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绩制和建树的区别

功绩和建树的区别_百度知道
功绩和建树的区别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绩 : 绩(绩) jì 把麻搓捻成线或绳:纺绩。徒劳无功。功德无量(li刵g )。功成不? 详细&gt? 详细&&建树
基本解释。建树(建立功业。继。树大根深(喻势力大;&gt:树艺(
详细&&建树比较文言一些,与“过”相对:功勋,根基牢固),或所建。 词语分开解释: 功 gōng 劳绩,成绩? 详细&&树 。种植,培育: 树(树) shù 木本植物的通称,成立:建立(a.开始成立;b.开始产生:“子盍亦远。功绩。论功行赏。绩麻。绩火(古代夜间纺织时照明的灯火):树木。树林: --------------------------------------------------------------------------------功 ,开始形成): --------------------------------------------------------------------------------①建立(功绩):~了不朽的功勋。 ②建立的功绩:在事业上颇有~。 词语分开解释: --------------------------------------------------------------------------------建 : 建 jiàn 立,设置: --------------------------------------------------------------------------------功劳和业绩:~卓著ㄧ不可磨灭的~功绩
采纳率:20%
建树比较文言一些,功绩比较现代一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建树_建树造句_建树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之栏目欢迎您!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10:43:16
【词语造句】:建树造句:
1、他因生理学方面的建树而被授予诺贝尔奖。2、于是乎,即使最有建树的科学发现,也成为模糊不清的东西,甚至被曲解了。有的记者还经常发表一些关于智力研究的观点,而这些东西与大多数专家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3、他在数学、解剖学、天文学、工程学、医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并且首次将实验与观察上升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4、柯里亚不仅创作了以上开放宽松的空间设计,他也是印度当代唯一一个在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楼建筑方面有所建树的设计师,只有他才设计出了最适合公共建筑和政府建筑的形式和风格。5、您认为只有男孩才能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吗?6、大多数家长认为比你们懂得多,一般说来你们迁就那种迷信的话,比起你们根据自以为是的判断行事,你们会建树大些。7、这些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妇女们向国家发出挑战,要求它实践建国原则,她们的建树激励我们朝着为全体人民争取自由平等的更高目标前进。8、关键是如何通过阅读来保持你在此领域的建树。9、保持对那些微妙的相互作用和你的生活地关,学会在重视那些你在早期的警告系统中的建树。10、少年儿童患者应该得到治疗.他们能在外界的帮助下控制自己的症状并有所建树.11、可能医生或其他急诊部人员可以在打破语音留言壁垒、联系诊所日常调度上有更多建树,她表示。12、老年痴呆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会攻击人的记忆力让病人胡说八道为了他们有所建树的东西来攻击别人,这种病目前来说还不能治愈。13、由于他温和的几近于顺从,赫尔曼被视为一个无能的,在财务问题上永远没有建树的商人。14、该推论并不是要停止帮助,而是旨在移去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并且停止那种声称‘所有孩子都能够,或者应该追求学术建树’的矫饰。15、我,因为在哲学上有所建树,较早地得到了觐见黑暗王子的许可。16、在创新经济中,发展意味着今年比去年有更多新的建树。17、研究表明,那些积极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往往更能让孩子在学术上有所建树。18、作家不仅仅希冀在文苑寻求一席之地,还期盼对认识历史有所建树。19、与其和朝鲜在去核化问题上继续这种毫无建树拉锯战,不如美国放手这一问题,把它留给关心朝鲜地区和平和稳定的周边国家。20、基因解密在科学知识和DNA的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是在改善医疗或人类健康方面相对毫无建树。21、虽然现代的教育人士花了很多精力,但是在数学、技术和科学领域有一定建树的女性仍然是少数。22、航天飞机中的宇航员们都是聪颖而有所建树的人,他们全心全意致力于人类的太空飞行和探索。
建树解释:
【意思】:(1)建立(功绩)。(2)建立的功绩。
建树来源:
【来源】: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建树拼音:
【注音】: jian shu
词语造句栏目特色:
(1)例句丰富而且比较符合生活中实际应用场景,更为符合语言环境,便于正确理解词语的用法;
(2)提供了词语的典故和来源解释等参考信息,知识和造句相互补充,帮助您学习和理解词语知识。
最近更新的词语造句内容:乾隆有何功绩?
11:44:36 本文行家:
乾隆皇帝弘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记载他言行的《清高宗实录》就达1500卷,据笔者统计,共有字,还未计标点符号。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功绩归纳起来,有八件事:& 第一件是编修文化典籍。北京内城南面东为“崇文门”,标榜皇帝“崇文”。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崇文”的,只有两位,就是康熙和乾隆。康熙前面已经叙述,是一位学习型皇帝,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皇帝,乾隆则是一位文化型皇帝。乾隆在文治方面做的事情很多,主要有:& (1)主持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第一份告成,共收书3461种、79309卷。随后继续进行,到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又告成6份,已历时15年。后再查核、校误和补遗,直到五十八年(1793年)才告结束,参与者前后4186人,时间长达20年。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其一,保存珍贵遗产。集中全国的力量,对各地图书典籍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地清理,选择重要的刻本、抄本,缮录采入《四库全书》,使大量书籍虽经天灾人祸而被保存下来。其二,方便学人利用。北到关外,南到江浙,禁城之内,皇家御苑,士林学子,阅览抄录,嘉惠读者。其三,有利文化传承。1983年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化身千百,流传世界。其四,便于分类检索。“以类求书,因书治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再分44类,又分66目,条理井然,易于查检。但是,乾隆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也删了不少书、改了不少书、禁了不少书、毁了不少书。有人据《办理四库全书档案》、《禁书总目》等资料统计,毁书约3000余种、六七万部。可见,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总之,要给予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乾隆佛装像(2)编修《满文大藏经》。乾隆命将汉文、蒙古文《大藏经》译成满文,由章嘉呼图克图总其事,“每得一卷,即行进呈,以候裁定”。后用朱文刻印的《满文大藏经》,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又刻印《大藏经》(也称“龙藏”)。& (3)整理《无圈点老档》。《无圈点老档》(又称《满文老档》、《老满文原档》、《旧满洲档》)是以无圈点老满文为主书写的,现存最为原始、系统、详尽、珍贵的清太祖、太宗时期编年体史料长编。该档形成于清入关前,到乾隆中期已经百余年,以老满文书写,文字难以辨识,纸张年久糟旧,字迹漫漶不清。乾隆命对《无圈点老档》进行整理,用无圈点老满文和加圈点新满文分别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内阁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阳崇谟阁各一部,并抄出存上书房一部。总计共抄录七份:《无圈点字档》(草本)、《加圈点字档》(草本),《无圈点字档》(内阁本)、《加圈点字档》(内阁本),《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还有《加圈点字档》(上书房本)。《无圈点老档》原本40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4)乾隆敕编《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文本、汉文本)等。& (5)《御制五体清文鉴》则是多民族文化的一个硕果。& (6)乾隆重视京师文化,体现在:一是编绘《京城全图》;二是于敏中等奉敕撰《日下旧闻考》,共160卷,为北京历史文献集大成之作;三是编修《国朝宫史》,对宫廷的历史、建筑、文化、典制等做了载述。& 第二件是维护、兴建皇家园林。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维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其中清漪园改瓮山为万寿山,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圆明园被焚毁外,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件是贡献诗文才华。乾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擅书画,兼长诗文,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诗人和学者。他不仅精通新满文,而且熟知老满文;不仅对汉语汉文十分精通,还懂蒙、藏、维等多种语言文字。乾隆喜爱书法,造诣精深。他长期痴于书法,至老不倦。自内廷到御苑,从塞北到江南,园林胜景,名山古迹,所到之处,挥毫题字,墨迹之多,罕与伦比。乾隆撰写了大量文章,仅编成文集的就有《御制文初集》、《御制文二集》、《御制文三集》、《御制文余集》,共1350余篇,还有《清高宗圣训》300卷。乾隆尤喜爱作诗。他的御制诗集,登极前有《乐善堂全集》,禅位后有《御制诗余集》,凡750首。在位期间的《御制诗集》共有5集,434卷,有人统计,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计41863首。他的诗总计42613首。而《全唐诗》所收有唐一代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帝是个业余诗人,以一人之力,其诗作数量竟与留传下来的全唐诗相仿佛,其数量之多,创作之勤,令人敬佩(当然,其中有一些诗为他人代笔)。可以说,乾隆诗作之多,有史以来,首屈一指。他说:“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诗。”又说:“每天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作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 第四件是蠲(juān)免天下钱粮。御史赫泰曾上疏:“国家经费,有备无患,今当无事之时,不应蠲免一年钱粮。”乾隆认为:百姓富足,君孰与不足?朝廷恩泽,不施及于百姓,那将施于何处!所以,乾隆断然下令蠲免全国钱粮。据统计,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先后五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其中一次为400万石[dàn]米),累计蠲免赋银2万万两,约相当于5年全国财赋的总收入。蠲免全国钱粮,收到社会效益:“诏下之日,万方忭舞。”这话虽有夸饰,但说明此举确实受到欢迎。乾隆蠲免全国钱粮,其次数之多,地域之广,数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五件是统一整个新疆。北京内城南面西为“宣武门”,标榜皇帝“宣武”。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乐,清朝则有太祖、太宗、康熙、乾隆。乾隆不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巩固新疆。在北疆,两次平准噶尔,使土尔扈特部回归,基本上解决了北疆的问题。& 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域,清代称“回部”。准噶尔部强大时,回部受准噶尔贵族的欺凌与侵逼。但是,清军平定北疆后,回部贵族试图摆脱清朝,自长一方。为此,清军同回部军在库车、叶尔羌(莎车)等几座南疆重镇进行了激战,最终获胜,重新统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实行因俗而治,设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并设参赞大臣(驻叶尔羌)等官,分驻各城,加强统辖。制订《回部善后事宜》,对南疆管理体制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乾隆平准定回诸役,统一了准、回各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辖,铲除了准噶尔东犯喀尔喀、威胁京师及大西北的祸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会安定。& 第六件是完善治理西藏。乾隆两次派兵打败廓尔喀(今尼泊尔)的侵犯,制定《钦定西藏章程》。规定:设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在西藏驻军,分驻前藏、后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圆寂后,在驻藏大臣亲监下,灵童转世设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签决定继承人,这是乾隆的一个创造;西藏对邻国贸易必须进行登记;西藏货币一律用白银铸造,正面铸“乾隆宝藏”四个字;等等。《钦定西藏章程》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文献,标志着清朝对西藏进行全面有效的管辖。在雍和宫的“金奔巴瓶”已成历史文物,在大昭寺内的“金奔巴瓶”制沿袭至今。& 第七件是修砌浙江海塘。浙江原有的柴塘、土塘,经不住海潮的冲击。乾隆命拨银两将柴塘改为石塘。共修建石砌海塘4000余丈,加强了这一地区抗御海潮侵袭的能力。& 第八件是中华各族一统。清朝已经历“三祖三宗”——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极、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乾隆则是集大成者。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并开拓了中国的疆域版图,维护并加强了中华的多民族统一。乾隆时的中国疆域,东起大海,西达葱岭,南极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清乾隆时的人口达3亿。清朝“三祖三宗”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维护了中国的边疆版图,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乾隆皇帝能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有生之年做出了“禅位”的决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内禅。他说:&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这道谕旨的意思是说,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当传位给太子。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85岁的乾隆皇帝,御圆明园勤政殿,召见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yóng)琰(yǎn)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御太和殿,举行内禅大礼,授玺。颙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为太上皇帝,训政。由礼部鸿胪寺官诣天安门城楼上,恭宣嘉庆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这里解释一下“金凤颁诏”。皇帝从太和殿颁发的诏书,抬上黄舆,鼓乐高奏,礼仪隆重,由礼部官员,送上天安门。天安门城楼上有一只“金凤”,口衔诏书,从城楼上徐徐降下;城楼下的礼部官员跪接诏书,分送各地,公布天下。& 乾隆内禅皇位后,又训政三年零三天。后人多讥评乾隆名为退位,实禅而不退。其实不然,纵观中国自秦始皇以下两千年的皇朝历史,由内禅归政者,前君罕见,后君亦无。宋仁宗储位既定,郁闷不乐;宋英宗立太子后,泫然泪下。& 乾隆在位既长,享年又高。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享年80岁以上的皇帝只有四人。除乾隆而外的三位皇帝是:& (1)梁武帝萧衍,享年85岁,在位48年。但他局处一隅,三次舍身入寺,长于文学,精通音律;侯景之乱后,饥病而惨死。& (2)宋高宗赵构,享年80岁,在位36年,建都临安(今杭州),半壁山河。& (3)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1岁,在位35年。& 以上三位皇帝,或国偏一隅,或半壁江山,或在位不长,或国亡而死。都不能与乾隆皇帝相比拟。难怪乾隆帝自称“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与伦比。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乾隆的“十全武功”是:&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尔喀用《平定台湾战图册》乾隆《平定金川战图册·收复小金川》兵两次,这五次用兵对新疆、西藏的巩固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也有的用兵是小题大做,穷兵黩武。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这样的。& 大金川、小金川在大渡河上游,居民主要是藏族,高山环绕,道路崎岖,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人口不过3万,周围不过二三百里。当地土司内部纷争,乾隆发兵攻打,前后两次:第一次打了两年,杀大员讷亲、张广泗,耗银2000万两。第二次,清军分路进攻,每座山峰、乾隆《平定金川战图册·紫光阁赐宴》& 每座官寨、每座石卡、每座碉房,反复厮杀,寸步难进。是役“费五年之功,十万之师,七千余万之帑”,才将两金川平定。这件事可谓小题大做,得不偿失,但为北京留下文物胜迹——香山演武厅。& 乾隆帝执政时间过长,虽然自励“持盈保泰”,但是月盈则亏,泰极否来。乾隆晚年,志骄意满,思想僵化,喜谀恶谏,懒于进取,老人御政,宵小环绕,做了许多错误事情,积累了严重的社会矛盾。而吏治腐败,人口膨胀,财政紧缺,两极分化加剧,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 在乾隆执政的60年间,西方世界却发生了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巨大变化。& (1)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新式纺车珍妮纺纱机;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国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尔后,嘉庆十二年(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轮船,嘉庆十九年(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这就是说,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 (2)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第一届美国国会在纽约召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两年后,美国通过《人权法案》。&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举行三级会议,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人权宣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4)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国建立莫斯科大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同年,德国出现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而在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会试,各省上报80岁以上参加会试者116人,实际参加会试并三场完竣者92人,俱加赏赐。大清帝国尚陶醉于孙子打着灯笼,照着“百岁应试”的爷爷参加科举考试呢!乾隆借兴教尊老之名,行粉饰太平之实。这一幕人间喜剧,掩饰了乾隆盛世下的悲哀!& 综合起来说,在乾隆时代,世界上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英国工业革命;第二件是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第三件是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再加上此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但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十三日,当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时,还傲慢地声称“天朝统驭万国”、“天朝抚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等,说明乾隆皇帝根本看不到西方工业科技的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千古第一全人”的迷梦之中。& 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后,南方的白莲教,京师的天理教,京城内外,大江南北,烽火四起,遍地燃烧。乾隆盛世下的危机,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充分暴露出来。这个烂摊子,只好由他的儿孙们去承受和收拾了。&
参考资料:
[1] 爱问知识人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历史学硕士。东北育才历史教师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帮助,七年级下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是: &
& 文章欣赏:在虎牢清风中寻听远逝的梵音禅语(李贻涛)(一涛)
在虎牢清风中寻听远逝的梵音禅语(李贻涛)
作者:一涛&&作于: 19:47:27&&访问:905&&评论:0()&&&&&&
  &  在虎牢清风中寻听远逝的梵音禅语&  &  河南荥阳李贻涛&  &  我也数不清来这里有多少次了。这次和文联的一帮文友来,说是对文化名镇采风。这说法有点“文”了,平时我们私下只说是“转悠”。一帮文人凭抚着微风在山区间的路上巡行,扣问着凉风吹动的那一沟沟一陵陵的绿树老叶,私下里却在寻听着雄关清风中的那一曲梵唱和禅音。&  &  记得上次到来,是应太湖县政协来的电话,说是次日一早,赵朴初研究会的秘书长,太湖县政协主席王中华,太湖县副县长占卓夫一行七人要来虎牢关考察慧可的事。我是他们的联系人和组织人,说白了是代表荥阳政协作地陪。也许是他们太急切了,头晚他们就先期到了郑州,次早没等去迎接他们就到了荥阳。&  &  那天也是有风。我们一行在虎牢关村转悠了一通。山还是古崤山大缮剑故腔坪铀岷铀鼗故悄歉龌⒗喂劂崴兀艘不故悄敲葱┗⒗稳斯啬谌耍段蚀謇锏睦仙伲蛱婊劭傻那笆澜裆謇锩蝗酥阑劭墒撬,谁是慧可。他们知道这里曾是周幽王圈虎押虎的地方,他们知道这里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战场,他们知道这里是东京西京两都最重要的关口,他们知道这里的关爷庙三义庙是中国最早的关庙,因此这里最受敬奉的是关羽关老爷,因此没见有谁在这里建成寺院供奉佛法,因此这里很少有人关注一个风流倜傥的僧人1500年前在这里不平常的诞生,因此他们不会关注那个僧人与他们这生这辈子会有多少牵连多少因缘,因此他们更不会去关注那个僧人在这里的诞生与1400年前的圆寂邺都是一样的不同寻常。&  &  这应在意料之中。毕竟历史上那个关老爷太有名了,有名得都成为了圣人;那个虎牢关太有名了,历来战事不说此关就显示不了战争的重要;那条黄河口子太有名了,艄公号子一唱连L翻的黄河都顿生沧桑和凄凉;那个大唐等慈寺太有名了,等慈二字使得战争双方的死魂都感动得不知向谁去诉说;那个历经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太有名了,要不是背依着这个关口连汉王都不知从哪里画地设界为好了;那场三国混战也太有名了,黄河把大缮郊煤铀蓝汲寤俚梦抻拔拮倭算妒遣荒芏⌒哿⒐赝返哪亲啦汲恰=暧腥丝贾ぃ蠖纳献婷娴略诶飞系牡匚痪褪怯伤阢崴⒗未笳街幸陨偈ざ嗟墓ǘㄊ魇凡岬摹@飞嫌忻拇笫掠忻拇笕宋镎饷疵芗鼗慵坊⒗我淮Γ沟谜庖话驼浦爻惺懿幌拢簿桶岩桓錾烁徽诹耍褂泄し蛱诔瞿越钊ハ胍桓錾说氖履兀恳虼艘簿蜕儆腥巳ス刈⒒劭伞>土謇锏牟簧倮先艘惶堤乩慈艘胺没劭桑葳硕娉錾兀苁浅跃壅饫锘褂姓饷锤龆雷娴墓适卵!&  &  是的,故事确实发生在这里。只是,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家中没有姓慧可的那个姬。那个姬是黄帝的那个姓:姬。&  &  慧可已去了1400多年,早该为历史所洇灭,但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磨灭人民对他的怀念。至今,安徽民间仍盛传慧可的故事,慧可在那里的狮子山司空山修了31年之久,完成了传灯大事,留下了“涉过荆阳碧湖中,仰天摘月在绝峰。神光喜若盘圣地,断臂缘份此山行”的诗文。太湖县百里镇南斗村的观音寺,是慧可从狮子山到司空山的必经之路,那里有一巨石,上书慧可所书的千字石刻,虽年代已久,人们仍能识得“石鼓对石鼓,银子二万五,谁人能识破”等字样。&  &  而对于虎牢之地,1500年前,慧可就出生在这里。那时的慧可还不是禅二祖,也不叫慧可,慧可是他的法名。那时他是个连出生都与人不一样的孩子。他的父亲姬寂在他出生之前担心无子,常常叹息,“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传递香火,继承祖业。姬寂虔诚地祈祷了不知几多经年累月,终于有一天黄昏,自感应佛光满室,他的妻终于生下一子。为了感念佛光照临之恩,姬寂夫妇便给这个儿子起名为“光”。姬光是个天生聪慧的孩子,也天生志气不凡,他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丝毫不感兴趣。这使他的父亲姬寂十分地失望,但又无耐儿子的执着,只好由他去。谁也不曾想到,姬寂对儿子的这一放任,竟放任出了一个中国禅宗的祖师。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地与人开玩笑,听起来都有点荒诞,荒诞得教人不可理喻。&  &  不可理喻的还有,原来虎牢关这地方不唯只敬关爷,也是有过寺院的,人们也敬奉佛法,而且那佛法很是灵验,求心得心,求子得子。不然这姬寂夫妇天天祈求诸佛菩萨,怎会祈子有成呢?只是多年以后这姬家的孩子出家了,远去在千里之外,虽为佛禅世祖,却已不为家乡人所知,且既已出家,就云游四海,天下为家,无踪无影,如萍风水迹无所找寻了。因此,虎牢关这地方佛儒没有共存并举,人们敬重儒圣关羽,只设三义庙,似乎把个风尘天涯落絮飘叶般的儿子姬光给淡化了。&  &  这话是我说的,故事可不是我编的,也不是当地的传说,是我读了《景德传灯录》(《佛祖同参集》)后才知的。《景德传灯灵》可是禅宗的宝书,是禅宗的史记,家谱,记载绝对真确祥实。要是没有这部书,禅宗弟子该到哪儿去认祖归宗呀!可见文化传承的重要。《传灯录》记载有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的传灯法系,是研究中国禅宗史之根本资料。灯或传灯,意谓以法传人,如灯火相传,辗转不绝,其实这就是寺院和尚们的“传宗接代”呀!灯录之作,萌芽于南北朝时代,而正式之灯录出现于禅宗成立以后,经历代辗转相续,至宋代达到极盛。此后,元明清各代继承传统,灯录之作,续而不尽。当然,该书祥细地记载了慧可的出生、求法、出家、脱胎换骨、断臂求法、安心和韬光掩晦、受谄致死等故事,只是俗家书人少去翻阅原著罢了。&  &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以后,挑战孔老学说的人似乎不多,姬光算是“不多”中的一个。姬光求知欲和慧性极强,在他接触了佛典后,对中国土生土长的孔老之说产生了严重怀疑,甚而严重不满,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一个入世太深,不可自拔,一个则飘渺出世,虚影无踪。于是,姬光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由此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姬寂夫妇见儿子志气已不可改移,便听许儿子出家而去。过去出家,多是因体虚多病,躲避灾难而不得为之,姬光出家则为一种思想左右,这与其他僧人有着天大的不同。听任儿子的出家是父母的无耐之举,还是有意为之?我不得知,《传灯录》也没记载。我只知,姬光的父亲姬寂当年生怕无子无嗣,苦苦地祈求佛主赐与姬家有后,可有了儿子,儿子却要出家,这无疑是真的要断他姬家子嗣。然而中国的教育如果能如慧可的父母那样任由孩子的个情和志趣使然,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出息,会有更多的人才闻世。当然这是题外之话。&  &  世上学问,历来探究的不外两件事: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亦即生与死的事。慧可是佛天降子,生从虎牢,可他要到哪里去呢?他去了龙门香山,跟随剃度法师宝静学佛,不久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学习佛法也是有些年月了,可他对个人的生死大事仍然是个迷。这时他已是32岁,依俗世说法早已过而立之年了,却对人生来去问题欲探讨欲是困惑。世上的烦恼和困惑从来都是为好思索之人准备的,尤其是书本上的东西,从来都是传道解惑的,又从来都是不情愿地给人徒增许多的困惑。慧可更是这样,因此他又回到香山,放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实修使他走上了一条探索佛理的新途径。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  &  一晃8年过去,他已过不惑之年,困惑却愈是丛生。那一天,在仍然依照往日的日程照禅定,冥冥之中他见到一人站在跟前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人生的关健处是需要点化的,而点化他人生的这个人对于他就是他的“神仙”。他知道这是护法神在点化他,遂自改名神光。第二天,他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师傅宝静要为他找医生,他谢绝了。又是在冥冥之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宝静见他的顶骨,有五峰隆起,就放行他师从少林达摩,也许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经出天竺,印度和尚念的才是真经。媚外也许就从那时起。可媚外不一定就是坏事,外来的经有时还真有好经呢!&  &  也许达摩的“二人四行”禅法算得上好经。但印度的经在中国并不一定管用,&  其实那时连印度人都已对跋陀祖师的小乘教义感到了困惑、迷茫,甚而不与相信,不与合作。此时的中国人还在沿袭唐三藏的苦读经书而不悟,因而那个很是困惑的达摩老头就来到了中国,中国人却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中国还没有他的土壤。他来到少林寺时,遭到众僧的极力排斥,他不得不狼狈地败走五乳峰的那条破洞去自行修持,以待机制。都一千多年过走了,那个印度老头儿达摩还在那里长久地面壁,甚而都映印到了石头里。他到底在想什么?他真的祛掉了烦恼吗?客观地说,除了为中国的后来传达了一个鲁智深舞弄铁铲的粗陋形象外,他的原旨教义还真的是少有人知。&  &  而得其旨者唯慧可一人。既然称作了大师,一生能传授一个得其要旨者足矣,历来有多少思索者都是自行沉逝在了历史的褶皱里。慧可之所以能得其旨要,是他的心所在,无心所在。要是全心所在,就永远跳不出达摩;要是无心所在,他就得不了其旨趣。达摩的佛法中心就是“二人四行”禅法。那是从印度弄来的,是泊来品,洋货。慧可是一个极慧极智的人,他不会采取全然的照搬主义,他的拿来主义是洋为中用,为我所用,是印度佛法与中国佛教实践相结合的佛法。&  &  达摩传的是大乘佛教,而改造培植大乘生存土壤的是慧可。慧可培植改制后的中国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佛教,不再简单地叫佛教,而称禅宗,而称禅。什么是禅?这是一个说不得,不能说,一说即错的问题,只能顿悟。中国的佛教有了禅,放下心,安下心,也就空净了,哪还有烦恼?“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的那个慧能得了慧可顿悟、顿修、顿证的圆顿旨趣,因此禅也就在中土茁壮地生存了下来,也即真正地归入了祛除烦恼的正道。这种放下,走入山林,走入百姓,为大众所接纳,也即解放思想,普度了众生。大众没有烦恼,是佛教旨的本意。正如老幼二僧背女子过河后的事,小僧想的是作为师傅怎能背负女子呢?一直放不下而身心受累。放不下的人,连自己都度不得,不要说度别人。老僧则早已放下了,他心中什么也没有,度了自己,也度了人。这比《十日谈》里那老僧对下乡的小僧说女人是绿鹅(老虎)的教诲要高明得多,要放下得多,要禅意得多。&  &  慧可到少林断臂求法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件很可置疑的事,但又是禅宗史上总也绕不过去的山头。说到禅宗发端,必定要说断臂求法。不然禅宗就成无水之源。断臂求法的故事,以“诚心”开启人心,以慧理开启悟情,使得天下多少宗教都拿它膜拜不止。&  &  慧可赴嵩山少林求法于那个印度和尚达摩,且“朝夕承侍”,态度可真够好的了。达摩这个印度老头儿整天坐在一个山洞里“面壁”,来中国三年,他就面壁了三年。已是三年尽头儿了,他也没收到一个理想的弟子。其实是没有一个可心的弟子真心跟随他。慧可到来,达摩这印度老头儿仍是一副阴沉相,面壁不理,更无教诲。中国人仿学外国东西从来都是锲而不舍的,慧可也不例外。面对达摩,慧可并不气馁,反而愈发虔诚,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他每天守候洞外,毫不懈怠,直到这年腊月初九之夜,寒风刺骨,天降大雪。慧可依然守立,一动不动,天将亮时,积雪没过了他的膝盖。达摩回头看他一眼,心生怜悯,才为感动,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悲伤流泪地说:我只是求你大发慈悲,开启甘露门,广度众生呀!达摩说,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说到底,还是不相信慧可的决心和诚意。为了表示自己献身佛法的决心,慧可挥刀砍断左臂,呈在达摩面前。达摩说,诸佛为了求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你立雪齐腰,断臂求法,可见你的诚意。你说你有什么困扰,我为你解除。&  &  慧可不理解诸佛法印,时常感到自己的内心很不安宁,就对达摩说:“我的心不安稳呀,请您为我安安心吧!”&  &  达摩一听,就知道慧可对“心”是什么,“心在何处”都没有搞清楚。&  &  达摩说:“你把这个不安的心拿出来,只要你能把握住这个‘心',我就能为你安心。”&  &  慧可到哪里去“拿”心呢?寻找了好久,当然“拿”不来心。达摩的话倒使慧可大为吃疑。慧可如实地说:“我找不到它呀!”&  &  慧可自己以为“不安的心”、“未安”的“心”,他也不知在何方,怎么能觅得呢?&  &  见此境,达摩竟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  &  回答竟如此简捷直接。&  &  实际上根本不需要达摩为他“安心”,“心”本来就好好地在慧可身上。“心”本来就圆满无缺,根本用不着去“觅心”、“安心”。所以,当达摩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时,慧可才豁然开悟,心怀踊跃,实现了最后的飞跃,展示了无限风光。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就如树动心动,是为心动;心不动,怎知树动!于是,慧可丢掉了所有的思想包袱,结束了他的挣扎与苦斗,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慧可的典型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禅风。这种禅风,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可说是一脉相承。&  &  慧可心悟了。于是达摩以四卷《楞伽》授予慧可,并为他起名慧可。这之前的慧可,当然慧未可,慧不可,没慧可,还未真正开悟啊!&  &  慧可跟随达摩9年,达摩传钵于慧可。慧可成为禅宗二世祖。&  &  四十年来,我多次到过少林,于达摩洞前,于立雪亭前沉思,求法是否一定要断臂,断臂只是求法?哪吒断臂舍身是为割情,是为亲情,切身利益彰显。慧可呢?!不过不争的实事是,断臂求法于少林佛学十分重要。少林寺只所以名跃于世,不止因于棍棒,也许“安心”才是精要。&  &  我想,慧可禅法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应该是以这段慧可和达摩初见时关于“安心”的对话最为典型,既然诸佛法印不能从他人求得,那就只能向自己的内心去求证求得了。何必要强求于人,强行于已呢?我行我为,皆由心得,我心我佛,此心此佛,心即佛,我即佛。&  &  面对虎牢之地,我又想,也许没有断臂求法求道之为,就不会有以后的禅宗衍漫南北。那个印度老头儿达摩就是坐在那条破洞里再面壁十辈子,没有慧可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心即佛、不语即佛的理论奠基,没有慧可的弘法传度,禅宗也不可能为世人所广受。&  &  把印度佛教文化转化成具有中华特色的禅宗文化的,是禅宗二世祖慧可。慧可是中国禅宗的奠基人,没有慧可,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禅宗。&  &  禅宗文化是经慧可从荥阳的虎牢之地起步,经过洛阳香山、嵩山少林一步一步走向太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  而慧可走向太湖却是不得己而为的事。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已年逾古稀的慧可为避“北魏武帝灭佛”、“断佛道二教”之灾,被迫率众弟子离开中原,辗转南移,是弟子僧璨接受了他,使他得以来到太湖狮子山。在僧璨的协助下,筚路蓝缕,开辟道场,静候时局变化。慧可写诗说:“跃过三湖四泽中,一肩担月上九龙。龛得葫芦可禅定,榻依岩石司能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饮露充。物与民胞共寒暑,调和风雨万邦同。”此诗记术了他的这一段历程。这段时期,是中国宗教史上佛道释家最为晦暗的时日,也是慧可前生后世中黯淡无色而又倍生光辉的日子。&  &  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过生地荥阳虎牢之地。&  &  是时势和命运把慧可人生的重要挥发地放在了太湖。他在狮子山驻锡31年之久。此间,他在达摩印度佛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中华儒、道文化和太湖优秀地方文化精华,提出了“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僧宝亦然”的禅宗宗旨,以大众化、平民化的禅风行世。&  他传钵于三祖僧璨说,“你受吾教,宜处深山。”在战火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为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三祖僧璨牢记二祖慧可教诲,隐居舒州天柱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他们隐居山林,农禅一体,使禅宗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  是否可以这么地认为:佛学即人学。佛法亦应是众生之法,“愚智非别”。“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慧可把入世、出世和世间的一切差别等量齐观了。慧可与向居士的对话,把愚与智、迷与悟、众生和佛身这三者等同起来,反对为除烦恼别寻涅,离众生身另求佛身的做法,为学佛者提供了自尊和信心,增添了人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无论在宗教理论上,还是在宗教实践上,慧可的禅法,与他同时和此前流行的禅法,都有所区别,从而使禅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  作为第一个华人祖师,慧可对传承达摩的禅法,以及后来禅宗的形成,是功当首屈的。自此,禅宗主动与儒家和道家文化相互融合,主动入世,承担社会职能,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也因此成为中国人自己的佛教。中国四分之一人口信仰佛教,佛教徒百分之八十皈依禅宗。赵朴初先生曾说“中国佛教的特质是禅。”“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禅宗,这不仅影响整个中华文化,而且逐渐影响着世界文化。”&  &  进入唐代以后,中国禅宗开始走上了多头发展的道路。先后产生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而临济宗在宋代又分成黄龙派和杨岐派。禅宗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而慧可则是中国禅宗第一人。&  &  任何一个时代,佛教都没有完全脱离开过政治的影响,慧可也不例外。&  &  开皇十二年(592年),慧可在司空山传法于三祖僧璨,“是年往管城匡救寺说法”。他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曾有人问慧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慧可回答道: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呢!&  &  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慧可重于实修,他以犀利的思维和干练的口才赢得了众人的心。知道他禅法的人日渐增多,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由此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攻击,为首的是辩和法师。辩和的学徒听了慧可的妙言精语,渐渐地都跟随慧可去学习祖师禅。辩和不胜恼恨,勾通邑宰翟仲侃,极力诽谤慧可,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之言,对慧可进行了非法无情的迫害。慧可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那时,慧可已是一个如挂树残叶的老僧了,以他的残年风烛,已是经不住霜打风吹,《传灯录》记载,慧可那年107岁,死于辩和、翟促侃的迫害。那年是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  历经了107年的飘零,生发于虎牢关这片土地上的树叶,终于落地了。他是出家人,没有能落叶归根。他的根已扎向了四方,这棵树的花叶种子也飘向了四方,甚而飘到了海外,使得禅宗这棵大树千余年来无比地生机勃发。这棵树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智慧,都是禅的音符,时时地在天地间跃动,跃动谱出的不仅仅是梵曲禅语,还是人类社会的哲理结晶。&  &  太湖县来人访谒慧可生地已是几年过去,今天,一行文人骚客的到来,是凭吊,是走访,是资讯,还是考察?一帮人说,这叫采风。正好这天风很大,是有风可采的。虽然在时间空间上,慧可与我们愈行愈远,但面对“虎牢关”三字石碑景观,慧可的形象仍在心中栩栩如生。天下禅宗缘起于慧可,慧可生长于虎牢,外方人又来拜访慧可生地虎牢。中华特质的禅文化中,禅宗从山洞走出,走向僧徒;从僧徒走进山林,走向底层大众生活;又从山林走出,走向更为广大的社会人生。而今再从各地溯流寻源般走进虎牢,绕了一个多么大的弯儿呀!&  &  我们谁也没能见到过慧可故居所在。慧可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知这里是虎牢之地,慧可就出生于虎牢之地。其实家在哪里不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个出家人,俗根诀绝,脐带割断,哪里是家?哪里有家?!再次走进虎牢这地方,凭着初冬的清风,仰望雄峙的虎牢关崤山关,俯观淙淙流淌的汜水黄河,我只是在心中静静地去寻听那远逝了的梵语禅音,这声音是那么地贴近大众,那么地平实入耳,那么地教人立省顿悟――&  &  备观来意皆如实,&  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  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  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余。&  &  日郑州市第23届文学笔会归来于家中&  &  &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 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八斗文学”网站发表此作品,同意“八斗文学”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八斗文学”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请“八斗文学”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书友最新五条评论:[
评&&论&&者:
要说的内容:
注:严禁使用任何html、javascript脚本或其他非法性字符,书评请少于240字
其它作品欣赏:
|||||
八斗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号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14
Copyright & www.8d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绩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