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20篇 08年2009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 (全国卷2 乌龟和老...

山东省2008年高考语文预测试题(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山东省2008年高考语文预测试题(二)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散文和小说阅读(2)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2散文和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
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
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⑵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
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时代,曾排着队
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⑶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
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
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
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⑷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
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
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
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
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
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
走出灵堂。
⑸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
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
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
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
“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
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
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⑺——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⑻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⑼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
“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
敬感觉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⑽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生发的,
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
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
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
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
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5
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5.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
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7.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
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
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
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
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 题。(共22分)
一句话,一辈子
有这么一个个寓言故事。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
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招待了他
。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
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他问:“你头上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那次痛了
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真正伤害人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古人说:“口能吐玫瑰,
也能吐蒺藜。”通过一个人的谈吐,最能看出其识和修养。善良智慧或者温厚博的语
言,能融冰化雪,排除障碍直抵对方心岸。
读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准备发动一次大攻势,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在一天傍晚来
到莱茵河畔散步,看见一个神情沮丧的士兵迎面走来。艾森豪威尔打招呼道:“你还好吗
,孩子?”那青年士兵回答:“我烦得要命!”老师讲到这里,让我们猜猜艾森豪威尔将如
同们纷纷举手,一个同说:“他是盟军统帅,一定会说战争就要打响,你为什么
萎靡不振?”另一个同说:“你沮丧什么?是不是贪生怕死?”
后面发言的几位同也都是差不多的说法。
老师摇了摇头:“艾森豪威尔说:‘嗨,你跟我真是难兄难弟,因为我也心烦得很,这
样吧,我们一起散步,这对你我都会有好处。’”
艾森豪威尔没有打任何官腔,他那平等、亲切的人情味,让那个士兵受到感动,并以
有这样的统帅而振奋,后来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英勇,多次立功。
一句抚慰人心的话,能够照亮你的心灵,甚至会影响你一辈子的生活态度。因为一句
话,总有一些身影让我们感动,总有一些面孔将我们暗淡的心重新点亮。
记得那个灰色的7月,高考落榜的我暗然神伤,无法面对现实。我的老师对我说:“人
生就是这样。快乐自然令人向往,痛苦也得承受,这是真实的人生之途。你不必为一次
的失败而烦恼。其实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就看你如何去体会,如何去理解
。”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摔倒了就要爬起来,别忘了再抓一把沙子。”如今,将近
8年了,老师的话还不时地在我的耳边响起。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我就会想起老师的话,
吸取教训,鼓起勇气,迈向一个新的目标。
15.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要做到语言得体动听,必须具备哪些因素?(6分)
16.结合文章赏析下面的两句话。
①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3分)
②摔倒了就要爬起来,别忘了再抓一把沙子。(3分)
17.“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的头吧。”作者安排这一细节的目的是什么?(4分)
18.为什么说“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6分)
永恒的坐标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
、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
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
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
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
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
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的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
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
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
正如一些西方者所说,在哲、伦理、逻辑、数、美、医、法等等领域
,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
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
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
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
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
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溶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
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文明都自我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
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
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
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人,在林泉之间悄悄
强健,又悄悄衰老。
(摘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14.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2分)
15.作者写“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
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
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1. 作者写这段话表达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4分)
2. 这段话用了什么手法?(2分)
16.作者在文中说:“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实质是
什么?(4分)
17.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作者从奥林匹亚的楼础、殿基和雕塑联想到奥林匹亚的精神,赞颂对两种精神的追
B. 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原因是这里是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
“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作者在这里用排比的句式
,强调了别的文明也有智力和肢体这两方面的提倡。
作者在奥林匹亚领受了不轻的文明冲撞,反思了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差距
作者在文中写到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家很贤者的全身雕像,主要是为了
表明希腊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一18题。
鹰的翅膀在记忆里抖动着。
已经是秋天了。太阳白炽的光芒已不再那么炽烈地燃烧了,天空很恬静,没有一朵云或
一只鸟飘过,使人觉得头顶之上那湛蓝的天空如同没有拍到任何景物的底片,使我们烦
心得到暂时的安慰。
那么我们渴望什么呢?呆板的天空已多年不见充满阳刚之气的鸟类飞过,基本上被燕雀
等温柔的鸟儿占据着,偶而划一两道生存和爱情的弧线。仰望天空丝毫没有令人荡气回
感觉,倒是有无数扯不断的离愁思绪牵系着你。老鹰捉小鸡,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童话,
白菜一样腐烂了,我们仍固执地千百次向天空翘首凝望,寻找记忆里那只黑颜色的风筝
。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
我至今仍很难忘却最初见到鹰时那种令人精神振奋的感觉。那是在青藏高原上的军营
里,我们几个好友牧马归来,斜卧在草坡上神聊,不知是谁忽然说:“看,那只鹰!”于是
我们的视线全被那天空中悬浮的飞行物高高钓起,并且牢牢地粘住了。我看见一只铁青
色的大鸟在天空写意地,漫不经心地滑翔着,翅膀切割气流嚯嚯有声,连雪峰上滑下的
一朵云儿都像是它利爪下的一团猎物。也许是把我们几个也当成攻击的目标了吧,它傲
气地在我们头顶超低空盘旋起来,一圈、两圈,忽然就一动不动地停在空中。骨质的弯
嘴,犀利的双眸,粗糙的羽毛,尖利的鹰爪,看上去是那样清晰,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多么难耐的对峙,仅仅半分钟,它又开始向前飞行了。至今,我仍弄不清楚,它何以竟
飞得那么平稳、轻松。在停止不动的那一刹那,没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贴在
白纸上的剪纸。那傲视一切,大大咧咧的神态太叫人折服了。望着它远去凝成的一枚小
黑点,我也仿佛生出双翼,融入苍茫云天里。鹰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竟是这般美妙。
第二次见到鹰是在偏远的阿克塞草原上。那天施工初歇,我信步闲游,被一条景色秀丽
危峡陡壁的山谷迷住了,寻幽探胜的好奇心使我误入歧途。在一处崖壁相挤、枯藤相结
谷里,我发现了一只鹰,它死在我脚下两米远的岩石旁。我生平还是第一次在这么近的
观察一只鹰,尽管它已死去多时,再也没有锋芒毕露、不可一世的精气神,但我还是为
它平日的气质所威慑,不敢轻易接近它。半晌才试探着向它靠拢。它周身褐色的羽毛粗
糙而零乱,犀利的眸子紧紧闭着,双翅耷拉,烂掉的皮肉处脱落一堆粗硬的毛管。怎么
也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天空中“展翅三千里,扶摇上九霄”的勇者?是什么力量摧毁了它?
是饮弹,是中矢,还是老死谷底?这时我猛然想起一位诗人写鹰的诗:
衰老的鹰决不会死于窠穴/雄禽的尸体,也不作鼠辈的食物/鹰之将死,它会跃向深渊
滑翔着寻找向上的劲风/把翎毛和血肉撕成碎片/把自己葬在浩瀚的天空。
哦,这就是鹰的性格、鹰的终结。它竟是这么倔强,这般壮美,我的血一点点地热起来
了,不能不对这草原的精灵、高原的猛禽肃然起敬。而眼前我则对这只突然遭逢厄运的
大鸟产生莫名的同情和叹息,它一定是猝不及防,无可奈何地落到了这般田地。我不禁
为它默默祈祷,在心里默诵着墓志铭。
自此,鹰就这样闯入我心灵的天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锲入我血脉之中,它的色泽、它
的亮翅、它的律动、它的思想都构成了我诗意中的佳句,以至于一切鸟雀在我眼里都黯
然失色。可眼下我们已多年没有见到鹰那矫健的身姿了。生存鹰的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
话腐烂得早。我们曾无数次友好地寻找它,呼唤它,可失神的天空一次次呈现在眼前的
是失望的谜底。我常常从幻想中逃出来,我感到压抑,有些承受不了天空的宁静、空旷
和寂寞。鹰呵,我们还能听到辽远的空中传来的啸叫声么?那的确离我们太遥远了,遥远
得只能从记忆中寻找。可对我来说.鹰永远是童心上的一支最锐利的响箭,射向苍穹,
射向邃远。
(选自2006年第4期《散文选刊》)
15.文章题目是“鹰之恋”,文中具体写到了哪几种状态下的鹰?他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给作者怎样的心灵感受?(6分)
16.请赏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6分)
①于是我们的视线全被那天空中悬浮的飞行物高高钓起,并且牢牢地粘住了。(3分)
②在停止不动的那一刹那,没有人想到那是在空中,倒是像平贴在白纸上的剪纸。(3分)
17.文章第二段中说,“其实生存鹰的天空,远比鹰的翅膀凋零得早”,结尾又说“生存鹰
天空远比老奶奶的童话腐烂得早”。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18.仔细品读文章结尾画线处的句子,试分析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生命有限,挥霍无限
很早我就喜欢上了“挥霍”这个词语。我以为“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动作,这动作简直就
是洒脱轻盈果断大方的化身,例如大笔一挥、挥金如土、挥汗如雨、挥泪、挥师,都是
这样的绝顶豪放;而“霍”,又是这样的迅捷,如闪电一般,还掷地有声。
我相信文字于人,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神秘的昭示。
我从不去记忆任何数字。对于我来说,所有数字都没有重要意义,数字记载积累,提醒
囤积,而我的生命是用来挥霍。
我是怎样挥霍生命的呢?
最典型的例子要慢慢说起:
大约是4年或者5年前吧,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中文译名叫《海上钢琴师》。
  故事说的是1900年的某一天,一个新生男婴,被遗弃在了一艘往返欧美之间的大型
客轮上,船上的一个锅炉工收养了他,并用年份为他取名。
  在客轮无数次的往返之中,1900慢慢长大并无师自通地成为轮船上的钢琴师。在30
多年的人生里,1900从来没有离开过这艘客轮。仅有一次,因为爱情,他终于决心在纽
约下船登陆,去寻找那位年轻姑娘以及寻找属于一个天才钢琴师的世俗名利。
  全体船员集中在甲板上,为1900隆重送行。
  这个名叫1900的男人,缓缓地走下长长的跳板,然而,他却缓缓地停留在跳板的中
  面对纽约的高楼大厦,他把崭新的礼帽毅然地抛向大海,返身回到船上,
多年之后选择了与被淘汰的客轮一同炸毁的人生结局。
  第一次观看时,影片深深吸引了我。那个夜晚,成为我生命中少有的不眠之夜。
  目如寒星的消瘦男子1900,在影片的最后,用这样一段话夺走了我的理智:“我不是
害怕我的所见(纽约的高楼大厦),而是害怕我的所不见!这城市太大了,大得似乎没
有尽头!我怎么可以在没有尽头的键盘上演奏我的音乐呢?”立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几年以后的一日,很偶然地,我女儿在钢琴上随手弹奏起《海上钢琴师》中的一支曲
子,蓦然勾起我重温这部影片的念头。
  这一重温不打紧,我却发现,看电影的人已经不是曾经的我了。现在的我,面对影
片,根本看不下去。怎么是这样做作和矫情的一部电影呢?
  它纠合了太多好看的因素,因此失去了合情合理的生活逻辑,露出了明显的编造痕
迹。曾经让我潸然泪下的那一段台词,具有典型的大话哲的肤浅与煽情,尤其还配上
了拙劣的镜头:1900毅然抛开礼帽以后,镜头以夸张的特写,将礼帽一次次多角度地抛
向大海。这不还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简单套路吗?
  我是那么惊讶与惭愧。我自嘲地笑笑,然后连眼睛都不眨地抛弃了自己曾经发生的
  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无情。我经常否定自己的生命经过,从不寻求任何理由保存
往日不再美好的“美好”记忆。我一再地删除,一再地重新开始,我决不美化和流连于过
去的一切,耗费了多少生命时间都无所谓。我是自己生命里一个没有负担的记忆者。
  我不相信时间,不相信青春,不相信历史,不相信传言,乐于相信的是自己的醒悟
  我是这样欣喜于自己的善变。欣喜于新印象新思想如野草般丛生。我的否定与变化
越多,我感觉自己生命的本质越有生机。我的感恩正是在这里:生命有限但可以无限挥
霍。而每一次挥霍都是一次裂变,都可以发生巨大的能量转换,甚至无事生非到让自己
喜极而泣。总之世界上所有的良辰美景,比比皆是你的意思。
15.作者说:“相信文字于人,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一种神秘的昭示”。这里的“神秘
昭示”指什么?(4分)
16.选文用大量篇幅来叙写曾看过的一部影片的情节和自己的感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7.“生命有限,挥霍无限”,“挥霍”一词在文中的准确含义应该是什么?(6分)
18.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并作简要的评析。(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
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
、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
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
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我们
只知道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
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见白居易的那柄琵琶,虽然在众多的唐诗宋
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得见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
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
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
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流浪本不属
于墨客骚人、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百姓黎民、俗子凡夫欢乐中开放的花,悲
愁里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
子的时候,当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的时候,当
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便开始在江南流浪。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那
个人后,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
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流淌,我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
调如泪水缓缓渗出,我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
,我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
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生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
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的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
稠、莺雏声里碧禾浓的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流浪的心灵和生命何止阿炳呢?
在我的故乡,4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12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
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
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
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上海奉贤。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
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
性格。这悲剧性格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的挥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
一种悲苦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
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8. 文章用那些事物比喻二胡?为什么这样比喻?(4分)
答:                                   
19. 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生众多流浪的花。(3分)
答:                                   
(2)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3分)
答:                                   
20.“二胡的流浪”中的“流浪”在文中指的是什么?(4分)
答:                                   
2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散文的诗。记人清晰,叙事精当;修辞手法多样,造句
错落有致;抒情发自肺腑,议论发人深省。虽然低沉、压抑的感情贯穿全文始终,
但瑕不掩瑜,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第二节中“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也道出了乐器表达特有的乡土风情的神圣
使命。辽阔的蒙古草原要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轻抚,厚实的黄土高坡需要欢快的唢呐
声响撞击,细秀的江南水乡只有流浪的二胡乐曲才能融合。
俞伯牙为死去的知音而摔破的焦尾琴,京城女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弹的琵琶,都只
算是孤独的雅乐,惟有阿炳的二胡牵动了芸芸众生的九曲回肠,拉动了凡夫俗子的
苦辣辛酸。
作者在第7节中,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的遍地市肆的江南”作为社会
背景,揭示“二胡”的人民性,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的处处乡野的江
南”这个自然环境,衬托“二胡”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
阿炳和孙文明都是瞎子,都是拉二胡的民间艺人,也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二胡曲,但
二人的遭遇并不完全相同,阿炳只能终生流浪漂泊,而孙文明的结局好得多,登上
了大讲台,为音乐艺术教育奉献了终生。
七、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7题。
永恒的母亲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
入大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
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回家
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
:“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 ?”母亲还是说不晓得。
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问的人。我
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
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8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
到欧洲探望荷西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碎心的旅行。荷西的意外死亡,使得父
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
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
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
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在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
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
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
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
,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
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
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
.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
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书籍的
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
件事上来讨的母亲的快乐。
⑩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
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
和广度,没有一本哲书籍比她更周全了。
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5、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第⑤自然段说“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这“无形的带子”是什么
? (2分)
(2)第②③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1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认为“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广度”,比任何一本哲书籍都
更周全?(4分)
17、 文章以“永恒的母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18、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面对这样一位母亲,你有什么看法?(6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
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
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
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
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
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
,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
春来草自青;它放任
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
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
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
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
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
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
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
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
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
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
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
,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
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
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
,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
,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
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
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14.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
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无用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作者为什么说“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解释“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这句话的含意。(4分)
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价值观?(2分)你怎
样评价作者在文中对成功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列小说,完成14—17题。(22分)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
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
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
,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
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
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
,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
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
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
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
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
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
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
,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
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14.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6分)
15.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6分)
16.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简要说明。(6分)
17.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请解释作品中划线的两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1)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2分)
(2)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2分)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
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
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
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
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
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间匍匐着的
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
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对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
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的百年老树,
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
深深地掩埋了。
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
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
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的身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
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
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然如往年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
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
久不肯离开。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
心态正吻合。
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过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
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
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
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
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
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
,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
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
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前
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
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
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
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
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
转身子离开。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
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扎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
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
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
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
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
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
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
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
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
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
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
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
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
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
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日《文汇报·笔会》)
14、(1)请说说作者对虫子的情感态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2)第七段划线句“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有什么深
刻含义?(3分)
15、文章题为“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这只虫子会让作者感到“惊
天动地”?(6分)
16、文章第六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这只虫子?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17、第七段中作者说“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你认为是不是呢?请简要说
明你的理由。(4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有两个季节,特别引起我们对柳树的注意,那就是寒冬乍来和残冬将尽的时节。年
复一年,我渐渐觉得柳树不仅可爱,而且可敬。
②历来的人们对于柳树不知作过多少描绘和评价,但意思大抵都侧重在一个字上,那
就是“柔”。
③《诗经·小雅·采薇》中有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依依”,就解作“柔也”。
此后,以柳树状柔美、妩媚的景物,寄缠绵悱恻的情怀者,更是多不胜举。
④如果单讲姿容体态,柳树也着实很柔弱,千丝万缕,轻盈委婉,同刚直、壮烈的情调,
确乎是迥然异趣。然而,刚柔相济,在自然景物中,刚与柔并不一定相互抵牾,倒往往
相映成趣。
⑤二十多年前,我曾在仲春时节到过洛阳龙门,伊阙景色,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巍峨的东西两山,双双对峙。烟波浩渺的伊水,在两山间汹涌奔流,山苍苍,水茫茫,
雄浑恢弘令人神志飞扬,再看伊水岸边,几处细柳低垂婷婷袅袅;水中柳影摇曳,婀娜
多姿。岸上岸下,形动影随,好像对镜凝睇的少女,又如舞袖飘飘的仙子,这轻盈柔美
的风姿,为山河增添了多少妩媚!
⑥但是,轻柔并不是柳树的全部特点,柳树的性格,还有坚韧不屈的一面。
⑦说来也许荒唐,树木有时也和人似的,要在特别的时刻,方才显现出它特有的品行
。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时序更替,寒暖骤变,正是自然界大动荡、大变迁的特别时刻
。在北京,这种变化尤其显得急促。每年的寒冬,似乎都是突然降临,刚刚还风和日暖
,刹那间,塞外寒风像冲破牢笼的猛兽,狂呼怒啸,狼奔豕突而来,自然界顿时陷入一
场无情的洗劫,真个是“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许多看上去比柳树坚实、强壮
得多的树木,顷刻间都变得枝残叶凋,褪下葱茏的装束,现出摧败的模样,没有胆量与
风霜较高下。倒是姿质荏弱的柳树,身处逆境,从容应变,披一身碧绿翠带,在风矢霜
剑中奋力支撑。历来被视为弱者的柳树这时却成了临危不惧的强者。虽然比不得经冬不
凋的松柏,却也表现了以弱御强的精神。树木中如果也流行着各种不同的处世哲的话
,那么难免会有一些树木,要讥笑柳树枉作徒劳的努力,不知变通之道,是老实疙瘩死
心眼儿。果真如此,那一定会有另一些树木,赞美柳树在风云变色的时刻,坚贞不屈,
临难从容,值得景仰和仿效。
⑧有句农谚,说是“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其实,五九、六九在北京,还是相当寒
冷的,冬将尽而未尽,春欲来而未来,加上寒潮不时南袭,河面一片冰封。这时候,许
多树木挺着光秃秃的枝杈,过着“冬眠”的生活,似乎是在不动声色地静观时局的变化。
直到春晖溶溶,冬寒尽消,大局已定,万无一失,才肯发嫩条,吐新芽,铺叙锦绣文章
。这些迟迟不肯发芽的树木,又大抵是落叶甚早的树木,退不为人后,进不为人先,它
们倒真够得上精明练达,老成持重。再看那柔弱的柳树吧,在寒冬余威尚盛的时节,就
早早地苏醒过来,望着冰冻的河面,迎着凛冽的寒风,它微微察觉出一丝春意,于是不
顾一切地率先吐翠,淡淡地披起娇黄嫩绿的新装。沿河望去,枝梢间烟纱雾彀,一片生
机,这情景仿佛一首动人的歌,一首热烈向往春天的歌,一首报告春的信息的歌,一首
表达美好信念的歌。我在想:既然迎春花被人称作报春花,那么,柳树可不可以叫作报
⑨春来了,万千柳枝在春风中袅袅舞动。柳树是热爱春天的,春天也是热爱柳树的。
14.“我渐渐地觉得柳树不仅可爱,而且可敬”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5.简要赏析本文第⑤段画线的文字。(6分)
16.请分条概括文中所言树木的“处世哲”。(6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柳树是热爱春天的,春天也是热爱柳树的?”。(6分)
十二、(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
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
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
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
,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高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
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
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里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
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
。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
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
,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
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
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
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高达海波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
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
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眼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
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
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漂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
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编撒在整个
山头。一会儿,你会沐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
边的所有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
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
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媚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
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
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
“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给你带来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这就是那山的呼唤。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
山在呼唤着我。
注:琼瑶,原名陈吉,湖南衡阳人,生于1938年,1949年离开大陆,本文作于1970年5月
14.“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在本文中,“山”具体是指什么?(4分)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更虚
幻”,这句话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请联系上下文作答。(6分)
16.文章作者着力用自己生花的妙笔,细腻而有序地描绘了登临玉山所见到的优美景色
。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描绘玉山的写作顺序和具体内容。(6分)
17.请分析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
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
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
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
,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
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
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
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
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
念碑。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
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
一片幼松林。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
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
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
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
你的是,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选文有改动)
18.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9.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3分)
20.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21.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
不超过50字)(4分)
十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 7—20题(22分)
鲁迅与诺贝尔奖
曾经有人将诺贝尔文奖的话题推到了鲁迅面前,但是鲁迅认为这于他是极不合适的。
有人把他的辞避看作伟大的谦虚,这只是中国式的迂腐之见。好在鲁迅自己是公正而且
现代化已经成了几乎一切民族的文化目标,而且成了除中国以外其他几乎一切民族的价
值标准。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是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把鲁迅放到这样一个
背景中去考察,不难看出,鲁迅没有为现代化文化提供任何文化建树。无论是他的医术
是他的文观念;无论是他的人道思想,摩罗精神,人和非人的意识,还是他的进化论
级观,乃至于他的发式,他的西装,他的见了友人握握手的习俗,全都是从西方来的。
别于其他中国思想家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他的精神是完全现代化的即西化的。可是,这
西在西方是什么呢?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渗透到一切生活领域中的文化精神,是内化到
每一个大人小孩头脑中的内在素质,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从西方人的生活中和心灵中
生长起来的果实。鲁迅只是虚心地习了那一切,而且视若珍宝,用来对中国文化作最
的批判。在世界思想史上,他无法成为发明者创造者,而只是一个运用者操作者。而且
领略到西方文化的要旨,就一直忙于运用和操作,无暇去做更具体更化的研究。站
样的文化水准上,又身处连运用者操作者都寥寥无几的社会之中,要他拿出堪与西方大
媲美的文成绩,是不现实的。这里就不说鲁迅的具体作品吧,说多了会触伤自称是鲁
捍卫者的人们的感情,也许还会触伤民族自尊心,据说这种自尊心是很高尚的。
要说思想的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4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4类文本阅读
一、(12分)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四部分:语言运用
4.1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
1.阅读下面6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四部分:语言运用
4.1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
1、提取下面6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四部分:语言运用
4.1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
1、用一句话1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四部分:语言运用
4.1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
1、阅读下面6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四部分:语言运用
4.1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
1、下面是有4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四部分:语言运用
4.1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
1、为下面这1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4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一)(63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4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社会论述性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4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A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A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A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A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A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多音字的3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2散文和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2散文和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2.1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
山东省德州市年高二上期2月期末统考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
湖北省荆州市部分县市2015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2
安徽省六校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日期:
重庆市巫山中年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1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放大查看)
:hp://./w/li
安徽省蚌埠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9高考语文全国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