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禅禅道与企业管理理·二·15

[转载]禅学和企业管理之精华
这是开篇第一页,那就从我所学到的管理禅讲起。有人问了,那么禅是什么?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他以佛家感悟人世的高超智慧为核心,有人一提禅就觉的,禅就是佛教、是迷信,似乎感觉我在这布道了。呵呵,那我告诉你,你了解很片面,其实禅不只是佛家的,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华,本质可以说是对所有事物的一种哲学感悟。
禅是管理者心灵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方法。禅在众多信息里面除掉庸俗、没有用的文字,以不立文字的方式,从而直指人心。那么什么又是管理呢?按西方人说法,“管理就是经由他人的努力与合作而把事情完成”。也就是说,管理需要借助你来完成,并达到企业的目标,这就叫做“管理”。这个定义把管理的方法、目的说的很明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定义。如果再加上一个结果,确实是有效地把事情办完了,就可以算的上十全十美了。那么什么又是“管理禅”呢?
第二层次是“复习”课,管理上升到一定的哲学水平后,进行的比较性管理,即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相应的理论,并能够用理论来指导企业实践。
第三层次是“数学”课,进行科学的量化管理,就是说,以精确的数学模式来分析和研究市场,以及生产、销售,并以此模型来指导企业管理。
最后一层就是“心理学”课,也就是禅的管理,以禅学的深厚修养进行心的管理,也就是管理的最高层次。
相形之下,倒是韩国、日本企业们后发而至,走在了前列,他们充分采取中国唐宋文明创造的禅文化,并大胆地将禅宗的智慧应用与管理,形成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禅,就是我们心性,就是用心去生活。以内用心才是根,树没有根就会枯死。心就是净土,心就是不来不去;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它,所以就有来有去;因为没有察觉它,所以它就失踪了,不属于你了。其实禅给我们指明了开发潜力的最佳和方法路径—明心见性。
禅的管理,是对人性和人心双向互动的自发自觉的管理。它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管理,也不能用新在的管理模式来虚拟它的样子。禅的管理并不是在“改变”上,也不是给员工增加了什么,而是一种过滤器,将员工人性中的不好的因素过滤掉,从而提高员工的才干,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禅的管理才是对人的本质的管理,而不是异化、扭曲、生硬的管理。
禅的管理讲完了,下面就将几点企业战略方面的。
铁钉能够钉进墙壁,就是因为力量都集中在一点上。聪明的管理者都深深懂得,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所不为,就是说不要事事关注,样样深入。
经营管理企业,轰轰烈烈的庆典、兼并等大事并不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更多的则是犹如掬水、弄花之类的小事、常事,所以管理不免有些琐碎、甚至乏味。唯有保持平常心态,才能全神贯注而且乐此不疲。“飘风五终朝,暴雨无终日”。自然界最普遍的东西就是平常的东西,异常只是偶尔、暂时的东西。有道是:水滴穿石,绳锯木断。同样管理者如果能摒弃一切杂念,将全心身心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就算你天资平庸,一样能将公司收拾的井井有条,管理的生机盎然。
说了这么多,首先,我在这提出专一化战略,专一化不仅是企业的竞争战略,而且是一种避免全面出击、均衡使用力量的创业发展战略。把有限人力、财力、物力、领导的关注力、企业的潜在力都集中到某一方面,力求在某一行业中形成独步天下的优势,争得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除了世界五百强外,还有一种说法叫全球五百家,五百个效益最好的企业,而且给自己一个非常好听的名称:隐性冠军,又叫全球五百价无名公司。一个德国专家发现德国的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有人纳闷了: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够有这种活力?最后他归纳了这些中小企业里面的领袖企业,有一下几个共同的标准:首先,这个企业不应该是世界第一和第二,所以它是隐性冠军;其次,企业年收入不可能超过是十几亿美元,因为它占领市场本身就这么大,中小企业不可能成为世界五百强,五百强最低标准是一百亿美元;另外,它的社会知名度低,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叫法“小巨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你的企业在你所从事的行业中是最大的,但又大不到世界范围,不能成为一个大企业,可是它的效益非常好。这就是专一化的真正优势。正如一句谚语说的“不怕千照会,只怕一招绝”。
&其次,下面就进而讲讲目标企业管理战略。“有目标是百米赛跑,无目标是饭后散步。”人生的目标是拼搏的核动力,是效率的加速器,是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同样“心中立了大目标,千斤重担也敢挑,心中不立大目标,一支麦草压弯腰”。无论对金钱、地位,假如一个人没有追求的目标,他能不两手空空吗?正所谓“心想事成”,只有“心想”之后“才能”事成“。
在管理中又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呢?秘诀就是确立明确目标,然后以最省力的途径向目标推进。我们要找到大树那样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动的目标。对于目标管理来说,有些人已经耳朵听出了老茧,从1954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首倡目标管理以来,这个管理模式就逐渐成为当代企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被成为“管理中的管理”。目标管理不像其他的一些管理概念那样仅具有欣赏价值,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行,并很快为日本,欧洲等国家企业所接受,呵呵,比全球化的概念更早的全球化。那么什么是目标管理呢?目标管理通过划分组织目标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如既可以做业务计划和控制手段,也可以估做员工绩效和考核的工具),尤其适合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据考证,两千多年前,秦就有了严格的目标管理机制,组长期统一七国中,其军团射出四千万个箭头,这些箭头规格相当统一和规范,又经考证这来自一个人管理下的生产线,这个人就是吕不韦。目标管理其实有两大特点:其一就是秩序原则。第一目标重于一切,一切资源优先服务于第一目标,其次在考虑其他目标,依次投入;其二就是集中原则。一切资源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于首要目标。
中国先贤说过:“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虽然简单几句,给我们指明了企业发展的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假如你把目标定的很高,往往只会得到中等水平的结果;而你把目标定的很一般,很容易完成,却反而会获得平平的结果。任何事情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大折扣,所以做事情必须有远大目标,也是把事情做好的一个重要因素。长久、远大的目标须是特定的,就像一个猎人无论面对多少只猎物,一次也只能瞄准一只鸟一样。有了目标之后,剩下的就只是实实在在的执行了。
目标管理就告一段落,下面谈谈企业特色战略。对于现在的企业家最头痛的问题通常是是:市场在哪里?抬头一望,三百六十行中,各行各业都有密密麻麻的竞争者。那么出路又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差异化经营。差异化经营就是针对其他品牌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大做文章,同时突出个性经营的特色,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增强竞争的灵活性和空间的适应性,在产品性能和经营方式上有所创新,使自己的产品为消费者所接受,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当然关于差异化解释很多,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是:所谓差异化,是指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差异,以便使本公司的产品同竞争者区分开的行动。下面我举个例子,曾经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蜜蜂和苍蝇同时装进一个玻璃瓶里,瓶子平放,瓶底朝着窗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蜜蜂一位,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不停地想在瓶底找到出口,一直到累死为止。而苍蝇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最终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并因此获得了自由和新生。这件事告诉我们,多元化,差异化经营总能杀出条血路来,而简单,刻板的走老路,创造力便会枯竭、窒息,结局只是死亡。在现实中往往有类似蜜蜂的管理者,他们不懂得差异化经营,喜欢且善于一成不变地“复制”那些资本、技术要求低但能赚钱的新型项目,但最终结果是大家一起慢慢拖垮、拖死。从果茶到保暖内衣,从VCD到保健品,莫不如此。在山东日照市曾有一个面积不足十四平方公里的小城。前些你啊你,外地旅客几乎为零,临海工业也几乎空白,有民谣称:“三条路一条通,中间一个红绿灯。”可是近年来,它们找准了自己的特色: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优质沙滩岸达六十多公里,大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抓出这一特色,他们花巨资改造城市,打出旅游兴市的牌子,据说在200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四五百万人次,旅游收入十三点五亿元。无独有偶,昆明人靠点花花草草搞旅游,而宁夏作家张贤亮把大漠视为特色,建立了西部影视城出卖“荒凉”,也同样赚钱。这就是特色。
很多管理者喜欢研究、学习龙头企业的管理经营之道,但实际意义并不大,原因很简单,你有微软、通用、IBM那样的实力吗?有些管理者最喜欢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不过终究不想原样。经营企业也一样,与其表面上模仿惠普、海尔的经营之道,还不如搞好自己企业的特色化、差异化经营。
在企业战略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力更生,关键时刻只能靠自己。用禅学观点来说,佛的真谛就是我们国际歌里所唱的那样,“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靠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一颗聪明的大脑和一双勤劳的双手。
独立是一种意识;独立是一种信念;独立是一种人格;独立也是一种必须,是站出来说话的必须。要有独立承担的意识;要有独立承担的能力更要有独立承担的责任,这样的为人才是一个有人格的人、作为的人,同样这样的国家才是一个在国际上受人尊敬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才是一个在世界上朝气蓬勃和充满希望的民族。中国如今教育里,太缺少了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生活上靠家长,学校里靠老师,就是没有靠自己。人不但要自己靠自己,还要别人靠自己,这样,才是人才、才是英雄。靠别人的火去不了暖,看人家吃饭填不饱肚子。只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而自己不去奋斗和努力,终将会一事无成。企业管理何尝不这样,而且这是作为一个企业能够很好生存的前提。
“老虎在攻击前,总是要先俯下身子,收起爪子,放轻脚步”。如果这时你认为它是一只猫,那你就等着死吧,它会闪电般在猎物的喉咙咬下去,一击毙命。同理,有攻有守是成功的路径,有退有进是行事的方要。进退有据,高低有时是一个企业的成功之道。为了“进”,有的人会不顾一切地拼命向前冲,以为只有风雨兼程、永不停息地往前赶才是一种“进”,才能达到目标。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停下来”或“退几步”,目的是好让自己更好的“进”。“退”能养精蓄锐、能蓄势待发,要知道拳头总是先收回来,然后才能给对手致命一击。成功的管理者是愿意“退”、能够“退”、适时“退”的智者。
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管理者为了眼前利益,不看实力、不要策略、甚至不顾生命,一个劲往前冲,只知道进而忘了退,最终失去了一切。假如在进的同时,考虑一下退,那么不是能得到更多、前进的更快吗?退,不是一种萎缩,更不是一种妥协,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成熟,练达的生活选择,也是进的必然选择。谦卑能更高、退让能更远的智慧,是成就龙虎气势,领袖格局的必须条件。
有句大家耳熟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样企业战略里来说,就是“人要有忧患意识”,即要有“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会出现问题,同样一个企业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台,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然遭到不可测的横逆。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有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作为上有所准备,好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没有准备,不要谈应变,光是心里受到的冲击就让你手足无措。有危机意识,或许不能把问题消弭,但却可以把损害降低,为自己找到出路。
既然危机不可避免,何不放手大胆寻找机遇并尝试呢?尽管这是漫长、痛苦的过程,但总比在困原地发愁好。不管你问题怎么多,只要有问题,就表明你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就有解决的希望。危机有什么可怕呢?世界上最可怕,是不敢面对危机,逃避问题,或者因危机出现管理者表现出心智不坚,导致下面人人自危。危机,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就是危机转机一念间。事业的危机,人生的危机,随时发生。处理得当与否,全在我们自己的心态。在危机面前,我们并非别的选择,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机遇无处不在,调整好宁静的心态,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机遇,并积极行动起来,把握好危机中的机遇,前面就是一面蔚蓝的天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转载]禅与企业管理·一·1-12页-大愿法师讲解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上午我们的讲题是《禅与企业管理》。本来好像看起来这两个是不搭界的,一个是禅,一个是企业管理;一个是出世间的,一个是世间的。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用出世间的智慧来指导世间的事业,一定能够让我们的世间事业做得更圆满。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前一段时间我有看一个资料说200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排名全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有一个理想——就是超英赶美。经过了50多年,中国真正实现了超英,也正在赶美。
当然我们可以知道,首先这个应该是离不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国内外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大环境;另一个方面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也离不开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这个阶层的茁壮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管理水平的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看到另一个消息,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年。
所以今天我们围绕这个主题,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共同探讨,一个是企业管理的目标;第二个是企业管理的方法;第三个是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第四个是怎样才能保持持续增长,长盛不衰。
企业管理的目标
——回报员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我们上午就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昨天其实已经在强调做任何事情动机是最重要的,动机很圆满,当然果就很殊胜。同样的,我们做企业,企业管理要达到什么样子的一个目标呢?
如果从禅的角度来说,我建议所有的民营企业家学习禅悟管理。我们的学生其实也有一个人生的管理,一回事。我们应该将办好一个企业当作是做一件大善事,做一件大功德,作为我们发菩提心以后,真实地实践菩萨的六度万行,作为我们菩萨行的实践。
如果能够有这样子的目标和发心的时候,当然动力就不相同。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么一个目标的指引之下,我们当然要尽力地运用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智慧来让企业发展、壮大,提高效益和提升生产力。之后我们才真正地能够有能力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是口说,我们要有一个感恩的思想,有一个回报的思想,要回报我们的员工。
一般的做企业的人他没有了解佛法之前,他可能想到员工只是我赚钱的工具,只是要做好企业的很多资源之中的一种人力资源,所以西方的管理学会称为人力资源部。如果把人降格到与物等量齐观的情况下,这种管理学其实是不圆满的。
如果说从东方文明,尤其是从禅的智慧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禅是释迦牟尼佛的心法,精髓之法,能够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启迪呢?
首先应该就是能够让我们目标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要回报员工,让我们的员工有安全感,有归宿感。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提出人类的需求层次论,五个层次,都应该能够满足。
然后我们要回报国家、政府,所以要依法纳税;我们要回报社会,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多做一些扶危济困,以及种种的善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不是为了自己出名,因为财富它不是单凭我们自己个人的能力能够产生的,而是有了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政策、以及全体员工的努力,加上企业家的智慧,才能创造财富,了知财富的创造需要众缘成就,所以有感恩、知恩、报恩的思想。能够回报员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这是我们将企业管理好的目标。
企业管理的方法
然后讲第二层次是管理方法。如果从禅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大概有五个层次、三种境界。
器世间物的管理
感性的管理——自习课
首先第一个层次是感性的管理。这个层次的民营企业家,他没有什么管理理论,他凭自己的感觉,摸石头过河,凭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的判断力来管理好自己的企业,一般的初创业者往往都在这么一个层面上。
理性的管理——复习课
第二个层面是理性的管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以后,将自己的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然后又用这种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量化管理——数学课
第三种叫做量化管理。我们看美国哈佛商学院有一个《管理全书》,十本,我略略翻了一下,我看也没有很多内容,全部是案例教学。我总结它主要的内容其实就是四个字——“量化管理”。用一个数学的模型、模式来考核生产成本、销售模式、服务范围、营销策略,全部把它精确化、量化。然后又用这种量化的、数学化的模式来指导企业管理,这是量化的管理。
但是实际上这个三层,感性管理、理性管理、量化管理,都是物的管理,都是器世间的管理,都是不究竟,都是基础。感性管理好像是上自习课,自习课的管理;理性管理好像上复习课,复习课的管理;量化管理好像是上数学课,数学课的管理方法。你看就是自习课、复习课和数学课。
有情世间人的管理
人性管理——心理学课
第四种管理的模式是人性管理。他已经超越了物的层面,他知道对员工要有尊重,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关心、爱护他们,而不是把他们看为资源之一。而是在人的本位上,在与企业家平等的人的本位上,大家一起合作来做成,成就一件事业,然后同甘共苦,这样一种层面上的顺乎人性的管理,这个应该是叫做人性的管理。然后就会让员工有一个归宿感,有一种凝聚力,有一种向心力。
好像马斯洛的《人类的需求层次论》,首先是生存的需要,基本生理的需求,食与色;第二个层次就应该是安全感的需要,我们要有安全感,要给员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第三个应该是归宿感的需要,我们要归属于一定的团体,一定的范围,一定的群体;第四个是自尊、自爱和自豪感的需要;第五个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将我们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造福社会,服务人群。
所以说其实人性化的管理,他能够在企业之中由浅到深的实现,对于所有的员工都能够让他们实现这种五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当然是提高工资、发奖金,这个基本物质的需要。然后安全感的需要是有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让员工和他的家属都能够很有安全感,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忧心忡忡。有归宿感,能够让他去担任一定的职务,在某一个团体之中负责。乃至于帮助员工自我实现,能够让他进一步地去再充电、再学习,提高他的技能。不单单是赚钱,而且在工作之中能够培养技能,增长学识。这样是人性化的管理。人性管理是属于有情世间,前面的三种是属于器世间,这种是有情世间;前面是物的管理,这个是人的管理,譬如上心理学课。
智正觉世间心的管理
禅悟的管理
——禅修课
第五个层次就是禅悟的管理。这个应该是最高的境界了。禅悟的管理,譬如上禅修课。禅悟的管理要求是这个企业家他自身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境界。他自己已经开启了、运用了禅的智慧、佛法的智慧,所以他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能知道要怎样启发自己内在的光明的一面,然后又帮助和引导员工,以工作为手段来穿透我们尘世间的五欲六尘的迷雾,来开启我们内在的慈悲与智慧。这样既是工作,又是修行;既是服务社会,造福大众,又是我们自己福慧增长。这样一种禅悟的管理。
而事实上这种禅悟的管理是不需要管理的。因为已经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到第五个层次的时候,他不需要这种常规的由上而下的管理控制的模式,而是透过激发我们每一位员工内在光明的一面,然后让他一切的行为、一切的工作、一切的动力都是从自心而流出,主动地、积极地、努力地去做事。这时候是不需要管理,而达到最好的管理。
这是我们说第五种层次的管理,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层次的时候,这个企业肯定是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他能够极大地调动所有员工的每一个人的创造力,提高我们整个团体的凝聚力,增强我们团队的战斗力。你看,一个企业他能够有创造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肯定就打开了成功的大门。所以这个应该是五个层次的管理。
然后五个层次的管理,如果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其实可以归纳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物的管理。感性管理、理性管理和量化管理都是属于物的管理,往往容易产生一个弊端——是企业家和员工容易离心离德,因为大家都只是为了物。企业家是希望多赚点钱,员工是希望多拿点工资,反正大家都是为了物,都是为了物的时候,当然容易离心离德,都是一种互相利用的这么一种契约关系而已,所以这个应该是最低的一个层次。
第四个层次的人性管理应该就是人的管理。我们顺乎人性而来管理,所以就能够让每个人都工作得很开心,然后就比较有凝聚力。
第五个层次应该是我们自性的管理。真如自性,真如妙心的妙用。
事实上它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物的管理是被动的;人的管理是主动的;提升到心的管理的时候,他是自觉的,不需要你管理,他自然能够做得非常好。所以有被动、有主动和自觉。
再一个看员工的角度也不同。物的管理,我们看员工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人的管理,我们看他是跟我们相等的,平等的人;心的管理的时候呢?禅悟的管理的时候,我们看员工是菩萨。当然你看员工是人的时候,你得到人的积极性;你看员工是物的时候,你就把员工都当作是小人,那你以处处防范他的方式来管理,很不放心地管理,当然自己也很累,效率也很低,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效率都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事实上,第一种是当作小人,第二种是当作平等的人,第三种是当作菩萨。
你把他当作小人的时候,当然人家不会愿意给你去主动做事了,你给多少钱,反正我能够做到差不多够就可以了,其他不管你那么多了。然后你看他是人的时候,当然他会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人的努力。你看他是菩萨的时候,当然发挥的是菩萨的力量,是菩萨的能量,当然这种创造力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力量也不同。
还有一种其实也是动力不同,第一种是以物质的刺激为动力,第二种是以人情和报恩为动力,第三种是以觉悟解脱为动力。所以这个应该是我们管理的三重境界。
昨天我们有位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其实我看也有相通的地方。有位同学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用到我们这个管理之中也是如此。
第一个层次的感性管理、理性管理、量化管理,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看到财产,只看到物质,只看到资金,看不到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说什么?说我们只会执著于世间的物质相、境界相,看不到本性,完全执著于、执迷于世俗的物质和境界。
实际上就是我们佛法所说的三种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
第二种层次就是人性的管理,他勉强可以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他已经能够顺乎人性,能够尊重人,而不是管理人,约束人;能够顺着人性来激励他,满足他,而透过满足他,成就他,让整个企业蓬勃发展,这样子达到一种双赢的,共生、共存、共荣的一种局面。
但是实际上他还需要一个管理。管理是什么?是法呀,还有法执。那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什么管理境界?我们已经舍离了对世俗的执著,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法执。我们“看山不是山”,我们看到是一片大光明境界,那是你执著于佛法,执著于法呀。
前面的第一个层次有人我执,有法我执。第二个层次已经没有人我执了,但是还有法我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种境界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是解脱的境界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万事万物它的本来面目而发挥它的妙用,没有人我执,也没有法我执,所以欢喜、自在、快乐,有智慧和慈悲。同样的,我们的人性管理等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悟管理等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所以其实这个管理的艺术提升起来,照样可以让我们解脱,照样可以作为我们的修行方法。这个应该是我们所说的管理方法。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第三个内容,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从佛教里面的角度来说就是——智慧、慈悲、大力量。我们《三宝歌》上面称赞佛陀是什么?大雄、大力、大慈悲,大智、大悲、大雄力,大智慧、大慈悲、大力量。
儒家也是这么说,你看孔子他说作为君子的标准是仁、智、勇。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仁者他没有忧虑,为什么?仁者无敌,我们说仁山智水,中国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是仁和智的境界。什么是仁呢?
我们看《论语》,不要认为它很神圣,它其实讲的都是一些非常朴实的,非常温暖的,非常实用的一些道理,一些待人处世的道理。所以梁漱溟说儒学是人生实践之学,道教是人生修身之学,佛法是人生治心之学。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学通《论语》,那我们应该是能够成就一个完美的人生。你看那个赵匡胤的宰相赵普就说,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没什么文化,我读了半部《论语》就能够做宰相,能够治理好天下。你看这个很了不起了。而且《论语》是语录式的,都是很简短的,一条一条的,很精辟,都是古圣先贤他的智慧、他的经验,他对我们的启迪。
孔子怎么解释仁和智?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众生,这个就是仁。智者知人,你能够知道他的长处、他的缺点,知人善用,这个就是有智慧。然后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近乎勇。
都是相通的,仁、智、勇和我们说慈悲、智慧、大雄力都一样。那我们分开来说好了,事实上我们如果能够具备这个三种素质的时候,那我们办企业肯定就比较顺利。
现在经常看到那些成功学的书,讲一些皮毛。我翻一翻他们那个书,说什么核心竞争力,专门写一本书。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说不用讲那么多了。
我就知道深圳有一个企业家,他是这里的居士,很相信这个成功学。然后我跟他说,“你不要一直照本宣科,这样子一句句去套,没有什么用的。你企业不是很大,你不需要这样子去搞,搞什么策划,搞什么点子,你脚踏实地去做好了。”
你用很多时间去学,然后拿回一大堆的书,其实你的业绩还下降了。因为你的精力摆在学习成功学那个上面去了,真实的机遇你抓不到了。不需要这样。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家个人素质的提升
其实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民营企业家他自己个人素质的提升,这个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外在的东西,你的素质提升了,你这个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你是灵魂人物,你是核心人物。你的素质没有提高,怎么可能有核心竞争力呢?
大智慧——自知、知人、知势
首先我们说智。大智慧,哪些智呢?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要有知人之明,这个都是大智慧。首先是我们要能够有自知之明,然后要知人,自知和知势,知道这个潮流。
以前香港有个文人张立,张立在香港的电视上曾经有做过一个节目叫做“平常谈”,每一天晚上讲五分钟。我略略看了几集,我觉得还可以,那个人也懂一点佛法。他就曾经有说过,“一个人可以不信邪,但是不能不信势。”
你不可以不信势,但是你可以不信邪。因为你不信邪没关系,邪它是个别现象。而势是天下大势,是潮流,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如果你没有这种智慧,你不能够了解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不管你怎么努力,也是很难成功的。
把握潮流很重要,你能够把握潮流,你顺着这个潮流走在前面,那肯定成功,你不需要怎么费力都成功。我们世间人有一句话,成功是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天才。但是如果从知势的这个角度来说,我说要反过来,成功是99%的天才加1%的汗水。可以明白我说什么吗?你把握这个势,你不需要怎么努力就成功了;你把握不住势,你再努力也白搭,很辛苦。所以要知势,要知道社会发展的潮流,要有敏锐的眼光,这个是最重要的。
怎么去知势?一个是知道我们社会发展潮流;再一个是知道我的长处在哪里,我适合于做什么工作,你不要迷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郞。其实也是有道理,如果你入错行就很难发挥你的才能,很难发挥你的天赋;如果你选对你的位置,选准你能够做的事情,契合你的天赋,那你就能够扬长避短,就能成就。所以你欢喜做什么,你应该看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有的话努力去做,这样子就好了。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你一直努力地去做,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这样子的时候肯定有成功的机会,所以要能够审时度势。
我们去成都武侯祠,看到一个对联是称赞诸葛亮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诸葛亮他治理蜀国,为什么要七擒孟获?对于少数民族的首领为什么要那么优待,抓住他又放掉他?因为要攻心。你征讨他,你去一次只有一次,但是他要反对你,他随时可以。如果你不能攻心就后患无穷,怎么可能太平?所以——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
不能够审时度势,你宽也不对,严也不对,都会误事,所以后来治理蜀国的人要深思熟虑。事实上就是说我们要攻心,我们要审时度势。
这个是我们说要知势的一个基本点,我们要有智慧,首先也要知势。
第二个要自知,有自知之明。首先应该要有大志向,一个人要成大气候,一定要有大志向,不管你世间、出世间都是如此。
我们说刘邦和项羽好了。表面看起来,刘邦的能力跟项羽没法比,这个刘邦是地痞无赖,做一个小小的亭长,等于现在的乡长,一点本事都没有,又贪杯,又好色。但是项羽看起来他的个人优势很大,又是楚国贵族的后代,然后自己的力量也很大,生得很魁梧,力气很大,力能扛鼎,又读过兵书,学过万人敌,打起仗来很厉害。但是你看秦朝灭亡以后,后来主要是两个人争天下了,为什么刘邦他个人来比,比不上项羽,他反而成功了,项羽个人那么优秀,反而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刘邦这个人很厉害,他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他有很多优点,有很多优势是项羽没有的,项羽无法比的。所以仅仅用了八年时间,刘邦就重新得到天下了。
当然两个人都有优点,是什么?首先一个共同的优点是两个人都有大志向。曾经有一次,秦始皇东巡,到达会稽山(浙江绍兴附近)的时候,项梁就带着项羽去看热闹,看到秦始皇的排场,这个气势、气派,那时候项羽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孩,他马上就冲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我是可以代替他的,我也能够做皇帝。这个志向,这个气势,从世间来说就很大的。
刘邦也是如此,他做一个小小的亭长,后来因为出公差,就去到首都咸阳,看到秦始皇出来的排场,他就感叹地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做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是这个样子。
两个人都有大志向,虽然两个人都不怎么读书。但是中国古人有一首诗,最后的两句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始皇焚书坑儒,以为实行愚民政策,这个天下就太平了,没有人会起来造反了。但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因为刘邦、项羽本来就不读书,“刘项原来不读书”。但是他们有志向,刘邦说过一句话很精辟,他说,你可以不识字,但是你不可以不识人;你可以不看书,但是你不可以不看人。所以他能够得天下,因为他知人善任。所以这个应该是关键,这是志向。
然后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我们有哪一些缺点。我们分析一下项羽为什么会失败,他有哪一些缺点,韩信后来就有讲过。韩信本来是在项羽这边的,后来他跑过去了,项羽不重用他,看不起他,让他做一个卫兵,守在帐蓬,营帐前面拿一个武器作为一个卫士,当然不得意了,他就跑到刘邦那边去了。
韩信这个人也还是有知人之明,但是没有自知之明。他一进去就单刀直入跟刘邦说,“大王,你想一想,你的能力跟项王的能力比起来哪个能力强?”
刘邦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很老实说,“我的能力比不上他。”
既然是刘邦的能力比不上项羽,为什么这个韩信还要离开项羽来投奔刘邦呢?韩信就分析了项羽的两个致命的弱点,然后说,“得天下者一定是刘邦。”
哪两个弱点?第一个是匹夫之勇,第二个是妇人之仁。
匹夫之勇,你作为一个领导,一个统帅,不可以单单搞个人英雄主义,单单逞自己的这种匹夫之勇。你看公元前207年,那是与秦朝的军队斗争最艰苦的时候,当时秦军已经围困了赵王的军队,然后很多的诸侯国的军队都很害怕秦军的威势,不敢出来打仗,作壁上观。而项羽还是很有勇气,很有勇力,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打败了秦军。先后就厮杀九次,那些诸侯的军队听到他们厮杀的喊叫声都吓得发抖。所以项羽自己的勇力还是很可以的。
但是他作为一个统帅的能力就不够,他很喜欢打起仗来身先士卒。这个肯定错了,你不能够把握全局,自己跑去打仗去了,就好像我们做一个合唱队,你本来应该做指挥的,却跑去做演员去了,怎么唱得好呢?他很喜欢自己去身先士卒去打,所以这个是他的匹夫之勇。乃至于后来离心离德,很多的部下、忠臣都跑了。最后在安徽这个垓下之战,最后一战的时候,已经差不多要走到尽头了。这个时候项羽他想的不是怎么去转败为胜,他后来就说,“我从江东起兵八年以来,身经七十余战,战必胜,攻必克。现在这一次恐怕是天要亡我了。你们看看,看到底是天亡我,还是我自己力量不够?”
他又冲出去跟汉军打起来了,也杀掉很多的汉军将领。但是这个没有用,是匹夫之勇。他没有去考虑怎样转败为胜,也没有考虑怎样暂时避开,东山再起。
你看刘邦他就能够屡败屡战。而项羽是每次都胜,最后一次失败他就受不了了。一次失败他就受不了,其实这个人心理素质还是不行的,心理素质还不是非常成熟的。你看他没有想这些,想的全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我的宝马怎么办呢,虞姬怎么办呢,他最后那个偈子就是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种整个就是一个悲剧性格,自己不知道怎样去把握这个大势和大局。这个是他的弱点,匹夫之勇。
第二个是妇人之仁。你看当时的会稽太守叫他一起起兵,后来他就把会稽太守杀掉了,实际上这个还是很残忍的。然后那个楚王立起来,本来是一个放羊的小孩子,他也不放心把楚王杀掉了,这个都是很残忍的,让他失去人心。但是在鸿门宴上他又有妇人之仁,又不忍心杀掉刘邦,他那个时候如果是杀掉了,哪里是一个樊哙可以阻止得了的?但是他放跑了,这是妇人之仁。气得当时他身边的谋士范增就说,“竖子不足与谋也。”哎呀,这小子,不值得跟他共事,不值得跟他做事。这些其实都是他的弱点,我们要能够知道自己的弱点。
再一个是要有知人之明,知人谓之智,我们要能够知道人的才能,要知人善用。刘邦后来得天下以后,也曾经与他的大臣们一起探讨,说为什么我能够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败?他就说,“关键就在于一个能不能够用人”,刘邦就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天下最优秀的三个人才都给我用上了,都能够为我所用,我当然成功了。”
而项羽很多人都从他那边跑掉了,韩信也从他那边跑掉了,就剩下一个范增,唯一的一个智囊,一个谋士他都不能用,你说他怎么会不失败呢?项羽这个人有时候确实也很没有头脑,刘邦略施小计,离间计,就让他把范增逼跑了。
有一次项羽派一个使者到刘邦这里来,刘邦预先就摆好很丰盛的酒席,看到项羽的使者以后,就故意装作很慌张的样子说,“哎呀,我不知道是项王的使者,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
亚父,就是项羽那个时候很尊重范增,叫他做亚父,就是干爹,或者说是叔叔,干爹这么一种性质。
然后马上把丰盛的酒席撤掉,换上很差的酒席。那个使者回去马上就转告项羽,项羽很生气,就怀疑范增肯定跟刘邦串通起来了。你想想范增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马就说,“天下已大定也,大王自为之。”拂袖而去,中途这个背上的疮发起来就死掉了。
所以事实上,这个都是启发我们要有知人之明。一个企业要成功,一定要能够运用大众的智慧。你看项羽是个人英雄主义,而刘邦能够调动和运用集体的智慧,所以他自己虽然一无所能,但是可以说他又是无所不能。
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是能够让一切有智慧的人都为我所用,而又能够安心,这样用人的智慧是大智慧。这个世间最有智慧的,不说出世间,说世间,最有智慧的不是科学家。为什么?科学家还是要给人打工,要么给政府打工,要么给企业家打工,对吗?肯定是这样的。所以最有智慧的应该是懂得用人的人,有这种智慧,这个是最有智慧。当然出世间的智慧我们不能比,那不用讲了。从世间来说必然如此,所以要有这种智慧,这个是要有知人之明。
第二类是要能够知人善用,而且所用的人要比自己高明。
中国有一个《反经》,是李白的老师赵蕤曾经教过他的。那上面就有说过,怎么用人呢?“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你用的都是你的老师,智慧比你高明,样样都是给你学习,那你能够王天下,能够统一天下,能够内圣外王,这个是儒家的理想。
再次一等,你用的是你的朋友,跟你智慧相当,旗鼓相当的,你也用朋友的礼节来对待他,你不会限制他,而是调动他的积极性,那怎么样?能够霸天下,能够成就霸业。你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他们用的那些谋士,那些大臣都是很有能力的,用友者霸。
用徒者亡,如果你好像武大郎开店一样,用的人一个比一个都比自己要矮的话,你说你怎么搞得好呢?不可能。如果说我们用的人都只是那些唯唯诺诺,只会听话,你推他一下,他动一下,他根本上没有主观能动性,也没有智慧去处理事情。他要去推销一个产品,件件事情都不能够随机应变,打电话回来向你请示,你说你累死了、忙死了,你怎么会做得好?不可能做得好的,用徒者亡。所以这个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是我们要有容人之量,哪怕是敌人,只要他有才能,我们都要能够用,这样子的典范很多。那些有成就世间事业的人,好多都是如此。你看齐桓公、曹操,他们都曾经把是敌方阵营的人为我所用。
齐国本来有几位公子,大公子后来继位就做齐襄公,齐襄公无道,荒淫好色,所以就给国人赶跑,国家起内乱。另外有两个公子,一个是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一个是公子纠。当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叔牙两个是分别辅佐这两个公子,管仲他就辅佐公子纠,鲍叔牙就辅佐后来的齐桓公,就是当时的公子小白。
后来齐襄公死了,两位公子都马上就跑回来,哪个先到首都,肯定哪个就先做国君。当时两个公子在路中途就相遇了,当然各为其主,所以管仲就张弓搭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公子小白还是很机灵,他马上就倒在车上,大叫一声,他就故意装死,其实是没有受伤,就射中衣带而已。这个公子纠就放松警惕,就跑得比较慢。
当然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就星夜兼程赶到首都,首先继位,就是齐桓公。继位以后,当然这个公子纠就没戏了,两个人又跑回鲁国去。鲁国是个小国家,齐国是个大国。马上新继位的国君齐桓公就派鲍叔牙去跟那个鲁国的国君传令,说,“我们现在新的国君跟公子纠恐怕是不能相处了,但是两个又是兄弟,我们齐国不好处理,还是请你鲁国自己处理好吧。”
鲁国的国君马上就把公子纠杀掉了。
但是鲍叔牙他和管仲是朋友,他就知道管仲才能很好,他就对鲁国的国君说,“管仲我们要提回齐国去审讯。”用囚车把他押回来。
鲍叔牙这个人很大公无私,朋友之间相处,他没有妒贤嫉能的思想。好像我们佛教里面所说的随喜功德一样,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管仲,他就主动向齐桓公推荐,说,“管仲虽然曾经有射过你,但是其实他是很有才能的,你应该用他。”
一开始齐桓公他没有反应过来,不同意。他说:“那不行,他的动机是要杀我,我怎么可能用他呢?”
然后鲍叔牙就说了一句一针见血的话,说,“如果大王你不想成就霸业,那就可以不用他;如果你要成就霸业,你非用他不可。因为举国都没有超过他的人,我的才能也比不上他。”
齐桓公也确实是气度不凡,马上就醒悟过来了,下令赦免管仲,然后拜他为大臣,而且拜他做宰相。他们就有过一次很精彩的谈话。
首先是齐桓公他有自知之明,他说,“我有三个缺点,你看看值不值得你辅佐我?能不能够做国君?”
管仲他当然知道。他就故意说,“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
这个哪里没听说过,肯定知道了,不过是说一个冠冕堂皇的表面话,让这个齐桓公好下台。
然后齐桓公就说,“我有哪三个缺点呢?第一个缺点是我很喜欢打猎,有时候我会连续几天都跑去打猎,不管什么国家大事,什么诸侯使节,我统统不理他,这是我的第一大缺点。第二个缺点是我很贪杯,我喜欢喝酒,逢喝就必醉,有时候喝得醉熏熏,几天都没醒过来,所以国家大事也处理不了。第三个缺点是我很好色,家族里面那个长辈的,好像阿姑那一辈,平辈的姐妹这一辈,有好一些都曾经为我所污,然后她们不能出嫁。你看看,我这样子有没有资格做国君,值不值得你辅佐我?”
然后管仲就说,“这一些作为国君来说都还不是根本致命的弱点。做一个国君要成就事业,根本致命的弱点是两条——优及不敏。如果你有这两个缺点,你不能成就,不能做好国君,你自己有一些其他的小才能,小聪明都没用。”
“优”是优柔寡断。“不敏”是反应迟钝。
优柔寡断,所以你不能够知人善任。你就明明知道他是个人才,你都不能够马上去拍板用他,发挥他的才能,不能用人。
“不敏”,那就反应很迟钝,所以不能够及时拍板。
你缺乏这两个才能肯定做不好。
“但是国君你这两个缺点都没有,所以你能够做好。”
毛泽东后来读《史记》,读到这一段他就总结,他说,“做领导人其实只要做两件事就好了——一个是用人,第二个是拍板。”
很痛快,就是四个字——用人拍板,就是领导要做的事情。
做企业家也是如此,你不能够用人,你累死也是干不好的。企业小的时候,企业家的能耐本领有多大,企业就有多大;企业壮大发展起来以后,企业家的心胸气势有多大,企业就有多大。为什么?你心胸大,你能够运用天下一切人的智慧,大家齐心合力来成就事业,当然肯定成就,肯定成功。
所以这个是不能优柔寡断,不能不敏,这个应该是最重要的素质,最优秀的素质,最基本的素质。
果然齐桓公就在管仲的辅佐之下取得了很大事业的成功。书上说是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时周天子已经很衰弱了,他能够让大家都去向周天子进贡,让天下统一,然后九合诸侯,九次把诸侯召来会盟,有这个魄力,所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这个就可见知人善用的重要性。
这个是作为企业家、领导者、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有知人善用的本事,要有知人之明,要有识人之明。我们有没有?现在我们读了那么多书有没有学会?可能没有,学也没有学过。
你看曾国藩,他所谓的十三套学问,有一套学问就是能够看人。他看某一个人,看他的骨相,看他的神态就知道这个有没有成功的机会,将来会不会是善终,还是战死,寿夭穷通都看得出来,这个本事有了。你稍微读过一点书应该都会。但是我们现在好像不太会了。
其实是皮毛,如果你学过我们佛教里面的《药师经》看得更准。眉毛是一个人早年的运,胡须是一个人晚年的运,当然有很多具体的方法。然后男众最重要的是看鼻子;女众最重要的是看耳朵;小孩子最重要的是看牙齿,都可以看到了。当然神情气势就更不用讲了。
以前的人很厉害,你看《左传》上面讲,那些读书人好厉害,他看一个人一眼就知道,这个人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他都能够看得很准。他不是盲目地去推测,他是有依据的。看一个人怎么走路,看一个人怎么说话都知道了。不要说读书人,普通人都知道。
我们说个简单的,有一次管仲跟齐桓公商量,要攻打卫国,在这个朝堂之上商量好了。然后退朝以后,齐桓公回到内宫,他有一个卫姬,就是他有一个妃子是卫国过来的。这个卫姬看着他,马上就跪下去拜,然后说,“君王,我代卫君向您请罪!”
齐桓公很莫名其妙,“怎么回事?你无缘无故请什么罪?你为什么要请罪?”
卫姬就说,“我知道大王已经起心要攻打卫国了,那是我的祖国,所以我要代卫君请罪,请求国君您不要去攻打卫国。”
齐桓公很奇怪,说,“你怎么知道?”
然后卫姬就说,“我看大王刚刚走进来的时候,志得意满,雄赳赳,气昂昂,就是一个要攻打人家这么一个气势。但是一看到我之后马上脸色就变了,所以我知道你肯定要打我的祖国了。”
是不是很厉害,一个女人,她看一眼就知道了。我们现在是什么都不知道,没有知人之明。这就是说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些学问,我们其实是有必要学一学,为什么?相由心生,相随心变。你懂得的话,事实上对自己也好,看人也好,很多人苦于找不到人帮忙,找到人以后也对他不放心,不知道他品质怎么样,为什么?就说明这个企业家没有知人之明。你看不准人,不知道他是对你忠心的,还是假的,你当然就很麻烦了。
第二天早上一上朝的时候,管仲马上又直截了当就来问齐桓公了,说,“大王,您老人家是不是已经取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了?”
这么厉害,你看,人家没开口,他就知道了。
齐桓公说,“你怎么又知道了?”
管仲就说,“我当然知道了。国君您走出来的时候态度很谦逊,动作很柔和。然后一看到我的眼睛好像马上又要避开,有惭愧心一样。所以我知道您这个心里面的想法,念头已经打消,不想打卫国了,肯定是听了卫姬的话。”
那个时候的人是不是很厉害?看一个人的神情就知道他想什么。
这个很多了,这个是皮毛的皮毛。我们不要说懂佛法,你随便懂一点儒家的典籍都知道。当然如果你懂得佛教的《药师经》,更加看得准。
这个是我们说要有知人之明。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道与企业管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