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居士太极体悟录会心录

[转载]二水居士:寻找太极阴阳球
(据第二次赴马来西亚槟城讲课视频整理)
地点:大山脚 槟城 马来西亚
佛说,一念三千。简单的一个念想,三千的性相都具足在其中。百界、十如,多少的因缘、果报,多少的本来究竟,就存乎于一念想之中。去年年底,游志伦、锺德灵等陪我第一次游玩槟城,行程之中,来与不来,其实只是浅浅的一念,而今,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的创立,槟城,拥有了这么多热爱太极拳的拳友,拥有了你们这些真心喜欢杨式叶派太极拳的拳痴,这一次,我又有幸能来与大家分享杨式叶派太极拳的教学体系,这,又需要具足多少万万的因缘、果报,多少万万的的本来究竟呢?我的老师金仁霖先生也喜欢说一“缘”字,他说学拳需要具足“拳缘”、“人缘”。我相信这是缘,我也珍惜这份缘。
过去的一周,我与大家分享了杨式叶派太极拳的一组行功式--静中动。通过静中动的训练,向大家分享了我对太极拳的认识。通过这组行功式,旨在构建方圆相济,完整一气的间架结构。通过这组基本功,了解作为内功拳的太极拳,以内动、伸筋拔骨为重点的训练体系。
今天是这次槟城之行的最后一课,我们来回顾一下一周来所训练的内容:
我们先来谈谈间架的概念。譬如这幢房子,几根柱子,几根梁,通过一些榫卯结构,搭建成了这座房子。这就是间架。倘若没有了间架,这房子就会坍塌。我们再来举一个最简单,最极端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纸板箱,纸做的箱子,纸张是很柔和的,它根本不具备任何的承载力的。但是,一旦做成了纸箱子,人就可以踏上去了。为什么呢?因为纸张一旦做成了箱子,就具备了间架,方方正正的。
但是,方方正正的间架,不会动的,摆着是可以的,却不便于动来动去的运转。所以,太极拳的间架,我认为是需要具备“方圆相济“的特质。方圆相济的间架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譬如说一个球体,球体可以任何方向,任何角度的运转,很灵活。但是,在这个球体里面,还需要再内置一个方方正正的间架。古人说,唯方能载重,唯圆能致远。方圆相济,才能应对裕如。所以,我在第一天,就给大家讲解一个概念,说太极拳是要在我们身体里寻找一个太极阴阳球。
太极阴阳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一点点想象力。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可能变成一个肉球。之所以说是阴阳相济的太极阴阳球,那是因为这个“球”,有看得见的部分,还有看不见的部分。我们要探求的是身体三大节,以及与三大节相应的三部分空间。这个空间也不是无限的空间,相应,指的是我的身体能够影响的,与身体三大节相关联的这部分空间。躯体的三个部分,与与之相应的三部分空间,构成了太极阴阳球。
我们怎么来寻找这个太极阴阳球呢?点、线、面、球,寻找太极阴阳球也必须从找点开始。
找点:这一点,指的是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
找点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其他的一些感悟。譬如我们平时能感知自己的两只脚,无非是两个支撑点。人一旦站立,就似乎是两脚的这两个支撑点,把整个人撑起来的。我们在无极式平行步高站式时,两脚间距要求是两肩内侧的距离。通常说的与肩齐宽,往往会理解为是两肩外侧的间距。平行步站立时,倘若两脚宽度在两脚外侧的间距,两脚就会有支撑感,而当两脚站立,相距在肩内侧时,两脚其实是放松的,使不出劲来的,两脚似乎漂浮了,像是漂浮在水面上。这时,其实脚踝骨是松灵的。而当脚踝骨松灵后,两脚就不再是依靠两个点在支撑,而是会感觉到两个脚底板像是两块面积。人在向前到前脚掌,向后到后脚跟,最后找到涌泉连线中心点,我们在前移后荡时,我们的中心线一直是在前脚掌、后脚跟、涌泉三个点之间移动。这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两只脚底板,像是坦克的两条履带。我们的履带只是没有坦克履带这么大,但毕竟是履带了。
当我们两脚平复贴地后,能够感觉到两块小的面积,在维系自身身躯的平衡时,我们的稳定性就会比别人好。因为仅仅依靠两个点的支撑,当手接触对手时,对手能明确感知你力量是来自使劲支撑着的两脚跟的,这样其实是给了人攻击的目标了。而改成两脚底板平复贴地之后,虽然你会感觉两脚使不出劲来了,两脚虚了,不踏实了,没有了以往两脚撑地后,“牮柱”般的实实在在的支撑力了,但事实上这正是我们需要改变的一个观念。两点支撑着的,其实是与人攻击目标的,目标既然是明确的,对手就可以来撬动你的目标。平时在推手中,对手的作用力,一般情形下,其实只是在你的上半身。对手一般不会弯下身来扳动你的两只脚,更不会专门来扳动你的脚跟。那么,当对手来力作用在你上半身,外界作用于你上半身的力,使得你的两脚离地了,从而失去了平衡,这期间,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你的脚踝骨的紧张。如果我们来设想一下:我们的脚踝骨是两只弹簧一样的装置(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称呼弹簧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来力,一旦传导到了脚踝骨后,这个弹簧装置能上下左右前后的用弹性来缓冲对手的这些力,我们的脚底板就稳定了。反之,两脚踝骨如果是硬的,与两脚底板之间像是铁块浇注的,那么可想而知,对手的来力一定会全部作用在你的脚底板上,这样脚底板的稳定性就差了。所以孙禄堂讲过,太极拳不会是一棵树,不会是浮萍,太极拳像是小溪里的一棵水草。水草这个譬喻说的不是让我们的腰乱扭一气,水草的譬如重在说明水草的根与水草之间的关系。流动的水作用在水草上,而水草的根是不受力的。倘若要更加精确一些的说法,我喜欢讲是一根竹子。一棵树,飓风一吹或许会断裂,一根竹子,风吹过却不太会断。这关键在于竹子所具有的柔和韧性的特性,就像脚踝骨松灵之后,来自外界作用于身躯的力,因为脚踝骨的缓冲而减少了对脚底板的冲击。
第二个感悟是,我们在前移后荡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脚底板在前后向是被分作了三个部分,而左右向,其实也可以一分为二的。我们的中轴线,在两脚之间,事实上它的运动空间并不大的,当中轴线离开了两脚之间的运动空间之后,我们的脚底板就不稳定了,人就容易跌出。左右向的运动空间,就只在左右脚底板的两条中间线之间的区间。中轴在前后向的运动空间,只在前脚的前脚掌与后脚的后脚跟之间。我说的前脚掌,大约是指前脚大拇指趾根的位置,我说的后脚跟,指的是后脚脚踝骨的后侧这一位置。左右区间在两脚底板两条中间线之间,前后区间在前脚大拇指趾根,后脚脚踝骨的后侧之间,两脚之间的这块空间,这一区域,这一面积,就是我们中轴线前后左右运动时,赖以维系身形稳定的空间。
维持身形稳定的中轴线活动范围,我的老师金仁霖先生专门用了一个名词(这在其他太极拳书里恐怕找不到的),叫“际沿”,国际的际,边沿的沿。我们平时脚踝骨松灵了,这一“际沿”就放大了。
这一际沿放大了,脚踝骨灵活了,两脚底板平复贴地,也有了履带的感觉了,中轴就能在两脚底板几个点之间随意的运动了,中轴能够前进后退了,这才是我们维持身形稳定的最根本的要义。而并不是依靠两脚所谓的“五指抓地”或“入地三尺”。
如果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同时还要注意另一个概念,我刚才说了,那就是“间架”。有了方圆相济的间架,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好自身的“中轴”不受外力的制约,进而让自身的“中轴”在有效的“际沿”内活动的更加便利。倘若没有了“间架”,对手来力直接作用在我们的“中轴”线上,我们只是依靠中轴线自身的运化,那么仅仅依靠“际沿”,就不足以运化对手的外力冲击。直接化解对手对我们“中轴”所施加的来力,实际是我们身躯左右两侧的轴线。
接下来,我们来找线:
前手的食指根节、肘、肩里根、胯、膝盖,到前脚涌泉,这是一条圆曲线。之所以说是圆曲线,意思是说,圆曲线的曲张度是可以变化的。(让阿冯来示范)想象一下,你手上拿着一把刀,或者是拿着一把枪,前后方向的曲张度可以伸缩,但是刀尖的方向或枪头的方向不能随便改变。有了这层意思,我一接触你的前手,倘若我用些力,你的前手可以随着我的来力而随其曲蓄,而虚拟的刀尖或虚拟的枪头,却依然对着我的,这样,我就会怕,会有恐惧感。你看,你还对着我,这把枪依然对着我呢,我怕的。再者,从力学角度来说,我主动用力推你,你随我推的方向而曲蓄了,你的手收缩到自己身躯附近,力气就愈大。我的手离开我的身躯愈远,我的力气就愈小,甚至已是强弩之末。我的力量已经到了极限,超出了有效作用距离了。这时,你的枪头或刀剑倘若没有对准我,我还是不怕。你看你的枪头对着那里呢,没有对准我。之所以说是圆曲线,就是要求平时前手在曲蓄时,尽量保持准头不失偏颇。我们第一节拳架“平捋、抱”之后的第一个劲路变化“截、切”,一旦曲张度变化,你看,你这就是一把枪,随着把我的劲路改变,你就直接把我的力还了出去,反作用于我了。有了这一条圆曲线,就能对中轴线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第二条线,后脚的肩、胯一直到后脚踝骨,要尽量后撤,靠足。我用力想进,你尽量后撤,靠足了,所谓阴极生阳。我就进不来了。
这两条边轴,是为了保护中轴线的。说是推手,其实是无手可推的。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推你的手而来推你的手,我目的是要破坏你的中轴线,让你的中轴线离开你中轴赖以稳定的“际沿”,进而让你失去平衡。而你为了防止我来破坏你中轴的稳定性,你就用左右两侧的这两条边轴,来保护你自己的中轴。这样,我的手就自然与你的手相接触了。
好了,你一旦用你左右边轴搭起间架,来保护你的中轴线时,你身上就有了三条轴线了。这三条轴线,就像是中国汉字里的“川”字,四川的川,前手的圆曲线,就像是川字的第一笔的撇,后脚的肩、胯一直到后脚踝骨,就是川字的第三笔。川字的中间一笔,短短的,就像是身躯内的中轴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川字的左右两笔尽量的写得宽一些,更好的来保护中间的这一笔。张三丰《无根树》道情有:“无根树,花正亨,说到无根却有根”,中轴虽然是不着地的,没有根,但有了间架的保护,就有了坚实的根基了。
你看你推我,你明明是双手推在我胸前的,感觉推到了我的中轴了,是吗?我双手一伸,只是一舒展,你看我有了三条轴线了,我再把间架放宽来,你推不到我了吧。
那么怎么样才能将左右两条轴线拉宽呢,这就涉及太极拳最为基本的训练方法:开肩、开胯。开肩、开胯的拳技意义就在于保护中轴不受攻击。
那么开肩怎么开呢?关键是锁骨拉开。
前段时间,我们有训练锁骨向两边对拉开来的练法。头后靠,腰背后靠足之后,锁骨往两边拉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通常他们的锁骨外端是往上翘的。一些时装模特,她们的锁骨是往两边拉平的,平锁。两个锁骨拉平后,像个衣架,有了这个衣架,就能把衣服撑起来了。因为时装模特,要表现的是衣服的美,所以一定要把锁骨往两边拉开来,身形端正。
那么开胯开哪里呢?我们也需要发挥一些想象力。我们想象一下,两胯里根,好像也有虚拟的两根锁骨,也要把它们拉开来。
在医学上,你们去翻西医的解剖学书,你会发现,髋关节与两大腿股骨之间,有两根骨头,叫“大转子”。一般的人,这个位置不太有过多的运动,所以,大转子这位置往往是呈现“夹”的状态。而我们要求将这大转子撑开来,意思是让髋关节与大腿股骨之间的间距拉开来,这叫开胯。很多老年人,七八十岁,缺少运动,早晨起床,坐起来时,稍不小心,就会有大转子断裂现象。因为一般的运动形式,这个位置不太容易锻炼到,老年人缺少运动,也容易骨质疏松,大转子一旦断裂,又不太容易复原,老年人常常会一瘫在床的现象。自己的体重,就把自己的骨头给压断了,这很可惜。而我们平时在做开胯训练的人,大转子的骨密度相对会很高。我曾在网上发过一张照片,是上海已故的一位老拳家叫马岳梁,马岳梁在83岁时候的一张髋关节X光照。他的这张X光照片可见,他的大转子较一般人的大转子要长很多。边上还附了一张50岁人的X光照片,马岳梁的大转子要比他长一倍以上。一方面可能马岳梁是满族人,马背上的民族,祖上就是马背上一代代下来的,基因上讲,他们的大转子会比我们汉人稍稍长一些。倘若你懂一点看X光的技术的话,他的髋关节和大转子非常光洁,骨密度非常好,像是三四十岁中年人的骨架。一看就知道,他非常健康。所以,他后来也非常长寿,他活到98岁吧。我的博客里,你们估计还能找到这张照片的。可以去找来看看。这张照片非常能说明开胯究竟要开哪里。
这个地方拉开了,就像是锁骨拉开了一样。形成了怎么一个概念呢,就是,脚、手跟身躯之间有了一个链接。
我始终在讲一个理念,人是从动物进化过来的。人原先也是爬行的。所有的动物,在爬行过程中,它们四只脚着地之后,一定会将胸腹往腰背贴起来,将脊梁骨拎挺来。所有的脏腑器官,仿佛是挂在脊梁骨上,跑动起来,其实是脊梁骨的伸缩曲张,带动着四只脚的协同运动。看马的奔跑、豹子的奔跑都是这样,都是依靠脊梁骨的一张一弛,来带动四只脚的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里,脊梁骨就能发挥很大的效用。脊梁骨带着脚运动时,身躯内的五脏六腑,所有的内脏器官,都会随之而动。所有内脏器官,都是脊梁骨在带动着运动。而我们现在人,一旦直立了之后,进退只靠两脚,所有的脏腑器官都是附贴在脊梁骨旁,我们一般的运动方式,内脏器官几乎是不运动的。即便有,脏腑器官的运动幅度非常非常小。脏腑器官运动量的减少,是现代人疾病的根源。
另一方面,动物的脊椎一般而言,不会有大问题。人一旦直立后,脊梁骨上就会出现两大问题:一是颈椎,一是腰椎。就像是造房子砌墙一样,从地面一块砖一块砖的砌上来,如果每一块砖都砌的很平整,墙体很直,墙体所有的重量都承受在贴在地面的第一块砖头上。就人体而论,倘若人的腰椎、颈椎都是直的、平整的,那么人身整体的重量,只是承受在两只脚底板上。因为脚底板的特殊构造,足以承受人体重量,所以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但是,如果我们在砌墙的过程中,中间有几块砖头是不平整的,有凹凸不平的地方,那么凹进去或凸出来的这些地方,就会承受很大的重力。人的头就是这样,颈椎的三四椎因为凹凸,头部的重力一大部分就会承受在这三四椎上,因此这两椎就容易受伤。人的腰椎也是这样,腰椎的三四椎,也是因为凹凸不平的,很多腰椎的疾病,基本都是在这两椎上。人的上半身的重量,一大半就会承受这两椎上,自然也就会受伤害。那么,我们练拳,我们把肩胯打开后,其实就是将整根腰椎、颈椎节节拔伸了。
从中医角度而言,督脉也贯通了。昨天我在跟大家分享任督两脉,要造两根桥,嘴巴里,舌尖轻抵上颚,是上鹊桥,谷道上提,会阴、会阳一脉相通,这是下鹊桥。建了这两根桥之后,任督两脉虽然联成一环了,但是因为颈椎、腰椎处是凹凸的,依然是没有势能,不会循环。而当整根颈椎、腰椎对拉拔长之后,命门上面一点点位置,就形成了拱桥的最高处,这也是一根桥。中医里讲的是夹脊,经外奇穴之一,脊椎两旁胸椎第一椎至第五腰椎的两侧。这根桥一旦搭建,整根督脉就理顺了,就能总督全身之阳脉了。
我们常说“先天返后天”的概念,那么,人的先天是什么状态呢?(拳友回复:动物)是的,动物!我们练拳,其实就是要返回到动物的某些运动状态。我们要假想着:手足像是动物的四肢,跟地面虚拟的着地,然后将胸腹向腰背贴去,整根脊梁骨对拉拔长后撑起来。当体悟到这样的一个状态,你会发现,你的脚不再象往常一样在迈步走路,而是整根脊梁骨会带动着你的脚。这就涉及太极拳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前面我说两只手,象脚一样虚拟的着地,两根边轴能够保护中轴了,这叫“守中”。现在肩胯打开后,中轴能够如蟒涌动了,脊梁骨会带着身躯运动了,而并不是依靠脚在蹬。脚在蹬劲,一定会是对抗的。当脚不蹬了,你会发现,你开始学会“用中”了。守中、用中。我第一天来就跟大家讲起过,杨澄甫老师的大儿子杨振铭,字守中,杨守中先生。为什么要叫杨守中呢?古人取名都非常讲究,非常有意思的。能守中,能用中了,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打中”了,如何运用自己的中轴,去起动对手的中轴。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他是剑仙。现在电脑里能看到的游戏《剑仙》的原型,其实就是他。因为《蜀山剑侠传》的作者还珠楼主,其实也跟李景林学过剑术,他其实是用自己老师的形象来作为小说创作的原型。剑仙李景林曾讲过一句话:不管形意拳、八卦掌还是太极拳,三句话六个字:守中、用中、打中。他其实已经将内家拳的精髓给讲透了。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怎么守中,怎样用中,怎样打中。
有了这个意识之后,人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间架。为了进一步理解间架,我们来找圈。
前几天我们讲过,在两肩内,套第一个呼啦圈,腰上也套一个呼啦圈,像古人的玉带,膝盖上再套上第三个呼啦圈。你们或许看过很多太极拳书,有些会有讲到点线面球,但他们的讲法,其实跟我完全不一样的。我讲的三个呼啦圈,形成了肩上的面、腰上的面,膝盖上的面,三个面,其实将身躯三大节根节、中节、梢节三节相连了。形成督脉统领下身上三道阳脉的气圈,完整一气。昨天我在跟你们开玩笑说张三丰,这就是张三丰的“三”,乾三连,《易经》八卦里的乾卦,这是纯阳的劲。
我自己学拳的过程中,为了体悟纯阳的劲路,也有反复的。我练拳架一段时间后,金仁霖老师认为我悟性太低了,难以理解拳势中的诸多劲路的变化,他就说,你先将拳架扔一旁,先学刀架吧。我就跟老师练刀了。当时我家里有一把刀非常重,三斤半多吧。一开始我练刀,根本拿不动刀的。而当练熟刀架后,我发现刀变得非常轻了。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刀架练的就是刀背劲,人的腰背竟然与手中的刀背相连了。倘若是轻刀,一手在握,你不会觉得有压力,刀身重了,你不能随便的一握,你必须将身形调整妥当,而手只是轻轻的扶着刀身罢了,当双手只是扶着刀身时,你会发现,其实是你已经在调用全身的腰背劲在使唤这把刀了,这便是所谓的以身运刀。而反过来,重刀又能帮你领劲。以身运刀,而不是以手拿刀,什么意思呢?譬如你身体加了三点五斤重量,你其实是不觉得其重的,而你手上拿了三点五斤重的刀,不要说三点五斤,就是你拿着两瓶矿泉水,你也会觉得很重。拿着矿泉水,走远路,很累,但是身上涨了三点五斤肉,一下子是感觉不到的。这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练刀,就是要将刀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刀也成了手臂的延长。这便是练刀、练器械的最重要的目的了。我自从练了刀后,突然就开悟了。我知道我金老师的厉害之处了,他其实时时关注着你身体的感悟程度与接受能力。我练了刀后,找到了乾三连纯阳的劲。从此之后,拳架里面很多变化,也开始逐渐理解了。
张三丰的“丰”是什么呢?其实“丰”,三字中间一竖,易经八卦中乾坤的“坤”,坤六断,中间的一竖,其实就是中轴线拎起来了。一个是完整的,一个是中轴虚灵的。坤字,中间是虚中的,因为虚中,中轴开始流离在身躯之间,中轴开始活了,中轴就能如蟒涌动。好了,张三丰,其实就是张乾坤,张三丰,其实就是张阴阳。这只是一个代号,中国古代修道人喜欢叫的一个代号罢了。所以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张三丰非常长寿。其实是非常多的张三丰串联起来了。一直从元末到民国年间。
我说的这三个圈,网上也有人问我,是不是汪永泉的三个圈,魏树人书里说的三道气圈,你们不放去对照一下,与我讲的也完全是两码事。
我说三个圈的目的,还在于寻找第四个圈。找到了第四个圈后,就能找到自己身躯三大节与身躯周遭之间相应的三大块空间之间的感觉,这是我要找的空间。这就是找球的概念了。
这种空间感找着了之后,你会发现我的一举一动,就能带动这周遭的空间运动。你们看我行拳走架,只要你们留意观看,你们就能感觉我拳势所及的周遭空间,都会有涌动的感觉。当然,空间的动,平时是不太能看出来的,但是一定能感觉得到。我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我们身处一个游泳池中,倘若你只是手动脚动,那么手脚的局部动作,最多只是起些小水花罢了。倘若你是中轴带着身躯,完整一气的运动,你的意念想方设法有将这潭子池水,整潭水都鼓荡起来,是不是会有感觉,整潭子水都会涌动起来?
空气与水,本质上其实一样的。只不过两种物质质量、比重不同罢了。无非是一个比重轻,一个比重重一些。
我要重新回过头来梳理我们杨家传抄老拳谱,32目的老拳谱。32目老拳谱说,太极拳是一种知觉运动。
知、觉、运、动四字:觉是大梦初醒。睡着的时候,天一亮,眼睛一睁开,醒了,这是觉。手一触碰,热的,手一碰凉的,一吃,甜的,咸的,这就是觉。所有外界的事物在身体里面,脑子里面,大脑皮层产生的第一印象,这是觉。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一碰热的,为什么热的呢?原来这水是刚烧开的,一碰,冷的,哦,原来是加了冰了。一喝甜的,原来是加了糖,咸的,哦这菜里盐放的多了。你知道原因了。这就是知。我跟你推手,觉得你力气很大,哦原来你身躯间架很完整,一碰手,你的手松的,甚至有些丢的,原来你的梢节没有领起。这就是知。运,譬如我们来看这棵树,从地下的养分吸收,枝干的传导,到长叶子、开花、结果,我们那里,一年有明确的四季,每个季节,每棵树的景致都不一样的。春天长新叶了,开花了,秋天果子成熟了,冬天很多树都会纷纷落叶了。非常明显。你一看树叶,就能知道是什么时节了。你们这里,常年如夏,看不出有多大变化的。但每棵树,一定是从地下汲取营养,到开花、结果,树的内在一定是在动的,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我们人身上,所有的动脉、静脉,血液一刻不停的在川流不息,始终不停的在流动,身上的血管串流起来,可能比中国的长江黄河还要长,但是,我们感觉不到它在动。血液循环的落差,就其相对值而言,或许比长江黄河的落差还要大。水的流动可以产生能量,这些血液的流动,也同样可以产生能量的。但是,我们感觉不到这些能量的产生及流转。身体中的血液循环,血液之外还有其他的体液,人体大约70%的组成比例是水。这70%的水,不可能是一潭静水、一潭死水。这些水时刻在运动着的。但是我们不感觉其动。很多人说练气功,会有气感,能感知气从那里流到那里,我常说,你连自己的血液循环都感觉不到,你能感知气的流动吗?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我更不相信凌空发劲、隔山打牛之类。这且不谈。一个人不可能去感知自己的血液、体液的循环,倘若他能感知血液体液的循环了,他最多活一个星期,就会死掉。
明明在动,为什么感知不了呢?32目老拳谱说,这是因为“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理学家戴震说:“凡相忘于习,则不觉,见异焉,乃觉”,他还举例说:鱼,鱼在水里,它一定感觉不到水的存在的。如果鱼能感知水的存在,这条鱼也活不长了。人也一样,人也感知不到空气的存在的。人倘若能感知空气的存在,你一定会感觉很不舒服,你感觉空气,就像你身处游泳池感知水的存在一样,你肯定是不舒服的。短时间是可以适应的,一天到晚,你在空气中就像感觉在水里一样,你会感觉来自空气的压力,你肯定不舒服的。戴震说:“鱼相忘于水,其非生于水者,不能相忘于水也”。那么,通过太极拳的训练,并不是一定要去感觉这些感觉不到的,不是让我们去感觉血液体液的循环,而是让我们自身的感觉更加敏感一些,更加精爽一些。知别人所未知,觉别人之不觉。《太极拳论》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两人一搭手,我能知道你的力大力小,能知道你的劲作用在我哪个部位,你劲的方向是朝我哪个方向来,你的劲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劲源在哪里。
太极拳训练,拳架也好,推手也罢,太极拳不是为练拳而练拳,而是一整套“知觉运动”的训练体系。32目老拳论也谈到这一点:“要想还我固有,非允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允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戴震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精爽”进到“神明”的过程,“精爽”的过程,先自知,后知人,尺寸分毫,由尺及寸,由寸及分及毫,允文允武、允圣允神,乃至“阶及神明”。阶及,这“阶”就是一架楼梯,太极拳就是这样一架楼梯,让你通过一整套太极拳的训练体系,行拳走架、刀剑推手,最后一步步的朝着“神明”的方向爬上去。老拳谱最后假借张三丰之口,说太极拳是“以假修真,以武事入道”,张三丰意思是说,我不是有意要编一套这么难学的拳架来折磨你们,我只是提供了一架楼梯,让你们通过拳技的训练,一步步往上走,“能如是,表里精粗无不到,豁然贯通…尽性立命,穷神达化…天道人道一诚而已矣!”
这是一百五六十年前的杨家太极拳老拳论。这一拳论非常完整,非常具有教学学层面的的拳学体系。
&那么,人具备了这样一个阴阳相济的球体之后。呵呵,我的脑子常常天马行空的,现在再扯回来,刚才讲了找点、找线、找圈、找球。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寻找到了一个阴阳相济的太极球了。有了这个阴阳相济的太极球,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球体,前后、左右的运动起来。当然,这些点、线、面、球的概念,其实只是“指月之手”,或者说无非只是搭建太极高楼时的脚手架。
有些拳友问我,老师,我们的太极拳与太极操、太极舞蹈之间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们四川有位女的,很神奇,她编了一套“三星堆太极拳”,你们网上查查,可以查得到的。她发现三星堆遗址发掘出来的人物造型、舞蹈动作非常漂亮,她就编创了三星堆太极拳。我们国家武术院也编了很多太极拳的比赛套路,也是纯体操化的,有些直接跟艺术体操嫁接起来。不管怎么样,我们也不去评价孰优孰劣,你也甚至可以与芭蕾舞结合起来,跟现代舞结合起来,你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关键在于,我们的拳,跟他们的操,跟他们的舞蹈,归根结蒂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不能简单的说,24式简化太极拳就是体操了,陈氏太极拳就是拳了,我的85式就是拳,你88式就是体操啦。这种简单的划分,没有说服力的。多一招少一招,多一个动作,少一个动作,并不能来界定你是拳你是体操。也不能说比一下,谁赢了就是拳,谁输了就是操。这也没有理由的。
我个人认为,太极拳之所以称之为太极拳,首先必须理解太极拳里的阴阳。太极拳,一举动,阴阳皆无有不动。
那么,阴阳是什么?最简单的来讲,所谓阴阳,我还是把思路再放开去来讲,阳是什么呢?阳,就是太阳,是太阳给我们带来的能量。中国古人的思维非常质朴的,古人认为,太阳的能量---阳,是以风的形式来作用于我们的。阴是什么呢,阴是月亮。月亮对我们身体的作用,是通过水的形式来发挥作用的。譬如潮汐变化是与月亮有关的,飓风是以太阳有关的。所以古人讲“风水”,其实就是讲阴阳,讲的是阴阳两种能量对我们的作用。风水,并不是简单的只是请个阴阳先生,看块坟地,看看阳宅方位啊什么的,这仅仅只是古人“阴阳”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这且不谈。
再从另一角度我们来探讨阴阳。中国古人讲的阴阳,其实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哲学概念。看得见的,有形的是阳的。反之,无形的,看不见的则是阴的。这是一个层面的。第二层面,即便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之中,太阳光照得到的部分,是阳的,太阳光照不到的一侧,是阴的。阳中之阴,还有阴中之阳。凡此等等,非常多层面上,都能分清阴阳。
我们来谈一己之身。手这一侧(手臂、手背长汗毛的一侧)是阳的,这一侧(手臂内侧、手心不长汗毛的这一侧)是阴的。胸腹是阴的,腰背是阳的。头的后脑勺是阳的,脸部是阴的。同样,腿上长汗毛的一侧、脚背是阳的,腿上不长汗毛的这一侧、脚心是阴的。
我前面讲的“坤六断”,眼球属阴的,胸部的乳核属阴的,两肾属阴的。从这三个层面从背后,由后向前的伸展开来,而中轴虚灵之后,像是张三丰的“丰”字,将三个层面从中断开了,所以是“坤六断”。
好了,我们重新回到太极拳层面来讲阴阳。我们的间架中,躯体有形的部分,三大节:两手、躯体、两腿,这是属阳的。当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中国古人习惯于这种类似西方数理象限的分析方式。相对三大节,与三大节相关联的人身体周边三大块空间,这是属阴的。我们行拳走架,倘若能象在游泳池里一样,将整潭子水鼓荡起来,这就是太极拳了。老拳论讲“鼓荡”,鼓,击鼓,鼓一敲击,“万物郭皮甲而出”,声音从皮甲从散发出来,这就是鼓。荡是什么?将一块石头从宁静的河面上扔下去,水波荡漾,层层涟漪泛起,向四周扩散。不管是鼓,还是荡,在行拳走架中,鼓荡,讲的其实是看不见的东西在运动。而舞蹈也好,体操也罢,只是讲究手足高低斜正侧仰,一号位、二号位,仅仅是肢体语言,他们只求体位的变化,他们不求与之相关的空气的运动。
我所讲的太极阴阳球,就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运动肢体时,三大节的运动,必须带动周边与之相应的三块空间的运动。这就是我这次来槟城第一天所讲的内容。这就是太极阴阳球中“方圆相济”的“圆”的概念。圆的概念,能够帮我们身形变得完整一气,变得浑厚灵便,但是还是缺失“尖锐”的成分。所以我又讲了一个方的间架。
方的间架,我是从双手合十的“拜佛”式开始讲的。这个动作,比较简单,便于我们理解,几个要求做到后,身体是不用力的。首先是合掌,掌根不要离开,十指竖起来,尽量不要斜。胸口空间尽量撑开来。当年杨澄甫老师身上,可以挂五个人的。拳里没有这个动作的,但我们可以在川字步里去体会这个动作要领。川字步中,双手虽然没有合掌,但是意思上依然需要有合掌之意。老拳论有说“形松意紧”、“有其意无其形”,虽然双掌没有合在一起,但是意思上要有相合之意,也还是要将刚才的三个要点做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本间架。这个间架形成后,我喜欢说,这是一个三角椎体的结构。象立体几何学一样,头后靠,与整个腰背乃至后脚,像是一个底座,这一点(前手食指根节与中节间),分别与头、两肘、两肩、两胯里根、两膝盖内侧、前脚涌泉、后脚踝骨等,分别划上虚线,像是造桥时的斜拉索。像是大山脚与槟岛之间的大桥,有很多斜拉索拉着。这些斜拉索拉上后,就构成了三角锥体的间架结构了。那这一点(前手食指根节与中节间)是身上所有点线面构成的间架的交集点,势之所向。
我们中国人喜欢说一个“势”字,起势的势,不是式子的“式”,是势力的势。势是什么呢?势是物理学里的一种能量,我们的物理学里有个名词叫做“矢量”,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称呼的。弓弩,矢也。射箭里的矢,它是一种有方向的能量。譬如河流由上往下的流动,这是一种势,自来水,高压水枪,一拧动,水冲出来了,这就是势。势,是由形所体现出来的,但是势,本身是没有形的。我们过去常说“形势一片大好”,中国人的政治报告,总是喜欢说“形势一片大好”,形,是看得见的,势,是看不见的。但是,虽然看不见,这势一定是存在的。势,是由形态所构成的一种趋向。你们炒股票吗?(拳友哄笑)股票的大盘指数,股票的涨跌大势,是上行还是下行,这就是势。虽然从大盘指数走势的图中,看得到高低起伏,但是实时炒股时,其实究竟是涨是跌,这种“势”,其实是看不见的。一支股票,虽然前期的走势是明确的,但是明天究竟是涨还是跌,其实是看不见的。这种可供预测的趋向,就是势。如果已经露形了,谁都看得见了,那就是形。
形势之外,太极拳讲究的还不只是这个,因为势是可以把握的,形式能够做到的,太极拳最难的是要训练“得机得势”的“机”。《太极拳论》说:“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发动所由,气运之变化为机。我们做生意说,要把握机遇。这机遇,是看不见的。倘若谁都知道能赚钱,谁都看到有钱赚了,这绝对不会是机会。大家都觉得有钱赚的时候,你也投进去了,那肯定亏本的。善于赚钱的人,一定是得机得势,知人之未知。谁都看到有钱赚了,那一定是想让你掉进去的圈套了。
机、势、形三者,讲的就是这个概念。太极拳里,我们要讲求得机,要讲求得势。徐灵胎说:“人有心,当其未动,全无所见;一有感触,而心即于此见端矣,所谓机也”。机,是天地万物动静(阴阳生息为之动静)之将发而未发、预动而未动的端倪,反映于人心的一种感触;机,是万物萌动状态的端倪;机,是人心于万物动静的观照和感触。邵康节说:“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说的就是阴阳消长的机。天地万物动静变化,是阴阳生息的过程。《易经》诸象数所阐述的,便是这一动静变化过程中,阴阳消长的规律。因而,把握了阴阳消长规律,也就能够明了太极之理。
戴震戴东原甚至将是否能认识动静变化过程,是否能把握阴阳消长规律,来作为界定人与其他动植物的根本区别。他认为动植物虽然也有“知、觉、运、动”,但“百物之生,各遂其自然”,而人“能明乎于必然”,“人则能扩充其知至于神明”。
扯回来,再讲三角锥体,我们通过形体的布局,目的是把握这个势。三角锥体,后面底座大,前面一点是小的,就能造势。有人问田兆麟老师,太极拳与少林拳的区别是什么,田兆麟老师说,少林拳是拿着一根棍子,拿一根自来水管砸你一下,这是少林拳。太极拳呢,将这根水管摆着,不动,方向瞄准了,水龙头一拧,水冲出来了,这是太极拳。田兆麟老师民国初年做过消防员,以前我们不叫消防水枪,我们叫水龙。田老师讲的非常形象。我们汉朝时的一册书叫《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有谈到越女剑法。两千五百年前,吴越交战,越王勾践输了,为雪亡国之耻,卧薪尝胆。范蠡为勾践献了很多计策。其中一个计策,就是范蠡从绍兴找了一个女的,我们越国的一位民女,剑法非常高超,越王问她剑法之道,越女讲了一整套道理,其中有一句说:“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就这八个字,讲的非常精到。几乎讲透所有内家拳的要义。布形,一块布的步,喏,我们这里正好有姓步的,布嘉俊。呵呵。布形的布,是布阵列局的布。身体各个部位,也要布阵列局,调定妥当了,候气,候是等候的候,伺望迎候。形体调定妥当了,气,便自然形成了一种氛围,这氛围,就能显露出“势”来。然后,与神俱往,神之所向,势在必得。太极拳老拳论有“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一层面所讲的,整个身体不只是要求做到外三合,内三合要领也在里面了。
有了这个三角锥体的间架之后,为了便于与拳架结构,我又讲了一个长方柱式的间架结构。不管你是练哪种拳架,你始终想象着,在自己的身躯里面,两肩、两胯、两肘、两膝盖,这八个点之间,内置一个长方柱。我喜欢说,这八个点之间,似乎抱着一棵方的树,而且想象一下,这棵方形的树,是铁皮做的,而且铁皮的温度是有高达摄氏2000度的,有了这样的意念,有了这样的想象,你的肩胯肘膝,就会由内而外的打开来了。这种“内开”,帮助我们将间架打开了。这是有形的。有形的身躯打开了之后,相应的无形空间,也自然打开了。我们平时的运动形式,一定要保持这个无形空间的运动,我们才能保持这个间架的完整及稳定。这是一个“方”的基本间架。有了这个基本间架之后,我们可以一节节的散开来,甚至可以完全舒展开来,譬如单鞭的动作,双手没有交集了,但是两肩、两胯、两肘、两膝盖之间,依然要保持这个长方柱式虚拟的高温铁皮树。这个“方”的间架,非常重要。
前几天,虽然我只化了一天时间来讲解“圆”的间架与“方”的间架,但是这个方圆相济的间架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大的观念性的概念,是一套非常重要的观念。虽然这不是一套训练方法,纯粹只是一套理念,但是,就是这套理念,你每天抽空去想一遍,去随意的比划一遍,我说是随意的比划,而不是苦练。每天有找点、找线、找面、找球,到三角锥体、长方柱体,甚至将三角锥体、长方柱体一节节的分散开来,然后试试,能否一举动,就能让相应的空间也运动起来。平时你们自己的拳架里,不妨单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单练,能否将这个方圆相济的太极球,内置入你的身躯之中,甚至将这个太极阴阳球运动起来。这样的练法,你一个星期,一个月,半年的训练下来,时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你整个身体状况一定会有改观的,你甚至对太极拳的整体理解,也会有改观的。
间架是固定的,间架要变成拳架,就要研究间架的运动方式。我第一天来跟你们谈到的“运动的层次”,就是帮助让固定的方圆相济的间架,如何进退裕如的运动起来。
你们初次看我行拳走架,你们一定没有信心学完这套拳架,这么复杂!这么多动作!而且每个动作的运动方式,似乎与平时看到的杨式拳势截然不同。其实,不用担心,拳架里的每一式势,其实都可以分析出所包含的基本运动元素。我认为太极拳,不管是有多少招数,就像是学英语,这么多的英语词汇,据说英语应该有十几万的单词是吧?我们大家估计也不会去关心究竟有多少单词,但是归根结蒂就是只有26个字母。26个字母,可以组成这么多单词,数个单词又可以组成更多的词汇,那么太极拳的基本“字母”是哪些呢?相比而言,太极拳更加简单。我认为太极拳只有四个单词。第一是内动,首先,作为内家拳,需要训练的是内脏器官的运动;第二,脚踝骨的运动;第三,中轴的平整移动;第四个,胯不动转腰。你随便做一个太极拳的动作,都可以分析出这四个单词来,除此之外,只是一些细小的要领。大体上把握了运动的这四个层次后,你不妨将自己的拳架逐一拆招,每一动逐一的拆开来,哪个动作的内动需要注意什么,哪个动作侧重的脚踝骨运动的,哪个是中轴需要平整运动的,哪个动作需要注意腰与胯的相对分离,需要侧重胯不动转腰的。倘若你们能从这一层面去分析自己的拳架,你们对拳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层次了。这是我这次来槟城给你们分享的第二点内容。
第三部分,我跟大家分享了一套训练的体系。平时我们可以抽些时间,每天来训练一下。那就是行功式静中动的十三式。
行功式,是叶大密老师创编的。叶大密老师是非常神奇的一个人。他晚年常常自嘲说,我是老特务。这话怎么讲呢,我们简单来了解下叶大密的生平:
叶大密老师,浙江文成人。宣统元年从清政府的江北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参加的却是反清排满的辛亥革命。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他一开始是浙军第二师第八团团参谋长,军阀孙传芳入浙,夏超委任浙江省省长后,叶大密升任省长夏超的秘书。为响应北伐,叶大密老师被派往上海,以组建武当太极拳社之名,联络当时在上海的革命政府特务委员钮永建、吴敬恒等人,并收集刺探相关孙传芳的情报。所以,初期的武当太极拳社,其实是个特务机构。后来,很可惜,拳社刚成立不久,他的直系上司,省长夏超却被孙传芳杀了。他的军政身份就被掩藏了。后来蒋介石统一全国后,叶老师就不再从军从政,而是一门心思的练拳、教拳了。但在上海法租界开设武当太极拳社的过程中,他心里事实上依然没有闲着。他开始结交共产党左联的一些文艺界人士。譬如田汉、阳翰笙等,田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他们两人也跟叶老师学太极拳的。当时田汉等人想以电影的方式来宣传他们左联的主张,叶老师就帮助他们去协调解决问题。叶老师有位表兄,是上海大亨黄金荣手下的大弟子,叫严春堂,堂是土地堂的堂,严春堂原本就是贩卖鸦片出身的,黄金荣集团一大半的鸦片就是由他经手的。可想而知,他实际上是黄金荣财阀的经济支柱。叶老师就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个堂,是土地堂的堂,终究与烟土脱不了干系。不妨做些雅事。于是就动员他投资电影行业。1932年艺华影片公司成立,严春堂改名严春棠,土地堂的堂改作了棠棣之花的棠了。他自任经理,让叶老师出任创作部主任,于是,叶老师力邀田汉、阳翰笙、夏衍等一大批左翼人士参与编创拍摄。当时很多明星都在艺华麾下。象“东方大力士”查瑞龙等。当时查瑞龙也拜叶老师为师学练太极拳的。
在清朝时反清,在军阀时反军阀,在民国时结交了共产党。叶大密老师凡事都有先见之明,能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这或许便是叶老师太极拳造诣的高妙之处吧。
所以,到了解放后,他知道自己的处境会很难,于是就在1951年元旦,关闭了他的武当太极拳社,他从此不再公开授拳。他于是就一心从事导引推拿。他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官员。叶老师的导引推拿一直很有名。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他能依靠他的导引推拿,随便出入于黄金荣、杜月笙家,因为他的医术非常高明,黄公馆、杜公馆的家眷,身体违和,都会请叶老师来导引推拿的。解放之后,上海的一些共产党干部,也都知道叶老师的医术,也常请他诊疗。叶老师发现,一些简单的病,导引推拿可以手到病除的,但是遇到一些脏腑器官的病,只靠导引推拿就很难。这些共产党干部,以前生活环境不好,很多人脏腑器官有器质性疾病的,这些根子里的毛病,按照中医的说法,是阳虚的病,这些疾病很难只靠推拿导引来根治的。中医讲虚症分作阴虚与阳虚,阴虚是指器质原本很好,使用不当,保养不妥,积劳成疾。阳虚是指先天薄弱,器质原本就不好,娘胎里就有了问题的。叶老师发现,这些器质性的疾病,纯粹的依靠导引推拿效果不理想,而是需要经过长期锻炼,进而来改善自身体质的。于是叶老师就编了这些行功式,来善意的欺骗这些人,他说这个式子可以治疗高血压,这个式子可以治疗心脏病,这个式子可以治疗肺炎、肝炎等等。而这些人于是也饶有兴趣的跟着练了起来。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没想到这些行功式的效果真的非常神奇。这些人的体质也逐渐的得到改善。
所以,叶老师到了晚年,他就叫了金老师,说你要把这些行功式整理成文字,说这些行功式日后还是有益后人的。于是金老师就为叶老师整理了这些行功式。行功式共计57式,《传心录》里都有记载的,金仁霖从头到脚帮我理过一遍。但我也不是每一式都练的,通常我就练静中动13式,动中静15式。纯粹从健身角度而言,静中动13式足以养身健身了,而且减肥效果也非常理想。我从将近180斤的体重,练到而今的这个模样,减掉30几斤。金老师曾开玩笑说,你不能公开去宣扬太极拳能减肥,否则你会忙不过来的。其实金老师说这话,不是说去反对倡导减肥,而是他对这套行功式减肥效果的绝对自信。
而行功式中,内动与伸筋拔骨的效果,在推手中,对于拳技的提高也非常有效。前几天,我们一直在训练这13个静中动。
这13个行功式,我通常是分成三组:无极、纯阴、纯阳、合太极为一组,迎春、开合不二、岁寒、平开式为一组,虎视、致中和、大鹏展翅、静岳为一组,另外,流中留,综合了上三组的要领。
所有的行功式有两大训练要领。第一,内动。所有的行功式我们都是配合呼吸来增强内脏器官的运动。单就这一点而言,你在家里也可以训练,坐在车里也可以训练,躺在床上也可以训练。行坐立卧,处处时时,我们都可以来训练内动。这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的。第二点,行功式能够帮你训练每一关节的对拉拔长。
中国古人说“筋长一寸,寿长十年”(拳友更正:筋长一寸,寿延十年),嗯,寿延十年。为什么筋骨的对拉拔长能够延年益寿呢?我以为,每一关节的对拉拔长,涉及到气血与经络。古人说“气”,说“经络”,因为看不见,西方医学不承认有经络。西医讲究实证,人体解剖开来,一看,没有经络,所以就认为没有经络的存在。但是,从最为基本的生活常识来看,我认为是有气血与经络的存在的。譬如说,我今天手心热了,或者说手心冷了,我热了、凉了,我有知觉的,你一摸我的手,你也知道的。但是你倘若去问一个西医,西医一定没法给你一个合理解释的。从西医的实证出发,他给你拿个体温计一测,不管你是手热还是手凉,体温是一样的。正常的人,只要你没有炎症,你感觉手热、手凉时,在体温计上显示的应该是常温:36.5℃~37.℃。但是中医就不同。你手热你手凉,中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你手心热了,气血通畅,你手心冰的、凉的,气血不通或气血不足。
好了,那么气血是什么?!我们汉朝开始,我们古人已经将人体身上的气血、以及气血的通衢---经络,理的非常的清楚。身体里的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三四十二,手上六条、足上六条合计十二条脉络,这叫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像是河流,像是中国大地上的河流,都有明确流向的,从青藏高原发源,流经哪些省份、流经哪几个城市,最终汇流入海。十二正经也是这样,十二正经发源的青藏高原就在人体的脏腑器官里面。中国古人对脏腑的理解,喜欢讲五脏六腑。由五脏发源的经络是属阳的,手三阳、足三阳就发源于五脏。六腑呢,发源于六腑的经络是属阴的。手三阴、足三阴就起源于六腑。十二正经所流经的那些身份、那些城市,就是我们常说的“穴位”。十二正经流经的都有明确的穴位。只是就练拳而言,我是不主张去刻意对应这些穴位的。大体知道就可以了,不用刻意去一一对应的。但是有一点得明确的,手三阳是由手往里走的,手三阴则是由里往外走的。手上的脉络呈现的是“阴出阳回”的情形。倘若手上劲路阳面出来,就会顶牛。
手足与脏腑之间的关联性,就是通过经络来沟通。这就奠定了中医望闻问切的理论基础。
古人讲五行,阴阳五行,五行的行,就是流动着的“气”。古人认为,流动着的气是各有其独特的颜色,肺肝肾心脾分别归属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具有白青黑红黄的色彩。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望气,望的就是由脏腑器官流经脉络,体现在脸上的白青黑红黄五色,是否匀称。中医的补泻理论,也就是以五色之气的虚实来辩证施治的。
前面我讲了我们的身体里面有70%的水分。身体里动脉静脉的长度也远远超过长江黄河。那么这些血液循环、体液循环一定会产生能量,那么他们所产生的能量究竟是什么?这在中医里称作宗气。宗气,水谷精微化生,聚积胸中,与呼吸之气相合发挥作用的气。元气,先天之本,藏于肾中的气。手热,手凉,就跟这宗气有关的。那么由水谷精微化生,与呼吸之气相合发挥作用的气,是怎么流转的,是怎么储藏的,这就是与我们内功拳密切相关的概念。李时珍写过《奇经八脉考》,你们有机会可以网上查查,下来看看。《奇经八脉考》认为:人的十二正经象河渠,意思是说,十二正经是流动的,有明确的流经路线,而奇经八脉象湖泊,用以调节河渠之盈亏。十二正经的每条河渠之间,没有沟通调剂,而奇经八脉正能调剂每条河渠之盈亏。但我认为,奇经八脉不但能调剂每条河渠自身的盈亏,还能够相互之间南水北调。所以,这个意义上说,奇经八脉更像是运河。运河能够贯通不同河系之间的水资源。譬如肺经虚弱,心包经的气血就能去补剂肺经。胆经过剩,也能去补剂三焦。昨天有人问我“泄其子,补其母”,子实而泄之,母虚而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实的,不应该再补,再补就过,虚了不应再泻,虚泻则不及。我父亲是中医,他曾说“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有大补元气之效,病人通常是喜补恶攻,明明营养过剩,还是一味的求医生恶补。所以也常会有人参吃死人的事。其实,我们现代人,营养过剩,现代的养生理论,其实应该重在疏泄,而非恶补。疏通奇经八脉,就是就能够帮我们自身理顺补泻机制。
我们回过头来讲为什么伸筋拔骨能够养生,其实伸筋拔骨为我们疏通奇经八脉创造了条件。经络的本质是肌肉与肌肉、肌肉与骨头、骨头与骨头。肌肉与肌腱、肌腱与骨头、肌腱与神经末梢之间的空隙。伸筋拔骨之后,身体内这些空隙就会鼓胀,内在的空间就会变得舒展一些。这些空间,正是气血赖以流通的河渠与湖泊。而奇经八脉的贯通,首先得疏通任督两脉。任脉,任务的任,任是担纲、负荷之意,任脉,总任全身之阴脉,意思是全身的阴脉,是有阴脉来负责管理,负责疏通的。督脉的督,是总督的督,有察视,监察管理职责。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脉。就像以前英联邦国家的总督,督脉负责全身阳脉的疏通,手三阳、足三阳,都有督脉来调理。任督两脉贯通之后,通过带脉的作用,我们身上手足之间,就会有一整套完整的链接系统。这套系统有一种韧性的链接,另有一种柔性的链接,那就是跷脉与维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跷脉的跷,是足字旁的,以举足,意思是类似蹄筋一样的,有韧性的一种链接。维是一种纤维状的联系,是柔性的链接。
手足之间这两种链接,正式我们太极拳训练中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这是完整一气的首要条件。老拳论只讲四个字“完整一气”,我的师叔曹树伟老师曾写过一本太极拳著作,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叫做《太极拳秘奥剖析》,他书中,将完整一气四字讲的非常透彻。他说完整一气需从“上下相随”、“左右相连”两方面着手。他认为,只有做好左右相连、上下相随之后,才能做到完整一气。我们很多行功式的训练要领,你们会发现,其实就是在上下相随,左右相连中下的功夫。一周来,我们虽然还没理完第一节拳架,其实,第一节拳架总共十来个动作,搂膝拗步,反反复复就有五个。拳架中称之为“拗步”的,也就只在搂膝拗步这一式中。那么为什么叫“拗步”呢?可想而知,除此之外,都是顺步。顺步是什么呢?我们人其实习惯于左右向的链接。譬如左手与右脚的链接,右手与左脚的链接。同样,你与人接手,只要你手一搭,你就能感受,对手的双手分别是与他的左右向的双脚相链接的。(叫几位拳友轮番上来示范)你看,只要一接他的左手,他的右脚就顶上了,接着他的右手后,你看他的左脚就使上了劲。但是,你不要左右向的去接他劲,你接着他手后,分别往他同一侧的双足试试,你看他就接不了劲了。任何一个顶牛厉害的人,你只要掌握这个规律,你只要往他同一侧接劲,他的双脚就接不了劲了。这同侧相链接的,才叫拗步。一般的人只会左右相连,同侧的上下相随,就很难做到。拗步就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阴维脉是由内而外的沟通,阴跷脉是手足上下的联通。拗步的关键就是内外、上下的链接。老一辈编拳一定有他的理由,他们绝对不会毫无理由的重复编排动作。
要做好内外、上下的链接,就必须肩胯里根竭力的内抽、内缩。我建议你们不放去买一册孙禄堂先生的书来看,不管是形意、八卦还是太极拳学,他的书都要求我们做好肩胯里根竭力的内抽、内缩。这肩胯里根的内抽、内缩,这竭力两字,才是最为根本的心法。你们问我一多庐,这一多是什么意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但从拳术技法而论,千招百招,何其多呢,这肩胯里根的竭力两字,就是一。跟我练拳十来年的人,从第一天开始,我叫他们的就是这个“一”,十来年后,其实我还是反复在跟他们讲这“一”。一就是多,多即是一。你们一周的课程,其实是浓缩了我平时几年的课程内容了。我跟金老师学了十来年,他说太极拳其实只有四个字,叫做“里开外合”,他甚至还说,再简单一点,里开外自合。意思是说,做到里开了,外合也自然做到了。也就是说,我跟他每周风雨无阻的往返上海嘉兴十来年,其实也就向他学了两个字“里开”。怎么里开呢?不就是肩胯里根的竭力内抽、内缩吗?我们这套拳所有的拳技要领,都是以里开为基本原则的。你们再回头复习一下这周来的训练课程,我其实所有的训练要领,都是以训练“里开”为重点展开的。
好了,今天这一课,我把前面一周来的课程内容做个回顾,也算是做个小结。谢谢大家一周来的陪伴,谢谢大家一周来轮流的招待。谢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水居士太极体悟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