器面积越大,虚化的效果越好(也就是景深越小)
  另外,背景景物距离被摄主体越远则虚化效果越明显。如何解释呢:意思就是说,即使我们采用同样的数码单反相机和同样的摄影镜头,采用同样的光圈拍摄时,我们仍然会发现有的照片背景虚化效果很强烈,有的却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被摄主体,离背景越远,虚化效果越明显。通过下面的照片来具体说明。
  图一:不同的景深。大光圈下,景深较小,如图右所示,除人物主体外,焦点以外的后面的房子都模糊了。小光圈下,景深较大,如图左所示,除人物主休外,焦点以外的后面的房子相对比较清晰(图片不好找,大家将就看,意思明白即可)
  图二、图三为同焦距、快门速度,光圈大小、ISO下拍摄的图片。即可看出,图二背景楼房、灯光离被摄主体(女孩)较远,所以背景完全被虚化掉了,图三背景离被摄主体较近,虚化的效果就不如图二明显。
  此段直接摘抄自中关村网络
  很多人去买相机的时候,会有销售人员告诉你,这款相机1600W相素,那款相机1200W相素,1200W相素的卖W相素的卖1500,你们是否就觉得很奇怪,不是说相素越高,越好吗,怎么低相素的相机反而卖得更贵呢?要明白这个,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相素,相素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简单一点来讲,将一将照片放大到最大,我们会发现照片实际上是由很多单一色彩的“点”所组成的,这些单色的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像素,它是构成照片的最小单位。一张照片,如果横向有4000个点,纵向有3000个点,那么组成这张照片的有效像素即为00万。照片的有效像素越多就意味着组成照片的“点”越多,说的专业点就是照片的分辨率越高。如下图所示
  相素不同,粗略来讲是相片的大小不同。高像素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照片的尺寸会很大,下面这张图就是使用不同像素相机拍摄的同场景照片。从图片中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出,虽然拍摄到的画面是相同的,但是高像素照片的尺寸明显比低像素的大,这不仅便于我们冲洗大尺寸的照片,而且在后期剪裁时也能拥有更大的灵活性。
  在大多数人眼里,高像素就等同于高画质,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更多的像素只是拍出高解析度照片的基础,但并不是全部。因为照片成像质量的好坏和感光元件尺寸、影像处理器、以及镜头解析力都有直接的关系,就如同“木桶原理”一样,高画质取决于相机成像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高像素只能说不给画质拖后腿,但并不能说就等同于高画质。
  画质与传感器的尺寸也有很大关系
  三年前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iPhone
4发布会上介绍视网膜技术时是这样阐述的:“当你所拿的东西距离你10-12英寸(约25-30厘米)时,它的分辨率只要达到300ppi这个‘神奇数字’(每英寸300个像素点)以上,你的视网膜就无法分辨出像素点了。”这就是苹果对“视网膜屏幕”的最初定义。
  同理,我们将视网膜的概念延伸到照片上,当照片的打印分辨率达到300dpi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其打印清晰度达到了视网膜水准,也就是说在一般距离下,人眼是无法分辨出单个像素点的。那么到底一张照片达到多少像素时,才能满足视网膜清晰度的冲印呢?看下面的表格。
  参考上面的表格,家庭用户最常冲印的8寸照片仅需432万像素就能满足了,即便是冲印15英寸的大照片,也才需要1500万像素,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相机都能满足这样的冲印水准。当然,如果你经常在冲印前对照片进行大规模的剪裁,那就另当别论了。因此对于基本只冲洗8英寸以下照片家庭用户来说,高像素更加显得“意义不大”。
曝光通俗一点来讲,就是相机通过进入机身的光线,将景物清晰的呈现出来的过程,意思就是说,通过合理的设置快门速度、光圈大小、ISO,将你眼睛所见的景物,明暗对比,细节清晰的拍摄出来,即如眼所见.当你半按快门键,焦点锁定以后,再全按快门键,听着咔嚓的一声(快门声音),相机即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曝光过程。
  正确的曝光,其实就是要设置光线进入机身的进光量,上面我们已经说了快门和光圈,快门慢一级,通光量增加一倍,同理,光圈大一级,通光量增加一倍,如果是慢速快门,和大光圈,高ISO在晴朗的天气下,那么照片就会白茫茫的一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曝光过度,如果是快速快门,小光圈,低ISO在晴朗的天气下,那么照片会偏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曝光不足,所以,要正确的设立快门速度、光圈大小、ISO值,才能得到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同一张照片,同光圈,同ISO下,不同快门速度下,曝光得到的照片,同理,同快门速度,同ISO下,不同光圈和同光圈、快门速度,不同ISO下,得到的都是如下照片
多人聚会拍摄方案
大家先来认识一下相机上面各按键所表示的意思,明天来讲曝光补偿。楼主这两天上班上得太累了,不想打字了。
接下来讲曝光补偿和测光模式
  能将这些概念讲得深入浅出,那真是一种过人的能力啊。看到上面有很多筒子说看不明白,楼主实在汗颜啊,楼主表达能力离深入浅出还很远。后面的东西,尽量说得直白,简单一点。
  曝光补偿
  上面我们已经说了要让一张照片正确的成像,需要用相机正确的进行一次曝光。
  当我们用相机拍照的时候,轻轻按照一半的快门键,液晶屏上就会显示和最终拍摄效果接近的图片,这时按下快门按钮,对焦,曝光一切启动。这个时候的曝光,正是最终照片的实际曝光效果。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在相机自动测光的过程中,其曝光不一定是正确的曝光量,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曝光补偿来修正相机的曝光量,使其达到正确的曝光。打个简单的比方来说:通过相机自动曝光,拍摄的照片,在液晶屏上回放看到的效果,和眼睛看到的真实影像,如果偏暗,那么则要对相机进行增加曝光补偿,重新拍摄照片,得到一张正确曝光的照片。反之,如果照片偏亮,则要进行减少曝光补偿的设置。
  曝光补偿怎么应用呢?总起来讲,是白加黑减,白的环境下,测光有偏低的状况,需要增加,反之亦然。
  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范围都是一样的,可以在正负2EV内加、减,但是加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1/2EV或者1/3EV为间隔跳跃式的。早期的老式数码相机比如柯达的DC215就是以1/2EV为间隔的,于是有-2.0、-1.5、-1、-0.5和+0.5、+1、+1.5、+2共8个档次,而目前主流的数码相机分档要更细一些,是以1/3EV为间隔的,于是就有-2.0、-1.7、-1.3、-1.0、-0.7、-0.3和+0.3、+0.7、+1.0、+1.3、+1.7、+2.0等共12个级别的补偿值。
  以下为某相机的机械转盘曝光补偿键
  注意:曝光补偿只在在相机的P(程序自动曝光模式)、AV(光圈优先曝光模式)、TV(快门优先曝光模式)下可以调整,而在M档(手动曝光模式)下,曝光补偿不能进行调整,其原理,在后面讲相机的各档位的时候再讲。
既然上面讲到了各档位,那大家先来认识一下相机档位上面按键的意思
  以下为佳能5D2的截图
  我们看到,如5D2这种准专业机器,上面常用的档位为P、AV、TV、M、B
五个档位(傻瓜自动档通常只会出现在入门级单反上面),这五个档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P档:程序自动曝光档,此档位下,相机会根据拍摄的情况,自动匹配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该档位适用于:1、只是拍摄到此一游的照片以及大量的日常生活摄影,2、光线较好时拍摄风景,3、不想耗费时间思考究竟该用什么光圈或者快门速度时。
  当采用P档时,只要我们旋转数据输入拨轮即可在不改变曝光量的前提下重新设置光圈和快门速度组合。
  数据拨轮(图中红圈所示)
  注意:当用P档时,我们必须时刻关注ISO感光度,白平衡,曝光补偿等拍摄模式,如果你根本就不关注这些参数,那就不如干脆采用傻瓜模式好了。
  在旅途中为了充分享受摄影的快乐,大多情况下都可以采用P档,只有在刻意要选择快门速度和光圈的时候再用其它档位。
  在该档位下,因为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都是相机自动设置,那么曝光补偿,就是对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进行轻微的改变。例如,相机原本的参数为1/200,F2.0,ISO100,曝光不足,通过曝光补偿,修正为1/200,F2.8,ISO100,反之亦然。
A/AV档:光圈优先曝光模式
  该档位通常用于:1、拍摄人像时使用大光圈虚化背景,2、拍摄风景时,需要使用F8-F11最佳光圈,3、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体育运动或者野生动物时,4、无论是拍摄全景照片还是HDR高动态范围照片,因为需要一次拍摄多张照片,为了使每张照片的景深都一样,则只能固定住光圈。5、其它需要刻意使用某一档光圈时的拍摄题材
  上面为什么说光圈模式是拍摄凝固运动的最佳选择呢,因为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当采用快门优先时不容易控制光圈,而采用光圈优先模式却很容易控制快门速度:只需要将光圈设置为较大,快门速度自然也会很高。总之,当既要凝固运动瞬间,又要兼顾景深和背景虚化时,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采用A档。
  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用S/TV快门优先模式呢?答案就是只有在你确切知道用哪一档快门速度的时候,例如:采用追随摄影法拍摄时,此时采用1/250-1/60s的中速快门速度。除了追随摄影之外,几乎所有的运动摄影题材都可以用A档予以完成。
  大光圈下获得的强烈背景虚化效果.
  小光圈下获得清晰的景深
  在明亮的光线下,用大光圈拍摄运动员,此时,不仅能将运动瞬间“凝固”下来,还因为大光圈而获得背景虚化的效果
TV/S档快门优先曝光模式
  该档位适合于以下拍摄场合:1、拍摄运动题材时,2、使用长焦摄影镜头时。和A档相比,S档拍摄题材和使用概率都要少得多。
  较少使用S档原因如下:1、我们大多数情况下要考虑光圈,而不是快门速度。2、当调整光圈时,快门速度也会跟着改变,因此A档其实也可以控制快门速度,所以即使是拍摄运动物体,摄影师也偏爱使用A档。
  如下两种情况下,最好采用快门优先:1、当你确切知道应该使用哪一档快门速度时,如拍摄舞蹈时,我们可以采用1/125s秒快门速度获得虚实结合的效果。2、当需要事先固定住快门速度不变时,例如,在跟踪运动物体时,由于背景的亮度不停在变化,为了避免快门速度经常发生改变,此时应该用快门优先曝光模式固定住快门速度。
  在任何拍摄模式下,一旦发现快门速度慢于1/30s则应该采取措施:如提高ISO感光度、使用更大的光圈,使用三脚架或独脚架稳定数码相机
  5S的慢速快门能使汽车灯光虚化为光线的轨迹
  中速快门下的追随摄影
M档:全手动曝光模式
  该档可用于:1、夜景摄影,2、焰火摄影,3、闪电摄影,4、星空摄影,5、棚拍使用闪光灯摄影,6、变焦摄影,7、全景摄影,8、HDR高动态范围照片摄影,9、其它需要同时固定光圈和快门的摄影
  注意:该档位下,光圈和快门都需要手动设置,而不像S/A档下,当调整快门或光圈时,其光圈和快门自动匹配。
  M档能够实现很多其他拍摄模式不可能实现的曝光控制,但M档并不是万能的,初学都用好手中的P、S、A三个档位就可以了。
  B门档是指按下快门按钮时开启,松开快门按钮时关闭的快门模式,一般用于十秒以上的长时间曝光。
  这是专业人士在特殊的低光条件下拍摄时才用得上的功能。在基础知识里面,就不涉及该档位了。
同一张照片,设置不同曝光补偿的情况下,得到的图片
一些相机的术语
  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说明
  对着亮度均匀景物,画面四角有变暗的现象,叫做“失光”,俗称“暗角”。
  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照相机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
  半按快门
  半按快门,就是把快门按钮按下一半,作用是让相机自动对焦。
  高光就是一张图片中亮的部分,一个物体由于光照的不同,就会出现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这样看起来才真实。所以其实就是亮和暗了。
  镜头能拍摄范围对角线的角度表示物。作为目标,广角镜头为60度以上,标准镜头为60
~40度、望远镜头为40以下等。都是35毫米的镜头。28mm为75、50mm为47 、70mm为34 、100mm为24等。
  镜头遮光罩
  遮光罩广泛用于逆光摄影,一般说来可以避免眩光。但是,如果光源距离近,仍有可能发生眩光现象。此时,可以用手在光源所在的一侧遮挡遮光罩。眩光是否消除,要从取景器里观察清楚。一般来说,镜头都会标配遮光罩的。
  明暗度
  被用来说明被拍对象和图像明暗的情形。用来评价从图像的明部(高光)达到暗部分(阴影)的亮度的变化的落差有多少的用语。一般可认为,强硬画面明暗差大,柔软画面相反明暗差少。
  曝光宽容度
  “曝光宽容度”在数码芯片感光上叫做“动态密度值”,在摄影上就是指曝光不当的区域所能保留的层次。在高反差的景致中,最容易在高光区和阴影区失去层次。胶片的负片曝光宽容度一般是五级,就是说:最暗和最亮相差五倍的光量,反转片会小很多,JPEG格式(包括TIFF)的所能采集的层次比反转片多一点,不过一般连五级都不到。
接着讲 测光
  为了用手中的相机正确的曝光,我们需要对所拍的物体进行测光(测定正确的光线)
  测光模式可在相机的菜单中选择,有一些相机也设置了测光模式的快捷键在身机。
  在拍摄同样的场景时,不同的测光模式所给出的测光量通常不会完全一样,这是正常情况,而不是数码单反相机出了故障,此外,只有在拍摄白纸、灰卡、黑卡、单色纸张或者脸部特定(也就是色调很均匀的画面),不同测光模式才能够给出相同的曝光量。
  常用的测光模式有如下几种:1、智能分区测光模式(佳能称之为评价测光,尼康称之为
3D矩阵测光,索尼称之为多区分割测光),2、平均测光模式,3、偏重中央重点测光模式,4、点测光模式。它们的各自特点如下:
  智能分区测光:其将画面分割为多个区域分别测光,然后经过CPU分析(能够识别逆光)后决定曝光量,该模式下99%的拍摄题材都能实现准确曝光,是数码相机默认的测光方式
  中央重点测光:主要测量画面中央部位的光线,但也适当兼顾画面四周,当人物(被摄主休)在画面中央位置时,这种测光方式比较好用
  点测光:只测量画面上不到10%区域的光线,这个测光点可以与AF自动对焦实现联动,该模式通常用于当被摄主休在画面上非常小,而且环境光线明暗对比很强烈时
  平均测光:平均测量画面上所有区域的光线,该模式通常用于顺溜下拍摄人物纪念照,实际操作中,该模式几乎不会用到
  虽然说智能分区测光模式非常的好用,它甚至可以分辨出逆光状态,一般都能够给出最合适的曝光量,但机器毕竟是机器,它仍然会犯错误,一旦我们发现曝光出现了问题,应该立即采用曝光补偿功能予以纠正。
  在点测光模式下,该模式主要用于专业的人像摄影,由于点测光的区域通常都在画面的最中心位置,而人脸在照片上常常并不位于画面中心,所以需要在将人脸放在取景器的正中心完成点测光之后,立即按住AE曝光锁定键将曝光固定住。
  当我们拍好一张照片的时候,如何知道是否曝光正确了呢,这个时候,相机的直方图就派上用途了
  在数码单反相机上显示直方图,对于大多数数码单反而言,在回话数码照片时,只需要按住机身后背上的DISP或者INFO按键即可显示直方图
  那么如何看直方图呢
  直方图是关于亮度分布状况的柱状图,它的横轴是亮度,左边代表最黑,右边代表最白,它的纵轴是像素数量,由上至下像素数量越来越少,对于绝大多数曝光正常的数码照片来说,在直方的横轴上都应该有像素分布,而对于曝光不足或者曝光过度的数码照片来说,其横轴的最左侧或者最右侧是没有像素分布的。直方图用于帮助我们精确判断曝光是否正确。
  直方图
  直方图各区域表示意思
现在来说镜头转换系数
  开贴我们就说到了35mm胶片标准,数码时代,传感器大小和35mm胶片一样大的相机,称为全画幅相机,另外还有各种尺寸传感器下的传感器(具体见第一页),那么各种尺寸下的传感器,在同样焦距下,其能摄入相机内的照片大小有什么区别呢?
  镜头摄取影像时,其实影像在镜头内形成的是一个圆形的影像,而因为传感器尺寸以及我们使用习惯的问题,最终得到的图像,是方形的传感器在镜头内形成的影像中截取的一部分成像,传感器越大,形成的影像大小就越大,反之亦然
  APS-C和全画幅在镜头内的成像区域
  全画幅相机28mm焦距下和APS-C尺寸下28mm焦距下能得到的图片。我们很容易看出来,相同焦距下,APS-C得到的图片大小比全画幅尺寸得到的要小。那么,APS-C尺寸下,和35mm全画面相机下,多大的焦距下得到的照片大小一样呢?这里,就要乘以镜头转换系数了,小于全画幅尺寸的传感器,要得到和全画幅一样大的画面,就要乘上这一个镜头转换系数,APS-C尺寸下,佳能的镜头转换系数为约为1.6,尼康、宾得、富士、索尼约为1.5,4/3系列(奥巴、松下)镜头下的转换系数约为2.
  同为28mm焦距下APS-C和全画幅得到的照片大小。按照上面的镜头转化系数,如果APS-C尺寸下想得到和全画幅尺寸一样大小的照片,以尼康的相机为例,那么该用28/1.5=18mm(约)。也就是说,APS-C下18mm的焦距和全画幅尺寸下28mm焦距得到的图片一样大。
  反过来,APS-C尺寸下28mm下和全画幅下多大焦距得到的图片一样大呢?自然是28*1.5=42mm.意思就是说:APS-C
28mm等效35mm规格42mm焦距(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等效多少等效多少的意思)
上几节我们讲了曝光、曝光补偿、测光,这所有的功能,都离不开一个光字,其实,相机能正确的成像,就要靠相机来控制进入机身内部的光线。那么,光线与光线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自然界中的淘汰按性质和照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直射光和漫射光。
  直射光:在直射光下拍摄,产生的影像线条形态效果较为明显,画面的抬头也较大,此时进行创作,得到的照片往往具有3个不同的画面区域,它们分别是高光部分、亮部和暗部。
  如下图所示,亮部、高光、暗部区分非常明显
  亮部在画面中往往占有最大的比重,由于直射光的特性以及常规拍摄手法的曝光依据,亮部经常是照片中画面最清晰的区域,同时也是观赏者肉眼最容易辨别其纹理和色彩的区域
  由于强烈的直射或反射,即使在正确曝光的情况下高光部分有时也会缺失细节,亮光在照片中通常只占有很小的画面比例,但这占画面面积不到一半的高光区域往往是照片中的视觉中心,因此,把握光线,突出表现高光区域的拍摄手法非常有效
  直射光下的照片往往具有很大的抬头,从而会在画面中产生明显的阴影,阴影是画面中观赏者的视觉死角,利用这一特征,摄影师可以使用阴影来遮蔽一些对主休产生干扰的元素,将这种手法运用到极致,有时会给照片带来很强的形式感
  漫射光
  漫射光和直射光有很大的不同,在漫射光环境中往往没有明显的光源,此时的光线也不具备很强的方向性,在这种环境中拍摄时,对被摄体而言,任何一个方向的光线条件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漫射光下拍摄的照片中,光影效果相对平淡,被摄物体不会因光线的照射产生迥异的视觉效果,更多的精彩源自其自身的属性。此时诞生的照片,画面的反差较低,因此,曝光控制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对数码单反相机而言,只需要选择评价测光(矩阵测光)就可以得到非常理想的拍摄效果。
  直射光与漫射光
根据光线射来方向
  其又可以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散射光(漫射光)、硬光、软光、轮廓光
  1、顺光
  顺光是指从被摄主体前方而来的光线,顺光虽然是最平淡的光线,但是地适合充分展示被摄物体本身的美丽。若被摄主体本身就有着美丽的细节,则最适合用顺光来予以表现。此外,顺溜能够掩盖女孩皮肤上的瑕疵,因此影楼摄影师最喜欢用左右两盏灯搭配模拟出下面顺光的光感,再经过后期处理,就能获得光滑细腻的完美肌肤了。
  在拍摄风景、建筑等景观时,顺光是很常用的光线
  侧光是指从被摄主休侧面而来的光线,根据角度不同,还可以将侧光分为90度侧光、45度侧光、30度侧光等,顺光的弊端之一就是无法形成影子,而这正是侧光最大的优点。侧光能够在画面上制造出迷人的影子(阴影),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立体感。
  侧光不仅能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还可以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和有趣的效果,因而侧光比顺光更有情感,更能表达出摄影师的主观感受,所以侧光比较受喜欢主观表达的摄影师的青睐。
  图一:顺光下拍摄的蓝天白云,得到的图片清晰明亮
  图二:侧光下拍摄的沙漠,得到的图片明暗对比强烈,具有空间感
  逆光是指从被摄主体后方而来的光线,逆光能够形成剪影效果,不仅能够充分展示景物的轮廓之美,而且可以营造出非常独特的神秘感
  在采用逆光拍摄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应酌情减少1-2档曝光补偿,以免因为曝光过度而显得灰蒙蒙的。2、应避免使阳光直射到镜头上形成杂乱的鬼影和光串。3、如果是有意表现光串效果,则可以故意让阳光直射到摄影镜头上面,4、应注意被摄主体的轮廓是否完美,并且应该仔细寻找拍摄角度
  图一,逆光是小清新妹子,最爱的的光线(其还包括了夕阳下的漫射光、形成的轮廓光)
  图二、图三:人逆光表现人物剪影,强化人物的神秘气氛
  拍剪影时,应注意轮廓上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例如头发丝,睫毛,鼻子,嘴唇等,如果不够完美就需要及时予以调整。细节是否完美是剪影照片成功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应注意减少1-2档曝光补偿。
  顶光是指从被摄主体上方而来的光线,顶光可以分为后侧顶光和前侧顶光两大类,前侧顶光常常被用作艺术人像的主光,它不仅能够在人脸上投射下美丽的鼻影,而且可以形成轮廓光效果。正午的太阳就是顶光
  要是,顶光是指从高处往下照的淘汰,它既可以是在被摄主体上方的顶光,也可以是被摄主体前面或者后面的顶光,弄明白这一点是用好顶光的关键所在,电视台的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头发上的高光就是顶光所制造出来的,商场橱窗中的商品照明也是用的顶光。
  图示:顶光拍摄的人像(平时不找图片的时候,到处都是,要专门找合适的图片的时候,却又找不到,大家将就看吧。明白楼主的意思即可)
  前面讲到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都是有着明确方向感的光线,其实还有一种没有明显方向感的光线也很常见,这就是散射光
  散射光是一种能够客观还原被摄主体的细节和色彩的光线,而且散射光几乎不会形成浓烈而明显的阴影,因此散射光拍摄的照片缺乏空间立体感。要想在阳光强烈的照射下获得散射光效果,若拍摄的物体较小,则可以用一块大的纱巾遮挡住阳光,经过过滤后的阳光就成了柔和的散射光。晴天,云层较厚的情况下,太阳不能直接穿透云层,这时候的光线,就是散射光。
  散射光能够较好地表现女孩子皮肤的光滑、细腻质感,也能够较好的表现出细腻的色彩渐变和柔和的质感。
  硬光是指比较刺眼的强烈光线,例如中午时分的直射阳光或者闪光灯发出的光线。硬光也可以理解为“生硬的”光线,它适合表现“硬朗”品格的被摄主体,而不适合表现“柔和”品格的被摄主体。
  硬光能够形成非常明显而且强烈的阴影,这对于拍摄男性来说是合适的,但却不太适合拍摄女性。此久,硬光照明时容易冲淡色彩,难以表现出色彩丰富的层次感。
  7、软光
  软光可以说是感光的反义词,和硬光相比,软光缺乏明显的方向感,它一般不会形成强烈的阴影。薄云遮日时的光线就是最为典型的软光,和正午强烈的阳光相比,日出日落前后时刻的光线也可以认为是软光。拍摄女孩子或者儿童时,一般都选择用柔和的软光。
  若想把硬光变成软光,一是可以用白色纱巾之类的东西挡住强烈的光源(棚拍里的柔光箱),二是在树荫处或者建筑物的阴影处进行拍摄
  轮廓光是指能够在被摄主体的边缘勾勒出浅白色线条的光线,通常、侧光、逆光、顶光都能够形成轮廓光效果,在自然界中,通常采用逆光来形成轮廓光效果。在摄影棚中或者人造光源环境中,大多都用顶光来形成轮廓光效果。
  如小清新照片,大多是选在日落或者日出时候,光线比较柔软,通过逆光的方式,能拍摄出头发的轮廓光来。
  头发的轮廓光
  忘了说一句,在只有一种光线的情况下,想获得多种光线,最廉价的方法通常会配合反光板使用。反光板通常有银色和金色两种。银色比较常用于拍摄花卉和静物,金色则主要用于人像的拍摄。
&摄影构图十大要点
  1、主体的位置
  当照片上有明确的被摄主体时,你可以尝试如下几种构图方法:1、将被摄主体放在画面的左侧1/3处,2、将被摄主体放在画面的最中央位置处,3、将被摄主体放在右侧画面的1/3位置处。
  一般来说,被摄主体稍微偏离画面中央位置能够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所以1、3两点相对来说是较好的构图,用第2点构图,图片将会显得呆板和无趣,就会平淡无奇了。
  若是拍摄人像照片,一般来讲应该在人脸视线的前方多留出一些空白,这样会使构图看起来更加舒服。反之,如果在人脸视线的前方没有什么空白的话,则会使画面看起来太满满当当,不够透气。除非为了追求特殊效果,一般都要在人脸视线的前方多留出一些空白。
  如果让被摄主体总是四平八稳地出现在照片上,则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如果让被摄主体倾斜摆放,则画面效果会立即变得生动很多。
  图一:将被摄主体放于画面中央,也未多留出一些空白,图片平淡无奇,枯燥(筒子们看看你们自己,是不是这是你们常用的拍摄方法?)
  图二、图三:将被摄的花朵,至于画面1/3处,画面则会显得生动得多
  图四、图五:人像构图
二、背景是否简洁
  在拍摄时,我们常常只关注被摄主体而忽视了背景,一个杂乱无章的背景肯定会影响到被摄主体的美感。因此,一个好的摄影师在拍摄时,一定会很认真地观察和寻找一个简洁的背景。
  图一:背景简洁的构图
 三、安排前景
  在拍摄风景照片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开门见山”似的构图方法,这会使得画面看起来太过直白和肤浅,缺乏立体感。而如果我们有意在画面上安排一些有趣的前景,就可以使照片更有空间尝试感,也更加有趣。
  图一:不好的构图,缺乏前景
  图二、图三:相对好的构图,交待前景,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更强烈
四:取景视点的高低
  对于一个被摄主体,我们不但可以从前后左右进行观察,还可以从不同的高度进行观察:1、从高处俯视,2、从适中的角度平视,3、从低处仰视。在拍摄时,一定要注意选取最佳的视点高度
  图一:平淡的构图
  图二:好的构图(摄影师蹲下来采用仰视角度,照片中的狮子显得更加威猛有力)
五、取景角度的变化
  在拍摄人像照片的时候,比较忌讳模特正面对着镜头,这样会使画面显得死板和无趣。若能让模特稍微侧转身体或者脸部,则不仅能够使模特的身材显得更加苗条,而且能够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图一:平淡的构图(筒子们对号入座,看看你们的旅游照片是不是很多这种拍摄手法)
  图二:奔跑中的模特,画面变得生动活泼
  许多女孩子,追求苗条造型,有什么办法可以看起来更瘦一些呢?答案很简单,这就是让女孩子侧转身体面对镜头。而且,如果能够让脸部与身体的朝向相反就更好了。通常,侧转身体或者脸部是拍出好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
  图三、图四
要点六:地平线的水平
  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一般都应该尽量使地平线保持水平。为了使地平线保持水平,我们可以利用三脚架上的水平气泡或者数码单反相机内置的虚拟水平仪来判断数码单反相机是否处于水平状态
  图一、图二:倾斜的地平线(地平线就是与海平面平行的一条线)
  图N:好的构图,地平线保持水平,能够使风景影片更加静谧和耐看
要点七:寻找中轴线
  在拍摄一些古代的皇家建筑或大型端重庄严的建筑物时,应该注意寻找到真正的中轴线,例如北京故宫,就有对称格局,如果不在中轴线上进行拍摄,就难以还原出对称设计的建筑美感。尤其故宫角楼,最佳拍摄点就在中轴线上。
  图一:不好的构图,倾斜了中轴线,故宫少了其庄严的大气
  前面我们讲过要尽量避免让被摄主体居中摆放,例如人像、花卉、动物摄影,这些摄影题材都比较忌讳居中的构图。但是对于建筑物来讲,尽管非居中的构图也有其美感。但是居中、找到中轴线,拍出建筑物的对称之美,更能展现建筑的风貌。
  图N:好的构图,在中轴线上拍摄,获得较好的对称美感。表现出故宫与天坛的建设之美,庄严与沧桑
要点八:避免四平八稳
  我们上面才说啦,建筑物就是要四平八稳,但在拍摄有生命的被摄主体时,应避免让被摄主体保持绝对的水平或者垂直,否则将会使画面太过平淡。有时候,如果能让被摄主体有一点倾斜,则就会使被摄主体变得更加富有生活活力,尤其在拍摄昆虫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倾斜的构图,更能表现昆明的生命活力
要点九:避免喧宾夺主
  在拍摄有明确被摄主体的照片时,千万不能让陪体抢占了主体的光柱,也就是说应该避免喧宾夺主,也就是说应该避免喧宾夺主。例如,在拍摄花卉照片时,就应该避免两朵大小一样的花儿同时出现在照片上,而如果是一大一小或者一前一后的两朵花儿就会使构图比较生动有趣
  图一:不好的构图
  图:好的构图,花朵一大一小或一前一后,大的或者前面的是主体。背景也简洁
  另外,如果照片上有很多人物同时出现时,为了突出主要的被摄人物,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让主要被摄人物穿上色彩最鲜艳的衣服,2、让被摄主体出现在画面上最显眼的位置处,3、让所有其他人都围着或者看着被摄主体,总之,造成不可以让次要人物喧宾夺主
  图:这张图算不上合格的图,楼主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合适的图。筒子们,可以自行脑补,哈哈哈....
要点十:按下快门的时机
  对于风景摄影来说,摄影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为了等到一个最佳的拍摄时机,有的摄影师甚至会等上几年。
  在拍摄水景时,如果水面上缺少了一艘船,则无疑是平淡无味的,而且即便是有了船,但是船的位置和划浆的姿态不够理想,则也不能称之为一张完美的照片。一个优秀的摄影者,不仅要有耐心,而且还应该有抓住决定性瞬间的判断力和高超的抓拍技巧。
  图一、二、三、:尽管相机上已经将图构好,但也要等到船在合适的位置
  图四:当朝阳的第一抹阳光照耀在雪山顶时,其画面的明暗对比更加强烈,白雪更加耀眼,若是太阳完全照耀在山峰上,则照片就会平淡很多。
  图五:太阳透过厚厚的云层穿透下来,形成了光束
  图六:飞鸟在飞临夕阳时排成人字型,摄影师果断的按下快门。倦鸟要归巢了。
  图七、图八:摄影师构好图后,静静的等待骑车人,行至合适的位置,按下快门。留下匆匆。
经典构图模式
  开始说经典构图模式,前几节说的摄影要点里面,已经提到过一些构图法则了
  1、三分之一结构法则
  在拍摄有被摄主体的照片时,应尽量将被摄主体放在画面靠边一些的位置,例如靠近左侧约1/3处,或者靠近右侧约1/3处,再或者靠近上边约1/3处,等等,这种构图法则就是我们最常用的三分之一法则
  在拍摄花卉时,也会经常用三分之一构图法则,如果让被摄主体出现在画面的最中间位置,或者出现在最靠近画面边缘的位置,通常都不会有较好的视觉感受。此外,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地平线的位置也可以参考三分之一构图法则,切忌不要让地平线均分画面。
  图:风景中也可以使用该法则,运用该法则的时候,是将画面三等分
2、井字格构图法则
  在拍摄风景照片、人像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视觉焦点(趣味点)放置在井字格的某一个焦点上:如果我们分别画出两条水平1/3线和两条垂直1/3线,则会得到一个井字格,并且会发现四个交点,这四个交点就都可以作为视觉焦点。
  井字格构图法则其实是由三分之一构图法则延伸而来的,当被摄主体(趣味点)在画面上的面积较小时,就可以采用井字格法则了。
  图:井字格构图实例
3.黄金分割构图法则
  黄金分割比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美学比例,它是指两根线条的长度比为0.618时最具美感。要想在拍摄时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法则来构图几乎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仅凭我们的肉眼是很难确定0.618这个比例。
  图:黄金分割法则,四个交战即为黄金分割点
  图:在实则运用中,不可能严格使用黄金分割法则,分割点也不好确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大致来接近黄金分割点。在拍摄时,想象出一条对角线,然后再由画面的一角做出一条垂线,这个交叉点就是视觉焦点了。我们就可以将重要的景物安排在这个视觉焦点处。
  图:黄金分割构图(不是太准确)
4、S型构图
  大自然中除了直线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美丽的曲线,例如,文学作品中就常用羊肠小道来加强意境。在拍摄这类曲线时,最好是让曲线沿着画面对角线的方向穿越,让曲线沿着水平或者垂直的方向穿越画面的构图相对会平淡很多。
  图:S型构图
  城市道路中,其实也有很多曲线,但是在白天的时候我们较难发现他们。如弯曲的公路,如果在夜晚采用长时间曝光,将许多行驶过车辆的车灯轨迹拍摄下来,这样就能获得很多S形线条。
  图:长时间曝光行驶中的汽车在画面上留下了诸多漂亮的S型曲线,非常漂亮
5、对角线构图
  在拍摄城市风景时,或者在拍摄有明显的交叉线条的风景时,都可以使用对角线构图:让线条沿着对角线穿越画面,而不是横平坚直地穿越画面。
  图:对角线构图法则
  图:对角线构图
  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应该尽量让地平线保持水平,但是,如果不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风景,而是道路纵横的城市景观,或者是其他拍摄题材,则就千万不要死守着地平线要水平的构图法则了。
7、对称性构图
  自然界中就有很多对称的物体,例如,人脸就基本上是对称的,但是除了拍摄证件照之外,我们都尽量避免在拍摄时使用人脸在画面上完全对称,以免过于呆板。(哈哈,筒子们,证件照漂亮才是真漂亮),不过,在拍摄一些对称设计的建筑时,却最好是采用完全对称的构图方法。
  图:在生活中,我们留心一下生活中的事物,环境,就会发现有很多对称的构图
  在拍摄建筑时,应注意寻找中轴线并且采用严格对称的构图方法
8、放射线构图
  前面我们讲了对角线构图和对称型构图,其实还有一种构图模式,它集合了对角线构图和对称型构图两者的特点,这就是放射线构图。在拍摄具有放射线的景物时,即可以保持严格的对称,也可以轻微偏离中心使构图并非完全对称。
  图:放射线的拉索和左右对称的构图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视觉张力
  图:常规性的放射线构图
9、隧道式构图
  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应该注意前景的使用,隧道式构图其实是采用前景的一种特例,它可以起到引导视线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此外,隧道式构图还可以营造出一种神秘感,让普通的风景变得充满神秘气息。
  另外,当天空没有云彩时,要想使风景更为耐看,就有必要寻找或者安排一个前景充当隧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园林,就很讲究在墙上开窗的尺寸和位置以便更好地欣赏风景。
10、近大远小构图
  女孩子在拍照时,总是担心自己的身材不够瘦高和苗条,为了使女孩子的身材看起来更加高挑,可以在背景较远处安排一个身高较高的男孩作为陪体,由于陪体在远处,受近大远小透视规律的影响,近处的女孩应付比远处的陪体人物要高出许多。
  在拍摄自然风光时,要想突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觉,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采用广角镜头或者超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切忌采用焦距较长的长焦镜头。2、尽量靠近最近的被摄主体,距离越近,则远近景物的大小对比就越强烈。3、最好是从侧面角度进行拍摄。
  图:近处的风车较高大,远处的风车较矮小,这种近大远小的渐变形成了独特的韵律
所谓的上帝光,是需要介质或明暗对比才能表达出来的。光是没有颜色,我们人肉眼是无法看得见的。那为什么有人能拍出上帝光来呢,就是因为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介质。例如,光穿过云层的时候,遇到了云层,云层将阳光进行了“分割”,一部分被阻挡,一部分穿过了云层,当大面积阳光被阻挡,那一小部分穿过云层的阳光,就会变得很明显,于是就形成了上帝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在树木里,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形成一条一条的光束,人眼能进行分辨,有时候,为了用相机更好的记录,摄影师会对周围环境进行加工,例如,在树周围燃放能释放烟雾的材质,阳光穿过释放出的烟后,看到的光束感觉就会更加的明显,并且烟雾的感觉会增加场景的朦胧感。当然,若晨曦中自然界有雾气,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如图一:树林中的雾气将透过树叶的阳光光束更好的表达了出来。雾气就是所谓的介质
  如图二:厚厚的云层和周围的水汽就是表达“上帝光”的介质
 接着先讲镜头吧
  1、镜头的结构
  镜头结构非常复杂,没有任何一支镜头的功能是由单一镜片完成的,一支镜头通常由多支镜片构成,镜片根据设计需要会分组,因此厂家常常使用几组几片的方式来描述镜头的内部构成。
  不同产品、厂家采用的技术不尽相同,镜头镜片的数目也并非越多越好,近些年来,一些光学新技术和新材料被应用到专业级镜头产品中并逐渐向主流产品普及,其中包括超低色散镜片(佳能称为UD,尼康称为ED)、萤石镜片和非球面镜片等。由于低色散玻璃具有折射系数低和和系数低的特性,可以补偿色差,所以对成像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另一种材质的莹石镜片价格昂贵、加工困难,它同样具有优异的消除色散性能。而非球面镜片可以针对球面镜片的球面像差进行矫正。
2、镜头口径
  由于成本、售价、焦距和产品定位的差异,DSLR镜头群中的镜头拥有不同的口径规格。镜头物理口径的大小会对成像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物理口径越大,通光量就会越大,从理论上讲镜头的成像质量就越好,同时,口径大的镜头体积和重量也都更大。为了方便摄影师装配滤镜,根据产品差异,数百款单反镜头的口径被统一到几个常见的规格,分别是58mm,62mm,72mm,77mm,82mm,其中77mm是专业级变焦镜头的常见口径。统一自己的镜头口径,为多支镜头配备一套通用的滤镜,是摄影师的常见做法。
  3、光圈的恒定与非恒定
  定焦镜头拥有单一的最大光圈,变焦镜头则存在随焦距变化的非恒定最大光圈设定和全焦距段恒定最大光圈设定两种产品。前者的最大光圈往往随焦距的增加砂眼,而后者由于具有恒定的最大光圈,不但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也是专业级镜头产品的重要性能标志之一。
  4、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与放大倍率
  最近对焦距离指镜头能清晰对焦成像时的最小工作距离,当拍摄距离小于此值时,DSLR将难以正常对焦拍摄。最近对焦距离计算的是从感光元件到拍摄物体的距离。
  放大倍率指镜头在最大对焦距离下工作时,135全画幅感光元件的面积大小与拍摄物体的面积和的比值。放大分辨率越大,镜头的微距拍摄能力越强。
5、镜头的分类
  (1)、定焦与变焦
  单反镜头按焦距是否可变可分为定焦和变焦两种,定焦镜头拥有单一的恒定焦距,变焦镜头则可以在一定的焦距范围内调节焦距。
  定焦镜头具有经典的光学结构和更优异的成像质量,与之相比,变焦镜头拥有更强的便利性。变焦镜头技术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几十年,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成像质量已经接近甚至媲美定焦镜头的水平。
  在镜头的外观上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变焦镜头拥有两个可以转动调节的操作区,分别实现手动对焦和变焦操作的功能。而定焦镜头只拥有单一的手动对焦调节功能和操作区。
  (2)标准、广角和长焦
  单反镜头按焦距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广角、中焦、长焦几种,其中常见的标准镜头指焦距为50mm(等效焦距)的中焦定焦镜头,它具有最接近人眼所见的视角的自然表现特性。这种镜头拥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光学结构简单,但成像质量极其优异,而且制造成本低,售价便宜。同时,标准镜头的光圈也可以做到很大。明亮的光圈和轻巧的体积,使它在庞大的镜头群在拥有鲜明的特性。
  相比标准镜头,广角镜头拥有更宽的视角和更短的焦距,它适合表现风光、建筑等需要收取更多画面元素的拍摄题材。与此对应的长焦镜头则拥有“望远”的特性和更长的焦距,适合拍摄距离较远、体积较小的拍摄对象,如动物、运动等。随着焦距的增加,镜头的体积也不断增大。对一般摄影师而言,70-200mm的长焦镜头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情况下的拍摄需要。
(3)微距镜头
  微距镜头是最常见的特殊功能镜头,它既可以发挥微距摄影的威力,也可以被当作普通定焦镜头拍摄任意题材。当摄影师需要表现体积较小的拍摄对象,要在画面中充分刻画其纹理细节时,需要使用专用的微距镜头。微距镜头大多是定焦镜头,它拥有极短的最近对焦距离和1:1的放大倍率。
  微距镜头和普通镜头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它拥有更长的对焦调节行程。拍摄微距题材时,自动对焦的精度往往难以满足要求,摄影师使用手动对焦操作是常见的手法。长行程有助于精确的对焦操作。
  (4)鱼眼镜头
  鱼眼镜头得名于它特殊的前组镜片,在外观上,它的前级镜片有明显的凸起形弧度弯曲。这种特殊的镜片结构使其拍摄的照片能产生夸张的扭曲变形,极具视觉冲击力,其效果类似于儿童乐园中的哈哈镜产生的效果。在集中方面,鱼眼镜头的焦距极短,甚至达到了6mm/8mm的极限焦距值。摄影师在使用鱼眼镜头拍摄时必须特别注意画面的视野,避免将多余的景物收入画中。
花卉摄影的技术要点如下:1、对焦,经常需要采用焦点偏移包围曝光法。2、光圈,通常使用适中的光圈,若是拍摄花蕊的局部则需要使用较小的光圈。3、背景,应注意背景是否简洁。
  焦点偏移包围曝光法:在拍摄极其细微的花卉或者花蕊时,要想只拍一次获得最佳效果常常是不可能的,因为对焦和景深很难精确控制和现场判断。为此,我们可以在完成对焦之后,轻微前移或者后移数码单反相机,在改变对焦点之后分别拍摄几张照片,然后再在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上挑选出最佳的一张。
  顺光拍摄注意事项:一般来讲,对于色彩鲜艳的花儿,采用顺光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果阳光带来了强烈的阴影,则可以采用纱巾过滤阳光,也可以使用反光板或者一张白张对阴影进行补光。
  逆光拍摄注意事项:对于需要强调毛茸茸或者透明质感的被摄主体,例如狗尾草、树叶、花苞和葫芦等,则最好采用逆光拍摄。在采用逆光拍摄时,应注意使用深色景物作为背景,浅色景物会破坏逆光的气氛,难以凸显被摄主体的美感。
  光圈:若没有背景,则最好使用f8-f16小光圈。若有背景,则最好使用f2.8-f4大光圈。
  简洁的构图:在拍摄花卉时,应注意构图的简洁。例如,使用黑色卡纸作为背景拍摄花卉。当然,有时候用白色卡纸作为背景也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没有单色卡纸,则需要通过仔细寻找拍摄色度来改变背景。要记住,背景的简洁与否直接影响到花卉的美感表现。
  光线的运用: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光线来的方向。散射光能较好的表现花卉的质感细腻但缺少亮点,这个时候,若能有一丝可见的阳光打在光朵上,则照片会更加突出。有一些花的花瓣非常漂亮,这个时候,经过树林过滤过的顶光能形成轮廓光效果,较好地还原出花瓣晶莹剔透的质感。
  注意拍摄角度:在拍摄花卉时,我们最容易使用俯拍角度,虽然这也能获得较好的拍摄效果,但也可以尝试一下平视或者仰视角度。
  事实上,很多人都忘记了还可以蹲下来或者趴在地上拍摄花卉。试着改变拍摄角度,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花卉世界。
  常用构图模式:1、对称式构图,常用于拍摄一些中心对称的花卉,例如菊花的花蕊。2、对角线构图,常用于拍摄一支花卉,3、残缺式构图,故意将花瓣裁剪去一部分,4、项链式构图,常用于拍摄一条树支上的一串花朵,其并不要求一定有明显的被摄主体,主要追求一种图案美丽。
  剩下的,就是要靠筒子多练习了,拍摄10张照片,并不一定能得到一张满意的。多想构图,多找角度,多练习。熟能生巧。
拍好肖像的6招
  (1)——长焦距
  什么镜头拍肖像最好?一只中等望远的变焦或定焦镜头就能胜任。如果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话,这就意味着应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镜头。因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肖像常常会夸张人物面部的特征,有时会使鼻子显得比实际的大
  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毫米的较长镜头时,透视则有所压缩,这样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
  用中等望远镜头来拍摄肖像效果比较好。用35毫米广角镜头靠近拍摄的面容太难看。长焦距镜头拍摄的肖像压缩了透视和面部特征,把被摄者表现得自然悦目。
  (2)——靠近点
  没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拍摄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拍摄时没有尽可能地靠近。如果你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上太小,以至于其面容和表情不能成为照片上一目了然的表现中心,那么效果就差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摄。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摄者,或者是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
  近产生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对人像照片来说这当然是对的。人物的头部处在画面中央。在人像构图时,要尽量使关部处在画面的上半部分。
  (3)——选择简单的衣着
  令人目不暇接的彩色服装只会转移观众对被摄者的注意。要采用朴素的设计和沉静的色彩。如果你打算拍摄有些随意的肖像,手头上可以常备一件简单的汗衫。如果你在拍摄时遇到被摄者身着不台时宜的服装,则要想方设法改变这一点。可以在构图上把画面处理得紧凑些,从而避开那件华而不实的衬衫,或在布光时把那件衬衫部位留在阴影里,并使面部相对更亮一些。
  人物的看装要保持简单。花哨的着装会使人们把对被摄者五官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身上。在色彩方面,保持简单的着装通常是行之有效的。鲜艳的原色能为人像增添生气。但要注意选择能与被摄者的本色般配的服装。如果可能的话,让被摄者自己选择衣服颜色,这效果会最理想。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颜色会让他们最好看。如果他或她身着颜色匹配的服装的话,被摄者的天蓝或采色眼睛将会更加明显。
  (4)——使用大光圈
  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使用 f/11到
f/22的小光圈。用小光圈对于在强光下拍风光是好的,但是对于拍摄人像则会出问题。小光圈能使背景显得相当清晰,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不过,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浅,如果被摄者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离相机更远,那么距离较远的那只眼睛也许会处在焦点之外。补救的办法是在取景时舍弃背景,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一挡的光圈,或者是调整被报者的头部位置,使其双眼与相机的距离相等。
  然而虚化背景并不总是必须的。不妨试拍一种环境人像,为此,你需要保持周围背景清晰,通过环境特点和细节来对被摄者加以介绍。
  (5) ——试用竖画面构图
  人像摄影新手常犯的错误之一是把人像拍成横画面。这种横画面的构图对于群像来说是好的、但当你拍摄单人时就要把相机转到竖画面的位置。坚画幅取景比较适合单人肖像,因为这种画幅与头部本身或头与上身的立式长方形造型相对应。立式结构也适合干拍夫妻照片,特别是当他们拥抱的时候。能让两口子亲密无间的浪漫情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采用横画幅时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人物最自然的剪裁要选择在身上最窄的部位,如脖子和腰。。
  (6)——要避免刺目的光线
  拍人像最忌讳的就是使用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的阳光。它将在眼窝、鼻子周围和下巴底下造成黑影。为了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光线效果,职业人像摄影师喜欢选用开阔的荫凉场地,如晴天时大树底下,四周有大量的反射光可以对局部阴影进行补光,在人物脸上形成流畅的没有阴影的照明。
  如果你不得不在正午时分抓拍人像,你可以很容易地自己创造一个开阔的背荫条件,即让被摄者把背对着太阳,从技术上说这叫逆光。这对于你的相机测光表会形成一种挑战,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改善、用直射阳光拍摄的效果,可用一把半透明的白伞遮挡中午的阳光。另一种办法就是采用这光照明来解决问题,不过被摄者周围的强光会干扰你的测光表而造成人物曝光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应靠近被摄者直接从其面部测取曝光读数。用你相机点测光功能,测取被摄者面部的反射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魔盒典藏包能开出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