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转变厌学的高中生厌学怎么办学生?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如何解决中学生厌学的问题?
在中学,初中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将十分严重。你是幸福的,我才是快乐的,对于老师来说,学生的幸福成长才是老师的最大的快乐。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使我感到压力最大的是对厌学学生的转变工作。
通过这几年的调查与分析,厌学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自身因素:由于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身在曹营心在汉”,认为上学简直就是在坐牢,浑身不舒服。2.人为因素: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与诱导,在精神生活上不断丰富的今天,一些精神垃圾也刮进了校园,学生幼小的心灵抵抗不住,个别同学放下了学习,走近了社会。3.家庭因素:家庭破裂,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父母的关心,他们仇恨社会,于是放纵自我,经常出入网吧,台球室等场所,对学习置之不理。
针对以上原因,全社会都要负起责任,那么我们班主任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树立大学习观,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兴趣并非天生就有,特别是有逃学、厌学行为的孩子的学习兴趣已经淡化,要使孩子学习兴趣萌发和强化的确不容易,引导学生树立大学习的观念,笔者认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唱歌是学习、打球是学习、练字是学习、画画是学习,只要用心,一切皆可学习,只要快乐,一切皆可学进。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能够愉快的生活,轻松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要从小做起,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原则是可以指导,但决不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责任感和独立性。让孩子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和大脑,不搞疲劳战术,以质取胜。
  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他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对学生来说,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等,都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古代有句名言叫“学源于思”,就是说求学问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思维角度说,独立思考主要指思维的独立性,包括独立的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包括课本),不企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有利于搞好现在的学习,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将来的学习乃至终身的事业奠定基础。
2、认真倾听的习惯。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
三.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后进生通常受家庭离异或不和因素影响而思想偏激、行为怪僻,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应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了解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这比关心他们的成绩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教师要用真诚、善意、实在的语言唤起他们心中的希望,使他们感受温暖和爱。我班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经常在科任课上搞恶作剧,一开始我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可他却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经过了解,知道原来他父母离异,他母亲靠打零工维持两人的生活,亲戚朋友都“敬而远之”。使他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于是我发动学生对他在经济上和学习上给予相应的照顾,我相信我能用爱心去抚平他心灵的伤痕。我们教师评价学生应全面衡量,有些后进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特别好,我们只要能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他们是不会厌学的。
四.爱心对待家庭破例的学生
作为班主任应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的表现,学习情况等,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面对一些单亲的或父母离异的学生更应给予照顾,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五.提高授课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在组织教学、把握教材难易度、授课语言艺术等方面注重经验的积累,避免“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等注入式教学。教师既要不以“权威”自居,耐心地指导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又要以自身的人品、才学、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提供有效、优质的服务。
至些,我们班没有一个因为厌学而辍学的学生,我的班主任工作也正在用“心”进行着。最后,我想用我们班的班训来结束,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前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本课题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政策思想的指导下,以&多元智力理论&、&非智力因素理论&、&认知主义与人本主义&等为理论依据,以我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和实验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发现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和普遍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缓解学生的厌学心理,求证实践活动对缓解学生的厌学心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课题名称:《开展实践活动,缓解初中生厌学心理》
研究者: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教育领域却在诸多方面发展滞后,没有很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存在的很多问题需要教育者去思考,去研究,去探寻。
厌学是初中生中最普遍、有严重危害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调查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为10.7%,而高中生仅有4.3%。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讨厌学习,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严重的会导致旷课、逃学,甚至辍学。厌学情绪像一种瘟疫,容易滋长和蔓延,相互传染,最终会扩大厌学面。所以,不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个体成长,人才培养,将造成严重后果。
国家教育部门早就意识到&厌学&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解决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从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积极推动课程改革,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厌学行为。
本课题就是为适应这个背景提出的。
我校地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城乡结合部,创办伊始,学校就确立&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由于生源多数是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当地人,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存有足够的钱,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不介意;一部分学生来自进城务工的家庭,流动性大,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较窄,学习习惯较差,家长早出晚归忙于务工,几乎没有时间重视孩子的教育;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子女,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孩子寄养在亲戚家或者随爷爷奶奶生活,家庭教育匮乏,精神空虚。因此,学生厌学、弃学现象非常严重。
为此,我校开展了&实践活动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积极影响&的课题研究,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取得了实效,创出了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价值及评价
此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大价值。
通过调查、研究、实验,真实揭示初中学生厌学状况,以警策人心;探究学生厌学的诸多原因,辨症施治;以实践活动作为突破口去缓解学生的厌学心理,检验这一应对策略的有效性;&以人为本&,寻找适合该类群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便于积极引导;创造出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对学生和家庭而言,通过调查、观察,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找到矫正厌学情绪的方法,重新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积极主动地迎接各方面的挑战,让他们的家庭更为和谐。对学校及教师而言,课题研究能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对社会而言,以此课题为发端,对于办好人民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
二& 国内外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未检索到直接讨论&厌学(be weary
with school, be disgusted with school ,dislike of school)&的资料。
本研究并未对国外学生厌学问题展开深入的文献研究,并且认为,对我国当前阶段初中学生的厌学状况、成因和对策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他国的相关研究只是作为宏观的视野和思维背景来使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文献研究发现,国内3篇硕士论文和10篇左右的期刊论文在研究学生厌学问题方面取得了值得重视的初步成果,本课题组将其作为研究起点。
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一般倾向于针对厌学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的综合研究:
周晶晶等[1]在《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中描述学生厌学的某些行为特征,调查了学生的厌学比例,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厌学与教师和现存教育制度相关;符秋韵[2]揭示了中小学生厌学率随年级上升并且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兰靖、张念蒙[3]的《隐形辍学论》所界定的隐形辍学学生群中实际上还包括有学籍但心不在焉的&准辍学生&或&学困生&,两个群体相加,厌学者的人数规模超过七成。随年级增高而不断蔓延,初二是厌学学生人数剧增的高危年级。
刘银元[4]的研究表明,学生厌学实际上是对以学校课堂为传播环境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流文化的消极态度的表现,社会上的官本位文化、大众商业文化、严厉的学校制度文化、放任自流的家庭文化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等助长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与行为。另有研究则表明,农村学生的不利的家境、所处的地区社会经济发达水平和文化环境是其厌学的深刻社会根源,初中生大面积厌学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场社会悲剧。
方双虎[5]关于初中学生乐学与厌学的对照研究表明,学生的乐学与厌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优劣,厌学现象的产生并不能归为智力水平的差异。着眼于对学生主观根源的一些研究表明,厌学学生常表现出敏感、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易疲劳、抑郁、焦虑、稚气、表达自身感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不安全感、继发情绪紊乱、过分的行为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个性缺陷和人格障碍,女生更为突出。
方双虎[6]的研究还揭示了学业成就因素与厌学、乐学态度的高度关联。对某些学科门类的课程学习困难的研究则表明,学生厌学与这些课程的知识类型特征和学生本人的认知风格等有密切关系。就厌学对策展开的研究集中于阐述改进学校教学、家庭教育环境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见解,有人提出&用行为主义方法纠正学生的厌学行为&,有人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的对策更有利于克服厌学情绪;有人倡导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学经验,有人认为需要从网络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中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有人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三)&&相关领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的理论依据
& &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开启了看待学生智力发展的新视角,每一个学生无论&聪明&与否,都存在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智能,都有可能获得成功;非智力因素理论强调如何&对所有学生提供适时、必要的帮助&,这些理论与认知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7]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9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一种是语言智力,即我们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一种是逻辑或数学智力,即我们推理和计算的能力。其他七种智力是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或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却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如果考虑这些差异,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同时兼顾多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并提供有利于多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个人的多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多元智力理论充分关注到个体的差异性和评价的多元性,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获得不同方面的成功,从而缓解失败带来的厌学情绪。
2、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能力和能力之外的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在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明显地涉及到动机、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布鲁姆的大量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在于后天习惯方面造成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速度方面。如果对所有学生提供适时、必要的帮助的话,那么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这表明,智力因素影响教学质量只是一个速度的问题,并非决定因素。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对所有学生提供适时、必要的帮助&。
教学实践表明:实践活动是&适时、必要的帮助&方式之一。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就是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是调动理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氛围、学习评价等因素的作用。既能鼓励学生在课内认真学习,又能延伸至课外补充完善所学知识,即&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
尤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在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发展运用能力的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缓解厌学心理以促进教学的成功。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等待,学会欣赏学生潜在的价值。
3、认知主义与人本主义[8]
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在反对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是把学习看作是形成刺激反应的机械联结,主张反复强化训练,反复刺激,以接受知识。这一观点长期影响着基础教育。适当的训练并没有错,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过分强调长期的反复的机械性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
而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两者都强调学习的内发性和主动性。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头脑中认知结构发展和完善的结果,&学习不决定于对刺激&反应的强化,而决定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适当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中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追求的内部心理变化的结果。
早期的认知主义无论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还是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论都认为只有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主张。建议教师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人本主义则在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助产师、催化剂。
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也重视学习的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人本主义也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应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促进个性化和发挥潜能,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积极、愉快、适应社会发展和健康的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强调创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强调学习的过程和让学生学到真实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由于长期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教师满堂灌、学生反复练&这一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极少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评价的多元性,没考虑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滋生失败情绪,产生厌学心理。
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核心思想,可作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主要过程、活动简述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希望达成三大目标:
近期目标:证明实践活动对中学生厌学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立学生学习心理变化跟踪档案,从理论层面到教学实际,证明实践活动对中学生厌学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初步证明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中期目标:在各科教学中贯彻实施系列的实践活动& 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阵地,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亲身体验,切实贯彻学科实践活动,深层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
长远目标:课题得到更大范围和更长期的推广运用,真正显现应用价值& 课题在全区、武汉市甚至全省得以推广实施,以5~10年为期,成为影响我省几代人的教育行为,进而推广至全国,显现本课题的深远价值。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2、对&厌学&的研究
对&厌学&内涵的界定& 本课题指的&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或冷漠态度,表现出逃避行为的心理问题。轻者,对上学不感兴趣,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不能集中,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重者,觉得学习就是一种折磨,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学生对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科失去了兴趣而不愿学习,绝大部分文化课学习成绩很差且抱毫不在乎的态度,这些状态均可认定为厌学。
&厌学心理&的成因& &本课题尝试从学校教育、教师行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课程设置与开发等方面探究&厌学心理&的成因,为寻找缓解&厌学心理&的策略提供&病理参照&。
3、对实践活动的研究& 本课题重点研究实践活动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积极影响,即构建初中实践活动的系列,在初中生中进行实验、论证,作为缓解学生&厌学&心理的&良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把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作为人的实践对象不再是与人无关的东西,而成了人的意识、人的生活、人的存在的一部分。总之,实践本身就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的目的、需求、情感、智慧等融入自然,从而塑造了属人的人为自然。
本课题组构建的实践活动系列,即初中阶段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
初中阶段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在课堂上开展的学科实践活动和课外开展的学科实践活动、综合性的学科实践活动。具体体现为: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情景演练、思维方法训练、识记训练等训练活动,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实验操作,学科兴趣小组的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等。
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德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军营、走进社区、向先烈学习、为灾区募捐、向雷锋学习等系列活动;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如自然科学探秘等实践活动,光谷的大气质量、光谷水自然保护、光谷的经济发展之路等等。
总之,教师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对初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形成积极干预、积极影响,以期对初中生的厌学心理起到缓解、矫正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进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7月)
(1)成立课题组,拟订方案,同时作好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
(2)学习理论,运用调查法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并分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3)设计课题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启动课题研究;
2、实施、探索阶段(2007年7月&&2008年12月)
(1)按设计的课题方案全面实施; 
(2)运用理论为先导的策略,指导课题深入研究,保证课题的发展;
(3)抓住实践课、公开课、研讨课的机会,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补救,调整方案。
(4)采用调查问卷法,及时发现问题,了解课题实施情况,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积累素材。
(5)在加强常态研究的基础上整理个案和范例集。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横向比较:学习能力与态度的对比、学习综合素养的对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对比。
(6)&教师运用个案研究法,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
3、总结、反思阶段(2009年元月&&2010年12月)
(1)&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和有关理论书籍,了解专家和同行教师的做法,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开阔视野,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措施。
(2)&总结经验、做到好的成果及时推广。
(3)&对搜集、积累的信息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4)汇集研究资料,接受专家鉴定。
&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活动
1、调查分析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课题组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问卷调查统计为基础,针对重点学生运用家访、谈心、观察等方法,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对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是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基础,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教育领域的学生厌学现象,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去理性的思辨,学生自身的原因(内因)应该是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学生厌学产生、加剧发展的根本所在。课题组通过分析发现,社会、学校、家庭的原因是对学生在厌学问题上起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课题组于2007年对100名学困生的厌学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列前几位的是:课堂没有趣味(占72.3G)、不想学(占32G)、不知道怎样学(占24.5G)、不喜欢某些学科(12.4G)。
厌学心理的形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有六大因素:思想认识淡薄,动机不明,动力不足;没有良好习惯,学法不当,能力不强;意志品质薄弱,畏惧困难,信心不足;天性贪玩好动,难挡诱惑,控力不强;身心发展失衡,心理矛盾,协调不和;无正确人生观,人生如梦,责任心不强。外因呈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对学生的厌学心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值得关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死板生硬,教师讲授多,学生活动少;课堂教学应试化,缺少生动活泼的形式;教学样式单一化,缺乏精彩丰富的手段;课堂评价功利化,学生难有成就感。学生对单一、单调的课堂产生厌学情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枯燥无味的课堂是滋生厌学情绪的土壤。
一些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缺乏互信、互动,师生关系疏离甚至紧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师生关系失和导致学生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厌弃,甚至发展为对所有学科的厌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是全家的中心,受到百般呵护,几乎有求必应,自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学校环境中,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像家长那样呵护,这就会形成一定的落差,有些孩子在这样的落差中,形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家庭的娇生惯养,使学生与同伴相处、与老师共处的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由于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疏离甚至失和,都会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滋长。
据课题组的调查,家庭原因导致学生厌学,是今年来的新趋势新问题。家庭原因导致厌学情绪产生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家庭失和,二是家庭溺爱,三是家长落后的观念。相比较而言,家庭失和是近年来学生厌学的突出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在学习上存在厌学现象。同样,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的情绪往往处在对父母关系的焦虑和紧张之中,是影响孩子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另外,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许多家庭因为土地转让一夜暴富,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甚至灌输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
社会的负面影响和不良诱惑对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也不可忽视,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网络对学生的不良诱惑等。据我们统计,90G以上的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对网络产生迷恋。其中一部分是先对网络迷恋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另一部分则是先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中找到所谓的寄托和归宿感。尽管辩证法从内外因来分析事物,强调内因的主导作用,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需要我们来引导,所以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们认为通常意义上外因是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在这方面,家庭、学校、社会都责无旁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更应该首当其冲,从转变观念开始,在行动中去落实。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每个学生都有展显自己优点的强烈愿望。因此,我校把开展实践活动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切入口,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科普基地、教育基地,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社会这个百科全书面前,产生好奇、产生疑问,从而对知识充满渴求。迄今为止,我校开展德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军营、走进社区、向先烈学习、为灾区募捐、向雷锋学习等系列活动;组织了科普实践活动,如,光谷的大气质量、光谷水资源保护、光谷的经济发展之路等等;还组织了自然科学探秘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尤其是那些平时在学习中满不在乎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潜能得到释放,改变了学习态度,上课认真了,肯问、肯钻了。
3、开设综合实践课,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综合实践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的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有科学&&综合实践课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空间。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活动能力,更可以对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自信心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很好途径。正如心理学家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各学科教师都开展一定的综合实践课,推出系列活动课程,如语文每个单元之后都进行&综合性学习&,语文组还成立了文学社;科学组的气象观测站、数学组的几何索源、英语组的英语角、历史与社会的快乐网站,还有素描、摄影、影视、篮球、船模、器乐、舞蹈、形体操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展起来了。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不断的认可、激励、赞扬,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节假日期间,教师减少留纸质作业,多布置软作业,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班会课成为综合实践课。传统的班会课是老师一统天下,注重说教,尽管花大力气准备,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如今我校班会课由学生唱主角。每周的班会主题由学生和班主任老师商量,查阅资料、主持、组织讨论等都由自主学生完成,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有极大地提高。如今,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学校在开展每一项活动时都都做到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周密安排,从环境布置、气氛渲染、议程设定、发言内容等,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参与甚至决策。
抓住时令节日开展综合实践课。如&母亲节&,开展&回报母亲&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这一天为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中秋节,向学生布置&传统节日的探源&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把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传统活动变成综合实践课,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和不断成功的机会。春游和秋游时,学校利用这样的机会开展野炊实践活动。学生纷纷了解市场行情,进行精心筹备。野炊那天,他们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挖灶的、提水的、择菜的&&好一派热闹的场面。这些活动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播下了自信的种子。
总而言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厌学往往是由学习动机不足开始,要治厌学,首先要从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入手,解决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心理现象。其次要让学生动起来,参加到各种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的厌学情绪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并逐步根治。
四& 成果及成果分析
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以下可喜的成果:
&(一)&&教师转变了观念
课题组成员乃至全体教师通过学习文献,对学生厌学心理产生和危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及对学生厌学心理的影响有了理论上的指导。课题组成员在思想上达成了以下共识:
1、根据非智力因素理论,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力等对学习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调动、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2、每个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只是要找到学生发挥其智能的触发点。
3、利用多种实践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取长补短,达到团队成员互补的效果。
4、实践活动可以调动教师团队的智能来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
5、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学的关系,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学、交往、对话、审美,使课堂更开放、更民主,厌学情绪将大幅度的缓解。
&(二)&&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实践活动,改变课堂教学流程,变传统的教师传授为学生自主探究,变学生个体思考为学生小组集体合作探究相结合,变学生课堂口头呈现为表演、展示、演板等综合呈现为主,变师生互动为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形成了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组的&自学&&反馈&模式,强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实践的活动的形式予以展示,譬如课本剧表演、演讲、互动问答等;数学组的&三主&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以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主动探究为主要特征,课堂气氛活跃;英语组的&学&&用&模式,在学习过程中,重在实用,在课堂上大声说,大声读,大声对话,大胆游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化组的&三动&模式,动脑、动手、动口,强调实验、实践、实用。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学科实践活动的加强,使课堂发生明显的变化。长期以来学科教学的应试化、教条化使得课堂了无生气,所以尽管厌学情绪产生的源头不尽相同,但是它的汇集、显露却在课堂,课堂的僵化无疑会加剧学生的厌学行为,而课堂的生动活泼则会有效的遏制、减缓甚至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课堂是治理学生厌学的主战场,实践活动则是这个主战场的最有利的武器。
&(三)&&探索出实践活动对学生厌学心理的两大积极影响
学生厌学的心理机理主要是学习兴趣缺失,导致学习情绪低落,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厌学心理会产生以下积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一:实践活动调动兴趣,淡化厌学情绪
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智力、丰富心理重要的推动力。教育活动作为人类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媒介之一,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科目感兴趣,目标明确,就有前进的动力,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就可能淡化厌学情绪。
1、实践活动帮学生捕捉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老师及时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和培养。我校的袁满同学,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带上耳塞听音乐,屡教不改,老师们拿他没有办法,他也多次流露辍学的想法。为了留住这个学生,班主任想尽了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他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也喜欢表演。于是让他担任班上的文艺委员,只要学校开展相关的活动就让他参加。慢慢地他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校园开放日晚会上,他高歌一曲《红旗飘飘》,艺惊四座,一举成为校园明星。这种成就感激发了他的信心,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打消了辍学的念头,在课堂上也一改先前的颓废,开始认真地学习。
2、实践活动帮学生培养兴趣。兴趣的形成固然有先天因素,但后天的引导和培养更加重要。很多成就卓著的人,他们站立的成功之阶并非是自己的最初兴趣所在,而是老师精心培养的结果。初中生可塑性很强,只要方法得当,肯下工夫,兴趣爱好是完全可以培养起来的。
实践表明,大多数人在竞争氛围下的积极参与性远远高出平时,因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抢答比赛,诗文现场背诵比赛,故事内容的复述比赛的,好词佳句的默写比赛,课文的朗诵比赛等等活动,会使本来枯燥单调的教学在学生间相互竞争所产生的热烈,高昂的情绪氛围中得到展实,这种对激励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同学尤其有效,因为它使学习活动更富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参与性,从而引发竞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学生在学校创设的实践活动逐步发现培养了自己的兴趣。我校学生家处东湖开发区城乡结合处,家长缺乏培养孩子特长的意识。学生除了学习,没有特长,学习生活单调枯燥。为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开设了文学社、广播台,组织了舞蹈队、合唱队,很多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团,培养了广泛的兴趣,发挥了特长。例如:在体育加速跑练习中,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我校体育教师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出现了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
4、实践活动为学生保持兴趣。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个体,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还没有成型,情商还没有最终定性,所以兴趣的激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兴趣的保持则是更加重要的。我们不是把实践活动作为权宜之计,而是要不断的坚持和发展创新,不断的系列化和规范化。通过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兴趣不断地推向前进,通过实践课程把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动机固化为学习习惯。
积极影响二:实践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好学情绪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游戏等已融入学生的生活,电视节目也日趋丰富,网络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走出校园,学生身边的诱惑太多,久而久之,厌学情绪就会滋长。因此要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办文学社、广播站、英语角、图书角、光荣榜、优秀作业展、作品展等;举行科技小制作、演讲、歌咏、舞蹈、书法、棋类、体育等文体科技活动及各学科比赛;开设校本教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辟德育基地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性、多样性、开放性活跃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发展、创新、自由、宽松、灵活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学的良好情绪,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四)实践活动大大缓解了学生的厌学状况
通过课题研究,加强实践活动,我校厌学学生明显减少,以下图表是我校从2007年到2010年的学生厌学情况统计。
2007年10月
2008年10月
2009年10月
2010年10月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厌学学生从2007年54G降到2010年的21%。打架闹事的学生人数、打游戏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各方面获奖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全区独占鳌头。家长也更加支持学校工作了,到校询问学生学习情况的家长人数也增多了。学校的总人数逐年增加,前年是998人,去年在校人数是1126人,今年在校人数是1344人(由于师资不够及教室原因,有很多学生没能被接纳到我校就读)。社会评价越来越高,家长们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我校就读就是很好的证明。
五&&成果转化情况及应用前景
我校的课题论文已经在《湖北教育》杂志上做了专题报道,并有多篇课题论文在上面发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负责人郭元祥教授作了点评,郭教授认为我校&围绕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等方面的关系,开展的课题很有意义&。郭教授还认为我们的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有利于降低甚至消解学生的厌学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科学习,研究结果充分显示了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他认为&实践活动之所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厌学心理,是因为实践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学习体验,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教育部国家课标组组长王祖浩教授到我校调研,认为我校教师能够充分遵循新课程理念,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采用探究式的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认识学科实验探究的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课题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校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注重了实践活动,并逐步形成了本学科的教学特色,系列实践活动也逐步形成了体系,这些都已成为我校的特色,并在全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仅2010年,我校的综合实践课程为兄弟学校展示8次,教师送教下校共计13人次,举办全区公开课近20次,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区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同类学校缓解学生厌学提供了借鉴。
六&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本课题研究历时五载,一路风雨,几多甘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信念支撑、考验着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我们为寻找矫治&厌学&顽疾的良策,发动&百名教师进千户&家访活动,走进家长和学生的心田。我们曾为组织一次学科实践活动挑灯夜战,曾为课堂激趣而几易方案,曾为与学生同赏风景欢呼雀跃&&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靠汗水培养。我们的课题研究即将结题,但结题不等于结束,由于教育体制的局限,教育评价机制和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力度有限,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有下列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教师的理论素养亟待提高。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应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学情研究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经常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与分析,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课程设置亟待科学化。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设置课程,着眼学生的终身、长远、健康发展,构建真正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劳动、服务、工作技能的课程体系。开足、开齐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技、信息技术、心理健康课,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学生厌学的心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减负&亟待真正落实。&减负&多年,效果不如人意,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减轻。&减负&和&厌学&成为双重交叉的问题。要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单靠课题研究解决是有限的。课题研究只能缓解学生厌学的心理,要解决学生厌学的根本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改革初中教育评价体系,规范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4、解决学生厌学问题,需要社会的合力。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起来,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创建家校联系平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今后,我校将继续落实推广《实践活动对中学生厌学心理积极影响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高效课堂,促进和深化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和以生为本的课堂观,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设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风和研究创新、追求高效的教风,激活全体学生的学习潜力,激活全体教师的教学潜力,实现减负与增效。
1、&参考文献
[1]周晶晶&唐婉 张颖捷.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与研究[J].网络时代,~34
[2]符秋韵.中小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与对策[J].教坛沙龙,):103~104
[3]兰靖 张念蒙.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J].考试周刊,2008(44):207~210
[4]刘银元.[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方双虎.农村初中学生乐学与厌学的对照研究[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7(6):22~26
[6]方双虎.农村初中学生乐学与厌学的对照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1997(4):19~22
[7]张大均编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72
[8]珍尼特&沃斯(美国)编著.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96
2、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成员名单(不超过12人)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教导主任/中高
负责搜集前沿课题资料及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撰写课题报告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英语教研组长/特级
负责课题指导及英语组课题研究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负责课题研究的协调、审核工作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教学校长/中高
负责学校课题的研究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德育校长/中高
负责课题方面的德育及心理研究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教导副主任/中一
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工会主席/中高
负责科学组课题研究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档案管理员/中一
负责档案管理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综合组组长/中高
负责综合组的课题研究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数学教研组长/中高
负责数学组的课题研究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语文教研组长/中高
负责语文组课题研究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语文备课组长/中高
负责撰写课题报告
另外,下列教师也参与了大量研究:魏萍、周萍、李建梅、李国兵、闵文进、王清秀、周妍、冯蕾。
3、成果情况(包括主要的阶段成果)
与课题研究内容不密切的成果不要列出
出版社及出版日期或发表期刊名称期号或获奖等级及评奖机构名称
《试谈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版第一期
《中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讨》
《成才》2009第十期
《浅谈学生作业问题的处理》
《成才》2008第十期
《探讨有效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成才》2009第八期
《治疗学生厌学的良方》
《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9第八期
《构建实践活动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力》
《成才》2010第二期
《使用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成才》2008第四期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的创新》
《成才》2008增刊
《武术少年拳教学方法》
《武汉市体育教学备课指南》2008年
《魔力盒的制作与运用》
《体育教学》2009第八期
《论习题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
《华章》2010第二十期
《创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2006第七期
《用实践活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9第九期
《实现课题研究实用价值得最大化》
《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9第九期
《实践活动激活课堂&一池春水&》
《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9第九期
《用一分钟给自己鼓掌》
2009年国家级一等奖
《用理解架起沟通的桥梁》
2006年省级一等奖
《师生携手走进网络交往新空间》
2007年省级二等奖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2010年国家级一等奖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活动设计及实践》
2010年区级一等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后感
2007年国家级一等奖
《数学活动课上法之我见》
2009年省级三等奖
《浅议教学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0年市级二等奖
《语文实践活动让雄鹰的翅膀不再沉重》
2009年省级一等奖
《使用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2007年省级一等奖
《创设课堂心理环境,营造课堂气氛》
2008年市级一等奖
《走进孩子的心理》
2007年市级二等奖
《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初探》
2009年省级二等奖
《尊重 信任& 放手& 引导--我再看语文课堂》
2010年市级二等奖
《开展英语课外实践活动,疏导初中学生厌学心理》
2009年省级二等奖
《实践活动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2010年市级二等奖
《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焕发活力》
2010年市级二等奖
《初中生厌学的心理及对策》
2010年市级二等奖
《如何利用活动进行有效的音标教学》
2010年市级二等奖
相关新闻 & & &
& (14-05-12)
& (13-12-20)
& (13-10-17)
& (14-02-07)
& (13-12-17)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支持本站发展,请尽量使用本搜索框
支持本站发展,请尽量使用本搜索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生厌学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