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前郭县地图松原市前郭县绿豆价格是多少?急急急

吉拉吐乡信息门户_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吉拉吐乡
   时间:
邮编:131102
&吉拉吐乡简介:&&&&&&&&一、地理位置&&&&&&&&吉拉吐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人民政府驻地前郭镇东南12公里。东经124°49′至125°07′,北纬44°56′至45°07′之间。东隔松花江与扶余县永平乡相望,西与白依拉嘎乡毗邻,南与王府站镇接壤,北与前郭尔罗斯镇相连。东西最宽12公里,南北最长19.5公里。总幅员118平方公里。现辖8个村和一个小良种场,21个自然屯,52个村民小组。有5213户,人口20608人,其中蒙古族1362人,满族227人,锡伯族251人。 &&&&&&&&二、历史沿革&&&&&&&&吉拉吐乡驻地锡伯屯。1946年建区,驻地吉拉吐屯,以驻地得名吉拉吐区,名称沿用。“吉拉吐”系蒙语,汉语意为“缨”。吉拉吐乡地处松花江南岸,是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清朝康熙六十年间就有锡伯族人奉圣旨来此居住给皇上捕鱼。清乾隆末年又有蒙古族、满族人来此放牧垦荒,生息。清朝后期、民国时期至1936年(伪康德3年)辖于郭尔罗斯前旗公努图克(区);1937年(伪康德4年)辖于第二努克(区);1940年(伪康德7年)辖于吉拉吐努图克(区);1945年“八·一五”光复,1946年3月设立吉拉吐区(八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划分为韩家店乡、七家子乡、朝鲜民族乡,境内隶属于朝鲜民族乡和七家子乡;1958年4月,朝鲜民族乡更名为吉拉吐乡,境内隶属吉拉吐乡;1958年10月,吉拉吐、韩家店、七家子三乡和七家子农场合并成立长江人民公社;1959年春,七家子农场分出,本境内成立吉拉吐人民公社;1983年改成乡建制为吉拉吐乡。1992年底,经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粮窝村和鲜丰村划归前郭镇。 &&&&&&&&【锡伯屯村】 XI BO TUN CUN  &&&&&&&&为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以驻地锡伯屯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辖于吉拉吐努图克(区),为西北屯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锡伯屯村;1956年划归朝鲜民族乡管辖为锡伯屯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锡伯屯管理区;1962年改称为锡伯屯大队;1983年改村建制,为锡伯屯村。耕地面积为481公顷,主要种植水稻。有835户,人口3248人,其中锡伯族251人,蒙古族237人,满族5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8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锡伯屯】 XI BO TUN &&&&&&&&为吉拉吐乡锡伯屯村驻地。建于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当时清朝廷下诏书,指令锡伯族渔民在松花江捕捞鳇鱼,并放池里圈养,待冬季送到北京朝廷,专供皇帝膳食用。时值一锡伯族有刘、关、唐三姓渔民的船只首先往来松花江捕捞鳇鱼,后搬迁至此,长久定居在松花江岸边,相继户数增多,形成屯落后,故得名锡伯屯。有835户,人口3284人,其中锡伯族251人,蒙古族237人,满族5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8个村民小组。辖于锡伯屯村。
&&&&&&&&【七家子村】 QI JIA ZI CUN &&&&&&&&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由驻地七家子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吉拉吐努图克(区)管辖,为西北屯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七家子村;1956年划归七家子乡管理为七家子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七家子管理区;1962年,改称为七家子大队;1983年改为村建制,为七家子村。耕地面积为700公顷,主要种植水稻作物。有730户,人口3623人。其中蒙古族326人,满族19人,其余为汉族。辖一个自然屯,共有8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七家子】 QI JIA ZI &&&&&&&&为七家子村驻地。建于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当时由北京吉大人来此拓荒,本旗王爷又派府内大管家白依哈,迁此协助经营。当时从王爷府内又迁来包、梁、高、胡、王等七家奴隶来此拓荒立屯,曾取名“道栾格日”汉译为七家子。后汉人相继迁入此屯,习称七家子至今。有730户,人口3623人。其中蒙古族326人,满族19人,其余为汉族。辖一个自然屯,共有8个村民小组。轄于七家子村。 &&&&&&&&【老吉拉吐村】 LAO JI LA TU CUN &&&&&&&&现也称吉拉吐村。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西6公里。由驻地老吉拉吐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吉拉吐努图克(区)管辖,为吉拉吐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吉拉吐村;1956年划归朝鲜民族乡管辖,为吉拉吐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吉拉吐管理区;1962年孜为吉拉吐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该村与吉拉吐公社重名又不居一地,故冠以“老”字区别,改称为老吉拉吐大队;1983年改村建制,为老吉拉吐村。有耕地902公顷,主要种植水稻作物。有848户,人口3392人。其中蒙古族206人,满族65人,其余为汉族。辖一个自然屯,共有6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老吉拉吐】LAO JI LA TU  &&&&&&&&蒙汉语组合。为老吉拉吐村驻地。建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旗王爷差遣府内官员名“道木敦”到现吉拉吐东北5华里处一座小山上建屯。传说,每逢雾天,凌晨偶见屯西南方向上空,有雾气沼沼,熠熠发光,似红缨彩带在出现,日出雾消缨影遁去,王爷得知后,认为红缨光照下是块宝地,遂即指令将屯移址,故取名为“吉拉吐”。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该村与吉拉吐公社重名又不居一地,故冠以“老”字,以示区别,改称为老吉拉吐。吉拉吐系蒙语,汉语意为缨。有635户,人口2577人。其中蒙古族168人,满族60人,其余为汉族。辖一个自然屯,共有5个村民小组。辖于老吉拉吐村。 &&&&&&&&【吉拉吐小前屯】JI LA TU XIAO QIAN TU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建于1970年。大队为便于土地耕种,决定由老吉拉吐迁出一个生产队来此立屯,因屯址位于老吉拉吐屯前,故得其名。“吉拉吐”系蒙语,汉语意为缨。有91户,人口367人。其中蒙古族21人,满族4人,其余为汉族。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老吉拉吐村。 &&&&&&&&【吉拉吐小后屯】JI LA TU XIAO HOU TU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7公里。建于1959年。由汉族住户刘永林等二十余家从吉拉吐管理区迁此立屯,曾取名新开号。当时划归老吉拉吐管理区所辖编为第九生产队。由于屯址座落在老吉拉吐北面,后更名为吉拉吐小后屯。1975年公社在此设良种场,“吉拉吐”系蒙语,汉语意为缨。有112户,人口448人。其中蒙古族7人,满族1人,其余为汉族。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老吉拉吐村。 &&&&&&&&【扎拉吐村】ZHA LA TU CUN  &&&&&&&&蒙语。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由所辖西扎拉吐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辖于吉拉吐努图克(区)西北屯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扎拉吐村;1956年划归朝鲜民族乡管辖为扎拉吐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扎拉吐管理区;1962年改为扎拉吐大队;1983年改村建制,为扎拉吐村。耕地面积563公顷,主要种植水稻作物。有580户,人口2125人。其中蒙古族101人,满族3人,其余为汉族。辖3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老七家子】LAO QI JIA ZI &&&&&&&&为扎拉吐村驻地。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由汉族住户赵金山、赵海山、白金山、闫姓和蒙族住户白那萨、赵喇嘛七家由辽宁省赤峰县山都塔搬迁至此,为长久定居在郭尔罗斯,由汉族改为蒙族(除闫姓外),并归随那拉街庙,做那拉街庙的奴隶,庙上指派这七家到此拓荒立屯,故得名道日格尔。“道日格尔”系蒙语,汉译为七家子。后汉人迁入,俗称为七家子。以后此屯东南又建一屯,也取名为七家子,因本屯先建,故改称为老七家子。 有199户,人口697人。其中蒙古族52人,满族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扎拉吐。 &&&&&&&&【西扎拉吐】XI ZHA LA TU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始建于清朝嘉庆初期。由旗王府派府内奴隶蒙族谭姓一家到此开荒立屯。在屯址东侧附近有一小土丘,上面长满芳馨的野草,故得名扎拉吐。“扎拉吐”系蒙语,汉译为香草。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该屯与大队重名又不居一地,为加以区别,由于位于大队之西,冠首“西”字,故改称为“西扎拉吐”。有191户,人口765人。其中蒙古族42人,满族2人,其余为汉族。共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扎拉吐村。 &&&&&&&&【阎家围子】YAN JIA WEI ZI &&&&&&&&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4公里。建于1938年(伪康德5年)。由汉族住户阎殿祥从老七家子迁入此地立屯,为防土匪,在屯四周筑起土围墙,故得名为阎家围子。有190户,人口663人。其中蒙古族7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扎拉吐村。 &&&&&&&&【扎罕布勒格村】ZHA HAN BU LE GE CUN &&&&&&&&蒙语。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6公里。由驻地扎罕布勒格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扎罕布勒格努图克(区)管辖,为扎罕布勒格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属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扎罕布勒格村;1956年归七家子乡管辖,为扎罕布勒格管理区;1962年改称为扎罕布勒格大队;1983年改村建制,为扎罕布勒格村。耕地面积890公顷,主要作物为水稻,盛产白砂子,有708户,人口2749人。其中蒙古族79人,满族7人,其余为汉族。辖3个自然屯,共有9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扎罕布勒格】ZHA HAN BU LE GE  &&&&&&&&蒙语。为扎罕布勒格村驻地。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旗王府派遣府内奴隶包姓到此拓荒立屯,因屯址建在山边泉眼附近处,故得名扎罕布勒格。“扎罕布勒格”系蒙语,汉译为边上的泉子。有475户,人口1901人。其中蒙古族53人,其余为汉族。共有6个村民小组。辖于扎罕布勒格村。 &&&&&&&&【常家围子】CHANG JIA WEI ZI &&&&&&&&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9公里。建于1935年(伪康德2年)。由汉族住户常姓从新立乡常家围子搬迁到此拓荒立屯,并在屯四周筑起土围子。有76户,人口298人。其中蒙古族8人,满族4人,其余为汉族。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扎罕布勒格村。 &&&&&&&&【小黑岗子】XIAO HEI GANG ZI &&&&&&&&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7公里。建于1938年(伪康德5年)。由汉族住户李海腾(扎罕布勒格包姓地主的管事)从扎罕布勒格迁移此地开荒立屯。因在屯附近有一个小黑土岗子,故得名“小黑岗子”。有157户,人口550人。其中蒙古族18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扎罕布勒格村。 &&&&&&&&【上嘎罕扎布村】SHANG GA HAN ZHA BU CU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10公里。由驻地上嘎罕扎布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嘎罕扎布努图克(区)管辖,为嘎罕扎布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两家子区(七区)管辖为嘎罕扎布村;1956年归格斯户乡管辖,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62年改为嘎罕扎布大队;1979年经上级批准,该大队划分为上嘎罕扎布和下嘎罕扎布两个大队,本大队命名为上嘎罕扎布大队,隶属吉拉吐公社;1983年改村建制,为上嘎罕扎布村。耕地面积733公顷。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有455户,人口1617人。其中蒙古族139人,满族21人,其余为汉族。辖2个自然屯,共有4个村民小组。隶属吉拉吐乡。 &&&&&&&&【上嘎罕扎布】SHANG GA HAN ZHA BU &&&&&&&&蒙语组合。为上嘎罕扎布村驻地。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下嘎罕扎布蒙古族地主傅姓招佃户来此开荒立户,由于屯址设在嘎罕扎布屯南坎上,故取名上嘎罕扎布。“嘎罕扎布”系蒙语,汉语意为野猪沟。有359户,人口1256人。其中蒙古族120人,满族2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上嘎罕扎布村。 &&&&&&&&【哈玛尔站】HA MA ER ZHA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11公里。建于1935年(伪康德2年)。长白铁路1935年通车,在此设一车站,因距哈玛屯较近,故取名哈玛站。当时铁路工人李万明、刘连成、王玉等几家迁此居住,后住户逐渐增多,形成屯落,故得名哈玛站。“哈玛”系蒙语,音译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进行音译调整,蒙语正音为“哈玛尔”,汉语意为鼻子。有96户,人口361人。其中蒙古族19人,其余为汉族。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上嘎罕扎布村。 &&&&&&&&【下嘎罕扎布村】XIA GA HAN ZHA BU CU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9公里。由驻地下嘎罕扎布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嘎罕扎布努图克(区)管辖为嘎罕扎布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两家子区(七区)管辖为嘎罕扎布村;1956年归格斯户乡管辖,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62年改为嘎罕扎布大队;1979年经上级批准,该大队划分为上嘎罕扎布和下嘎罕扎布两个大队,本大队命名为下嘎罕扎布大队,隶属吉拉吐公社;1983年改村建制,为下嘎罕扎布村。耕地面积287公顷。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有330户,人口1156人。其中蒙古族75人,满族20人,其余为汉族。辖1个自然屯,共有3个村民小组。隶属吉拉吐乡。 &&&&&&&&【下嘎罕扎布】XIA GA HAN ZHA BU &&&&&&&&蒙汉语组合。为下嘎罕扎布村驻地。建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受旗王爷分封的蒙族傅姓迁入此地拓荒立屯,由于在屯西北处有一山沟,时有野猪出没,曾得名嘎罕扎布。之后又新建一屯,取名上嘎罕扎布,因该屯位于坎下,故改称为下嘎罕扎布。“嘎罕扎布”系蒙语,汉语意为野猪沟。有330户,人口1156人。其中蒙古族75人,满族20人,其余为汉族。有3个村民小组。辖于下嘎罕扎布村。 &&&&&&&&【咚勒赫村】DONG LE HE CUN &&&&&&&&蒙语。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由所辖咚勒赫屯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辖于嘎罕扎布努图克(区)管辖为登楼库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属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登楼库村。1956年划归七家子乡管辖为登楼库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为登楼库管理区;1962年改为登楼库大队。“登楼库”系蒙语音译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进行调整,正音为“咚勒赫”,1983年改村建制,为咚勒赫村。耕地面积1182公顷,有727户,人口2662人。其中蒙古族199人,满族41人,其余为汉族。辖4个自然屯,共有7个村民小组。隶属吉拉吐乡。 &&&&&&&&【小地窝棚】XIAO DI WO PENG &&&&&&&&为咚勒赫村驻地。建于1936年(伪康德3年)。由农安县哈拉海汉族住户常俊来此搭个临时的小窝棚拓荒种地,后住户增多,在此形成屯落,得名小地窝棚。有171户,人口670人。其中蒙古族12人,满族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咚勒赫村。 &&&&&&&&【东咚勒赫】DONG DONG LE HE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10公里处。建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蒙族住户包姓从辽宁赤峰地区迁入此地,后随本旗成为王爷的奴隶,派遣到此拓荒种地。传说早在哈达山前有个石洞,人称为仙人洞。其洞弯弯曲曲内有雕塑的石人、石马,每逢风雨或大雾天气就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像大车铃的响声。形成屯落故得名咚勒赫。“咚勒赫”系蒙语,汉语意为铃响声。后因屯西侧的西店屯改称为西咚勒赫,故本屯改为东咚勒赫。汉人迁入误称为登楼库,蒙语音译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调整,正音为“咚勒赫”。有346户,人口1205人。其中蒙古族168人,满族40人,其余为汉族。共有3个村民小组。辖于咚勒赫村。 &&&&&&&&【西咚勒赫】XI DONG LE HE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10公里处。建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东咚勒赫迁来蒙古族住户胡姓,人称胡七爷,到此拓荒立屯,并开设一处大车店,曾用名“西店”,后因该屯落在咚勒赫之西,故改称为西咚勒赫。“咚勒赫”系蒙语,汉语意为铃响声。有141户,人口544人。其中蒙古族15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咚勒赫村。 &&&&&&&&【嘎拉吐沟子】GA LA TU GOU ZI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11公里处。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由蒙古族住户名包嘎勒得到此拓荒立屯,因屯址附近有一条沟,来往行人在经过此沟口,人们称嘎拉吐沟子。后形成屯落,以沟得名。嘎拉吐系蒙语,汉语意为出口。有69户,人口243人。其中蒙古族4人,其余为汉族。共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咚勒赫村。 &&&&&&&&【小良种场】在吉拉吐小后屯分出,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7公里。1975年公社在此设良种场,共有112户,448人,其中少数民族7人。耕地面积105公顷。2003年,粮食总产量850吨,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它总收入176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有1个村民小组。 &&&&&&&&(三)自然环境&&&&&&&&(1)地质特征。吉拉吐乡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前郭地质盆中央凹陷区。下白垩系地层覆于前侏罗系变质岩之上,下白垩系从下到上为六个地质组,即:泉头组、青山口组、嫩江组、登楼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其中,登楼库组(今咚勒赫),埋深1580米左右。岩性组合由暗紫色、灰色、深灰色泥岩和粉砂岩、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再向下过渡到灰白色砂砾岩。砂量丰富。&&&&&&&&(2)地貌特征。吉拉吐乡地处松花江南岸,松嫩河谷平原。地势平坦,为沿江地带。由于境内哈达山由东向西延伸,形成一道长土岭,岭上为台地。多沙质土壤,土质瘠薄。岭下为沼泽地,多是草甸土、冲击土和泥碳土。&&&&&&&&(3)气候特征。吉拉吐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少雨,冬季干寒少雪,平均气温4.5°年平均降水量455毫米,无霜期144天左右。&&&&&&&&(4)水文特征。地表水充足。第二松花江从境内通过。前郭灌区第一、二抽水站建在境内。一总干和二总干横贯境内。地下水源丰富。以哈达山为代表的地下水层,岩性为砂、砂砾石,透水性好。地下水自流泉多处,集中分布在扎罕布勒格村、上嘎罕扎布村、下嘎罕扎布村和扎拉吐村一带。自流泉长年流淌,严冬也不结冰。水质清洁,水流平稳,水温在5℃至13℃。出水量不受季节变化影响。&&&&&&&&(5)土壤特征。吉拉吐乡由于境内哈达山由东向西延伸,形成一道长土岭,岭上为台地,多沙质土壤,土质瘠薄。岭下为沼泽地,多是草甸土、冲击土和泥碳土。 &&&&&&&&(四)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吉拉吐乡南北长19.5公里,东西宽12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01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883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3公顷。林地面积826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47公顷。草原面积726公顷。水域面积2903公顷。村屯、道路建设面积770公顷。其它用地面积2170公顷。
&&&&&&&&(2)水资源。水利资源丰富,地表水充足。第二松花江从境内通过。前郭灌区第一、二抽水站建在境内。一总干和二总干横贯境内,全乡水田灌溉面积达3000公顷。第二松花江支流―咚勒赫沟。由于山水自西向东冲击而成,咚勒赫屯入第二松花江。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82.2平方公里。
&&&&&&&&----水利基础设施完备。全乡水利设施逐年得到完善,水利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乡共有引水闸19个,桥10座,涵4个。全乡共有机电井14眼,小井332眼。 &&&&&&&&【灌区第一抽水站(哈达山抽水站)】位于吉拉吐乡大七家子屯东南1.5公里。在松花江左岸的哈达山脚下。建于日伪统治时期的1943年,是前郭灌区一灌区水田灌溉的供水站。现有配套800千瓦机组6台,每台出水量8立方米/秒。可灌溉水田26.4万亩。
&&&&&&&&【灌区第二抽水站】位于吉拉吐乡锡伯屯北1.5公里处,松花江左岸。建于1943年,是前郭灌区二灌区水田灌溉供水站。内设6台水泵,年实际抽水量达到2亿立方米。可灌溉10万亩。 &&&&&&&&【锡伯屯一号桥(引松桥)】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0.5公里图乌公路上,横跨引松渠道,桥长74米,宽16米,载重量20吨,上部是梯形桥梁,下部为钻灌注桩的4孔桥。该桥建在吉拉吐乡锡伯屯村境内,此桥又排列第一号,故取名为锡伯屯一号桥。
&&&&&&&&【锡伯屯二号桥】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2.5公里图乌公路上,横跨引江二总干渠。桥长106米,宽16米,载重量20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为灌注桩的5孔桥。该桥建于1976年10月,于1979年开始使用,因该桥建在锡伯屯境内,又排列为第二号,故取名为锡伯屯二号桥。 &&&&&&&&【七家子一号桥】位于七家子屯南6公里图乌公路上。横跨人工一泄干渠。桥长40米,宽16米,载重量13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为双曲拱式,下部为灌注桩的三孔桥。此桥建于2002年,该桥建在吉拉吐乡七家子村境内,又排列第1号,故取名为七家子一号桥。 &&&&&&&&【七家子二号桥】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5.5公里图乌公路上,横跨引江一总干渠,桥长为105米,宽16米,载重量13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为工字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的微弯式9孔桥。该桥建于2003年,因该桥建在吉拉吐乡七家子村境内,又排列为第二号,故取名七家子二号桥。
&&&&&&&&——大气降水适中。年降水量在455mm左右。地下水源丰富。以哈达山为代表的地下水层,岩性为砂、砂砾石,透水性好,地下埋藏深度为20-60米,单井出水量一般为100吨/小时以上,矿化度小于0.5克/升,含氟量0.5-1.0毫克/升,地下水类型为重磷酸钙型水,境内地下水系也属越流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组。 &&&&&&&&——地下水自流泉多处。绵延我乡境内哈达山有13处自流泉,分布在上嘎罕扎布、下嘎罕扎布、扎罕布勒格和咚勒赫四个村。自流泉长年流淌,严冬也不结冰。水质好,水流平稳,水温在5℃至13℃。出水量不受季节影响。 &&&&&&&&(3)生物资源。由于长期的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小气候,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统计,境内野生植物就有400多种, &&&&&&&&——野生动物资源:有狐狸、獾子、貉子、野兔、山狸子、刺猬、黄鼬、大眼贼、蝙蝠、大雁、燕子、野鸡、水老鸱、沙半鸡、松鸡、灰鸥、鹭鸶、水鹳、水鸡、鹌鹑、猫头鹰、山鹰、山鸽、百灵、叫天子、喜鹊、乌鸦、蛇等上百种。 &&&&&&&&——鱼类:主要是生长在松花江、境内各引泄渠内及稻田地、泡泽等水域。主要品种有:草鱼、白鱼、鲤鱼、鲫鱼、青鱼、鲶鱼、黑鱼、麻鲢鱼、嘎鱼、鳇鱼、船丁子、白膘子、黄姑子、葫芦子、吉勾等。还有沙鳅、泥鳅、毛虾、米虾、白虾等。此外,还有鳖、蚌、海狸鼠及蛙等水生动物。 &&&&&&&&——农作物。吉拉吐乡属于前郭县中北部松嫩河谷,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谷子、芝麻、绿豆等。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玉米,产量分别为每公顷和公斤。 &&&&&&&&(4)矿物资源。我乡境内有丰富的泥炭、油母页岩、膨润土、水砂、混砂、江砂、河流石、狼屎泥等矿物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咚勒赫屯的沿江地带和扎罕布勒格、上嘎罕扎布、下嘎罕扎布村的沿山地带。 &&&&&&&&(五)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全乡经济总收入可达1843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930万元,牧业收入3576万元,民营经济收入6000万元,劳务输出收入1932万元。人均收入4594元,分别递增15%。 &&&&&&&&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可达1264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066万元,牧业收入1835万元,二三产业收入1325万元,劳务输出收入2229万元,其它收入188万元,人均收入3596元。 &&&&&&&&200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可达335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200万元,牧业收入5800万元,民营经济收入14000万元,劳务输出收入4500万元。人均收入5960元。 &&&&&&&& &&&&&&&&
&&&&昨日,记者在前郭县吉拉吐乡小地窝棚屯见到了女孩的父亲马某。说起女儿的不幸遭遇,马某泣不成声。 事发地点是长白公路上一个隔离带路口,附近居民到对面办事都要从该处穿过公路。5月11日中午,马某5岁的女儿在其姑姑的带领下去公路对面卖店买雪糕。买完东西,小姑娘一声欢呼当先向家跑去。..
&&&&昨日5时许,国道302线前郭县吉拉吐乡锡伯屯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拉原油的四轮小货与一辆大翻斗相撞,小货上的原油几乎全部洒在了公路上。事发后,小货司机逃逸,前郭交警接到报案后前往调查处理。围观市民猜测,..
&&&&签约项目中有一项粮食贸易项目,由松原市北显粮油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和浙江省粮食集团合作在前郭县吉拉吐乡投资22000万元建设,预计年销售水稻、玉米、杂粮12.4万吨。 松原市目前综合实力已位居吉林省第三位,2006年入选“跨国公司眼中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20强”,..
&&&&张显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吉拉吐乡锡铂屯村村民,今年51岁,常年种植水稻5000亩以上。近几年,在中央政策激励和推动下,种粮规模不断扩大,今年达到7800亩,水稻总产达到4940吨,收入近150万元。 依靠规模上效益 20年前由于种地不赚钱,锡铂屯村外出打工青年农民骤增,张显也南下到广州。..
&&&&1918年,方龄贵在吉林省前郭县吉拉吐乡锡伯屯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1935年初进关到北平,考入东北中山中学高中部,后随校迁往南京板桥镇。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湖南湘乡县永丰镇,1938年毕业,在长沙报考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时岳阳失守,长沙危急,等不及发榜,..
&&&&同期:前郭县吉拉吐乡吉拉吐村农民任丽红(我感觉我们农民现在看病放心了,有合作医疗看病给报销一部分减轻经济负担,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环境和医疗技术水平也都提高了。) 同期:吉林省卫生厅厅长李殿富(我们计划从明年开始,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省农业人口,增加报销额度,..
&&&&9月份,曹某等人在前郭县吉拉吐乡公路上堵住一辆长春来松收废机油的半截车,威胁车主,并将车上18桶废机油(价值15000元)强行拉走,只给车主5000元; 10月份,..
&&&&哈达山位于松花江西岸松原市前郭县吉拉吐乡境内,山高185.5米,临江横断面如刀削斧劈,既高又陡,故名哈达山,意为陡峰。乘船望去,便见那千百层排列整齐的岩石组成的千层断壁岩;登山远眺,是俯瞰松花江的最佳之处。水库建成之日,这里将成为吉林省第二个松花湖,成为松原市重要的旅游景区。 ..
 &&&&请本地朋友帮助解答下面问题
前郭县洪泉派出所:
吉拉吐乡周边自然村(距离,海拔,面积)
服务提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林省前郭县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