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高考考场心理调节负担重怎么调节?

如何摆脱性格敏感,心重,性格冲动多疑思虑,胡思乱想的现象,内心很不舒服,感觉压力很大,请求心理医生_百度知道
如何摆脱性格敏感,心重,性格冲动多疑思虑,胡思乱想的现象,内心很不舒服,感觉压力很大,请求心理医生
何摆脱性格敏感,内心很不舒服,性格冲动多疑思虑,请求心理医生帮助,心重,胡思乱想的现象,感觉压力很大
多看卡耐基的书。与人为善:我不是神。做好自己。多做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这没什么。告诉自己心理医生只能给你方法,不能一次治愈,走自己的路。吃亏是福,需要你有信心就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
不代表心理医生就能帮助你 自己要给自己安全感不要过分依赖别人
压力大了就出去走走 散散心 抒抒压 看看美好的事物
我也是尽量这样去想安慰自己,但我遇到现实的时候依然做不好
那就大哭一场吧 如果哭不出来就说明还没有到不能忍受 然后想想那些希望你过不好的人 一定要活出点颜色给他们看看 给自己动力
换个环境 接触点新朋友
出去旅游,散散心,换个新环境感受下大自然气息
伙计、你在害怕什么?
胡思乱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调适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一)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为什么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人们的健康60%取决于自己!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等影响。重要的是改变自己。
如何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1. 认知调节—减压的前提
所有的痛苦与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压力造成的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所有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在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既然是成长的烦恼,也要靠成长去解决。真理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人们的不同解释。 怨天尤人不如调整认知。
扭曲的价值观:狂热的拜金思想、浮躁、盲目追求 、金钱的奴隶、挥霍健康,透支生命。扭曲的人格:通过工作虐待自己、“教师暴力”、强迫型人格、执型人格 。
如何进行认知调节?
后退一点。为什么?教师群体自我人格中“超我”力量强大,对本我过度压抑;过高的自我期望:追求完美,高尚理想与个人发展目标;自我期望是一把双刃剑,自我期望应该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人生需要减法,降低目标,别为“小事”抓狂,后退一步,海阔天空,知足长乐,学会放弃,放弃是智慧。生活中时刻面临取与舍的选择,因为人生在世上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总是渴望着取,渴望着占有,但往往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弃。懂得了放弃的真意,才能理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含义。静观万物,体会与世界一样博大的境界,自然会懂得适时地有所放弃,这正是获得内心平衡的好法
疯 狂 数 钞 票:电视上有数钞票娱乐节目。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让现场的4名观众进行点钞比赛。谁数得最多,最准确,他就可获得刚刚自己所数得的现金。在这三分钟内,主持人轮流给参赛者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打断他们的正常思路,并且,必须答对题目才能接着往下数。第一位:3472元。第二为:5836元。第三位:数出了4889元的好成绩。第四位,只数出500元。主持人开始所数币值的准确性。前三名数得多的观众,不是多计100元,就是少算了5元,或者10元,距离正确币值,都只是一“票”之差。只有数得最少的第四位,才完全正确。按游戏规则,那么也只有第四位观众才能获得500元奖金,而其他三名参赛观众,都只是紧张的做了三分钟的无用功。
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台下的观众先是沉默,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时,主持人拿着话筒,很严肃地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自从这娱乐节目开办以来,在这项角逐中,所有参赛者所得的最高奖金,从来没人能超过1000元。 全场观众若有所悟。主持人最后说:“有时,聪明的放弃,其实就是经营人生的一种策略,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不过,它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睿智的啊!”
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生命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死亡 ,正是死亡意识推动着人的生存、竞争和发展。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教师要在多元价值中,确定自己的价值体系,澄清自己的价值,做好人生定位 ,形成积极认知,改变思维偏差,转变不良心绪,学会放弃,不要贪婪
回归平和心态。
调节对自我的认识
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对自己人格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的水平不同,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调节能力也是不同的。
2. 情绪调节—减压的核心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策略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情绪的困扰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快乐和忧伤是交替着的,可以把情绪困扰想象为一个不期而来的“客人”,客人来了,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不能那么随便了,行做等等要规矩一些,说话、做事也有了禁忌。但客人还会走,然后你就不难受了。
为什么要进行情绪调节?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是有能量的
情绪能控制人
心理状态是一种隐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反映到身体的疾病方面。心理上的问题会引起身体的一些生理反应方面,会形成心理障碍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情绪需要表达,接纳,不要压抑,人的心脑是相互作用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百病生于气”。“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
过喜则伤心而气散,
过怒则伤肝而气上,
过思则伤脾而气郁,
过忧则伤肺而气结,
过恐则伤肾而气下。
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出气果,发泄球”,心中的烦恼、忧虑不要积在心中,学会放松,聆听音乐,唱你最喜欢的歌 ,调换环境,休假旅游。
3. 人际关系调节
乐于合群,善于交往,不断补充心理营养;注意转换角色,不要以我为核心。
培养对人的兴趣,扩大社会交往层面;积极助人,与人合作。多与别人倾谈,学会表达与沟通, 交流思想与感情。恰到好处地把握人们交往的距离。
4. 生活节奏调节
正确理解身心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营养需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当安排娱乐与休息,保持旺盛精力,不要太功利;关爱生命,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发病;人体就像“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产生永久变形,导致老化、衰竭、死亡,所以每个人都要小心地保持它的弹性,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适当的休息和减压是保持“弹力”的良方 。
5.提高时间管理策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时间是一种选择,时间是安排,时间是持续兑现的支票:无法开源也无法节流,只能有效的利用,所以要发展管理时间的能力。
(二)构建学校的心理支持系统
1、校长要有关心教师心理健康的意识,校长要关心教师的幸福
2、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职业咨询与压力辅导,建立有效的支援机制
3、制定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给予教师富有针对性的帮助
4、改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建立公平的内部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特别需要关注的教师:
1、有明显的外部精神刺激事件的人
2、情绪低落、悲观抑郁、自卑者
3、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交流者
4、严重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如家庭破裂、缺乏温暖关爱者
5、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看问题消极者
6、谈论自杀,有自杀暗示者
(三)社会支持系统
什么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从他人那儿所能获得的心理支持。社会联系的最大来源是一个人的配偶及家庭成员、亲属,其次为朋友,同事及社会组织。后者的支持作用也很重要但不是前者所能取代的。社会支持的理论基础就是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原则。
人类经常需要社会支持,精神支持是指其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不包括困难时在物质可能提供的支持。精神支持,亦以个人的主观感受或体验为标准,因为这是对其产生实际影响的精神力量。
人际关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卡耐基曾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的作用。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人际联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需要注意六点
1、要有男有女
2、要有老有少
3、要有亲人还要有朋友
4、要有“异己
5、要有绝缘性
6、支持系统要经常培育
(四)专家的处理
专家的处理是指个体在无能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时,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一旦有些问题超过了个人能力限度,尤其是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求助于专家的指导并进行有效地处理解决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容易走入误区。由于教师的角色特征及职业特点,往往自视清高,或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对自己心理问题讳疾忌医,二者都不正确。
教师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心理调适方法。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发现有心理困扰时,主动、积极、及时地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教授的课程主要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普通心理学等课程。
主要科研成果:
1.《教育心理学》主编,撰写第五、六、七、十章,12万字,北京出版社,2007年11月
2.《教师心理学》专著,17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3.《新时期教师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4. 《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北京出版社2004年9月
5.《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首师大出版社2006年8月
6.《教育理论-心理学》主编,编写第一、六、七、八章,12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2006年、2007年再版两次。
7.《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第二、六章,6万字,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
8.《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论文,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期
9. 《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的研究》论文,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2期
本课程以“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为主题,紧紧围绕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培训课程由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模块构成。远程在线学习80学时。培训采用“课程学习+互动+探究活动”学习模式,以视频与文本拓展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课程视频内容采用专家讲座引领、课堂实录分析、多人讨论等多形式的内部结构;通过课例观摩、专家点评、名师指导、在线互动等方式强化学习。
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时期教师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因素
(一)社会改革对教师原有心理观念的冲击
教师群体是对社会变化发展感知敏锐的群体,变化剧烈的社会改革对教师原有心理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引起教师的思想更加多元化,需要教师重新进行价值选择。有些教师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迁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东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的冲突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认识,对一些观念长时间感到迷惘、困惑、怀疑,感到不适应,引起了一系列心理行为的失调、失衡,从而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或异常行为。
(二)信息量超速积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量的超速积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众传媒的快速普及,个体的日趋独立与开放,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形象受到了威胁和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增加了教师更新知识理念、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压力。教师早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了,有可能学生知道的东西教师不一定懂得,一个班学生的信息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这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意识日渐失落。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冲击着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甚至有些教师诱发了“知识焦虑症”。
(三)日益激烈的岗位竞争对教师的压力
目前教师面临着岗位竞争的巨大压力。金融危机对整个就业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职业也不例外。
1.大量高校毕业生应聘到中小学校工作,引发了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
2.学校要推向社会,要走向市场,要以质量求生存,不同学校之间竞争激烈。
3.随着我国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最近几年在北京市,中小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每年有大约100所中小学校由于生源不足、布局调整或其他原因,而被合并到其他学校之中去,中小学教师出现超编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下岗”或“转岗”的威胁,即使优秀的教师也面临下岗的危机。
4.大部分学校都在推行教师聘任、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的学校还实行末尾淘汰的聘任制,教师要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人事制度”正在逐步转向“人市制度”。
这些就业压力和聘任制度的改革对教师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聘任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很多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整日精神紧张,许多教师处于一种多虑心态。有的教师说“凑合干吧,有今没明的,要是下了岗,咱们能干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调适,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对教师身心产生更大的损害。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会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
(四)过高的社会期待与过低的经济地位的反差引发教师的不平衡心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要为人师表,教师生活在一种浮华的虚荣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春蚕”“蜡烛”这样的比喻塑造着不求回报、安贫乐道的牺牲者的形象,教师被神圣化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过高期望,过于苛刻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很多教师把“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目标,时时事事力求尽善尽美,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渴望得到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以至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教师的这种过高的自我期望与其真实人格及真实情绪体验之间是存在矛盾和心理冲突的,有些教师可能常常要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甚至是人格扭曲。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不正之风的蔓延,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特别是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的环境中,教师并不愿意承受更高的道德诉求。
从收入、住房、福利待遇到社会地位方面,教师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与具有相似学历、经历的其他职业人员相比,教师经济收入相差甚远。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指出,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此外,全国有273个县(占区县总数的8.5%)的小学教职工和210个县(占6.5%)的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低于1.2万元,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1000元。过高的社会期待与过低的经济地位的反差使得教师出现不平衡心理,产生自卑感。
教育快速发展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以及配置上的不均衡,形成了地区之间和各个学校之间的巨大的差异,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校际之间教师收入差别的加大也造成了教师心态的不平衡。
二、职业因素及学校教育内部的原因
(一)多应激、多矛盾、多冲突的职业特点
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育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比较娇嫩,况且中国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教育教学过程是活的过程,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应激能力。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但又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户外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时免不了磕磕碰碰,孩子一旦发生意外,不管是不是老师的责任,也不管多大的磕碰,有些家长总会迁怒于老师,认为是老师不负责任,不给老师点处分就不罢休,不是投诉就是告状,弄得教师实在难当。有的教师反映,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教师,只要你出了安全事故,你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面对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矛盾重重的家长,教师整日提心吊胆,缺少工作干劲,无法体会到工作中的乐趣。
在传统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比较单一,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所承担的职业角色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父母的代理人,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心理医生,等等。角色负荷过多、多种角色之间的心理冲突、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加重心理负担,使教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二)单纯、闭塞、性别比例失调的工作环境
1.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的人主要是身心发展很不成熟的未成年人
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儿童在一起的,教师生活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长期与身心发展不成熟、较单纯、简单的未成年人打交道,有的教师出现行为的“退化”,甚至表现出与少年儿童一样的行为,因此对社会变化不敏感、不关注,适应能力差。
2.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一个同性群体,女多男少,性别比例失调
根据日媒体披露的北京市2006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报告,现在北京市教师性别比失调严重。被调查学校中,女教师比例高达81.3%,男教师比例仅为18.7%。而男女教师比例失调问题在城区比郊区更严重。城区女教师比例比郊区多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城区学校女教师要占到86%以上,有的学校女教师占的比例可能会更高。女教师缺乏与男性的接触交往,对心理有一定影响。在对性别效应的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在一个只有男性或女性的工作环境中,尽管条件优越,卫生符合要求,自动化程度很高,然而,不论男女,都容易产生疲劳,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容易出现某些心理问题。
3.教师的工作空间狭小
一些城区小学的地理空间很狭小,教学楼四周被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所围挡,站在小小的不足200米跑道的操场中,真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物理空间的狭小对心理空间是有影响的,狭小的工作空间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
4.教师接触社会机会少,工作环境较闭塞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相对独立、封闭的学校内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件多发生在特定的、标准的、典型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直接参与社会事件的机会较少,接触事物范围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思想单纯,遇事处理简单化,好像与复杂的社会脱节了,隔绝了。
(三)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使教师感到不公平
学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许多学校事实上还是根据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来评价、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做很不公平,许多教师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因为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同事之间特别是“平行班”教师之间,教同一门课程教师的教学成绩总会有一个对比,如果分数差得远,教师必然有压力。
在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方式上,很多学校热衷于量化管理,制定了严格、详细的各种检查、评比制度,采用指标体系打分的方法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价的结果决定教师的评优晋级和奖金的发放,甚至关系到个人的“饭碗”。事实上这种评价方法并不能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反而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给教师造成情绪上的对立,使教师感到不公平。
教师工作繁杂,不易见成效,在学生面前往往不能直接看到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即使见到成效也说不清楚是谁的成效。教育效果的迟滞性和潜在性影响了整个社会对教师劳动价值的评价水平。教师的工作绩效能否运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是需要很好研究的一个问题。
(四)教师职业升迁机会较少,使教师缺乏成功感
职称评定受阻是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导火索。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梯较少,晋升机会受限。在教师群体中,只有极少数人最后能做到学校主任或校长的职位上,大多数教师甚至可以说90%以上的教师,即使到了退休时也仍然还是个普通的教师。与做其他工作相比,尤其是与在政府机关里做行政管理工作相比,教师得到提拔的机会确实太少。由于职业升迁机会渺茫,很多教师就把评上高级职称作为评价自己工作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准或者说是唯一标准。但职称评定受名额比例限制,并不能尽如人意。
当很多教师发现自己长期得不到提拔,职称也总是评不上去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成功感,特别是教师一旦怀疑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诸多不公正,更会导致教师产生挫折感。引起教师心理挫败感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在当前“官本位”的社会背景下,一位教师工作多年,甚至是几十年、一辈子,该退休了,可如果还没有当上个什么“长”,没被评上高级职称,就好像一辈子什么事情都没干,一事无成。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有调查表明,有20%的教师认为评职失败是自己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的最大的心理挫折,排在“领导不正确的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同事之间不正当的竞争”之后,位于第四名。
(五)超负荷工作引起教师身体和心理的透支
国内外研究一致地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是导致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许燕所作调查的七百多名教师中,有73%的人认为超负荷的工作量是导致职业枯竭的主要原因,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运转,使教师疲惫不堪,身心俱损。
1.教师的工作时间超过国家标准
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初中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2.4个小时,班主任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2.1个小时,90%的教师反映周六、周日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家访等。北京市2006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报告中指出,教师每天在校时间一般为7至11小时,超过了一天工作8小时的“国标”,不少教师都在超时工作。教师每天用于备课的时间多数为2至3小时,小学教师备课时间比中学教师更长。教师每天用于上课的时间也为2至3小时,小学教师上课时间比中学教师更多。中学教师每天上课2小时的占近60%,而小学教师上课3小时的占近60%。
北京的一位小学班主任教师列出了自己的工作日程表:早上7点30分到校,8点开始上课,一直到中午12点吃饭,在这之间,还要负责学生的午餐和午休,然后到13点半又开始下午的工作。下午13点半上课到15点半,然后开始课外活动、开班会、批改作业等,晚上18点后回家。在校时间最少也要10个小时以上,期间琐碎、繁杂事物缠身。毕业班教师,农村和升学压力大的地区的教师的工作时间更长。很多教师反映,教师合法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节假日无法真正休息。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不是给学生补课、自己进修,就是被各类活动所充满,得不到真正的休息。
虽然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发文,不得利用假期等休息时间给中小学生补课,可是实际上有哪所学校不给学生补课呢?不在本校补就挪到其他的学校去补课。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不少教师下班之后也不能彻底“下课”。有专家曾以《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大小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为题,在《中国教师报》论坛做过一次调查。有七成的教师反映每天不能睡足8小时,过半数以上的教师反映并没有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公休假。严重超过国家标准的工作时间引起教师身体和心理的透支,而且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使教师心理不平衡,产生不满。
2.班级学生人数超过标准
北京市2006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报告中的数据显示,11.2%的班级人数超过45人,35%的班级人数在36人至45人之间,40%的班级人数在26人至35人,只有13.4%的班级人数少于25人。由于班级人数过多,不仅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些都使教师实际劳动和心理负担加重。
3.教师的工作内容繁重
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反映教师的工作量太大,他们常常要超负荷工作。教师每天要备课,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准备大量的教具,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要制作课件,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为了准备公开课甚至通宵达旦的工作。有的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拔高教学要求,任意增添不符合教育规定和学生年龄要求的教学内容,违背了教育目标。
4.教师的工作要求过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教书,还得搞科研,还要申请课题,最好要有“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课题”,要发表论文,甚至有些学校给教师做出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出版刊物级别的硬性规定。如果想达到这些高要求,仅仅拼命工作可能是做不到的。这些不切实际的、盲目攀高的、额外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长期的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心劳力,使教师疲于奔命,精神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办公室的电脑桌前,缺乏适当的休闲时间,长期心理压抑导致一些教师睡眠没有规律,生物钟紊乱,破坏了人脑的“睡眠装置”,不但引起失眠、多梦、早醒等问题的困扰,还使身体严重透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趋于恶化。
(六)过多的检查、监督,使教师感到不被尊重、不被信任
现在对学校、对教师的检查评比太多,有的校长反映平均“三天一小查,五天一大查”,疲于奔命式的应付检查,无形之中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和负担,使教师不但感到紧张、劳累,而且感到不被尊重、不被信任,自尊心受到伤害。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校长事先没有打招呼就突然到教室里听某个教师的课。这位教师开始没发觉,讲得好好的,待他发现校长在下面听课,情绪开始紧张,语言表达也不流畅了。他想:“我太紧张了,课讲糟了怎么办?校长会怎么评价我?会不会在大会上批评我?我以前在校长心目中认真工作的形象会不会被破坏?会不会影响我评职称?……”结果造成了情绪的进一步紧张,这节课就真的整个儿讲砸了。接下来,这位教师不仅开始怀疑校长听课的目的,而且整天为自己这节课的失败而郁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焦虑不堪,失去了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这个案例很值得反思。有相当多的学校规定,校长听课可以“推门就进”,美其名曰“推门课”。还有一些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了摄像头和监视孔,这是极其不恰当的。大多数教师对此比较反感,不愿意接受这种监督管理方式。很多教师由此产生焦虑情绪,时时刻刻感到紧张担心,害怕校长认为自己讲课不好而下岗,整天生活在惶恐之中。“推门就进”实际上是一种特权表现,是对教师的极大的不尊重和不信任。“推门就进”对正在专心致志讲课的教师和听课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意外刺激”,这种做法有可能干扰教师的讲课,影响教师的教学,校长并不能了解到有关教师工作的准确信息,而且影响干群关系。
(七)个别学校组织不够健康,人际环境恶劣衍生教师的消极心理
健康的心理需要健康的组织环境,有些学校忽视了健康学校组织的构建。
由于目前中小学校领导的能力、决策水平以及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有些学校组织机构发展目标不明确,教师责任界线不明晰,对学校的管理缺乏计划性,规则模糊,常常让教师作一些重复、纷杂、没有头绪、没有意义的工作,浪费资源和教师的精力,教师的自主权受到威胁,对教师心理造成消极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某些学校校长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有关。有些学校的领导者只注重依法治校、制度管人,而忽视了以德治校、以情感人。有的校长整天板着面孔显示其威严,树立其威信,对教师的缺点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不分场合,似电闪雷鸣,丝毫不留情面。有些学生家长来学校给教师告状,有的校长不深入实际调查,不问青红皂白,武断地批评指责老师,扣罚奖金,老师两边受气。这种专制的工作作风不仅使教师感到自己得不到领导的信任,导致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人际关系紧张,还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使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备受压抑,引起教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加剧了教师职业枯竭的程度。
有些学校的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只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顾教师的个人需要,管理手段简单机械。管理者与教师员工沟通不足、作决策不征求教师意见、政策不灵活、缺乏正式的支持系统。
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和教师职称评定不够公正。评选的条件很难掌握和操作,很难对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有的学校人为的设置各种条件,有所指向和侧重,主观随意,缺乏公正性,使教师之间攀比,搞不正当人际关系,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八)教师群体的性格特点
由于长期的职业活动使教师群体形成一些共同的性格特点。
自尊与自卑相交错的复杂、矛盾的人格。一般来说,教师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尊需要较强;但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不够理想,身处“清水衙门”,无权无势,收入偏低,经济压力较大,又使教师存有自卑感。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理想与现实、劳动与收入间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这使得教师感到失落和困惑,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也就造成了自尊与自卑的性格交错。
追求完美、知识分子清高的特点。有些教师很注意严于律己,注意自己在学生以及社会中的形象,往往自视清高,甚至有孤芳自赏、追求完美的倾向,这些使教师难免产生清高的特点。即使发现自己有某方面的心理问题,由于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及社会角色定位,会不由自主地掩藏某些心理问题,或对自己心理问题讳疾忌医,最终致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不善交往与角色固着的特点。教师职业的工作方式相对独立和封闭,需要高度的自觉性、独立性,在工作中的人际协作有限,与社会各阶层的人交往机会也较少,使得有些教师缺乏人际交往技能;还有些教师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存在“角色固着”现象,很难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经常“好为人师”,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加以教导教育,对人对事爱讲道理,容易使人敬而远之,使得教师形成不善交往的性格特点。
三、个人因素
在相同的压力情景之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些差别与个人因素有关。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
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
一般来说,自我概念越积极,心理越健康。自我概念水平较高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自己有较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面对失败的情境也常常能较全面地分析主客观原因,不轻易否定自己,能够很好地调整、控制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
自我概念水平偏低的教师则不能自我肯定,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特别容易在失败的情境中否定自己、体验自卑,把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视为是自己失败和无能的结果。他们经常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是对校长的评价很敏感,非常在乎校长对自己的认可,听到一些负面评价时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能正视自己,认为自己被伤害,怨天尤人,怨恨自己不如人。还有的教师过分关注自我形象及自我身份,经常会感到孤独、寂寞,缺少安全感,对自己缺乏信心,因而拼命工作,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地位。也有的教师过分自我谴责,常常会把一些实际上超出控制范围的事情坚持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应该对突发情况有先见之明,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应更多地承担义务,应工作得再勤奋一些等,从而深陷于焦虑、抑郁、无望和痛苦之中,影响心理健康。
(二)教师自身的认知特点
教师某些自身认知特点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据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理论(ABC理论),在人们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发情绪发生事件(activating events)、人们对所发生事件的相应信念、态度和解释(beliefs)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在这三个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解释,也就是说,人们的认知会影响情绪的发生。一些教师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过的挫折失败,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存在不恰当的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
有的教师没有很好的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对人生中的生活事件进行了错误的总结,并用错误的结论作为指导自己生活行为的准则及信条。总认为社会不应该有不良的条件,应该顺利,把困难归属别人;对事情总认为“应该如何如何”,一旦不合意,便怨天尤人。有极少数教师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困难,就灰心丧气。有的教师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人生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还有的教师没有把工作学习看成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对人生、工作、学习没有积极的态度,对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什么不清楚、不明确,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行为不检点。有类似认知特点的教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教师的个体成长过程与经历的生活事件
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独特的成长过程:有的教师在童年时期曾经被寄养,受到过虐待;有的教师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过程中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精神受到创伤,如被人欺辱;还有的教师经历了一些重大生活事件,家庭中出现了创伤性事件、灾难性事件、意外事故等,如父母早逝、父母离异、父母再婚,丧偶、失去亲人;有的教师家庭生活有矛盾,感情生活遭遇挫折,婚姻出现危机等;还有的教师本人就是独生子女。这些因素都会对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引起情绪、思维、行为各个方面的改变,最终影响教师的人格发展,甚至使有些教师出现人格上的缺陷。
(四)缺乏职业规划,不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
在中小学教师中很多人从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工作只是既定的程序,以后会做什么,想做什么,毫无头绪;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而琐碎的事务,长期处于一种机械性的忙碌之中,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对于未来迷茫无措,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盲目追求个人事业发展的顶峰;再加上理想主义及完美主义的心理特点,有相当多的教师习以为常地把社会中的最高目标认同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的教师习惯于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经常盲目地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这些目标往往不切实际,远离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且急于求成,认为只要“努力工作”,目标就一定能达到。事实上,由于目标过高,非自己能力所及,长此以往,“努力的工作”并没有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反而经常感受挫折,产生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比如觉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进而就会出现身心疲惫的情况。
(五)对健康和生命的漠视与不健康生活方式
英才早逝虽是个案,但也反映出部分教师对健康和生命的忽视。中小学教师保健意识之差也令人担忧,“无病即健康”的观念根深蒂固。有些教师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善于把握生活节奏,不注意锻炼身体,不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不能定期体检。很多疾病都是在慢慢侵蚀、消耗身体的机能,如果不细心观察和定期体检,这些变化很难被发现,一旦发作,后果会很严重。
(六)对教师身份的认知障碍
有些教师对教师职业不认可,看不起教师职业,认为教师是“高级保姆”,做教师没地位、没出息,不愿意跟别人提及自己的教师身份;对教师工作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仅仅把做教师看成是谋生之道。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种天底下最痛苦的职业,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解决学生纠纷,既是消防队长又是派出所长,既是领导又是保姆,讲得口干舌燥,累得腰酸背痛,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有时还要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无理取闹,如果有机会选择,下辈子再也不当教师了。有的想换工作,离开学校。
(七)性别和年龄原因
目前在中国的中小学校里面教师的性别大都是女性,几乎可以占到80-90%以上,一般来说,女性情绪易波动、敏感,遇事容易情绪化,控制情绪的能力弱。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青年教师刚结束学生时代走向社会,正处于成家立业的转折时期,精力旺盛,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抱负远大,进取心强,对个人前途充满信心,但因角色的转换难度大而感到无所适从,有较强的压力感、挫折感,容易出现职业适应不良。
中年教师处于成熟稳定发展阶段,精力充沛,年富力强,求知欲望依然强烈,处于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具有强烈的成就事业的愿望,要求在政治上、业务上受到更多的信任,但工作和家务负担重,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会逐渐下降,进而怀疑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感到厌倦。
50岁以上的老教师日趋接近退休年龄,事业发展达到了较高的阶段,取得了相应的职称,但身体正处于更年期,体内的各种机能相继出现衰退性变化,生理心理状态不够稳定,生理机能的变化带来心理变化,出现了特有的心理特征。经常忆旧谈古,获得满足和懊丧的情绪体验,容易重视或固守一些老经验,适应力下降,对新的东西有恐惧感,要求得到更多的尊重,担心离开工作岗位。
压力指数自评
你的压力有多少?程度如何?请回想最近这一个月(或一直持续)以来,是否有以下情形(若符合的项目请圈起来):
1.比以前更觉得容易头晕、脑袋昏沉
2.眼睛比以前更容易疲劳、视力模糊
3.有时会鼻塞,有时鼻子怪怪的
4.常感觉站起来时会头晕,而且还会瞬间头晕眼花,站不稳
5.有时会耳鸣,但以前并没有此情形
6.火气大(嘴破、长痘子)的情形比以前更容易发生
7.经常喉咙痛或干涩
8.常感冒,而且不容易好,感觉抵抗力变差了
9.舌头经常长白色舌苔,但以前并不会
10.以前喜欢吃的东西,现在并不觉得那么想吃,对食物的喜好逐渐改变
11.觉得胃里的食物没有被消化,常觉得胃怪怪的
12.肚子发胀、疼痛及比以前更常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形
13.肩、颈、背部和腰部常感到疼痛或僵硬
14.比以前更容易疲劳,而且疲劳好像不太能消除
15.体重下降,有时会没有食欲,或反之,无食欲性的暴饮暴食
16.稍微做点事就立刻感到疲惫或情绪烦躁
17.有时早上起床时仍觉得精神差,好像没睡饱
18.觉得身体生病了,却检查不出原因
19.对工作提不起劲,注意力也无法集中
20.跟以前比起来,夜里难以入睡
21.常常作梦,但以前并不会
22.半夜常会醒过来,然后就不容易睡着了
23.常会突然觉得喘不过气来,好像缺氧快死了一样
24.有时会有心悸的症状,以前并不会
25.有时觉得胸口好像被勒紧般疼痛或闷闷的
26.容易为一点小事就生气,觉得烦躁不安
27.容易迁怒到跟自己亲近的亲友身上
28.手脚常觉得冰冷,以前不太会有这种情形
29.容易流汗,尤其是手掌及腋下
30.大家觉得好笑的事,自己却觉得笑不出来
31.不太想与人接触,觉得麻烦,情愿一个人待在家,但以前并不会
分数会说话——你的生活紧张还是放松…
平常的你应该很快乐喔!不仅是感觉很自在、舒服,也不会有困扰自己的想法,身体状况也维持的还不错~想必你是个蛮知道如何调适自己压力的人,恭喜你喔!!
建议改变心情,维持正常生活作息
最近的你在生活上,有些令你感到压力的事情喔!虽然是小小的事情,不过好像有一点点让你感受到小小的情绪紧张喔!不过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现代的人有轻度的焦虑,是蛮正常的现象。你只要多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和你在意的事情,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问题…或找朋友与你谈谈你的状况,相信你可以慢慢让自己感觉舒服。
11~18分:最近的你,是不是生活上有些令你感到有压力的事情,让你感到有点喘不过气来?那种压力,虽然还不是很严重,可似乎开始影响了你现在的生活啰!建议你可以找朋友聊聊天,或者是找时间去户外走走,或做些会让自己放松和快乐的事情…总之,适当地照顾自己,抒解一下自己的生活压力,是重要的~这样,才不会更严重地影响到你,让你身心受到更大的煎熬。
19~23分:想现在的你,可能会觉得全身都不太对劲,蛮紧绷的感觉~而这样的状况,如果只出现在最近这几天那还好,如果已经持续好几个月了,那么也许可以到谘辅中心与老师谈谈,或看一些自助的书籍!透过他们的帮忙,你可以重新舒服、自在地过生活。
24~31分:最近的你,可能会觉得心情非常烦躁,常常心跳很快、注意力不能集中,也有可能觉得睡眠很不安稳,难以入睡,或容易有口干舌躁、疲累、非常不安的状况。如果类似上述的情况,有许多次同时发生在你身上好几个月了,那么你真的非常需要找医生帮你缓和焦虑的状态,因为吃些药也许可以缓和生理上的不舒适;同时若你能与谘辅中心的老师谈一谈,透过与他们的晤谈和帮助,你将不会觉得无助。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考场心理调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