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将入秦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翻译是什么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翻译是什么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翻译是什么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翻译是什么
孟尝君派人给他送去各种需要的事物和生活用品,让他不会感到有什么缺乏.大学语文翻译复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大学语文翻译复习题
这​是​老​师​给​的​复​习​范​围​,​挺​全​的​~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好好学习文言文3] 冯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古文《冯谖客孟尝君》,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作品介绍】  见《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记叙冯谖在孟尝君家作食客时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凿就“三窟”,使他的政治地位得以巩固的事迹。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薛公田婴(谥号叫靖郭君)的儿子。孟尝君是他的谥号。田婴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婴死,田文继承他的封邑薛,招集各国士人,食客3,OOO余人。齐湣王时,孟尝君先后两次为齐相,主持国政。  客,指作食客,名词用作动词。
  卓越经理人是怎样炼成的  ——读《冯谖客孟尝君》有感   我国古代史学名著《战国策》中有一篇史记——《冯谖客孟尝君》,讲的是齐国相国孟尝君的一个食客——冯谖如何以高超的智能为主人“买”来忠义、营造“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故事,近日重读颇感寻味。一是感到故事本身的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让人屡读不厌;二是觉得故事隐含着主仁臣忠、义利回报等深刻哲理,着实发人深省;三是发现它与现代企业理念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极具古鉴意义。基于此,将读后感悟拟写成文,以期对我们目前企业管理有所启示。   一、冯谖堪称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故事中的冯谖只是一个寄食于贵族官僚家里的食客,比不得现代企业中人,但其所作所为与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颇有几分相似。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对卓越管理者的描述是:1、他“必须是用知识在工作”,即脑力工作者,而非体力工作者;2、他“必须着眼于贡献,影响组织的目标和结果”,包括推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出并推行有价值的行动方案,有效的改进某些即定做法和惯例等等。以这种描述来衡量,他真的堪称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请看冯谖,非体力的食客身份,动脑筋的谋士职责,与彼得·德鲁克的框定竟是天作巧合。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冯谖义无反顾地追随主人,从未心生杂念。须知在残酷的封建制度下,主子若在政治斗争中殒命,被豢养的食客、门人等一定不会幸免。此等矢志不渝,甚至是生死与共的选择不可不谓之“着眼于贡献”。特别是他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胆略和标新立异的手段,在主人的封地对农户免除地租、焚烧地契,为其“买”来万民“忠义”,后期在主人遇到政治风险时又为其巧妙营造“三窋”等,无不是彼得·德鲁克所指的“影响组织的目标和结果”及提出并推行有价值的行动方案、有效的地改进即定惯例之行为。   面对古人和现代企业管理牧师的要求,我们在企业中的管理者无颜再怀踌躇怯懦之意,无颜再行因循守旧之举,而是要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矢志不渝,学习他们的忠义智勇,在创新中成长,在创新中打造卓越。   二、孟尝君堪称最具爱心包容的老板   看罢故事,蓦然觉得,单凭冯谖的执着和睿智是成就不了卓越管理者的,没有颇富爱心包容的孟尝君,恐怕再优秀的冯谖也会一事无成。曾有人说,幸运的企业主往往凭借他的爱心包容就能成势,因为爱心包容是人才的聚宝盆。那么,让我们看看孟尝君是怎样表现他的卓越的呢?首先是爱心留人,当“贫乏不能自存”的冯谖以“无好”、“无能”的劣质条件投奔孟尝君时,被其“笑而受之”。明知无能还慨然收留,只能说明他对社会底层贫困人士的一种怜悯包容。当冯谖厚颜无耻地一次次升级抱怨“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时,孟尝君虽有嗔怪却又一一满足,充分表现了他身为贵族的雅量。当冯谖自告奋勇承揽去薛地(孟尝君的封地)收债的重任却又打破常规,别处心裁地“买”来虚无缥缈的“义”的时候,孟尝君视之为“重大失误”而极度不满,并失望呵斥:“唉,你可算了吧”。但即使这样,也未下逐客令。在此,孟尝君的包容之心得到了最鲜明的展现。   至此,我们并没有看出孟尝君有什么高超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仅仅是比较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宽容大度,但就是这宽容大度也便成了他在危机关头的救命稻草。您看,对老板来说,爱心包容是多么的重要!   三、培养卓越管理者的条件   按彼得·德鲁克的定义,卓越即卓有成效,意指有效地做对的事情。按我的理解,这可以通指一个组织,特别是该组织的主人,亦或是首领、老板对属下管理者的一种要求和期盼。但我们从故事中可以体会到,战国时期能够生养一个流芳千古的冯谖绝离不开孟尝君这个决定性的因素。试想,如果孟尝君没有对社会底层人士的爱心收养,没有对冯谖的一次次厚颜要求的忍受及对当时已被视为重大失误的“买义”事件的包容,还会有他后来去封地避难时的“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的场景吗?亦不会有其“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的安生吧!   劳资双方分道扬镳时,往往站在各自的角度行事,老板可能会不屑地说“天涯何处无芳草”,打工族可能会凛然回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若冷静下来思忖,岁月如梭,人生苦短,无论是老板还是雇员,谁又能熬得起几次这种怄气式的“从头再来”呢?   据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一是做为管理者,你要最大限度地培养自己的优秀潜质并不失时机地发挥它的效能,不得有须臾的懈怠,这是在组织中立足进而达成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内在基础;二是做为企业所有者,既要熔炼你的智慧,又要豁达你的胸怀。靠聪慧睿智来制定高远的战略、践行科学的经营,以宽大胸怀来包容爱抚你的员工,渐次满足如冯谖般“食以草具(粗粮)”时的温饱需求、抱怨“食无鱼”、“出无车”时的尊重需求、叹息“无以为家”时的养家需求,以及积极承揽重任的自我实现需求,当然也包括出现失误时的包容需求。用现代眼光看,古人冯谖当年所要求的与现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描述的并无二致。这就更应鼓励企业所有者,以史为鉴,来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给予足以满足管理者生存需要和尊重需求的工资待遇甚至是持股权利、实行“五险一金”等福利保障制度、营造温暖大家庭的和谐安全环境等等,使之不为温饱所困、不因贫贱而窘,再施以企业文化励其心、鼓其志,卓越的管理者必定大量涌现并能同生共荣。如此,殚精竭虑的老板们即可高枕无忧了!
  都是百度复制粘帖过来的,有意思吗?  
  发现文言文比下面的现代文写的好多了。。。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以芦荻代笔,泥沙代纸,教他读书写字。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遭到守旧派的排挤和打击,屡遭贬谪。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执政后,辞官退隐,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是著名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宋初以来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作品有《欧阳文忠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背景简介  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李克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叮嘱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谨记父亲遗言,讨刘仁恭,伐契丹,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行贿,为伶人谗言所诬陷,竟无辜被杀。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动乱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文章主旨  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   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   道。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大意  (一)自“呜呼!盛衰之理”至“可以知之矣”   说明盛衰之理(乃天命加人事的总和)。   (二)自“世言晋王之将终也”至“及凯旋而纳之”   记叙庄宗承父志用兵而成。   (举庄宗承父志故事)说明忧劳可以兴国&盛&之理。   (三)自“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而皆自于人欤”   记叙天下已定,庄宗反因贼乱而仓皇东出。(说明逸豫可以亡身&衰&之理)。   (四)自“书曰满招损”至“作伶官传”   说明作传之意(在说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主旨: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理。(篇(四))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自序);内容为论说文。  编辑本段提示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笔力雄健而有气势,表达情见乎辞,篇幅虽然短小,却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编辑本段相关试题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答: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本文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展开叙事、议论,对比鲜明,抑扬有致。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感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使中心论点发人深省,令人信服。
  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我以为还有类比呢??错了
  1,《冯谖客孟尝君》  2,〈 五代史伶官传序〉  3,〈论毅力〉〈〉〈〉〈〉
  梁启超《论毅力》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旨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梁启超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系清末光绪举人,1898年起追随康有为,由此接受维新变法思想。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他与他的老师康有为主张一致,两人并称:“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先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报》、《新小说》等,在推动维新运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后来又提倡立宪保皇。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教育总长等职。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教授。
  梁启超一生的思想和政治态度多有变化。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作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新闻、语言、文字、宗教等多种学科。他对晚清文学界有多方面的影响,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对诗歌和小说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经他改造的“新文体”,以“平易畅达”、“纵笔所致不受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一时风靡天下。他的文章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自成一体。有《饮冰室文集》。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   第二个特点是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   第三个特点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   ①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   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   文章一起笔就说天下古今成败之林,横贯天下,纵观古今,大开大合,接着论顺、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之言证明,或理论或现实依据,思路开阔,论证非常周密,而结构集中严谨。   ③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   比喻如操舟之喻;造山以填土之喻;掘井之喻分别强调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四)  张中丞传后序  解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方苞语)。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1]
  原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1),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31):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25)。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26),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27),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28),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29),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30)。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2]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   (2)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学生。   (3)李翰:字子羽,赵州赞皇(今河北省元氏县)人,官至翰林学士。与张巡友善,客居睢阳时,曾亲见张巡战守事迹。张巡死后,有人诬其降贼,因撰《张巡传》上肃宗,并有《进张中丞传表》(见《全唐文》卷四三○)。   (4)以文章自名:《旧唐书·文苑传》载,李翰“为文精密,用思苦涩”。自名,自许。   (5)许远(709—757):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安史之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事见两唐书本传。   (6)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此当是“南霁云”之误,如此方与后文相应。   (7)开门纳巡: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三万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城(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8)柄:权柄。   (9)城陷而虏二句:此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许远被虏。张巡与部将被斩,许远被送往洛阳邀功。   (10)两家句:据《新唐书·许远传》载,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历年间(766-779),张巡之子张去疾轻信小人挑拨,上书唐代宗,说城破后张巡等被害,惟许远独存,是屈降叛军,请追夺许远官爵。诏令张去疾与许远之子许岘及百官议此事。两家子弟即指张去疾、许岘。   (11)通知:通晓。   (12)食其句: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以雀鼠为食,最后只得以妇女与老弱男子充饥。当时,张巡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以充军粮。   (13)蚍(pí)蜉(fú):黑色大蚁。蚁子:幼蚁。   (14)而贼句:安史之乱时,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   (15)外无待:睢阳被围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   (16)说者句: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巡守东北,许远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   (17)羸(léi):瘦弱。   (18)二公二句:指两人的功绩前人已有精当的评价。此指李翰《进张中丞传表》所说:“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九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19)沮(jǔ)遏:阻止。   (20)愈尝句:韩愈曾先后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徐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任推官之职。唐代称幕僚为从事。   (21)双庙:张巡、许远死后,后人在睢阳立庙祭祀,称为双庙。   (22)南霁云(?一757):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人。安禄山反叛,被遣至睢阳与张巡议事,为张巡所感,遂留为部将。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时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节于临淮一带。   (23)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785—805)。泗州:唐代属河南道,州治在临淮(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当年贺兰进明屯兵于此。   (24)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   (25)常:通“尝”,曾经。   (26)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和州乌江县: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   (27)以巡句:张巡死后,朝廷封赏他的亲戚、部下,于嵩因此得官。临涣:故城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   (28)帙(zhì):书套,也指书本。   (29)仅:几乎。   (30)亳(bó):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宋:宋州,治所在睢阳。[2]   (31)恨:遗憾。 阙:通“缺”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   (2)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学生。   (3)李翰:字子羽,赵州赞皇(今河北省元氏县)人,官至翰林学士。与张巡友善,客居睢阳时,曾亲见张巡战守事迹。张巡死后,有人诬其降贼,因撰《张巡传》上肃宗,并有《进张中丞传表》(见《全唐文》卷四三○)。   (4)以文章自名:《旧唐书·文苑传》载,李翰“为文精密,用思苦涩”。自名,自许。   (5)许远(709—757):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安史之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事见两唐书本传。   (6)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此当是“南霁云”之误,如此方与后文相应。   (7)开门纳巡: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三万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城(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8)柄:权柄。   (9)城陷而虏二句:此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许远被虏。张巡与部将被斩,许远被送往洛阳邀功。   (10)两家句:据《新唐书·许远传》载,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历年间(766-779),张巡之子张去疾轻信小人挑拨,上书唐代宗,说城破后张巡等被害,惟许远独存,是屈降叛军,请追夺许远官爵。诏令张去疾与许远之子许岘及百官议此事。两家子弟即指张去疾、许岘。   (11)通知:通晓。   (12)食其句: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以雀鼠为食,最后只得以妇女与老弱男子充饥。当时,张巡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以充军粮。   (13)蚍(pí)蜉(fú):黑色大蚁。蚁子:幼蚁。   (14)而贼句:安史之乱时,长安、洛阳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   (15)外无待:睢阳被围后,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   (16)说者句: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巡守东北,许远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   (17)羸(léi):瘦弱。   (18)二公二句:指两人的功绩前人已有精当的评价。此指李翰《进张中丞传表》所说:“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九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19)沮(jǔ)遏:阻止。   (20)愈尝句:韩愈曾先后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徐州(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任推官之职。唐代称幕僚为从事。   (21)双庙:张巡、许远死后,后人在睢阳立庙祭祀,称为双庙。   (22)南霁云(?一757):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人。安禄山反叛,被遣至睢阳与张巡议事,为张巡所感,遂留为部将。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时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节于临淮一带。   (23)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785—805)。泗州:唐代属河南道,州治在临淮(今江苏省泗洪县东南),当年贺兰进明屯兵于此。   (24)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   (25)常:通“尝”,曾经。   (26)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和州乌江县: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   (27)以巡句:张巡死后,朝廷封赏他的亲戚、部下,于嵩因此得官。临涣:故城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南。   (28)帙(zhì):书套,也指书本。   (29)仅:几乎。   (30)亳(bó):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宋:宋州,治所在睢阳。[2]   (31)恨:遗憾。 阙:通“缺”
  作品赏析  写作背景  《张中丞传后序》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睢阳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廷军队的给养主要依赖江淮地区。因此,坚守睢阳,对制止叛军南犯,保障给养由淮河、长江溯汉水进入唐军后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史家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3]  人物介绍  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713—741)末年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2]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抗战。757年(至德二载)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张巡守睢阳时,朝廷封其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故称张中丞。曾随他守睢阳的李翰写过一篇《张中丞传》,韩愈这篇文章是对《张中丞传》的阐发与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3]  作品意义  《张中丞传后序》的写作,有其现实性。当时距张巡、许远殉难虽已半个世纪,但由安史之乱开始的藩镇割据并未停息。社会的动荡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对张巡、许远缺少公正的评价。唐宪宗即位后,以武力削藩,但不少人主张姑息,反对用兵。因此,该文的用意,不限于评价张巡、许远,实际上是对专务姑息、为叛乱势力张目者的回击。   宋人张耒说:“韩退之穷文之变,每不循轨辙。”(《明道杂志》)这篇文章忽而议论,忽而叙事,议论、叙事中又插入描写和抒情。除叙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事迹外,还牵涉到于嵩、张籍和作者自己。这样纷繁复杂的头绪和变化,可按由破到立的线索去把握。前三段先通过议论,破小人的污蔑,后两段通过补叙遗事,彰英雄之业绩。而从材料来源看,则是先据李翰《张巡传》所提供的事实,进行论辩,然后根据作者自己在汴、徐三府的见闻和张籍所提够的材料,补叙英雄遗事。
  作者简介  韩愈画像  [4]  韩愈(768—825),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群望为昌黎(今属河北),故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学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础。但三次应考进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时年二十四岁。又因考博学宏词科失败,辗转奔走。796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起,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观察推官,其后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803年(贞元十九年),升任监察御使。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向德宗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以后又几次升迁,曾随宰相斐度平定准西藩镇之乱,迁刑部待郎。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召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后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为“韩文公”。有《韩昌黎集》。
  好  
  先妣事略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先妣事略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归有光   作品体裁:散文   《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  作品原文  先妣事略(1)   先妣周孺人(2),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3)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4)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5)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引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7)。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8)。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9)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痾(10)。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11)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先妣:亡母。妣,母,后只用于称亡母。《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2)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明代用以封赠七品官之妻。   (3)期(jī基):周年。   (4)颦蹙(pín cù):皱眉头。   (5)姁(xu三声)姁:和蔼亲切。   (6)缉纑:搓麻线。缉,析麻搓接成线;纑,麻缕。   (7)问遗(wèi):亲友相馈赠。   (8)洒然:很有秩序。   (9)《孝经》:书名,宣传封建孝道的儒家经典。   (10)羊狗之痾(ē):由家畜传染的疾病。痾,同“疴”。   (11)学官:学校。[1]
  作者简介  归有光(),字煕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九岁能文,二十岁通五经三史诸书。1540年(嘉靖十九年)举乡试,第二年,徙居嘉定境内的安亭(今属上海市)。前后八次参加会试,均不第。以读书讲学为业,从学者常达数百人。至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浙江长兴知县。因得罪上司,三年后改调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通判,专管马政,实为明升暗降。1570年(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引荐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北京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次年病死。   归有光以散文著称。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摹拟剽窃文风,在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王世贞赞其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徐渭称其为“今之欧阳子也”。著有《震川先生集》。[3]
  马伶传  作品原文  马伶传(1)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2)。金陵为明之留都(3),社稷百官皆在(4);而又当太平盛时(5),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6)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7)。梨园以技鸣者(8),无论(62)数十辈(9),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10),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11),与夫妖姬静女(12),莫不毕集(13)。列兴化于东肆(14),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15),所谓椒山先生者(16)。迨半奏(17),引商刻羽(18),抗坠疾徐(19),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20),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21),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22),或大呼命酒(23),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24)。未几更进(25),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26)。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27),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28),乃竟辍其技不奏(29),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30)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31),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32),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33)《鸣凤》,奉一日欢(34)。”既奏,已而论河套(35),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36),匍匐前称弟子(37)。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38)。其夜,华林部过马伶(39):“子(40),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41)。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42),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43)?”马伶曰:“固然(44),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45)。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46),严相国俦也(47)。我走京师(48),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50),察其举止,聆其语言(51),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52)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53),当时犹称马回回云(54)。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55),乃走事昆山(56),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57),安得不工哉?(59)呜乎!耻其技之不若(60),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61)。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1]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马伶:姓马的演员。伶:古时称演戏、歌舞、作乐的人   (2)金陵:南京市旧名。梨园部:戏班。《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梨园弟子”。后世因称戏剧团体为梨园。部,行业的组织。   (3)明之留都:明代开国时建都金陵,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金陵为留都,改名南京,也设置一套朝廷机构。   (4)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白虎通义·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后来遂用作国家之代称。这里仍用本来的含义。   (5)盛时:国家兴隆的时期。   (6)问:探访。桃叶渡:南京名胜之一,是秦淮河的古渡口,相传东晋王献之送其妾桃叶在此渡江,因而得名。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外,三国时称石子岗,又称聚宝山。相传梁武帝时,元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   (7)趾相错:脚印相交错,形容游人之多。   (8)以技鸣:因技艺高而出名。   (9)无虑:大概,约计。辈   (10)新安:今安徽歙(shè)县。贾(gǔ):商人。   (11)征:召集。   (12)妖姬:艳丽女人。静女:语出《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指少女。   (13)毕集:都来了。   (14)肆:店铺,这里指戏场。   (15)《鸣凤》:指明代传奇《鸣凤记》,传为王世贞门人所作,演夏言、杨继盛诸人与权相严嵩斗争故事。   (16)椒山先生: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今属河北省)人,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弹劾严嵩被害。   (17)迨(dài):等到。半奏:演到中间。   (18)引商刻羽:演奏音乐。商、羽,古五音名。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9)抗坠疾徐:声音高低快慢。《礼记·乐记》:“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孙希旦集解引方氏悫说:“抗,言声之发扬;队,言声之重浊。”    (20)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第六出《两相争朝》,情节是宰相夏言和严嵩争论收复河套事。河套,地名,黄河流经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形曲如套子,中间一带称作河套。在明代,河套为鞑靼(dádá达达)族所聚居,经常内扰,杨继盛、夏言诸人主张收复,严嵩反对,所以发生廷争。严嵩为当时专揽朝政的权臣,官至太子少师,结党营私,后被劾罢免。   (21)严嵩:字惟中,分宜(今属江西)人,弘治年间中进士,得到明世宗信任。他弄权纳贿,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是著名的奸臣。   (22)西顾:往西看,指为华林部李伶的演出所吸引。叹:赞叹,赞赏。   (23)命酒:叫人拿酒来。   (24)首不复东:头不再往东看,意为不愿看兴化部马伶演出。   (25)未几:没有多久。更进:继续往下演出。   (26)“盖马伶”两句:原因是马伶耻于居李伶之下,卸装逃走。易衣,这里指卸装。   (27)既去:已离开。既,表示行动完成。   (28)辄以易之:随便换人。辄,犹“即”。《汉书·吾丘寿王传》:“盗贼不辄伏辜,免脱者众。”可引申为随便。   (29)辍(chuò):停止。   (30)且三年:将近三年。   (31)故侣:旧日伴侣,指同班艺人。   (32)幸:冀也,希望。   (33)更奏:再次献演。   (34)奉:敬献。   (35)已而:不久。   (36)失声:控制不住,不觉出声。   (37)“李伶”二句:李伶顿然惊愕,不禁出声,伏地称弟子。匐匍(pú fú),伏在地上。   (38)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   (39)华林部:指华林部伶人。过:拜访。   (40)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41)易:轻视。《左传·襄公四年》:“贵货易土。”引申为胜过。   (42)为:此是扮演的意思。至矣:像极、妙极。   (43)安从授之:从哪里学到。掩其上:盖过他。掩,盖过。《国语·晋语五》:“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    (44)固然:确实。   (45)即:通“则”。   (46)昆山:县名,在江苏省。顾秉谦:明熹宗天启年间()为首辅,是阉党中人。   (47)俦:同类人。   (48)走:跑到。   (49)门卒:门下的差役。   (50)朝房: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   (51)“察其”二句:观察其行动,聆听其言语。聆,听。   (52)罗拜:数人环列行礼。   (53)西域:古代地理名称,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中亚一部分地方。   (54)回回:旧时对于回族及伊斯兰教徒的称呼。   (55)无所于求:没有办法得到。   (56)走事昆山:到顾秉谦处去做仆从。事,侍奉。昆山,古人习惯以籍贯指代人,这里即指顾秉谦。下句“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今江西分宜县)人。   (57)见昆山句:见到顾秉谦就好像见到了严嵩。   (58)以分宜教分宜:意即以生活中的严嵩为榜样来学演严嵩。   (59)工:精。   (60)“耻其”句:耻于自己的演技不如人家。不若,不如。   (61)尔:同“耳”,表决然语气。   (62)无论:岂止
  作品赏析  1639年(崇祯十二年),侯方域游历南方,后来居留南京,参加复社,与魏党余孽阮大钺进行过斗争。这篇人物小传,是他寓居南京时写就。文章采录了南京当时的传说,以张扬马伶其人其事,并将矛头指向顾秉谦,旁敲侧击,来讥讽阮大钺。   文中讲述了马伶为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断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故事。马伶作为一位有名的演员,在经历一次演出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励志奋发,远走几千里,不惜为人奴仆去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这个故事表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闭门造车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文章选材集中,简繁得当,先叙两次会演,马伶始败终胜,后借马伶答同叙其缘由,颇有章法。[1]  侯方域[2]  侯方域(),明末清初人。字朝宗,号雪苑,河南商丘人。明末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齐名,人称“四公子”,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明末参加复社,对权奸魏忠贤及其依附者阮大铖之流进行过斗争。入清后曾应河南乡试,中副榜,并为清总督出谋献策。不久病逝。他能诗善文,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现实生活。所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3]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尝君聘于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