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4岁孩子稳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阅读

孩子4岁多,如何 让她养成按时做事作息的习惯_百度知道
孩子4岁多,如何 让她养成按时做事作息的习惯
很伤脑筋。
提问者采纳
我的孩子也四岁多啊,哪有这么伤脑筋?具体情况没说,所以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的孩子是跟他说道理,说晚上早睡能长个子还有会学习的人也很会休息这样学习效率也更高,这些是平时孩子情绪稳定时跟他说的,慢慢渗透灌输。 早上起床也是一样,晚上说完睡前故事跟他说好第二天要早起上幼儿园,可别耍赖不起床哦,孩子一般都说话算话叫起床就起来了,有时还能自己穿衣。尿尿刷牙洗脸什么的也是自己做,成为习惯了,不费事。 如果孩子就是不听的话,可以考虑用点奖励什么的,不过物质奖励一般不大好,最好是用口头夸奖比较好,如果物质奖励比较有作用的话也可以考虑。 当然家长最好是能以身作则,要不然也要向孩子说明下自己不能早睡的合理原因。
提问者评价
谢谢。我觉得也是 的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和榜样,家长陪着做事,休息时,家长也要休息了,不能勉强孩子自己睡啊,而你们却吵到很晚.做好孩子的榜样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
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
张帆 邹晓燕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修订的家庭规则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查家庭规则的工具;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的自主性呈显著正相关;对家庭规则的人口学统计因素研究发现,家庭规则在儿童由谁照看上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4岁儿童 家庭规则 自主性 独立性 &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性或称独立性(independence或autonomy),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的愿望和能力。自主性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是自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三个维度,自我依靠(self-reliance)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相对的不经常寻求别人的帮助,与依赖相对;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能够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愿望,调节自己的行为,与任性相对;自我主张(self-assertion)是指自己能够相对的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与从众相对。家庭规则是在家庭生活中的一种被重复的固定秩序或行为规范和准则,它能为家庭环境提供预测性,为家庭成员提供一种独特的家庭认同感和价值感。国外已有研究发现,家庭规则与儿童的自主性尤其是自我控制相关,有研究者认为规则可以促进管理情感和控制冲动的能力。[1][2]我国一些学者虽然也意识到家庭规则的重要性,但多处于经验性探讨的水平,所以亟需关于家庭规则的深入研究,而关于家庭规则与自主性的相关研究也是个空白。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家庭规则问卷,用于进一步的家庭规则方面的研究;另一个目的是探讨我国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关系,以期为家庭教育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研究假设:
(1)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相关显著;
(2)家庭规则在儿童由谁照看上差异显著;
本研究的完成将在理论上丰富家庭规则与儿童自主性发展的理论,并为儿童家长提供家庭规则方面的实际指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问卷和实验两部分组成,家庭规则问卷用于调查4岁儿童的家庭规则情况,实验法用于测查4岁儿童的自主性发展水平。
(一)研究对象
1.&&&&& 问卷
随机选取4岁儿童的父亲或母亲600名,用于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随机选取大连市4岁儿童的父亲或母亲500名,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的再测被试为项目分析的同一组有效被试。最后正式问卷的调查对象是从大连市随机抽取的33名4岁儿童(男女比例相当)的父亲或者母亲填写家庭规则问卷。
随机抽取4岁的33名儿童,男女比例相当。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笔者修订的家庭规则问卷,此家庭规则问卷是在参考W. Jensen, S. A. James, W. T. Boyce, & S. A. Hartnett, 1983年编制的家庭规则量表(共35个题目,8个维度)[3]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2. 实验材料
采用邹晓燕设计的自主性实验模式。具体实验材料如下:
自我依靠:形状盒,这是一个木制的无盖盒子(不能打开盖子),盒子的四周有形状各异的口(可以容许各种的积木通过)。
自我主张:一张斑点图,一张临摹的斑马图,但斑马的细节被删掉了,只有轮廓线(用短线连接起来),因此,该图可以被看作马、鹿、驴。
自我控制:积木、厨具、&切菜&玩具、遥控汽车、迷宫板、穿线龟、&小木匠&工具等新颖玩具。
(三)研究过程
1、编制问卷
在W. Jensen, S. A. James, W. T. Boyce, & S. A. Hartnett, 1983年编制的家庭规则量表(共35个题目,8个维度)[4]的基础上编制初测问卷,由六个维度构成:①孩子的规则②父母教育孩子的规则③工作日规则④闲暇时间规则⑤庆祝日规则⑥扩展家庭规则,形成共88道题的初测问卷,在大连市进行问卷的初测,形成样本一。将样本一回收的420份问卷用于项目分析,删除经校正后题总相关的平方与多重相关的平方载荷小于0.3的项目,共保留56个项目。用初测筛选的56个项目在大连市进行第二次施测,形成样本二。采用SPSS11.5对样本二的384份有效问卷做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形成了由4个维度和21个项目组成的家庭规则问卷。
2. 实验:对随机抽取的33名被试进行自主性实验。
3. 对33名被试的家长发放家庭规则问卷,了解儿童家庭规则情况。
4. 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四)编码
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分数越低,家庭规则水平越高。
自主性实验由三名评分者现场通过单向玻璃和观看录像,对每个被试的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分别评分,评分者都有较高的信度。
自主性实验包含三部分:自我依靠实验、自我主张实验和自我控制实验。
自我依靠实验是让被试把各种形状的积木放进盒子里,主试坐在被试的对面,观察记录被试的反应,按出现行为的次数累加,分数越高,求助水平越高,自我依靠水平越低(编码见表1)。
自我主张实验是主试拿出斑点图,问被试这个图画的是什么?待被试说出来(马、鹿或驴)后,主试自己看看图画,说是&狗&,问被试谁说得对?观察记录被试的表现;然后,主试再仔细看看图画到底画的是什么,并说是&牛&,再问被试到底谁说得对?观察记录被试的表现,计分按出现行为的次数累加,分数越高,从众水平越高,自我主张水平越低(编码见表2)。
自我控制实验是主试(儿童的父母)从玩具箱中拿出玩具,与儿童一起玩,观察儿童对玩具产生了兴趣时,主试对儿童说&好了,你的游戏时间到了,现在请你把玩具放回玩具箱里吧。&从发出命令开始计时5分钟,用摄像设备记录儿童的表现,观察儿童的三种行为表现,按出现行为的次数累加,分数越高,任性水平越高,自我控制水平越低(编码见表3)
表1 儿童求助行为编码及赋分表
把玩具放& 手里拿着一块&& 说&这个放不进去了&& 问&这样做对&&& 直接问&这个应该放在哪&
进入以后& 积木或塑料片&& 或&找不到了&&&&&&&& 不对&等征求&&& 或&怎样做&或&你告
看人&&&&&& 看人&&&&&&&&& 或&我做不了&&&&&&&& 意见的话&&&&&&& 诉我吧&或想看样品
1& &&&&&&2&&&&&&&&&&&&& 3&&&&&&&&&&&&&&&& 4&&&&&&&&&&&&&&&&& 5
表2& 儿童从众行为编码及赋分表
选对了,干扰后点头表示同意; 选对了,干扰后改选另一个;& 选对了或选错了&&&&& 选对了,
但问谁对时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选错了,干扰后另选一个错的& 但问谁对时说不知道& 干扰后顺从
&&&&&&&&&&&&&&&&
1&&&&&&&&&&&&&&&&&&&&&&&& 2&&&&&&&&&&&&&&&& 3&&&&&&&&&&&&&& 4
表 3&&& 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编码及赋分表
愉快地答应,并开始收拾玩具
与主试交涉后开始收拾玩具
无情绪地开始收拾玩具
继续玩一会儿后才开始收拾玩具
反抗,拒不收拾玩具
儿童对主试第一次要求的反应:(最高5分)
儿童在收拾玩具的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最高6分)
愉快、主动地收拾玩&&&&&& 具
无情绪地收拾玩具
假装收拾玩具,其实是在偷偷玩玩具
摆弄玩具,需要主试的提醒才会收拾玩具
把玩具推到一边就算完事
不收拾玩具
是否需要主试帮忙收拾玩具:(最高3分)
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收拾完玩具收拾完玩具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时,基本将玩具收拾好,只需要主试简单地整理即可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时,还有很多玩具没有收拾好,需要主试帮忙收拾玩具
(五)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家庭规则和4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家庭规则4岁儿童由谁照看上的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了便于做相关统计,4岁儿童自主性实验采用反向记分,新修订的家庭规则问卷中也采用反向计分。
三、结果分析
(一)家庭规则问卷的结构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规则由教育孩子的规则、闲暇时间规则、庆祝日规则及扩展家庭规则四个维度构成。
1.家庭规则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对样本一的初试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删除题总相关较低和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的项目。总删除32个项目,剩56个项目。对样本二的56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01kin度量。结果如下:
KMO=0.881,Bartlett 球形检验值=,Sig=.000。
KMO值为0.881,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会很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Kaiser,1974);Bartlett球形检验值呈显著水平,表明变量的相关矩阵差异显著,不是单位矩阵,因此,可以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中,采用Varimax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来提取因子,其中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4个。根据因素分析的原则,删除数据载荷小于0.3的项目和多个因子载荷相对较接近的项目,然后再重新探索。经过反复的因素旋转,提取4个因子,保留其中的21个题目作为最终结果。其中,四个因子共解释的总变异为51.508%。将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教育孩子的规则,包含7个项目;闲暇时间规则,包含6个项目;庆祝日规则,包含5个项目;扩展家庭规则,包含3个项目。各维度操作定义如下:(1)教育孩子的规则,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的照顾,包括生活起居、游戏活动、语言交流、文化礼仪等方面的教养和教育;(2)闲暇时间规则,即下班后、周末或假期的家庭安排:购物、游玩、在家团聚等;(3)庆祝日规则,即家庭成员的生日,父母的结婚周年日等的规则;(4)扩展家庭规则,即和亲戚的来往。
2.家庭规则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为了检验问卷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同时采用Alpha同质性信度和斯皮尔曼&布朗分半信度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其中分半信度采用奇偶分半法,将问卷分成两半。再测法可以用于再测信度的评估,即用同一组被试先后两次施测,计算两次测验分数间的相关系数,这一相关系数可作为问卷的再测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总问卷的Alpha为0.8596,分半信度为0.7923,重测信度为0.883(p&0.001),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
3. 家庭规则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反映的是一个量表的总分与各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量表总分与各分量表之间呈高相关,而各分量表之间呈中低相关,说明量表之间的内容效度好;反之,则内容效度不好。研究结果显示,量表总分与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呈显著性水平(p&0.01),说明问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见表4)
表4 正式问卷的内容效度
维度&&&&&&&&&& 教育孩子的规则&& 闲暇时间规则& 庆祝日规则&& 扩展家庭规则
总问卷&&&&&&&&&&&&&& .789** &&&&&&&&&&&.784**&&&&&&&& .747**&&&&&&&&& .643**
教育孩子的规则&&&&&&&&& &&&&&&&&&&&&&&.474**&&&&&&&& .478**&&&&&&&&& .347**
闲暇时间规则&&&&&&&&&&&&&&&&&&&&&&&&&&&&&&&&&&&&&&& .422**&&&&&&&&& .434**
庆祝日规则&&&&&&&&&&&&&&&&&&&&&&&&&&&&&&&&&&&&&&&&&&&&&&&&&&&&&&&& .381**&&&&&&&&&&&&
*p﹤.05&&& **p﹤.01& ***p﹤.001
(二) 家庭规则总分及其各维度与4岁儿童自主性呈显著正相关
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规则总分与4岁儿童自主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71,p&0.05);家庭的教育孩子的规则与4岁儿童的自主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518, p&0.01);家庭的闲暇时间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32, p&0.01);家庭的庆祝日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56,p&0.05)。即在家庭的教育孩子的规则、闲暇时间规则和庆祝日规则三个维度上得分高的家庭,其孩子在自主性上得分也高。而扩展家庭规则与幼儿自主性总分无显著相关。(见表5)
表5& 家庭规则各维度与4岁儿童自主性各维度的相关
&&&&&&&&&&&&&& 自我依靠&&&& 自我主张&&&& 自我控制&&&&& 自主性总分
教育孩子的规则&&&& 0.429* &&&&&&&&0.469**&&&&&& 0.385*&&&&&&& 0.518**
闲暇时间规则&&&&&& 0.364* &&&&&&&&0.369*&&&&&&& 0.388*&&&&&&& 0.432*
庆祝日规则&&&&&&&& 0.404* &&&&&&&&0.516**&&& &&&0.284&&&&&&&& 0.356*
扩展家庭规则&&&&&& 0.273&&&&&&&& 0.173&&&&&&& 0.380*&&&&&&& 0.253
题总分&&&&&&&&&&&& 0.430*&&&&&&& 0.462**&&&&&& 0.149*&&&&&&&& 0.471*
(三)家庭规则在儿童由谁照看上的差异显著
家庭规则在儿童由谁照看上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由父母照看的儿童家庭规则(M= 45.40)水平高于由他人照看(M=50.23)的家庭规则水平(分数越低,家庭规则水平越好)。家庭规则总体上在4岁儿童由谁照看上的差异显著;而家庭规则在4岁儿童由谁照看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的教育孩子的规则、闲暇时间规则、庆祝日规则在幼儿由谁照看上的差异均显著,而家庭的扩展家庭规则在幼儿由谁照看上的差异不显著。(见表6)
表6& 家庭规则维度在幼儿由谁照看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n=693)
维度&&&&&&&&&&&&& 由父母照看 (n=573)&&&& 由他人照看(n=120)&&&& t&&&&& p
&&&&&&&&&&&&&&&&&&&&&& M(SD)&&&&&&&&&&& &&&&M(SD)
教育孩子的规则&&& 12.0)&&&&& 14.3)&&&&& -3.818&& .000***
闲暇时间规则&&&&& 15.2)&&&&& 17.7)&&&&& -3.454&& .001**
庆祝日规则&&&&&&& 9.6)&&&&&& 10.4)&&&&& -2.869&& .004**
扩展家庭规则&&&&& 7.0)&&&&&& 7.5)&&&&&& -2.214&& .27
家庭规则&&&&&&&&& 45.4)&&&& 50.)&&&&& -4.181&& .000***
(一)家庭规则问卷的结构
家庭规则问卷的维度由最初的6个维度:①孩子的规则②教育孩子的规则③工作日规则④闲暇时间规则⑤庆祝日规则⑥扩展家庭规则,统计分析后剩下4个维度:①教育孩子的规则②闲暇时间规则③庆祝日规则④扩展家庭规则。
工作日规则和孩子的规则因差异不显著而删除。对于导致这两个维度题目被删除的原因分析如下:工作日规则删除的原因可能是国情的差异,美国是崇尚个体主义的国家,每个人都有严格、规律的工作时间,他们会把工作和生活严格分开,工作就只是工作,下班回家就会完全脱离工作;而我国由于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人们在生活中也要常常考虑到工作问题,一些工种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甚至把工作带到家里来完成,这种差异可能是造成我国家庭规则问卷没有工作日规则这一维度的原因。教育孩子的规则被删除的原因也可能是中美国情的差异,美国的家庭虽然崇尚自由,较少束缚,但是却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父母尊重儿童的合理意愿,儿童在选择自己的规则时有较大自由,所以,在践行符和自己意愿的规则时就能有很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而我国父母大多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强迫孩子参加各种所谓的&兴趣班&,让孩子遵守符合父母意愿的规则,这样的话,儿童很难长期践行这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规则,甚至会出现反叛情绪;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规则意识的树立不够重视,突出表现是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凡事都尽可能遂孩子的意愿,这样过度的自由放任非常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而且很多时候父母没有一致地遵守规则也会对孩子践行规则造成消极影响。除了以上论述的国情因素外,还有可能就是这两个维度的问题的设置不够恰当,也可能是题目不能反映维度所表示的内涵,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中除了扩展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相关不显著之外,其他的家庭规则都与4岁儿童的自主性相关显著。这与国外的许多研究结果类似。有研究表明,家庭规则和孩子的合作能力、社会竞争力、顺从相关,[5]顺从表现的就是自主性的自我控制维度,而稳定的家庭规则能让孩子有自我控制的意识。对于孩子来说规则和限制的设置建立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我监管。来自一致的、有条理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可能在面对不利经验中表现出自我管理和亲社会行为。[6]规则可以促进儿童管理情感和控制冲动的能力。[7]8]
另有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主性关系的研究认为教养方式与儿童自主性发展之间有密切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鲍姆林德的研究,她指出,专制家庭的父母强调孩子的顺从;溺爱型的父母给孩子过多的自由,反而容易使孩子更多地卷入不良行为中去;而权威型父母对子女既有尊重又有限制,更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9]这些研究结论可以从侧面证明家庭规则对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价值,因为家庭规则可以看作是教养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扩展家庭规则之所以和儿童自主性不相关,原因可能是扩展家庭涉及的是家庭以外的其他人,也就是亲戚,而亲戚并不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教养中。
(三)家庭规则在4岁儿童由谁照看上的差异
本研究中儿童的照看者有两个:一是儿童的父母,另一个是他人。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由父母照看的家庭规则水平高于儿童由他人照看的家庭。 这可能是由于他人照看孩子的最重要目标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和快乐,因此,在家庭规则方面相对放宽要求的原因所致。如有关于留守儿童研究发现,隔代教养的孩子中, 近 60%的幼儿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一是任性、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同情心, 逆反心理重,常有违纪现象;二是性格孤僻,多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意识差;三是不讲文明礼貌,上进心差, 道德品行较差;四是怕吃苦, 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10]
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除父母外 ,祖父母获得了最高的情感等级、重要性等级、价值等级,而在友谊、亲密、工具性帮助等更多具体社会项目上,祖父母获得的等级相当低。[11][12]另一项研究也得出近似结果,儿童经常将祖孙关系描述为没有情感动力学冲突、没有亲子间责任的独特关系。[13]
五、给父母的建议
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对3-5岁儿童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一) 建立稳定、一致的家庭规则,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
本研究显示,家庭规则与儿童自主性有显著相关。要想有效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家庭需要稳定、一致的家庭规则。只有稳定、一致的家庭规则,才能发挥其对家庭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才能更确切地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要发生什么。而如果家庭规则缺乏稳定一致性,就会是家庭的整体功能陷入混乱,家庭成员各自的职责缺乏明确性,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也缺乏安全感。稳定、一致的家庭规则的建立需要父母做出对整个家庭最适合的计划或安排,而且要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直到这些规则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或传统,而且这里所说的一致既有时间上的一致,也包括家长之间的一致,只有稳定、一致的家庭规则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进而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二) 尽量由父母亲自教养孩子
本研究已经证明,由儿童由父母照看的家庭规则水平相对于儿童由其他人照看的家庭规则水平更高。所以,对于教养孩子,父母是相对于其他人最优秀的选择,因为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能建立最适合于儿童的家庭规则,并且能让这些家庭规则有效的运行下去。现代社会中,&四二一&家庭结构体系已经很普遍,四个老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而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照顾孩子的责任自然就落到老人身上,而老年人往往因为过于溺爱孩子而忽视家庭规则的建立;又或者老年人由于精力有限、观念落后,不能给孩子创设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家庭规则;甚至还有父母忙于工作而把照顾孩子的任务完全丢给老年人,这样的情况是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这些孩子一般比较叛逆、固执、独立性差,甚至很多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会产生诸多不良行为。所以,父母在家庭中尤其是孩子心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养孩子的责任只能是落在父母的身上而不是其他人身上。
参考文献:
[1] Kliewer, W., & Kung, E. (1998).& Family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assles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inner-city youth.&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7, 278-292.
[2] Landy, S., (2002).& Pathways to Competence: Encouraging healthy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Baltimore: Brookes Publishing Co.
[3] Diana Delinda Ruiz, M. ED. Family routines and rituals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 Dissertation. Texas woman&s university, 2005
[5] Keltner, B. (1990).&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 social competence among
black children in a head start program.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21, 95-108.
[7] Kliewer, W., & Kung, E. (1998).& Family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assles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inner-city youth.&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7, 278-292.
[9] 吴波,方晓义,李一飞:青少年自主性研究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1,89-95
[10] 何奕敏.加强对农村 &留守幼儿& 的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2004, ( 6) : 24
[11] Furman, W., & Bushmaster, D..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ir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1024
[12] Creasy, G. L.,& Koblewski,P..I..Adolescent grand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maternal and paternal grandmothers and grandfathe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87
[13] Pierce, et al..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aged persons and grandpar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07
The Correlative Study between Family Routines and
4-Year-Old Children&s Autonomy
Zhang Fan, Zou Xiaoyan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routines and 4-year-old children&s autonom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questionnaire and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vised questionnaire of family routines has good reli it can be used as a tool for measu Family routines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otal score of autonomy of child. Though the study of demographic statistics factors of family routines& questionnaire, found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actor that the child is cared by whom.
Key words: 4-year-old children,family routines, autonomy,independence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0,12)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信息加载中...
科学·教育·思想
在送别2004年迎来2005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名主持人播报了一台2004年重要新闻的回放录。它编得很好,对人很有启发。可是,当看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栏目中,首先播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背诵“三字经”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感觉,不仅是遗憾。
那些孩子很天真,对着采访的镜头说:我们不懂。有点育儿常识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不会理解“三字经”的内容,而且他们长大以后,也不会记住5—6岁时背的这些内容
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Paul Thompson最近的研究结果。
人脑中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出生时已经基本生成了,而脑的体积在儿童出生后不断增大,大约在6岁以前增加明显,增大约四倍,20岁左右最大,然后会逐渐减小。出生以后脑的发育成熟过程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成,这种发育过程包括了神经元突触的大量生成和剪除、髓鞘化和功能区重构。
人在出生后突触会大量生成,然后重组、连接和剪切。不同区域进程不一样。大体上,突触迅速增加的时期对应于该项功能出现的时期,而突触密度最大的时期对应于对该项功能可塑性最好的时期。突出的总量在18个月到2岁时最多(也有的文献说在5,6岁时),这以后许多皮层的突触密度开始降低,突触大量剪除的时期对应于该区域脑功能较稳定,接近成年人可塑性的时期。前额皮层出现第二波女孩在11岁,男孩在12岁。这个时期大约是青春期的早期,因而青春期的早期是脑逻辑思维发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大量早期形成的突触没有被组织到功能回路中去的那些将会被剪除,那些不经常使用到的皮层功能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消失,其中包括儿时的记忆。儿童在5 到6岁时就会形成许多早期的记忆,但它们会在成年的早期失去。一般在10岁以后,我们在记忆中才形成可以回忆得起的,相互关联的事件。人在出生以后,大脑逐渐从功能分区不明显的弥散性分布到形成模式化,同时大脑的可塑性降低。
既然,一方面孩子不能理解,又记不住;另一方面儿童早期的教育又十分重要,为什么要提倡他们背诵“三字经”呢?近几年这件事已不断有人提倡,但没有看见对其效果科学的评估报告。有一次我和法国科学院副院长Quere博士谈起此事。他很幽默地说“我刚去印度尼西亚访问,那儿有的幼儿园让孩子在背诵可兰经。”
我在这里斗胆抄录一段胡适先生之文。在《实用人生》一书中,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之一胡适深感到:“在欧洲曾经和我们一样,欧洲过去的光荣,我们都具备着,但是欧洲毕竟是成功。这种原因,我认为我们比他少了两样东西,就是少了一个大的和附带一个小的,大的是科学,小的是工业。我们素来是缺乏科学,文治教育看得太重。我们现在把孔子和其同时的亚力士多德,柏拉图来比一比,柏拉图是懂得数学的。‘不懂数学的不要到他门下来’。亚力士多德同时是研究植物的,孔子较之,却未必然吧?。。。。。。所以中西的不同,不自今日始。我们既明白了这个教训,比欧洲缺乏的是什么?
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纪,到了知识社会,我们是否更应该了解一下,那些发达国家忙着在幼儿园里进行什么教育改革?
&&&&发布于日 21:30 |
阅读数(128037)
上一篇:下一篇:
发表评论 &
最近来访我
我最近看过
显示全部&&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194
评论数量:4408
访问数量:367909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