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3跑商跑商 阿里巴巴 jianghack的博客 BLOG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消失的浙商,开始以阿里巴巴和马云为耻辱
消失的浙商,开始以阿里巴巴和马云为耻辱来源:凯迪网络
在过去的30年,浙商群体从形成到逐渐壮大,进而风靡全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回望过去,但更要展望未来。“最近像杭州的南望集团和台州的飞跃集团这样知名的浙江民企,接连出现因资金困难而面临生存困境。通过这些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浙商通过30年的发展确实走到了一个必须变革的十字路口。”浙商研究会战略顾问胡小平就点出了所有浙商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下一个30年,浙商如何转型和变革,浙商创富的新模式到底在哪里。
  “以阿里巴巴和马云为代表的浙商已经破坏了浙商的信誉,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我们浙江企业家眼里,阿里巴巴就如同IT界的‘脑白金’。企业不一定要做大,但一定要能够做久。”浙江永利实业集团董事长周永利说,群发询盘,导致供应商血拼价格,相互残杀!很多做过阿里巴巴的企业对这一点肯定深有体会,一开通阿里推广就有很多询盘过来,高兴不已,于是集中人力物力应对网上商机。可是很长时间过去后,音讯全无。这是很多阿里会员的切身体会。“当然下一个30年,浙商寻求新的创富模式,需要所有浙商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浙商的群体性优势才能继续。”
  南望:一个浙商的“非意外”死亡。
  南望如何被内外种种因素推挤、逼迫,一步步滑向破产深渊,是当下哀鸿遍野的江浙商圈的一个典型标本。如果不是这一轮疾风暴雨般扫过的宏观调控,南望集团,一家号称年销售额5亿元的安防企业,很难进入《世界企业家》杂志()的视野。曾是浙江安防行业龙头的南望是家小公司,惹出的麻烦可不小。
  2008年3月中旬,26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相继追债,南望集团脆弱资金链终至彻底崩断。其账面净资产不过5.4亿元,债务总额却超过14亿,将200多个债主(每家从数千元到上亿元不等)卷入其中,至少有10家与其有互保关系的浙江知名企业损失惨重,震波在杭州商圈内外迅速扩散。这家小公司如何被内外种种因素推挤、逼迫,一步步滑向破产深渊,是当下哀鸿遍野的江浙商圈的一个典型的标本,一个饶有意味的缩影。
  近日,《世界企业家》杂志遍访南望主要股东、债权人,几经辗转,见到已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的南望集团创始人、总裁张健。昏暗的咖啡馆中,几缕纤弱的阳光从这个46岁的男人身侧滑过。他有张不容易被一眼记住的面孔,头发刚染过,下巴却还残留着花白的胡茬,不住地叹气,语气急促,问或有长长的沉默。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专访中,他对其一手缔造的企业迅速坍塌,充满了悔恨、自责与无奈。
  是什么力量折断了南望的脊椎骨?几乎与南望同一时间麻烦缠身的,还有台州大名鼎鼎的飞跃集团,而南望事件爆发4个月后,浙江义乌的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随着资金链断裂一度不知所踪,留下了达14亿之巨的高利贷欠款和3亿银行欠款。企业倒闭、老板失踪的事件何以频频发生?中小企业生生死死,在江浙一带本属寻常,但今年一颗颗陨落的明星颇多相似之处:大量投资地产,涉足巨额民间高利贷,债务链条复杂,短贷长投,盲目多元化扩张、偏废主营业务。
“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命运是这样的恐怖!”张健摇了摇头。
  浙江三花集团是南望第二大股东,其董事长张道才是张健的同乡。张道才还记得第一次见张健时的情景,印象中,后者“不是口若悬河的那种人,老实巴交,见了面就和你描绘技术前景。”
2007年底,南望命悬一线时,张健还向张道才借过5000万元,讲明是短期拆借,但张健迟迟未还,张道才隐隐感到不妙。
  2008年3月初,张道才接到某银行负责人电话,“听说南望有点问题,你听说了吗?”“听说了,你听到些什么?”双方都得到了风声,但谁都不愿意亮出底牌。这次彼此试探的谈话不久,3月18日,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资产保全,查封南望集团的所有资产,并限定资金“只进不出”。甚至对南望某些高管来说,这一消息来得都很突然,他们仅仅知道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却没想到窟窿如此之大。一位业内人士回忆,当时他正和南望集团的一位项目负责人在宁波参加投标,“南望已知道自己十拿九稳中标了,就在公布的前一天晚上,南望的人接了个电话,愣了半天,当晚就赶回去了,那是相当大的一单,可惜了。”
  阿里巴巴:从浙江的骄傲到浙商以之为耻。
  中小企业成也阿里败也阿里。阿里巴巴确实给中小企业带来了甜头,很甜!阿里巴巴平台的老用户张俊透露:“我们从2003年起就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做电子商务,当时效果确实非常明显,用了这个平台后,我们的业绩当月就提高了70%。”成长的道路上于阿里~~合作是多么愉快的事啊。
  尝过甜头的都是死在甜头里。大家一呼(先是忽悠再是呼好)而上,阿里巴巴让这些吸过它的“海洛因”的中小企业拼命在互联网上撕杀。绍兴金鼎公司表示,现在一个采购商可以随时向几十家、上百家供货商发出询价,你比别人报的高一点,采购商就不会再找你了,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我们逐步在把电子商务的平台向百度的竞价排名和谷歌关键字广告上转移,许多企业花了2800元购买阿里巴巴诚信通资格后才发现,并未给自己带来什么客户。现在,一个热门关键字往往会有几十页的搜索结果,排名靠后的企业基本上无点击,更不用说获得商机了。为抓住这一机会,阿里巴巴在诚信通基础上又增加了竞价服务,如果要将自己的企业或产品排到关键字前五位,每月须再向阿里巴巴交500元至1600元的竞价费。
  费用的隐形增加和商机的减少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开始逃离阿里巴巴,这一点在数据给予了印证,阿里巴巴的付费用户2006年增长率为44.5%,2007年下滑至39%,2008年一季度这一数据甚至降至7.1%。。”“很多‘中国供应商’企业也尝试购买国外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广告,甚至搜索引擎带来的订单有超过阿里巴巴平台。”一位广东做安防器材出口的杨老板说“中国供应商”是阿里巴巴旗下针对出口的一款产品,每位会员需交纳年费8-12万不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助理荆林波更是撰文指出,阿里巴巴现在存在对马云的过度个人崇拜、股权结构存在隐患、管理层股权比例过小、组织结构扩大后导致决策滞后等四大问题。除了部分用户及业内专家对阿里巴巴未来前景表示担忧外,该公司营收风险也在逐渐加大。数据显示,阿里巴巴中国交易市场营业收入逾2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的32%,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占总付费会员的87%,超过国际会员的6倍。
  为什么前些年阿里巴巴可以如此赚钱呢?“因为中国的广大中小企业不懂网络营销,甚至绝大部分的大企业也不懂网络营销!马云的忽悠是非常成功的,于是就让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认为上了阿里巴巴就有生意,于是都给阿里巴巴交钱来上网。了解了更多的网络营销知识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冯根生,这位浙江著名企业家说,“阿里巴巴收了客户的钱,但是并不能成交。这种行为是欺诈,更是对我们浙江商人信用的破坏”。
  郭广昌批判说:“阿里的软肋是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设立骗局”。一直以来,加入诚信通的门槛很低,只需将公司的营业执照等资料的复印件传真过去,由杰胜认证公司认证通过即可。阿里与认证公司本来担负审核责任,要尽可能将提供虚假信息的公司拒之门外,但是,由于这个认证过程本身就不是很严格,而不少代理公司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用户,故意放松监控。实际上在一些地方,只要每年交纳2300元左右不等的年费就可以成为诚信通会员。这一定程度上导致有些机构和个人伪造营业执照,通过阿里的三分地网络进行诈骗。已有部分用户针对阿里的上述行为在三分地网络上抱怨,但由于阿里的态度暧昧,总是在踢皮球,用户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最后不了了之。类似情况已经严重损害了阿里的声誉。
面对新一轮博弈,浙商如何应对?
  “少帅班”多了一门新课。67岁的茅理翔,这几天心里一直在琢磨,给9月份开班的“家业长青班”的学员开些什么新课,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当前的形势。
  身为慈溪企业方太集团董事长的茅理翔,自从把企业交给儿子茅忠群管理后,去年就创办了“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外界称为“少帅班”。面临宏观调控,企业经营备感压力之时,“少帅班”的学员们的关注点惊人的统一。这些浙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正在努力理清思路、思索对策。
  “少帅班”关注新课题。6月28日,“少帅班”第四期家族企业接班人专修班开学了。这一次,8天的培训班设置了一门新课程,主讲人是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内容是有关中国企业家的新一轮博弈。这门课程跳脱了以往关于企业交接班的常规框架,针对当前民营企业家们的共同困惑,探讨了如何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问题。
  院长茅理翔解释,这段时间跟很多学员进行个别交流,他们都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就感觉到,应该开设一些配套的课程。当人们还在怀疑这些家有上亿资产的年轻人是否堪当大任时,他们已经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风云变幻的宏观背景,开始了对企业困局的省察和思考。茅理翔说:马云的“过冬论”弄得人心惶惶,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马云那封信的意思:
  一是稳定军心,马云是个很要强的人,从来都不服软,一旦让步,后果往往比想象的还要严重,但是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的确是内忧外困了。所以,马云要稳定军心,阿里巴巴一旦完蛋,淘宝,支付宝,还有那个赔钱的雅虎中国都将会面临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神仙也难救啊。恐怕那个时候只有关门大吉了。
  二是推卸责任、把股市低迷的原因大部分责任推卸给全球经济萎靡,而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受害者,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雄风,看来正是应了那句话,落架的凤凰不如落汤的鸡。但马云高明的地方在于把自己的冬天说成整个行业的冬天,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笔者认为:“当下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冬天,对网易、百度、搜狐等影响甚微”。而且搜狐前不久公布的盈利信息足以说明上述情况。
  新浙商淡定应对压力,尽快摆脱马云们的阴影。
  “建议浙江省尽快披露首批信用破产企业黑名单,一定要把阿里巴巴写进去”。茅忠群平静地对《世界企业家》说。新浙商淡定应对压力,尽快摆脱马云们的阴影。拥有资产近千万的温州苍南人黄易龙,想起1984年自己借钱的情景仍然是记忆犹新,那时为了承包四川一个工程,他费尽口舌并答应以年底还钱为条件,从亲戚、朋友等处凑了1万元。到了年底还钱的时候,刚好有另外一个工程也在招标,而他手头的钱只够还给亲友,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好咬牙把钱还了,而眼睁睁看着丢掉另一个工程。
  “信用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面对亲友的时候。”黄易龙这样说。他认为,如果不还钱,在当时的条件下除了亲友圈子,其他人再也不会把钱借给自己,因此宁可少一个工程,也不能“违约”,因为圈子小违约成本太高了。高小勇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浙江没有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也少有国有企业,当然也没有什么国家贷款,于是缺资源的浙江私企,只好靠信息成本相对较低的亲戚、朋友、邻里、同村、同乡的民间借贷。
  “钱和自然资源不同,自然资源不能走动,要拿钱来换;而钱是可以流动的,你对它好,它就会流到你这儿。怎么算对它好呢?只有三个字:讲信用!”高小勇对世界经理人()说。他分析,讲信用并不是浙江人专用品德,在当时条件的约束下,浙江人发现讲信用比不讲信用更有利可图。这一点与广东不同,广东有港人的投资,后来办特区有国家的投资,钱来得容易,就有些用钱的坏习惯,烂账当然也就多。
  尽管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来自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综合作用下的巨大压力,然而,在谈起这些时,这些新浙商们仍显得从容淡定。罗宇平静地说:“这几年经济确实有过热之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也是正常的,并不在意料之外。经济发展总归是在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就好比股市,也不可能一味是牛市,但总有涨回来的一天。”
  连久经沙场的老浙商茅理翔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宏观调控无法回避,“方太”也正受到成本上涨的压力。但儿子茅忠群和他都认为,困难和机会是均等的,越是困难,对优秀企业和优秀品牌来说,就越是一种机遇。当然,新浙商们的淡定和冷静并不是盲目的。或许有人会质疑他们太过年轻缺乏忧患意识,但实际上,他们中不少人的从容在于自身早有准备。该如何让企业破局?他们已从思考层面进入操作层面。
  他们知道企业生存的命脉在于产品。因此,就必须通过加强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来消解困境。茅忠群在接过“方太”权杖的数年间,一直非常重视产品和科技创新。早在去年,茅忠群就意识到国家严峻的宏观调控即将到来。他及时制订了新产品研发的计划,在今年一口气推出了10多款新产品,最近还推出了一体化的厨具五件套。他明白,必须要通过产品的不断更新去引领行业的潮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市场对他们的企业和产品始终保有一份新鲜感。
  少帅茅忠群不惜代价,提出设计领先的理念,不断强化自己的设计团队,还与美国著名的设计公司联合研究设计,一年花在设计和研发上的费用是五六千万元。就在上个月,位于杭州湾新区的“方太”新厂区里,诞生了一个6000平方米、世界最大的厨房用具实验室。
  不是结尾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企业家如同雨后的蘑菇,它不可能在每颗树下都冒出来,而仅仅是在适合的土壤中冒出。著名经济学家、北大经济学教授曹和平就认为,浙江的土壤孕育了一批最好的企业家资源。“但这仅仅代表着过去,未来浙商要想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必须形成从制造经济走向定价经济的新浙商团队。”曹和平说,任何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了定价权,才能具有抗外界风险的生命力。
******************
中国青年报:未来的马云被北京工商局下了逐客令
  根据北京市工商局文件,从8月1日起,北京地区的网店均应领取营业执照才能经营。一个上万人参加的调查表明,有86.95%的人不赞成此政策。这项颇为“扰民”的政策出台背景和执行效果如何,值得关注。
  单从政策的执行日期选在8月1日,就看出决策者的草率和冲动。
7月2日出台文件,1个月就全面执行,北京市工商局未免高估了自己的执行力。许多规规矩矩做小生意的网店主到本区的工商局办理登记时,不少工作人员都搞不懂该如何操作,甚至还要求提供营业场所,这样传统的思维根本就没搞清网店是怎么回事。而奥运在即,全北京都在喜气洋洋、紧紧张张、忙忙碌碌迎奥运,尽量少惹事、少添麻烦是大局,而工商局却自找麻烦,用句俗话说是“真没眼力见儿”。
  日期的选择透露出此政策出台的随意。以规范之名,行限制之实,北京市给本地的电子商务发展泼下一盆冷水,很可能造成“电子商务在北京的第三次大转移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语)。记得马云的阿里巴巴在杭州兴起后,上海市委书记和广东省委书记曾分别发表感慨并展开讨论,“为什么上海、广州留不住马云”,对错失了发展电子商务的人才和机遇表示遗憾,而北京市却还在忙颠颠地下达“驱逐令”,令人不解。难道北京市除了贪大求洋的“总部经济”、“金融中心”,就不想发展一下方兴未艾、活力无限的电子商务?政府这只大手“一管就死”的例子还少吗?
  除了“地域歧视”,此政策还有“与民争利”之嫌。尽管只是登记注册,但随之而来的收税应该是可以预期的。也许,网店收税是个盲点,有一定的税收流失。但中国多年来的税收增长均两倍甚至三倍于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巨额的财政收入已有“国富民穷”的趋势,为什么还不放过网络店家的这点“蝇头小利”?“藏富于民”
有什么不好,非得把天下的财富揽到自己怀里大盖办公楼、形象工程或者公款吃喝才过瘾?
  出台政策的初衷,据说是为了“促进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但真能通过行政监管达到这个目的吗?那么多实体商店或者电视购物欺诈消费者的现象多如牛毛,不都在工商局登记注册了吗?单纯依靠政府监管就能促进诚信经营,很多情况下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凡是参加过网购的朋友都知道,成熟网店(如淘宝网等),已经建立起透明的信誉评价和规范的支付体系,网店老板甚至比实体商家更在乎顾客的感受和评价,市场自律做得相当到位。
  面对数以万计的网络小店,行政监管的成本有多大,不知道有关部门是否做过统计?难道也要像城管追小贩一样天天进行“猫抓老鼠”的游戏?可悲的是,如此凭空增加的行政成本,还要由我们纳税人来买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郑重声明:本文来源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QQ:),我们将会尽快处理。
&&&&热门资讯
企业库版权所有 &
&传真:6 &精彩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龙八部3跑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