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影响的影响

说说科举对军事的影响
说说科举对军事的影响
大家总是说中国从宋代以后的汉人朝廷(清朝也一样,蒙元与其说政权不如说是匪帮)都是重文轻武。
&&&&一个社会现象,不是说一个简单的“重文轻武”就能说明白的。重文重在哪里?轻武有轻在哪里?具体的什么政策导致了重文轻武?
&&&&这要从科举制前的中国说起。先秦两汉南北朝隋唐,中国“儒将”层出不穷。当时严格说来,不是是否重文轻武,而是文武一体。&当时的中国,除了少数大头兵出身的武人外,绝大多数武人也是世家出身,文武双全。
&&&&比如东汉的班超,卢植都是这种情况。三国演义里绝大多数武人也都是这样。张飞书法一流,吕布当过主簿,赵云是常山大豪族,公孙瓒和刘备是同窗。周瑜,曹操更不用说了。
&&&&古代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都是和军事有关。“数”和“礼”也涉及实际应用。&&实际上“礼”就是秩序。古代所谓礼法,不但是礼仪,也是社会的法律秩序。孔子希望复周礼,不只是恢复周代的利益,也是恢复周代的社会秩序架构。
&&&&可见,科举时代以前的儒生的知识面很广,不存在后来的腐儒阶层。孔子本人也是善于驾车射箭。科举制以前讲究“出将入相”,廉颇在外打仗,会朝后官拜“上卿”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严格说来,科举制前的中国古代文武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科举制度下,文武从此两分。中国的文武对立从此开始。
&&&&狄青后来官拜枢密使,但狄青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我不认为文官用各种匪夷所思的罪名(比如欧阳修用的阴阳五行)弹劾狄青是因为实在找不到罪名。在中国除非您不做事,只要做事总有瑕疵可找。狄青打的仗那么多,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很难?最起码的,侬智高生死不明这一点就足够弹劾了。
&&&&北宋文官这么弹劾狄青,言外之意就是说:“看看,狄青这么大功劳,在咱文官看来屁都不是”。如果真的找到足够的罪名,反倒是不美。兴许其他武将会认为“武将不是斗不过文官,而是狄青自身不干净。”
&&&&后来明成祖对武将百般迁就,在他统治下武人地位很高。但他一死就不行了。
&&&&英宗朝卫所人口繁衍,土地不足。所以山西守军上书开垦荒地。结果呢?于谦立刻上书,把卫所开垦的土地归在官府名下。从此卫所制的经济命脉掌握在文官手里。土木堡事变后勋贵武将全军覆没,巡抚领兵制度导致文人插手武事,明朝军事落入从此一蹶不振。
&&&&以上只是军队地位低下,战斗力不足的原因。科举制真正最可怕的不是降低军队战斗力,而是降低整个民族的尚武精神。
&&&&一个正常的政府,都要给平民一个上进的空间。秦代士兵为什么强悍?其实单论战斗技术,赵国人才是凶猛彪悍。&秦国军事强大的原因就是,打仗取得军功是一个平民唯一上进的路线。有了军功就能得到爵位,理论上讲,只要你功劳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就能成为贵族。
&&&&所以百姓平时勤练武艺,一有战事则争相从军。后来的朝代没有秦朝这么夸张,但做法实际上一样。刘裕穷得上山采药,结果人家最后当了皇帝。哥舒翰游侠出身,最后当到一镇节度使。
&&&&北宋以后呢?现实出了个狄青,后来哪怕是乱世,也有岳飞的反面教材。所以说,科举制下的中国平民,读书取代了武艺成了上进的最佳路线。古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国力够强,是不可能被少数异族直接灭亡的。(五胡乱华的问题以后再说)
&&&&最好的例子有三个:
&&&&一个是中国的。五代时辽皇耶律德光灭后晋,结果根本无法真正统治中原,只能狼狈退回。就是因为当时汉族民间抵抗十分激烈。
&&&&第二个是曰本。蒙古跨海东征失败,现在多是推到台风身上。实际上不然。当时蒙元政府朝鲜,距离曰本只隔着对马海峡。台风只能一时破坏元军的补给。&真正东征失败的原因是曰本民间抵抗激烈。即使到战国时的曰本,虽然已经是下克上的时代,但绝大多数曰本武士仍然很重视“义理”。讨伐别人总要有“大义”的名分。在反抗外族侵略上出奇的心齐。后来以美国的强大,却无法攻略曰本本土就是这个原因。
&&&&第三个是蒙古西征的基辅战役。
&&&&蒙古人结构并不严谨,其凝聚力在于抢掠。当时蒙古西征攻打基辅。基辅是当时俄国人最重要的城市,第一个俄罗斯民族国家就是基辅罗斯。蒙古拼尽全力打下基辅后,基辅内城居然爆发了大规模巷战。男女老幼烧毁物资后抄起武器与敌人拼命。最后城破后,蒙古人既没有抢到人口,也没有物资。后来蒙古在几次和匈牙利与波兰人的鏖战后,虽然获胜但也停止了扩张脚步。
&&&&所以说,一个国家只要有尚武精神,那就很难蛮族被直接消灭。而科举制则改变了中国民众上进的路线,从而导致尚武精神逐步丧失。
在宋朝和明朝的时代,科举制已经深入社会,恢复文武一体的观念显然不合时宜。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彻底的文武殊途。文官就是文官,决不能参与军事。武将就是武将,不要掺和政治。但要留一个宣扬其利益的窗口。这也是现今社会的情况。
&&&&对军队的监控,靠的是内臣监军,而不能只靠当地文官。其实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下,本来没有那么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安禄山造反不是节度使制度对其没有监控,而是唐玄宗没有去认真启用监控制度。一来当时的范阳居然没有宦官监军;&二来安禄山大量招收外族士兵和将领;最后,安禄山一镇节度使一当就是十多年,这本身很不正常。相比之下,李隆基之前可是连续搞死好几个节度使,也没见谁去造反。论偏远,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更偏远,可高仙芝有可能会造反吗?不要说监军,手下将领也不会同意。
在文官主导的时代,没政治地位的武将,能出什么战绩?就算是出了战果,在文人书写的历史里,武将能有什么好评价?&明末毛文龙功劳如何?明史是怎么评价的?这种社会,把武安君白起穿越过来,照样还是不行。
&&&&一个武将的战功,一半以上要看他的背景势力。比如赵国的李牧为什么强?因为代北军是赵牧完全控制的。
白起,王翦为什么强?&&因为白起虽然祖上是楚国人,但却完全融入到秦国军事贵族里面了。白起的夫人就是秦国大将司马错的女儿。&王翦更是根红苗正的秦国贵族。
&&&&相比之下,看看秦国打败仗的那些武将:
&&&&1,李信。陇西人,和川人打得火热。
&&&&2,蒙骜。蒙武父子。齐国人。
&&&&3,桓齮。楚国人。
&&&&这些人能力真的就比白起王翦差?我看未必。关键是在土生秦国人掌握军队里,这些人的影响力不行。
最后说说尚武这个问题,尚武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民风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国家战略的问题。
&&&&一个国家要尚武,其实很简单,就是给武人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政策和资源的倾斜,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战争。更多的战争这需要补给,这时候则需要动员更多的兵丁劳役,然后地方的士绅豪强又要惹点事,搞一个民不堪负的现象,让朝廷以为觉得到了内乱的边缘了。
&&&&所以,尚武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实现正反馈,用军队掠夺来的资源反馈相关支持者和利益集团,尽量让更多的人在战争中受益,哪怕只分到微不足道的一点,至少也能达到有利可图的预期,不会出现所谓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言。
&&&&就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要带动整个国家“尚武”,并形成正反馈,很不容易,尤其是前期投入,要破多少商人地主的家才够?
&&&&从效果来说,科举出身的官僚集团的确具有阻碍“尚武”精神的趋势,也具有惰性,但也并非决定因素,只是作为制衡和刹车的作用。某种程度而言,官僚集团没有武人集团和商人集团那样贪婪,并具有攻击性,后两个集团对利益红果果的追求是他们生存的价值体现。按照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的思想,考虑力量制衡问题。如何利用好武人集团和商人集团,偶尔踢一踢官僚集团的屁股,消除官僚集团的惰性,很有必要。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Overload丶宾
积极影响:1.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遏制了士族势力的发展.2.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3.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4.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5.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6.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沿用.7.有利于公平公正.消极影响:1.士人都关注于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2.同一批的进士结为朋党,朋党成为唐代后期政治黑暗的主要原因,加剧了唐朝的灭亡.3.明清时,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把科举定为八股取士,大大限制了人的思想,即中央不能选拔真材实料的人才,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浅论科举制度的利弊以及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隋文帝设立开始,至清末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一共实行了1300年。这项用于封建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对我国的古代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面就其产生的利弊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有利影响
1、带来了国家的长期稳定,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
科举考试考的是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这使得儒学成为封建专制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思想“仁”和“礼”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中,使人们恪守社会阶级秩序,有效地发挥着维护封建统治、实现社会整合的作用。
2、打破了门阀制度的限制,给更多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矫正了之前的世卿世禄制,给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也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除了倡、优、隶、卒等“贱民”外其他人均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的开放性突破了血缘关系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只要有真实水平,能够通过层层考试,即可登上“龙虎榜”,使中小地主阶级等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的机会,体现出一种平等精神,起码形式上是公平的。
3、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众多的人才
据资料统计,我国古代有科举考试而进士及第的人占到在朝任职或从事其他文化工作的人的60%左右。这些人中许多都是有才能且确实做出了成就的而留名后世的杰出人物。
4、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从唐至清,科举制度一直是促进社会下层士人向上层流动,导致社会结构变动的重要力量不断的定期开科取士,使得士人阶层不停地进人官僚队伍。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饱学儒家经典的士子进人官僚队伍,可以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来自社会下层,了解民间疾苦和吏治利弊得失,从而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5、具有一定的文化统治与文化普及功能。
科举考试重八股文,而八股文题则是以儒家的《四书》《五经》来命题的,广大考生往脑里灌输也都是儒家思想。且受其垄断的学校教育教授的也均是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内容。最高封建统治者就是这样通过科举制度使广大士子咸知习诵儒家经典,借以化民成俗。且参加科举的人,及第了入仕,落榜的留在民间,可起到在民间普及儒家文化的作用。
二、 科举制度产生的弊端
1、科举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统治独裁的工具
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叫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隶,行为准则是按皇帝的意志办事。而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并不是看中一个人的才干。
2、科举考试滋生腐败
考生为了能进士及第,有时完全丧失了自我,沦为科举的奴隶,人格卑下,精神颓废,而一些考官为了谋取私利,往往会导致行贿舞弊的现象。考官与考生试场作弊屡见不鲜。
3、考试内容局限,形式死板
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思想,形式是八股文作答,这种制度形式死板,思想束缚,一个人的才智往往不能得到发挥,人的灵气和才思会完全被淹没。这样的制度培养出来的人往往也是偏才。
4、导致官本位思想
科举考试与功名利禄直接挂钩,一旦及第就会被授予官职,晋身于地主统治阶级。特别是平民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参加科举是最佳的选择,所谓“入而优则仕”。所以参加科举的人,大都是冲着功名利禄而去,滋生了延续至今的官本位思想。
5、忽略自然科学
科举只考儒学,导致了考生对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忽略甚至摒弃,这也是我国到清末时期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
三、科举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前面谈到的官本位思想,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根深蒂固,人们依然热衷于“当官”,挤破头颅想要进国家机关当公务员。“唯官是大”的思想猖狂。
虽然今天选拔人才的制度有了很大改观,更看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只参考一次的考试成绩,有些自主招生也要参考考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但实际操作起来,像古代科举一样“一考定终生”的性质还是有的,比如我们都经历过的重大的高考。有些考生为了能上更好的学校改变命运,复读再复读,考了一年又一年,这跟古代的士人考科举不能不说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再看这20年来,自考制度的建立,公务员考试的开展等也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些举措都能看到科举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小萍& 张昱基&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功能&&
科技信息& 2010年28期
杨齐福& 科举制度在近代的全面危机&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8月第8卷第4期
谢俊美& 科举制度存废的历史考察&
历史教学问题& 1998年04期
潘懋元& 百年之际看科举&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9月第5卷第5期
纪念废科举百年—试论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其反响&
大学教育科学& 2005年第1期
谢俊美& 科举制度的存废与影响&
人民论坛& 1998年10月
论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化的积极影响& 法制与社会&
2009年02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科举制的影响
波波wan333
积极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影响: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由于文字狱的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举制度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