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下山东有没有叫做登龙府海阳县地图的地方。

明代山东省登州府朝阳县是什么地方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明代山东省登州府朝阳县是什么地方
明代山东省登州府朝阳县是什么地方
我有更好的答案
莱阳6县。至清末,登州府辖宁海州及蓬莱登州府就是现在的山东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栖霞、招远。
明登州府治蓬莱县(今蓬莱市)。明初登州属莱州府,只有莱阳、海阳、黄县、福山、荣成、海阳9县,没有朝阳县,洪武6年(1373年)改为直隶州,9年升为登州府。辖宁海州及州属1县,直隶县有蓬莱
采纳率:5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登州府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想解下山东的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吗
我的图书馆
想解下山东的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吗
只有清朝时是十府,具体为:济南府、泰安府、东昌府、曹州府、兖州府、沂州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武定府。 至于九州,则具体不详,按清时山东各直隶州加散州共十州,具体名单是:临清州、济宁州、胶州、滨州、高唐州、德州、东平州、濮州、莒州、宁海州(3个直隶州,8个散州)。 而一百单八县,则是在民国的时候,民初山东废府州,各直隶州和散州都改为县,当时山东全省共计107县,后来因黄河改道,濮县黄河以南的部分析置鄄城县,从此至共和国成立,山东正好是108县(期间中共成立的一些县未算)。关于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十府”很明显,“一百单八县”也有说法,只有“九州”没有明确的说法,因为山东的散州和直隶州加在一起有十个。个人猜测,九州应该是直隶州加上带州字的府,为:登州、莱州、青州、沂州、兖州、曹州(以上为带州字的府),临清州、济宁州、胶州(以上为直隶州),至于散州,应该包括在一百单八县里了。这样,山东的“三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就变成了“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
济南府今济南市历下区)。清顺治初辖泰安、武定、德、滨4州,历城、章丘、县。年) 泰安州升为泰安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雍正十二年改以肥城随属;武定州升为直隶州,阳信、海丰、乐陵3县随属。滨州升为滨州直隶州,县随属。雍正七年(1729年)平原、禹城、临邑、陵县4县划归高唐县划归武定府,泰安府长清又划归济南府,肥城县往散州)、德平、平原15县(州)。
兖州府今兖州市) 。清顺治初年辖曹、济宁、东平、沂4州,滋阳、曲阜、宁县。雍正二年(1724年)曹州升为直隶县随属;济宁州升为直隶州,钜野、嘉祥、郓城三县随属;沂州升年)济宁直隶州降为散州,所属郓城县仍县划属曹州直隶州;东平州升为直隶州,东阿、平阴、阳县划归曹州府;东平直隶州之阳县;曹州府嘉祥县划归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济宁州又升为直隶县随属。乾隆四十一年嘉祥县划归济宁州。乾隆四十五年,金乡县县。
治益都(今青州市益都镇益都城)。清初沿明制,辖一州(莒州)、一卫(安东卫)十年) 割青州府之莒州暨沂水、蒙阴、日照3县改隶新置之沂州县各一部,增置博山县(《清史稿•地理志八》称“雍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及《山东通志》等均作雍正十二。乾隆七年(1742年)安东卫省入日照。迄清末,州府计辖益都、博县。
治蓬莱县(今蓬莱市)。清顺治初年辖宁海州及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 以成山卫置荣成县;大嵩卫置海阳县,均属登年)根据丧权辱国的《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福山年)根据不平等的《中英订租威海卫县。
莱州府今莱州市掖城)。清初辖胶州、平度州二州共五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县,降之为散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胶州升为直隶州,县。
明洪武元年(1368)升为莱州府,治掖城,登州、宁海州皆归其管辖。六年(1373)降为莱州,九年(1376)复为府,辖平(度)、胶二州和掖、潍、昌(邑)、高
(密)、即(墨)五县。清沿明制,康熙五年(1666)设登莱道,治于莱州。康熙三十七年(1698)改为登莱青道,仍治于莱州。乾隆年间(1736——1795),将掖县划分为储积、龙德、神山、临过、仙化、进士、八里共七个乡,下辖八十三个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胶州(含高密、即墨)直隶。宣统二年(1910)清廷划莱州为城区、沙河区、储积区、龙德区、福禄区、神山区、仙化区、掖源区、临郭区、淇水区、朱桥区、西由区,区下设社、
治菏泽县(今菏泽市)。雍正二年(1724年)兖州府所属曹州升为直隶州,曹县、定县随属。雍正七年济宁直隶州降为散州,其原属之嘉祥、钜野2县划归曹州直隶州。县以及兖州府郓城、单县、城武3县划归曹州府;嘉祥县。其中濮州、范县在今河南省境。
治聊城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 。清顺治初年辖临清、高唐、濮州3州,聊城、堂县。年)高唐州升为直隶州;濮州升为直隶州,范县、观城、朝城随属濮州。年)临清州升为直县。
治泰安(今泰安市泰山区)。雍正二年(1724年)泰安州由济南府析出,置直隶州,县随属。雍正十二年济南府肥城县划归泰安州,长清县仍归济南县均划归泰安府。至清末,泰安府辖东平州及泰安、肥城、新泰、县。
武定府今同)。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由济南府析出,置为直隶州,阳信、县随属。雍正十二年武定直隶州升为武定府,并以州所在地增置惠民县县划归武定府。至清末,武定府辖滨州及惠民、青城、阳信、海丰、乐陵、县。
沂州府今临沂市兰山区)。雍正二年(1724年)沂州由兖州府析出,置沂州直隶县随属。雍正十二年沂州直隶州升为沂州府,并以州所在地增置兰县归属沂州府。县
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明弘治二年(1489),升临清县为临清州,领馆陶县、邱县,属东昌府,治所在今临清市城区。临清直隶州:冲繁难。明临清州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直隶州。本 辖:武城县:冲繁。明属高唐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夏津县:疲。明属高唐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丘 县:简。明属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同年更名;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临清是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商业大都市,人口百万。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降济宁府为济宁州,治今济宁市市中区任城路两侧。直属山东省。 领嘉祥、巨野、郓城三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为济宁直隶州,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又降为散州,仍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复升为直隶州,领金乡、嘉祥、鱼台三县。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胶州为直隶州,辖高密、即墨二县。此时,胶州凭借海港和“长江以北最大商品集散地”之优势,与海内外商贾交流,经济、文化繁荣,誉称“金胶州”。
胶州古城,分为内城与外城。外城周长15公里,城区面积13.3平方公里。是清朝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城池。内城有东、西、南三座城门,东门迎阳门,西门用成门,南门镇海门,三座城门上皆建有双重飞檐的城门楼。胶州内城是州衙所在地,除了州衙衙门及其附属机构之外,还有许多官邸、庙宇和考院等高大的建筑,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的民居。胶州外城比内城大得多,其周长接近15公里。胶州外城开有7个城门和6个水门:东门同德门、西门镇华门、南门永安门、北门阜安门;东北、西南方的城门分别是奎光门和顺德门;西南门与西门之间还有一个城门叫永顺门。并设有六个水门——窑湾水门、郭家庄水门、顺德水门、核桃园水门、响堂水门、东花园水门。胶州外城之内的繁华处是商业区,其余则为居民区。到了清代末年,胶州外城以内(含胶州内城)共有200余条大街小巷,云溪河与墨水河上共有20多座桥梁,还有近300家作坊、40多处大小不一的庙宇和多处各具特色的私家园林等 ,有“金胶州”之美称。
明初德州仍治安德县,洪武七年(1374年)将安德县省入德州,不久移州治于原安
德城西(今德州市区) ,德州辖德平、平原2县,属济南府。另有武定州乐陵县及直属
济南府之齐河、禹城、陵县均在今市境内。清初德州降为散州,德州及大部分县直属
济南府,少数县分属临清直隶州和东昌、武定等府。
元至元七年(1270)置。直属中书省,领高唐、夏津、武城3县。治所高唐。明初仍为州制,领原3县,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清初仍为高唐州,但不领县,属山东省东昌府。雍正八年(1730),升为直隶州,辖禹城、临邑、平原、陵县。雍正十二年复归东昌府。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东平府为东平州。治须城县。即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同年省须城县入州。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
宋代,莒县属京东东路密州。元代,莒县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莒州,州治莒城。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以州治莒。清代,沿明制,仍称莒州。
隋开皇16年(596年)置濮州,鄄城县(治今山东鄄城北12公里旧镇)为州治,领鄄城、临濮、雷泽等县。大业3年(607年)省临濮县入鄄城县,废濮州,鄄城、雷泽2县改属东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濮州,鄄城县为州治,复于西南境置临濮县,并由鄄城县析置永定县,由临濮县析置长城县、安丘县。武德5年(622年)省长城县、安丘县入临濮县。8年(625年)省永定县入鄄城县。北宋仍为濮州治,濮州属京东西路。   金改属大名府路,贞元2年(1154年)省临濮县、雷泽县并入鄄城县,临濮、雷泽降为镇。元鄄城仍为濮州治。明洪武2年(1369年)废鄄城县,其地直属濮州,濮州降为县级政区。景泰3年(1452年)因黄河水患,濮州徙治王村(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集),属东昌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濮州升为直隶州,13年(1735年)降为散州,改属曹州府。
“靖康之变”后,金扶立刘豫伪齐傀儡政权。齐阜昌二年(1131),于登州牟平县治,别置宁海军。阜昌八年(1137),金废齐,宁海军为金直接统治。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宁海军为宁海州,治所仍在牟平县,辖牟乎、文登二县,属山东东路。元因之,仍治于牟平县城,辖牟平、文登二县。初隶于益都路,继隶于淄莱路,至元九年直隶于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以牟平县省人宁海州,仅辖文登县,州治不变,但改隶于莱州府。洪武九年复登州府,宁海州隶。
战国为齐历下邑,因南对历山(今名千佛山),邑在山下故名。秦属济北郡。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始置历城县,属济南郡(国|)。西晋永嘉末,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此,为郡治之始。北魏为齐州济南郡治。北宋政和六年 (1116年)为济南府治。元为济南路治。明初仍为济南府治,洪武九年(1376年)为山东省布政使司驻地,为省会之始。同年,按察司、都指挥司由青州府移此,山东省、济南府同治于历城。清历城县为山东省治、济东泰武临道治、济南府治。月,撤销历城县和济南市郊区,并以原该县行政区及原济南市郊区之洪家楼、
华山、 王舍人三镇置济南市历城区。
明代,长清属山东省济南府。1428年。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   1724年,长清属泰安州。1734年,复属济南府。月26日,长清撤县划区,称济南市长清区,结束了1400齐东县
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设立齐东县,隶济南路。元、明、清均在此设立县城。至元二年(1265年),划归河间路(治所即今河北省献县东南)管辖。洪武九年(1376年),齐东县隶济南府。清因之1913年先隶岱北道,1914年隶济南道。1927年废道制,齐东县直属山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齐东县属惠民专区。1956年3月,齐东县、高青县合并为齐东县(驻地高青县田镇)。1958年11月,撤销齐东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武强县为长山县,县治移入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隶淄州。大业三年,隶齐郡。武德元年(618年),隶邹州。八年(625年)邹州废,长山县改隶淄州。元中统五年(1264年),淄州升格为淄州路,长山县属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长山县改属般阳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长山县隶般阳府,同年般阳府降为淄川州。洪武十二年(1379年),淄川州废,长山县又改属济南府。1913年隶岱北道,1914年隶济南道。1927年长山县直属山东省。1943年9月为纪念马耀南烈士,将长山县改名为耀南县,1950年4月,耀南县复名长山县,属淄博专区。1953年6月划归惠民专区。1956年3月邹平县、长山县合并为邹平县
1368年(明洪武元年)撤销渤海县将其属地直隶于滨州。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滨州降为不领属县的散州。1913年(民国二年)改滨州为滨县。1958年12月8日撤滨县并入惠民县。1961年恢复滨县建置。   1982年8月2日,析滨县北镇、博兴县小营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镇管理区设立滨州市,置1镇3乡3个办事处。1987年2月25日,撤销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滨州市。
在山东省西北部。1912年废德州置德县。1952 年陵县并入。1958年并入平原县。1961年7月复置,同年10月更名为陵县。 1952 年县治移驻今陵县陵城镇。
明朝为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平县。清朝为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平县。民国二年(1913年),裁撤府治,德平改属东临道,道治设在聊城。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划全省为十道,德平又改属德临道,道治设在德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治,德平县隶属于山东省政府。1956年4月,撤消德平县治。原属德平县的德平、理合两个区划入临邑县。
隋朝,属渤海郡。唐初属淄州,贞观六年(632年)省入高苑县。次年复置,景龙元年(707年)改属棣州,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属滨州。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废蒲台县,地入渤海。金复置蒲台县,仍属滨州。元中统三年(1262年)以滨州与棣州合并,置滨棣路,蒲台县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还属滨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武定府。1913年废止府州制,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5年10月属武定道。1950年5月属惠民专区。1956年3月,蒲台县并入博兴。
元(蒙古)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置青城县,治今山东高青县高城镇驻地田镇西12公里。属济南路。中统中属陵州,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属河间路。治清平镇(山东高青县青城镇)。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青城县入邹平、齐东二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仍治元青城县城,属济南府。清属武定府。民国先后属济南、淄青道。1927年直隶山东省。1940年属清河专区。1947年属渤海区第三区。1948年与高苑县合并改称高青县。
隋初废平原郡及西聊县,开皇3年(586年)于聊城县西境分置堂邑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博州,治聊城县,大业初年,废博州,聊城县属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博州,聊城县仍为州治。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聊城县徙治于巢陵城(今市区东南7.5公里)。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因黄河决堤,聊城县移治孝武渡西(即今城),仍为博州治所。金聊城、堂邑2县仍属博州。元初聊城县属东平路,至元四年(1267年)由东平路析置博州,治聊城县,十三年改博州为东昌路,聊城县为路治所。明、清聊城县均为东昌府治,其县西境仍为堂邑县。民国时,历为济西道(1913年)、东临道(1914年)、东昌道(1925年)治所。192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1937年1月属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并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49年8月,聊城县属新设的平原省聊城专区,聊城县为专员公署驻地。,1951年3月撤销聊城城关区, 划归聊城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县、堂邑县均随聊城专区还属山东省。 1956年3月撤销堂邑县,该县东部原辖之城关区、八甲刘、垢土固、斗虎屯、梁水镇、阎寺、道口铺、张炉集、郑家等区划入聊城县。1958年12月聊城县改置聊城市。 1963年3月16日聊城市复改为聊城县。1983年再度置聊城市,由聊城地区(1967年由聊城专区改称)代管。1997年8月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被撤销,设立地级聊城市,原县级聊城市改置为东昌府区。
隋开皇六年(586)置。沿其西北“汉代堂邑”之名故名。属东郡,故治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西北5公里千户营村。   唐属河北道毛州。宋迁县治至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属博州。元属东昌路。明、清均属东昌府。民国初属山东省东临道。1936年属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3年,为纪念行乞办义学的武训将堂邑县改名为武训县。1949年复名堂邑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6年3月,堂邑县建制撤销,其辖地分别划入聊城和冠县。
峄地设县,历史悠久,《峄县志》记载始于战国时期。《史记》有“春申君以荀况为兰陵令”之语。当时,兰陵县已纳入楚国版图。据考证,兰陵县治在今峄城城区东三十公里之苍山县兰陵镇,兰陵县是峄地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一个县。   秦灭六国后,大力推行郡县制。初始全国分为36郡,后逐渐增至48郡。秦时,峄地分属薛郡之薛县(今滕州市东南),泗水郡之傅阳县(今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候孟村。《公单传》逼阳即作傅阳。逼、傅音同也),东海郡之缯县(今苍山县向城镇年)分东海郡之兰陵、承、咸、合乡、昌虑5县置兰陵郡,治所在承城。光绪版《峄县志》载:“晋初,立兰陵郡,治承,县地始大。”自此,承县城在历史上首次成为郡、州之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变动频繁,峄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至东晋末全部属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在近300年的纷争中,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之后又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外,长时间存在,其郡治在承城。一说,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
  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兰陵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承县,置缯州,又析置兰陵县,峄地属缯州之承县、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省兰陵县入承县,峄地为彭城郡承县。不久又改承县为兰陵县,移治缯州故治所。
  唐时,峄地初属沂州承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承,《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又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属沂州。光绪版《峄县志》载:“唐承县仍理缯州城,至宋移理今县。”唐末五代十国时(公元907—960年),峄地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沂州承县。北宋时,峄地属沂州承县(望)。望是唐宋时州县的等级名,一般按其地位的轻重、辖境大小划分,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承县是个比较大的县。
  金时,峄地初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兰陵县,仍治承城。至此,始于西汉初沿用了1400余年的承县之名不复存在。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县治移至土娄村。治所在今吴林街道办事处后土楼河村。金兴定中(1217—1222年),置峄州,治所在故缯州城,即今峄城区政府大院附近。自此,峄之名沿用至今。峄之名,一说源于峄城南十五里处的葛峄山。葛峄山“四周峭绝不与群山伍”,又称天柱山;一说因峄境内多山,众山连络为绎,“绎”与“峄”同。
  元时,峄地属益都路峄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废兰陵县入峄州,下无辖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属济宁府。自此,峄县之名一直沿用至1960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 清沿明制,为山东省兖州府峄县。民国初,峄县属山东省济宁道,十七年(1928年)撤道属省。清光绪版《峄县志》载:“其地北兼缯、兰陵,负抱犊五崮之险;西缘薛水,跨有恩县,古旧县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恩州为县,至今山东省平原县西恩城。属高唐州。清属东昌府。1956年划归平原、夏津和武城三县。
朝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战国会盟台、清真寺等多种名胜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区。古为颛顼地,汉朝为武阳县,唐朝开元年间改为朝城县。解放后先后属于观朝县、范县。1956年属莘县,为朝城区。1971年改为朝城公社,1984年设镇。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隶属山东省。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兖州府志》记载,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 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   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1984年4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兖州县隶属济宁市,下辖十三区(镇),三十七个乡,四个街道办事处,四个居民委员会。1990年兖州县辖五个镇八个乡。1992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1995年兖州市辖九镇四乡。2002年兖州市辖十镇和两个办事处。
邱县历史悠久,始见文字记载可上溯 4280多年。《尚书 ? 禹贡》载:帝尧七十二年 (前2286),禹治水导河至于衡漳(今邱城东南)。黄河历史上两次流经邱境共历时1982年。早在帝尧时,县境即有先民在黄河两岸聚居,渔猎拓荒,繁衍生息。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置平恩侯国,治在今邱城西,属冀州魏郡。继而更名延平县、平恩县、平恩镇。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丘县,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上谕,为避孔丘之讳,加“阝”为邱。先后隶属冀州广平郡、武安郡、沼州、山东堂邑、东昌路(府)、临清直隶州等。
黄县历史悠久,商末建莱国,秦设齐郡,始置黄县,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黄县既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又是2200多年前徐福率船队东渡日本的启航地。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黄县,设立黄城。五千年沧桑变幻,为这块物阜民丰的土地留下了诸多历史古迹和人类文明,增添了她的神秘和魅力。先后涌出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滑稽擅辩著称,讽柬齐威王建立霸业的淳于髡;秦代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和五谷百工扬帆东渡,开创中、日、韩友好先河的著名方士徐福;三国时代英勇善战的东吴名将太史慈;明朝开国元勋越国公胡大海为官清正的尚书王时中,内阁首辅范复粹,著名国画家姜隐;清代掌管文衡多年的礼部尚书贾桢;参加国史编修的翰林院士王守训;民国初期的书法家、金石篆刻和古文学家丁佛言等一批历史名人,可谓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黄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1991年即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94年居全国百强县第35位,在山东省居第2位。   1986年9月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市机关自原黄县城关移驻龙口。因原黄县有黄县镇而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县名、县治沿清制。1949年,属胶东行政公署北海专署。1950年,属文登专署。1956年,属莱阳专署。1958年,属烟台专区,后并入烟台市。1962年,复县。1983年,烟台专区撤区改市,福山县更名为福山区至今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0-;12),1950年5月,牟平县属山东省文登专区,1956年3月,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1月,牟平县撤销,并入烟台市。次年11月,恢复牟平县,属烟台地区。1983年11月,地区改市,牟平县属烟台市。   1994年7月2日,撤销牟平县,设立牟平区和莱山区。将原牟平县的莱山、解甲庄两镇成建制划出后设立牟平区,区人民政府驻宁海镇。
夏称莱夷地,有过国。商为莱侯国。周属莱子国。战国时,齐置夜邑。秦属齐郡东境。西汉置掖县,为青州东莱郡治。晋为东莱国治。南北朝时,北魏分青州东部置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掖为州、郡治隋废郡改光州为莱州,领县九;后又废州复东莱郡。唐复改东莱郡为莱州。宋、元皆沿唐制。明升莱州为府,辖二州五县。清因之。中华民国废府留县,由省直辖。1938年3月,成立抗日民掖县主政府,属胶东行署北海区。1941年1月,析掖县南部置掖南行署。1956年3月,复并入掖县。1988年2月24日,撤销掖县建立莱州市,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同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汉置贝丘县,北齐省。隋初复置,开皇十六年(595)改为清平县,属清河郡,故治在今临清市城东20公里水城屯村。宋元丰四年(1081)因漯河决城毁,治所迁至明灵寨即今高唐县清平镇。明、清皆属东昌府。民国年间,先后属济西道、东临道、德临道。1946年8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冀南行署第七分区政委肖永智,曾改名永智县。1949年8月恢复清平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同年县政府迁至今临清市康庄镇。1956年清平县建制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临清县和高唐县
青州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青州刺史部;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筑广固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为南燕国都,义熙六年(410)筑东阳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增筑南阳城,清雍正年间(1729)又设满洲兵驻防旗城,即北城。民国初期,撤销青州府,建立益都县;1948年设青州特别市;1952年恢复益都县;1958年将临淄县并入,1961年又析出;1986年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
馆藏&33703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阳县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