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借刀杀人”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销

中国对进口杀虫剂展开反倾销调查
中国对进口杀虫剂展开反倾销调查
.cn 日09:02 青年参考
  中国商务部8月12日宣布,中国已决定对原产于日本、欧盟和美国的进口杀虫剂benzofuranol展开反
倾销调查。
  商务部在其网站上刊登的一项声明称,调查的重点是该进口杀虫剂的倾销幅度及其对中国国内产业的损害、损害程度
进行调查。
  倾销,即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进口商品,在国际贸易规则中被视为非法。如一国找到倾销行为损害本国产业的
证据,可对倾销的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商务部的声明称,反倾销调查通常情况下在一年之内结束,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2
006年2月11日。
  相关专题:
&【】【】【
】【】【】
新 闻 查 询
热 点 专 题
数码新品热卖
市场最新动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相关链接
/ 08:18:17 / 08:18:16 / 08:18:14 / 08:18:13 / 08:18:11 / 18:44:48 / 18:44:48 / 18:44:48 / 15:30:40 / 15:30:39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密码: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陶业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
&&&&&& 近年来,随着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直接化,加上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不景气,反倾销常被一些国家用作将外来竞争对手排挤出本国市场的&撒手锏&,滥用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日益严重,所以倾销与反倾销问题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战的热点之一。再加上国外在中国的认识上一直存在着误区。他们还以旧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动,以及对中国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政府与国际经济接轨做出的努力存在着很大的偏见。因此,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的确会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就我国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而言,在反倾销这方面最大的憾事,莫过于在2001年底,中国瓷砖在印度遭遇的反倾销指控中失败。众所周知,印度的市场潜力相当的大,其曾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喻为是二十一世纪仅次于中国市场的亚洲第二块&大蛋糕&。一般来说,反倾销所提供的保护期都要五年,如果我国的建陶企业老是这么等着&解冻&,就显得相当的消极与被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再次进军诸如像印度这样的瓷砖市场呢?笔者在这里建议不妨使用一下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即:借刀杀人。
&&&&& 利用借刀杀人之计,旨在借助外在的力量,克服当前的障碍,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现代商战之中,借刀杀人之计可引申为利用和借助外界的条件达到打败竞争对手和占领市场的目的,同时又不消耗或少消耗自己的资源与实力。在这里,笔者想讲的就是,中国的陶瓷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或独资的形式到印度本地去建厂,这样就可以绕开反倾销这只拦路虎,进而达到在印度市场上继续卖着有中国&血统&的瓷砖。另外,据说,在印度生产瓷砖的各种成本还低于国内,这样在印度的&海归派&们又可考虑把瓷砖再卖回自己的娘家-------china。相对于中国国内生产的瓷砖又可能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笔者在这里所建议的就是,利用借刀杀人之计来应对当前的印度市场,&借&体现于通过合资或独资等方式在印度本地建厂,&杀人&当然就是打开因被反倾销原因而失去的印度市场。
&&&& 总之,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借人才,网络、资金、品牌、技术、商标等等。笔者相信,当一个企业掌握了&借&的要点与精髓时,就一定会得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辉煌未来。
该日志已被搜狐地产博客群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同类文章:
本站信息真实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 | | | | |  《三十六计》不是就军事谋略讲军事谋略,而是着力揭示军事谋略的哲学底蕴及其内在规律,所以具有哲理性很强的特点。本系列文章"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第三计借刀杀人
&&&&&&本期共收录文章19篇
  《三十六计》不是就军事谋略讲军事谋略,而是着力揭示军事谋略的哲学底蕴及其内在规律,所以具有哲理性很强的特点。本系列文章的结构是以《三十六计》各计为篇,各篇均有“计文”、“今译”、“解说”三部分组成。为了便于读者在对照中理解《三十六计》的计文,本书在各计“解说”后附 “原书‘按’及‘按语今译’”。本书“解说”注意根据各计义理,从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地域,从战争战略、战役战术等不同层次,从军事和非军事不同领域,从正反不同角度,从理论和实践不同方面纵谈横论,尽量讲得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强一些,“活”一些。其中突出现代,突出战略,突出军事,突出正面,突出运用。 中国论文网 /1/view-5280200.htm  【计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今译】敌人已经明确,但盟友的态度还没有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可设法使之成为友军,并引导他去消灭敌人。这样,可不必使用自己的力量就能达到目的。   这个道理可以用 《易?损》卦“损上益下”的道理来推演。   【解说】“借刀杀人”是借用他人力量消灭敌人的谋略   别把这里的《三十六计》中的 “借刀杀人”读“歪”了 “借刀杀人”之计,与我们俗语所说的“借刀杀人”在含义上有很大区别。这是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   俗语所说“借刀杀人”的基本意思是,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去杀死或打击自己想杀死或想打击的人。《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所包含的内容已不仅止于此。这里的“借刀”主要是指借用友军的力量;这里的“杀人”主要是指打击、消灭群体的敌人,而不只是打击或杀死某个人的简单行为。此计正文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这里的“敌”、“友”、“自”是内容宽泛的概念,通常指的是群体,它是对战争态势下一般都会出现的三种力量关系的描述。作者认为,此计的原理,取之于 《周易》中的《损》卦。此卦主要讲的是“损下益上”的道理。作者从零和思维模式出发,认为战争有所益,必有所损,即我们常说的“有人欢喜有人愁”。这是战争结局的基本样式,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此计适用于战略、战役、战术指挥等不同层次,而不仅仅指的是个体之间的仇杀争斗之术;更不仅仅指的是在“自己人”内部搞的尔虞我诈之谋,而是讲的对敌斗争艺术。不明乎此,无论对此计是褒是贬,都属无的放矢,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因为褒贬者本人首先就误解了此计的本义。   当然,“借刀杀人”也包括那些借别人之手杀死某个具体人的计谋和行为。如郑桓公用离间计使郐君尽杀其良臣,后汉王允使吕布杀董卓,曹操借黄祖之刀杀弥衡,金借秦桧之手杀岳飞,后金借崇祯之手杀袁崇焕等。但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三十六计》的“借刀杀人”之计仅理解于此。它的含义要比此宽泛得多,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使其互相对立、斗争、抵消,达到我不用力或用小力制敌、歼敌和使朋驭友的军事目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卞庄刺虎”,“二桃杀三士”等典故,都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其中都包含着“借刀杀人”的原理。   “借刀杀人”之计是多极斗争态势下所采取的对敌斗争最常见的策略。读中国史书就可发现,历代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争斗,大量地使用了这一谋略。   借刀杀人”之计可用于战略、战役等不同层面   1. 战略上的”借刀杀人”周赧王三十年(前281年),齐国攻灭宋国,国势煊赫。秦昭王为了打击这一潜在的强大对手,决定利用中原各诸侯国的矛盾打击、削弱齐国。为此,秦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如先后会见楚顷襄王于宛(今河南南阳),会见赵惠文王于中阳 (今属山西),会见魏王于宜阳(今属河南),会见韩王于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为“先出声于天下”,又派将军蒙武攻齐,夺占九城。秦昭王通过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和军事上的“示范”行为,挑起了中原各诸侯国联合伐齐的战争。公元前284年,乐毅以燕上将军职,佩赵国相印,率燕、秦、赵、韩、魏五国军队联合攻齐,半年内就攻克齐国70余城,使齐国差点儿亡国。后来齐将田单又打败燕军,才使齐国得以保存下来。但齐、燕两国因此都大伤元气。秦在“敌已明,友未定”的情况下,经过外交活动,因势借力,以敌打敌,用此计的话说,是“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从而取得了“借刀杀人”的巨大的战略利益。   隋文帝时,突厥沙钵略可汗经常侵扰边境。为了达成“引友杀敌,不自出力”的目的,奉车都尉长孙晟引诱突厥另一股势力阿波降附隋朝,使其与沙钵略互相攻击,阿波在与沙钵略的争战中频频取得胜利,势力逐渐强大,沙钵略为求生存,不得不向隋朝求和。隋因此轻易地制服了突厥,从而解除了北方这一最大的威胁。沙钵略死后,隋文帝又拜他的弟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以其子雍闾为叶护可汗,让他们又与阿波互相羁绊,无暇南顾,从而为隋南向攻陈解除了后顾之忧。   2. 战役战斗上的”借刀杀人”在战役战斗层次上使用此计取得成功者,更是不可胜数。如周显王二十六年 (前343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没有马上出兵,而是在韩、魏五战之后,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牺牲的情况下才出兵救韩,其中就运用了“借刀杀人”的原理:借韩、魏双方之 “刀”,“杀”其双方之人 (削弱其双方实力),以使自己收其双方之利。隋末李渊采取“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利”的计策,借用起义军李密之兵以“塞成皋 (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之道,缀东都 (指洛阳)之兵”,乘李密与王世充在洛阳苦斗、双方都无暇西顾之际,李渊乘虚入关,一举攻克长安,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形成了“号令天下”之势,采用的是借李密之“刀” “杀”隋军之“人”的计策。   “借刀杀人”要因人因势而设使用 “借刀杀人”之计,不能不讲条件,不看对象。这其中大有学问。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1. 荀?先败后成。《三国演义》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刘备屯兵徐州,吕布兵败后投奔了他。曹操害怕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就向谋士荀?问计。荀?献 “二虎竞食”之计,内容是:正式下诏书封刘备为徐州牧,暗中修书一封,让刘备杀掉吕布。事成,则刘备无猛士为辅;不成,则吕布必然会杀刘备。总之,是二虎相斗,互有所伤。此计对刘备估计不足,刘备以“义”为重,不会无缘无故杀人。所以,最终没有使两“虎”斗起来。于是荀?又献“驱虎吞狼”之计:曹操暗中派人向袁术通报说,刘备上密表要攻打他,袁术听了后,必然会挟怒攻打刘备;曹操再公开下诏书让刘备讨袁,他们两家相拼,吕布必生异心,会乘机夺占徐州。这次荀?总结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正确分析了刘备、袁术、吕布的心理特点:袁术愚昧,刘备听诏,吕布见利忘义。此计对症下药,因势而定,因此获得了成功。
  2. 美国以 “ 伊”制 “伊”。借刀杀人”之计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常被使用。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即使用了此计。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对塔利班政权及“基地”组织只进行远距离打击,后期才使用少量特种部队进行突袭。始终真正和塔利班士兵正面交锋、攻城夺地的,都是阿富汗人,即北方联盟的士兵,他们因此也付出了很大牺牲,而美国人却因此牺牲很少。美国人的这种策略就是“借刀杀人”,即借用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也采用了这种以“伊”制“伊” (用伊拉克人制伊拉克人,或用伊斯兰制伊斯兰)的办法,即利用萨达姆的政治宿敌 (包括在伊拉克国内的或是流亡国外的)、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和北部的库尔德人去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人除对伊拉克进行空中打击外,再出钱出枪武装萨达姆的反对派,让他们去自相残杀,自己则可坐享其成。布什政府的这一策略并不是什么新花样,美国政府在20世纪末对中国的侵略采取的就是这种手段,即美国人出钱出枪,挑动中国人打中国人。现在只不过是美国人在新形势下的故伎重演而已。而且这一谋略在未来的战争中还会不断地被人们运用,这是一条原理古今相通,花样不断翻新的“经典”性谋略。在现实生活中,将 “借刀杀人”的谋略用之于对敌、特的斗争,这是无可非议的。在国际多极斗争中,亦应防止某些敌对势力“打”我们的“牌”,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亦可利用其内部矛盾,维护我国家利益。作我们个人,懂得“借刀杀人”的基本原理,则主要用于防止自己被坏人利用做出亲者痛、仇者快之类的事情来。如在“文化大革命”中,某些人挑动群众斗群众、群众斗干部、干部斗干部、干部斗群众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亦可借鉴其理。如在外贸经营上,要防止自己内部搞“窝里斗”,被他人利用。在一段时间里,一些企业在国内争相抬价抢购某些商品,然后到国外削价竞销,因此带来严重后果:使外贸经营效益下降,造成肥水外流;导致国外反倾销投诉剧增;扭曲需求信息,造成国内某些企业盲目发展;损害我国商品信誉等。这些不良后果被外国人利用,会给国家造成多方面损失。这些矛盾的性质虽然与对敌斗争有本质的不同,但其中也有相通的道理。中国的历史证明了一条真理:国内和,则致人,窝里斗,则致于人;家和万事兴,家乱穷折腾。这是我们不应忘记的。   附:原书“按”及“按语今译”   【按】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子贡之存鲁、乱齐、破吴、强晋。   【按语今译】敌人已露出本象,而另一股势力想改弦更张,企图有所作为。这时,就应借用这股力量来消灭敌人。比如,春秋末期,齐国将要进攻鲁国,孔子的弟子子贡经过游说,达到保存鲁国、搞乱齐国、破了吴国、强了晋国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