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金属材料学学的博导哪个人品(不为难学生)和学术俱佳...

查看: 96|回复: 2
北航-材料学院-金属材料(专业硕士) 保研复试经验
发表于 昨天&21:01
本帖最后由
21:11 编辑
北航-材料学院-金属材料(专业硕士)保研复试经验
很荣幸本人于15年9月通过北航材料院保研复试,成功进入北航读研,谢昌叔邀请,本是菜鸟一枚,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记录一下,自己经历过的一场材料院的保研复试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关于信息获取& &北航的保研申请通知,在材料院官网上,很早就挂出来了,所以,如果北航是你的备选目标之一的话,可以提前关注一下,往年的通知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另外,提前联系一下从本学校保过去或者考过去的学长学姐,帮助也是大大的。
二:材料院的独特之处1:北航材料院比较独特的一点是,申请北航材料院保研,需要邮寄材料时加上一份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出具的一份体检证明,当时一些同学感觉太麻烦了还得跑医院去体检,所以就没有邮寄材料。与一些在网上提交申请就可以去买面试的学校相比,北航需要邮寄材料报名,还要有体检表,所以流程是有些繁琐,但如果能被录取,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嫌麻烦,体检一次也花不了多少钱,二百元以内就可以解决问题。
2:需要交复试费用100元,金钱都是小事,如果成功了,一切都值得。
三:申请面试流程邮寄材料 → 公布学术型、专业型复试名单 → 交复试费 → 复试要求宣讲 → 复试 → 确定通过复试的学术型、专业型学生名单 →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 拟录取。
首先是根据官网要求,把材料邮寄过去,一定提前邮寄,免得在截止日期前还到不了,误事。邮寄完材料后,北航材料院会根据成绩单,排名证明,以及申请表,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进行筛选。通过筛选的名单,会公布在材料院官网上,看到有自己的名字后,就要准备复试了。第一天上午是复试宣讲,下午进行分组复试,第二天下午就可以知道结果了,公布结果后现场发导师志愿表,让自己联系导师与导师签字确认后上交。第三天就可以离京了。
四:学术型和专业型选择北航材料院15年申请学术型的,通过筛选后,参加面试的一共86个,申请专业型的,通过筛选后,参加面试的一共7个。
学术型竞争比较激烈一些,我们学校有一些成绩在专业前五的,邮寄材料报的学术型,但面试资格都没获得。可能是排名不是很占优势,据说往年只要我们学校专业排名前两名的,这一点没有得到证实,不过可以参考,之前区分保内外时,只有专业前两名能保外。
专业型的竞争就不是那么激烈了,如果你不准备读博,其实在北航读个专业型的硕士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复试宣讲时,会让报学术型的重新选择志愿,老师在现场就说竞争比较激烈,可以考虑改报专业型的,但是专业型的不能改报学术型的。当然,有一部分感觉不是那么有把握的,现场会改报专业型的,大概有十个左右吧。
而且,复试后,公布结果时,一些报了学术型的但面试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会被录取为专业型硕士。当然是先录取第一志愿报了专业型的,录取完后,再调剂学术型没有被录的到专业型剩余名额来。我们专业的大牛,没有被录学术型,调剂到专业型了,但是人家放弃了,又去找其他学校了。
所以,成绩很好,就去选学术型,成绩不是很好,直接选专业型,可以避免结果出来后被调剂。
五:关于联系老师一般在不知道自己能否去面试前,不用联系,得知自己可以去面试后,可以通过邮件给到导师联系。无论收不收你,导师看到后,都会给你回复的。所以,在自己的专业方向里,可以选两到三个导师,先联系一个,不收的话,再联系下一个。
一般导师收一个学术型,一个专业型,年轻的导师可能只收一个,资历高的估计可以收三个。所以,给导师联系时,一定说清楚自己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有时导师可能是学术型已经定好人了,但专业型还没当好。
在面试前,能见一下导师也是极好的,面试时,也都是本专业的老师,有可能就是他面试你,面试见到了,也不会太为难你。
提前给导师商量好,如果自己通过了面试,他是否一定要你。如果你通过了,他一定要你,那你就安心去面试吧。如果老师语言比较委婉,说考虑一下或再给你们单独面试一下,那就尽量再联系一个导师。
六:关于面试内容4.复试内容;官网上的面试内容如下:复试以面试形式进行(满分:300分):(1)外语水平(满分100分);(2)报考学生所属原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满分50分);(3)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关实验技能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学术思想和创新意识(满分100分);(4)考生教育背景,科研经历及科研道德,对本学科前沿了解程度,思维的敏锐性及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满分50分)。
下面结合着复试内容,谈一下个人心得体会:
外语面试就是给一段打印好的专业英语,一般是一页A4纸,让你先读一遍其中的一段,听你的发音考你的听说能力,然后让你把所读的翻译成汉语,考你的读写能力。只要英语不是太差,一般拉不开距离,得分都差不多吧。
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就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具体书目如下:需要说明的是,面试时问的问题绝非就这两门书,问题很开放,也很基础。我们金属组,当时面试时,大部分问题还与《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和《材料力学性能》有关,会问一些本专业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另外,金属组面试时,都会问一些与老师的研究方向有关的问题,提前了解一下都有哪些研究方向,准备一些常见问题。比如,我所在的组,估计有老师是做材料失效分析的,提问的问题经常问关于断裂,断口的问题,这是材料力学性能里面的问题。面试前,好好准备一下。另外一个组的同学说,他们问一些非晶之类的问题,估计也是老师的研究方向。
附件1:201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专业方向及考试科目专业方向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考试内容参考书目出版社作者金属5012金属学原理金属学《金属学原理》或《材料科学基础》航空工业出版社谢希文上海科技出版社卢光熙等上海交大出版社胡赓祥等陶瓷5013特种陶瓷学硅酸盐物理化学占50%《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重排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陆培文特种陶瓷工艺学占50%《特种陶瓷工艺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李世普高分子及复合材料5014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占50%《高分子物理》北航出版社 过梅丽、赵得禄高分子化学占50%《高分子化学》化工出版社潘祖仁
实验及综合能力一般是问你本科阶段做过什么实验上过什么实验课?根据你的回答,深入问一些问题,比如,当时有人回答做过热处理实验,老师就会接着问,做的什么材料,得到什么结果等等。所以,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说自己心里有把握的实验。去面试前,再把曾经做过的实验看一下,做好准备。
第四条其实是综合在前三项里面考察的,不会给你单独出问题,所以回答老师问题时,一定要做到有礼貌,表达清楚流利,不和老师争辩,不撒谎。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应该就不会在这一点上与别人错太多分。
七:关于面试分组和面试顺序材料院面试时,是根据专业分组面试。金属的两个小组,高分子的两个小组,无机非的好像是一个小组。需要强调的是,他们的分组是按照你在申请表上写的专业进行分的,如果你只写个:材料科学与工程,那么,你就可能会被分错小组,我们面试时,有无机非专业的,却分到金属组面试,这样就会很被动,因为金属组的老师问的问题大部分都是金属方向的,就算考虑到你是无机非的,也不会问很专业的问题,你的得分就会比较低。所以在申请表上,一定写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而不要只写材料科学与工程。
面试顺序是根据学校,专业排名来排的,先面试好的学生也是中国的传统习惯吧。但前几名面试的,获得的信息少,准备时间也少,所以不会有太多优势。当别人面试完后,要厚着脸皮积极的询问一些面试情况,问问都问了什么问题,听一下答案,面试完都很激动,大部分出来的人都会说一些关于面试的情况,如果自己会,就思考组织一下语言,如果自己不会,就赶紧手机百度或者向别人请教。积累的问题多了,总会有重复的。我面试时,有一个问题已经问过很多次了,所以我回答的还不错。
最后,预祝大家在保研复试中,顺利通过!我们,相约北航!本人QQ:,如有问题,可随时交流。
很详细,很多是共性问题,可以参考。
很给力!楼主有心了
材料人网--/
发表于 昨天&21:14
我是一楼吗,楼主好给力{:4_107:}
材料人网--/
发表于 昨天&21:44
我是一楼吗,楼主好给力
嗯,大表哥是一楼
材料人网--/
网站推荐 /1
材料人网推出会员制,可无限下载资料
& Copyright .Cailiaore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62东南大学材料学院导师推荐
联系方式:fengchen@/办公室:九龙湖校区材料楼414室 1963年生,年在东南大学攻读材料加工工程(铸造)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11月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材料系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分别于1994年和2000年晋生副教授和教授,2001年评为博导。1995年当选首届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7年获吴健雄、袁家骝奖,2002年当选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7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年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任访问教授,从事块状非晶复合材料研究。现任江苏省粉末冶金学会理事。 教学情况:近5年承担的本科生课程有大类学科基础课&材料物理性能&(32学时)和专业主干课&相变基础&(48学时)。同时还承担&材料科学导论&(本科生)、&先进材料专题&(硕博)、&材料学科研究动态&(硕博)、&纳米材料&(本硕)的专题讲座,每年讲课约90学时。在承担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同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本科生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绩。如&相变基础&原先的教学内容仅限于钢的热处理原理,知识面较窄,内容相对陈旧。在03级教学计划调整中,本人负责将液-固相变(凝固)和固态相变内容进行了整合,并采用了2004年科学出版社的新版教材,拓宽了原有教学大纲的内容。在教学时,注意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大家,突破了现有教材的局限,并投入大量精力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力求教学生动、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大。据统计,&材料物理性能&课程制作ppt幻灯片248张,涉及图片285张;&相变基础&课程制作ppt幻灯片403张,涉及图片427张。还在&相变基础&的部分章节中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提高了同学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005年6月在东南大学浦口校区为本科生进行了&先进金属材料的发展&专题讲座,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在2005年指导了法国巴黎高科Ecole Polytechniqu的学生在东南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07年和2008年分别了指导法国巴黎高科Ensam的学生在东南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上述工作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表扬,促进了东南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教书育人方面获得的奖励有:1、当选为首届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4年2、获东南大学吴健雄袁家骝奖,1995年3、当选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4、当选为东南大学&三育人&教师代表,2003年5、获东南大学教学奖励金二等奖,2006年
姓名:陈惠苏 CHEN Huisu
联系方式: 东南大学材料学院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试验室 (Room 206) 邮编:211189办公电话:+86-25-
研究方向: 1.水泥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多尺度模拟与定量表征技术 2.多重环境因素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结构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 3.保温节能材料、相变储能材料、智能材料 4.粒子堆积模拟;体视学方法、统计物理学方法与图像分析技术应用 5.镁水泥体系的水化行为、结构、性能及制备技术
姓名:储成林
联系方式:储成林,1972年1月生,江苏省海安县人,教授、材料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得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资助。1990年9月~1997年3月在东南大学材料系学习,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3月~2000年5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7月始在东南大学机械系、材料学院工作,先后多次到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访问、交流合作。主持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学术带头人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通过省级鉴定科研成果一项。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收录40余篇。
研究方向: 形状记忆材料、生物材料及表面改性、环境净化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
姓名:董寅生
党派: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联系方式:dongys@/025-董寅生,男,博士,1963年11月生,山西汾阳人,民进会员,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副院长。1984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机械系铸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太原工业大学材料系金属材料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东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9年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任教,现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材料与新型医疗器械、先进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铸造技术。近年来,完成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有17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0项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EI收录20余篇。
研究方向: 1、生物材料与新型医疗器械:骨修复用多孔陶瓷、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新型创伤敷料的制备与性能;2、先进功能材料制备与性能:空气、水净化处理关键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3、材料表面改性技术;4、铸造技术。
姓名:高建明
党派:农工党
联系方式:025-/jmgao@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12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后留校任教,多次因公赴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学习,并获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年至今一直担任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教研室主任,现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理事等职。研究领域涉及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等方面。负责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教委、江苏省科技项目共2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研究方向: 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机理与测试技术,生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生态与环境工程材料,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姓名:郭新立
联系方式:email:guo.xinli@; Tel&Fax:025-郭新立,1994年4月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法国联合培养)
;1994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1996年5月至1997年10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副教授;1997年11月至1998年8月:韩国首尔大学物理系博士后;1998年9月至2009年4月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大阪大学、东北大学、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从事复合材料、薄膜、纳米材料和表面科学的研究工作;2009年4月归国被聘为东南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在Nanotechnology,physical review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多篇,英文专著一章,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两项。截止2010年1月, 被SCI收录有48篇;SCI引用有666篇次,其中他人引用超过600篇次;EI收录有51篇,其中被EI PageOne 收录有4篇,单篇论文最高他引率为~165次(至2010年2月为止),国际会议发表40多次。 正在开展的主要研究项目:铁电材料的高性能化、极化调控及其物理机制研究 (资金支持:973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贵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可控光学特性研究 (资金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双创人才基金(100万元))。高质量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 (资金支持:东南大学人才引进基金,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等)。
姓名:蒋建清
党派:中国共产党
男,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1983年8月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获浙江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9月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3年被评为副教授。1994年3月至1995年3月,由国家科委选派进入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3月至1996年3月在英国访问学习,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并成为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Madison分校做访问学者。1996年4月破格升任教授,1998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迄今,一直担任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主任,东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材料分委会主席,兼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委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功能材料》杂志编委、江苏省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和金属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新材料示范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所参加的国外学术交流主要有:1998年5月,参加&Fourth Speci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Materials&(SSAM-4)
作特邀报告&Superplasticity in SiCp/Zn-4Al-3Cu composites&;1999年4月,参加香港&99亚洲工业技术展览会暨报告会&作特邀报告&Metalmatrix composites&;2000年5月,赴日本爱知工业大学、丰田汽车公司讲学交流;2002年3月,访问美国MIT、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贝尔实验室、Univ.of Penn.、Drexl Univ、加州大学一洛杉矶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等。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基础研究973前期专项、国家、江苏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江苏省高技术项目等十余项。在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领域,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颗粒增强续基复合材料超塑性及高温变形机理&;江苏省&九五&重点攻关项目&高速车用增压柴油机复合材料活塞&;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形变热处理对多种金属丝材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稀土在冶金及纺织中的应用&;江苏省&十五&重大攻关项目&稀土高性能连铸连轧铝板带馅材&;&稀土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用热轧盘条&;&DN超大口径离心铸造稀土球墨铸铁管&;江苏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铁基金属丝材的形变机理与超细微结构研究&;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小方坯连铸连轧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的工业开发及产业化&;&高纯净度优质稀土超硬高速钢(M42)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国家863课题&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国家863课题&碳酸银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技术在模具表面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在交叉学科领域,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江苏省高技术项目&等离子显示器用高效稀土荧光粉的研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硅基微梯度复合材料及其微摩擦学研究&;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硅材料表面超薄膜的制备及微摩擦学研究&;江苏省科技招标项目&新型高效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等离子体显示屏用(Y,Gd)BO3:Eu3+红色荧光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次。兼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委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江苏省金属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蒋建清课题组(又名&东南大学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现有十位教师(蒋建清、、、、、、、李凡、黄海波、)。课题组对研究生实行统一管理,共同培养,所有研究生享用平等科研资源,开题、科研讨论、助研金评定、答辩等工作由课题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完成,获得相同的培养质量。课题组对研究生实行严格且人性化的管理,科研氛围浓厚、组员关系非常融洽。欢迎有志向的同学加入本课题组共同发展! 东南大学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地址: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材料楼四楼(北),电话:025-
研究方向: (1)高性能金属材料;(2)光功能材料;(3)功能薄膜;
姓名:李晓梅
联系方式:Email: xmli6@; Tel: 025-
教育背景与学历:85.7.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本科, 获学士学位;88.3.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硕士生, 获硕士学位;02.3.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工程学院, 材料工程博士学位;03.5.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博士后.
主要工作经历: 93.4. 江苏机械研究所, 工程师;95.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讲师;08.7. 英国布莱福德学院兼职讲师;2009.9.-至今 东南大学教授.
获奖情况: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及英国铝业公司全额博士生奖学金 ().英国政府研究基金会 EPSRC UK 研究基金 ().
主要项目: 1. 钛合金在牙医上的应用: 超塑性成型与数值模拟.2. 高强度7000系列航空铝合金的结构性能模拟及预测.3. 高强度铝合金开裂机理研究.
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余篇其中论文余篇
姓名:李宗津
联系方式:zongjin@ust.hk Tel:025-
李宗津:男,东南大学特聘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国家973项目&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93年于美国西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西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2年获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学位。美国混凝土学会(ACI)中国分会创办主席,ISO TC 71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委员会成员,欧洲混凝土结构防火设计Fib工作组成员,美国ACI会员,香港工程师协会材料分会委员。Journal of Concret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顾问编委(),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ncret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Solids、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The Ope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Journal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orea Concrete Institute的编委。
研究领域:混凝土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界面特性、应变硬化行为,混凝土断裂力学,土木工程非破损测试(包括声发射、红外、冲击波等),挤压法生产先进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功能材料(包括水泥基压电传感器等)。
联系方式:, Tel: 025-
研究方向: 混凝土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界面特性、应变硬化行为,混凝土断裂力学,土木工程非破损测试(包括声发射、红外、冲击波等),挤压法生产先进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功能材料(包括水泥基压电传感器等)。
姓名:廖恒成
联系方式:hengchengliao@/025-
研究方向: 1 合金的凝固过程与控制;2 先进金属材料;3 功能陶瓷纳米薄膜的制备与应用
姓名:林萍华
联系方式: 林萍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铸造专业,同年留校任教。1982年获南京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86年&1988年和1992年&1994年两度公派赴日本留学,1994年3月获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东南大学院党总支书记、学院主任,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现任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兼任国家教育部工科材料加工工程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校金工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行为和智能化结构,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稀土锰学院化合物的特大磁电阻效应、生物组织功能和生物降解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20多篇,EI收录30多篇。ISTP收录5篇,编写了2部教材。
姓名:刘玉付
职称:教授、博导
/ 办公室:材料楼528室
1966年出生。1982年9月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入学
1992年4月至1995年9月,日本国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9年4月至2004年3月,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主任研究员
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美国Brown University博士后
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
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副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物质材料研究机构顾问研究员)
2009年底至现在,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耐高温复合材料与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2)、热力耦合、高温氧化、电磁波传播、高速冲击等复杂环境作用条件下的高温材料结构和性能演变;
(3)、碳纤维、多元无机纤维的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
本课题组注重跨课题组的横向联合,与国外多个实验室联系紧密,目前主要承担国家级纵向课题。欢迎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来访交流,同时欢迎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固体力学等学科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同学报考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主要科研项目
2010年以后:
1、 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核心技术课题。项目负责人
2、 东南大学人才引进。项目负责人
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与热障涂层、高性能无机纤维。
姓名:缪昌文
缪昌文,男,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学术带头人。年月自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的性能分析与研究;年月进入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混凝土制品工艺室工作,主要研究混凝土制品的成型工艺;年月作为访问学者赴丹麦科技大学留学,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年月回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开展混凝土外加剂及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先后担任建材所副所长、所长、建科院副院长、院长。
缪昌文同志是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江苏省&&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建设部特聘专家,被评为江苏省首届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南京市十大科技功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人才奖和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
多年来致力于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工程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项、一等奖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共项。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项;出版专著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被、和收录余篇次。主持完成的&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可将混凝土路面修复通车时间缩短至~小时;率先发明了第一代接枝共聚物混凝土外加剂;发明了混凝土自浇筑成型起就可分阶段全过程自动测试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早龄期毛细管气压的试验系统,建立了水泥基材料的变形与开裂评价方法。对混凝土微结构形成理论、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机理等均进行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
要求:每年招收名博士生,不招硕士生。研究方向:
、混凝土微结构调控机理;
、混凝土耐久性及其评价方法;
、混凝土裂缝成因机理及改进措施;4、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
研究方向:1、混凝土微结构调控机理;2、混凝土耐久性及其评价方法;3、混凝土裂缝成因机理及改进措施;4、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
姓名:潘钢华
党派:中共党员
联系方式:Email:ghpan@ 潘钢华,男,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1992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01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访问研究。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研究、产品开发、建材产品检验和试验等工作。主讲《热工基础及设备》、《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功能材料》和《水泥基复合材料》等课程。研究领域涉及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纤维水泥与混凝土、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商品水泥砂浆及其外加剂、特种砂浆、石膏砂浆及其外加剂、建设工程检测技术等方面工作。主持编制了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预拌砂浆技术规程》(DGJ32/J13-2005)(2005年);编写教材《土木工程材料》(2001年)。作为课题主要研究成员,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一项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1)高性能水泥基材料;(2)新型土木工程材料。
联系方式:电话:025-,Email:
潘冶,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铸造学会复合材料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铸造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曾先后赴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和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赴日本Ahresty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 目前主要从事先进金属材料的制备与组织控制,非晶与微晶材料,功能性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9项,其中高强度材料与控制凝固复合材料方面的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半固态合金制备与组织控制关键技术获欧洲和日本专利各一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
研究方向: 从事先进金属材料的制备与组织控制,非晶与微晶材料,功能性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姓名:钱春香
党派:中共党员
联系方式:cxqian@,(025) 钱春香 ,女,浙江桐庐人,1966年3月生,中共党员。1981年9月入南京工学院学习,1985年7月获工学学士学位后,留校继续攻读免试硕士研究生,1988年4月获东南大学工学硕士。1988年7月入南京化工学院师从唐明述院士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7月获工学博士。1991年7月起在东南大学工作,分别于1993年12月和1997年5月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2000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曾于 1995年8月至1996年2月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1月至1999年3月在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于年赴美国短期学术访问。
1996年5月至2002年10月任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现为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绿色建材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行业高峰人才、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此外,任RILEM TC-DSC委员、江苏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委员、纤维水泥与混凝土委员会委员、南京硅酸盐学会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土木工程学会理事、《硅酸盐学报》和《东南大学学报》编委。
近年来,钱春香老师面向现代交通技术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和省部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结合大型桥梁、大型隧道和地铁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结构混凝土长寿命化和功能化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混凝土耐久性机理和增强技术、混凝土表层强化新材料新技术、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环境协调性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南京长江隧道、南京玄武湖隧道、南京九华山隧道、苏州独墅湖隧道、无锡蠡湖隧道、安庆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南京地铁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应用带来直接节约建设成本5000万元以上,因耐久性和环保性提高带来的间接效益则更大。其中10项成果经省部级技术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授权发明专利4项,受理专利9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2篇,EI收录46篇。出版著作4部,培养研究生45名。并在节能环保型高分子土建材料、微生物技术应用方向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次(2007)、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2006)、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三等奖一次(2006)、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次(交通部2006)、南京市和南通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四次、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此外,还曾获得2003年度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06年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负责人)。
目前正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突出骨料因素和温湿度历史的高性能大坝混凝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交通部西部交通计划项目&桥梁结构表面防护耐久性材料的研究&、 南京市重点工程科技攻关项目&南京长江隧道结构耐久性及混凝土材料综合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
研究方向: (1)环境友好的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2)材料、环境和能源微生物技术(3)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的环保性有机和高分子材料(4)绿色节能建筑功能材料(5)其他详见http://jc./
姓名:秦鸿根
党派:中共党员
职称:教授级高工
联系方式:qinhonggen@/025-1978年8月大学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系建材专业; 1980年7月东南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学位进修班结业; 1987年10月晋升为工程师; 1993年11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96年7月被江苏省教委授予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002年12月任硕士生导师; 2004年4月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业绩: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与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建筑材料测试技术等。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主持了江苏省交通厅科研项目《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在斜桁连续梁桥中的应用研究》、安徽省重大工程项目《蚌宁高速公路特大桥预应力箱梁高性能混凝土与孔道压浆料制备技术、性能与应用研究》、江苏省交通科研项目《皂河三线船闸工程抗裂耐磨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技术、性能与应用研究》、《混凝土外加剂对混凝土长期耐久性影响与关键应用技术研究》;分别参加了南京长江二桥、江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和南京地铁等重大工程项目、皂河三线船闸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发表各类论文计70多篇。
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与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建筑材料测试技术等
党派:中共党员
联系方式:E-mail:,办公电话:(025)
孙 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Syracuse University 与J. A. Mandel教授合作完成了美国NSF项目&钢纤维混凝土界面有限元分析及断裂特性的研究&。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东南大学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水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桥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沙钢集团学术委员会委员、《硅酸盐学报》国际顾问编委会副主任、《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编委会委员、《混凝土》编委会主任、《建筑材料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特邀顾问、东南大学&创斯达集团UHPFRCC研发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硅酸盐学报》副主编、英国《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学报编委、南京市硅酸盐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孙伟教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现代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性能、理论和应用;国防防护工程材料的抗侵彻与抗爆炸及其动态效应的分析;在力学与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寿命预测新理论及新方法;工业废渣资源化和高效能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新型相变储能材料和水泥基智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基本理论及功能效应研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共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失效机理研究&、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中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973项目&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在碱-集料反应与其它破坏因素协同作用下的损伤失效过程与机理&的专题研究;并承担和完成了与土木工程材料相关的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南京第二长江大桥工程、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南京地下铁道工程、苏通大桥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军工项目等。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第一发明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得奖人),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五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她与她的学生合作共发表论文350多篇,其中被SCI、EI及ISTP共收录190多篇次。培养博士生39人,硕士生42人。目前正在主持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高及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动态效应研究&、交通部西部项目&跨江海大桥结构混凝土损伤劣化机理及提升技术&、泰州大桥、苏州地铁等有关土木工程结构材料及寿命预测的工程项目、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型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研发及特种功能形成机理的研究等各类项目。为加强学科建设,积极与国外、境外有关大学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和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近几年来与美国密歇根大学A.E.Naaman教授和V.C.Li教授、美国西北大学S.P.Shah院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N.Banthia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H.W.Reinhardt教授、荷兰得尔菲特工业大学P.Stroeven博士、意大利帕尔马大学Andrea Carpinteri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李宗津教授和梁坚凝教授等签订了协议,开展了国际和境外科技合作及联合培养博士生,促进了国际信息交流、学科建设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研究方向: (1)高性能现代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2)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3)国防防护工程材料的抗侵彻与抗爆炸特性及高动态效应机理;(4)在力学与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评价和服役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5)工业废渣资源化和高效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技术;(6)相变储能材料和智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功能效应分析。
姓名:王继刚
联系方式: 025- (办);
1973年12月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国La Fondation Franco-Chinoise pour la Science et ses Applications (FFCSA)基金会博士后。 8,3期间,在法国 &Ecole Nationale Sup&rieure de l&A&ronartique et l&Espace (法国国家高等航空与航天学院,SUPAERO)任客座教授。
200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工艺专业,同年9月进入东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4年4月晋升副教授,2007年以副教授晋升博士生导师,2009年4月晋升教授。2004年入选&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
学术兼职: 中国硅酸盐学会江苏省分会会员,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加工应用专委会会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工程塑料应用》等期刊编委。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
科研经历: 先后参与完成&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型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子课题&HT-7U用高性能炭基复合材料的研制&、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粘胶基炭纤维上浆剂研制&、总装备部预研课题&高密度器件散热材料&等多项重大课题,以及Airbus公司委托课题&Contribution & la mod&lisation des dommages structuraux dus & l&impact de glace&等项目的研究。 此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7401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人才课题(BK2004409)、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号)等课题的研究。
研究方向:新型炭材料、梯度功能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陶瓷材料。
姓名: 王增梅
党派:中共党员
年月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
期间,先后于韩国,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大阪大学从事半导体薄膜、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研究工作;
受聘于东南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年评为博导;
参加省部级项目项,目前作为负责人正承担科研项目:1、新型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CLBO的结构控制及晶体生长和性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非线性光学晶体CLBO的微结构控制及对性能的影响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科研专项基金(39)至今已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篇,第一作者或作为通讯作者论文篇。被收录篇,被引用余次,其中他引次;被收录篇;被收录篇。国际会议论文发表十余次。
研究方向:(1) 光电功能单晶、薄膜的制备科学与技术(2) 单晶、薄膜的性能表征、器件设计以及应用研究
姓名:吴申庆
联系方式:/025-
吴申庆 ,男,1946年出生于上海,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学会常务理事、复合材料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颗粒学会副理事长,&特种铸造和有色合金&杂志编委会副主任,&铸造&,&机械工程材料&&现代铸铁&等杂志编委等。197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铸造专业本科。曾在工厂从事了八年技术、管理工作。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铸造专业研究生,师从舒光冀教授。 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东南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金属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热加工过程中的表面及界面现象。曾主持完成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应用基础项目及与港、台地区合作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锡铅焊料抗氧化添加合金&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已在10多个省市及台湾省得到推广应用。&八五&攻关项目成果&陶瓷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活塞的批量生产。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纳米颗粒增强气阀钢,原位反应超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以及新型铸造复合材料的应用开发等。近年来吴申庆教授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金属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复合材料学报,摩擦学学报等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及在美,英,日,俄等国家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次,被国内外同行以及博士学位论文引用约50篇次。作为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结合科学研究工作为国家指导或协助指导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学位,目前指导3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开设过&合金物理化学&,&金属材料热力学&, 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材料科学导论&,&复合材料&,&新材料专题&等本科生课程,为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编:211189电话:(025)(O),E-mail:
研究方向: 新型金属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热加工过程中的表面及界面现象
党派:中共党员
联系方式:xuefeng@/-21 一、教学工作目前承担着本科生的材料科学基础和研究生的固态相变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研究生15人,其中9人已授学位。 二、科研工作近五年来,申请者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苛刻环境下应用的特殊钢铁材料以及高性能镁合金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 1、承担项目(1) 镁生产关键工序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应用,课题第三承担单位负责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 气浮法镁合金冶金渣中稀散元素铍及镁等资源综合回收技术开发与应用,课题第二承担单位负责人,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3) 超细TiC颗粒弥散强化钢铁基材料及其应用研究,,组长,国家863计划项目,(4) 镁及镁合金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2006BAE04B07,主要参加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 原位合成纳米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BK2001403,负责人,江苏省创新人才基金项目, (6) 耐热镁合金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副组长,国家863计划重点资助项目,(7) 镁合金真空蒸馏再生技术的应用,BG2004011,技术负责人,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8) 高性能镁合金研究与产业化,BA2005004,主要参加人,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9) 用于聚酯切粒动刀的TiC颗粒增强不锈钢复合材料,05C,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技术负责人,(10) 江苏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BM2006002,主要技术负责人,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 纳米复合材料的低温超塑性与变形机理研究,,主要参加人(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12) 原位合成陶瓷细颗粒弥散强化铸铁汽车气缸套机产业化,BE2005088,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参加人(3),(13) 轻质高强合金材料,BE2002001,主要参加人(3),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14) 新型工程镁合金关键技术基础,BK2004208,主要参加人(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 镁合金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主要参加人(3),南京市科技招标项目,(16) 提高注水泵液力端易损件寿命研究,,负责人,企业委托,(17) 化纤设备切粒动刀研制,,主要参加人(2),企业委托, 2、成果&O 发表文章七十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约40篇;主编出版教材2部;&O 成果鉴定5项,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O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其中已授权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O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
研究方向: 1、高性能镁合金;2、TiC强化金属材料;3、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4、高强高导铜合金;5、无铅焊料等
联系方式:Email: yujin@/Tel: 025-
于金,女,日出生,山东临沂人。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198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冶金系,199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材料系,并获博士学位。主要工作经历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期间在东南大学出版社机电编辑室、图书馆科技查新中心工作。1994年任副教授,2008年获得博导资格。 2002年获东南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2006年获东南大学&第二届民主党派&科教之星&&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东南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姓名:余新泉
党派:中共党员
联系方式:Tel:,Email:
余新泉, 男, 1964年12月生于浙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制品》杂志编委,江苏省&青蓝工程&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科研方面:研制的&MW级风机用轮毂等金属部件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等7项,在《Mater. Sci. and Eng.》,《Mater. Sci. & Tech.》等国内外学术刋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方面:获江苏省教学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教材《材料力学性能》1本。科研方向:(1)金属表面的微纳结构构造和仿生性能研究;着重开展工程领域中最为常用的金属材料钢铁、铝、铜、镁等表面微纳结构构造技术和机理研究,获得具有超疏水、自洁净、耐腐蚀等特性的金属表面,应用于相关工程领域的特殊场合。(2)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和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主要开展应用于核电、风电、大型数控机床、高速铁路、海水淡化等重大装备和工程领域中的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相应产品的研发。(3)超导材料的制备技术;着重针对MgB2超导材料的线材制备技术和相关机理开展研究,开发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超导制品,并应用于超导储能、超导电机、超导限流器等重大领域。(4)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应用;着重针对国防工业领域的应用要求,开展轻质高性能金属陶瓷的制备工艺和机理研究,研发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产品。欢迎有志于从事上述研究方向的学生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更欢迎有志于硕博连读的学生报考。联系方式:Tel:,Email:
(1)金属表面的微纳结构构造和仿生性能研究
(2)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
(3)超导材料的制备技术
(4)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应用
姓名:张亚梅
党派:中共党员
职称:教授、博导
联系方式:025-, Email:
张亚梅,女,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现为ACI CC(美国混凝土学会中国分会)理事,SAC(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注册ISO TC71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再生混凝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化学分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理事。《混凝土与标准化》编委, ASCE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 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弹性混凝土,高性能型材,节能材料,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LCA),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姓名:张云升
张云升:男,1974年11月生,200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5年内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究者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专题1项、国家973二级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防科工委前期预研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1项青年启动项目、1项重大预研项目)、...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属材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