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带孩子 此地空余黄鹤楼时间多 学点什么好啊?对于以后找工作能...

对于搞科研学术的研究生而言,究竟该专注于平心静气做好研究工作,还是应该为以后找工作早做打算?
化学小硕一枚,与朋友聊到以后的去路,我坦诚了不愿继续搞科研的想法,没想到被他一顿鄙视,觉得我太浮躁,不能耐着性子做研究,为多年后的回忆增添一点光彩。我又说起现在的课题一直没有进展,屡遭挫败渐渐萌生退意,毕业的博士师兄们混的也并不太好云云(也可能是为自己的退缩找借口),但以后毕业工作不好找的问题确实日益凸显;然而这位已经工作的朋友却总觉我意志不够坚定,太过于追逐名利,不能将眼光放长远来看。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而已。所以希望在知乎上恳请各位过来人谈谈大家的想法,究竟是该从个人角度出发,心无旁骛,专注于手头上的研究工作,还是该从招聘企业角度出发,适时地为以后工作做好准备?假如真的选择了在科研的道路上半途而废,甚至改行去追逐当下的所谓名利,是不是就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按投票排序
博士快毕业,虽然自己没真正找过工作,但是过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个人是认为找份一份好工作和在硕士阶段做好的研究之间是没有非常明显的冲突的。让你踏实做研究也并不是说你必须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让你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眼前的工作。对,在你读研的时候,你的研究就是你现在的工作。题主明显就是这样的观念,比如将来我要去日本留学我根本没必要花心思在托福培训上,同理,我将来不搞研究似乎我花时间做实验是对我才能的浪费。我认为,读研和去新东方上托福班这样的培训是完全不一样的。读研除了会教会你一些研究所需要的实验技能,更专业一些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你在短期内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并完成你原先并不擅长的任务。我见过的读研的人里,凡是是明星学生,都是属于能力强的人。而这种人就算不喜欢科研(实际上他们中有不少人并不醉心科研,会花不少时间在课外活动上),但是他们也一样会把手头的工作做得很好,甚至很出彩。为什么?因为他们适应性足够强,对工作有主动性,有责任心。为了漂亮的结果一样会熬夜。而另外有些人,则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每天混日子,期待早日毕业,拿到证书后再去好的单位学习真正有用的技能。可是对于研究生的你来说,科研是你的本职工作。如果你这个本职工作做不好,天天让你的上司——老板抱怨(假定老板不极品),只可能有两种原因:(1)你能力不行你没有办法适应这个环境,没有办法迅速地学习知识,甚至没有办法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2)你态度有问题你能力可以,虽然手头的事实你的工作,但是你不愿意做。这属于缺乏“敬业”精神。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我是企业的招聘人员或者你中意的企业的上司,这样的人都很难让我认为是一个可塑之才。就如所言,你如果职业生涯顺利,得到一步一步的晋升,你很难会做一件事情一辈子。你会遇到更多的新事物,你必须有足够的适应性。适应性不是天生的,是一步一步锻炼出来的。一步到位的思想我觉得是危险的。如果你不小心养成逃避的习惯而不是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机会也许就与你失之交臂了。最后吐个槽,我觉得国人大部分能力都很强,论智商和情商比我见到的老外强多了,但是中国不管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时候都怪怪的。我觉得撇开体制的因素,还有一点就是国人总是缺乏敬业的精神。各种岗位混的人居多,凡事喜欢走捷径,把聪明变成了小聪明。相比之下日本人就好很多,很多人虽然平凡,但是依然兢兢业业,只要交到手头的事情,就认真做好。我总喜欢拿田中耕一做比喻。这家伙其实就是岛津公司的小职员,公司让他开发离子源(质谱上的一个配件),他就认认真真干这一件事情,最后偶然发明了MALDI源,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本科学历拿诺贝尔化学奖的人。这家伙拿奖前一直没有晋升(据说他拒绝升职考试,不愿意远离一线工作),工资一般,老婆是靠相亲才找到的,但是这种敬业的精神促成了他的成就。
我赞同了孙尉翔的答案,但是他是学术圈的人了,难免会多为学术说两句。我自己是在国外读完博士到企业工作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说,可能也会实用点吧。首先,学术曾经是我的第一选择,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对学术理想不够执着——不够到什么程度呢?我估计自己会为了争取经费去做不想做的甚至不认为有意义的研究,为了发论文而做那些容易出成果的而不是有一定几率失败但价值巨大的研究。这其实是许多所谓学者的现状。我相信学术还是要从兴趣出发。否则做的肯定是半吊子水。而这半吊子水恐怕缺少实用意义,对人类亦无多大贡献,岂不是连企业的功利都不如,只是为了个人的稳定工作和升迁?所以在我看来:
做不做学术都是个人选择,不见得做学术就高尚了不功利了。
大概博士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认真考虑离开学术圈。然后开始看企业的招聘信息,了解他们的要求。由于选课需要导师同意,我坦诚地告诉导师我毕业后打算进企业。国外的导师一般还是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的,他也给我提了一些选课的建议,确实也很有用。相当于帮我找到科研和企业要求的结合点吧。然后,在上课期间需要写课程论文的时候,我就尽量挑实用的,企业需要的那些去写。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学会了工作中主要用到的模型/技能。此外花了一周考了个基本的资格证。最后找工作虽然不算顺利,但是最终是有了份理想的工作,已经没什么可抱怨的了。在找工作和工作岗位上,学历并不是特别重要,但是高学历会让人对你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这不是坏事(当然博士有时候过高了,硕士没有任何问题)。而作为一个研究生去求职,如果没什么科研成果,反而会让人质疑你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我列在简历上的有九篇论文和会议摘要)。做科研的过程也确实培养了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如果你不是要完全转行的话,我的经验就是:和你的导师谈。他能接受你不做学术,你的朋友有什么好质疑你的?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在导师要求的框架内去做你的工作准备。当然实在需要额外花时间的你也只能自己想办法(我是在读博期间生孩子的,所以……你有什么好抱怨时间不够的?)。把你的科研看作一个考验你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和挑战。(我的博士课题后期开展得并不顺利,我导师承认即使是拿着已经做出来的成果去讲给别人都未必能讲得清楚,更不必说做的时候理清楚那么多关系还要有所创新了)保证自己毕业时符合一个(别人看上去)平均甚至偏上的硕士研究生水平。基于你的专业,要对找工作的难度有心理准备。不要抱怨是一心做科研造成了这一切。你不安心做科研,也未必就好多少。转行的话,真的要好好考虑。另外的那个行业,是否像看上去那么美?你抛弃六七年的积累去和别人积累了六七年的人竞争,长远看真的有优势吗?
看了本面其他人的回答,我想补充两点。反正我的回答已经长得不行了,再长点也就那样。一、我相信这个问题答案不应该是直接让提问者做哪个选择。再加上,我在知乎上回答问题都是借问题来表达一个观点——即那种既适用于具体这个问题,又有点普适性的道理。因为,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或者说读书读傻了人死板),我做这个选择的理由,跟我做那个选择的理由,要能够同时符合一个自洽的价值观体系,而不是见利忘义,此一时彼一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此各般等等。不是说现在这么做对我有利所有我这么做,而是我一向信奉什么所以我这么做。成功学畅销书也许能帮你分析利弊,但不能强加你一个哲学。人生不是一场生意,不要去做人生的商人。做同样一个选择,可以基于很多理由。我不赞同你做这个选择的理由,不等于我不赞同你做这个选择。我批评那具理由,不等于我批评那个选择。若要问“那你到底认为该做何种选择呢?”我当然不说,也不应该说,选择就是应该自己做的。我的任务就是摆一通理由,而不是直接说,你就选A吧B是错的。读了这么多书,至少要形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习惯,而不是还停留在“肚子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来性子了就撸一撸,地上有钱了就捡,枪指头上喊救命”的本能反应水平。只有未成年人才公认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成年人就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硕士和博士阶段认识“科研是什么”,完全不晚。我想不到有什么方式可以更早地认识这个问题。只是人完全可以选择压根不去认识这人问题。既然你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你去认识了一番,那就不应该又去抱怨问题的答案让你失望,更不应该说是什么“社会上专家学者”忽悠了你。我天天说哪个歌手很好听,你觉得我从小弹钢琴懂音乐,于是你自己买了张演唱会票,回来你能怪我么?只要我没直接叫你去买演唱会票,我又没有收那歌手的钱违心地宣传他(真心觉得好听),我就没有过错。这不能说是我狡猾,也不能说你被忽悠了,而完全是个正常的代价。二、我的答案的重点在于“要和先导师商量、讨论”。这也是匿名用户建议的第一条。主要是由于我估计跟导师讨论之后的结果多半就是只能维持做实验的强度,我的答案才会显得好像在叫他将来选择做科研。但我不排除你和导师商量了之后导师就放你跑了这种可能。匿名用户的结局就是这么好。至少,你先跟导师说一声,导师会有所准备,假如在课题项目上安排得过来,说不定也可能允许你缺勤。匿名用户所谓的:“和你的导师谈。他能接受你不做学术,你的朋友有什么好质疑你的?”换个说法就是,只要你有本事说服你导师接受你不做学术就万事OK;即如果说服不了的话就只能自己兜着走。这跟你不先商量自己跑了是两码事。我十分想强调的是诚信。可是我发现很多中国人的心态就是,如果明知跟你商量了结果对我不利,我就还不如不跟你商量(哪怕道义上我不应该)。即诚信如果对我有利我就讲诚信,如果对我不利我就不讲了。我首先不赞同这种做法。正确的做法是:明知跟你讲了八成对我不利,不跟你讲我就自己完成了;但我还要跟你讲,然后就真的吃亏。这就叫做“不要见利忘义”。现在我谈谈这里面有什么“义”。我刚才已经说了,并没有谁忽悠你来读研。既然是研究生,那么就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课题组这一团队的成员,按照学校和课题组的规定来做事。例如每天八点半到实验室之类。跟导师商量好的实验计划,导师当然有理由定期追问,你当然被假设是所有的工作时间都在课题事务上,因为你读的是全日制研究生。当初要进课题组让你进了,结果你实验不做,实验室不去,要找你你去了别的城市,明天才能回来,突然连续一个月失踪,原来参加了企业实习生……我认为这不能拿你的前途问题来当借口。你嚷嚷着说科研就是个大忽悠,你被骗了,你根本不喜欢科研,你后悔了;但这些都是在你读研之后,体验过了解过之后才说的话。假如这些是你读研之前就知道的事,那你就更恶劣,你故意假装想读研而考入本课题组,主观上就故意来混学历么?你可以选择将来工作,但就读期间你只能完成导师和你讨论商定的实验计划和其他科研任务(写论文投稿)。而且我特别要说的是在这方面你跟导师讨论的余地不多,你没有太多的理由要求导师因为你将来不做科研而让你现在就消极怠工。在很多现在的研究生看来,这简直要立马上论坛大骂这个导师了。在他们眼中,读研时做不做实验天然就是可做可不做。因为不同的导师不一样严,显得好像也没有一个准则到底要多努力才算合格。自己要多干事,无非是这一个导师特别严。自己到底是多花点时间在实验上呢,还是不做实验去搞找工作的事呢,完全看自己的选择(于是有了本问题),而不用考虑别人。其实不管严也好,松也好,研究生是课题组的一员,是为完成课题组的研究目标而来的。哪怕所谓“自由探索”,也只能是渗透在课题实施的各种环节,不是说整个课题就是“自由探索”。因此,研究生是完成导师所立科研项目的主力。这并不是“免费”或“廉价”劳动力,而是一个完全不惧公开的“行规”。科研经费申请书形式上是要求写明参与的研究生姓名、身份证号码,一年工作时间(多少个月)等信息的。也就是说公认了课题项目是导师立项研究生去完成的,研究生有这个义务。相应的科研酬金以学生三助的形式发放给研究生。但由于项目和经费不同导师不一样,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学校统一从财政出一部分,然后导师从经费中出一部分,保证每个研究生的补助金额一样。没经费的导师于是就不能招生。这只是避免不同学生补助金额依赖实际参与课题的起止时间的技术性做法。但道理上是因为你参与了课题你才拿到补助。研究生在课题组还有别的义务,例如维护常用仪器,实验室安全,药品管理等等。你突然有一天后悔了,“醒悟”了,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对整个课题组都是不负责任的。骂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回事,骂社会上的“专家学者”,骂奇葩导师、骂四六级、骂那些你鄙视的书呆子们、那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傻子们,是一回事。“诚信”和“责任心”是另一回事。这些不要说研究生了,从本科生开始就已经很缺乏。本科申报学生科研计划进实验室,来找老师。问他:你每周都哪些时间有空?答曰:周五晚,周六晚和周日下午。课这么满吗?哦,我XXX时间做家教、XXX是预备党员组织生活、XXX协会每周X例会,XX又是家教。我说,你每周忙到只剩这点时间了,还不休息?来实验室,时间也不够啊。他说:参加这个加很多份,而且不用做实验,只要跟着师兄的论文挂个名,将来能评奖……大四的毕业设计,凡是不读研的,基本为零。老师都只能理解一下因为这也是现在的大环境逼的,但这也是做坏了规矩,恶性循环。有的老师要求严一点,学生拍桌子翻脸。其心态就是,凡是我有什么需求要实现,世界上就不应该有别的事可以挡着我。现在我要考公务员,这才是最王道的。其实,这样的学生,我还真希望快点去工作几年,千万别继续留在学校读研。早几年认识到什么才是王道更好,要是一直留在学校,导师又很好说话,那说不定还真的是读到博士毕业30岁了还是这副德性,人生真毁了。以下是原来的回答。我的回答中有一句话:要想就业好,就要就业早。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还是给人感觉我是在“为学术多说了几句”,甚至是建议提问者将来去做科研。翻了一下我其他问题的答案,发现,叫年轻人早点接触职场早点实习的观点我不止一次表达,例如但是,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重点是理由。是理由让我跟别人的观点不同,我之所以为我。====================================我觉得匿名用户的答案比我好,不想看长篇大论的,看了他的答案基本就了解我的观点了。一个人怎么取舍,除了利弊的衡量之外,还有个人性格气质方面的因素。哪怕明摆着有利的选择,你就是不喜欢,也可能不做。你因为自己不喜欢而不做这个有利选择,很可能事后也不会后悔。思考的方法大概就是先客观地分析利弊,再主观地掂量一下。后者是很容易的,自己还不知道自己么,但前者对于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往往很难——他太不知道人家。为以后工作“早”作打算的“早”,是有多早?你读书读了十几年,最后两年才为工作做打算,算不算早?为以后工作早作“打算”的“打算”,又是什么“打算”?好吧,现在你可以不做实验了。那你会做什么呢?每天做的什么事情,才属于“为以后工作早作打算”呢?现在你马上要做什么事情与做实验冲突了吗?毕业工作不好找,你是已经想到什么事情,现在去做,你毕业工作就会好找吗?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高谈阔论(这其实不仅限于“现在的”学生,而是年轻人普遍喜欢)。二是只做能立马兑现成果的选择,说“功利”已经不够准确了。问题是,这两个问题之间就是矛盾的。真要追求做每一个选择都立马兑现,最要不得的就是高谈阔论,而是要变得非常实际和通透才行。如果你的水平只限于高谈阔论,你休想做什么选择能立马兑现,乖乖地走弯路碰钉子去吧。做导师的当然会抱怨,现在的学生全都不是来做科研的,都是为了拿学历,至少缓冲就业。做导师抱怨这个,是因为于是他们就没办法对学生要求太高,课题的质量和档次就提不上来。做导师抱怨这个也是很无奈,说到底也是不能怪学生的。因为他不喜欢的话完全可以不招学生,现实是他也必须招,因为生源的普遍情况就是这样,没学生干活不行。这是买方还是卖方市场的问题。但学生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的义务的。在读研甚至读大学之前,我们的学生太习惯于老师必然是无私奉献的,以教育学生为自己全部的职责的,所以读研之后大多数会对研究生导师不大满意,跟自己以往对老师的印象反差很大。事实上,读研是一种合作。学生要获得培养,导师要完成课题。于是你问:导师为什么就没有培养学生的义务?本来是有的。但现实是,导师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的科研工作者,培养成企业主管不是导师能力和责任所在,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科研)的培养,所以只好退到“合作”这一步。如果连“合作”都谈不拢,就干脆别选择这个导师了。可是有很多人事先没有跟导师谈过这个问题,都按自己的想象行事。最后毕业成问题,才突然撕破脸皮。所以,如果你要为你将来就业“早做打算”,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问你导师,你毕业的条件是什么。学校的要求满足了是不是就足够了?导师是否有自己的要求。其实你现在谈都迟了,很可能你会发现这个导师的要求很高,你如果要完成他的要求,还真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说不定你导师会说,你现在这个反应做不出来就别想毕业(你做熟手了,毕业走了,上来的学生又是生手。如果你不把成果做到发表那一步,决不放你走是很有可能的,但也不是绝对)。具体,要你自己跟你导师谈。由于现在谈是迟了的,所以谈出来什么结果,你都只能自己吃不了兜着走,只能说是你现在事后了解一下,不是真正的谈判。总之,你处于学生的状态,毕业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没有顺利的毕业,就业什么都是浮云。你早做任何其他打算都属于无用功。不知道你在什么学校,什么城市,什么专业背景,什么研究方向,你的师兄师姐就业就如何“不理想”。你能排除你自己对“职业”的理解还很幼稚这一因素吗?硕士刚毕业是想要有多理想?我不是想深入到这个话题。而是提醒你,如果要为将来就业早做打算,首先要理解就业本身是怎么一回事。你如何制定你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不是凭空制定的。一开始你需要了解很多别人走过的路,例如刚毕业他什么情况,两年后他怎么样,五年后,十年后他又怎么样;从中你发现一些疑问,就能加深你对你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对应的行业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你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些信息,课题组里应该是能了解到的。你先要认识这个行业,了解你们这个专业出去的人,在这个行业中发挥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只要保持对行业持续加深理解和实践,毕业刚开始差一点影响不大。我不知道你了解完之后,会有什么感觉。我的经历告诉我,除了英语和学历之外,在学校里基本没有什么可以为将来就业早做的“打算”。想要就业好,就要就业早(但你又想要学历,所以去读个研)。工作之后的事情,有八九成是在学校里很难培养到的。千打算万打算不如早点进入社会。有的专业研究生阶段很闲,会去实习。但化学专业要做实验往往还要通宵,这个是谈不上的。不过,你心理也要平衡: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实验还要通宵?无非是怕毕不了业。而刚都说了毕业是首当其冲的,这你没办法。既然如此,还不如专心把这学历和学位拿到手。你是否觉得现在做实验,无非是读研阶段要做的事情,将来一辈子都不会再做化学实验了,加上这么困难,所以你现在也不想好好做了。如果你阶段性的事情你就不好好做,培养这种气质属于“为将来就为早作打算”吗?那么用人单位会把你放在一个永不升职、永不调换、永不超生的岗位去——这种老实人只有长期做一件事才愿意好好做,就让他在这个岗位上做一辈子吧。我敢保证,你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定是不好的,你肯定要换;我也敢保证,你换的第二份工作也不好,因为那时候你有男朋友(女朋友),他她很远,他她这个他她那个不对付;我也敢保证,你换的第三份工作也不好,因为你小孩上幼儿园在XX区要接受,你妈生病了每周四要去XX医院挂专家门诊你必须开车送她,你工作脱不开身要换……但是,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做得不好,你甚至连第二份这样能不定期支付给你女友搞点小惊喜的工作都找不到,更不要说你的第三份工作那样虽然地点远但是能养活你妈你小孩你全家的工作了。那个时候很可能你早就忘了你研究生课题那个反应物重结晶的温度了。但你把每个阶段性任务做好的素质正在默默地为你的人生保驾护航。我现在讲的还只是做事的素质的其中一个小小的方面。你还在学生时代都嚷嚷说实验很忙百忙之中抽不出时间来做别的,我看你离好的就业单位也比较远。一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和体制环境之中的。并不是说因此你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是说自由就不是天然获得的,而是要寻求,甚至争取的。坐在哪里又不寻求又不争取,只会觉得所有门都是关着的。现实就是你不能全不管你的课题要求又不去实验室跑去参加EF商务英语课程考公务员注册会计师考驾照做企业实习生,但又不能好像永远都读研一样在一个100%不可能拿诺奖的课题上挖掘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啥的深度结果其他素质全部停留在应届本科生的水平就没提高过。现实就是你必须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现实就是被迫要做那种妄图鱼与熊掌兼得努力。想法不能停留在怨天尤人或者高谈阔论的层面。到底你在现在这种阶段,要为将来就业做哪些准备?要占用多少时间?你如何安排你的工作和生活去适应?问题具体化,做决策,执行计划,成果管理,培养一下这些事情,也算是“为将来就业早做打算”吧。最后讲一句: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太窄,没有资格去做那些能立马兑现的打算——这种欲望是毛头小孩都有的,但能力是军师级别人马才具备的。学生能做的基本上都是那种长远起见的积累,读书啦,参加社团啦,学外语啦什么的。不要去鄙视这些事情,因为你只能做得好这些,乖乖地把这些都做好来。麦子成熟的时候,果实饱满的麦穗是低头弯腰的,直杆的都是空壳。
我不太喜欢现在排第一的答案,这种含糊的人生导师式的回答—— ‘早做打算不见得有用’‘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奋斗总不太晚,努力就有回报’式的指点真的能帮助到迷茫做抉择的朋友么。楼主既然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想必自己内心有了答案是么? 对那些对物质有一定要求,追求出人头地鲜衣怒马的朋友来说,科研早已不是一条改变阶层的途径了。
很多年前流行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这是有道理的。理工科特别是基础学科在全世界都是最容易拿到奖学金的科目,在十几年前父辈月工资才几百块钱的情况下,能申请到几万刀的全奖那是什么概念。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很容易改变命运和阶层。 这只能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产物。但是现在呢,由于时代巨变下普通人目光的局限性,已经我国群众对科研追捧的惯性。 这一行的已经是远远的供过于求了。仅清华北大中科大每年就有多少极其优秀的学生申请到顶尖名校学习,但是国内的高校怎么可能创造这么多的教职岗位。 更可怕的是,这条路的硬性要求就是读完硕士博士博后,这个时候你再后悔?在同龄人都已经步入事业上升期时,你再想转行? 难于登天。整个科研界都存在一种有意掩盖科研的风险的风气(尤其是实验学科,很多导师迫切需要 “劳动力”来 “踩雷”。具体表现在资深学者在媒体及公众场合的一些不太真实的言论)。 这种风气都试图把研究工作描述成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收获(其实方向更重要)。而事实上个体的风险都被轻描淡写了,笼统的归结为努力不够!而毕业后面对的就业形势也经常被学校和导师们误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经常会误导一些学生加入这个事实上并不适合他的行业。亲眼目睹了身边很多类似的 “欺骗” 行为,还美其名曰: 吸引更多人的从事科研。说到具体的建议,我觉得以硕士的要求发表论文毕业跟提升自己就业含金量是完全不冲突的。你用google reader看文献的时候不能夹杂看看newyorker提升英文能力么?
以硕士的学习能力,业余考考几门CPA,自学点编程之类的知识不难吧。 平常时候看看知名企业的应聘要求,resume和cover letter不会是等到要找工作才开始学着写吧。 今年暑假的实习现在是不是就可以申请了呢?可以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最后推荐你看看这位从五道口实验室跳出来的师兄的人生轨迹,希望有所裨益。 祝早日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实现人生目标。
古语云: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经济学也有比较优势理论。我一直觉得在当前这个纷繁错综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人应该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因为现在的人太容易分心,太缺少专心。而且由于信息传播加快与工具的进步,一个人发现自己似乎在许多领域都可以如鱼得水,因此能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就更为难能可贵。我也有过于题主类似的疑问。我读研的时候,硕导很快就指出说我应该做学术。当时我还是颇不以为然的,尤其是我在研二时去了一家顶级瑞士药企实习得一帆风顺时,我对于导师的这种劝阻几乎到了反感的地步。好在我在做决定时一般比较清醒,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同事的职业路径,发现他们大多都是通过四大跳槽而来(忘说了,我在财务部实习)。我自觉财务水平及经验远不如同事,就算我混外企再八面玲珑,长期看也会后劲不足。反而与同学比,我在所谓搞学术(论文灌水)及做项目上,倒是来的更加轻松愉快。认清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后,我毅然选择了读博,事实证明我还勉强算称职。那么在选择就业前景时进一步认清自己,我又发现我与学霸型选手相比,有着不错的口才与交际能力,同时研究能力也算突出,所以大学老师显然不是我的最佳路径。因此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也就是去金融领域去做研究(灌水与吹牛相结合)。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应该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将其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我的看法。
“究竟是该从个人角度出发,心无旁骛,专注于手头上的研究工作,还是该从招聘企业角度出发,适时地为以后工作做好准备?”我曾经在回答某个知友的迷茫问题时回答过类似的话,今天把这句话原封不动拷贝过来,且今后也会这么回答——扪心自问。是不是挺矫情的?但这是事实。答案就在你的心里,你要做的只是鼓起勇气,想好一切理由和借口,然后固执己见选择它。因为人生中任何涉及选择的问题,答案全都在自己心里。你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开导与不断追问,你需要的只是一瓶二锅头和几个小时的独处。当然,还有一件事是做学生时候很难体会的——好事没有全占着的。这才是选择的最大障碍。又能得到朋友、亲人的赞许,又能同时收获做学问的成就感与名誉和在企业获取高薪职位的机会……这样才完美不是吗?或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底是这么期望的。但生活不是这么分配机会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爹才这么干。所以你要做的其实是放弃贪婪,做出取舍。另外,不要浮躁。更不要为以逃避为目的作出决策。这些话是我很想告诉十年前的自己的,可惜只能告诉题主。幸好我转弯还算及时,不然会耽误掉半辈子,然后再让后半生受前半生的拖累。这样的人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只是他们都死不承认。
环境小硕一枚,目前正处于找工作和完成毕业的两重关头。先贴一篇最近人人传的很火的文章。考虑工作还是学术,首要问题是要明确你目前的定位,你家庭的期望值,你的期望值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父母虽然还可以供给我,但这对25岁的任何青年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以我尽可能的选择工作优先的问题。在我考研成功后,进入课题组,开始选择研究课题的时候,导师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导师提供了几篇有意思的文献,我从中开始学习,提取了试验方法,当作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研究当时外国做的很多,但在时间序列上的研究很少,我结合实验室的优势,可以做一个完整周年的变化。我对此也很有信心,虽然准备研究生毕业就结束学术,但我还是打算好好完成硕士的科研。事实永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首先研究进展的很不顺利,一个周年几乎没有变化。这对我当时的异想天开完全是打击,一年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然后又经历了失恋这个沉重的打击,使我彻底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这些只是基本过程,我想说的具体是:读硕士期间我的待遇是1800一个月,每年出差干活差不多能拿到1万左右的补助。读博的师兄每个月待遇是3000一个月,每年差不多也能拿到1万左右的补助。据我了解,这在国内是很高的待遇。但是我高中同学本科毕业在上海工作的,月薪差不多已经8000+了。在内地银行工作的,月薪5000+,但有年终奖。研究生同学(两年制的)有一个已经10000+了(还是女生)。这里面当然有专业之间的不同,但待遇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对这些差距无动于衷,仍然热心于学术,那么恭喜你,你有一颗坚定的心,以及不需要你担心的家庭条件。你可以专心学术,在国内目前的环境下,我见证过的最年轻有为(研究员教授级别,独立项目负责人,不是青年基金一类的小项目)的科研人员是35岁。到这个级别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稳定的收入,工资不菲, 还有项目的管理费(注:项目中,正常的给与工作人员的补助,非不正常收入);可以自由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均是正常的学术讨论会,尤其国外的,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增加见识,了解国外状况,结识国外的牛人们);在我们单位来说还有去两极科考,去西太科考的机会;当然还有所谓的声望之类的。继续奋斗下去,成为学术界的大牛。或者醉心于你的学术研究,能自由的想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这几乎是最好的结果。那么25岁到35岁之间呢?努力的奋斗,这种奋斗不同于工作中的奋斗,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业,你努力多付出,就有多回报报,但在这个期间,你的工资并不那么可观,需要解决房子,媳妇,孩子这三大问题。这会是很艰辛的一段路,我经常看见处于这个阶段的师兄们不断的在周末加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的科研如果不顺利呢?那时间就得另算了。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不正常的情况下呢,有一天你发现科研也有黑暗的时候,你还愿意继续吗?如果工作的呢?我不知道,因为我目前正在找工作。我之所以确定去工作是因为,当我大部分同学在谈论买房结婚的问题时,我不想说我还再继续撰写看起来一无是处的论文,别人问我父母我的待遇时,我不想让父母吞吞吐吐的敷衍过去。尤其像今天这种状况,接到面试通知,时间太紧,但飞机票1500多,我只能去买火车票,把最近尤为宝贵的时间(论文提交日近在眼前)浪费在火车上。其实科研学术本质上就是工作,并不比其他工作优越。如果你对钱的需要不是那么迫切,你有那么点点豁达的心态,你对所尝试的学术确实有兴趣,那么你可以去尝试下继续学术。其他还是工作好了。
大家都有一种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特长特复杂特别让人看不懂的能力,真让人着急啊,不匿名了。我举双手赞成楼主赶紧放弃科研,追逐名利。本人曾长期近距离贴身观察化学界略微牛逼的科研工作者,这些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科学和未知世界有长期稳定的好奇心,每天驱使他们打鸡血玩命想实验的事情。困扰楼主的问题从未困扰过他们。即便是这样,这些人对化学界的贡献不能说有多高,也没做出过许多缺了他们就不行的工作。我猜楼主和您的导师、师兄师姐们的贡献比上述人群可能还略有差距,搞不好就是从现在开始国家停了你们实验室的基金,二十年后对化学界也没啥损失的那种。如果真的是这样,为啥把大好的青春浪费在这上面而不去追逐名利呢?追逐名利至少能给你和老婆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有啥不好啊? 楼主如果真的想追逐名利,最好早做打算,暑假整个实习啥的,回头找工作也容易。
哪儿来那么多长篇大论,楼主既然问出了这个问题,很明显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就像你想抛硬币解决问题时,如果抛完一次之后觉得还想再抛一次,那么该怎么选择不是已经昭然若揭?
长篇大论看起来好费力,我来个简单点的。硕士这个阶段的定位其实是应用为主,换句话说,就是工作前的技能训练。如果你不打算读博士继续走学术这条路,就应该为找工作做些打算,包括掌握本行业必要的技能。但是现在所做的又是偏学术的,那这个肯定不能荒废。一个有学术背景的工程师应该比较受亲睐吧。时间上就自己去安排平衡了,学术和应用不是天然对立的,谁说做学术就一定要是寡名淡利的?-------------加粗的那几句话其实并不重要。不管你将来想做啥想成为啥,都要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现在你既没学术成果也没工程实践就开始发愁是选择名利呢还是选择坐冷板凳,有毛用啊?好像面前有两个OFFER,一个是国际一流的实验室一个世界500强等你做抉择一样。
千万不要相信成功学洗脑大师徐小平的话!
我觉得楼主问的这种生活方式的问题,正如你自己的所说,都是个人选择,不必纠结于别人的说辞,可以提问问问做两边选择的人的依据是什么,但最终自己敢于选择敢于承认自己的选择就好。我要纠正一点,搞学术虽然相比其他产业要好很多,大部分人都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而学术,但不意味着心无旁骛,不追求名利。当研究员和教授只是千千万万职业中的一种,他们不是圣人。我是个博士在读生,从我第一天认识我的导师开始,他就灌输我publish or perish的思想:发论文才是硬道理。从找工作,凭职称,到拿经费,都是基于你发过多少顶级期刊的论文。做研究的(短期)目的就是为了发文章,没有其他的。所以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从学生时代期间就必须做容易发论文的课题而不是盲目地追随自己的"兴趣",当然两者重合就最好不过了。举个例子,我是学心理学的,我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是表观基因和后天社会行为的关系。我认为这个世纪是一个生物技术主导一切的时代,要改变人类的行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最值得投入的方法一定是从nature入手,把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影响人类表观行为和特质研究透彻。单纯地研究一些人类行为上的规律在这个时代意义将会越来越小。但我的工作中还是会做很多这类很屌丝的研究。比如我做很多社交媒体(Facebook)的研究,因为这类研究属于大数据(Big Data)研究,最近非常火,非常好发期刊,同时可以和行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实验室的财政和名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本身认为这个研究的社会意义不如表观基因来得大。我导师主张我采取投机倒把的方式,什么东西火就研究什么。有什么很酷的数据来源或者很酷的研究方法就速度抢位子做一个不需要太严谨的研究发一篇好的论文,然后就闪人让千万屌丝去善后。等CV上积累了多篇影响因子较大的论文,有了找教职工作的筹码之后再考虑自己的兴趣。从实际的角度我是非常赞同这种做法并且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但从你所说的心无旁骛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有点违背科学精神,对于长期发展也不是很有利。之所以前面说跟别的行业比还是好很多的意思是,至少我不用做违背自己世界观道德观的事,只是在做一些相对来说学术上意义不是很大的事。但我不讨厌它,它仍在我比较喜欢做的事的范围内,它甚至可以很有趣,可以带给我那种肤浅的快感。但我认为心无旁骛不是这样的。我知道很多对教授在功成名就后,才会开始研究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也不在乎最后发的文章上面是不是有自己的名字,有些甚至有了结果后论文也不写就默默地自己开心。这是我的个人经验。但据我所知,当了教授之后现实的压力也会很大。要拿科研经费什么的同样是追求名利要做很多你更不愿意做的事。大把大把的教授出去演讲忽悠广大无知群众,帮公司做咨询工作,自己开公司用看似专业的学术成果忽悠人,都是追求名利。在我看来,TED talk神马的都是用演讲技巧熬制的高级心灵鸡汤。明明内容都是蘑菇大小的事但在台上都被放大到好像是什么颠覆自然的发现。我特别不屑于为那些没有基本科学素养、对知识没有欲望的人科普赢得他们的赞同,我觉得这简直是对学术和知识的侮辱。但我推测自己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将来还是会去做这些事。毕竟这些事对收入、社会地位都有好处,而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无形中会决定了我能不能真正做我喜欢的事。所以,一时的追求名利也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心无旁骛。说了这么多其实是给作者一个心理准备,即使选择学术之路中间也会碰到非常多的困惑和质疑,并不是想象中的一片净土。
不想搞科研,或者不想从事纯学术工作,这个应该很早就要开始想到,不是等到快毕业了才想到。研究生三年,要看不同学科,不同实验室,不同导师的具体情况,有的可以混混日子,有的就很难,所以很难给出一个好的答案来。一边搞研究,一边想找工作的事情,确实很操心,我从研一就开始想着就业的事情,参加各种活动,丰富经历,不想让自己的简历中只有学术二字,因为大多数企业是不看重你的学术能力的,或者只是一方面,另外的能力要自己去攒,就像打怪攒经验一样,不要指望到了研三的时候你就突然有了良好的英语口语,丰富的经历以及侃侃而谈的能力,这些都是要积累的。搞不搞科研,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科研不是什么崇高到无法比拟的事业,它只是一份工作,一份回报并不怎么高的工作,需要坚持到底的决心才能走下去,而且还不一定成功。所以心态放平,真不想搞就不搞了,人生还有很多选择的,特别是在金钱的压力面前,在成家立业的压力面前,在与同学相互攀比的压力面前,能撑住的确实是凤毛麟角。总之,自己的路,要想清楚,再去走,总会有办法,就是自己累一点而已。
学术是一个职业,不需要觉得不做学术就不如那些做学术的人。我也曾经立志从事学术,但是随着学习和时间的推进,越来越不限定自己的偏向,而是更开放的去学习和吸收各方面的知识,然后把自己的学业和研究当做一份工作来做。职业是赖以生存的东西,但是像其他职业一样,工作时间就可以养活自己,而要你所谓全身心投入不顾其他的人是以自己的一厢情愿要把别人的生活给过了。我觉得,如果你对你的学习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思路,那沿着自己的路线走就是了。平常人,平常心。老实说,学术上,我总是觉得Tom Hughes这一代人太杰出,走得太远,以至于没有给年轻人多少空间。就像Jim Rice说的,他们那个时代比现在的年轻人要容易得多。虽然是我的武断,但是我觉得现在有的学科研究在闭门造车式地朝着离人越来越远的方向发展。当然我们不能恣意妄为地去说超弦理论这样的物理不再接近生活,但是的确类似于这样的研究在不断挑战人类对科学与自然的认知能力,以至于除了那些少数的几个研究者,哪怕是审稿人都不一定能理解。还有,现在学术职业化的现实,让科研这件事变得毫无美感,也许你还在琢磨怎么把你手上的一个想法完善一下,或者你正在为你的想法扎实基础而努力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灌水若干千人万人了,然后你也不得不加入这场无休止的竞争与追逐中,甚至顾不上Coffee break。这么多年来,类似于怀尔斯的费马最后定理和佩雷尔曼的庞加莱猜想确实振奋人心,但是大抵这样的工作也是归于一两个人的事。而大多数挣扎在学术一线的人,为了个影响因子就揪心不已,还有那个某科学院的一二三四区。想来,一笑置之。如果你有更喜欢的事做,而且能去做,你又何必加入到这个坑中只为换取无关紧要的人的一句夸赞,他是个博士,他是搞科研的,然后转过身,各过各的生活,没有丝毫关系。前面几位兄长已有长论几篇深刻见地,我敲的这些见笑了。
大胆地在科研的道路上追逐名利吧!
人的一生是由若干个阶段组成的,既然已经在读研了就把研究生阶段要做的事情做好,每个阶段都尽力而为,即使将来你的人生不出彩但也至少能够对的起自己,一切按照客观规律来,切忌浮躁。
我觉得得好好做科研,因为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别人很看重科研经历里的成就。学历只是一个培训经历,研究所和大学的名字有时只是一个好听的title。在学历中得到的收获,发表了多少文章,有没有专利这样的干货是作为衡量博士生是否合格标准。不过也很悲剧,我在做科研,没有时间找工作。
每个人都有追逐自己幸福得权利,有那么多负罪感干嘛?你觉得哪个幸福就去干吧!何须听从他人!
作为刚经历这些的人,有几个观点想要与你分享:1.把科研权当成一种工作或是职业,不要期望它是什么神圣改变人类的研究; 2.真实的发现并了解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科研,也包括自己喜欢与否;3.越早对未来的路作计划越好。
说一下为什么,也许你已经深刻领会了科研与发明创造的区别,90%的时间90%的工作内容你都只是在做高级技工的事情,当然只要价值观取舍得当,有的人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并乐于这个过程中伴随的新发现与新成就,但这种成就还远到不了改变人类改变世界,通常是连自己的生活条件都改变不了,好一些的发几篇文章,得到一点科研界的崇拜,但是那些文章出了这个圈子就是一文不值。 为了保持好的心态,你就只是把科研当成一份职业来做,完成这件事,从中得到你想要的就行,有的人收获毕业需要的文章,有的人在这里收获一份新的职业,那就是在高校继续当导师。说到就业,化学我不是很了解,但有一个规律你可以把握,你所在行业文章影响因子越高,就业越困难。所以题主尽早为就业作考虑吧,见过太多冷门高学历就业困难的例子了。毕竟早作计划早作考虑看待问题会深入得多,以后选择面更广,选择也会更成熟。祝好!
这个问题没人能够回答。有很多人选择博士仅仅是因为想要读完博士能够在一所高校能够有一个稳定不算特别累的工作,混个副教授好像公务员一样。有的人选择博士是因为能够更好地去事业单位和央企;但是PHD最重要的是做科研,未来即便不在高校做科研也是在企业做科研,这样才是培养博士的目的。所以最后的答案就是你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科研,或者退一步能不能有能力把科研做出点成果。如果不是的还是早点转或者谋求一份可观收入的工作比较好,科研的圈子永远不缺乏拥有毅力的聪明人,但是做不出成果也不喜欢的情况下的日子时很难熬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此地空余黄鹤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