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对被设置生活安之若素是什么意思的人,或者...

1845人阅读
& & 自从汪峰和章子怡坠入爱河之后,这个男人快被人骂烂了。人品咱且不论,其实他的歌还真有些不错的。& & 今天在驾校一点通做题,备考明天的科四,本来听 Katie Melua 的爵士乐,后来想换个味道,就随机播放汪峰和许巍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又一次听到了《觉醒》,碰巧和我最近所思所想有些契合,小有感触,找来歌词温习了一下。歌词很长:& & “突然发觉这么多年就过去了还来不及思考理想已变成幻想不知不觉地身体没有了力量这如刀的现实将我切碎在路上理想算个屁啊爱情算什么东西时代总是在变有些不知所措可我还是个人啊 还是个人啊我不想变成一种悲哀 也不想变成一个粪土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为了心底的骄傲和光明我不想变成一个虚空也不想变成一个废物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为了生命的尊严与梦想&理想总是没有欲望那么的眩目就像空虚比活着的压力还要重每当灵魂深处发出颤抖地微笑那像死的悲伤就把我埋入荒岗自我算个屁啊信仰算什么东西真理总是在变早已出离迷惘可我还是个人啊 还是个人啊我不想变成一种悲哀 也不想变成一个粪土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为了心底的骄傲和光明我不想变成一个虚空 也不想变成一个废物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 为了生命的尊严与梦想&我们在未知的荒原上艰难行走流着坚强的泪水放荡并且迷惘我们在纷乱的街道上失声歌唱唱着那美丽而不如人意的生命自由算个屁啊 永恒算什么东西是非总是在变 我已无法分辨可我不想这样啊 我还有希望我不想变成一种悲哀 也不想变成一个粪土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为了心底的骄傲与光明我不想变成一个虚空 也不想变成一个废物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 为了生命的尊严与梦想我不想变成一种悲哀 也不想变成一块粪土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为了心底的骄傲与光明我不想变成一个虚空 也不想变也一个废物我想在死去之前觉醒 为了生命的尊严和希望& & ”& & 如果你想听,链接在这里:《》&&。& & 其实之前还喜欢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当然歌词也很长,摘录几句:& &&“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幸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我永远都找不到...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当我尝尽人情冷暖&当你决定为你了的理想燃烧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 &&& & 有一阵子迷王杰,他的《回家》,每到春节假期,都会听几遍。也摘些歌词吧:& &&“我走在清晨六点无人的街带着一身疲倦昨夜的沧桑匆忙早已麻木在不知名的世界微凉的风吹着我凌乱的头发手中行囊折磨我沉重的步伐突然看见车站里熟悉的画面装满游子的梦想 还有莫名的忧伤回家的渴望又让我热泪满眶古老的歌曲有多久不曾大声唱我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那刻着我的名字年老的树是否依然茁壮又会是什么颜色涂满那片窗外的红砖墙谁还记得当年我眼中的希望谁又知道这段路是如此漫长我不在乎有没有梦里的天堂握在手中的票根是我唯一的方向回家的感觉就在那不远的前方古老的歌曲在唱着童年的梦想走过的世界不管多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 &&”& &&& &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那你应该还会看下去,否则,就请止步吧。& & 虽然我一直在说男人的歌,但我的目的真不在此。就像你和某人说话,其实说出来的并不是你想表达的,你想表达的恰恰被你所诉说的隐藏掉了。悖论是,如果你不说,却又无从让人知道。那种心有灵犀、会心一笑、高山流水觅知音、闻琴解佩神仙侣,你知我知……真如双色球头奖的概率。忘了,我的五块钱还没来得及去兑……& & 已故的著名作家王小波,是当代最有才情的作家,可惜英年早逝。我喜欢他的《黄金时代》,也喜欢他未完成的《黑铁时代》,当然《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也喜欢,他在这篇杂文的结尾这么写道:& &&“& &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 & 王小波的小说,行文之间自有一种韵律流动:& &&“& & 天色微微向晚,天上飘着懒洋洋的云彩。下半截沉在黑暗里,上半截仍浮在阳光中。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 & 你看,这就是《黄金时代》里的一段文字,我顶喜欢。当然他的小说并不总是这种语言,但无论《万寿寺》的往复还是《红佛夜奔》的自我颠覆,其实都在述说一种梦想的湮灭。& & 你还记得儿时的那些梦吗?& & 韩寒说他后来转行去赛车,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个梦。很多梦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只有那个梦留下来,于是他去实现它……& & 可是,自从我们工作后,谁还说得请小时候做过哪些瑰丽多姿的梦呢?当你在中字本上写下“长大后我要做个科学家、校长、万元户、土豪、明星、农民伯伯、小卖部老板、老师、攻城狮、程序猿……”时是否会想到,许多年之后你还会回想那个时刻?也许它已经模糊,你甚至已经想不起来稚嫩的自己在那个下午究竟有没有写下这些看似可笑的长大后……& & 高中时我的物理老师是位高人,每堂课四十五分钟,三十多分钟用来和同学们侃大山扯闲偏儿,到快下课时寥寥几句把课一讲,下课铃一响,潇洒地甩甩黑亮的头发,转身就出教室了,从不拖堂啊。而我们都喜欢这样的课,考试居然也能拿高分。可是后来据说有家长找到学校去,说某某老师不务正业上课老瞎聊天……额滴神啊,谁不曾年轻过?为什么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的,还非要把它变成和自己一样平庸的?为什么就不能允许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呢?& & 也许这就是生活……& & 也许这就是生活,如果你看过《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可能也会这样感慨。& & 那么,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 我亲爱的程序猿们,你为什么要在电脑前噼里啪啦敲出那么多代码?& & 如果有一天,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半年,一年……你不需要再做这些——好吧,我们先假设你彩票中了 500 万。你会去做什么呢?& & 据统计,中了彩票头奖的人,99% 的人后来生活凄惨……可你还是想中上几个亿吧。& & 让我们畅想一下,有了这么些钱,你要干点啥?& & 开个公司,买辆豪车,置几处房产,养几个小情?哦,什么,这太世俗了?其实世俗的成功无非如此而已。& & 自古如此。& & 虽然新文化运动打倒了孔家店也割断了古文言,但是自古以来,置办房产,多养几房老婆,都是男人们成功后干的事儿。寒窗苦读十数载,一朝及第,你说说,干点儿什么好呢?再说了,我们又没什么信仰……诗言志也: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而这种世俗成功标准,可不是靠着文言文传下来的,它是一个民族骨子里的特性,所以呢,即便割断了古文,这一点也是割不断理还乱的。你看最近两年落马的高官,有多少是由于小情们的倒戈一击啊。& & 啊哈,男人一有钱就变化,这话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你别嘴硬,硬说自己和那些坏男人不是一路货色,那很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有钱起来……& & 再扯远一点。& &&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者特有的睿智和直抵本质的勇敢,用两种状态概括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痛苦的一生:匮乏和空虚。如果一个人生来贫困,则将日日与物质的匮乏做斗争,其生活也将因这种持续不断的斗争而变得“充实”(虚假的充实,时时面临崩溃的可能)。设若此人摆脱了物质上的匮乏,则接下来就必然陷入精神上的空虚,和生来衣食无忧的那部分人一样。而不论是空虚或者匮乏,都是极端痛苦的,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和匮乏、空虚做斗争的过程。& & 所以呢,你看,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一门心思想办法让自己能吃饱穿暖;然后呢,吃好穿好有房有车;再然后呢,如果钱还不够多,还可以孜孜不倦的奋斗, N 套房,更好的车子, N 多车……;如果钱还不够多,社会地位也不够高,依旧孜孜不倦的奋斗,捐个官,捐个名,找几个女盆友;继续奋斗吧,物质极大丰富了吧,空虚了,越夜越寂寞,虚壑难填,食、色、钱、权,都不足以与这亘古洪荒的虚空抗衡,迷糊迷糊,来点儿够劲儿的,呀哈,乖乖,吸毒了你。所以今年最热的片子是《监狱风云》,导演张元,编剧宁财神,演员则有高虎、张默、何盛东、张耀扬等,片尾曲《铁窗泪》则由李代沫演唱。& & 真真扯太远了,咱们还是回到主题:工作,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 如果你因为没有房而没有妹纸,脸又没有都教授那么平板,那工作恐怕是必须的,当然你有四大名爹的话可以例外啊。一句话,工作么,养家糊口。& & 如果你有房有车有老婆有孩子,是四有青年,工作意味着什么呢?房贷、车贷、保姆工资、奶粉钱、学费、赞助费、补习班费……还是一句话,工作么,养家糊口。& & 如果你没了各种贷各种压力,还在工作,工作意味着什么呢?也许你很喜欢工作,哦,没错,有的人就是喜欢,因为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乐趣了。这是江湖大忌,一定要有工作之外的兴趣,这是生活的三个支点之一。其它两个支点么,就是工作、家庭生活喽。& & 在这个时候,你最容易对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我为什么要工作呢,为什么呢,你说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听听童安格的老歌:& &&“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 &&& & 也许你心中还有梦,还没背上生活的压力时已经在想这个问题,觉醒得很早哦,太厉害了你。你看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创业去了,其实它们心里有一头没被驯服的小兽在嗷嗷儿叫……& & 其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心里都是有很多想法的,你可能会把河水画成红色的,城堡没有门而公主和王子不知道怎么进去了,你拿着魔仙榜就可以变身小天使,养个机器人专门替你尝各种食物的味道……后来呢,被奴役惯了的大人开始用它们受到的被奴役的方式来奴役你了来设置你的生活了,一帮不会做梦的人把有梦的小孩子给打败了……这个童话故事一点都不好玩儿……& & 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 它可以是养家糊口的工具,也可以是实现梦想的阶梯,当然也可能是消磨无聊时光的好道具,还可能是找妹纸的蹩脚借口……最后还有一种可能,中学的政治教科书早就告诉我们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各种资源按需分配,届时,工作会成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因为,闲着,实在是累得慌啊兄弟!& & 其实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谁又真的在意呢?&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如果你找到了它,也许工作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 备注:你看我熬夜写这个,就知道我有多么困惑挣扎了……明天还得考科四,打住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1340890次
积分:16004
积分:16004
排名:第271名
原创:198篇
译文:12篇
评论:2495条
难度:初级
类型:技术教程
难度:中级
类型:实战教学
难度:中级
类型:实战教学
《Qt on Android核心编程》
《Qt Quick核心编程》
文章:43篇
阅读:676522
文章:30篇
阅读:137305
文章:38篇
阅读:205492
阅读:25265by 伊涅斯塔姆
早几年,我还在记者团的时候,好几次和家海谈话,我都不厌其烦地强抓硬拽给他推荐王小波、《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新周刊》,他给我介绍刘原、程益中。他说他追看刘原,觉得这家伙写的比较好玩,叫我有时间多看看,还跟我说什么&幼齿&。那时候是刘还在《南国早报》的最后那段时间。我从那时候知道这两个人。后来看刘原在《南都周刊》、《看天下》写的一些专栏和他的博客,觉得蛮好。对程益中,有更多敬仰。
而知道宋石男,看他的第一篇文章,应该是他在牛博网写的最后一篇文章,那之后他就被老罗从首页拿走了。后来王小峰在&不许联想&写博文想给他做他网易博客的广告。在王小峰在链接列表里,他给宋的定义是&&&基本上很自恋&。我点进去看,看那家伙照的照片确是有点儿&自恋&,不过我觉得那更多的是率真。所以,这&自恋&在这里我总觉得是个中性词。应该是在这前后,我看到宋在《南方周末》评论版的文章,觉得蛮好,就这么追看了起来。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两个人颇有点另外的关联。
后来发现原来他们的链接列表里都有对方(刘的有宋,宋的有刘),都有王小峰,都有他们自己的妻子。他们都曾在适当时候在自己的博文里提到自己的妻子,这不像一些作者早晒晚晒,不像一些作者只字不提。我觉得这很诚挚、动人。我想起爱默生的那句话:&家庭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一日之中,我们的胃口得到三次满足,而我们的心灵则得到千百次的慰藉。&我觉得这是让人温暖、幸福的。他们议论文写完了,回头有妻子相拥。
也因此,我很多时候不相信一个人会真爱她的偶像。网上有文艺女青年相传:&嫁人就要嫁李海鹏。&我不知道她们把这口号喊了多少年。我想李海鹏看到这句话,欣喜了一下后,以后想来更多的可能是沮丧。因为每个难熬的日子,他出来晒晒太阳或者吹吹风,并没有一个真正入心的人与他依偎。没有吉本芭娜娜在《甘露》里写到的:&半夜里平平常常的对话,它的美妙就在于两人交谈时互相紧紧依偎着的温馨的感觉。与另一个人同在一个房间里,却比独自一人更自由。&这好比你写文章,被人夸你文采好。你最终会难过。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理解你的读者。
一个越是表现得狷狂、无所谓、无所畏惧的人,内心往往越会有更多柔弱的地方。一个深情的人也一样,所以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罗大佑、李宗盛的时候,我会有点难过。在黄舒骏的演唱会上,我看到他和吴秀波。吴秀波是比较入俗的人,有温暖的家庭、妻子、孩子,这时候,我看着黄舒骏,想那些太好的艺术家在黑夜的时候应该都要比常人要承受很多不为人知的孤独啊。我不免想起柴静的那句话:&文艺不重要,人生才重要。&
by&伊涅斯塔姆
2008年9月的时候,我来到Y城。在一年以后,在一个我们共同的好朋友的介绍下,我认识清晨。那个下午我们初识,一起吃饭,我还第一次看到一个比我还要羞怯的人,话极少,比我还闷。清晨至今也没告诉我TA在哪个系,只说TA的家乡离鼓浪屿不远,而T介绍我们相识,我问他好多次,他也没告诉我。他说,这是一个秘密。于是,我再也没有过问此事。
我在自己的QQ列表里,把清晨放在&知己密交&一栏。我记得上学期快期末的时候我截了一张图,&知己密交&里当时15个人。春节的寒假,一个假期我都上不了网,开学回到学校,我忽然发现那栏里数字好像变少了。我仔细看了,才发现没了清晨的QQ。我找来我曾抄下的TA的号码,想加TA,但弹出来的窗口是对方拒绝加好友。我于是只好默默接受了这个现实。我想,清晨大概有些累或者有了快乐的事,所以不想要人打扰。TA是一个敏感而且热心的人。
几天前一个晚上,我收到一封邮件,署名是&***&。TA说,&你好,水怪!久不联系了,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是谁不?我是清晨&&&TA说最近要毕业了,很多事情要忙,所以&&解释了很多。不过还好很多事情TA都能应付。TA说,就是有件事一直放心不下、拿不定主意,TA说想把自己四年来写的小说汇集起来自己印个小本送给朋友们,这样做其实对TA不是难事,只是至今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好,而且不想要里面小说的题目,你给我说一个吧。
我琢磨了一些时间,给TA回信说,叫&不远&吧。因为TA的小说很多是关于心灵、友谊、美好、欢快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使人留恋,因为这些东西往往让人觉得遥远或者遗失。所以我想,当朋友们捧着清晨的这本书阅读时,往日的岁月、人与事历历在目,都将有感&不远&。
清晨从不给校内和校外的媒体投稿,总是一个人自己默默地写。我一直相信,TA必定有极高的诗歌天赋,但是TA从不写&&或者自己写了没给我们看。TA有时候会写写随笔,但更多的是一个人自己在写小说,把小说贴在一个TA自己收拾的地方,没开设评论功能,只留了可联系TA的邮箱。我不知道,TA毕业之后,又会在那里留下怎样的文字。曾与清晨来往的很多朋友,在那里看着那些文字的时候,想必会想起一个少语而平静的清晨。
:::yiniesitamu:xiaowu:::伊涅斯塔姆::yiniesitamu:
访问统计:
hi,大家好!有什么和我们分享吗,欢迎来稿,目前还暂没有稿费(很惭愧地承认这一点)。投稿前可以事先与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
也欢迎大家以各种马甲踊跃留言,谢谢了!
如何留言:留言不需要注册,请在要留言的博文最末端点击匿名评论。邮箱和地址选填。如果想收到我们对你评论的回复,请留下邮箱,邮箱不会公开。如果你要回复别人的评论,建议在留言的开头加上: @要回复人的名字。譬如要回复歇斯底里,可以写“@歇斯底里 你今天狠帅啊”。为什么人们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在生活中,无论是教育还是社交,人们都喜欢以自己的价值观来看待问题,父母、老师、朋友、同学、同事见到你做的事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了,便要对你做出所谓的规劝。为什么人们不能顾及到别人的个性,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按投票排序
1、长辈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你,是因为他对你没有足够的信心,就是说还不够信任你的能力,所以他会按照他走过的路子的经验来向你灌输他的价值观,因为他觉得这样才能让你不吃亏。如果是父母和亲人这类的长辈,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用错了方式。2、像楼上那位匿名用户说的那种老师,他之所以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是因为他觉得他用这样的价值观处事这么多年,最后也挺悠闲自在,不出什么大的岔子,他也获得自我的内心满足。所以可见他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正因为他这般年纪都看淡了一切,所以才想要教会学生做到宠辱不惊。只是他忘了学生都正值青春年少,需要奋斗的激情和拼搏的热血。3、对于喜欢把价值观强加给你的同学,这类人有三种:第一种是迫切渴望得到他人认同的人,所以才希望通过把价值观强加于你,得到你的认同;第二种是嫉妒你的人,也许他心中认同你的价值观,但他非要说出一套与你相反的价值观并企图通过强加于你对你进行洗脑,让你落后于他;而第三种人,说好听了叫为你好,说难听了其实是胆子小。他们没有去尝试过的东西,所以就不敢去尝试,也怕你一旦尝试了会捅出什么篓子,给他们带来麻烦。或者说你的价值观与他们喜欢的东西相悖,他们害怕你的价值观会引发出什么不好的后果。比如说小马过河,那些矮小的松鼠劝小马说河水太深不要去淌,因为它们的同伴被淹死了。当然,这一切也都如小马过河,是否坚持你的价值观而不被别人所同化,也需要你自己亲自去淌这一趟河水,才会知道它到底有多深。
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的人,简单的总结就是木有自信心,木有包容力木有自信心,所以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要不自己都在犹豫木有包容力,看到别人其他的价值观,无法忍受,所以要求别人一定和自己一样
因为人性中有一种自恋,都觉得自己是最正确,最聪明的,有将他人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的一种欲望。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视别人看不看重我们的意见,我们在别人身上是否有影响力。如果我们的观点得到认同,自然有一种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说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坐井观天,只是井口的大小不同,又何苦呢?
你希望别人不强加价值观,这本身也是一种强加。
长期生活在单一价值观社会,缺乏对其他价值观的了解,不知何为多元社会,思想不够开放、宽容,拒绝接受新鲜事物,高傲、好为人师,对他人道德上指手画脚。
获取认同感,无形中增加信心
人们不客观...主观意识太浓....
我们本科一个老师,年纪偏大,上课总是得过且过,平日好含蓄地谈带有颜色的话题,并对风流之事颇感兴趣。我们辛辛苦苦地认真准备论文,以求阐明自己观点,并规范地一一注明引用及出处,结果他的评价是,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随便写一下来交就可以了。谈及论文抄袭问题,他认为学生抄袭无伤大雅。因而班中品格低下却好阿谀奉承之辈颇得其欢心。而最令人不齿的是,这位老师却强硬地把其价值观灌输给我们,每堂课都不断重申其得过且过的价值观,努力的学生一一被他批为争强好斗,并极尽冷落,自然,亦难在他那里取得好成绩。对方还振振有词地重复老子的“生有涯学无涯”,让我们不要以有涯去追无涯。这个老师的课占了我们三个学期多个学分,而且是强制性的必修。因而整整三个学期每天都拖着沉重的脚步去接受他的一次又一次强硬灌输或者听其自得自满地说一些毫无营养的废话,或者组织大家穿上泳衣和他去海边出游。即使是过了好些年,想起来仍然很难接受。你五六十岁愿意平庸无为地得过且过,没问题。然而我们是有梦想,追求及人格的坚持的,并且,我们来到你的课堂上,不是希望来陪你穿着泳衣海边嬉戏而是希望学到有价值的知识的。而且,你没有资格也不应该如此自以为是地利用教职之便将这些强加于我们!!
就我个人而言,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做过这样的事。
理由(反思之后可能为):
1,恐惧,焦虑,对于世界理解的空白,因为空白但却看到了令我无法理解的东西令我感觉到恐惧,害怕,所以我需要将其处理成为自己可以理解的时期,要么去理解它,要么去把对方修理成自己令自己不感觉到焦虑的样子。(内心焦虑的外部投射)要么承认并解决问题,要么否定令问题消失。
2,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又渴望得到优越感,觉得自己才是过来人自以为是,更可怕的是我觉得我有义务去“矫正”对方,其实自己还是无知。
这是一种没有教养的体现。事实上,“尊重他人” 是一种习得的习惯,这种尊重包括尊重各个方面,其中就包含价值观。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他的自由。批评不同的价值观本身就是对他人自由的不尊重。比如说一个基督徒可能认为无神论者是渎神是犯罪。是肮脏而下贱的。而无神论者可能会认为基督徒都是弱智和神经病。可是一个有教养的基督徒则会亲切的称赞他的无神论者同事/朋友/合作伙伴。哪怕他心里认为对方是肮脏的。而一个有教养的无神论者也会对他的教徒朋友嘘寒问暖,哪怕他真的认为对方是弱智。“教养”让这个社会上不同的人可以彼此合作。创利共赢。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我给个偏门的答案。 A型血的人更倾向于给别人灌输价值观;B型血会倾向寻找相通价值观的人;O型和AB型对别人价值观不会有太大的要求。
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说过,“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不自信!以为从别人口中得到认同才是最大力量来源,其实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如果自己看开了,自信了,就不需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身上,别人会因为被你的自信散发的价值观所吸引的,然后慢慢认同你!
人们靠记忆来确定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经历过的事物,就只有他经历的样子。
我也有这样的体会,不光是别人,自己有时也是这样,无意识的在跟对方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好像硬是要给对方,让对方接受和理解,我也知道这样的做法不好,这不是交流,也不是沟通;我也反思我这样的一种行为,到底是什么使然在让自己这样做。我现在想到的答案是:这个时代,都在追求个性,这样的个性不光是外表,服饰礼仪,还有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做自己”;这样的做自己会不自觉的让自己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所面对的人和事,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结论和答案,且不说这样的结论和答案是对还是错,在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如果这样一种答案的寻找是孤立的,是完全自我的思考的,不是与人沟通,交流后达到的共识的话,就很容易一厢情愿的认为:哦,事情就应该是这样子的,自己想的是对的,别人如果跟自己的意见不统一,可能就是别人理解错了什么的;从而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强加给对方来理解和接受,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其实,这根本不是交流,应该是指导、是教导等等等等;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太多了,我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交流沟通方式,真正去交流,而不是去指导。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的确,要想把大家的认识和意识统一起来,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我也只能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在和你交流,那就听听就是了,不必介怀,如果对方有点观点是你没听说、体会过的,可以试着参考一些,不必纠结!我说的可能更多是基于“同龄人”的层面来看的,至于说父母、老师或者长辈,其实多听听也是好的,毕竟都是人生的经验之谈!
知乎的答案都太长啊。根本看不下去!简洁点儿,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所有言论,不是要有意强加于你,他们就是这么想的,说给你听而已!
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意识过于凌厉,总是企图驾御另一方。强加价值观最坏的在于引发人际关系的恶劣,我这样你也要这样,我不喜欢的你也不要喜欢,一切要合我心意。现实中根本不可能,于是就上演各种痛苦,失望,扭曲,变态的例子了。所以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和何种意义上成功地从自我解放出来。”
任何人的差别不就是体现在这些哥价值观上面吗。如果没有这么具有丰富多彩的价值观的人,世界会无趣很多。。
周围人的纵容养成了其恶心的习惯而已,换个环境他会很难堪。除非大家都懒得费那劲。不过好像现在大家都习惯纵容别人了,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种自己下水,就得找人一起湿鞋的心态。就如同一个人被强暴了,然后自己委身于强暴她的人之后还唆使强暴她的人去强暴更多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之若素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