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挺进大别山山三线厂的岁月

三线厂矿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三线厂矿是什么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其中川,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宁夏;二线指介于一、甘肃,离海岸线最近的在700公里以上、云南,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湖南,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贺兰山、河南、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京广铁路以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太行山、吕梁山等连绵山脉作天然屏障、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陕西。三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主要包括四川、湖北、青俗称为大三线、云贵高原、甘、贵州,广东韶关以北,一、贵、广东、宁指长城以南 ,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大别山、云和陕。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甘肃乌鞘岭以东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三线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5195|回复: 17
寻访老三线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 && && && &深秋季节,笔者走进了诸佛庵镇的原三线厂。在断垣残壁和荒草凄凄中追寻着当年三线厂的踪迹。 &&六十年代,为了防备国家经济建设成果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将沿海地区众多的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逐步转移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内部地区。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被称为“三线厂”。随着形式的发展,中央又提出了小三线建设的思路。要求各省建立本省的小三线,与国家的大三线补充衔接。
  1964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建成一批生产步兵轻武器的工厂。由南京军区和中共安徽省委后方建设指挥部负责选点,由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和中共霍山县委联合组成小三线建设指挥部负责规划、设计、土建施工、架桥、筑路、架线送电、征用土地等具体事务。年先后在诸佛庵、与儿街、东西溪、落儿岭四乡镇远离集镇的深山峡谷中建成了红星机械厂、皖西机械厂、淮海机械厂、江南机械厂、江北机械厂、淮河机械厂、皖西化工厂、东风机械厂和皖西医院等九家三线厂,总占地面积163.85万平方米。到1985底,实际建筑面积44.85万平方米。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安徽省委员会主任李德生曾先后来部分工厂视察。建厂初期的行管、技术干部和关键工种技术工人都是从南京、合肥、徐州、上海、重庆等城市的有关工厂调配的,一般工种是从本县退伍军人和知识青年中招收。到1985年底,共有职工9861人。1980年前,兵工生产是唯一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军品生产任务减少,各厂相继开发多种民用产品投产,由军工企业向经营企业过渡。
  皖西机械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化工厂这些军工企业都与诸佛庵镇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依托诸佛庵镇有山有水的地理位置,在三年不到的时间,众多厂房和宿舍楼便掩映在这青山绿水间了。
  在这样的偏僻山林里一下子有了宽阔的公路,有了宽敞的厂房,有了轰轰隆隆的机器声,有了南腔北调的欢声笑语,有了熙来攘往的人群,还有了电影院,有了篮球场,有了商业街,该是多么令人兴奋。山里人第一次看到了电影,第一次看到了解放牌汽车,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衣着讲究的城市人。
  由于三线企业当时是作为国家的战备力量,除了一流的人员配备外,物资供应也是相当好的,来自南京、苏州、山东、合肥大城市的肉、蛋、水果等农副产品都能出现在这里。于是当时的诸佛庵镇会被人称为“小上海”。也有了“上街就到诸佛庵”“开门见山,出门爬山,最大城市诸佛庵”的说法。
  当我们一行人来到三线厂,宽大的厂房、高高的宿舍楼和篮球架还有当时堪称霍山最大的电影院都还矗立在深山的秋色中。然而却早已看不到当年的喧嚣与繁华了,走在凄凄的荒草中,看着眼前的断垣残壁,我们在努力地搜寻着当年的印记……
  在皖西机械厂,办公楼墙上隐约可见的毛泽东画像还有那已有一抱多粗的梧桐树好像还在向我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在那样一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为了响应号召,多少人在这深山里十几年如一日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那静穆在在秋风中的梧桐树,你肯定知晓有多少孩子爬上你的树干,在你的树荫下又有着多少次悲欢与离合。
  在江北机械厂,一张解放牌消防车还保留在厂区内,还有那高高的篮球架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我们不难想象,就是这张的解放牌消防车怎样穿越在狭长的山沟中,怎样维护着三线企业的消防安全。我们也不难想象,那高高的篮球架曾成为多少职工子弟为之欢呼雀跃。
  诸佛庵镇办公室副主任伍淑明向我们介绍到:“当时,在三线企业的厂区和家属区都安有大喇叭,每天早上6点半就吹起了起床号,然后就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大人和小孩就陆续起床、吃饭,接着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最后大喇叭还会唱起《运动员进行曲》或《三大纪律八项主义》。”
  “对了,那时候的自行车特别多。每家都有几辆,孩子上学骑自行车,大人上班也骑自行车。”
  “一到夏天,这条河就成了三线厂孩子们的乐园。有脱光了洗澡的,有在水里追逐打闹的,有到处找寻鱼虾的……”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国家体制改革,大部分三线厂经历改革合并重组,也有很多三线厂迁入就近的城市,霍山县的三线厂就外迁到合肥、蚌埠等地。
  一张张卡车载着家具和职工络绎不绝,离开了大山,离开了那个他们奉献青春的地方。带走了大山人的期望,也带走了大山人的心灵寄托。
  “要是红星厂不走,那该多好呀!”直到今日,75岁的陈曾惠老人还在念叨着红星机械厂。
  老人就靠着自己门前的大水缸无限沉浸地向我们描述着当年的情景。“那时候,热闹呀,这里每晚都放电影,连街上(霍山城关)的人都到这里来看,有时还会有厂里职工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那时候,前面六米桥的地方卖什么的都有。”“那时候,周围的群众都种菜来卖,每天还有十几块的收入呢”“那时候……”
  从言语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人对红星厂的无限怀念。因为山里人早已听惯了那南腔北调的声音,早已看惯了那熙来攘往的人群。
  就让我们用这首《梦牵9356厂(淮海机械厂)》来追忆一下那逝去的岁月吧!
  黄昏总有一种情怀在荡漾/禁不住轻轻走向大沙河畔/清清的湖水是你盈盈的眼/微风吹过是你在喁喁细语/姹紫嫣红是你醉人的笑脸/河水潺潺亭亭玉立你的婉约/音乐悠扬喷洒着泉水的清凉/雕栏玉柱一生陪你诉说烂漫的情缘。
  黄昏总有一种情愫在潋滟/禁不住悄悄走向大沙河畔/青青的草地是你惬意凝眸/燕子飞过是你在娓娓呢喃/脚下的花儿为你如梦而开/晚霞满天楚楚动人你的羞涩/河水弯弯无限缱绻畅叙衷肠/霓虹闪烁一生为你做一件爱的衣裳。
  编后记:原三线厂迁往合肥、蚌埠后,不少已由军工厂转为民品生产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三线厂的旧址也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大多成了当地乡镇工业集中区。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4:50签到天数: 1502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是啊!我很怀念“三线厂”在这里的一切---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无聊 18:36签到天数: 7 天[LV.3]偶尔看看II
唉,我也想说,那时候,那时候,那时候,江北厂在的时候……
那时候,那时候,那时候
那个岁月,那时候……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42签到天数: 185 天[LV.7]常住居民III
都走啦都走啦.............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9签到天数: 435 天[LV.9]以坛为家II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51签到天数: 134 天[LV.7]常住居民III
看来霍山的同志们还挺怀念三线厂的,有没有反对的意见?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22:33签到天数: 142 天[LV.7]常住居民III
很好!!!有价值的回忆!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郁闷 15:39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要我看,诸佛庵人最怀念“老三线”!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51签到天数: 134 天[LV.7]常住居民III
倪勇 发表于
要我看,诸佛庵人最怀念“老三线”!
说到点上去了,三线厂通常直接跨越霍山县城去合肥了。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美好的回忆
Powered by<META name="publishdate" content="" />
可使用军网账号直接登录
>>>>>>正文
姥爷的峥嵘岁月(二)——大别山的故事
姥爷刚入伍时照片
题记: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姥爷于同年参军入伍,在解放军二野七纵直属的随营学校学习,1947年春分到解放军七纵十九旅宣传队,同年6月随刘邓大军从安阳出发千里挺进大别山。
我今年已经83岁了,1946年入伍,67年前的1947年,我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由于年龄太小编制在宣传队,革命的环境是艰苦的,但是革命的队伍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关心,相互体贴,那些在大别山里面发生的久远的、却刻骨铭心的故事始终在我的脑海与心间,久久萦绕不曾离去。
一、饺子的故事
1947年7月底,我跟随大部队进驻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军的心脏,刘邓首长的指示,再困难也要在大别山站住脚,当时在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30多倍的实际情况下,我们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敌人兜圈子,一会儿向西打,一会儿向东打,瞅准机会突袭敌人,在运动战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开创了正规军打游击的先例。随着敌我双方战斗的白热化,我们在大别山里的时间非常紧张,经常每天行军120公里左右,白天通常部队没有时间做饭,有时一天吃不上一口饭,最艰难的时候我三天只吃了一块姜差点没能饿死,好不容易有一次吃饭的机会,吃的不是熬玉米粥就是煮豆子,而且没有盐,十六七岁的小伙正是能吃的时候,怎么都感觉饿得慌。记得在1948年春节,部队四处征粮,营长好不容易在山里一个村子里借了一点白面和粉条,大家欢天喜地包饺子吃,烧水的时候,所有的战士都围在锅边,催着把火烧大一点,饺子刚刚包好了,远远的听到枪响,第一颗消息树倒了,大家慌慌张张把饺子倒入水还没有烧开的锅里,第二棵消息树倒了,营长果断下命令:“集合,准备战斗!”大家拿起驳壳枪,用最快的速度把饺子装起来,所有能装饺子的东西都用上了,我找了一个帽子装着饺子,那饺子刚刚下锅,外面很烫,里面还是凉的,热气还没有进去,吃的嘴里粘牙,我又饿又急管不了那么多,一口一个,等饺子吃完了满嘴烫的都是水泡,盼了一年的年饭就是这样吃的,但确实是最香的一顿饭,直到现在我最爱吃的还是饺子。
重点新闻网群
主办:解放军报社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军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转载]走进岚冲--原三线军工安徽先锋机械厂在大别山的旧址
照片拍得很有韵味,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今的岚冲只是一个很静谧的村落。我的中学时代就在图中的礼堂,兔子窝里面渡过,如今回想起来,不禁也有些沧桑之感了。再也回不去那样的岁月了,再也找不见那样纯粹的自己了!&
前些年的一天,路过河棚镇时,由于行程匆匆,与岚冲擦肩而过。那时就已经知道原小三线"安徽先锋机械厂"就座落在此地。
& 自己也不清楚是从何时起关注三线建设这段历史的,其实,我的生活道路,与三线并无关系。可是,我生活过的那个时代,那个火红的年代、那个曾经在我年青时就鋳就成我人生观的那个年代,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我不得不去回想。那些年,我是和三线建设并列地度过那段难忘的时光。
& “三线建设”从发生到现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了。而真正名符其实地存在,也不过是一、二十年。就是这段闪耀着光辉的岁月,在国家发展曲曲折折的进程中,被蒙上过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今,许多的怀念与遗憾、悔恨与无助、辛酸与痛苦。仅仅影响着一个与那段过往有着千丝万缕连系的社会群体。因而,许多的人对此了解并不是太多。
& 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步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贡献了许许多多的、林林总总、前所未闻的新鲜事。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网络世界里,我重新认识了三线。我被那些与我同时代发生的往事深深地感染着、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我读过署名山中石的《先锋往事》、王军的《回望大别山三线厂岁月》等等......。文中的那些真情表露,时刻在吸引着我。终于、我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去了一些三线厂,见证到了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感悟到的那段历史的苍桑。
& 2013年的五.一假期,我再次来到了河棚,去了岚冲...
一路走来,一棵似曾熟悉的大树独立在路旁,感官上的直觉在告诉我,岚冲到了。这儿就是当年的先锋厂生活区。
&这是著名的“大柳树”,岚冲村的地标。当地人传说当年飞机的航线曾以此作为航标。
&“大柳树”其实并不是真正属于柳这一树种,树叶呈扁圆形。不知为何称之为“大柳树”的。
树干高大,为了找个参照物,只好让老婆去比示一下。
车停在大树的蔽阴处。
先锋厂“大柳树”生活区,家属宿舍楼。
旧楼边搭上了&新房,相互交织。
留下的红砖楼。
年,先锋厂在这里存在了23年。
还是这个生活区,先锋厂迁走后,住进了当地人。
好看的一处盆景。
这是其中的一懂宿舍大楼,无人居住,墙上牌子上赫然写着“此处危房、严禁出入”,令人不寒而栗。
小院内盛开的月季花。
继续往北走,回头看过去的生活区。
道路的前方,应该是先锋厂的中心区了。
先锋厂的核心,保存完好的先锋厂办公楼,人去楼空。现已不多见的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气势磅礡。
据当地人说,这座宏伟的办公大楼今年十月要进行装饰,供人居住。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它的原貌了。
抬头仰望这座高大的建筑,一种莫名的酸楚涌向心头......
先锋厂的另一标志性建筑,厂大礼堂。礼堂的周围长满荒草。
走在大礼堂正门的台阶上,仿佛像在步入人民大会堂。
进入礼堂内部,在昏暗中出人意料地惊讶发现,礼堂的座椅尽然保存完好,着实令人激动不已!
上千张座椅整齐地排列着,就像是会议刚刚散去,人们的声音仍在会场里回响。
走上高高的讲台,感觉是在被台下无数双眼睛住视着,此时此刻,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激动,脑中一片茫然。
座椅上落满了岁月的尘土,此时才能感觉到,那些参会者都早已劳燕分飞,不再回来。
那些令人可敬的三线建设者们,你们现在哪儿?
礼堂内饰无比的华丽,令人赏心悦目。不像是六、七十年代的风格。倒像是在先锋厂迁走之前建成没多久似地。也可能是礼堂的二次装修刚进行完,厂子就匆匆地搬走了。
礼堂的外部。当年国家举国力,对三线建设的投入之大,可见一斑。
轻轻地感受一下三线人的生活。
废弃的原校舎。
废弃的原食堂。
食堂的墙面上还能看见售饭窗口的痕迹。
房屋经粉饰后的学校,环境优雅。当年从这滑滑梯上滑下来的儿童们,都已进入壮年。
当年住人的楼房,被用来饲养兔子,成了兔子窝。
“此处危房,严禁出入”的标牌随处可见。
一排高高的水杉还在顽强地坚守着属于自己的先锋厂。
先锋厂1991年迁出大山,与所有的三线厂一样,厂房都留给了当地。
几十年过去,机械厂变成了兔子饲养场。
先锋厂走出大山后,迁入合肥。不久,宣告破产。
一代生产重型柴油机、风风光光著名的三线军工厂就这样走入了末路,永远地消失了。
先锋厂所留下这些旧址。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大部分建筑正面临倒塌的危险,其中有的房屋已经不存在了,在我去过的大别山三线厂中,保存较完整的只是江北厂、皖西厂和这里的先锋厂。
&若干年后,还能再见得着它们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挺进大别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