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现状

与台湾关系法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与台湾关系法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与台湾关系法》(英语:Taiwan Relations Act;缩写:TRA)是一部现行的美国国内法。1979年,美国与在台湾当局“断交”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后,美国国会制定此法并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以规范往后的美台关系。因应美台双方交流无法以“国际条约”为之,而以美国国内法形式制订,规范美国政府(对国际无效力),其目的在于取代遭废除的《》。外文名Taiwan Relations Act地&&&&位国内法
台湾关系法于日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联邦政府订定台湾关系法的要旨为:“美国政府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并且也理解台湾内部的独立声音, 但不支持台湾独立。而如何统一以和平方式达成要靠双方进行两岸对话。如果中共当局企图以武力而非对话来达成,美国将提供军事物资使它无法成功。”该法认为,如果中共当局试图通过武力统一台湾,将是对西太平洋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威胁,也是对自由民主世界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根据该法,美国得以在台湾设立“”。
值得注意的是,该法15条延续了所谓《》的宗旨,“台湾”一词仅包括台湾及,而不包含台湾当局实际治理的、乌丘、、东引、东沙、。“台湾关系法”亦未表示美国对台湾主权现状的认定以及未来归属的看法,只是一个规范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法律。
中国政府认为,《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联邦政府在已承诺承认一个中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订《》并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后,单方面违反《联合公报》的精神,为变相与台湾保持军事上的援助,干涉中国内政而颁布的一部美国国内法律。因其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多次尝试以外交形式解决此问题,但由于美国方面不能认真恪守已经签署的“”,因而此事至今仍未能得到解决。而认为,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并不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是具有代表中国的资格的。美国反对中国政府单方面对台湾使用武力,承诺对中华民国提供军事保护,是对自由世界的支持。《与台湾关系法》具有三个主要功能:
一、记载美国对台湾政策的目标,包括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维持台海现状,维持美台商业及文化关系、保障人权与台湾安全。法律中明确指出任何企图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杯葛或禁运)解决台湾未来的作为,均会威胁太平洋和平与安全,美国将严重关切;美国将继续提供防卫性武器给台湾;美国也将抵抗任何诉诸武力,或使用其他高压手段,危及台湾人民安全与的行动。但并未表示,一旦台海发生战乱,美军有义务出兵护台,亦未明确表示,如果台海危机是由台湾方面挑起,美方应具体如何回应。
二、在无外交关系的情况下,维持台美间经贸关系。
三、授权成立美国在台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AIT)以代表新关系中的美方。美国《与台湾关系法》(日)
(经美国国会通过并由卡特总统于日签署成为法律)
本法是为了帮助维护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并通过授权继续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之间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以促进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为了其他目的。
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集会制订。
第1条本法可称作《与台湾关系法》。
调查结果与政策宣言
第2条(甲)鉴于总统已结束美国和它在日前承认为中华民国的台湾治理当局的政府关系,国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本法――
(一)维护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稳定。
(二)通过授权继续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之间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以促进美国的外交政策。
(乙)美国的政策是――
(一)保持并促进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以及同中国大陆人民和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其他人民之间的广泛、密切和友好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
(二)宣布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符合美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并为国际上所关切; (三)表明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样的期望;
(四)认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
(五)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
(六)使美国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
(丙)本法中任何条款都不应违背美国对人权的关心,特别是对大约1800万全体台湾居民的人权的关心。兹重申,维护并促进全体台湾人民的人权是美国的目标。
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执行
第3条(甲)为促进本法第2条规定的政策,美国将向台湾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够自卫能力所需数量的防御物资和防御服务。
(乙)总统和国会应完全根据他们对台湾的需要的判断并依照法律程度来决定这类防御物资和服务的性质和数量。对台湾防御需要作出的这类决定应包括当局为了向总统和国会提出建议所作出的估计。
(丙)兹指示总统将对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威胁并由此而产生的对美国利益所造成的任何危险迅速通知国会。总统和国会应依照宪法程序决定美国应付任何这类危险的适当行动。
法律的适用和国际协定
第4条(甲)外交关系或承认之不存在不应影响对台湾的适用,美国法律适用于台湾应与日以前相同。
(乙)本条(甲)款应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情况:
(一)凡当美国法律提及或涉及外国和其他民族、国家、政府或类似实体时,上述各词含义中应包括台湾,此类法律亦应适用于台湾。
(二)凡当美国法律授权或根据美国法律同外国或同其他民族、国家、政府或类似的实体实施计划、办理交易或进行其他往来时,也授权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根据本法第6条并依照有关的美国法律同台湾实施同样的计划,办理同样的交易和进行其他往来(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同台湾的商业实体订立合同为美国提供服务)。
(三)(甲)迄今或今后台湾根据美国法律所取得的或与台湾有关的任何权利或义务(包括但不限于涉及合同、债务或任何财产利益的权利或义务),都不应因同台湾之间不存在外交关系和承认而被废除、侵害、修改、否认或受到其他任何影响。
(乙)根据美国法律在一切情况下,包括在美国各级法院提出诉讼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事丝毫不应影响台湾当局于日或以前所拥有或持有的、或在此以后获取或赚得的对各种有形无形的财产和其他有价值的东西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或利益。 (四)当美国法律的适用取决于现在或过去适用于台湾的法律或者对这种法律的遵守时,台湾人民所实施的法律应被认为是在这种情况下适用的法律。
(五)在任何行政或司法程序中,本法的任何内容,总统在外交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动,台湾人民和美国之间不存在外交关系、或不被美国承认的事实和伴随的各种情况,都不应被解释为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委员会或部门可据以按照1954年原子能法和1978年防止核扩散法作出事实判定或法律裁决,以拒绝向台湾进行核输出的出口许可证申请或吊销现有的这种出口许可证。
(六)就移民法而言,对台湾得按该法第202条(2)款第一句所规定的方式处理。 (七)台湾根据美国法律,在起诉或被控告的资格不应因不存在外交关系或承认而被废除、侵害、修改、否认或受到其他任何影响。
(八)根据美国法律有关保持外交关系或承认的任何明确的或暗含的要求均不适用于台湾。
(丙)在一切情况下,包括在美国的各级法院提出诉讼时,国会批准美国同到日止被它承认为中华民国的台湾治理当局所签订的并在日有效的一切条约和其他国际协定(包括多边公约)依然继续有效,除非和直到按照法律予以终止。
(丁)本法的任何内容不得解释为支持把台湾从任何或任何其他国际组织中排斥或驱逐出去的依据。
海外私人投资公司
第5条(甲)在本法颁布之时起的三年期间,1961年的援外法第231条未标明的第二段中的第二款关于人口平均收入为一千美元的限制性规定,不应使就有关在台湾的投资项目确定是否需要提供保险、再保险、贷款或保证的活动受到限制。
(乙)除本条款(甲)款的规定外,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对在台湾的投资项目提供保险、再保险、贷款或保证时,应采用适用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同样标准。
美国在台湾协会
第6条(甲)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应按照总统所指示的方式和范围,或者通过(一)美国在台湾协会(以下简称:“协会”) ――按照法律注册的非营利性团体,或(二)总统可能指定的类似的继承的非政府实体,去办理和进行。
(乙)凡当美国法律授权或要求依照美国法律,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商定、履行、实行或保持有关台湾的协定或交易时,此种协定或交易的商定、履行和实施应遵照总统批示的方式和范围由协会或通过协会进行。
(丙)凡哥伦比亚特区的或该协会在该处注册或经营的州或州属行政分区的任何法律、规章、条例或法令妨碍或以其他形式干涉该协会按照本法履行职责时,应认为本法优先于这种法律、规章、条例或法令。
协会对在台美国公民提供的服务
第7条(甲)协会得授权其在台湾的任何雇员――
(一)办理或接受任何人的宣誓、证词、誓词或作证书,并履行法律所要求或授权任何公证人在美国境内能履行的任何公证手续;
(二)担任已死亡的的私人财产的临时保管人;
(三)从事其他行为来协助和保护美国人的利益,如总统指定的美国法律授权在美国之外为领事目的而从事的行为。
(乙)根据本条授权的协会雇员所从事的行为在美国国内应是有效的,并具有同等效力,如同按照美国法律授权从事这些行为的任何其他人所做的一样。第8条(甲)协会及其财产和收入在现在或今后都免予向合众国纳税(但本法第十一条(甲)(三)款所要求的根据与联邦保险拨款法有关的1954年国内税收法第21章所规定的征税除外),也免予向任何一州或地方税务当局纳税。
(乙)就1954年国内税收法而言,协会应被视作该法第170条(乙)(一)(子)、第170条(丙)、第2055条(甲)、第2106条(甲)(二)(子)、第2522条(甲)和第2522条(乙)中所描述的那种组织。
向协会提供资产和服务以及自协会获取服务
第9条(甲)兹授权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按照总统可能提出的条件,向协会出售、借贷或出租资产(包括其中的利益),并为协会的工作提供行政和技术支授与服务。偿付给本款上述机构的费用应归入该机构当前可使用的拨款之内。
(乙)兹授权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按照总统可能提出的条件,获得和接受协会的服务。凡总统断定这些机构获得取协会的服务有助于实现本法宗旨时,获得此项服务,可不顾及总统以行政命令规定的通常适用于这些机构获取服务时的那法法律。
(丙)凡根据本法为协会提供款项的美国政府任何机构应同协会作出安排,使美国总能够检查协会的帐目和记录,并有机会对协会的业务开支进行审计。
第10条(甲)总统或美国政府任何机构经美国法律授权或要求依照法律向台湾提供或接受台湾的任何工作通讯、保证、许诺或其他行动时,此等行动应按照总统指示的方式和范围提供给台湾设立的一个机构,或从这样的机构接受,这种机构须经总统断定按台湾人民实行的法律具有必要的权力代表台湾按照本法提供保证和采取其他行动。
(乙)请总统为台湾设立的机构提供与日以前被承认为中华民国的台湾治理当局在美国曾开办的机构的数目相同的办事处和人员。
(丙)在台湾给予协会及其有关人员类似的特权与豁免时,兹授权总统对台湾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给予为有效执行其职务所必需的特权和豁免(须附以适当的条件和义务)。
受雇于协会的政府人员的分离
第11条(甲)
(一)按照总统批示的条件,美国政府任何机构得将其官员或雇员之受雇于协会者在一特定时间内从政府公职中分离出去。
(二)根据(一)款因受雇于协会而脱离原机构的任何官员或雇员,有权在受雇期结束时重返原机构(或继承机构)担任适当职务,并享有如同未脱离一般的相应权利、特权和福利,但须服从总统可能规定的期限和其他条件。
(三)有权根据(二)款重返原机构复职的官员或雇员,在继续受雇于协会且服务无中断时,应继续参加该员为协会雇用前所参加的福利计划,包括因公死亡、受伤或生病的赔偿抚恤,健康及人寿保险,年度假、病假及其他法定休假,以及美国法律规定的任何制度下的退休待遇,但受雇于协会作为参加此类计划的依据的程度,以在受雇于协会期间应为此种参与付出的雇员工资扣除雇坟拨款均按时交存于该计划或制度的基金或储蓄所者为限。这类官员或雇员在被批准受雇于协会期间,在重返原机构复职以前死亡或退休时,为享受在美国政府任何机构服务应获得的退休或抚恤福利的目的,应视为担任政府公职中的死亡或自政府公职退休。
(四)在制定本法前,任何获准停薪离职而进入协会工作的美国政府机构的官员或雇员,应在服务期间享受本条所规定的福利。
(乙)为了享受退休和其他福利的目的,在台湾雇用外籍人员的任何美国政府机构得将这些外籍人员连同他们积累的津贴、福利和权利移交给协会而不中断其服务期,包括让他们继续参加美国法律为雇员退休所建立的,这种制度是这些人员在转移到协会以前就参加的。但受雇于协会使其能享受退休福利的程度,以在受雇于协会期间应为此种参与付出的雇员工资扣除和雇主拨款均按时交存于该计划的基金或储蓄所者为限。
(丙)协会的雇员不是合众国的雇员,他们在代表协会的时候,免受美国法规第18号第207条的限制。
(丁)(一)就1954年国内税收法第911条和第913条而言,协会付给它的雇员的款项不应被作为赚得收入对待。协会雇员得到的款项不应包括在其总收入之内,并免于赋税,如果这笔款项与美国政府的文官和雇员按该法第912条免税的津贴和福利收入的款项相等的话。
(二)除本条(甲)(三)款的规定外,在受协会雇佣期间所作的服务不应构成国内税收法第21章和社会保险法第二号所述的雇佣。
第12条(甲)国务卿应将协会参加为一方的任何协定的文本递交国会。但是如果总统认为,立即将某一项协定公布于众会有损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则不应把这样的协定递交国会,而应在适当保密要求下递交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和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保密要求只有在总统通知时才能解除。
(乙)在(甲)款中所堤“协定 ”一词包括:
(一)协会与台湾治理当局或台湾设立的机构之间缔结的任何协定。
(二)协会与美国政府任何机构之间缔结的任何协定。
(丙)由协会自己或通过它达成或将要达成的协定和交易,需遵守同样的向国会报告、由国会审查和批准的规定和程序,如同这些协定和交易是由协会所代表行事的美国政府机构自己达成或通过它达成的一样。
(丁)从本法生效之日起的两年内,国务卿将每6个月向众议院议长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递交一份报告,叙述和回顾美国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关系,指出对政党商业关系的任何干预。
规章和条例
第13 条兹授权总统制订他认为合适的规章和条例,以贯彻本法的宗旨。在本法生效之日起的3年内,应将这些规章和条例迅速递交众议院议长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但此种行动并不解除本法所加于协会的责任。
国会的监督
第14条(甲)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以及国会其他有关委员会应监督――
(一)本法各项条款的执行情况;
(二)协会的工作程序;
(三)美国和台湾之间继续保持关系的法律和技术方面;以及
(四)美国有关东亚的安全和的执行情况。
(乙)上述各委员会应酌情向各自的议院汇报它们监督的结果。第15条为本法的目的― ―
(一)“美国法律”一词,包括美国或其任何行政分区的任何法规、规章、条例、法令、命令或法院的判决。
(二)按照上下文的需要,“台湾”一词包括和澎湖列岛,这些岛上的居民,依照在这些岛上实施的法律建立或组织的公司、其他实体和协会,以及美国在日前承认为中华民国的台湾治理当局和任何继承的治理当局(包括行政分区、机构和所属的执行机构)。
拨款的授权
第16条除了为实施本法规定而提供的其他款项以外,兹授权在1980年财政年度拨给国务卿为实施本法规定所必需的款项。这些款项在用尽之前业经授权随时可以提取。
第17条如果本法的任何条款或者它对任何人或情况的适用被认为无效,这将不影响本法的其余部分及其对任何其他人或情况的适用。
第 18条本法自日起生效。
日批准。美国政府盘算多时的又一轮对台军售,21日终于出笼。尽管这次没有出售某些右翼势力和台湾当局一直叫嚷的F-16C/D型新型战机,而是代之以对台湾现有F-16A/B型战机升级,以“维持中美关系的微妙平衡”,但新的军售仍然不改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性质,它损害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理所当然地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曾经明确承诺,美“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出售武器的政策”,“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30年都快过去了,对台军售,不但没有“最后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售台武器规模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先进。一个自诩为信奉法治的国家,拿国际承诺当儿戏,背信弃义至此,这在国际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美国辩称,他们是基于1979年美国《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军售的。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是一些不甘心丧失既得利益的势力,为牵制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而培育的一个怪胎。它公然赤裸裸地声称要给一个主权国家内部某些分离势力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用国内法干涉别国内政,用国内法对冲国际法准则,这是美国的一大发明。公然把一国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准则之上,除了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解释。可以说,《与台湾关系法》从一开始就是非法的、无效的。用《与台湾关系法》作为对台军售的借口,完全是不成立的。  40年前,尼克松总统跨越太平洋,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历史性握手,不仅改变了中美两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今天中美两国相互依存的深度与广度远非当年可比。中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仅将决定两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同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但是,总有人不愿意看到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不愿意看到世界和谐安宁,总想把台湾攥在自己手里,作为牵制中国的一个政治工具。依据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军售就是这种冷战思维与强权思维的典型表现。这显然是脱离时代的、徒劳无益的、害人不利己的。近几来在美国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尽快废除《与台湾关系法》,认为《与台湾关系法》早已不合时宜,与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背道而驰,与中美共建合作伙伴关系的精神背道而驰,也与美国的战略利益背道而驰,这一法律障碍不除,中美关系就难有宁日。  当年,打开中美关系,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的;今天,发展中美关系,实现中美关系健康化更需要大格局、大气魄。与其陷在一个小圈子里打小算盘,作A/B型,还是C/D型的小算计,不如把握历史机遇,以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宏图大略,摆脱某些利益集团的干扰,废止一切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踢开一切阻碍中美关系、同时危害美国根本利益的绊脚石,勇敢地开创一个新的时代。[1]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25日就美国会少数众议员联署提出纪念《与台湾关系法》30年决议案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已向美方提出了严正交涉。[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现状 能不能被台湾维持? |台湾国语推行现状与国语推广方略研究--《南开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台湾国语推行现状与国语推广方略研究
【摘要】:台湾是最先实现国语普及的地区。台湾国语的成功推行为如今两岸顺畅的语言沟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台湾和大陆在经济、文化、商贸等领域的广泛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际工具。而随着两岸合作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由于长期隔阂等原因而产生的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凸显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
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之间存在的差异给两岸语言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交际障碍,在各华语区的语言文化交流以及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和应用中造成了一些困扰。要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提升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就需要各华语地区尤其是大陆和台湾形成较为一致的语言面貌和语言标准,为两岸乃至所有华语区的顺畅沟通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要了解差异,先要了解彼此的语言现状,台湾要了解大陆普通话的现状,大陆也要熟悉和了解台湾国语的现状,两岸语言学者都努力在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的比较中找出差异并寻求对应的规律以建立更为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台湾国语的推行和使用现状进行了勾勒和描述,通过对词典、报刊资料等语言材料的整理和分析梳理出国语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对台湾国语推广的政策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台湾国语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本文写作的缘起以及研究目的、意义和论文框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二章台湾国语推行和使用现状调查,从台湾国语的推行现状、台湾第八次人口普查的国语使用情况分析、实地考察、两岸语音差异和台湾报刊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等几个方面对台湾国语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第三章台湾国语推行的标准,着重介绍台湾国语推行过程中发布和推广的国语标准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第四章国语推广方略研究,对台湾国语现状进行综述,并尝试运用语言规划和应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台湾国语推广的政策及策略,对台湾国语推广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H102【目录】:
中文摘要5-6Abstract6-8目录8-11第一章 引言11-26 第一节 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7
一、课题来源12-14
二、研究的目的14-15
三、研究的意义及价值15-17 第二节 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述17-20
一、台湾地区的研究成果17-19
二、大陆地区的研究成果19-20
三、其他研究成果20 第三节 论文框架20-26
一、理论准备20-21
二、研究方法21-22
三、相关名词解释22-25
四、论文章节安排25-26第二章 台湾国语现状考察26-138 第一节 台湾国语推行的现状26-30
一、政府机构及职能设计26-28
二、国语推行的主要成果28-30 第二节 台湾第八次人口普查的国语使用情况分析30-36
一、台湾民众在家使用国语的总体情况30-32
二、分居住地统计的台湾民众在家使用国语的情况32-33
三、分年龄段统计的台湾民众在家使用国语的情况33-34
四、分教育程度统计的台湾民众在家使用国语的情况34-36 第三节 对台湾国语现状的实地考察36-52
一、电视媒体的国语使用状况36-40
二、教师的国语使用状况40-44
三、公共服务行业的国语使用情况44-48
四、政府机关的国语使用情况48-50
五、语言学者对台湾国语使用状况的看法50-52 第四节 《两岸常用词典》中两岸语音差异的统计分析52-85
一、《两岸常用词典》所收字词的语音差异54-81
二、两岸语音差异的形成原因81-83
三、国际化背景下语音审定原则的调整83-85 第五节 对台湾报刊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85-138
一、四大报纸的简要介绍85-87
二、四大报纸中的词语使用和语法运用87-138第三章 台湾国语推行的标准138-149 第一节 国语标音符号138-142
一、注音符号138-139
二、译音符号139-140
三、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140-142 第二节 《国音标准汇编》142-144 第三节 《国语辞典》和《重编国语辞典》144-145 第四节 《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145-147 第五节 台湾国语标准的特点147-149
一、注重历史传承147
二、注意维护和修订147
三、各标准之间注意协调和配套147-148
四、关注教学和社会应用148-149第四章 国语推广方略研究149-159 第一节 台湾国语现状综述149-152
一、地位和作用149-150
二、官方的推行150-151
三、学校的国语教育和国语的社会使用151-152 第三节 台湾国语推广方略152-159
一、国语推行的理论依据和成功因素分析152-154
二、台湾国语推行现状的应用语言学分析154-156
三、台湾国语推广方略的设想156-159参考文献159-162致谢162-163个人简历16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英;;[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张振兴;;[J];语言学动态;1978年06期
廖秋忠;;[J];国外语言学;1989年03期
汪毅夫;[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吴本荣;;[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季云飞;[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陈颖;;[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王维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赵金铭;;[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赵会可,李永贤;[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沙宗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于思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邢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徐红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李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杨运庚;;[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尹洁;;[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王洁;;[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孙兰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马思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剑;;[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苏剑;;[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匡倩;;[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余克强;;[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魏励;;[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童小娥;;[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孙兰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齐影;;[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刘菲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朱春敬;;[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丽玮;[D];南开大学;2010年
徐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雷;[D];南开大学;2010年
曹迪;[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方清明;[D];暨南大学;2011年
谢倩;[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彭春凌;[D];北京大学;2011年
张金圈;[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任敏;[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袁辰霞;[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雪;[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宋文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姜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马晶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解晓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姜宏楠;[D];暨南大学;2010年
张薇;[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沈惠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程璇;[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杨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平山久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汪毅夫;[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董建辉;[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严奉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王希恩;[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刘小湘;;[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3期
陈宣圣;;[J];世界知识;2008年08期
张旭华;;[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年03期
陈漱渝;[J];台声;1998年04期
赵建群;[J];台湾研究;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磊;;[J];考试周刊;2009年38期
周婷;;[J];文教资料;2011年13期
陈立中;;[J];文史知识;1994年09期
郑亚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4期
安文军;;[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马学磊;;[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3期
卢毅;;[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5期
张向东;;[J];汉字文化;2008年06期
刘庆俄;;[J];汉字文化;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春平;;[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梁尔铭;黄明喜;;[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许长安;;[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毕苑;;[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于锦恩;;[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孙朝奋;;[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苏培成;;[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喻忠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许长安;;[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彭春凌;;[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朱俊玄 商务印书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北京大学 苏培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张晓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李志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周振鹤;[N];文汇报;2008年
陈晓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吴迪;[N];团结报;2011年
曹先擢;[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台湾著名政论家
宋东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沈洁;[N];东方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茜;[D];南开大学;2013年
隋欣卉;[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张哲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熊南京;[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张瑜;[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张金发;[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高群;[D];苏州大学;2007年
刘绪才;[D];南开大学;2013年
袁辰霞;[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齐一民;[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静;[D];暨南大学;2012年
王丽媛;[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刘沛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张岚;[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王丽平;[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张燕妮;[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孙海娜;[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肖隆福;[D];厦门大学;2006年
邬岩姣;[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赵静;[D];扬州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的历史与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