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会怎样解除同事的误会决可以拖延吗

有谁看过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怎么样,可以帮助解决拖延症吗_百度知道
有谁看过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怎么样,可以帮助解决拖延症吗
提问者采纳
可以多看看发展心理学。一直坚持就没问题了。拖延症的解决方法很简单,时间。你只要给自己订个规划按时做表上的东西,日期
看哪本发展心理学好呢
建议可以看哈佛心理学
看哪本好呢
我看看当当有很多
你现在心理学学到什么程度了?
我不是学心理学的
我只是有拖延症
你给自己规定个时间计划表,试试看吧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拖延症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还是靠自己吧,多点心理暗示
简单,潜移默化,给他找个急性子的对象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01.  我从大学开始,做事就开始有拖拖拉拉的情况,老师佈置作业下来有五天的时间可以完成,假如我估计只要一天就可以做完,往往要拖到最后关头才肯动手,如果预计进度不太准确,就得熬夜赶工,再完成不了就得编藉口或拜託同学支援。  我对这样的自己非常厌恶,常常想着自己能积极一点就好了,但每次临事,思维又切换成另一个模式。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现象叫「拖延症」,而且有此困扰的人为数不少。  有人说拖延症纯粹是懒;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病;也有一些研究指出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无论如何还是得想办法解决它。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以及寻找克服的方法,也收获了一点心得,虽然生活琐事上还是有些拖拖拉拉,但至少正事与大事不会耽搁,每天都能固定花时间在上面。我打算在这裡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虽然不知道是不是适用于每个人,但还是希望有此困扰的朋友们能捧个场,别让我自个儿玩。
楼主发言:72次 发图:0张
  02.  首先对我来说,蕃茄工作法是一大救星,它把付出的时间用简单的标准量化并分割成小段,让开始工作本身显得没那麽让人害怕。蕃茄工作法,可以让我从什麽都提不起劲的状态,转为「就先做一点看看吧!」  熟悉使用这技术后,好像连天空都明亮了一些。往往以前要熬夜赶工的报告,我开始每天都完成一些进度,最后一天只要花比平常多一些的时间,就能没有负担地准时完成。  虽然我觉得很多人都听过了,但为了还不知道的朋友,但我还是把蕃茄工作法的简单介绍一下。
  03.  蕃茄工作法的原理,就是一句话 —— 工作二十五分钟,休息五分钟。  这三十分钟就算是一个蕃茄钟,把不定的工作长度,规格化成小段时间,并且兼顾工作与休息,若已经进行四个蕃茄钟,可以给自己一段较长的休息时间——比如说二十分钟。  如果在进行蕃茄钟的中途被打断而分心作其他事,无论是什麽原因,阻碍的因素是内在或外在,这个蕃茄钟就做废重新开。我想这个作法是培养专注的精神且让我们将可能出现的障碍都预先排除,例如说手机先关静音。  我个人建议在进行时,手边容易拿到的地方可以准备纸笔,若出现什麽杂念或是灵感,用简要的文字记下,然后立刻回到进行中的工作。  如果是重度拖延症患者,那建议先从每天一个蕃茄开始,只要能进行一週左右,我想一定能发现生活跟心态开始出现改变,一股「原来我也行」的感觉会从心底浮现,让你念头通达。
  04.  在实际进行蕃茄钟工作时,我彷彿和它擬定了一份正式的契约,会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眼下工作,而遗忘平常会出现的种种杂念,就像有魔力一樣,若偶然其他念头浮出,我就顺手把它写下。  另外请注意,休息的时间请勿用蕃茄钟工作法来规划,这方法只适用在需要集中精神的地方帮你绷紧神经,该放鬆的时候就该好好放鬆。  而用来计时的工具,也是多采多姿,有些人用手錶的闹铃来算时间;有些人用手机内建的闹钟;还有人直接买实体的厨房计时器,这一切都随个人喜好。  不过就我的看法,手机是个人随时不离身的终端,而无论是IOS或是Android上都有很多专门的蕃茄工作法APP,由于功能经过特化,通常会比一般的计时工具来得好用,有些还带统计功能。
  05.  应用蕃茄工作法时,我用的工具是Android平台上的发条蕃茄钟,其实这类工具的功能都差不了太多,就是计时器的特化变种,主要的差别在UI与细节的差异。  发条蕃茄钟最大的好处是它的UI非常符合我的审美观,再者它可以用萤幕闪烁来做提醒,不会时不时被提示音吓一跳,另外它的統計功能也相當不錯。  而且你造嗎?這居然是個免費的APP,簡直佛心來著,就算他要收錢,我也願意買單。若APP可供選擇的太多,讓你挑花了眼,建議直接裝這個試試,不滿意再換別款。
  06.  不过发条蕃茄钟缺点也有,不……或许不该说缺点,因为这是它照顾不到的地方。  蕃茄工作法属于时间管理的一种,使用这个方法论,他能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事,什么时候该休息,并用这种明确且不漫长的时间分段,强制使用者提高注意力。  但,他不能告诉你该“做什么”。  若是一件明确、具体的工作,例如说背一百个单词、完成一份报告、写一份企划书或报价、把联络事项传递到所有人手上,那么蕃茄工作法足矣。  只要每天安排时间打开APP,并且依照蕃茄工作法按部就班作业,不知不觉这份工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终至完成。  但,如果是抽象的工作呢?  例如说减肥?
  07.  我曾经尝试用过蕃茄工作法来减重,最后终归还是失败。别误会,失败不在没有恒心,而是没有效果。每天拨出固定时间运动,结果该重还是一样重。  后来我发现,别说减肥,蕃茄工作法有其局限,他属于“任务级”的工具,若要利用它完成较大较抽象的目标,就像拿手枪战擎天柱一样,力有未逮。  除了减肥以外,“我想要健美的身材”、“我想要英文更好”、“我想要化妆化的美美哒”、“我想要更有女人味”……若你拿蕃茄工作法作为工具,试图完成以上目标,除非天生神力,否则一定充满挫折。
  08.  我的思维比较发散,这些蕃茄工作法无可奈何的领域,让我联想到大而抽象的目标,很有可能是拖延症成因之一。  这类目标,往往都显得很重要,但他们的共同点是横跨的时间周期较长,完成计划可能要数月到数年之久,不像准备期中期末考,咬牙死命努力一发就有用,而更需要均匀、耐心的努力。  由于难以短期出成果,甚至不明白方向是否正确,付出的努力甚至可能徒劳无功,很多人下意识地会忌惮、回避,往往造成该做的事无限期的往后押,而我们这些患者更乐于做一下短平快的工作。
  09.  蕃茄工作法虽然可以协助我很好地完成任务级的工作,但对于较长期具体的目标就无能为力。很遗憾的是,这些大型的目标,往往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想要摆平拖延症,这是绕不开的关卡。  后来我在很偶然地某博客上看到一个概念,那时候就像被雷电贯串一样,苦思已久的答案就这么突兀地被人摆在我的眼前,记得我看着那个页面楞神好久。  其实这个概念以前在学校念书也学过,算得上是老梗,但果然老梗常常是好梗,以前没有深入瞭解,也没想着能用上的概念,一举摆平了我的困难。
  10.  这个概念就是WBS。  WBS,全名为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中文翻译是工作分解结构。它的原理也谈不上复杂,就是把一项比较大型的计划,先分割成几项中型任务,中型任务继续往下细分,直到最底层的任务可以轻松完成为止。  虽然我只用一段话,就连介绍带说明把它讲完,但别小看它,越抽象的概念,其适用范围就越广,从航天飞机的建造到举办一次烧烤聚会,全部都可以靠WBS完成。  这个概念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一体适用,事实上在项目管理的实务中,WBS也被许多团队频繁使用,在个人目标管理上,更是小菜一碟。
  11.  例子容后再举,为什么我看到WBS就像被雷打到了呢?  因为照WBS的作法,不断地将任务逐一拆解细分,到了最底层的任务,就应该能轻而易举,且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就可以完成。  没错,到这边就跟蕃茄工作法串在一起了,蕃茄工作法非常适合任务级的工作。经过WBS之后,我们的目标应该会成为一个树状体系,不会画图,大家在脑中体会一下。  最左方是我们目标的根,而后不断以一对多的方式分支,到最右方就成为一串任务列表,当这些任务全数完成,我们的目标也同时完成。
  @OdinLuan
21:08:45  11.  例子容后再举,为什么我看到WBS就像被雷打到了呢?  因为照WBS的作  -----------------------------  楼主推荐的软件不错,回来顶一下。我昨晚用它看了两个钟的资料,希望这时间越来越长。
  @千里夜梦
22:09:48  楼主推荐的软件不错,回来顶一下。我昨晚用它看了两个钟的资料,希望这时间越来越长。  -----------------------------  加油!建议以周为单位来提高工作时间。
  @千里夜梦
22:09:48  楼主推荐的软件不错,回来顶一下。我昨晚用它看了两个钟的资料,希望这时间越来越长。  -----------------------------  加油!建议以周为单位来提高工作时间。
  12.  以前遥不可及的目标,经过WBS的分割,就能具体到每日需完成的任务,任务群可概分为两种:计时型与计量型。  而这两种任务都可以搭配蕃茄工作法来完成。  计时型的意思是按时间决定今天的任务量,计量型则是按照实际工作内容来固定工作量。  假设你打算当个小说家,若决定一天撰写三个蕃茄钟的时间,字数不论,那就是计时型的任务;若决定一天写两千字,花多少时间不管,那就是计量型的任务。  这两种安排任务的方式,各有其优缺点。按时间来安排任务,比较好安排,毕竟每天的空闲时间就那些,不时还是有其他事务得处理;安排计量型的任务,很明显最终目标容易用较短天数完成,但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太好拿捏,甚至无法遵循定好的计划。  安排计量型还是计时型的任务,视目标性质与个人情况决定,没有哪种方法比较好一说。  至于怎么搭配蕃茄钟,其实都很简单,计时型就用蕃茄钟当单位,做完收工;计量型无法预测会用掉几个蕃茄钟,就一直开下去,直到今天工作完成。
  13.  当然,前面提到的WBS概念只是雏型,真正要应用到自己的目标管理上,除了蕃茄工作法以外,还是有些注意事项。  其中首要之务,就是目标得具体化,我们安排管理计划时,无法完成一个模糊的概念。  像前面提到的减肥,“我想瘦一点”,就比不上“瘦十斤”这种简单粗暴的标准。如果最终目标太模糊,进行目标管理的你,心就不会定下来。那如果最后成功瘦了十斤,但发现十斤不够怎么办?不怎么办,重复一遍计划,再瘦十斤。  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在进行各项任务时,必须能随时区分出成、败、进行中这三种状态。  依据这个观念,“英文好一点”的目标,就比不上“单词量增加一万”或是“能跟外国人流利进行日常对话”。  但一些与审美、艺术相关的目标很难量化。例如说健身,要设定成一口气引体向上若干,或是握推几斤作为目标很容易,但“拥有健美的身材”就很难说了,怎么样算健美呢?  这很难有标准答案,第一个方法就是自己比较,把刚开始目标管理时照片和现在的照片互相对照,看用自己的标准来评断现在算不算得上健美,第二个方法就是引入自己信任的夥伴,用他的眼睛或专业素养来确认你是否达到标准。  其实像化妆也一样,能画几种妆是一回事,好不好看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经过学习与练习后,最好找个比较要好、善于化妆的闺蜜来把把关。  至于音乐、绘画、书法这些艺术项目,若有志成为专业人士或本身就是相关院校的学生,大众审美观就不够用了,需要找专业的老师来评论。
  14.  虽然关于WBS还没说完,不过写到这里,各位拖延症患者们,要不要试着把手上想做很久,却一直没做的事试着WBS分解一下当作练习呢?  例如说买了一些书,结果货到以后就放着积灰一直没读,晚上有空时宁可刷微博也不去碰它,每次看到这些书籍,就油然而生一股罪恶感……(没错,我以前就是这样)  若你有这种情况,并且还没想好你的目标是什么,不妨先把书读完试试。  首先把还没读的书籍拿出来,先用布以及少量的水把上面的积尘给擦掉,带给自己一点好心情,准备一张漂亮的书签(其实我只用扑克牌)和充足的灯光,前置准备就完成了。  接着把要读的书列张单子出来,想想自己的空闲时间,一天打算花多少时间阅读?如果是重度拖延症,那先以一个蕃茄钟当标准好了,也就是一天读二十五分钟,铃声一响,就把书签夹好,然后爱干嘛干嘛去。  如果读得很high,今天跟未来都打算多读一点,那么至少也先休息五分钟,铃响后再接着读二十五分钟。结束后花几分钟想想今天有什么收获,能写下来更好。  读书的时间最好固定,例如说洗完澡后或是睡前。反正不过是二十几分钟,半小时都不到,无法改善拖延症的话,再坏也就是这样,有效不是赚大发了吗XD  而每读完一本书,就在单子上把那本书的书名给划掉,读了三五本书后,可以适当给自己给小奖励,假日去吃比较贵的餐厅或是淘宝一些点心给自己。  大家别光看,试一试能不能上手才是真的,可能的话在这里把结果跟我说,如果碰到什么困难更欢迎,因为我也很想瞭解一下我的方法别人适不适用。  上面的练习如果不想用计时型想用计量型也可以,规定自己每天看几页就好(别用章节,因为每本书不太一样),只是想摆脱拖延症,个人经验从计时型效果会比较好。
  15.  希望大家至少都能完成一个蕃茄钟,之后再视情况逐步递增,第一步就算半强迫也要逼自己跨出去。  前面举的读书的例子,构造非常简单,你只要安排好每天花多少时间读书和列举的清单就好,但我敢说,大部分的目标管理没这么单纯,我们有大量的资料需要记录。  包括你的参考资料、你的学习材料、你安排拆分的计划、你的心得与日记……  其实我试过不少工具,在这里先说结论 ——用Weavi  这是一种网络工具,网址是
  16.  如果想用一般的文书编辑软件来记录WBS的资料,例如说WORD或是PsPad,将会很麻烦。如果分割的任务数量较少还好,数量一多,大量的插入及剪下贴上会让人非常抓狂。  这起因来自于WBS本身的特性,使用WBS方法注定需要树状的记事结构,因为移动任务或是将任务再度细分是非常常见的场景。但一般文书软件提供的编辑功能都是线性、有先后次序的写作模式,这造成在作业中必须频繁在字句间移动位置或是将新内容插入现有文字。  若全文内容在四页以内还好,超出的话……自己试试就能体会麻烦在哪,花时间还在其次,主要是内容易错,找特定内容也很花时间。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找了几个工具,但多少都有不足之处。  首先我挑选的是G厂的Google Task,虽然G厂名气很大,但这工具实在太阳春了,真的只能当作ToDo List来用,想作为WBS的工具,使用起来各种困难。光是任务与子任务的划分就非常不亲切,编辑功能也很简陋,插图片都办不到。
  @OdinLuan
23:45:24  15.  的心得与
……  其实我试过不少工具,在这里先说结论 ——用Weavi  这是......  -----------------------------  这好使吗?
  @千里夜梦
23:56:14  这好使吗?  -----------------------------  您用看看就之到了,不好使换别的就好。
  17.  后来我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使用的软件是Xmind,其实我之前就有在用,而且在其他方面的确很好用,建构上下阶层也比Google Task方便多了,但它的设计本来就是适合快速记录关键字,内容多一点还是得靠F4的注释,操作起来还是不顺。  然后我找到了一个软件,叫做Focus Writer,它是纯文字编辑,本来的用途是专注写作,但它里头有个自订段落的功能,可以在纯文字内容间快速跳转,但总算能盛载较大的信息量,虽然它还是不能插图片。  在我用Weavi之前,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是用FocusWriter记录WBS的各项资料,虽然也无法满足我的所有需求,但总算堪用。  说来好笑,在我找实习之前,我从来没听过Weavi,到Weavi实习以后,才发现这就是我需要的工具。在我熟悉操作以后,我就把所有的WBS资料全数转过来了。  也不是说WBS一定得用Weavi作,各位可以用自己习惯的任意方式作,甚至是实体的笔记本,只是根据我的经验,这的确是用到目前最适合的,可以插图片、子记事无限阶层无限数量、可以用拖曳改变任务层级与位置、可以视觉化在任意位置插入任务、可以线上分享内容与开放协作……  其实要说完美也谈不上,至少现在还没有全文汇出或一键分享功能(在改了),而且也没有可供同步的桌面版本,还有网站一些功能也太潮了。其实我在这里不是要强行推荐Weavi,如果版友有其他介绍,也欢迎回应,我会将它列入正文。  Weavi除了目标管理以外还有其他功能,例如线上协作,例如写作,像是我这篇文章就是在Weavi上写的,我先把想分享的点想好分成一则一则记事,最后在依序贴出来。  准备吃饭,晚上继续。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目标管理的调研、规划、执行、日志四个阶段,还在看的吱个声吧,我觉得没几个人理我,囧&  如果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打算照做的人,别拖了别拖了,现在就去Weavi开个帐号吧,晚上再照新内容列一下你的WBS,反正不用钱,试一下又不会怀孕。
  18.  在预告里我提到了目标管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调研、规划、执行与日志,现在开始说明。  当然在这之前,你得先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若目标无法量化,也得有个合适的评判标准(见13)。  先来说说调研,我之前减重失败的败笔就在这里,除了没有具体目标以外,我还没找到适合的方式就傻傻地一直运动,没有正确的参考标准、没有正确的减肥方式,结果当然以失败告终。  所以WBS在这边就开始,调研阶段,我们得先思考“怎么做好这件事”,再接着开始执行。  依据你的目标不同,需要的准备也不同,但一般来说有三种方式收集你要的资料。  1.网络  2.书籍  3.专业人士或经验者  若自觉对这领域已经相当熟悉,这个阶段可以缩短或跳过。
  19.  网络大家都知道,转瞬千里,连通网线可以快速地查到我们所需的资料,缺点是知识广而不深。在这个渠道里头,我们可以主要可以查询学习的方法论、推荐书单、别人的方向经验跟成果。  而书籍,或借或买或下载都行,需要的内容是完成目标所需的细节,以及学习的材料。其实书籍倒不见得是纸本的,电子书也算是书籍,一些学习的视频也包括在里面,大家知道意思就行。  有些书籍是在执行阶段之前就必须掌握,有些是执行阶段主要的内容,这个大家应该分得出来。  例如说减肥,关于正确的减肥方式是在动手之前就必须瞭然于胸;但若是学英文,学习英文的方法论是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掌握没错,但之后执行阶段的教材也是在这阶段就需要准备,两者不可混淆。  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经验者,最大的好处是能跟你互动,一些实施的细节也能帮你补充。例如你有个同学最近才瘦了二十斤,那请教他减肥的难点和经验就会相当有帮助。  一些比较偏门的领域,例如古玩之学,专业人士能指点你正确入门的方向,那比查一个月资料还有用。以前这样的人可能不好接触,现在不是有网络吗?但要注意,谁也不欠谁,别人不愿意花自己的时间来帮助你也是应该的,若他肯,请怀着一颗感激的心。
  20.  要开车去一个地方,我们有很多路线可以选择;要达成一个目标,我们同样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例如说,减肥可以简单归纳为“少吃”与“多动”,但怎么少吃,怎么多动,方式与流派太多了。在收集资料时,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地挑选,不适合自己的就坚决不要。  像是运动,就有游泳、跑步、跳绳、瑜伽、骑行、有氧舞蹈、间歇性高强度运动……等一大串方法,先挑选出你能接受的运动,就能过滤掉很多无用资料。  例如游泳,若我家和家附近都没有游泳池,那就算它好处再多我也不适合我,所以我会把游泳从名单划掉,这方面的资料我就不去看了。  不适合的就通通划掉划掉,反正室内就足以完成的运动就够多了,减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在豆瓣看过一篇文章,读完以后感觉很惊悚。那篇文章的楼主提倡女性们连续二十一天摄取极低的热量,说是让自己下定决心、无路可退云云。我看完很害怕,身体不好的真这样过二十一天可能会暴毙,囧&  无论什么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最好的。
  这样就完了吗?
  没人理。  
  @千里夜梦
20:09:33  这样就完了吗?  -----------------------------  还有还有,差不多到一半吧。
  @艺术的电信号
20:14:19  没人理。  -----------------------------  你这不是见到我了吗?
  21.  总之在调研阶段,我们需要收集四项东西,依目标不同可能还会多一些,大家自己可以把握。  方法论:就是达成目标需要循什么样的模式。例如说提升英文能力,不外乎听说读写,依目标决定需要强化那一方面的能力,每天强化的方式就是方法论涵盖的范围。  经验与心得:坦白说,别人试了好的方式,我们用了不见得好;别人试了差的方式,我们也不见得差,但观察他们好与差的原因,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处境与我们越雷同的经验,参考价值越大。  参考资料:就是教材啦,无论是学习方法论的教材,还是每日任务中的教材都算这一类。  设备:依照目标不同,需要准备不同的器具。例如想健身,那要准备哑铃器具;想学吉他,吉他、琴袋、节拍器、调音器、弦这些玩意总得搞一套吧?
  22.  现在我们搞清楚调研的需求了。相信有些朋友,跟我之前一样没顾虑到这一面,对目标的本质没有弄懂,所以过程也跟我一样不太顺利。  从我现在的角度看,这种“不太顺利”常常是拖延症的根源。一开始每天做,屡屡遇到挫折后,慢慢变成隔天做、三天做、一周做,最后变成想到做……  回过来看WBS,为了避免缩写出现太频繁,大家忘记这是干啥的,在开始前再说明一次: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是一种“大事化小、分而治之”的方法论。原理是将较大型、较复杂的工作,逐一拆解为较小的任务,如此逐层往复,直到最底层的任务可以轻松完成为止。
  23.  先列一下,在调研阶段进行WBS,最后出来的样子大概是这样。虽然看起来很多,但别被吓倒了,基于树状的特性,每一则记事的脉络还是很清晰的,而且做起来绝对比你想像中来得简单。  详细过程下一章说明。  -------------------------------------------------------  调研  -&资料收集  -&-&网站A  -&-&-&ID A系列文章  -&-&-&ID B系列文章  -&-&-&ID C文章 xxxxxxxxx  -&-&论坛B  -&-&-&置顶教程  -&-&公众号C  -&-&-&文章A  -&-&-&文章B  -&-&-&文章C  -&经验谈  -&-&网络心得A  -&-&网络心得B  -&-&网络心得C  -&-&和XXX聊天  -&-&私信 某ID  -&教材  -&-&网站A(OOO推荐)  -&-&视频B(快速入门)  -&-&书籍C(进阶)  -&-&书籍D  -&-&书籍E  -&购物  -&-&品牌信息  -&-&-&品牌A  -&-&-&品牌B  -&-&-&品牌C  -&-&推荐店家  -&-&-&店家A  -&-&-&店家B  -&-&-&店家C  -&-&自我需求  -&-&-&价格  -&-&-&功能  -&-&-&发展性  -&ToDo  -&ID A系列文章 笔记重点  -&ID B系列文章 笔记重点  -&ID C文章 xxxxxxxxx 笔记重点  -&置顶教程 笔记重点  -&文章A 笔记重点  -&文章B 笔记重点  -&文章C 笔记重点  -&网络心得A 笔记重点  -&网络心得B 笔记重点  -&网络心得C 笔记重点  -&寄私信某ID问问题  -&约定XXX会面时间  -&与XXX会面  -&记下XXX心得  -&取得教材ABCDE  -&自我分析,挑选合适店家与品牌  -&订购物品
  @OdinLuan
21:06:14  还有还有,差不多到一半吧。  -----------------------------  嗯,你加油,等着看呢。
  24.  上面的结构看起来相当复杂,但实际上这是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慢慢“长”出来的。  最开始你起心动念,坐在电脑前准备开始调研时,其实眼前的Weavi或其他软件呈现一片空白,由于你已经被剧透,所以你自信满满地加上四条记事 。  调研  规划  执行  日志  没错,但我们现在只会用到第一条。在开始之前,之前准备好的蕃茄钟直接打开,眼下我们虽然还没有任务群,但我们的计划已经开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是我们跨出的第一步。  不管在第一个二十五分钟内,你做了多少事,铃声一响请先停下来休息,务必维持这个方法论的神圣感,五分钟后在继续。  那么在一片空白中,我们该做什么呢?先把眼睛闭起来,想想你要瞭解你平常收集讯息的渠道有哪些?有习惯去的网站那不错,像是天涯、豆瓣、知乎……。就算没有也没关系,只用搜寻引擎也可以,由于网络的特性,怎么开始并不重要。  当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常常会发现在网站中,会得到一个些跨站或是同步的信息;例如说在A网站推荐B网站的C写的教程不错;在D网站看到E列的书单被很多人推崇;F网站的站长,被G、H、I网站的站友被公认为大师……  例如说,台湾有一位献身动保,姓戴的兽医师,他录的视频相当受到大陆这一些狗友的推崇,我想他自己都料想不到。  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深深感慨网络这名字取的真好。  无论我们是用深度优先还是广度优先的方式来收集信息,我们所掌握的资料都会越来越多,以哪些方面为侧重看21。这时候别看过就算,我们要开始动手增加子条目了。  例如我们看到介绍教材之类的文章,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教材是被反覆推荐的。那我们就可以新增子条目将他们记录下来,像这样。  -&教材  -&-&网站A(OOO推荐)  -&-&视频B(快速入门)  -&-&书籍C(进阶)  -&-&书籍D  -&-&书籍E  若是看到别人的心路历程对我们有用,同样也可以像下面这样记录下来。  -&经验谈  -&-&网络心得A  请注意,不是留个标题就好,若是网络上的文章,内容要全部搬移到我们的Weavi帐号中。信息必须集中,否则下次还是得重工再次寻找同样的资料——尤其这些东西之后必然还是会用到。真的无法放进来的,像是视频,可以在电脑里另外开个资料夹,专门放这个目标相关的档案,并且把路径记录在Weavi中,确保需要使用时能快速找到。  根据领域的不同,也许你需要用日文或英文来完成上面资料收集的工作。  当你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又担心是不是漏掉什么,别担心,就先这样吧!因为有需要的话,我们随时可以回到这个阶段。  当工作暂告一段落,应该可以发现自己调研下的条目多了不少东西吧?先稍微整理一下,该合并或该开新分类尽管动手,自己看的顺眼最重要。  (友情提示:可以先开Weavi帐号,然后一步一步跟着做,若本来就有目标,那直接将它代入,别再拖了。)  然后拜托各位一下,这边有个关于募集美食的栏目,请大家帮忙添加一两项自己爱吃的东西,就插个图加上简评两句就行,有没有帐号都可参与,今天被说了QQ  /45125
  25.  不知道有几个人实际操作了呢?跟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做了就会发现没有本来想像中这么复杂。预先明白自己要搜罗什么后,看到什么适合的内容就先填进去,这样就可以把目标管理的框架建构起来。  想像得到,很多人不喜欢这阶段,因为看起来挺麻烦的,可是又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但相信我,这些功夫就跟打仗的战略一样,先拟定好以后,日后可以省下无数的麻烦与时间。  之前我们在收集资料时一直开着蕃茄钟,若你能切实完成如23.的完整架构,恭喜你,在摆脱拖延症的道路上,已经跨出坚实的第一步了。  大家在23.里,可以看到最后有个ToDo的分支,从这里我们正式开始WBS的工作。,ToDo中每一则子记事,都是我们即将要执行的任务。  之前我们只筛选有用的资料而未细读,所以有笔记重点字样的任务,就是我们得读一遍,并做好笔记、记载重点,以利后续阶段使用。虽然看起来有一长串,但不是要交出去的文章,只要自己读得懂就行,做起来很快。  若某项任务让你觉得做起来会挺费力,或是不费力但无法一口气完成,那么可以将它再度分割,直到你觉得这很简单为止。  例如说:  -&约定XXX会面时间  -&与XXX会面  -&记下XXX心得  这三件任务其实说的是一件事,但因为牵涉到他人,没办法自己想干随时干,所以把它分成三段,一次完成一件都没什么难度。  再比如:  -&取得教材ABCDE  虽然这是一件事,但入手ABCDE不一定是用同样的方式。AB可能是一套视频,得用软件下,不会用还得先研究——或是看淘宝有没有卖:CD虽然有电子版的书籍可以下载,但你拥护正版,要先订定过几天才能拿到;E这本书你记得你同学有,可以跟他借来看……  所以WBS做起来很自由,唯一的分割标准就是——让你感到舒适。  这些任务的集群,我一般称之为“任务池”,因为听起来比较潮。在每天自己分配的工作时间中,从池子里捞任务出来,配合蕃茄工作法一一完成,我们的调研阶段就完成了。  另外虽然大家应该都清楚,但我还是强调一下,任务池的任务,不见得需要按照先后次序来完成,除非本来就有前后的联系,一般来说从方便先做的开始就行。
  26.  结束调研阶段前,别急着踏入下一步,在此处可以先回头看看有没有什么疏漏,有没有哪些资料没收集?哪些疑惑还没得到解答?哪些书还没读完?  先从大处开始思考,这时候看着你的Weavi,想:要完成我的目标,还差了什么吗?  在脑中先过一次这问题,想像达成目标的你,属于什么状态?心情怎么样?掌握了哪些技能?有困扰吗?;和现在的调研结果相互对照,就可能有新的发现。  例如说你的目标是减肥,想像自己完成目标后,瘦没两个月又复  胖(根据你以前的经验),同学们都开玩笑说松了一口气云云……  那么除了减肥的方法以外,你可能还需要研究复胖的成因,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目标。  当然,漏掉什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计划灵活有弹性才是王道。在每个阶段中,我们随时可以回到上个阶段调整任务池,只是多费点功夫……当然,你最好是用Weavi,不然大量的任务移动,会让你再多费点功夫。
  27.  现在我们要准备进入规划阶段,在这之前我再度提醒一下,我们的计划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它是我们达成目的的工具,而非禁锢我们的镣铐,所以一旦计划不再合用,修改理所当然。  例如,你本来每天花两个小时在你的计划上(无论计划是什么),但因为公司业务调整,加班变得很频繁,现在一天最多只能花一个小时。那么虽然你没做错什么,但由于外部环境影响,你无法照原定的想法继续每日任务。  你没做错任何事,可能的话,比起加班你更乐意花时间在自己的目标上。但若抱着原本的计划不放,若坚持执行本来的计划,也许你会因为睡眠不足而坚持不了几天。  所以计划是可以更动的,甚至不需要被迫加班这么无奈的原因,如果交新女友了,一样可以成为调整计划的理由,端视于你追求的目标在人生中的位置。
  28.  正式进入规划阶段。  若您扎实地完成调研阶段,对您的目标想必已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在Weavi和您的电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目标相关的资料、心得、学习用的档案,而所需的设备也已经准备好。  规划阶段的工作有两项:“规划执行阶段的任务池”以及“确保执行阶段的策划”。  第一项很好理解,就是像调研阶段一样,分割出一道一道的任务,再搭配蕃茄工作法一一完成,我们专注的是任务本身。  第二项呢,就是先设想可能影响我们的事件与局面,发生后,我们要如何应对,我们可以用问与答的形式以文书方式记录下来,需要使用时我们随时查询。
  @OdinLuan   写得不错啊,我也常拖着,顶!
  @欧阳映安
22:59:26  @OdinLuan  写得不错啊,我也常拖着,顶!  -----------------------------  谢谢支持!
  29.  举个栗子。  假设我们的目标是减肥,我们就先从自己与他人的经验中,寻找可能会妨碍每日任务的不稳定要素。  像是忽然的拜访占用了你本来运动的时间。若你大学死党来到你所居住的城市,总不可能告诉他:“我正在执行我的减肥计划,没时间招呼你。”  我们想战胜拖延症、我们想完成长期目标,是为了让人生过得更加幸福,这与让死党觉得你变得非常冷漠显然有所抵触。但计划也不能放着不管,既然已经预期到(一定)会有计划无法照预想施行的日子,我们该思考的就是“如何补上进度”。  这边有两个想法,第一种是先把空缺的数量记录下来,把任务份量,安插到本来休息的时间段来完成;第二种作法是把任务份量平均到之后若干天,像是本来每天跑十圈操场,哪天漏了,之后连续十天每天跑十一圈,用这种方式把漏掉的份量给补上。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种,但还是依个人情况而定。无论怎么选择,务必用Weavi或其他软件记录下来,方便之后查找。  除了运动外,控制热量也是减重很重要的一环,先不谈本来的节食计划,假设表姐下礼拜结婚,要不要去喝喜酒?老板请吃宵夜你去不去?多年不见的朋友请吃大餐你赴约吗?  这些约会,除了时间的占用外,更多了额外热量的摄取。所以在计划中,不管是减少之后几天的热量摄取,或是用运动增加之后几天的热量消耗,我们都得把它写下来,事件一发生,稍微查阅一下就可以照做,主要还是得量力而为。
  30.  除了时间被占用与摄取多余热量外,还可能碰上其他的麻烦,例如本来每天跑十圈操场,结果外头发大水、下大雪、雨横风狂……。为了人身安全与健康,当然不能勉强自己出门运动。  所以备用的锻炼方案也要设计好,例如说在家里做有氧体操或是跳绳,达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一次没办法设想到所有情况也无妨,太少见的也不见得会碰上,那就碰上再说啦,反正随时可以调整。  只要能让每日任务顺利进行有帮助的事项,全部可以记在这一区。例如说,连续完成十个任务就给自己来一些奖励;预计晚上八点到十点进行自己的计划;事先如何和家人与另一半沟通;进行到哪个阶段确认效果后可以邀其他人一起参加……
  31.  ?  我等拖延症患者,常常下定决心后却功败垂成,相信有一部分不是为了没恒心毅力,也不是为了目标难度太高,而是心力都被这些外在变数给消磨。  既然这些情况可以预见,那么在开始跑我们的每日任务之前,预先把对应的方式记下来,真的碰上了,按图索骥即可,不会影响心情(很重要),也不至于让目标管理影响日常生活。  当然,调研阶段的任务池清空后,在规划阶段暂时还没有任务可以捞来做,但蕃茄钟还是要照样开着,并且严格按照计划工作与休息。  规划阶段就可以算是一项完整的任务。
  32.  我们前头提到,规划阶段有两项工作,分别是“规划执行阶段的任务池”以及“确保执行阶段的策划”。  上面已经解释了确保在执行阶段中,我们如何透过预先的设定,最大程度地避免外在因素对我们的心智造成影响——这对拖延症患者来说更加重要。  接下来说明“规划执行阶段的任务池”是怎么回事,其实看称呼也知道,这是WBS方法的戏肉所在。  在这个工作中我们需要将调研中得到的一切内容,编织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期待每天的汗水与努力,能灌浇出丰富的果实。  而我们即将构造的任务池中,依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性质——反覆型与进度型。  32.  我们前头提到,规划阶段有两项工作,分别是“规划执行阶段的任务池”以及“确保执行阶段的策划”。  上面已经解释了确保在执行阶段中,我们如何透过预先的设定,最大程度地避免外在因素对我们的心智造成影响——这对拖延症患者来说更加重要。  接下来说明“规划执行阶段的任务池”是怎么回事,其实看称呼也知道,这是WBS方法的戏肉所在。  在这个工作中我们需要将调研中得到的一切内容,编织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期待每天的汗水与努力,能灌浇出丰富的果实。  而我们即将构造的任务池中,依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性质——反覆型与进度型。
  33.  反覆型的意思是——每天的任务内容都差不多。  例如说我一直提到的减肥,减肥流派、饮食、运动方式、运动量、各种理论……等内容,我们在调研阶段就掌握得八九不离十,甚至死了不少脑细胞,但等真要执行,其实每日的任务比较单调。  不外乎做几组俯卧撑、跑步若干距离、跳绳若干下、哪些食物忌口不能吃、哪些食物健康可以多吃、嘴馋了拿什么东西来顶一顶……  这类任务我称之为反覆型。  另外一类任务每天或每几天都必须得到新的知识或技术,例如在听说读写四方面强化英语、准备考取某项资格证、学习一种新的程式语言……  这类任务我称之为进度型。  为什么要把这两种任务特别划分出来呢?因为这两种任务还是有所差异。  首先,前头我们提到执行任务的的方式可以分为计时型与计量型,根据我的经验,反覆型的每日任务,适合搭配计量型的执行方式;而进度型的每日任务,适合搭配计时型的执行方式。  若各位看了我这篇文章,已经开始拟定自己的目标(这是我的荣幸),那么稍微比较一下就能发现为什么。  其次,反覆型的每日任务,往往是希望藉由反覆作功的累积,对自己产生有益的效果。所以比起进度型,反覆型的任务在任务执行期,更需着重回顾。  例如减肥的话,得把自己每个礼拜过磅,两个礼拜没有明显效果,可能在调研阶段就有所遗漏。需要考虑是理论的错误还是每天的练习份量不够;若像14那样每天读书,那最好可以每天记下重点,读完一本书后让自己写下一份书摘,确保知识点有被吸收。  当然,两种性质可能有所混同,例如说学乐器,有反覆练习的部份,也固定会学新曲子,那各位可以用智慧自行判断。
  34.  在正式开始划分任务前,我们得再次确认目标。  虽然我们在之前已经提过目标具体化的重要性,但若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在调研阶段,以外行的角度来看也许会与事实有所偏差,在这个点,我们可以重新理一下头绪,从搜罗的资料判断本来的目标是否合理。  例如说健身的目标是某某男星的体魄,但实际瞭解后发现,真要练出这样的肌肉并维持,可能会占去太多空闲时间;或是想学某某乐器,但之前却忽略了自学的难度,最后决定先存点钱再请老师传授。
  35.  正式开始分割任务时,这里推荐三个原则,每分化出一个任务时,先考虑是否符合这三原则……怎么做倒是没有强制性,瞭解思路就行。  第一个原则是“简单”,每个最底层任务,对你来说,应该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仅仅只有你一人参与的WBS,把自己难倒了像话吗XD  若末端的任务难度还是太高,那么请再继续考虑往下细分。若不管从哪个角度分,难度都还远在能力范围之上,那么一定是部份前置之是有所遗漏。例如想学写英文的新闻稿,但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还认不全……  就好像游戏的技能树中,常常有前置技能的设定,法师得先学会A技能跟B技能,C技能才会被点亮成可投入技能点的状态。学习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改变自己的状态也是一样的道理。普通关都没还过就想在地狱关存活绝不可能,游戏果然贴近生活。  第二个原则是明确。这个明确是指“结果”的明确。任务完成与否,只有1跟0两个状态,完成就是完成,进行中就是进行中,需要场外求助就是场外求助,没有暧昧含糊的空间。  反覆型的任务比较好理解,像是我们最喜欢拿来举例的减肥,跑十圈就是跑十圈,深蹲就是深蹲,这没什么问题;比较让人困惑的是进度型的任务,假如你正在学习Python这门语言,其中一个任务是学习一项语法,那从何得知自己是否已经学会?  我觉得能写出来就算是会,也许日后会有所遗忘,所以才需要记笔记与复习,在Python的情况,也许每学会一点新东西就用程式片段跑看看才是好方法。  ?  其他的所有目标,都可以自己设定任务完成的标准。如果不习惯自我考核太频繁,也可以几个任务确认一次自己的学习成果,但若对内容不熟悉,前面的任务必须重新标记为未完成。
  36.  第三个原则就是详细,在分割任务的时候,先把在这个任务中要做的事在脑中过一遍,别给自己思考的空间。老实说这一条是程度问题,很个人。  比如你是一项班级团体活动的主办人,经过工作分割后,你把一些任务给派出去了,但你自己的任务池中还有这么一条任务:“询问参与者是否参加。”  这条任务可以改成“在宿舍逐一亲口询问是否参加A活动,最多考虑期限三天,届时再度询问,结果记录在XD.xls中。”  两相比较,是否觉得后者行动感跃然纸上,而前者还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呢?  多人协同的WBS任务越详尽越好是没错,但个人使用打太多字也觉得挺烦的,所以自己取得平衡就行,这一条的重点是“明确的行动路径”,将思考的过程先做了,执行阶段较不会有犹豫的感觉。
  37.  有位朋友私信在问,是不是一天作一个任务就好?其实不一定的,可能是我前面表达的不清楚,或是我用了每日任务这个字导致误会。  若是反覆型的任务,也不见得要每天进行。例如说重训,专业人士一般推荐隔一天再次锻炼肌肉效果最好。进度型更不用说,除非你就是想采用计量型的作法,每天固定做完一个任务才休息。  若用计时型的作法,就像读一本书一样,时间一到,读到哪算到哪。今天也许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任务,明天可能完成了一又三分之二的任务,都不一定。  事实上把目标明确地分割出每个任务一天份也不容易。
  38.  在开始将工作细分时,需要一种将任务定位划分的依据,否则多少会有些许难以着手的感觉,毕竟这是一种新方法,等到熟悉之后,就知道什么样的划分方式最适合自己。  这边有两项依据可以作为参考:“他人的经验”与“教材目录”  他人的经验可以是熟人的,也可以参考网络上其他人的学习心得。  例如说你想办个旅游活动,先问问会玩的人什么最需要注意,那大致就可以得到一些方向,例如说淡季旺季、保险事宜、门票与车资……分门别类后就可以建下自己的任务池。  还有,我之前想学习纸牌魔术(现在会几种了),本来的想法是按魔术种类来划分任务,再把单一魔术的每个步骤划分为子任务,这也是很直觉的想法;后来我看了别人的心得才发现,很多纸牌魔术都是靠少数几项基本动作所组成,基本动作不熟悉,表演时容易出糗。瞭解基础的重要后,我最早的几个任务就是反覆熟悉基本动作,到得后来,每天也会排一两项基本任务的练习。若从魔术种类入手拆解,等同于每次都分心二用,学习的效果当然差。  以上是“经验”的说明。“教材目录”大家一定理解,毕竟大多数书籍都有目录。如果像是圣经、杂志这些印刷品,有没有目录差不多,但教材的目录,章节的先后顺序,通常有其意义,不是由浅入深,就是有时序的关联,或是前头的章节是后续章节的前置任务。  因此若几版的教材的章节顺序都相去无几,可以先用大章节小章节来做任务的划分,直到你想到更好的方式。  比方说我们想学习Python,在豆瓣查了几本书的目录以后,发现都是先从各项语法开始介绍,再逐渐转趋深入,那就可以按照这方式学习。  但一个矛盾的事实出现了。你在调研阶段,发现也有不少人采实战至上主义,推荐找个想做的项目直接开干,拿别人的源码来阅读修改,遇到不熟的地方再回头查资料或问人。  那我们要选择哪个方式呢?  答案是:随你高兴。  前面提过,路不只一条,同样一件是有不同的完成方式,当然也各有其优缺点,真不知道怎么挑,就选对你来说简单的那一种吧!反正我们随时可以重新规划任务池
  39.  若您刚好有个目标亟欲完成,读到现在这部份,是不是已经在考虑怎么分割自己的任务群了呢?  但别着急,因为我还没说完。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将手头的目标分而治之,但是分割任务的工作“不一定要”一口气完成。  反覆型的任务每天都差不多,分出一两件任务等同已经完成。  短期较密集的任务池,任务数量比较少,一不留神就分完了。像之前提到的旅游安排、写篇万字左右的文章、假日的约会计划……等。  但若是较长期的进度型任务池,综览教材有个整体概观还是需要,但任务池可以仅先分解即将完成的少数任务。例如说你手头的主要教材有十五章,可以先考虑前两章的任务划分就好。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拖延症患者啊!  难道你看到一大串密密麻麻的未完成任务,不会紧张厌烦想先放着不管吗?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先分割出眼前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心理负担比较不会这么重,较不会产生厌烦的感觉。  何况我们的计划,随时可以修改,若已经从头到尾规划好任务池,即使是必要的改动——比方说加入新的教材与练习——也会让人感到很讨厌,改嘛,之前一大串任务都要跟着修改,等于之前的时间都白费了;不改嘛,不做正确的事也会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所以这种情况,我建议可以从头慢慢来,眼下先放着三五个任务,看着它逐一被清空后,再挑出少数任务继续做。随着这过程进行一次,我们离目标就更进一分。  当完成最后几个任务之一,若蕃茄钟又剩没几分钟,就很适合拿来拣选下一阶段的任务
  40.  规划的阶段告一段落,若有我没解释清楚的段落,欢迎留言询问。  照预告来说,接下来应该是“执行”阶段对吧?猜错啦XD  调研与规划有先后顺序的关系,但执行与日志之间没有这种关系,虽说是两个阶段,但两者其实同步进行。  两者间,我决定还是先讲日志,这不是仅仅为了出人意表,而是日志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日志的用途,也是我在偶然间发现。  可以说,执行阶段顺不顺利,日志起到很大的作用。
  41.  每个人在一生中多少都有好好干点什么的欲望吧!例如说把英语搞好、维持健康的体重、考取某种证照找到更好的工作、靠投资股票把财产翻几番、写作出版一圆作家梦……  但很多情况下,即便没有技术难度,仅仅是日积月累的简单工作,我们也难以作到。一般的看法,会归咎于这个执行者没有毅力,为什么人家做得到你做不到?本来我也这么看,但后来我慢慢觉得,这跟人类的脑部结构有关。  现代信息传播便利,各种媒体极为发达,普通人一天能接收到的新信息,可能胜过古人一辈子的总和,这种情况被称作information overflow。在过量信息的冲刷下,固定、自发、无强迫性且无法立刻看到效果的长期目标,往往会被暂时搁置;而短期、需要立刻回应的情况我们会优先处理;例如说一则微信、九点播出的电视剧、朋友邀请吃宵夜的电话……  所以我们需要一项半强制的措施,来替我们定位,就像海上航行的舵盘一样,每天不断地告诉自己“这很重要!这很重要!”,并且作为一条钢索,将每日的任务贯串起来,提醒自己这事还没完,把今天的任务做完也只完成目标的一小部份,不能就这样放着不管。  是的,这措施就是日志。
  42.  就算父母不要求,学校的作业多少也会有日记这一条,所以很少人没经验。但我的师长没有一个人告诉过我日记的重要性,学生只管写写写就对了。  我刚开始只是每天记一下自己的运动量,后来随手多敲了一些心得,没想到效果相当不错,该干活的时间还拖着的话,就会有些烦躁,本来的遥远的长期目标,在自己心中也变得更加具体。  如果你正在施行长期计划,就算没有使用蕃茄工作法以及本篇介绍的WBS,同样强力推荐先尝试一个月看看。今天看昨天跟前天的日志可能没有感觉,但看一个月两个月以前的日志,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飞越性的进步,而这种惊喜感又将转化为继续向前的动力。  同时,若因为各种因素,而没有在预定的时间施行每日计划,从日志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一个长期计划并非说断就断,往往在放弃之前会经过一段“脱离期”,在脱离期中,干活的时间逐渐拉长,本来每天做,慢慢变成隔天做、一周做、想到做……最后终于完全不做。  所以所有的长期目标,最好都能搭配一份日志。若有多个目标,日志也不可混写,一个目标对应一份日志
  43.  日志内容的长短没有限定,三五分钟敲几个字也行,反而我会建议日志的内容不需要太长,不然干活五十分钟,又额外写了日志三十分钟,太花时间了……  日志的内容可以参考下面这些,不过只要跟目标有关,想写啥都行,除了每天的进度外,其他不是每天都需要有,完全看心情及每天状况。  -每日进度  -自己的进步与改变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脱离计划的原因。  -对计划的思考  -外部环境的正负面影响  -跟自己的交流  人的记性没有自己想像中那么好,藉由动笔写就,我们也可以更清楚地看见自己在每个阶段的想法与状况。撰写时也不需要要求什么文采,反正是给自己看的,用大白话就行了。
  44.  举个例子:  2015年 X月X日 周日  今天任务顺利完成,洗完澡秤体重刚好比本来轻九斤,再轻一斤可以去吃回大餐。每天体重的变化不明显,还是改一周量一次体重比较好。一天两千次跳绳,现在已经比较轻松,明天修改下计划,以后改一天三千次,看能不能尽早完成三十斤的目标。  今天喝了两杯饮料,超过一天一杯的限制,明天不能再喝。妈妈说下个月要去喝喜酒,回来后一周运动的份量要加重,争取把多摄取的热量消耗完。  发现社团新来的两个学弟在偷看我。嘿嘿,果然变美了,减肥的决定太正确了。
  45.  记录日志的工具,严格说来所有文书编辑软件或服务都行,反正大家也看到了,内容非常简单随意,没有什么要求。  但我个人还是建议你用Weavi。  第一个原因是把所有资料集中,之后要查阅会比较方便,所有调研资料、计划规划、任务池都放在一起,要查询比较容易。第二个原因是可以插入图片,所谓一图胜千言,例如减肥就自拍下来插入日志;背单词可以把手机APP的纪录截图插入。第三个原因是树状非线性结构方便分类,按周分、按月分、按进度分都很方便,而事后回顾也很快速。  想放弃的时候,翻阅一路走来的日志,想必又可以让你充满力量。
  46.  想必各位已经瞭解每天记载日志的重要性,虽然前面已经讲过,但再重复一次———无论是否使用这一套方法论,记录日志都有同样的价值,自己试过一个礼拜就知道了。   现在进入执行阶段。  对我等拖延症患者而言,执行阶段是最最最容易失败的阶段,虽然我们为了降低每日任务的难度,在前面的阶段做了很多准备,但真能爽快地执行还叫拖延症吗?  每日任务的具体执行不需要多说,也说不完。烹饪的、健身的、读英语的、考研的、减肥的、找对象的、考证的、玩音乐的、变魔术的……虽然想提升的心情相同,每天要做的事还是不一样。  但如果你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在自己没这么感兴趣的事情上,让自己睡前都充满罪恶感,那还是有几个窍门可以介绍一下。
  已阅,和不错的总结,楼主好人  
  @直通印度洋
22:34:39  已阅,和不错的总结,楼主好人  -----------------------------  谢谢你啦~
  @OdinLuan
22:43:14  谢谢你啦~  -----------------------------  线再开始进行楼主说的WBS,有问题可以在这里问吗?
  @千里夜梦
23:38:33  线再开始进行楼主说的WBS,有问题可以在这里问吗?  -----------------------------  当然可以,祝你顺利喔。
  47.  第一个小技巧是测量时间,如果有一个助手能帮忙就更好了,像是家人或是舍友。  记帐大家都知道,就是记下每个月拿到的钱花费在什么地方。其实对于时间,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记录,藉此挤出更多时间来完成我们的目标。  我这么做了以后,才发现的确有很多时间可以节约,若觉得时间怎么样都不够用,不妨找找哪边还有空闲的时间可以利用。  当然上班、上课这些硬性时间就别想了,倒是通勤时间也许能利用,而回家到睡前的空闲时间是重点。
  48.  等对自己每天的空闲时间理出头绪后,跟自己的最终目标以及生活品质衡量轻重,最后就能决定一天打算花多少时间在这项计划上。  每天花费的时间也未必越长越好,所谓暴雨不终朝,重度拖延症患者,若一开始就打算大干一场,排除万难把所有空闲时间都压上,根据我的经验——绝难持久。  第一是这种不惜一切的时间安排方式,容易挤压到其他日常事务,例如说购买日用品、洗衣晾衣。把这些活动先拖着专心目标,还是得排出时间去做,最后让无法按计划执行反而影响了心情。  第二是长期的目标很难短期见到成效,若没有正确的认识,猛冲一周后,觉得自己牺牲很多、付出极大,但没有相对应的收获,放弃的想法就油然而生了……  所以我比较建议拖延症患者们,一开始从最简单的一颗蕃茄钟开始,逐周增加到你觉得能接受的份量。最早只花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很容易说服自己停下手边的事,开始执行计划。
  49.  第二个小窍门叫做“开关”。  在还没写到这里时,就有朋友执行蕃茄钟后,发现自己的问题而向我求助,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 我的文章已经帮助别人开始改变。  他碰到的问题是:在休息的五分钟玩手机就一直玩下去;或是躺在床上就不想继续干活,想继续休息,总之跑完第一个蕃茄钟就断档。  这是拖延症患者典型的情境,各位是否觉得非常熟悉——不管你们熟不熟悉,反正我是熟悉了XD  我给他三个不同角度的回答,希望他已经摆脱了困境。  首先,换个蕃茄钟软件试试,可能是还没挑到合适的APP。我这么推崇发条蕃茄钟,有一大部分就是它的提示方式跟我刚好MATCH到,时间快到前萤幕会闪烁,到时间没有掐掉,隔三分钟会再提醒一次。  所以可以多装一些软件试看看,反正不会怀孕,磨刀不误砍柴工。  其次,最早的阶段最容易被惰性影响,我是用奖励来鼓动自己。有本书挺贵的一直舍不得买,我跟自己约定,能正确执行五十次蕃茄钟,就买下来当作自己的礼物,中间有缺就重来……后来历经险阻,终于到手。(别问我试了几次才完成)  最后,就是我称为开关的情况。
  50.  其实人行为的模式都遵循一定的规范,只是不见得有自觉。例如说我刚吃饱饭,会想说休息一下,拿手机出来看小说,结果看着看着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我的行动构成了下面这样的行为炼:  吃饱饭-&休息-&玩手机-&打开小说软件-&看小说  而从玩手机开始,就等同按下电灯开关;打开软件是日光灯开始闪烁;开始认真阅读,灯光恒亮了……  当归纳出这条行为炼,为了避免浪费时间,吃饱饭最好连手机都别拿出来,可以用散步、伸展运动之类的方式来休息,真要读小说,也得先设好闹钟,确定可以把自己拉出来。  玩游戏刚开始可能是想只玩一会,想睡觉可能是因为休息时躺到床上去了。当发现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那么“玩一会”的念头出现的当下,以及躺在舒适柔软的床上之前,就必须扭转自己本来的轨迹,改去上厕所,喝水,玩猫,避免自己按下开关。  可以和第一个技巧测量时间搭配使用。
  51.  拖延症,其实有时候像是一种下意识的惯性,想解决它,得先意识到自己无意识中的行为轨迹。  这也是日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一天,晚饭后看了三个小时电视,只进行了一个蕃茄钟。  第二天,晚饭后看了三个小时电视,只进行了一个蕃茄钟。  第三天,晚饭后看了三个小时电视,只进行了一个蕃茄钟。  。  。  。  。  。  如果第四天还是开了电视来看…………  靠!(摔笔)你根本不想执行计划吧!  日志可以把短期的记忆贯串在一起,长期观察自己每一阶段的变化,妨碍你追求卓越、完成目标的阻碍,很残酷很直白很无理取闹地摆在你眼前,要不要咬牙跨过去就看你自己了。  善用日志,可以避开很常有的“没干甚么就到了睡觉时间”这种奇异现象。
  52.  前面在两个地方提过,适时给自己奖励,也是成功达成目标的一项有效技巧,至于用什么方式奖励,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所以奖励当然也因人而异。  只是奖励也得轻重分明,别把WBS拿来当作花钱的藉口,写了五百字买个机械键盘,写了一万字买台车这种XD 建议在能感受到不同之处的阶段,再来考虑奖励不迟,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了达成目标,不是为了得到奖励。  再者,奖励也可以把其他人给扯进来,有时候想到别人知道自己在干嘛,想偷懒都不好意思。例如说可以告诉女朋友,若自己两个月能瘦N公斤,就带她去早就很想吃的有名餐厅吃一顿,没成功的话,楼下豆浆油条吃一吃就好……。藉此可以得到女友温柔的鼓舞与监督,想必比起自己埋头苦干效果要好一些。  不只女友,友、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行,也未必要单方面请客,也可以采用打赌的方式,对方觉得你做不到,就证明给他看!
  53.  说到他人的介入,应该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自己的事延宕没问题,但若有其他人参与在其中,无论是不好好表现会拖累对方,还是自己的计划已经被他人知晓,都有削弱拖延症状的效果。  因此,视计划的性质以及你的意愿而定,可以考虑让其他人以协助者、监督者或参与者加入,协助你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扫平险阻。  打个比方,减肥吧。大家都知道减肥是女人永恒的事业,因此若你有了一份减肥计划又住在家里,若母亲有兴趣的话,就可以请她给你一点协助。  请她采购时,配合你的饮食调整菜单,这是协助者;请她监督你有没有偷吃零食、每天有没有按时运动,这是监督者。  若你拿出自己制定的计划,说服她这个计划实在好,而她也被你说动了,每天晚上跟你一起对着电视跳韵律操,那就是参与者啦。有人在一旁催促、提醒与嘲讽,减肥的计划想必能执行地更加顺利。  其他性质的计划也可作如是观,像是学习类的计划,可以办个读书会之类的,但拉人进来前,首要之务还是先分析对计划本身会不会造成阻碍。如果你或你的同伴其中之一,是那种不跟旁边的人聊天会死的人,那还是单打独斗吧!
  54.  在写这篇文章前,发现有一人使用非常偏激且执着的方式来“让他人监督”——他在自己的电脑上开直播。  由于这位拖延症患者是位SOHO族,走这行实在没办法再拖延,干脆学了开实况的方式,直播自己的电脑屏幕,只要加入频道就能知道他在电脑上忙什么。这方法本来主要用于游戏界,这位仁兄也是蛮拼的。  这方法不但高科技,还带些哲学成份。薛定谔的猫听过吧?在打开箱子前,猫是又死又活;同理,在他打开软件确认前,监督者呈现又有又无的叠加态。  激励这位老兄奋勇向前的,不是“有人在看”,而是“可能有人在看”。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的受监督方式后来做了修改,变成定期截图后自动上传网络,但道理还是相同。  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引入参与者会对治疗拖延症有多大的影响。
  顶!  坐等后续
  55.  这位老兄的方式值得借鉴,但技术流也不是每个人都学得来。想直播电脑与网络需要相当配置,他那自动截图上传的网站还是自己架的,搞不好程式都自己写的。更何况,不是每个人都在电脑上干活,所以这招不通用。  但之所以没把这个话题在上一章就结束,是因为我们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达成一样的效果。  每个人手上现在应该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计划吧?视内容可以把规划以及日志的部份共享出来,让其他人都知道你想干嘛、你的进度到哪里。  假设你的规划是每天傍晚要跑步,且让大家都知道这件事,那你傍晚的时候若还窝在宿舍,你的舍友就很可能对你施展嘲讽;或是你日志上的纪录,显示你都是跑一天休三天,那你中意的妹子(汉子)就很可能对你的毅力打个问号……  恐怖吧?我边打都边觉得毛骨悚然……  总之这法子可以藉由外界的压力,来督促自己坚持执行计划,重点不是他们会不会嘲讽或质疑,而是在于他们“可能”会。
  56.  至于具体分享的作法,前面一直推荐Weavi,现在………还是推荐XD,它里面有提供分享功能,把对应的记事设成公开的,再把连结透过朋友圈、微博、论坛分享出去就行。  没用Weavi的话……可以考虑用微博或博客简单的纪录?反正仅可能让生活圈的人都知道,就算是不认识的网友,也最好找几个论坛把连结放出去。  若你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那相信这招会很适合你。若天性羞涩不想分享也没关系,该干活还是一样干活。只是要分清楚,你是不好意思让人看,还是觉得失败没人知道比较好。  是后者的话……怎么能还没开始就想着失败呢XD,照着这篇文章做,一定有效果的,时间多寡而已。
  搞直播也是蛮拼的……
  @欧阳映安
22:07:51  搞直播也是蛮拼的……  -----------------------------  对啊,我看了也是吓一跳。
  直播……2333
  @千里夜梦
22:56:49  直播……2333  -----------------------------  你们都好在意直播XD
  57.  不管执行什么样的计划,务必戒骄戒躁,把每日任务跟吃饭喝水等量齐观,尽量保持心态的平和。若遇上了无法解决的难题,在不耐烦前先问问自己:只有我会碰上这个问题吗?其他人碰上是怎么解决的?  当然不是扪心自问完就没事,如果有需要,在WBS中替自己新增任务来解决问题。例如说去图书馆借书、请教有经验的人、在论坛上发问、问老师问学霸……,反正FORK一个分支就好。  很多前期的知识,都是学习进阶学问的基础,若不会就放着不管,很容易在后半段又要折返,甚至白白花费时间,所以基础夯实很重要。  只做简单的任务当然很轻松,但这种心态会妨碍我们走向巅峰。
  58.  前面提到日志需要每天记录,但这不是唯一需要写的资料。在每天执行任务时,过程中完全可以记下笔记与想法,以供日后浏览。而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任务的重点、诀窍、总结、应用、新思路、阶段难关、待查资料……。  例如说你是一位创业者,你利用这套方法论自学统计学,并且想把它用在自己的生意上。那么当然不是买一堆书,由浅入深看过就好。  首先统计学的每一套分析方法,它的公式及解释一定要另外作笔记,以备日后复习。而每一款分析方法,都可以试着将它与你的数据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当练习,一方面瞭解实务应用。而在这过程中,往往又会产生新的笔记点,例如EXCEL要用哪些公式,现有的格式要怎么整理……  这些东西只靠脑袋是是记不住的。
  59.  别以为只有知识性的任务才需要这样做,就算你想跑步好了,你在调研阶段发现跑步有许多不同的流派与技巧,想选到最适合自己的诀窍,自然是多多尝试才是王道。  但不愿意记笔记的话,一个礼拜以后,各种跑法的体验必然会在脑中乱成一团。何况也不见得只有跑法需要记录,还有你喝的饮料、路线、跑鞋这些资料呢?  你可能会想:我只是跑跑让身体健康而已,何必这么认真呢?每天记这些东西多麻烦,难道要带笔记本在身上。  不记录当然也行,但想想你愿意花时间到外头跑步,总希望同样时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吧?那各种数据与体验就相当重要。笔记本也不用带,只要带手机就行,休息的时候把今天的资料用讲的录音下来,回去以后再转写到Weavi统一管理就是了。
  60.  当然笔记里头想记什么都很自由,主要看自己的目标与需求而定,真的完全不想记也行,但我始终觉得记比不记好。  刚好现在到了第六十章的整数,我想也是该告一段落了,总不可能无尽地写下去。但别担心(其实没人担心好吗?),我不会这么快离开的,各位若觉得我漏掉哪一块没讲清楚,欢迎随时提出;若实际运用有窒碍难行之处,更欢迎告诉我,我们一起来完善它。  既然暂告一段落,也就是说…………那几个马克的!工头喊你们起来干活啦! XD  咳咳,一直有朋友反应这篇实在太长,希望能有精简版。其实我不是故意写这么长的,文章里也包括了一些我曾经走过的思路,每一阶段的用意,得解释清楚才能让人信服。  例如日志,我讲得这么详细,也没办法说服每个人都照着做了,何况乎只有“记得每天写日志”这七字呢。所以这是不得不为。而且看着这篇文章觉得很长,真做一遍就知道,若不是很庞大的计划,流程跑过一遍非常快,离如说你想办个Home Party,调研可能不到一小时就结束。  但其实来个快速摘要版也不错,之后打算写一篇,只是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推荐什么地方比较适合投稿或张贴的?在论坛发文,好容易就沉下去,我自己又没有博客,请大家多给建议。  看一看字数统计,正文差不多有两万四千字,在几年前,除非必交的报告,否则不管是什么题目,我都很难想像自己能写出这么长的文章,我也算是有点改变了吧。  希望这套目标管理的方法论,同样也能改变你。  在这里提醒大家,努力的过程中,无论是目标或是任务池,都可以视情况随时做变动。目标管理是工具而非枷锁,而无论是我们、他人、内在心里、外在环境,都时时刻刻地改变,所以我们在低头赶路时,别忘了不时抬起头来看看我们的目的地唷。  祝大家一切顺利!愿WBS与蕃茄钟指引你们的方向。
  这帖我看了一个星期,而且这是第二次。今天突然想确实要治疗了,所以又百度一下。今天先到这吧,下次再来看16段。能不能治疗好就看楼主了,加油!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解除同事的误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