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魏三十跪父母恩 mp3该不该?尊敬父母都成了问题的社会该如何改变?

学生跪拜父母,可敬还是可怕?大家怎么看?
发帖人:斜阳梦思
孩子向父母下跪场面
据新闻晨报报道:日前,在上海嘉定区一所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跪磕头,亲口向父母表示感谢,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现场,不少学生和家长都泪流满面,场面感人。
一位学生代表说,平常在家,虽然也能感觉到父母的关爱,也感动过,但是从来没有说出来。“感觉很难为情的,不好说出口。今天大家都说,我也就说了。要是平常,感觉很肉麻的。”
在现场跪拜父母的仪式上,数百名学生集中在大厅里,站成四排,父母坐在跟前。全体学生在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父母教诲,亲子促膝互动交流。
家长何女士说:“别说孩子,连我们都没有亲历过这样的活动。在这样庄严的仪式下,通过实际行动感受传统文化,这比看书印象更深刻。”该校校长傅建清说,接下来他们会定期举办这样的活动,弘扬“孝道”文化。
然而,这个活动却遭到了作家、教育学者叶开的批评。他指出,人和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做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性的礼教。他还认为,这种方式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做这样的事情,有违《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有各种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
叶开说,90年前,鲁迅先生在著名的《二十四孝图》里猛烈批判过封建礼教的可怕,对其非人性的性质有深刻的揭露。他以孔融让梨等例子深刻地揭露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而人道主义和人性光辉,才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大家怎么看?
上海一学校办孝敬节,800学生跪拜父母,家长感动落泪,有专家却批“下跪”是可怕的表达方式
我赞成叶开的观点。学校作秀,累及孩子。跪,是古礼不错,但这当中含着强烈的不平等,确实不宜给孩子们如此的心理暗示。孝与跪,没啥必然联系。@在后
以前是不跪则不孝,后来是一跪就糟粕,都未免意识形态化。形式是苍白的,关键是如何诠释。当一跪不是无条件顺从,而是对父母当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种感恩,又有何不可? @阿二
中国人总是习惯于用膝头而不是用心头来表达信仰、尊敬、孝顺和亲爱等,但膝头与心头的距离隔着大半个人,很难一致。@龙兄
难道站着就不能尽孝?!谁来说说为什么? @老钱
当文化传承在上世纪已经断裂后,跪拜在当下社会的语境中,肯定不是最自然的礼节与孝顺方式。@知遇
现实社会中,有些人一味追求“现代个性”,蔑视传统,面对生身父母,“膝下很有黄金”;有些人为名为利,不惜频频下跪,奴性很重,“有奶便是娘”。 @湖一刀
什么是“孝”,可能每个人心里会有一杆秤。如果将来我还没死的时候,我儿女哪天突然跪我,我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觉得“大吉利是”。但如果我生病的时候,他们都不理我,我就会觉得很悲哀,觉得儿女不孝。 @一派胡言
800多个孩子、800多个家庭,竟然没有人对这样的孝举表示疑义,可见我们的服从教育、奴化教育做得有多么成功。有人想到跪、有人服从跪、有人享受跪,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完成一个教育“壮举”,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跪的生态链。这些下跪的孩子中,有几个在家帮父母洗碗扫地?这些被跪的父母中,有几个不是在家做牛做马?这一跪就天下太平、人人皆孝了?可见孝也是一件易事。@金枪鱼
“三叩九拜”蕴含了封建孝道的本质,这样的跪拜也只是有“孝”其形,而失去“孝”其神,很难说身子“跪”下去,孝心就“站”起来了。对于可塑性很强的未成年人来说,教育他们心怀感恩,孝敬父母是应有的功课,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建立在父母和孩子同等人格的基础之上。@樊树林
学生亲身用跪拜的方式感恩父母,其感化人的效果,远胜过我们在讲台上枯燥无味的说教。 @汪昌莲
儒家文化中的“孝德”不是无条件、无原则地服从的“孝道”。据史料记载,曾子问孔子:儿子不管什么事都听从父命,算不算孝?孔子说,若父亲的话符合“义”,儿子要听从,当父亲有不义的言行时,儿子要直言劝告,据理力争。在今天,无论从儒家思想本意看,还是从现代教育理念看,跪拜仪式下洗脑式愚孝就是鲁迅笔下礼教的残余,亦即文化糟粕,它与感恩教育的本质相去甚远。@王传涛
与其让孩子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孝道,还不如教育家长好好地孝敬老人,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牛顶柏
中国人大多是家庭的附属品,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现代教育应当提倡父母与子女的个体人格是平等的,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别再出现父辈的大包大揽和子辈的愚孝了! @好好的白菜
如何阐释“孝”的含义是问题关键所在。儿女跟父母的关系,应先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任何一种下跪和磕头的行径,只能把“孝”引向“顺”,也即表达谦卑和顺服的语义,这种所谓孝道,背离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人本主义价值基本,跟爱没有本质关联。 @朱大可
今天跪完明天该怎么顶嘴还怎么顶嘴。 @胆小鬼
就礼节而言,表示“孝敬”,可以行礼,也可以鞠躬致意,包括“拥抱”、“握手”,这些现代礼仪比起“跪”,起码体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明”。当然,特定情境之下,“情不自禁”,有的人表示感恩,偶尔一“跪”,也未尝不可。@张传发
国家领导人在任时,往往公务繁重,退休之后不再承担具...
热门关键字在这里读懂中国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让孩子下跪的父母不是好父母
&&&& &让孩子下跪的父母不是好父母&&&&&&&&&&&& &&&&&&&&&&许锡良&&&深圳打父母的公务员廖天野先生,在领导指示的感召下,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终于尘埃落定,跪在了父母双亲面前,把头深深地埋在父母的怀抱里,表示了忏悔,有照片为证。因为家庭事小,前途事大。更何况此事惊动了市委书记,又通过媒体弄得几乎全球皆知。父母谅解不谅解事小,市委书记与芸芸众生的愤怒能否平息下来事大。&&&&&&&&&&&&&&&& &&这场来自官场上的“不孝”事件,之所以如此被炒作,其实说白了,还是要配合当下的“文化复兴”宣传的需要。因为,中国现在要力推孔孟之道,重新独尊儒术。而孔孟之道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孝治天下”。现在可以说,廖天野这个事件只是“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已。以后类似的事件还会不断地得以曝光,以吸引人的注意力,同时证明只有我党才是在真正弘扬我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我从这个事件却看不出中国的“以孝治天下”有什么前途与希望。仅家庭教育而言,廖天野的父母甚至比廖天野本人更为失败,也更令人同情。昨天我上教育学课,我就给听课的本科生说,这件事,廖天野固然是不对的,无论怎样都不可以打父母,甚至说打人本身都不对,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只会使用暴力的人,其实还没有完全脱离原始人的特征。但是,从这件事来看,他的父母其实也不是一个好父母。以孝道来作为家庭教育的方式,充分反映了这种家庭教育的失败。廖天野先是由家里的骄傲与众星捧月一样的核心人物,变成了今天这样的打父母双亲的不孝之子,他的父母归咎于他结婚之后,娶了一个不好的老婆李氏。之前读重点大学,北大的研究生是父母的骄傲,现在则不惜将儿子告出去,令天下人都对其子愤怒。我不知道从这个事件中,廖天野的父母双亲从中收获了什么。即使是这种告亲方式,倡导孝道的儒家文化似乎是不赞同的。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是对头的。俗话说,家丑还不外扬。你们俩老要是与儿子及媳妇合不来,可以回老家住,或者另外去租房子。即可以克服这个家庭矛盾。但是,孝道文化不会让那年老的父母这样考虑问题,而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游必有方的“方”,一是做官发财。廖天野作为深圳这样发达城市里的市政府里的公务员,虽然未必算是一个官,也未必已经发财,但是,刚参加工作,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在这方面,廖天野算是一个传统的孝子。也算是游而有方了。仅这样还不行的,如果把父母双亲抛在老家,自己在发达的大城市发展,自然仍然是不够孝的。因此,廖天野作为家里的独子,把父母从老家农村接到深圳与自己住在一起,也算是尽了孝道。他父母也视之为理所当然。然而,两代人,如果能够互相尊重,家人之间能够互相关爱,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在孝道文化下,父母那一代人是一定要强烈干涉后代的事情的。而儿子结婚之后,儿媳妇自然是别家的人。一切不好,都是别人家的媳妇引出来的。因此,廖天野的父母姐姐都说,廖天野变坏是在结婚之后,是老婆教坏的。中国家庭关系难处,自古就难在婆媳关系。但是,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不会产生在西方的家庭?因为,人家不是要求家庭要孝的文化。他们主张各自独立,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家庭里有亲情与爱情,却没有交易。自然那份感情就是天然纯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中国人动辄下跪的现象,厌恶之极。无论是学校里老师要学生下跪,还是家庭里父母要求孩子向自己下跪,都是极其恶劣的人类现象。人可以跪天,可以跪地,还可以跪自己心中的上帝,却不可以跪父母,更不可以跪其他。父女母子一场,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缘分。他们之间的恩情是互相的。父母养育孩子固然辛苦,可是如果那份辛苦不是出于纯粹的天然的感情,而是一种要求回报的行为,那么,这种辛苦之爱,也与一个商人辛苦经营自己的店铺,与一个放高利贷的人的行为没有什么两样。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无异于人乳喂猪,只求肥美。”&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是没有经孩子本人同意,就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既然作为父母,把孩子抛到这个世界上来,就应该没有条件地让他(她)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留下人生美好的回忆。而且要代代如此。一个家庭孩子的到来,为家庭增添了多少乐趣,增添了多少天伦之乐与人间温暖。仅要孩子为父母感恩是不对的,父母难道不要为孩子的到来感恩?在中国的孝道文化里,仅有《弟子规》,说的都是要孩子怎样怎样,可惜的是,《弟子规》里的那些规矩,常常是连成年人都做不到的。而且有些弘扬传统文化的教授还振振有辞地说:中国之所以只有《弟子规》,而没有《父母规》,也没有《师傅规》,是因为父母、师傅都是成年了,成年人不容易改变,因此,只好去规没有成年的弟子。其实,说到底,这只是一个借口。真实的原因,却是,孝道文化从来是自上而下的,权责分离的,在上的有权利而不需要责任与义务,在下的只有责任与义务,而没有相应的权利。也就是“孩子有话,在没有说出来之前就已经错了。”错不在话本身,而在他是孩子。&其实,人是天然的感情动物,如果父母子女一场,真能够显现亲情,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宽容,如果这样做了,孩子长大后却对父母施以拳脚,那是不可思议的。孝文化之下,之所以容易出现家庭暴力,那是因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从小被施暴力、被羞辱的孩子,长大了按照小时候的习惯,自然也是对别人施暴力,对他人施加羞辱,包括他的父母。那些备受溺爱的孩子,其实也是另一种家庭暴力,溺爱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的许多成长机会。将孩子的身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当成自己的私产。一个小时候没有被当成人来尊重与爱护的孩子,大了也不会懂得尊严与关爱别人,自己也做不了人。你在孩子小时候用怎样的方式教孩子,孩子长大了就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你。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去考察一下,那些被自己孩子打骂的父母,他们在孩子小时候有没有打过孩子?在一个从来不把儿童看成有人的尊严的社会里,那些孩子即使长大了,也不会懂得自尊与尊重他人。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改变,孩子才改变。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廖天野的父母自己被自己唯一的儿子暴力殴打(据说是用牙咬的肩膀,如果这样,其实也算不上有多暴力。可能有更多的细节需要还原。因为细节才能够说明真相。)然后又要求儿子在自己面前下跪。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在这个事件中就赢了呢?其实也没有赢,自己养的儿子如此,其实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中国的父母在怎样做父亲、怎样做母亲方面确实要重新学习。自觉地从传统的“孝道”文化中摆脱出来,用理性的大爱,让孩子的身心从小按照自己的生命逻辑成长,学会挺起胸膛,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小学会自尊、自信与自爱,不要让他们总是无法成人。&2011年11月3日星期四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华中师大德育研究所兼职教授,凤凰网十大洞察力博客,现供职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特别声明:所刊载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报刊、杂志、书籍、音像出版使用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付稿酬,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方式:QQ:,电子信箱:,地址:广州市新港中路351号,邮编:510303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青年礼该不该跪父母引争议 能否跪出教育高品质?
核心提示:青年礼上,该不该让孩子给父母下跪?支持者认为,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形式再怎么隆重都不为过;反对者则认为,下跪偏离了感恩教育的正途,跪不出教育的高品质,更跪不出孩子的独立品格。
北京晨报报道 据《新快报》报道,4日下午,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在操场上举行。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面对跪下的孩子,有的家长感动落泪。校长表示,青年礼源于一位普通学生的建议。老师和家长委员会认为,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通过这种形式最容易让学生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
青年礼上,该不该让孩子给父母下跪?支持者认为,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形式再怎么隆重都不为过;反对者则认为,下跪偏离了感恩教育的正途,跪不出教育的高品质,更跪不出孩子的独立品格。
跪让青年礼太沉重
青年礼,对于那些长大成人的学子来说,应该是一次与家长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心灵愉悦和情感隔合。这种构建于美好道德之上的形式,绝不是一种家长与孩子之间集体式的表演,而应该是创造一个让孩子与家长平等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从这个角度出发,组织行青年礼的活动,必须考虑孩子们的心理接受力,同时也要考虑孩子们的行礼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估计很少有父母在接受孩子礼遇时,愿意让孩子以下跪的方式来展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如果我们硬要把青年礼贴上“下跪接书”的标签,哪怕是留下丁点儿的印迹,也会冲淡亲情如水的意境,更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记者现场报道:“真正到了跪父母的现场,操场上的学生们还是有一丝犹豫”,足见青年礼行到最后,感恩父母也就成了形式主义。
“跪父母,接家书”的青年礼,或许会让部分家长感动到流泪。但是,如果青年礼超出了现代人的行礼习惯与意识,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接受力,即使这个创意源自学生,也会造成部分学生对感恩的不以为然,会把行礼的过程看成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就与创意的初衷背道而驰,很容易欲速而不达,甚至于得不偿失。
今天,在学校素质教育之中,有太多的作秀成分充斥其中,让学生们在接受中不免其烦。当表现自己成长经历的青年礼也变成了一场下跪游戏时,当自己与父母之间亲情这种崇高、纯洁的道德行为和规范总是延用古老的样式,而缺乏时代气息和味道时,这种预期的“一次性”的教化意义就变得非常的局限,甚至于太过于沉重。
井水明: 亵渎五四精神
看到这个新闻,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我实在想不到,在狂飙突进高唱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逝去近百年之后,在鲁迅写出《我们怎样做父亲》近百年之后,竟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代启蒙者所渴望的未来世界里出现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复古逆流。
“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听听,多么冠冕堂皇!似乎中国人的膝盖就是用来跪的,不跪就大逆不道,不跪就与禽兽无异。可是我很奇怪,中国自古就幼跪长,子跪父,臣跪君,跪了好几千年,却为何跪出了近代史的百年屈辱,而没有跪出国富民强、没有跪出文明进步?
至于说“容易让学生们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则更加莫名其妙令人不解。至少,从他们的“互相观望”和“犹豫”不决中,我们能够感到他们的下跪,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所以,我只想问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乃至支持此事的成年人:当你不是出于自由意志去做某件事时,当你是被迫做出某项选择时,你得到的印象是欢喜的还是痛苦的?
虽然我本人绝对不会接受我的子侄向我下跪,但我不反对别人因为喜欢下跪或者喜欢被跪,因为有一些人就是那么与众不同,出于对生活丰富多彩的维护,我们要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自由。不过,像广东这所中学这样集体跪拜的青年礼,却不在此例,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个人行为,上升到社会道德文化的层面,并且它所宣扬的赫然是早就被遗弃的糟粕性的封建专制文化。恕我直言,这样的倒行逆施堂而皇之地发生在“五四”青年节这天,发生在校园里,不仅是对伟大的“五四”精神的亵渎,同时也是打向中国教育的一记清脆耳光,更在某种意义上敲响当前社会价值观混乱的警钟。
欢迎参与投票
青年礼学生集体跪父母,你怎么看?
支持,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沟通了学生和家长
反对,下跪偏离了感恩教育的正途,跪不出教育的高品质
中立,采用什么样的形式看个人选择
起止时间: 至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陈一舟)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教育48小时评论排行
校园图片推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尊敬父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