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演变数学与人类文明明

试述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态演变?
形势与政策题目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7:01:00)?&&( 14:47:00)?&&( 9:52:00)?&&( 14:32:00)?&&( 17:23:00)?&&( 14:40: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推荐专题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文明气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2013年
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文明气象建设
【摘要】:人类文明是对人类生存水平的描述,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环境文明。自人类出现以来,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以往的人类文明过度地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环境文明的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环境文明的相互作用。生态文明是对已有文明的继承与有序发展,是人类对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升华。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上的人类高质量生存水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考虑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环境文明的相互独立与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原因,我国长期沿袭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导致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环境恶化和资源的严重匮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追求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而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无视环境的破坏给人民群众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威胁。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不仅需要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更需要转变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消费观念,这就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报告在系统阐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生态文明的产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基本特征、依据和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出发,以生态文明气象为切入口,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气象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重点从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气象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气象灾害监测防御和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气象建设内涵,给出了生态文明气象建设的优先领域与任务,以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X2【正文快照】:
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文明气象建设@周广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人类文明是对人类生存水平的描述,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环境文明。自人类出现以来,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以往的人类文明过度地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爱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徐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4期
张贡生;[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9期
潘岳;;[J];绿叶;2007年09期
贾峰;;[J];世界环境;2007年06期
李劲松;;[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7期
吴永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薛松贵;;[J];中国水利;2009年20期
韩步阳;[J];东疆学刊;1999年02期
王芹;[J];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建胜;;[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宁清同;;[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王如松;刘晶茹;;[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纪艳彬;;[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张明国;;[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蓉;;[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文祯中;;[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孙芬;;[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樊浩;;[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韩庆祥;;[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共洱源县委书记
许云川;[N];大理日报(汉);2008年
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
黄波;[N];重庆日报;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杨通进;[N];光明日报;2008年
鲜晓荻;[N];贵阳日报;2008年
周华俊?鄢鸣;[N];丽水日报;2008年
张宏平;[N];四川日报;2008年
中共珠海市委政研室
黄洪波;[N];珠海特区报;2008年
王兵 杨筱堃
赵国梁;[N];贵州日报;2008年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王明初;[N];海南日报;2008年
黄茂华;[N];江淮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连芳;[D];河北大学;2012年
徐海红;[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吴明红;[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包双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刘会齐;[D];复旦大学;2009年
张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余维海;[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崔达;[D];苏州大学;2008年
张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杨卫军;[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晓娜;[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任艺;[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戴凤霞;[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陈光宇;[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林晓磊;[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张凌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丽娜;[D];吉林大学;2011年
宋笑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魏宁;[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薛蓉莉;[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热门关键字:
共搜到“当代中国的发展 ”相关论文 370 条
《论语》、《孟子》是中国儒学资源的最古"地层"与原型,时至今日,儒学已经历多次重大层累过程: 缘起于孔孟,成功于朱、王,发展于民国。思想的"层累"主要指因新时代递变,社会新阶层迭出,各时期思想家对原型思想的新认识、新诠释与新发展。当代新儒家是陆王心学的现代殿军。陆王心学是孔孟心性学与佛学的"化合"产物,民国心学是融会佛学、结合西学的结晶。再次融会佛学以熊十力人为代表。结合西学,开创"新心学"则以贺...... 提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本章从世界范围介绍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顺生态规律者昌,逆生态规律者亡!”这是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定律。古埃及、古巴比伦、中美洲玛雅文明等古文明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几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国的生态演变也是自然与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的主轴越是靠近当代,导致生态恶化的人为破坏就...... 内容摘要 死刑不是无端而生的,它是伴随国家和法律的出现而出现的,在整个刑罚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回顾死刑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并从功利和道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价值分析,理性反思当代中国针对死刑的保留和废止,扩张和限制的争论。关键词 死刑 功利要求 道义要求 死刑存废死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刑罚方法之一,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形式的刑罚方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是统治阶级惩罚被统治阶级的反......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领域从单纯的宣传教育的时代进入了大众传播的时代,这是由于经济改革所带来的社会转型所决定的。不断更新换代的信息传播的技术载体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社会越发展,社会分工越多、越细、越专业,人和人之间、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关系越复杂多样。这类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口头的、文字的、视听的、电子的信息传播关系都是当代社会关系的表象构成,而各种表象的集合形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历史小说日益明显地呈现出虚实分化的两极发展态势:一方面是苏童、叶兆言、刘震云、格非、莫言等一批青年作家挟借“新历史”之名,创作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故乡天下黄花》、《夜泊秦淮》、《迷舟》、《红高粱》等一大批旨在颠覆旧有的革命历史观,表达个人化、欲望化历史观念的子虚乌有式的新历史小说;另一方面是凌力、刘斯奋、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政等一批年龄稍大的中年作家运用较为传统...... … 熊曙光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0期
近 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海洋对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由此引起国外学者对中国海权的关注,他们从历史的宏观 角度剖析了从明朝到当代中国海权的发展脉络及其连贯性,总结了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海权现象。本文试对各种观点做一剖析与归纳。 郑和下西洋与软实力构建
关于明代郑和舰队的远航,美国学者詹姆斯 霍尔姆斯、日本学...... 当代,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和欧洲中心主义的瓦解,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已 经深刻影响到海外华文文学,社会历史背景或文化语境已成为研究其文学文本的重要决 定因素。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本土文学既相分流又相整合,这种状况,不仅使海 外不同区域的华文文学能够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而且还使海 外华人华文文学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作为整体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海外华 文文学很自然...... 内容提要:在中国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扭转了由机关报形成的“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做法,实现了报纸向社会传播的回归。都市报是在人口结构向城市化发展,“自负盈亏”经济法则进入新闻领域,人们的文化消费明显增长等条件下出现的。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特别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采取市场化经营的策略。但都市报在新闻报道和反映市民要求时往往流于生活琐事;由于追求“卖点”,表现...... 了解当代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人,大概谁都不会忘记1989年男子群舞《黄河》在北京演出的盛况。那是《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勾起了人们对于祖国的无限深情,舞台上舞者们尽情挥洒着一种高亢的激情,婆娑而舞的身躯互相激励,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中华民族将在黄河岸边演绎全新的生活,将要创造一个时代的奇迹!人们屏息观舞,幕落时许多人热泪盈眶。演出盛况的消息很快在全国各地传播。而那一年正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 浅谈现代双节棍技术体系及其技术训练
全部作者 :
王焰钢 郭建平
第一作者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论文摘要 :
双节棍当代中国武术软器械之一。由于其具有携带方便、短小精悍、能收能放、近战更是感威力无穷的特点,双节棍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广泛使用。双节棍也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不断演化发展形成了体系完备、技法突出的现代双节棍技术体系。现代双节棍技术融会了健身、防身、娱乐等多......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出现了资源匮乏、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面对生态与经济发展日益增长"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认识与发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出现了资源匮乏、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面对生态与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的矛盾,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也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文明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密不可分。但由于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的工业文明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难点。 中国论文网 /6/view-6136776.htm  [关键词] 改革开放;生态文明;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始终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公有制在经济基础中的主体地位,不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伴随着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也逐渐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且将其纳入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来,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生态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然而他们在对自然观和实践观地阐述当中,包含着大量的有关生态问题的论述:   第一,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与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马克思曾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大自然是无限存在着的,人作为大自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又是有限存在着,必然我们人类要对自然怀有谦卑和敬畏之心。马克思又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既然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那人类必须要爱护爱护自然,就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与自然共存共长。   第二,人类如果对自然的改造不符合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曾强调了自然的本源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因此人类必须要遵从自然规律,否则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要遭受惩罚。恩格斯指出,人类在实践中“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人类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地过渡使用,随着人类过分使用科学技术,逐渐把自己作为自然的操纵者、复制者,因此导致人类过度地开发自然,环境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随之产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重大破坏。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可见,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强调人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思想。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   回顾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过程,我们发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经历了明显的从改革开放前的盲目自信、放任自流到改革开放以后从逐渐觉醒到认真负责的态度转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年   这个时期,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中主要是环境保护进入立法,开始了法制化进程。到1992年基本上形成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而这一时期,全国上下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对不够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而邓小平同志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非常重视林业建设工作。他对生态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也有着前瞻性的认识。事实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促进经济的社会发展,而不良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破坏生态建设就是破坏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把在自然界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二)年   这一时期,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了全面地探索。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刚要》正式纳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8年自然灾害对生产地严重破坏使党中央更加深切认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对生态的破坏必定产生严重的后果。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国土整治绿化工作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2002年至今   2002年以后,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深化阶段。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生态文明概念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及,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6]生态文明思想地明确提出,说明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的认识得到了升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先以纲要的形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地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四大文明系统中,生态文明是基础和根本,有健康的生态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非文明的物质、精神、政治等行为的过错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损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因此,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生态领域中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应作为同等重要目标,必须同时进行,这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真正的和谐社会应该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其中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人与自然和谐。因为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那么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化,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会难以实现。生态文明,是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是改造生态环境积极成果的总和。目前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四、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难点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十七大以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十分严峻和迫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物质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然而有些人为了谋取自己的眼前利益而大肆破坏生态环境。利益的诱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也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有些企业为了减少花费、多取利益而肆意排放有毒废弃物污染自然环境,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本地的GDP和官员的政绩竟然保护企业的污染环境行为。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国家必须更为重视,要抓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难点来进行防治:   第一,要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地不去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坏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让人民明白,人类只有积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才能有利于人类的时代延续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只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企业利益或者地区利益,则必会危害自己的长远利益和全社会的根本利益。   第二,要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治理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防止发生新的环境污染,就需要建立必治理设施,并必须保证其正常运行,则为此就需要拥有足够的环保资金。每个企业应该有足够的环保资金的投入,每个城市治理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也应该有足够的环保资金的投入。如果没有足够的环保资金的投入,任何一个好的环境规划都不能实现,那么建设生态文明也必定会成为空话。   第三,必须加大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才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国家应充分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等各种手段,对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建设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又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人的行政责任。   第四,必须构建和完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对于人的行为约束机制来说,文明意识是一种自律的约束,法律是一种他律的约束。如果我们说个人文明意识是一种主观合理性,法律规范则是一种客观合理性,法律制度一旦产生就引导个人逐步地通过“他律”实现“自律”,“自律”在许多时候是“他律”的习惯成自然。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具有道德意识不可替代的“硬约束”作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个人的文明道德往往难以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在利益诱惑面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是很难杜绝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G]//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9.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6.   [7]王孔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商业时代,2010,(12).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9]李崇富.生态文明研究与“两型社会”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10]韩雪风.论生态文明建设[J].探索,2008,(1).   作者简介:高小平(1990.8-),女,河南商丘人,浙江财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与人类文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