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语录是什么人?

开放分类:
王小波摘要
王小波 ()北京人,作家。1984年赴美。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逝世于北京。
王小波 - 简介
王小波 王小波,一代著名,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出版作品有:、、《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王小波 - 作家生平
王小波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并先后当过、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局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 事实上,《黄金时代》在个体户书摊上已经售出六万多册,并且出版了版和版,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阅读的局面。”至于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日在因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的乔依斯兼,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王小波 - 简历
少年王小波 日 出生于。 年 北京二龙路小学学生。 年 北京二龙路中学学生。 年 农场职工。 年 牟平插队知青,后做民办教师。 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年 贸易经济系学生。 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年 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获硕士学位。 年 社会学所讲师。 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年 。 日 病逝于北京。
王小波 - 年谱简编
王小波 日出生。 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是个很大的打击。 父亲王方名原籍渠县,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35年参加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不久赴延安,转战至山东。50年代初任国家教育部干部。1952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母亲宋华为国家教育部干部,原籍山东省牟平县。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并非偶然。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兄王小平,弟王晨光。 1957年五岁 父亲就逻辑学发表的系列文章引起较大反响。 4月11日与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的接见。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 1958年六岁 “”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 1959年七岁 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小学读书。 1964年十二岁 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王小波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对他写作能力的欣赏印象颇深,这位老师可以说是他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 1965年十三岁 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中学读书。 1966年十四岁 上初一时“文化革命”开始,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 1968年十六岁 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十九岁 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1973年二十一岁 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后在北京西城区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王小波 1977年二十五岁 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二十六岁 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1980年二十八岁 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2年三十岁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4年三十二岁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 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这段经历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可以看到。留学期间,父亲去世。 1988年三十六岁 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所讲师。 1989年三十七岁 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拟名《唐人故事》,“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1991年三十九岁 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 日第24版。这次获奖对王小波的写作事业起了鼓励作用。 10月5日,海外版第4版报道了《黄金时代》获奖的消息。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首部 1992年四十岁 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人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黄金年代》(由于编辑的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此时至去世的近五年间,写作了他一生最主要的著作。12月,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1993年四十一岁 写作完成并曾计划将《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合编成《怀疑三部曲》,寻找出版机会。 1994年四十二岁 7月,《黄金时代》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9月,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研讨会在华夏出版社召开,著名文学评论家及记者近二十人与会。 1995年四十三岁 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7月,《未来世界》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96年四十四岁 10月,妻子赴英国做访问学者。 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四十五岁 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4月,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4月,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人围。 4月26日,王小波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5月,《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5月13日首发式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5月,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由出版。10月,《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由出版。 10月,《沉默的大多数》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 1998年2月,《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2月,《黄金时代》(上、下)、《白银时代》、(上、中、下)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出版。 4月,《王小波文存》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注:年谱简编原载《王小波文集》第四卷;中国青年出版社, 王小波著作出版年表及目录 1980年9月《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年3月《王二风流史》香港繁荣出版社。1992年8月《黄金时代》台湾联经出版社。 1992年1月《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2年7月《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7月《黄金时代》华夏出版社。 1995年7月《未来世界》台湾联经出版社。 1996年11月《思维的乐趣》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7年5月《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小说集花城出版社。出版于他逝世之后,当年曾引起轰动。 1997年5月《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10月《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2月《黑铁时代》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年2月《地久天长》时代文艺出版社。
王小波 - 考上人大
1978年5月,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青年工人王小波,第一次走进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1977年冬,在的直接干预下,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恢复,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皆可报名。由于父亲尚未平反,心存疑虑的王小波这一年没有参加,倒是弟弟王晨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顺利考上了。转过年来,王小波知道,自己的工人生涯应该结束了。 大学时代王小波 王小波报考的第一所高校,是戏剧文学系。据李银河回忆,复试中,王小波并没有掩饰对“郭鲁茅巴”不感兴趣,提及自己喜欢的戏剧家,他说的是“”。在当时乍暖还寒的气氛中,并不意外地落榜了。幸好中戏作为艺术院校属于提前招生,一个月之后,王小波还有一次机会,这一次,他报考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当年,公布的数据是,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王小波成为了40万人中的一个,回到七八岁的时候到处乱跑、打枣、捅马蜂窝的人大。 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先生,5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人大逻辑学方面的教授,由于经历过“三反”、“文革”的一系列冲击,“家训是不准孩子学文科,一律去学理工”。此外,王小波对当时带有“文革”遗风的文科教育兴趣不大,在自述中回忆备考时“一背东西就困”,觉得去啃几道数学题就会好过些。就这样,他选择了人大系商品学专业,是当时人大这所著名的文科院校仅有的两个理科专业之一(另一个为经济信息系)。由于人大刚刚复校,没来得及发招生通知,入学的时候全班三十三人,除了两人来自,一人来自外,全部来自北京。据其中的钟明先生回忆,班上三分之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三分之一是“老三届”返城知青。此外,班上像王小波这样属于“家庭出身”有点问题的子弟较多,这一专业当时考虑到相关政策可能对他们略有倾斜。
王小波 - 创作特点
王小波 王小波是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王小波 - 浪漫骑士
本段是王小波爱人李银河写的关于王小波的掉念文章,有删改,读者可以从“参考资料”中第五个链接进入。编者注。 日本人爱把人生喻为,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调谢了。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磕然凋谢了。 王小波爱人李银河 三岛由纪夫在《天人五衰》中写过一个轮回的生命,每到18岁就死去,投胎到另一个生命里。这样,人就永远活在他最美好的曰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人变丑了,就悄然逝去。小波就是这样,在他精神之美的巅峰期与世长辞。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小波这个人非常的浪漫。我认识他之初,他就爱自称为“愁容骑士”,这是的别号。小波生性相当抑郁,抑郁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生存方式;而同时,他又非常非常的浪漫。 我是在1977年初与他相识的。在见到他这个人之前,先从朋友那里看到了他手写的小说。小说写在一个很大的本子上。那时他的文笔还很稚嫩,但是一种掩不住的才气已经跳动在字里行间。我当时一读之下,就有一种心弦被拨动的感觉,心想:这个人和我早晚会有点什么关系。我想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缘份吧。 我第一次和他单独见面是在社,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在那儿当个小编辑。我们聊了没多久,他突然问:“你有朋友没有?”我当时正好没朋友,就如实相告。他单刀直入地问了一句:“你看我怎么样?”我当时的震惊和意外可想而知。他就是这么浪漫,率情率性。 后来我们就开始通信和交往。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的第一句活是这样写的:“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被爱已经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与得到一种浪漫的之爱相比又逊色许多。 我们俩都不是什么美男美女,可是心灵和智力上有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我们爱得那么深。他说过的一些话我总是忘不了。比如他说:“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这形像的天真无邪和纯真诗意令我感动不已。再如他有一次说:“我发现有的人是无价之宝。”他这个“无价之宝”让我感动极了。这不是一般的甜言蜜语。如果一个男人真的把你看作是无价之宝,你能不爱他吗帝会给我小波这样一件美好的礼物呢?去年10月10曰我去,在临分别时,我们虽然不敢太放肆,在公众场合接吻,但他用劲搂了我肩膀一下作为道别,那种真情流露是世间任何事都不可比拟的。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他转身向外走时,我看着他高大的背影,在那儿默默流了一会儿泪,没想到这就是他给我留下的最后一个背影。 王小波唯一的剧本入围嘎纳电影节 小波虽然不写诗,只写小说随笔,但是他喜欢把自己称为诗人,行吟诗人。其实他喜欢韵律,有学过诗的人说,他的小说你仔细看,好多地方有韵。我记忆中小波的小说中唯一写过的一行诗是在《三十而立》里:“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我认为写得很不错。这诗原来还有很多行,被他划掉了,只保留了发表的这一句。小波虽然写小说和随笔为主,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的身上充满诗意,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恋爱时他告诉我,16岁他在,常常夜里爬起来,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呀写,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从那时起,那个充满诗意的少年,云南山寨中皎洁的月光和那面涂成蓝色的镜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从我的鉴赏力看,小波的小说文学价值很高。他的《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两次获联合报文学大奖,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成为1997年入围作品,使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拿到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如果将来有中国人能得,小波就是一个有这种潜力的人。我不认为这是溢美之辞。虽然也许其中有我特别偏爱的成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幽默著称 小波的文学眼光极高,他很少夸别人的东西。我听他夸过的人有和。这两位都以幽默睿智著称。他喜欢的作家还有法国的新小说派,杜拉斯·图尼埃尔,尤瑟纳尔,卡尔维诺和伯尔。他不喜欢托尔斯泰,大概觉得他的古典现实主义太乏味,尤其受不了他的宗教说教。小波是个完全彻底的异教徒,他喜欢所有有趣的、飞扬的东西,他的文学就是想超越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他特别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真即是美”的文学理论,并且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认为真实的不可能是美的,只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和想像力的世界才可能是美的。他有很多文论都精辟之至,平常聊天时说出来,我一听老要接一句:不行,我得把你这个文论记下来。可是由于懒惰从来没真记下来过,这将是我终身的遗憾。 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台湾李敖说过,他是中国白话文第一把手,不知道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这么说。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特别爱引证,这就是所谓气味相投吧。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我对他的思想老有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我们长这么大,满耳听的不是些陈词滥调,就是些蠢话傻话,而小波的思路却总是那么清新。这是一个他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我分析这和儿时他的家庭受过挫折有关。这一遭遇使他从很小就学着用自己的判断力来找寻真理,他就找到了自由人文主义,并终身保持着对自由和理性的信念。 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至1997年与他永别,这20年间我看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作为他的妻子,我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现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小波,你太残酷了,你潇洒地走了,把无尽的痛苦留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虽然后面的篇章再也看不到了,但是我还会反反复复地看这20年。这20年永远活在我心里。我相信,小波也会通过他留下的作品活在许多人的心里。 樱花虽然凋谢了,但它毕竟灿烂地盛开过。 我最最亲爱的小波,再见,我们来世再见。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再也不分开了。
王小波 - 作品列表
小说选& &·红拂夜奔& 王小波作品集 ·黄金时代&·我的阴阳两界&·2015 ·白银时代&·未来世界&·寻找无双 ·战福&·革命时期的爱情 ·万寿寺
沉默的大多数&·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个人尊严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王朔的作品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文明与反讽&·摆脱童稚状态 ·变形记&·从INTERNET说起&·《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工作与人生 ·积极的结论&·极端体验&·奸近杀 ·京片子与民族自尊心&·打工经历 ·绿毛水怪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小说·卖唱的人们&·我为什么要写作 ·思维的乐趣&·中国与中古遗风&·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刺子模信使问题&·跳出手掌心&·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文化之争&·“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我看国学&·智慧与国学&·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百姓·洋人·官&·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肚子里的战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体验生活&·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看老三届&·我的师承&·盖茨的紧身衣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关于“媚雅” ·卡拉OK和驴鸣镇
王小波 - 作品赏析
小说节选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小时,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小说 我仿佛已经很来了,又好象很年轻时期好象是过去了,又仿佛还没开始.爱情仿佛是结束了,又好象还没有到来.我仿佛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到开彩的日子.这一切好象是结束了,又仿佛是刚刚开始。 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的人死在根号2下,有的死在根号3下,全都脑浆迸裂。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个面前,有很多的线索,很多岔路,别人东看看,西望望,就都走过去了。但是我们就一??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一切疑难放进自己心里,把自己给难死了。大嫂和小孙为了挽救我们,不惜分开双腿来给我们上课,也没有用;因为我们太自以为是了。就是进入了生出我们的器官,我们也不肯相信,它比我们聪明。这还是因为,女人是我们的朋友,但不是我们,不管她们怎么努力,我们也不会变到她们那样。 夫妻间的性爱开始是注射后来就变成了注射在后来就变成了皮下注射,就是说越来越浅了,到最后随便摸下就算了。 王仙客就走上前去,把她的裤子拉下来。等到王仙客插进去时,她呃逆了一声。于是隔壁有人敲敲墙说:小鱼,干嘛哪?她答道:挨操哪。听了这样的问答,王仙客也觉得很惭愧。
剧本欣赏 导演:张元 主演:
年代:1996 地区: 片长:90分钟 编剧:王小波 评级:瑞典15 新加坡R A 剧本海报 张元执导的一部题材的影片。与张元的其他作品一样,他又一次把镜头对准当代中国社会的边缘人和地下文化。但这部影片的下场也和其他电影一样再次遭到禁映。故事发生在北京,某(可能是“东宫"或者“西宫")的夜里。这个公园是同性恋幽会的场所。公园派出所的警察小史在值夜班无聊寂寞时,就要到公园里抓一个同性恋来审一审,让他们交待自己的“活动",以此消闲解闷。那个晚上他似乎是有意地逮住了阿兰,而阿兰也似乎期待着被捕。事情过去很久后,阿兰寄给小史一本书,扉页上印着:“献给我的爱人"。小史翻开书来,陷入回忆。书里的故事和那个晚上的事情夹杂在一起。这些故事里有阿兰的母亲;有中学班上的漂亮女同学“”(就是谁爱上谁上的意思);还有一个古代的女贼,被衙役用锁链扣住了脖子和双手,在漫天飞雪中踉踉跄跄地行走。阿兰也叙述了他的同性恋生活的几个片段。整个影片就是小史在审问阿兰的经过。阿兰象在讲故事娓娓而谈,不时反客为主地挑逗审讯者;听故事的时而和善,时而暴戾。审讯者和被审讯者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双方处于微妙的胶着状态。不知不觉地警察完全陷入了被动的境地:他唯一能够维持权威的手段就是施虐,殊不知这对阿兰来说是正中下怀--施虐的一方无意中扮演了受虐者期待他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原先处于弱势的一方占据了心理战的支配地位。在电影的末尾,小史对阿兰无计可施,只得使用,但是阿兰在经受侮辱之后反而活像个胜利者,而小史却满脸困惑。
王小波 - 感情生活
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 若干封王小波写给妻子的情书“尘封”十数年后将重新面世。这些私人信件是王小波1977年至&1997年20年间写给妻子的。“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据即将出版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的图书策划人陈子寒、严小额介绍,王小波是一个即浪漫又专情的人,他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书信一直以“网络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每一篇都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李银河个人的感情外,还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被收藏的书信数量不多并且比较零散,许多读者引以为憾。此次出版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是国内首次成书的王小波李银河书信独立版本,书中收录的情书篇幅比过去公开过的书信多出一倍。李银河在2004&年4月11日王小波忌日作序。“爱你就像爱生命”的书名也来自于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一封未面世书信。英年早逝的王小波,被称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有评价说他是中国白话文的第一把手,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和风格贯穿作品。1977年,李银河已大学毕业,在社做编辑,而王小波还是个街道工厂的工人,两人第一次单独见面,王小波就单刀直入地问:“你有朋友没有?”“你看我怎么样?”李银河被他的率情率性所震惊。此后,两人就开始了通信和交往。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这些情书字里行间沸腾着孩子般的纯真、顽皮、忧伤、稚气和无助,那种对爱人的依恋几乎就要溢出来:“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笑……”这些情书堪称中国人最美丽的文字,只要它们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它就能以无法阻挡的诗意和纯净鼓舞人们在即使最不堪的际遇中走下去。将在2004年4月底上市,关于这本书的消息传出后,有不少读者和王小波迷们主动提出先睹为快的要求。所以,在王小波忌日前后,一批收录在书里的未面世书信和照片将提前与读者见面,让喜爱王小波的读者以重温这些率情率性的文字来纪念这位至情至性的浪漫作家和行吟诗人。
王小波 - 王小波现象
王小波 王小波生前两获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在海外华人文学界获得普遍称誉。但当其期望进入内地文坛体制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出版作品都很困难。王小波在其小说集的后记中坦承:“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这本书困难得多,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当归于所有帮助出版它的朋友们。”  而1997年王小波遽然逝世,成为了王小波现象的开端。其作品被空前的和接受,在民间与知识界都引起巨大反响,作品的发行量至21世纪仍为90年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各种形式的王小波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一时间王小波现象席卷文坛、文艺界与文学批评界。  王小波现象的爆破点在于其杂文,值得一提的是,其杂文在身前就曾经受到关注。评论界有把王小波热比作陈寅恪热之后,自由主义浪潮在中国的第二次博兴。  关于王小波小说价值的技术性讨论,主流批评界保持了异常的缄默。关于王小波小说价值的讨论,在主流文学批评界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可以说,王小波现象的主要焦点在于其杂文以及其所宣扬的自由主义思潮。而其小说在文坛的地位与技术性讨论,仍处于悬而不绝的地位。 &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五年前,《三联》做王小波封面故事,主编朱伟问我,你喜欢王小波么?我说他的书我没怎么看过,当时我只看过他的一部分杂文,有些写得不错,有些没什么感觉,可能是我的年纪跟他那个年纪相差较大,虽然他的思维方式已经跳出了那个年代的框框,但在我看来,他所评判的还是那个旧体制,而那个旧体制下的荒谬事情我体验的不多,我体验比较多的是新时代的荒谬,其实都差不多。也是在去了三联之后,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些王小波的作品,小说看得不多,也就是《黄金时代》。 王小波去世前,我只在报纸上看到过一次关于他的文章,是在《北京青年报》上,我记不得是不是黄集伟老师做的那个“孤岛访谈”了,反正有一张他的照片,千八百的文字。直到他去世后,我才从媒体或朋友同事口中得知这个人的传奇,但我对他没什么太深的情结,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对我也没什么触动,比如特立独行,我觉得也没什么,人就该特立独行,但对50年代生人来说可能要费一点劲,对我这个60年代的人来说不算什么。还比如说他的自由主义倾向,这种姿态谁都会有。我上了一年班就辞职做自由撰稿人,我查了一下资料,王小波也是1992年辞职做自撰的。如果单从标签上讲,他这两样对我都没有吸引力。后来读王小波的作品,才慢慢明白,他之所以被后人推崇,一来是在那个年代背景,像他这样的人确实没有,二来是现今中国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的人,作品魅力与人格魅力合二为一。但有时候我总怀疑,他身上的魅力是被放大出来的。 上周二选题会,我们讨论封面故事,最初定的封面是话剧100年,可是在讨论这个选题的时候,却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其实话剧100年有什么呀,话剧在中国不过是意识形态延伸的一部分,就像电影一样,如果仅仅是罗列一些史料,没人愿意看。想想话剧在中国仅存上海和北京还有人感兴趣,其他地方谁还看话剧?这样的封面故事做出来,估计又会有人说——做得真难看。话剧在中国,是一个小众得不能再小众的群体。但是文艺青年苗炜苗师傅仍坚持做话剧封面,所以选题会开得很长。 就在苗师傅上厕所的两分钟时间里,我们决定,封面做王小波。当苗师傅的屁股再次坐到椅子上的时候,发现我们讨论的话题已经变了。我觉得王小波是一个个体,操作起来更容易,可说的事儿也多,话剧太泛,100年的事不好说。 其实,朱伟最了解王小波,但是他态度很暧昧,我们起哄说:您自己采访一下自己,做个鸟儿问答。朱伟趴在桌子上做害羞状,大概他不希望王小波的封面故事太带有个人色彩,所以他婉言谢绝了我们的邀请。而我们这次为了能把封面故事做好,动用了6头记者。 我们还是希望能做出一个更真实的王小波,把他从小到大的经历写出来,他的个人命运其实跟他的作品在公众当中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如果能把这个反差做出来,大概也就能知道这10年来王小波是如何被庸俗化和偶像化的。在一个大波横行的庸俗时期,小波肯定也难逃这种命运。 我以前写过的文章提到王小波一共只有两次,一次是写《晃晃悠悠来三联》:“给《三联》写专栏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比如王小波、王朔。我给《三联》写专栏,心里直打鼓,但后来一想,可能《三联》只找姓王的人写专栏吧,估计实在找不到姓王的人了,就把我给拎出来了。”一次是挤兑老六:“自幼喜读文学,少年时最喜欢读《三侠六义》最喜欢的偶像是《水浒》人物王定六,最喜欢的京剧是《六郎探母》,在文学界人称‘王小波第六’,在歌坛被称为“第六眼美女”,最喜欢的电影是《六号门》,他的三围分别是66,66,66。”而我提到的另一个姓王的王朔,却不下几十次。 我觉得商业社会总是把一件事放大的无穷大,直到放大成马赛克的效果,让人看不出来为止,王小波也未能幸免。他去世后,知识界把塑造成“自由主义分子”,变成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言人。的确,中国现行体制下的荒谬需要这样的一个人。但是这种塑造又恰恰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群体软弱,这个标签贴在王小波身上,有点不对劲。而李银河又把王小波塑造成一个情圣,什么浪漫骑士、吟游诗人,蛊惑了不少人,也是把王小波最恶俗化的人。就算是贩卖王小波的遗产,也不该到这个份上吧。而后来王小波的追随者,则更有些荒诞,他们欣赏王小波的特立独行,却变成了一群随“波”逐流的猪,当李银河自豪地说现在很多人都把“王小波”这三个字当成辨认同类的接头暗号时,王小波笔下描述的那种荒诞在今天就出现了变种。 王小波跟很多中国人一样,经历了荒谬的年代,找不出解决荒谬问题的办法,他出国后明白了很多,用一种西方式的判断来解释中国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只不过更多回国后的人会用“你们中国如何如何……”,而王小波是用幽默和风趣来描述这种荒诞,是一种更高级的牢骚。这种牢骚恰恰是当时社会不具备的,类似这样的人还有鲁迅和后期的李敖。 所以,我们这次做封面故事,还是希望能把王小波还原回去,那个命运一直被李银河安排的王小波,那个方方面面都不顺的王小波,那个因为写作而变得痛苦无比的王小波,而不是被形而上、被夸大、被涂抹的五颜六色的王小波。
经典语录 王小波 1.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2.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本质的。&像我的本质就是流氓,土匪。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里做个市民。在学校里做个教员就很不合适了。3.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4.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5.我想要从梦里醒来,就要想出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方能跳出梦境,这是唯一的途径。6.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7.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别无选择,假如能够选择,我也不愿生活在此时此地。8.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9.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10.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11.在很穷的时候,用到自己偷来的东西,感觉妙不可言!12.走在天上,走在寂静里,而阴茎倒挂下来。13.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14.孤独,寂静,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15.&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16.&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17.李卫公年轻时很有本事,所以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做流氓。18.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渴望变的聪明。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的人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19.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作,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作好色贪淫更可恶。20.念书就是为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读博士,读博士就是为以后主管工程,主管工程就是为贪污公款。21.我引用昆德拉这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被领导听见了,他就说:一定要把该上帝批倒批臭!22.&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  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黄的路灯呢?”  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雾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  我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妖妖忽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你有真正的诗人气质!”23.会唱歌的人一定要唱自己的歌,不会唱歌的人,全世界的歌对他都没有用。24.反熵,不是我们的人,就是奸党。25.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共性,可大家都追求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就会挤在低处,像蛆一样熙熙攘攘....26.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27.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28.强忍悲痛,活在这个世上。29.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30.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想通了这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31.虽然岁月如流,什么都会过去,但总有些东西发生了就不能抹煞。32.小时候我对生活的看法是这样的: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参加一种游戏,按照游戏的规则得到高分者为胜,别的目的是没有的。具体而言,这个看法常常是对的,除了臭气弥漫的时期。比方说,上学就是在老师手里得高分,上场就是在裁判手里得高分,到了美国,这个分数就是挣钱;33.鸡多不生蛋,女人多了瞎捣乱。34.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想必你也知道了:大多数女权主义哲学家,不管她叫菊兰也好,淑芬也罢,净是些易装癖的男人,穿着高领毛衣来掩饰喉结,裙子底下是一双海船大小的高跟鞋,身上洒了过量的香水,放起屁来声动如雷;搞得大街上的收费厕所都立起了牌子:哲学家免入。35.假如我要写什么,我根本就不管他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绝不从爱祖国开始谈起。36.&好的文字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37.当一切都“开始了”以后,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我现在只是有点怕死。等死了以后就不怕了。38.每个人的贱都是天生的,永远不可改变。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更贱。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贱并设法喜欢这一点。39.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40.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41.&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42.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43.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44.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45.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46.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锤骟的过程。
王小波 - 个人评价
王小波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王小波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 正如他的妻子李银河所说,人们喜欢王小波,首先是喜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个最美好的词,一个最美好的价值”。 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去实践这种价值、传播这种价值。他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断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 毋庸置疑,有人对自由怀有偏见,居心叵测地进行了曲解。而这些曲解,经过反复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相当多的人认可、接受并传播。从个体心智上说,人们被暗示,自由可能导致放任和堕落;从社会组织上说,人们总是听说,自由与失序、混乱甚至动乱联系在一起。王小波以他的作品,并以他的为人和他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颗自由的心灵在思考着什么,在感受着什么,在渴望着什么,在给予着什么。在摆脱体制的束缚,获得自由的状态之后,他既没有吸毒,也没有上街,而是沉迷于思想的芬芳,驰骋于想象的旷野,并通过他的文字,将他收获到的美好与我们分享。他让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常识,即一个自由的人首先想要的东西是过美好的生活。 有人说,王小波只是一个特例,生活不是文学,社会不是空想,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更需要法律和秩序。这些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暗含着很多错误的判断。首先,强调王小波是特例,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既非理性且又缺乏诗意,这显然是一种歧视和偏见。其次,在谈论自由时强调法律和秩序,等于是将二者对立起来。在此我们要感谢王小波不仅创作了小说,还发表了大量的杂文。他通过这些杂文告诉人们,公平的法律和良好的秩序正是一个自由人的本能而自然的追求,而且它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能依靠自由的思想和权利来完成。没有自由作为前提,秩序无从谈起。如果有,那也只是专制者的秩序。失去自由的人,也就失去了秩序。 先制定好法律再给予自由,还是先开放自由再制定法律,这并不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因为,当人们没有自由的思想和权利参与制定法律时,就不会产生出公平的法律来。 有人总是自鸣得意地说,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然而王小波和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让我们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句地道的废话。对于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自由的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恰是最能体谅他人的人,最具宽容精神的人,最有协调能力的人,因此从来就不会要求绝对的自由。只有专制者才会渴望绝对的自由,这句话应该去说给他们听,而不必烦扰王小波及他的追随者。 自由并不是在一条道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花园,自由只能是这条道路本身。因此,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候。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自由是多么美好。 他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 - 画家
王小波(b.1956),上海人。12岁时拜国内著名哈定为师,&在跟哈定先生学画数十年中,从素描到色彩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73年考入上海工艺美术专科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油画创作至今,现为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 其作品画风写实,画面充满质感,细腻厚重,富有韵律感,东方神韵十足。油画作品数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2007年油画作品应邀参加中韩建交15周年美术交流《东北亚美术新探索展》。多数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艺术机构及画廊收购。
王小波 - 北宋农民起义领袖
王小波,又名小皤、小博。初,四川地区农民起义的首领。四川青城(今)人,茶贩出身。 宋初,宋廷对大肆劫掠,引起屡次反宋武装斗争,形成农民起义的中心。&993年(宋淳化四年)2&月,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逼得农民失业,以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因而得到他们的响应和拥护。十天之内,就有几万人参加。起义军号令严明,对人民秋毫无犯,所到州县,在人民响应下,多半不战而克。 王小波有了人马,先打下了青城。接着,又乘胜攻打彭山(今四川彭山)。 彭山县令齐元振,是个刁钻狠毒的贪官。宋太宗禁止地方官员贪污,有一次,派钦差到蜀地调查。齐元振听到钦差要来,先把得来的财物分散藏在富商家里。钦差到了彭山县,查不出那里官员有贪污行为,回去向朝廷回报,朝廷就下令嘉奖齐元振清白能干。 齐元振骗过了朝廷,搜刮得更厉害。王小波知道彭山的百姓对齐元振怨恨最深,就带起义军攻打彭山。在彭山百姓的响应下,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县城,杀了大贪官齐元振,把他平日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钱财,分给那里的贫苦百姓。王小波又带兵北上,向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进攻。驻守江原的宋将张玘(音qǐ)发兵反击,双方在江原城外展开一场大战。 王小波的起义军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张玘招架不了,就放起冷箭来。王小波没防备,被冷箭射中了前额。王小波不顾满脸鲜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把凶恶的张玘杀了。 起义的队伍进占了江原,但是王小波却因为伤势太重死去。
注释与参考:
人人在线,温暖天堂的文字——王小波情书4月成书,
豆瓣,王小波经典语录
言兑,王小波语录
当当网,王小波全集(平装)
孔夫子旧书网,王小波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为您提供感兴趣的词条
王兆军 (1947~)山东临沂人。198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安忆,上海人,中国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现兼职同济大学教授。创作了大量...
王实味(),原名诗微,河南省潢川人,作家,因文惹祸被错误地处决,时年41岁。
王小鹰 (1947~)女。浙江鄞县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任《萌芽》杂志编辑。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王晓玉 (1944~)笔名徐来、晓珏。女。山东邹平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西彦(.24)浙江义乌人。著名作家、文学教授,中共党员,194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37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历任福建永安《现代文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小波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